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的佛教徒,为事业铺路—陈仁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虔诚的佛教徒,为事业铺路—陈仁雄,第1张

虔诚的佛教徒,为事业铺路

陈仁雄,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现任厦门珠珠网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华艺辉佛珠批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成功者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故事,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历,培养出了他的远见卓识,让他始终立足时代前沿,紧扣市场脉搏。

莆田仙游本就是一个佛学氛围极为浓厚的地方,他的家族以佛教为信仰,对于念经,护生,放生,求佛从小就耳濡目染,这也培养了他谦卑、博爱的性格特点。

陈仁雄也一直在追求净心、静心、善护念、护善念的生活理念。30岁之前游历四方,肯吃苦、不怕吃亏,做过各种杂工,因为对佛叫文化的喜爱,当初在机械加工厂的车间主任给了他一个当佛具用品推销员的机会,让他迈上了销售的成功之路。也是因为诚恳、亲切,与生产厂家都成为了好朋友,共同成长,所以他总能够拿到比别人更便宜的友情价。这为他日后创建华艺辉奠定了人脉基础。

从“以情动人”到“以德服人”

2003年,凭借缜密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让陈仁雄看到了佛教产业广阔的前景和蕴藏着的巨大商机,这些年社会上积累的人脉关系,让他萌生了创业的梦想。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创,用所有积蓄创立了福建华艺辉佛珠批发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初期,因为管理的经验不足,又加上员工年龄偏小,导致很多员工根本不把上班当一回事,想请假就请假,甚至无故旷工。因为佛家“常怀善念,众善奉行”思想的影响,他把员工当作亲人一样善待,可是无论怎么努力去做,还是有个别员工对企业没有忠诚度,也不懂得感恩。

经营企业几年,生产加工管理都是亲力亲为,最累的还是管人。亲情式的管理模式解决不了人性的根本弱点。不如意的人事关系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厌离心。员工难管理的根本原因是道德缺失严重,改变这一点需要长时熏习,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于是,他开始学佛念佛,听经闻法,希望能在佛法中找到管理的方法。最终,他明白了无法度化他人的原因是自己德行不够。如果自己修行不精进,办事没有条理,就不能以身弘道。

每天定课念佛诵经,员工见他每天安坐念佛诵经几小时如如不动,都很惊讶和赞叹。原先他很在意经营业绩,在办公室里根本坐不住,常去巡店,观察来来往往的顾客和店内布置。

念佛以后,智慧开发了,心逐渐变得柔软,发现员工其实很好管理。公司之所以不能产生凝聚力是由于自己凡事要求完美,对下属的要求过多。他明白了每个人的根器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以前对员工会直接批评,现在改变了沟通的方式,对他们宽容一些,和颜悦色地交流,大家更容易接受。

公司里的老员工很有善根,有的跟着干了十年了,蒙佛力加持,他们也开始走入佛门,每日念佛诵经。员工学佛之后懂得了因果法则,忠实公司,自觉工作,根本不用管。

慈眼视众生,和气生财

做企业的人需要博览群书,儒释道三家思想他都接触过,最终明白还是佛法最透彻。2015年,他的心境完全变了,没有不喜欢的人了,开始学习菩萨的慈悲心。慈悲也是有智慧的,要在语言中体现出念佛人的般若智慧。念佛以后,自己的闲话没以前多了。以前遇到无礼之人,也很傲气,生意做不做都无所谓,非要在气势上占个先,对方强势我也强势。现在遇到言行不当的人,先顺着他们说话,态度是相互的,对方通常也会改变态度。

这些年开店较为成功,也经常会有人前来讨教佛学、人性、连锁经营和企业管理的实战经验。碰到有恭敬心、和佛有缘之人,我会和他们讲一些生意经,劝他们多念佛、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他希望借助自己企业的影响力,去影响这个社会,去改变更多的人。时间一长,深感企业的影响不够,这使他决心创立更大更有影响力的企业。于是,珠珠网诞生了!

珠珠网公司没有商业氛围,因为他不想把学佛和生意这两件事混为一谈。碰到佛友光临,会和他们申明,学佛和做生意没有关系。他告诉员工,不要劝顾客买产品。如果他和珠珠网有缘,消费之后会很高兴。如果无缘,你推荐了半天,他可能还是不会买。人同此心,何必执著呢?

