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经典的名字冠有疏钞两字,什么是疏钞?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收藏

很多经典的名字冠有疏钞两字,什么是疏钞?,第1张

疏钞是对于注疏的注疏。

比如甲写了一本书,名叫《ABC》,

乙对《A论》进行注疏,写了《ABC注》

丙对《ABC注》继续进行注疏,就叫《ABC注疏钞》

注疏是古籍的“注”(注文)和“疏”(解释注文和文字)的合称。旧时称解释古书意义的为“注”(注有传、笺、解、章句等名),疏通注文意义的为“疏”(疏有义疏、正义、疏义等名),宋人把古人关于经书的注本、疏本合为一编,因此有“注疏”这一合称。注疏学,本人理解就是针对注疏进行专门研究的一门学科。其它就不太清楚了。

查了一下相关材料,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注疏学著名的文典有《十三经注疏》,共416卷,自南宋以后开始合刻,明嘉靖、万历年间曾刊行,清乾隆初有武英殿本,其后阮元据宋本重刊,并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十三经”系指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定为“五经”。唐以“三礼”、“三传”合《诗》、《书》、《易》,为“九经”;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三经”。至宋,列《孟子》于经部,始为“十三经”。随着儒家之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定于一尊,历代学者纷纷为诸经作注解,除注经之作外,后又出现了对旧注进行解释和发挥的义疏。南宋以前,经与疏各单行,南宋绍熙年间始有汇集唐宋之前最具权威性的“十三经”注、疏的合刊本,后复有十行本。明嘉靖中有闽本,据十行本重刻;万历间有监本,据闽本重刻;崇祯时有毛氏汲古阁本,据监本重刻。清初有武英殿本。其后,阮元以十行本为主,校以他本,主持重刻《十三经注疏》,并撰《校勘记》,号为善本,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本子。

自己整理、校注的会更好。这些辑注本身辑注的人自己可连话都说不清楚。中文不行呢!还是自己努力来整理、校注吧!你曾看过什麼这类的古籍,把中文的义理弄得服服贴贴,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段落和整个辑注都贯穿到一块的呢?没有吧!既然每一个辑注的开头,从第一个中文字起,其中的义理连话就说不清楚,那麼还能巴望以次的文字能贯通的吗?这样的一些注疏都是一些蛀书虫搞出来的,只会害人,不会助人。所以还是自己别开新局,总是保险些。起码你不会一开始就误入歧途。人生时间不多,人世诸多险恶。巨奸大恶其一就是这些古籍的注疏。历代诸多腐儒,他们没什麼本事,他们行的玩意就是搞这些误国误民的东西。还美其名为读书呢。

古书注疏是指对古代文献进行注释和解释的一种学术活动。在古代,许多文献都没有经过现代的编辑和整理,因此需要专门的学者加以研究和解读。这些学者通常会编写注疏,即在原文旁边或下方加上注释和注解,以便读者理解文献的意义和背景。

古书注疏的内容通常包括对词语、句子、篇章的解释和注释,同时也会涉及到文献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等方面的注解。这些注疏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还可以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古书注疏的编写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古书注疏的编写者往往是经过长期学习和研究的专业学者。他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精彩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宝藏。

总之,古书注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术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也为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1)注:解释文辞曰注,通作注; 2)疏:梳去声,疏通其义谓之疏,如注疏; 3)笺:表明古人之意,或断以己意,使可识别也; 4)证:验也。 假若有一本先秦古书叫<甲>,到汉朝时有很多人未能明白,便会有专家学者为其解释,因此会有<甲注>,到了唐朝,当时的人不单不明白先秦版本原文,亦不明汉朝学者的注,所以便会有专家学者出来解释汉朝原文,这便是<甲注疏>,又到了宋朝,先秦原文、汉朝的注、唐朝的疏都不为当时时人所明白,便会有专家学者 不同版本的注疏做<甲集解>,如此类推。

参考: <新字典>

很多经典的名字冠有疏钞两字,什么是疏钞?

疏钞是对于注疏的注疏。比如甲写了一本书,名叫《ABC》,乙对《A论》进行注疏,写了《ABC注》丙对《ABC注》继续进行注疏,就叫《ABC注疏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