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逆证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6收藏

肝气逆证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肝气逆证的方剂 2 治疗肝气逆证的中成药 3 肝气逆证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肝气逆证 1 拼音

gān qì nì zhèng

2 注解

肝气逆证 证名。因肝气上逆或横逆所出现的证候。《圣济总录》卷四十一:“肝气逆则面青多怒。”《类证治裁》卷二:“胁痛吐血者,肝气逆也,化肝煎。”卷二:“怒郁伤肝气逆,解肝煎。”《西溪书屋夜话录》谓肝气逆上冲心,热厥心痛者,宜泄肝,药用金铃子、延胡、吴萸、川连。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肝气上逆冲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者,宜抑肝,药用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肝气横逆乘脾,脘腹胀痛者,治宜培土泄木,用六君子汤加吴萸、白芍、木香。肝气乘胃,脘痛呕酸者,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等。

治疗肝气逆证的方剂 理气剂

调,发生气机郁滞、逆乱等病证。在临床上,气滞证以肝气郁结和脾胃气滞为主,气逆证以肺气上逆与胃气上逆为

四逆散

于急、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肝气郁滞者。《伤寒论》方之四逆散具有透解郁热,疏肝理

更多治疗肝气逆证的方剂

治疗肝气逆证的中成药 四逆散

于急、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肝气郁滞者。《伤寒论》方之四逆散具有透解郁热,疏肝理

更多治疗肝气逆证的中成药

肝气逆证相关药物 经前平颗粒

理气,除胀止痛,佐以和胃。用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肝气逆证。症见:经前烦燥易怒, 胀痛,头痛,失眠多梦

经前平颗粒

除胀止痛,佐以和胃。用于(1)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肝气逆证。症见:经前烦燥易怒, 胀痛,头痛,失眠多梦

更多肝气逆证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肝气逆证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二)气病门]8.肝气郁兼胃气不降

左部沉细,右部则弦硬而长,大于左部数倍。诊断此乃肝气郁结,冲气上冲,更迫胃气不降也。为肝气郁结,是以

《景岳全书》:[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伤寒逆证赋(五十七)

。体如熏而摇头直视,心神已绝;唇吻青而四肢多汗,肝气不全。肾绝者,直视狂言而遗尿反目;肺绝者,喘无休

《内经博议》:[卷之二病能部]足厥阴肝脏病论

也。肝之阴不足也。或谓肝无补法。此昔人之谬也。夫肝气之逆。由肝志之郁。经曰。以辛散之。以辛补之。岂曰

《类经》:[六卷脉色类]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

,犹为可支,草干而死,阳尽时也。)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如散叶者,浮泛无根也。此以

《望诊遵经》:[卷下]眼目形容条目

目录 1 拼音 2 安神胶囊药典标准 21 品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含量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74 测定法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212 版本 3 安神胶囊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32 标准编号 33 处方 34 制法 35 性状 36 鉴别 37 检查 38 功能与主治 39 用法与用量 310 规格 311 贮藏 4 安神胶囊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42 药品名称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49 规格 410 安神胶囊的用法用量 411 禁忌 412 安神胶囊的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 414 安神胶囊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415 安神胶囊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 附: 1 古籍中的安神胶囊 安神胶囊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ān shén jiāo náng

2 安神胶囊药典标准 21 品名

安神胶囊

Anshen Jiaonang

22 处方

炒酸枣仁40g、川芎47g、知母112g、麦冬92g、制何首乌32g、五味子97g、丹参130g、茯苓97g

23 制法

以上八味,酸枣仁、五味子粉碎成细粉;其余川芎等六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低温干燥,粉碎,与上述粉末混匀,制粒,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硬胶囊,内容物为棕**至棕褐色的颗粒;气清香,味淡。

25 鉴别

(1)取本品20粒内容物,研细,加三氯甲烷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五味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五味子甲素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取川芎对照药材1g,加三氯甲烷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对照药材溶液及[鉴别](1)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 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26 检查

应符合胶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L)。

2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2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58:4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五味子醇甲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2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五味子醇甲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0μg的溶液,即得。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装量差异项下的本品内容物,研细,取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三氯甲烷—甲醇(2:1)混合溶液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25kHz)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三氯甲烷—甲醇(2:1)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粒含五味子以五味子醇甲(C24H32O7)计,不得少于020mg。

28 功能与主治

补血滋阴,养心安神。用于阴血不足,失眠多梦,心悸不宁,五心烦热,盗汗耳鸣。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210 规格

每粒装025g

211 贮藏

密封。

212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3 安神胶囊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Anshen jiaonang

32 标准编号

WS3─B─3818─98 批准文号:

33 处方

酸枣仁(炒) 40g 川芎 47g 知母 112g 麦冬 92g 制何首乌 32g 五味子 97g 丹参 130g 茯苓 97g

34 制法

以上八味,酸枣仁、五味子粉碎成细粉;其余川芎等六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 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膏,低温干燥,粉碎,与上述粉末混匀,制成 颗粒,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

35 性状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显棕**;气清香,味淡。

36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种皮栅状细胞成片,黄灰色或紫红棕色,断面观细 胞数列,呈长方形,长60~145μm,宽9~144μm,壁厚,胞腔小,种皮表皮石细胞成片,淡** 或淡黄棕色,表面观呈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18~32μm,壁厚,胞腔明显,内含深棕色或棕褐 色物。