释迦世尊的眼耳鼻舌身诸根,洋溢着欢娱悦乐,姿态色貌清和净洁,容颜尊胜,光明明耀盛大。这就教导我们要向佛学习,佛的表情是安详的。一个人的笑容是内心世界的展示,笑是真诚的,不能笑哈哈,也不能皮笑肉不笑。最好是微笑,有笑意。

他时常回想以前,穿着高档,气场强势。学佛以后,他的言行举止低调了很多,穿着布衣禅服。虽然朴素,但是很注意威仪,坐得端正庄严,所以气质一下子变了,尤其是眼神不一样了,平和亲切了。现在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很真实的。

对外界的认知变了,外界对他的看法也改变了,现在常有人说:“看见你好吉祥!好想和你说话。”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他说:这是我听过的最特别的赞美,慈眼视众生,和气生财。

伟大的使命,造就伟大的企业

而对于企业他也有有着自己的看法,他相信“伟大的使命造就伟大的企业”,痛心社会诚信的缺失、忧虑社会交易的漏洞,感慨中华民族优良美德在当今社会得不到传承发扬。他希望能以佛学的视角解读企业发展,追求企业的价值创造,积极肩负起巨大的社会责任和伟大使命。

凭借着这样一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陈仁雄一直坚守信念,一路执着创业,始终坚持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在实现自我提升的同时,打造了巨大社会价值。

依托于这份使命感和价值观,珠珠网迅速崛起,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和认可,众多商业伙伴伙伴也纷纷加入珠珠网的大家庭。同时,也吸引了CCTV《诚信档案》、福建新闻频道、中国财经时报网、环球财经网、闽南网、企业家在线、中国新闻网福建等众多媒体对陈仁雄先生的广泛关注和争相报道。

我们坚信,在陈仁雄强大使命感和远见卓识的指引下,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会被他的思想所影响,这个社会会越来越和谐,优良的传统必将得到传承与发扬,珠珠网也必将披荆斩棘、不断前行,铸就辉煌未来!

岭东佛学院复办已有八个年头了,这不长不短的时间里,在党和政府、统战宗教部门的领导下,在两任院长的智慧决策下,全院师生齐心努力下,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了部分经验,但是我们还必须面对许多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首先,办学经费短缺。

学院的费用包括教职员工的工资、学僧每月生活补贴、医疗费、购买材料和教学资料、添置各种设施用品、日常办公支出、节假补贴、寒暑假探亲旅差等各项费用,每年四期《人海灯》杂志,属完全赠阅性质,印刷、稿酬、邮寄托运等费用,合计每年的开支总额达数拾万元,完全由开元寺支付,主办单位广东省佛教协会在财力物力上虽尽力帮助支持,但经费的来源没有一个固定的保障。

其次,师资相对缺乏,尤其缺少一些德才兼备,既能讲课,又能搞管理,个人修持严谨,愿意献身佛教教育事业的青年法师,师资力量的薄弱,有时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及佛学院发展的进程。

再者,学院各项规章制度还有待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健全。 一九九二年,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上海隆重召开,会上赵朴初会长高瞻远瞩表明了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这是正确分析当前佛教界严峻形势后的英明策略和宏伟蓝图,也是岭东佛学院一如既往兴办僧教育的精神原动力。我们预计规划:

学制从原来的二年升到四年;

1、在坚持招生条件的原则下,扩大招生名额,让更多的有志青年僧人,有机会接受佛教院校的正规教育;

2、报考者需交验身份证、学历证明及体检表(包括奥抗检查)、免冠一寸照片四张,随同报名单函寄本院,合格者发给准考证。

3、在规定时间(准考证注明考试时间),持准考证到本院参加统考;

4、考试科目:佛学知识、事事政治、语文、史地、英语、课诵等。形式采取笔试和口试两种;

5、本院招生办对各地考生,依据招生条件,考试成绩,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录取,分班学习。录取者,由本院将录取通知书,邮寄到考生推荐单位转交考生本人;

6、录取新生到院后,经体检复查,凡发现体质不符合条件者,退回原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持续、稳定、有成效的办好僧伽教育,是中国佛教的百年大计,命系佛教的生死存亡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走向。我们更加注重当下的付出和努力。相信有党的正确方针、政策,各级领导悉心关怀和大力支持,海内外诸山长老以及热心佛教事业的大善知识的竭诚护持,在全院师生精诚团结、拼搏奋斗下,岭东佛学院将会办得更好,培养出更多的“爱国爱教,学修并重”的跨世纪青年僧才,为佛教的未来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扬佛之光、传佛教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出贡献。

