扬州那些朝代作为都城?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扬州那些朝代作为都城?,第1张

扬州历史上一共有14次作为首都:

春秋初干国国都、春秋吴国首都、项羽江都、西汉荆国国都、西汉吴国国都、西汉江都国国都、西汉广陵国国都、东汉广陵国国都、隋朝炀帝江都、隋末李子通吴国国都、五代十国南吴国都、五代十国南唐东都、南宋高宗行都、元末张士诚大周国早期国都。

扩展资料:

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15年是建城2500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

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隋朝后的扬州(今扬州),但和隋朝后那个繁华的扬州城(今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扬州高邮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全国第130座、江苏省第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第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曾是我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都会,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港埠,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是通史式的历史文化名城。

市区现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147处。

扬州数度繁华,尤以两汉、隋唐、清代康乾年间为盛。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

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

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

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

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

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

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

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

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的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

北周改广陵为吴州。

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陈灭,建立了统一的隋政权。

隋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

炀帝时,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招兵买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

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

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雷塘。

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

公元62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

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

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彩访使和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

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枢纽和骨干作用。

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

唐代扬州,来自新罗(朝鲜)、高丽(韩国)、日本、波斯(伊朗)、大食( )、婆罗门、昆仑、等国客商长期居住经商者达数千人。

当时的扬州港“帆樯如林、商贾如织”,被誉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埠。

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

新罗文豪崔致远于公元880年来扬州,从职淮南,勤于政务,参与军事,职掌馆驿,辛勤笔耕,撰写了大量的诗赋、公文、表状,884年回到新罗,传播汉文化,被称为“东国儒宗”,成为最杰出的新罗文豪。

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

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

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

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

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

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

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

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

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地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在”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

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

100多年间,扬州一起是抗金、抗元的战场。

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

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

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

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 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

其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居扬州为官三年,成为中意两国的人民的友好使者。

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

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

商业扩大到期旧城以外。

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

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

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16年。

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

城市人口超过50万。

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盐税与清 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

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

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

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

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鱼单、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

扬州戏剧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

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以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它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和棋、琴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的形成。

扬州繁荣昌盛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郑燮、朱自清以及马可•波罗、崔致远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的在古城扬州留下千古佳作。

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

扬州戏曲、扬州评话、玉雕漆器、扬派盆景、雕版印刷、淮扬菜系等更是独具特色,源远流长,为今日“文化扬州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是江苏省地级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扬一益二、月亮城。中国大运河高邮段及扬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扬州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8个申报世界遗产城市之一。

扬州是个很小的城,大概是江苏最小的城市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城,充满了历史的味道,人文的气息。

个园

个园位于扬州古城东北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这座清代扬州盐商宅邸私家园林,以遍植青竹而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胜。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在原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拓建为住宅园林。个园以叠石艺术著名,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融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2005年,个园被誉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全国二十家重点公园之一。2016年个园成为首批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之一。

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全园分为中部花园、南部住宅、北部品种竹观赏区。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看到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园门后是春景,夏景位于园之西北,秋景在园林东北方向,冬景则在春景东边。

瘦西湖

"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吴绮(1619-1694),扬州人,字园茨,号听翁。生于明末,为清初词人。由书中记载可见瘦西湖在清初便已得名,大概意思是因为其水道弯曲狭长,并地处扬州城的西北,故称为"瘦西湖"。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瘦西湖主要分为14大景点,包括五亭桥、二十四桥、荷花池、钓鱼台等。

1988年瘦西湖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2010年被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何园

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66号,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晚清第一园"。何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20个重点公园之一,主要景点有复道回廊、骑马楼等。何园是清代后期扬州园林的代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何园的主要特色是充分发挥了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1500米复道回廊,是中国园林中少有的景观。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立体景观和全天候游览空间,发挥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雏形。

园中的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半月台旁的梅花、桂花、白皮松,北山麓的牡丹、芍药,南山的红枫,庭前的梧桐、古槐,建筑旁的芭蕉等等,既有一年四季之布局,又有一日之中的早晚变化。

傍晚的扬州有时也会下起淅沥的小雨,霓虹映衬雨幕给了这个小城又多了一份朦胧。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轻轻地坐在窗边听雨,过路人有时还会停下那匆忙的步履在小巷边的院落里避雨,谈一谈家常里短。听着雨点敲在磷磷千瓣屋瓦上的声音,清清的细流顺着瓦沿慢慢的流下,也许只有在扬州这个小城里才会有这样的雨声吧,这就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幸福吧。