(2)取本品粉末 5g,加醋酸乙酯20ml,振摇,浸渍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05ml,作为供 试品溶液;另取川芎对照药材0 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 吸取上述二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7 检查

应符合胶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L)。

38 功能与主治

补血滋阴,养心安神。用于阴血不足,失眠多梦,心悸不宁,五心烦热,盗汗 耳鸣。

3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日3次,一次4粒。

310 规格

每粒装0 25g

311 贮藏

密封。

吉林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4 安神胶囊说明书 41 药品类型

中药

42 药品名称

安神胶囊

43 药品汉语拼音 44 药品英文名称 45 成份

酸枣仁(炒)、川芎、知母、麦冬、制何首乌、五味子、丹参、茯苓

46 性状 47 作用类别 48 适应症/功能主治

补血滋阴,养心安神。用于阴血不足,失眠多梦,心悸不宁,五心烦热,盗汗耳鸣。

49 规格

每粒装

025克

410 安神胶囊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411 禁忌 412 不良反应 413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

2服药期间要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

3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4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服药7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4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15 安神胶囊的药理作用 416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古籍中的安神胶囊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68.论痢证治法

提丹者,是皆防其入胃即化出其苦味也,若以西药局中胶囊盛之吞服,虽破者亦可用。硫黄原禀火之精气,其挟有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四十一石部]墨

酒,或韭汁送下,消痈用猪胆。或酽醋调涂,内有鹿角胶,非红不可用。《冯氏锦囊秘录》清代冯楚瞻公元16

《本草撮要》:[卷九虫鱼鳞介部]龟板

妇人发芎归治交骨不开。下死胎。得鹿胶阴阳并补。肾虚无热者忌。阴囊肿烂异常。先用苏梗煎汤洗净污垢。以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三大便秘塞(儿科)]葱蜜汤

治婴孩虚秘,用葱白三茎,水煎去葱,入炒阿胶及生蜜溶化,食前服。《冯氏锦囊秘录》清代冯楚瞻公元1644

《冯氏锦囊秘录》:[外科大小合参卷十九胎毒诸疮]碧玉散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安神剂的定义 4 安神剂的适应证 5 安神剂的使用注意 6 安神剂的分类 61 重镇安神剂 62 养心安神剂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安神剂 1 拼音

ān shén jì

2 英文参考

sedativ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ranquillizing formul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安神剂的定义

安神剂(sedative tranquillizing formula[1])是指以安神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等证方剂的统称[1][2]。

4 安神剂的适应证

心神不安之证,病变主要在于心、肝、肾3脏,重点在于心[2]。多因外受惊恐,肝郁化火,内扰心神或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故有虚、实之分[2]。实证多见惊狂善怒,烦躁不安,治宜重镇安神;虚证多见心悸健忘,虚烦不眠,治宜补养安神[2]。故本章方剂按其作用不同,分为重镇安神剂与滋养安神剂2类[2]。

5 安神剂的使用注意

重镇安神剂多由金石、贝壳之类药物为主组成,易伤脾胃,故只宜暂服,不可久用,对素体脾胃虚弱患者尤应注意,必要时可配伍神曲、麦芽等消食和胃之品[2]。另外,某些安神药物如朱砂等具有一定的毒性,久服能引起慢性中毒,故应注意其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2]。方中质地坚硬的药物宜打碎先煎,使药味尽出以提高疗效[2]。在服用安神方剂时,应配合适当的心理疗法,并注意鼓励患者加强体育锻炼[2]。

6 安神剂的分类 61 重镇安神剂

重镇安神剂,适用于心阳偏亢、火热扰心引起的心神烦乱、失眠、惊悸、怔忡等属于实证者[2]。常用重镇安神药物如朱砂、磁石、龙骨等,酌情配伍清热泻火药、滋阴养血药、化痰药等组成方剂,如黄连、生地、当归、竹茹等[2]。代表方朱砂安神丸、珍珠母丸均有重镇安神功用,皆可治疗烦乱、失眠、惊恐等心火偏旺之实证[2]。其中朱砂安神丸长于清心泻火、滋阴养血,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之心悸、失眠证;珍珠母丸长于滋阴养血,镇心安神,主治阴血不足,肝阳偏亢所致的神志不宁、失眠惊悸证[2]。

62 养心安神剂

养心安神剂,适用于阴血不足、虚阳偏亢或心虚肝郁引起的心神不安之证,症见虚烦少寐、心悸盗汗、梦遗健忘,或心神恍惚、舌红少苔等[2]。常以养心安神药物如酸枣仁、柏子仁、小麦等组成[2]。由于心神不安,日久常致心血耗伤,故常配伍益心气、敛心神之药物如人参、甘草、五味子等[2]。代表方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均有养心安神功用,皆可治疗心烦健忘、失眠多梦等心神失养证[2]。其中酸枣仁汤侧重于养血调肝、清除虚热,主治肝血不足所致的虚烦不眠之证;天王补心丹长于滋阴养血,主治心血亏虚所致心悸失眠之证;甘麦大枣汤长于养心调肝、和中缓急,主治心阴不足,肝气失和所致的脏躁[2]。

表141 常用安神剂的比较(出自《方剂一本通》)