敦煌学·敦煌学的内容、意义及前景

随着国内外研究“敦煌学” 的兴起,引起了人们对敦煌学理论的深入探究。自八十年代起,中国学者对“敦煌学”的定义、内容等进行了争论和探讨,出现了几部专著,如刘进宝《敦煌学述论》、林家平等《中国敦煌学史》、胡戟等《敦煌史话》、荣新江《话说敦煌》等,都对敦煌学理论的研究提出了看法。目前,“敦煌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敦煌学是以敦煌文献、敦煌石窟考古与艺术、敦煌史迹、敦煌学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上述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历史、考古、宗教、艺术、语言、文学、民族、地理、哲学、思想、科技、音乐、舞蹈、建筑、古籍校勘、中西交通等多种学科。它的目的是揭示佛教和佛教艺术的发展过程、内容、特点和规律;深入揭示敦煌、河西乃至中国古代社会的中西交通等历史的本来面貌和发展规律,探索主要研究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促进现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一个问题是,“敦煌学”是因地名学,它规定了这个学科的空间范围,是“敦煌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和标志。如中国文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如果运用敦煌文献资料研究中国文学问题,就属于敦煌学的范围,其他如历史、地理、考古、宗教、科技、民族等莫不如是。所以,“敦煌学”绝不是它所涉及的那十几门学科的简单综合,更不是把它所涉及的那十几门学科的内容统统包揽收容成一个多学科的联合体,它是一门运用敦煌提供的各种资料(地下出土文物文献,地上石窟、壁画、塑像、遗址、城址等)进行学术研究的特殊学科。因此,它与严格意义上的“××学”有别,而是约定俗成的一种已被学术界承认的学科。

研究“敦煌学”的意义何在呢周一良教授在《何谓 “敦煌学”》一文中用一长段论述来说明其意义:

敦煌壁画雕塑以及文献中的韵书等,我不敢妄论,现只就历史、文学、宗教三方面简单介绍利用敦煌汉文文献取得的若干成果,借以窥“敦煌学”粗略的一斑。

一、历史

甲 首先是旧史所不详的沙州地方历史。安史之乱后,787年(贞元二年,一说781或785年)吐蕃占领敦煌,到848年(大中二年)张议潮以河西十一州归唐,共六十余年。吐蕃赞普派“节儿”统治沙州,汉族官员苦闷屈辱,人民发动起义。唐蕃文化有所交流,敦煌禅僧入藏,多次与印度僧人展开辩论。张议潮归唐后,赐号归义军节度使,世代承袭。七十年后,920年曹议金取代张氏。1035年西夏取敦煌,而曹氏的地位可能维持到1055年。张曹两家统治敦煌前后二百年,与唐、五代、宋朝的中央政权虽保持受封与朝贡关系,实际处于半独立状态,曹议金曾自称大王。沙州境内有不少昭武九姓与鲜卑、吐谷浑等族人,他们从事力役兵役,与汉族杂居通婚。沙州统治者西与于阗、东与甘州回鹘通婚,以确保东西贸易的利润。这些都是靠综合变文、碑文、壁画供养人题名、造窟造像人题名以及各种文书得以考见的。

乙 唐代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历史。敦煌发现唐律及疏以外,还有令和格的残卷以及保存相当完好的水部式,亦即水利管理条例。从户籍簿、差科簿等可以了解徭役、兵役以及均田制实施的细节。学术界趋向于肯定均田制确曾实行,但受田并不足数,而徭役沉重。农民土地分割细碎,且存在所谓 “自田”。从 “社司转帖”得知民间存在称为社的互助组织;从书仪得知一些流行的婚丧礼俗。《氏族志》、《沙州图经》等提供了关于氏族和地理的资料。有名的《往五天竺国传》是新罗僧人慧超入唐后又经中亚去天竺的旅行记。他返唐后终于五台山,这部书是研究当时中亚和印度的重要史料。

