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称呼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3收藏

植物的称呼有哪些,第1张

十二客-十二种名花的谑称

玉英-花的美称

玉玲珑-花的别名

瑶芳 -白色花朵的美称

琼苞 -花苞的美称

玉叶-花木叶子的美称

徘徊花-玫瑰

斗雪红,紫华,痴客-月季

仙客-琼花

长十八,狗耳草,喇叭花,勤娘子-牵牛花

久客,小黄香,奇友,黄梅花,寒客-蜡梅

月丹,一捻红,玉茗-山茶花

闺客,蓬莱紫,锦熏笼,麝囊-瑞香花

百结花,素客,情客-丁香花

木芍药,百两金,伊洛传芳,花后,贵客,洛阳花,鹿韭-牡丹

马滕,青囊,夜合-合欢花

木丹,林兰,越桃,禅客,鲜支-栀子花

石醋醋,村客-石榴

百日红,官样花,满堂红-紫薇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植物可以分为种子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等,据估计现存大约有450 000个物种。绿色植物大部分的能源是经由光合作用从太阳光中得到的,温度、湿度、光线、淡水是植物生存的基本需求。被子植物共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绿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借助光能及叶绿素,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利用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产生葡萄糖等有机物,供植物体利用。

1四川省内江市种植了哪些药材

植被、动物:内江市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林木生长。

树种资源有60多个科,110多个属,190多个种。内江由于海拔高度悬殊不大,地形多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种类、群落组成以及群落动态特征,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呈较明显的地带变化,并在相应范围内,有相对的稳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木林等。

从用途上看,内江森林植被以用材林为主,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威远县,最小的是市中区;经济林树种丰富,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他还有落叶果林,如梨、苹、桃、李、杏、樱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榄、棕榈、核桃、白蜡等经济林木;薪炭林是内江市农村重要的生活资料,分布广,产量高,多数可再生更新,主要树种有桤木、紫槐、马桑、黄荆等;其他还有特种用途的环境保护林、实验林、母树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圣地林、自然保护区林等,其优势树种有马尾松、香樟、楠木、黄连木、柏木等,主要分布在市中区、资中等地名胜古迹风景区。

2中药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

中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 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世称《唐本草》。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汉朝以前中药随着文字的出现,药物知识也有了文字记载。

商代金文已有“药”字。《说文解字》训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

西周的《诗经》及《山海经》中已经记载了120多种药物的产地、效用和治疗性能。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已载方280余首,所用药物达240余种。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本草作为中药的代名词。 本草一词始见于《汉书·平帝纪》。

到了西汉晚期已有“本草”一词来指称药学专著。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虽托“神农”之名,实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有考证最后成书不晚于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末以来医家应用的药物种类日渐增多,本草著作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大增加。 晋代葛洪《抱朴子》曾首载草药一词。

重要的本草著作首推完成于公元500年、梁陶弘景所撰《本草经集注》。南朝刘宋时期雷敩著《炮炙论》,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是中国的第一部炮制专著。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日渐繁荣,医药学也有较大发展。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朝廷颁行了由李绩、苏敬等主持编纂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载药844种,本书的完成依赖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人力物力,是中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比公元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早出800余年。并在日本古书《延喜式》还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的记载。

金元时期张元素所写的《医学启源》介绍了脏腑诸病用药心法,奠定了脏腑辨证用药理论。他在《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洁古刺诸痛法》中均倡导中药归经学说。

后来,李东垣的《用药法象》与王好古的《汤液本草》都是探讨药性。 明朝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1912~1949年)的建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但是中国仍未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加之国家连年战争,社会动荡,经济衰退,致使中国科技发展缓慢而不平衡,远远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失去了16世纪以前中国在世界科技上普遍领先地位。

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与此相应,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中医”、中药”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

由于 采取废止中医的政策,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因而引发了中医药界的普遍抗争。 在学术医药工作者奋发进取,尽管困难重重,本草学或中药学仍然有所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民国时期的中药专著有260多种,大多体例新颖、类型多样、注重实用。由于它们的论述范围、体例、用语等与传统本草有所不同,或为了通俗的原因,一般都不以本草命名。

其间综合性中药著作和讲义较多,内容多数偏于临床实用。前者以蒋玉柏《中国药物学集成》较有代表性。

该书有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概述了中药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各论按功效分类,分别记述了400余种药物的别名、气味、形状、功用、制法、有毒无毒、用量、禁忌、处方等。

其体例和内容与前者基本相似,但更简明实用。如秦伯未《药物学讲》,分为发散、利尿、理气、理血、温热、寒凉药等12类加以介绍,如张山雷《本草正义》,属于传统药论性质。