分类

常用方剂

药物配伍

功用

主治

重镇安神

滋养安神

朱砂安神丸

酸枣仁汤

朱砂为君,黄连

为臣

酸枣仁为君,茯

苓知母为臣

重镇泻火安神

养血安神除烦

心火偏亢之失眠

虚劳虚烦不得眠

1、艾灸的历史

灸的起源非常神奇。研究表明,原始人用火时,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这就是最早的灸。艾草在古时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就在这种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巫者从龟甲兆纹与人体的血脉中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进而产生了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方法。

 

俗话说,“家有艾火不求医”。艾灸,这种利用艾绒熏灼体表穴位,来固护阳气、调节气血的保健方法,起源于上古时期,古书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为什么艾灸在针药不到时能发挥效果呢?于振中介绍道:“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古人崇尚用针灸。而灸跟针相比,更具有优势。这里的‘针之不到’有两种解释,一是有些病用针效果不好,二是有些部位不能用针深扎。中医方法各自都有适用范围和局限,要互相弥补、互相帮衬,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

 

2、举例解析艾灸原理

于振中说,中医讲“风、寒、暑、温、燥、火”六大邪气,集中表现在秋季的有燥、风、寒。最典型的秋燥,人容易头晕上火,咽干口燥。比如鼻干症状,就是由于夏天湿润舒适,转为秋冬环境干燥,人体虚热引起。“鼻为肺之窍”,秋天容易肺阴不足,应注重养阴清肺。饮食上,可用百合、麦冬、藕等清热润燥的食物。而艾灸,灸涌泉穴则是关键,中医讲金水相生,肺属金肾属水,互相依存。涌泉在脚心,是人体最低的位置,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可滋阴降火安眠,也就能缓解鼻干症状。

 

灸法温热,常治虚性寒性的病,因此灸完也讲求饮食上的配合。患者忌讳吃凉的食物、吹风、洗凉水浴、衣着单薄。根据具体病症下人体肌理的状态,患者还应忌吃辛辣、腥臊等引热的食物,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热邪。

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艾灸也能够用来治疗“未病”。于振中说道:“未病不是没有病,而是我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比如入睡困难、多梦、心烦易怒、睡醒依旧全身疲劳、腰酸腿没劲、口干舌燥。这些都是苗头。这时候就得交由医生判断,开穴位的处方来防未病。艾灸容易操作,往往是隔日每个穴位灸10到15分钟,就能逐渐消除不适。”于振中就常给自己灸三个穴位:脚底的涌泉穴、掌心的劳宫穴和脐下三寸的关元穴。涌泉灸宁神安眠,劳宫灸开窍醒神,关元灸补气回阳,如此即便正值秋燥,也能宁心安神,清风自来。

3、深度解析艾灸的神奇疗效的本质

不打针不吃药,却能治疗百病,艾灸的神奇疗效,到底源自于哪里?

最为简单、实用且经济的艾灸疗法,经常体现出它不可思议的神奇效果。

经常接受艾灸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初次尝试艾灸时觉得它不会有什么太大作用,只不过是温热舒服一些而已,但随着灸治时间不断延长,你会惊奇发现,看似不起眼的艾灸,不但把相关主治病症治愈,且身体的其他不适也会伴随艾灸而消失了……

 

中医所说“三分治,七分养”,是指病人在康复过程中,药物的治疗作用只占百分之三十,而疾病的康复更多依赖于自身调节,也即自我修复过程。这是中医的根本宗旨,也是医疗的至高层次。

 

无论你现在受困于何种疑难杂症,只要机体的自愈力存在就可重获健康。自愈力既是天生的,也是可以被激发提高的。就跟人的某些潜质一样,需要被激发,自愈力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神奇,有效抵抗疾病;反之,弃它于不顾,一味寻医问药追着疾病跑,它就会越来越弱,被放逐于身体的角落……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增强和复原人体原本的自愈能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宋朝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明确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中医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唯有艾灸这种方法具有增强、提高和复原人体自愈力的能力。

艾草是纯阳之物,艾灸时通过皮肤、经络的能量传递与渗透,可驱散寒气,温通经脉,气血痹阻不通的各种疾病症状得到缓解和消除。但其本质在于艾灸从内部为身体补充阳气,滋补脾肾,健肾助脾,培元固本,提高人体自我修复和防御的自愈力。大量的临床实践也佐证了这一点。

 

简而言之,艾灸的实质功用在于其激活人体原本就固有的自愈能力,是其它任何药物和疗法所不具有的作用。

如需关注更多专业辟谷知识及养生之道,

可关注公众号:羲皇宗道;订阅号:羲皇养生

导读:陶御风先生结合古籍、历代医家经验以及自己的临床体会写就的“夏枯草”临床论治备参18条,值得学习与收藏。

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 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