二、文学

唐人记载中有所谓“目连变”、“昭君变”,过去不详究何所指。敦煌写本发现后,才解答了这个谜。原来变指变文,是一种兼有韵散、用于讲唱的通俗文学作品。敦煌还发现唐代曲子词《云谣集》。二者都是填补唐代文学史上空白的重要发现。王梵志的白话诗既谈佛理,亦讽时俗,当时颇有影响,为后来寒山子诗的先驱。过去记载中保存了若干首,敦煌写本出现后,才能略窥全豹。韦庄的《秦妇吟》是晚唐士大夫阶级诬蔑农民大起义的作品,但其中也保存一些可供参考的历史材料。过去只在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留下很能反映农民大起义威力的两句:“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敦煌石室中保存了此诗的完整写本,对于研究唐代历史与文学都大有裨益。

附带谈一下敦煌发现的经史子集四部书。虽然数量不多,但保存了某些已佚的古注,而且唐人手写旧本往往保存古字。唐人所写当时俗体字,有些还可以帮助了解后代刊本致误之由。这些都有益于古籍的研究与校勘。写本四部书都属于寺院所藏,史部特别少,反映当时寺院对此不很重视。十三经中只发现九经,没有 《周礼》、《仪礼》、《公羊传》和《孟子》。究属偶然未保存下来,抑或反映某种倾向,有待探讨。

三、宗教

甲 敦煌的佛教势力很大。日本学者估计,当时唐代敦煌县人口两万而僧尼约占一千人。寺庙十几座,十三个乡中至少每乡有一寺,还不算规模较小的“周家兰若”、“张家佛刹”之类。寺院役使沙弥、园子、“常住百姓”、奴婢,还有专门从事某一手工业的梁户 (榨油)、硙户 (磨米面)、酒户以及牧羊人等。寺院田地之外还拥有菜园、果园。从寺院公布的帐目看,收入除“念诵入”、“转经入”之外,最大宗是出借谷、麻、豆等等的“利润入”,半年即取息50%。足见寺院高利贷剥削之重。敦煌发现的佛经中,三方面的写本很有意义。一是大藏中未收的佚经,和不属译出而是中国本土根据当时当地需要杜撰的“伪经”。二是初期禅宗史料,即被主张顿悟的南宗所取代的主张渐悟的北宗的经典。三是短期存在的小宗派的经典,过去不为人所知,如三阶教的经典。

乙、道教 从文献看不出敦煌道观的记载,但石室发现的道教经典,有的钤有 “净土寺藏经”印记。西晋开始出现《老子化胡经》,说老子渡流沙入夷地,成浮屠以化胡人。六朝至唐出现多种化胡经,在石室中可以找到写本,有助于研究道教史和佛道关系。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里提到《老子想尔注》,说“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敦煌发现想尔注残卷,学者们认为是张陵张鲁系统的五斗米道徒所注,是研究五斗米道教义和老子书与五斗米道关系的重要材料。

丙、其他宗教

三世纪波斯人摩尼在佛教、火祆教、基督教影响下创建的摩尼教,和五世纪涅斯托里斯在东罗马帝国创建、属于基督教一个教派的景教,唐时都曾传入中国,其经典都可在敦煌写本中找到。

以上仅就敦煌汉文文献在三方面的利用略作介绍,已可看出其内容丰富异常。

其实,敦煌文献及文物所涉范围十分广泛,但它们有着都与敦煌有关这一特点。即便是中原的公文、四部书、 颁发的写经,亦或是梵文、吐蕃文、于阗文、回鹘文等写本,莫不与敦煌的历史文化有关。而敦煌又处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咽喉之地,各种文化相交汇,呈现出多彩多姿的状态,自然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敦煌文献的发现,改写和充实了许多学科的历史。在今天,许多学科中如果缺少了敦煌的资料,可以说是不完全的。

从七十年代末以来,我国及世界各地的敦煌学研究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的敦煌学研究队伍已经扩大到三百人以上,其中多数为中青年学者,其中有些人脱颖而出,已经在某一学科、某一专题有所发明、有所建树,受到了世界敦煌学界的重视。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遗产清单”(中国同时列入的还有泰山、长城、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及秦兵马俑坑),敦煌莫高窟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敦煌学”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

摆在敦煌学者们面前的任务仍然是极其艰巨的,而前途也是光明灿烂的。要想使“敦煌学”取得更大的成绩和更多的成果,有几项任务是必须着力进行的。

第一,对散落于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要有一份尽可能完整、详细、准确的注记目录,这是进行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

