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形意老三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5收藏

求教形意老三拳,第1张

  相对五行拳来说,这个老三拳更为圆整刚猛,打一个比喻,我觉得像以前守城之具,滚石檑木滚滚而下的形态最为接近:或者像动物片中,怒突而来的野猪最为近似,百不可抵挡之势。至于干的形状,则像台风刮起来的树枝,触物即摧景象,人家虽然没有见过,凭此想象,方可得一个大概。

  "践裹钻"老三拳作为形意精华,在心意,形意拳系中皆有传承,然而形(心)意拳界对老三拳的说法却杂乱不一王芗斋老先生在<意拳正轨>,<拳道中枢>中认为是"践裹钻",并对老三拳进行了专门论述;戴家心意传人说应是"剪裹钻",且是拳术套路;武学明师杨鸿尘老师认为老三拳有"践裹钻"和"剪裹钻"两种;上海宋氏形意名家郝湛如的弟子邵善康在<武魂>上发文介绍认为宋氏形意劲力心法是"践裹钻";而北京宋氏形意名家许繁增之弟子王万友则称"剪裹钻"为形意"三宝";马胜利先生则认为"裹践钻"不是拳而是"劲力的总动力模式"河南南阳心意中也有老三拳可见其重要

  文摘;

  从<意拳正轨>到<拳道中枢>---杨俭论王芗斋之“老三拳”[田浩 记录 整理]

  大成拳(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在其早期著作《意拳正轨》中特别提到“意拳正轨不外乎古势之老三拳与龙虎二气。龙虎二气为技,老三拳为击”一段文章,但广大的大成拳习练者并不知道这老三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该怎么练?带着这些疑问我于2000年冬去石家庄,在向恩师杨鸿尘先生学拳之余与师兄杨俭谈到此疑问后,杨俭师兄将“老三拳”的演变过程及芗老“老三拳”的真义详细的讲述了一下。听杨俭师兄所论后使我茅塞顿开。因而,在欣喜之余将此次谈话记录以问答的形式整理出来与广大传统武术爱好者分享。

  问:师兄,王芗斋老先生在其著作《意拳正轨》中提到了关于“老三拳”的一段话,但不知这“老三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答:“老三拳”从名称上来说有两种即“剪、裹、钻”和“践、裹、钻”。据我所知,最早的“剪、裹、钻”三拳来自于老心意六合拳原传。大家都知道,心意六合拳是姬龙峰祖师以枪创拳,在拳法演练时,有很明显的持枪突刺的动作。因此,心意六合拳的“老三拳”在练习时是直进直退的。具体练法是由持枪式(即后来演变成的三体式)开始,而后,前脚以龙形步而进,同时剪手,再收后脚取裹拳,裹住之后在将后脚撞步而进成钻拳定式。此种练法最大的优点是直线上进击的威力较大,但它只有所谓“两个半”劲,两个劲是指后足的蹬劲和头部的顶劲,半个劲是指腰的挺劲。虽然腰的挺劲可使钻拳的威力大增,但终究不是六面浑元力,所以这种练法对于横向冲击力的抵御是有限的,与此类似的还有郭云深先生所传的马庄老谱形意拳,它的练法将心意六合拳的剪拳以龙形步直进的路线改为一个横拉步,同时剪拳,而后让步裹、撞步钻,这样左右演练两次后又加练一个抽撤龙缠而后接一个惯性半步崩拳,郭云深先生之所以要这样练是其在拳学上的发展,这种演练方式讲究横拉步要大,作用是加大剪拳时横向的威力;并且撞步要猛,作用是利用惯性加大钻拳前冲的威力,并且通过抽撤后连一个惯性的半步崩拳就进一步利用了惯性的驱动力,更加大了崩拳的击打力和穿透力。

  问:那么,王芗斋先生的剪、裹、钻是按郭老的方法演练的吗?

  答:你不要着急。为了阐述芗斋先生的拳法,我先讲一下芗老的得意弟子赵道新先生所练的老三拳,你们就可以窥见芗老所说的六面浑圆力了。道新先生所练的老三拳是在一九二九年杭州擂台赛前向芗老学的。当时,各路武林好手准备参赛夺冠一方面苦练基本功,一方面研究破解可能会碰到的对手的招式,而芗老却没有这样教赵道新先生,而是将道新先生练的“老三拳”从两个半劲上升为六面浑圆力(即前后撑抱力左右开合力,上下托按力,两侧翻滚力,横竖长短力,反向交替力),在步法上又结合了刘奇兰前辈的槐虫步与程廷华前辈的八卦掌,这样在六面浑圆力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个躯干的躬送,就不仅仅是只有腰的挺劲了。后来道新先生在创“心会掌”后将老三拳的剪裹钻改名为青龙出水,张弓望的,红霞贯日。因其在技击时喜欢用掌,所以将裹钻用的拳改为了掌。从芗老给道新先生改拳的过程可以看出来,芗斋先生的老三拳包含了郭老的原传心法,但演练方式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内在要领上更提高了一步。

  问:师兄现在应该详细谈一下芗老的具体练法与内涵吧?