盖目珠系于厥阴肝脏,夜甚而遇寒药反甚,是厥阴之火郁窒不疏,自不宜直折以寒凉,反致遏抑愈剧。

夏枯草能疏通肝胆之气,木郁达之,亦以禀纯阳之气而散阴中结滞之热耳。 本品又能解内热、缓肝火,治肝热目赤,皆疏通厥阴气滞之功用。

夏枯草能解阴中郁结之热,通血脉凝滞之气。

夏枯草,专散痰核鼠疮,尤通心气,头目之火可祛,胸膈之痞可降。

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陈久者其味尤甘,入药为胜。

夏枯草得蒲公英,治一切乳痈、乳岩。

夏枯草同茯苓、白术、黄柏,治湿热;得香附、甘草,治目珠疼痛,合香附、贝母,治头疮、瘰疬。

夏枯草退寒热,虚者可使,若实者以行散之药佐之。

夏枯草久用亦防伤胃,与参、术同行,方可久服无弊。

夏枯草配半夏,交合阴阳治失眠;配蜈蚣,散滞通络治口僻;配葛根,升降结合治头痛;配泽泻,清泻相火治强中。

夏枯草有安神之效,治疗失眠多梦、烦躁不宁之神经官能症,常配百合或半夏同用。

十一

夏枯草是肺科良药, 用夏枯草、猫爪草各30克,川芎12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个月,治肺门淋巴结核60例,有效率918%。

另用夏枯草30克,百部20克,黄芩、炙杏仁、代赭石各12克, 治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之顽固性咯血。

夏枯草30~50克,鱼腥草15克,葶苈子、川芎各12克,大枣10枚, 治渗出性胸膜炎, 均取得良好疗效。

十二

治疗前列腺增生,在辨证基础上加入夏枯草、海藻等软坚散结药物,可使增生的前列腺有所缩小,从而减轻相关症状。

十三

妇女乳房肿块,触之或痛或不痛,属于良性肿瘤者,夏枯草配合柴胡、莪术、郁金、当归,能使肿块渐消。

十四

以夏枯草15克为主药,配以败酱草、丹参、赤芍浓煎作保留灌肠, 每晚1次,20日为1疗程,经期停用, 用治盆腔炎有较好疗效。

十五

用夏枯草、千里光各等量,水煎外洗,治疗多例小儿丘疹样荨麻疹有效。

十六

将夏枯草(以色紫褐、果穗大而完整者为佳)10克,放入大茶杯中, 沸水浸泡, 代茶饮,每日饮3~5杯,连服10日~2个月。 治疗慢性咽炎,疗效可靠。

十七

每日取夏枯草20克,泡水当茶饮,连服10日,治疗考试前紧张症有效。

十八

夏枯草用于肿瘤,剂量要大, 小了作用不明显。但本品体积较大,质地亦轻,放在他药中一起煎煮,往往会将其他药物的有效成分吸掉。

因此, 用时最好将之另煎代茶或另煎取汁,再冲入其他药内,方能更好发挥其软坚消肿的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多梦的症状 5 多梦的病因病机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多梦的穴位 2 治疗多梦的方剂 3 治疗多梦的中成药 4 多梦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多梦 1 拼音

duō mèng

2 英文参考

dreamines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reamy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dreamful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3 概述

多梦(dreaminess[1])为症状名[2]。是指睡眠不实,睡眠中梦扰纷乱,醒后感觉头昏神疲的表现[1]。

4 多梦的症状

正常人睡中常有做梦,若睡眠不熟,睡中梦扰纷纷,甚则经常梦见惊恐可怖怪异之事,影响睡眠质量,则为多梦[2]。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5 多梦的病因病机

多梦每与脏腑阴阳失调有关[2]。

6

……

体外试管溶血表明远志具有很强的溶血作用,其溶血指数根皮为3926、全根为2585、根部木心为43、提纯皂苷为34031,研究发现,溶血作用的成分为皂苷,因此含有皂苷较多的根皮部分的溶血作用远较根部木心部分强。

其他作用

除了上述作用以外,远志还具有促进小肠运动,抑制醛酮还原酶,减少可卡因诱导的条件位置偏爱,抗眩晕、改善膜迷路积水所致听力损害的作用,抑制5-HT诱导的腹泻等作用。

远志的食用方法

做法指导

(1)因惊恐而致惊悸不安者,多与茯神、龙齿、朱砂等配伍,以镇心安神。  

(2)痰阻心窍所致癫痫昏仆,弃挛抽搐,口吐涎沫者,可与菖蒲、半夏、天麻、全蝎等配伍。

(3)喉痹肿痛得,乃以该品为末吹之,以利咽散结消肿。  

(4)痈疽发背疮毒者,可单用该品为末浸酒饮服,并以药滓调敷患处,以散瘀解毒消痈。

养生药膳

远志枣仁粥

原料:远志肉、炒枣各10克,粳米50克。

徽法:先将粳米投洗干净,放入锅内用清水煮粥。开锅后放入远志、枣仁,煮熟即可。此粥可在晚间作为夜宵食用。

药膳功效:此粥宁心安神,对于心血不足、痰扰于神而引起的惊悸健忘、不寐多梦等症具有良好的缓解效果。

远志酒

原料:远志10克,白酒500克。

做法:先将远志研成末状,浸入白酒。浸泡3日即可饮用,每日服用1小盅。

药膳功效:此酒安神益智、消肿止痛,适用于治疗惊悸失眠、迷惑善忘、痈疽肿毒等症。

远志汤

远志10克,水煎30分钟,取汁,一日内分2次温服。主治惊悸失眠、梦遗等症。

安心汤

远志、甘草各10克,人参、茯神、当归、芍药各15克,麦冬50克,大枣20克,将诸药一同入锅,水煎30分钟,取汁即可。每日1剂,分3次温服。主治产后心悸、虚烦气短。

远志丸

远志、石菖蒲各30克,茯神、人参、龙齿、白茯苓各15克,将上述药物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日三餐后用温开水送服,每用9克。有安神养心之功效。