该书结合个人用药体验论述了中药的药性、功用以及鉴别、炮制、煎煮法等,有较好的影响。 属于传统的地方本草亦有多种,以肖步丹《岭南采药录》、高宗岳《泰山药物志》较有特色,也丰富了药物的品种。

食疗本草有较大的进步,大多内容丰富、实用。如秦伯未《饮食指南),以传统、简要为特点;杨志一、沈仲圭《食物疗病常识》、陆观豹《食用本草学》,则多为经验之谈。

其他方面,如经曹炳章据清末郑肖岩所撰《伪药条辨》补订而成的《增订伪药条辨》,载药110种,就产地、形态、气味、主治等以论述或比较,为辨识药物真伪优劣提供了宝贵经验。杨华亭《药物图考》,摘引本草文献,对药物品种作了科学的考证,并附有图谱,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炮制制药方面,如杨叔澄《中国制药学》、周复生《增订药业指南》,有关内容均较切合实际。当时的中药学著作,除了传统的表述外,还产生了中西药汇通之作。

汇通派医药学家,利用自然科学和西方医药学的某些成果,补充表达中药的基源、成分、功效及其药理等,或以中西药理互为解说;其间深浅、得失参差不齐。 在各种著作中,以郭望《汉药新觉》、温敬修《最新实验药物学》及阮其烃、王一仁、董克仁的《本草经新注)等较有代表性。

鉴于此期中药数量众多、知识广泛,对中药的学习与传播已有诸多不便,故不仅便读、歌括一类中药入门书籍不少,而且新产生了中药辞书。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35年陈存仁编著的《中国药学大。

3四川川南片区有什么道地中药材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美誉。

据资料统计,全川中药资源有5000余种,其中植物药4600余种,动物药320多种,矿物药130余种,约占全中国中草药品种的75%;其中著名地道药材和主产药材30余种,如川芎、麦冬、黄连、川贝母、冬虫夏草等不仅是中国出口较早且量大的品种,而且在中国国内的生产和销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川芎都江堰市(菊花心川芎)、郫县、彭州市、崇州市川贝母阿坝州、甘孜州;以卷叶贝母、暗紫贝母为主附子、川乌江油市;以南瓜叶附子为主流品种黄连洪雅县、峨眉山市、大邑县(味连)麦冬绵阳市、三台县(绵阳麦冬、川麦冬)天麻平武县大量栽培,野生资源广布冬虫夏草康定县、马尔康县红花简阳市、平昌县(川红花)干姜四川岷江流域多栽培、犍为县、沐川县主产川牛膝天全县(天全牛膝)、洪雅县金银花南江县、沐川县(川银花)丹参中江县(中江丹参)、平武县(川丹参)补骨脂西昌市、金堂县郁金(川郁金)双流县、犍为县、崇州市(多栽种绿丝郁金、黄丝郁金)姜黄犍为县、崇州市、双流县莪术犍为县、崇州市、双流县天冬内江市、古蔺县白芍中江县(中江白芍)、渠县白芷遂宁市(川白芷)黄柏荥经县、峨眉山市、洪雅县、通江县(川黄柏)厚朴都江堰市、峨眉山市、古蔺县、三台县(川朴)杜仲四川各地均有栽培半夏南充市、西充县主产,川东北地区多野生金钱草四川多野生资源(四川大金钱草)泽泻彭山县、都江堰市(川泽泻)麝香都江堰市、马尔康县(人工养殖,活体取麝)熊胆都江堰市主产(人工养殖,活体引流)辛夷北川县主产,四川各地有栽培乌梅大邑县、达州市多栽培川续断主产凉山州羌活甘孜州、阿坝州银耳通江县(通江银耳)川明参苍溪县、金堂县、巴中市柴胡剑阁县(竹叶柴胡多野生,习称“剑柴”;北柴胡多栽培)桔梗梓潼县(川桔梗)花椒汉源县(川椒、红椒)、茂汶县大黄四川北部、西部多栽培党参九寨沟县(原南坪县)菊花苍溪县、仪陇县、中江县龙胆凉山州野生资源丰富川木香四川西部(阿坝州)枇杷叶四川各地栽培佛手犍为县、沐川县(川佛手)。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大辞典》·大伸筋草 21 大伸筋草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大伸筋草的用法用量 26 化学成分 3 《中华本草》·大伸筋草 31 拼音名 32 大伸筋草的别名 33 来源 34 原形态 35 生境分布 36 化学成份 37 性味 38 功能主治 39 大伸筋草的用法用量 310 摘录 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大伸筋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大伸筋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大伸筋草 1 拼音

dà shēn jīn cǎo

2 《中医大辞典》·大伸筋草

大伸筋草为中药名,出自《陜西中草药》。为《救荒本草》记载的牛尾菜之别名[1]。

21 大伸筋草的别名

大伸筋草、牛尾蕨、七层楼[2]