导语

小秦淮河整治在即,记者昨从市城建档案馆找到几张小秦淮河的老照片,其中最早的为上世纪50年代初疏浚小秦淮河的照片,其余则为七八十年代的留存照片。这些照片年代虽不算久远,但对小秦淮河在城市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也可见一二。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水利、文史专家还从古文中的记载对小秦淮河的变迁作了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桥梁名胜丰富“扬州城,十二门,四水关,六吊桥”

“小秦淮河原来是扬州新、旧城之间的一条夹河。如今是扬州城内南北向的一条排水河道。”市水利专家徐炳顺介绍,这条河北起北水关接北城河,南至龙头关接古运河,全长198公里。

“明嘉靖二十四年后,扬州增筑新城,小秦淮河开始繁荣起来。”徐炳顺介绍,小秦淮河及两岸街区,曾是清代扬州最繁华的地段,它是明清两代古城兴衰的见证。当时的小秦淮河犹如一条玉带,串起大东门桥、务本桥、三元路桥、萃园桥、小虹桥、新桥、公园桥、小东门桥、如意桥等十多座桥梁,也连接着两岸董子祠、基督堂、惜余春茶社、教场、富春茶社、大舞台、珍园等或存或湮的名胜。

徐炳顺表示,小秦淮河的由来现已难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明代就已出现。明代歌谣云:“扬州城,十二门,四水关,六吊桥”,其中有两座吊桥就是东城墙下的大东门和小东门。“小秦淮河就是大东门和小东门外的护城河。”徐炳顺说。

明时风景宜人“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

“清顺治年间,诗人冒辟疆客居扬州小东门外,著《小秦淮曲》,说小秦淮‘三十年前景最佳’。所指的便是明末时期,说明小秦淮河在明朝后期就已风景宜人,画船如梭了。”我市文化学者傅桂明考证说。

傅桂明介绍,“小秦淮”名初见于清初王士祯所撰《红桥游记》,其中云:“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再见于胡善麐所著《小秦淮赋》,文中说:“扬州城西而北,有虹桥焉,天下艳称之。其水号‘小秦淮’,盖与金陵相较,而逊焉者也。”胡善麐虽已交待“小秦淮”一名的由来,但未指明“小秦淮”源流所在。而赵之璧在《平山堂图志》中云:“小秦淮为旧城小东门外夹河”。指出小秦淮河的源流。

正如南京的秦淮河一样,明代开始,小秦淮河一带就聚集着众多秦楼楚馆,而每户的后门均有码头通向小秦淮河,河边停泊着画舫,曾经繁华一时。后来清军入关,两岸逐渐萧条了。

清时一度繁华“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

经过清朝初期的稳定发展,加上交通便利和盐业兴盛,扬州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恢复。到了乾隆中期,小秦淮河两岸成了“人间天堂”。《小秦淮赋》中说:沿河十里之区,水抱高城,官柳连堤,两岸有别馆,有名园,有杰阁,有华堂,有广榭,有孤亭,有绀宇,有琳宫,有酒肆,有茶馆,有寺院,有宝塔,有风中铃语,也有暮鼓晨钟,还有路畔酒垆,桥边茶灶。

傅桂明介绍,当时扬州城中男女出游,往往从小东门上船,乘画舫出水关,一边欣赏两岸风光,一边聆听船娘歌声。郑板桥说的“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描写的正是这种景象。“而至清道光、咸丰以后,随着盐业衰败,加之战事频繁,小秦淮河两岸楼台陆续颓毁,花木凋零,河道淤塞,画舫也日渐稀少。”

解放前,小秦淮河由于年久失修,无人管理,河道垃圾成堆,河水严重污染。徐炳顺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扬州对小秦淮河进行综合整治,彻底疏浚从龙头关到北水关的河道,拆除了两岸违章建筑,同时修复河道两侧驳岸护坡,新建仿石水泥栏杆,进行灯光亮化,植以垂柳、桃树等花草树木,建设亭台码头等风景小品,使小秦淮河畔旧貌变新颜,成为扬州城内不可多得的一条景观河。”

通讯员徐敏记者姜涛

扬州(4)秦淮河(1)秦淮(1)

扬州那些朝代作为都城?

扬州历史上一共有14次作为首都:春秋初干国国都、春秋吴国首都、项羽江都、西汉荆国国都、西汉吴国国都、西汉江都国国都、西汉广陵国国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