远志小米粥

远志3克,小米50克,将两味放入锅中,加水熬煮成粥,每日早晚食用。

远志鸡蛋汤

远志5克,鸡蛋100克,葱花5克,水发木耳50克,食盐、味精各1克,香油3毫升,做汤佐餐。

安神定志茶

石菖蒲、远志各6克,茯苓、人参各3克,蜂蜜5克,将几味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加盖闷15分钟即可饮用。

中药远志的药用价值

(一)药用价值

交通心肾:本品入心、肾经。助阳上升,可温养心火。心火能制肾水泛滥而助真阳,肾水又能制心火,使其不致过亢两益心阴。凡心肾不交之不寐,健忘、多梦、耳聋等症,皆可用本品交通心肾,使其水火相济。

安神养心:远志入心经,心主神明,《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本品具养心安神之功,可用治心悸着惊,心阳不振,心血亏虚,心气虚损等证。

水肿解毒:《本草汇言》:“远志…独一味酿酒,能治痈疽肿毒。”。远志辛行温通。消肿解毒,或用于痈肿,疮疽等证。

祛痰止嗽:《本草正义》:“《本经》主咳逆则苦泄温通辛散,斯寒饮之咳逆自平,此远志又有消痰饮,止咳嗽之功。”风寒咳嗽,咳痰。症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痹,咳痰稀薄色白,头痛,鼻塞,流涕,无汗恶寒,肢体酸楚,苔薄白,脉浮紧。远志散寒解表,祛痰止咳,能治风寒咳嗽及咳痰。

解郁利膈:《本草再新》载远志可“行气散郁”。《本草汇言》云远志能“独一味煎膏能治心下膈气,心气不舒”。情志不舒,肝郁抑脾,耗伤心气及气机郁滞而致郁证,其中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属心脾两虚者,可见思多善虚,心悸胆怯,少寐健忘,面色不华,头晕神疲,食欲不振,舌淡,脉细弱等。远志入心、脾经,补心血,其味辛尚能醒发脾气,补益心脾,行气解郁,乃为郁证属心脾两虚者之佳品。

鉴别应用:远志祛痰作用大,但毒性亦大,故一般不作用内服。制远志补脾益气,散郁化痰,用于咳嗽多痰;朱远志补心益智,定惊安神,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健忘。

(二)应用

治疗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健忘。远志苦辛性温,性善宣泄通达,既能开心气而宁心安神、又能通肾气而强志不忘,为交通心肾、安定神志、益智强识之佳品。主治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宁、失眠、惊悸等症,常与茯神、龙齿、朱砂等镇静安神药同用,如远志丸(《张氏医通》);治健忘证,常与人参、茯苓、菖蒲同用,如开心散(《千金方》),若方中再加茯神,即不忘散(《证治准绳》)。  

治疗癫痫惊狂。远志味辛通利,能利心窍,逐痰涎,故可用治痰阻心窍所致之癫痫抽搐,惊风发狂等症。用于癫痫昏仆、痉挛抽搐者,可与半夏、天麻、全蝎等化痰、息风药配伍;治疗惊风狂证发作,常与菖蒲、郁金、白矾等祛痰、开窍药同用。  

治疗咳嗽痰多。远志苦温性燥,入肺经,能祛痰止咳,故可用治痰多粘稠、咳吐不爽或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者,常与杏仁、贝母、瓜蒌、桔梗等同用。  

治疗痈疽疮毒,乳房肿痛,喉痹。远志辛行苦泄,功擅疏通气血之壅滞而消散痈肿,用于痈疽疮毒,乳房肿痛,内服、外用均有疗效,内服可单用为末,黄酒送服。外用可隔水蒸软,加少量黄酒捣烂敷患处。远志味辛入肺,开宣肺气,以利咽喉。

(三)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克;浸酒或入丸、散。

(四)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畏真珠、藜芦、蜚蠊、齐蛤及蛴螬。《药性论》:“畏蛴螬。”《本草经集注》:“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畏真珠、藜芦、蜚蠊、齐蛤。”

(2)心肾有火,阴虚阳亢者忌服。

配伍应用

(1) 配石菖蒲

石菖蒲味辛气温,芳香利窍,益气除痰,善于开通心窍。《重庆堂随笔》云:“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清解药用之,赖以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滋养药用之,以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远志味苦而温。能祛痰开窍,安神益志,《药品化义》云:“远志,味辛重,大雄,入心开窍,宣散之药。凡痰涎伏心。壅寒心窍,致心气实热,为昏聩神呆,语言蹇涩,为睡卧不宁,为恍惚惊怖,为健忘,为梦魇,为小儿客忤,暂以豁痰利窍,使心气通则神魂自宁也。”二药同入心经,均具祛痰开窍之功,然石菖薄偏于辛散以宣其痰湿,而远志偏于苦降以定上逆之痰湿。配伍同用,相济奏效,使气自顺而壅自开,气血不复上菀,痰浊消散不蒙清窍,神志可清明,最宜用于痰气上冲,心窍不开所致的神志不清,昏懵不语或癫狂惊痫及痰浊气郁影响神明的一系列症状。

(2) 配朱茯神

朱茯神宁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安神益志。心阳下交于肾,肾阴上承于心,水火相济,则寐安脑健,神清志明。两药配伍,安神定志之功力倍增且一偏于安神宁心兼健脾渗湿,一偏安神益智兼散郁化痰,对神志不宁,心肾不交之惊悸,少气及失眠尤效。