22 来源及产地

百合科植物牛尾菜Smilax riparia A DC的根及根茎。分布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陜西等地[2]。

23 性味

甘、苦,平[2]。

24 功能主治

补气活血,祛风通络,化痰止咳。治气虚浮肿,风湿痹痛,偏瘫,跌打损伤,咳嗽咯血[2]。

25 大伸筋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服[2]。

26 化学成分

本品含有镇咳作用的皂苷、蒽醌苷[2]。

3 《中华本草》·大伸筋草 31 拼音名

Dà Shēn Jīn Cǎo

32 大伸筋草的别名

马尾千金草、鹿角草、青蛇勒公、裤带藤

33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杉科植物龙骨马尾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legmariurus carinatus(Desv)Ching[Lycopodium carinatum Desv;Lacrostachum Wal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去净泥土、杂质,晒干。

34 原形态

茎柔软下垂,附生,长2077cm,多回二叉分枝。叶螺旋状排列,直立,密覆枝上,披针形,长58mm,宽约25mm,先端渐尖略内弯,全缘,基部楔形,光滑;中脉不明显。孢子囊穗细长,直径25mm,或更阔;孢子叶卵形,长约为4mm,基部宽楔形,先端渐尖,质硬,稍贴生,宽度大于营养叶;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圆肾形,**。

35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附生于密林树干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36 化学成份

含石松生物堿(lycopodium alkaloids)及萜类(terpenoids)。

37 性味

微苦;温;小毒

38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39 大伸筋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310 摘录

草的笔顺结构为横、竖、竖、竖、横折、横、横、横、竖。

1、笔画数:9画。

2、拼音:cǎo

3、部首:艹

4、结构:上下结构。

5、详细释义

(1)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如谷物、蔬菜等)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

(2)指用作燃料、饲料等的稻、麦之类的茎和叶。

(3)旧时指山野;民间。

(4)初步拟成的稿子;底稿。

(5)初步的;非正式的(文稿)。

(6)汉字字体草书的简体。

6、组词

草坪;牧草;花草;野草;杂草;

疾风劲草;草绳;草料;稻草;粮草;

草野;草贼;草莽;草根;落草为寇。

7、例句

(1)园丁定期除草。

(2)你有草药茶吗?

(3)她的皮草外套。

(4)他起草发言稿。

(5)他推着割草机。

(6)草莓正当时令。

(7)凡酷寸草不生。

(8)切莫打草惊蛇。

(9)小草发芽了。

(10)斩草必须除根。

文字源流:

草木的草,象形初文是“屮”。甲骨文作甲组图A,像一株有枝茎的全草,独体象形。“屮”读作chè,在古籍中,“屮”也常当“草”字用。

一个“屮”字是一株草,个体形状,单调。野草绝大多数丛生聚集,就把两个“屮”字并列组合,作“艸”。唐宋以前,“艸”应该是一个常用字。

例如《周礼·秋官·庶氏》有“嘉草”一词,唐朝陆德明《经典释文》作“嘉艸”。后来文献中的“艸”几乎全部改成了草字,而“艸”只作偏旁,叫做“草字头”,很少独立使用了。

古文中另有“草”字,石鼓文写作乙组图1,周围是“屮”,表示草;中部是表示读音的声旁“早”。战国以后,只保留上部的两个“屮”。《说文解字》中说“草”本指栎树的果实。大约汉代以后,借用草字表示“艸”,于是再造了一个皁字表示栎树。皁字又变写作皂。

相传古时期张氏随军出征,因遇霍乱,士兵得奇癣,奇痒不止,皮肤狠抓出血方可停止,过后奇痒又起,此疾病对于士兵的威胁,已经超过战争的杀伤力,痛苦无比,“遇有顽疾病兵不能前行者,登时禀到主将,便命军医医治”张氏亲自采药并以当时之烟火谷糠之物摄取溜油涂于患处,奇痒可止,奇癣鳞屑自然脱落,病情痊愈。总结之其方传于后人。民国期间,因战乱,张氏祖籍由山东迁往陕西,秉承中医精华,主要治疗各类皮肤疑难杂症,一路救死扶伤,以行医之五戒十要来造福他人。