第二,尽可能编定反映全世界敦煌学者研究成果的论著目录,是促进研究深入的重要方面。

第三,尽可能将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及文物刊布,以便使用。

第四,各种文献的分类整理研究成果,应尽量采用专题形式进行,以利各学科非敦煌学者使用。

第五,对敦煌文献、石窟壁画、题记、敦煌遗址及遗迹、传世文献进行综合性研究,找出和解决有关“敦煌学”的一些最令人关注的课题。

第六,加强与非敦煌学者的合作。

当然,还可以举出其他一些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的增多,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中青年敦煌学者的崛起,相信不久的将来,“敦煌学”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它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佛教检验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胡晓明

东汉大一统社会的崩溃,魏晋玄学思潮的兴起,给传入已久的佛教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佛教从此走出了传统禁锢(如汉人不得出家)状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首先,佛教典籍被大量翻译并传播开来,人们对佛教教义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扭转了过去视佛教为外来神仙方术的局面;其次,出家为僧的汉人数量增加。然而,也恰在佛教迅速发展之时,中国社会对佛教的态度出现了分歧,夷夏之辨因此而起,成为困扰佛教发展的一个问题。但同时在客观上也丰富了先秦以来我国最基本的民族观,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得到了一次真正的检验和体现。为佛教与中国文化实现融合提供了思想基础。

春秋战国以来,夷夏之辨向有二说,一为种族之辨,二为文化之辨。前者被认为是一种狭隘的民族观,而后者则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民族观。文化夷夏之辨之所以具有开放性,是因为其对外来文化所采取的包容态度。其实,这种关于夷夏之辨包容性的议论,即认为“‘化内’和‘化外’可以互相转换”,并不适合于先秦乃至秦汉时期。因为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在佛教传入并被中国人理解之前,与周边部族文明相比,中原华夏文明在发展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故而才有所谓的夷夏之辨,显示出对自身文化的很大优越感:华夏与夷狄之间在文化上只能是一种单向的授受,反之,则是不可以接受的。此外还有一种包容,即夷狄如果接受了华夏礼仪文化,则夷狄也可以视为华夏,晋为中原诸夏之一员。显然,此种包容性,其实也是建立在自身文化优越感之上的。先秦乃至秦汉时期的文化之辨,虽有容纳异族的胸怀,但是对异族文化则采取排斥态度。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当遇到同样优秀的文化时,中国传统的文化优越感便会面临冲击,文化夷夏之辨的主张亦将面临考验。这样的冲击和考验,首次即因为佛教的传入而来临了。历史最终证明中国没有陷入自我封闭的狭隘之中,而是经受住了考验。

在汉代,由于佛教教义不显,混迹于神仙信仰和方术之中,未在社会中引起较大的纷争,只是汉朝政府有禁汉人出家之令。但自汉末魏晋以来,越来越多的汉人知识分子选择接受佛教、信仰佛教。如汉末的牟子,即是当时南方士人中较早服膺佛教的重要代表,他在《牟子理惑论》中为了应对“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之非议,大量引用孔、老之书,以说明佛教与儒道思想不相违背。牟子之后,崇信佛教的汉族士人大批涌现。他们之中,如果不以出家之人言之,仅凭那些在家之信众,在以后的历次夷夏之争中,皆是佛教最有力的护教者。

自魏晋以来,虽然历史上历次夷夏之争皆因代表传统力量排斥佛教而发起,似乎表明当时社会对异族文化的拒斥态度。但实际上却正是通过此种斗争,以及在斗争中不断涌现出的大批护教者,反映(检验)出了社会对异族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以及借鉴、吸收其他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夷夏之辨思想中的狭隘性日渐泯除,而开放性愈显。

当然,这种在夷夏之辨中体现出的中国社会对异族文化的包容和开放,实际上也是一种妥协和取舍的过程。妥协对于佛教来说,似乎并不困难,因为佛教自身即主张方便弘法;而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妥协即意味着彻底打破了传统以来的文化优越感,这是需要勇气的。相较于妥协,取舍则体现着智慧。如佛教对于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与态度,让生活在尘世中的中国士大夫们找到了另一种精神上的隐逸世界,并将其内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宋明理学正是这种内向超越的硕果之一。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编辑部)

虔诚的佛教徒,为事业铺路—陈仁雄

虔诚的佛教徒,为事业铺路 ​ 陈仁雄,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现任厦门珠珠网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华艺辉佛珠批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