(3) 配酸枣仁

配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远志肉安神益智,养心助脾,交通心肾。阴血不足,以致“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可呈夜寐不安,时而惊悸胆怯。当治宜滋阴养血,使阴血充盈,心肝得养而神安惊止,阴阳济而睡眠宁。两药相伍,既滋阴养血,又交通心肾,善治肝血不足,心肾不交之失眠,惊悸,胆怯及妇人脏躁症。

(4) 配莲子心

莲子心清泄心热而交通心肾,善治心火妄动,不能下交于肾之阴精失守,远志肉能通肾气,上达于心。而安神益智。两药合用,既清心热又能益肾志而交通心肾,颇宜用治心肾不交,心火上炎诸症。

(5) 配桔梗

桔梗味辛苦,性平,入肺经,宣肺祛痰且可排脓疗痈,古有桔梗“诸药舟辑,载之上浮”之说。远志味辛苦,微温,归心肺肾经,散郁化痰并能消肿止痛。两药伍同,理气解郁,宣肺祛痰力增,宜治肺热燥咳,痰多壅滞。

(五)附方

心气不足,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瘥暮剧,暮瘥朝发,发则狂眩:菖蒲、远志(去心)、茯苓各二分,人参三两。上四味,捣下筛,服方寸匕,后食,日三,蜜和丸如梧桐子,服六、七丸,日五,亦得。(《古今录验》定志小丸)

治神经衰弱,健忘心悸,多梦失眠:远志(研粉),每服一钱,每日二次,米汤冲服。(《陕西中草药》)

治久心痛:远志(去心)、菖蒲(细切)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圣济总录》远志汤)

治痈疽、发背、疖毒,恶候浸大,不问虚实寒热:远志(汤洗去泥,捶去心)为末,酒一盏,调末三钱,迟顷,澄清饮之,以滓敷病处。(《三因方》远志酒)

治喉痹作痛:远志肉为末,吹之,涎出为度。(《仁斋直指方》)

治脑风头痛不可忍:远志(去心),捣罗为细散,每用半字,先含水满口,即搐药入鼻中,仍揉痛处。(《圣济总录》远志散)

治气郁成鼓账,诸药不效者:远志肉四两(麸拌炒)。每日取五钱,加生姜三片煎服。(《本草汇言》)

治小便赤浊:远志半斤(甘草水煮,去心),茯神(去木),益智仁各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枣汤送下。(《朱氏集验医方》远志丸)

治吹乳:远志酒煎服,滓敷患处。(《袖珍方》)

善忘症。取远志为末,冲服。

胸痹心痛(逆气膈中,饮食不下)。用远志、桂心、干姜、细辛、蜀椒(炒)各三两,附子二分(炮),一起捣细,加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米汁送下。一天服三次。如不见效,可稍增加药量。忌食猪肉、冷水、生葱菜。此方名"小草丸"。

喉痹作痛。用远志肉为末,吹扑痛处,以涎出为度。

脑风头痛。把远志末吸入鼻中。

吹乳肿痛。用远志焙干研细,酒冲服二钱。药渣敷患处。

各种痈疽。用远志放入淘米水中浸洗过,捶去心,研细。每服三钱,以温酒一杯调澄。清汁饮下,药渣敷患处。

小便赤浊。用远志(甘草水煮过)半斤,茯神、益智仁各二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枣汤送下。

备注

此外,尚有一种宽叶远志的根,也作远志使用,习称"土远志",《滇南本草》称之为"甜远志",参见"甜远志"条。

(六)古籍摘要

《本经》:“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本草经集注》:“杀天雄、附子毒。”

《别录》:“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

《药性论》:“治心神健春,坚壮阳道。主梦邪。”

《日华子本草》:“主膈气惊魇,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

王好古:“治肾积奔豚。”

《纲目》:“治一切痈疽。”

《滇南本草》:“养心血,镇惊,宁心,散痰涎。疗五痫角弓反张,惊搐,口吐痰涎,手足战摇,不省人事,缩小便,治赤白浊,膏淋,滑精不禁。”

《本草再新》:“行气散郁,并善豁痰。”

《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药品化义》:“远志,味辛重大雄,入心开窍,宣散之药。凡痰涎伏心,壅塞心窍,致心气实热,为昏聩神呆、语言蹇涩,为睡卧不宁,为恍惚惊怖,为健忘,为梦魇,为小儿客忤,暂以豁痰利窍,使心气开通,则神昏自宁也。”

远志的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远志含皂苷,水解后可分得远志皂苷元A和远志皂苷元B。还含远志酮、生物碱、糖及糖苷、远志醇、细叶远志定碱、脂肪油、树脂等。

药理作用

(1)远志含有植物皂甙,能刺激胃粘膜,出现轻度恶心,因而反射性地引起支气管分泌量增加,具有一定祛痰作用。鉴于此点,胃炎及胃溃疡患者应慎用。提取物给狗口服,可促进支气管分泌,作用强度:美远志>桔梗>远志,若用酚红排泄法则为:美远志>桔梗>远志。但麻醉犬1:3服远志煎剂1克/公斤,并不能引起支气管分泌量的增加,此种情况可能系动物处于麻醉状态而其应激能力低下所致。