解放前到陕西咸阳落户,文化大革命风暴来临,一场大火烧去了大部分资料祖传中医古籍等等,张氏一族也受到了极大影响。张氏承接了传统中医 药的精髓理论,在运用祖传古方秘方,独门绝术治疗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总结,并结合顽症,疑难杂症的抗耐药,易复发等特点,总结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案。

此古方发展至今是一种经验药,不是从理论上推测的祖方,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或消减此古方已经成为了一种验方,经过几千例患者实际验证后认可的药方,经过一系列研究和改进,2010年面世,正式命名为“清藓草”。

古籍里称称为园、池馆、别业、草堂的属于()

A皇家园林

B私家园林

C寺观园林

D公共园林

正确答案:B

目录 1 拼音 2 豆科植物百脉根的全草及根·五叶草 21 五叶草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化学成分 3 牻牛儿苗科植物牻牛儿苗或老鹳草等的地上部分·五叶草 31 五叶草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36 五叶草的药理作用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叶草 1 拼音

wǔ yè cǎo

2 豆科植物百脉根的全草及根·五叶草

五叶草为中药名,出自《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为《四川常用中草药》记载的地羊鹊之别名[1]。

21 五叶草的别名

牛角花、五叶草、三月黄花、斑鸠窝[2]

22 来源及产地

豆科植物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的全草及根。分布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陜西、广西等地。[2]

23 性味

全草:辛,平[2]。

2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消痞[2]。

1治风热咳嗽无痰,咽炎,扁桃体炎,胃部痞满疼痛。根:下气,止渴,去热,除虚劳,补不足。煎服:9~18g。[2]

2治疮疖,湿疹,痔疮,全草捣烂敷[2]。

25 化学成分

全草含5,7,3’,4’四羟基8甲氧基黄酮醇3Oβ半乳糖苷等黄酮苷,另含刀豆酸、齐墩果酸、皂苷等[2]。

3 牻牛儿苗科植物牻牛儿苗或老鹳草等的地上部分·五叶草

五叶草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老鹳草之别名[1]。

31 五叶草的别名

五叶草、破铜钱、老鹳嘴、老鸹筋、鹌子嘴[3]

32 来源及产地

牻牛儿苗科植物牻牛儿苗Erodium stephanianumWilld或老鹳草Geranium wilfordii Maxim等的地上部分。主产河北、山东、山西、云南、四川、湖北等地。[3]

33 性味

苦、辛,平[3]。

34 功能主治

祛风湿,活血,通络;外用清热解毒,收敛生肌[3]。

1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急性胃肠炎,痢疾,月经不调,痛经。煎服:9~15g。[3]

2制成软膏涂敷,治湿疹,痈、疔、疮疖,小面积水、火烫伤[3]。

35 化学成分

牻牛儿苗全草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牻牛儿醇,老鹳草地上部分含老鹳草素(Geranilin)[3]。

36 药理作用

草表的意思是:草拟章奏;非正式的、预先填写的表格。

草表,读音为cǎo biǎo,汉语词语,出处:《三国志·吴志·华覈传》:“晧以覈年老,敕令草表,覈不敢。”《明史·宁王权传》:“权邀燕王单骑入城,执手大恸,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谢罪。”

草(拼音:cǎo)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草木的“草”在古文字中写作“艸”或“屮”,属象形字,模拟草木初生的样子。“草”约见于春秋,《说文解字》认为“草”指“草斗(zàodǒu)”,即栎树的果实。传世古籍大都借“草”为“艸”。

“草”由草本植物的统称引申为生长草的地方、野地,再引申为粗劣,又引申为初稿,未经改定的文字,同时“草”还作动词表示草拟、起草的意思。“草”又指一种汉字字体,由人们在书写中笔画简略、互相连属演变而来。另外“草”还表示雌性的家畜、家禽。

表,汉语一级字,读作biǎo,最早见于甲骨文。表的本义是用野兽毛皮制成的外衣。由用野兽毛皮制成的外衣引申为外部,外面。由外部,外面引申为外显,显示,传达;直系亲缘之的。由外显,显示,传达引申为奏章,向上传达的文件。

草造句:

1、碧绿的草地上点缀着一簇簇紫色的花朵。

2、老班长历尽艰辛,终于把三个伤员带出了草地。

3、清晨,草地里昆虫家族的成员们轻轻呼唤,互相应答。

4、孩子们在草地上欢乐地跑来跑去。

5、同学们欢畅地奔跑在郊外绿油油的草地上。

植物的称呼有哪些

十二客-十二种名花的谑称玉英-花的美称玉玲珑-花的别名瑶芳 -白色花朵的美称琼苞 -花苞的美称玉叶-花木叶子的美称徘徊花-玫瑰斗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