(2)溶血作用:远志与桔梗相似,具有溶解红细胞的作用,其强度为:远志>美远志>桔梗。其中远志肉比经远志木的溶血作用更为强烈。

(3)抑菌作用:本品乙醇浸液在体外的对固紫染色阳性菌有一定抗菌作用,对结核杆菌中度敏感。10%远志煎剂对肺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

(4)兴奋子宫:增强各种动物的离体或在体子宫的收缩力及紧张度。我国西北的远志煎剂对离体豚鼠、家兔、猫犬之未孕及已孕子宫均有兴奋作用,静脉注射66%,煎剂3--6毫升(体重l65公斤)对孕狗在位子宫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临床研究

据报道,用远志12g加60度白酒15ml浸泡片刻,再加清水一碗煮沸20分钟后顿服,每日1剂,治疗急性乳腺炎62例,取得较满意疗效(新医药通讯,1973,6:5)用远志、琥珀、石菖蒲、细辛、龙齿、桂枝六味药组成的远志琥珀散,治疗小儿遗尿,有较好的疗效(四川中医,1984,1:47)。另有用远志等治疗心肌炎、阑尾炎、小儿多动症、阴道滴虫等。

远志的副作用

(一)毒性

远志根皮小鼠灌胃的LD50为1003±198g/kg,远志全根的LD50为1695±201g/kg,而根部木心用至75g/kg仍无死亡。100%远志注射液灌胃对小鼠的LD50为2252g/kg。

(二)不良反应

据报道,远志内服致过敏反应1例,表现为舌及下颌部麻木,面部潮红,并出现散在性丘疹,停药后消失。另有1例,因工作中接触远志饮片导致过敏性哮喘。

(三)用药禁忌

(1)心肾有火,阴虚阳亢者忌服。

(2)《本草经集注》: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畏珍珠、藜芦、蜚蠊、齐蛤。

(3)《药性论》:畏蛴螬。

远志的炮制方法

一古代炮制法

南齐时代就有“去心”(《鬼遗》)用法。至南北朝刘宋时代提出“用时须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用熟甘草汤浸(《雷公》),此法沿用至今。此外宋代增加了炒黄甘草煮、生姜汁炒(《普本》)、酒浸(《鸡峰》)、焙制、酒洒蒸(《局方》)、姜汁淹、酒蒸炒(《心因》)等方法。明、清时代又增加了小麦炒、干姜汁蘸焙(《普济方》)、灯心煮(《奇效》)、甘草、黑豆水煮后姜汁炒(《入门》)、猪胆汁浸过,晒干,姜汁制(《回春》)、米泔浸、米泔煮(《准绳》)、微炒(《正宗》)、炙制(《金鉴》)、炒炭(《治裁》)等炮制方法。

二近代炮制辑要

远志的炮制方法,近代以来,全国各地尚有“蜜制”、“朱砂制”、“炒制”、“蒸制”、“制炭”、“生姜、甘草制”、“麸制”等制法。现行《药典》收载有远志和制远志两种饮片规格的炮制方法。

远志的炮制作用,现代一般认为远志生品“戟人咽喉”,有解毒消痈之功效。

上一页 全文完(共 24645 字) 展开全部内容

不能,我知道你朋友所说的恐龙化石,他指的是“龙骨”龙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恐龙化石,而是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的化石。在古代医书上的确对有些病有治疗功能。具体的一些资料我给你找到了,如下

药物龙骨别名陆虎遗生、那伽骨、生龙骨、煅龙骨、五花龙骨、青化龙骨、花龙骨、白龙骨。

  拼音LONGGU

  英文名"Drgonsbones,Fossilizid,Drgon'sBone"

  拉丁名药材OsDraconis(FossiliaOssiaMastodi)原矿物FossiliaOssisMastrodi

  功效分类重镇安神

  考证出自

  1《本经》。

  2《吴普本草》:龙骨,色青白者善。

  3《雷公炮炙论》:龙骨,剡州生者、仓州太原者上,其骨细文广者是雌,骨粗文狭者是雄,骨五色者上,白色者中,黑色者次,**者稍得,经落不净之处不用。

  4《别录》:龙骨,生晋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土穴中。采无时。

  5陶弘景:龙骨,今多出益州梁州间,巴中亦有,骨欲得脊胫,作白地锦文,舐之著舌者良,齿小强,犹有齿形,角强而实。

  6《本草图经》:龙骨并齿、角,今河东州郡多有之。

  7《本草汇言》:尝过晋、蜀山谷,为访所产龙骨之处,岩石棱峭,溪径坟衍,则有磊磊如龙鳞,隐之如爪牙者,随地掘之,尽皆龙骨,岂真龙之骨有若此之多,而又皆尽积于梁、益诸山也。要皆石燕、石蟹之伦,蒸气成形,石化而非龙化耳。

  药材基原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

  药源分布"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青海、云南等。药材产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湖北、四川、云南、广西、青海等地。动植物生态环境:生活在温暖环境中。主要产于第三纪沉积岩(泥质岩、粉砂岩)及第四沉积物中。经地壳活动,与砂、泥质混合堆团,结成化石或岩层。"

  采收储藏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

  本品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的化石。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

  2《纲目》: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涩可去脱,故成氏云龙骨能收敛浮越之正气,固大肠而镇惊。又主带脉为病。

  3《本草经疏》:龙骨味涩而主收敛,凡泄痢肠辟及女子漏下崩中,溺血等症,皆血热积滞为患,法当通利疏泄,不可使用止涩之剂,恐积滞瘀血在内反能为害也。惟久病虚脱者,不在所忌。

  4《本草述》:龙骨可以疗阴阳乖离之病。如阴之不能守其阳,或为惊悸,为狂痫,为谵妄,为自汗盗汗。如阳之不能固其阴,或为久泄,为淋,为便数,为齿衄、溺血,便血,为赤白浊,为女子崩中带下,为脱肛。或阴不为阳守,阳亦不为阴固,为多梦泄精,为中风危笃,种种所患,如斯类者,咸得借此以为关捩子,而治以应证之剂。

  5《本经逢原》:涩可以去脱,龙骨入肝敛魂,收敛浮越之气。其治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取涩以固上下气血也。其性虽涩,而能入肝破结。症瘕坚结,皆肝经之血积也;小儿热气惊痫,亦肝经之病,为牛黄以协济之,其祛邪伐肝之力尤捷。其性收阳中之阴,专走足厥阴经,兼入手足少阴,治多梦纷坛,多寐泄精,衄血吐血,胎漏肠风,益肾镇心,为收敛精气要药。有客邪,则兼表药用之。又主带脉为病,故崩带不止,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止涩药中加用之。止阴疟,收湿气,治休息痢,久痢脱肛,生肌敛疮皆用之。但收敛太过,非久痢虚脱者,切勿妄投;火盛失精者误用,多致溺赤涩痛,精愈不能收摄矣。

  6《本草经百种录》:龙骨最粘涩,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所以仲景于伤寒之邪气未尽者亦用之。

  7《本草求真》:龙骨功与牡蛎相同,但牡蛎咸涩入肾,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此属甘涩入肝,有收敛止脱镇惊安魄之妙,如徐之才所谓涩可止脱,龙骨牡蛎之属。白地锦纹,舐之粘舌者佳。

  8《本草经读》:惊痫颠痉,皆肝气上逆,挟痰而归迸入心,龙骨能敛火安神,逐痰降逆,故为惊痫颠痉之圣药。痰,水也,随火而生,龙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而归其宅,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今人只知其涩以止脱,何其浅也。

  9《医学衷中参西录》:龙骨,质最粘涩,具有翕收之力,故能收敛元气,镇安精神,固涩滑脱。凡心中怔忡、多汗淋漓、吐血衄血、二便下血、遗精白浊、大便滑泄、小便不禁、女子崩带,皆能治之。其性尤善利痰,治肺中痰饮咳嗽,咳逆上气。其味微辛,收敛之中仍有开通之力,故《本经》谓其主泻痢脓血,女子漏下,而又主症瘕坚结也。徐(大椿)氏议论极精微,所谓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外感未尽亦可用之者,若仲景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诸方是也,愚于伤寒、温病,热实脉虚,心中怔忡,精神骚扰者,恒龙骨与萸肉、生石膏并用。龙骨既能入气海以固元气,更能入肝经以防其疏泄元气,且能入肝敛戢肝木,愚于忽然中风、肢体不遂之证,其脉甚弦硬者,知系肝火肝风内动,恒用龙骨同牡蛎加于所服药中以敛戢之,至脉象柔和,其病自愈。愚用龙骨约皆生用,惟治女子血崩,或将漏产,至极危时,恒用煅者,取其涩力稍胜,以收一时之功也。

  10《本经》:主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11《别录》: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尿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尤骨疗梦寐泄精,小便泄精。

  12《药性论》:逐邪气,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脓血,女子崩中带下,止梦泄精,梦交,治尿血,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13《日华子本草》: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怀孕漏胎,肠风下血,崩中带下,鼻洪,吐血,止汗。

  14《珍珠囊》:固大肠脱。

   古生物五花龙骨

  五花龙骨为不规则块状,长、宽各7—10cm,厚约3cm。表面牙白色,上有蓝灰色及红棕色花纹,深浅粗细不同,略似大理石之条纹。略有光泽,偶有小裂隙。质硬,易层层剥落,捻之可碎,吸湿性强,以舌舐之,可吸附于舌上。无臭,无味。一般龙骨形状不规则。长10—17cm,宽7—10cm。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多较光滑,有的有纵纹裂隙或棕色条纹与斑点。质坚如石,断面不平坦,色白,有的中空,摸之细腻如粉质。关节处膨大,断面有数蜂窝状小孔。吸湿力亦强。无臭,无味。

  [生境分布]

  分布四川、山西、山东、河北、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青海。

  [采制]

  挖出后,除去泥土。

  [化学成分]

  主含碳酸钙(CaCO3)、磷酸钙(Ca3(PO4)2)。

  [性味功能]

  甘、涩,平。敛气逐湿,止盗汗,安神,涩精止血。

  [主治用法]

  治夜卧盗汗,梦遗,滑精,肠风下血,泻痢,吐衄血,崩带。外用可敛疮口。煎剂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敷患处。

  [用量]

  10一15g;外用适量。 这些是古籍记载的,有病不能乱投医,看到你说已经耗费80多万了,国内的医疗水平有限,去国外的医疗机构看看也许会有帮助,祝你好朋友早日康复!

肝气逆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肝气逆证的方剂 2 治疗肝气逆证的中成药 3 肝气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