  答:好的。芗老在吸收了原传精华的基础上,又赋予了老三拳新的内涵。芗老的老三拳有三层含义。第一,也就是芗老在〈意拳正轨〉中所说的“践拳外刚内柔有静力(有曰挺力),曰虚中,以含蓄待发之用。裹拳刚柔相济有惊力,曰化中,乃自动之用,任敌千变万化,一惊既败之,所谓枢纽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钻拳外柔内刚,如棉裹铁,有弹力,曰实中,乃被动反击之用”。芗老所说实质是指的中线问题,也是变劲的问题,这“三中”在钩挫试力中可以体现出来。(笔者注:此钩挫试力,实难以文字形容,如爱好者习时,可参看杨鸿尘先生所著〈王芗斋拳学〉一书,不过最好有明师口传身授)。第二,芗老所指“三拳”是身体各部位的要领。践,是指践踏对方之力,也就是芗老所说的坐胯分膝方有刀叉分刺之能,腰胯如轮,膝纵足提,全身力如抽丝,方能践踏对方。裹,就是指浑身六面撑裹之力,前面已述。钻,是指小臂一点两面的打法,也就是技击时点线面的应用。一点是指小臂与对手的接触点,两面是指小臂的内外两面。技击时小臂不管是内或外面与对手接触时,小臂往外旋拧上钻,这样接触点上会产生一个向前向上的螺旋劲,并且加上变面、坐胯、抽身长臂,这样既化开了对方格挡,又能击中对方。第三,芗老是从大成拳的境界上说这个问题的。践,是履践之意,履践既实践之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真理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所以,芗老曾说:“夫学术一道,首要明理,更须切实用功,若不首先明理,不知用功切要之所在,易于走入歧途,故既要明理,更要实践表里内外,互相佐之,否则终难入于正轨。”裹,是指包罗万象之意。裹不仅指六面撑裹,而在技击时要有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无断续,神宜内敛,骨宜藏棱,要在身外三尺以内,似有一层罗网包护之,而罗网之内尽如刀叉钩错,并蓄有万弓待发之势,然在毛发筋肉伸缩拨转,全身内外无不有滚珠起棱之感。大而言之,芗老说:“是以吾亦感天地间一切学术,无一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钻,是指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想达到拳学或其他学术的大成境界。必须孜孜不倦的追求,锲而不舍的钻研才能实现。拳学特别如此,因无相当实践,不可明理,理不明所谓功力从何谈起,功力既数十年锲而不舍的刻苦锻炼。从我以上所说,芗老不仅继承了原传的“老三拳”的精华,并且从具体技术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好,这次就谈到这里。希望通过这次交谈,使大家能真正明了芗老大成拳的精髓。

  也谈老三拳

  裹、践、钻是心意老三拳,形意拳没有这三个具体拳势,但继承了这三个重要原则,使之成为区别于其他拳种的运动规律。

  裹,即将左右两臂裹至自身中线,上身下身也向中间就。象包袱裹东西,紧严不漏;又象做鞭炮,缠裹的越紧,炸得越响。用于裹敌就是横顾和控制对手,以便打击和发放。

  践,即后手顺前手路线出入,左右不散不离,不交叉,总在一条中心线上。这样集中一个突破口攻,保住一个洞口守,始终占据中线有利地形,而且增加了后手的隐蔽性,减少了进攻的难度。进脚时也是这样。

  钻,是指手从心口起,过嘴处沿中线弧形挤钻而出。即拳谱所说“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拳在怀中变,步在后足蹬;三口并一口,打人如同走”;“嘴是洞口,怀是虎窝”。

  裹践钻的趋向是“中”。由上述阐述可以看出,裹践钻分别就向中线或出入中线,又是围绕一个“中”字统为一体的。这就决定了形意拳守中用中的技击原则。

  怎样理解守中用中呢?一是“出手先占正门,此谓之巧”。守住自己中线不受侵犯,以保持稳定、平衡、合适的间架;攻击和威胁对方中线,以破坏其平衡。拳家所谓“我顺人背”、“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这是攻其必救,打实不打虚。进时破中门,拳谱讲“踏破中门夺地位,纵是神仙也难防”。二是“凡势都要留有余地”。不失中才能不失重,才能稳。“中”除了中线的意思外,还是中和、中庸之意,就是既不过、又无不及。身要看斜似正、看正似斜,拳高不过鼻低不过脐、前不露肘后不露手,这样才有弹性和活力,尤忌大步跨裆、直臂挺胸。拳谱讲“曲则勿远、直则少力”。三是两侧肢体不交叉。中线是两手两拳的分界线,左手在中线以左活动,右手在中线以右活动,各有各的防地,不要过界交叉。这是必须遵守的间架原则,否则会散乱失中、封住自己,落于背势。一手要去的位置,在中线另一侧,而另一手无暇顾及,怎么办?转身、动步,身一转手又不过中线了。一旦两手交叉了,就打横拳,用分开之力打击对手、恢复间架。(杨秋)

形意拳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种练法。三层道理是: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虚。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三种练法是:明劲,暗劲,化劲。普通人一般能达到初级水平、入室弟子能达到中级、大师能达到高级水平,李洛能、郭云深等等先辈可以说是“超一流”人物,属于最高境界!根据个人体会,形意拳的初级阶段,属于招数阶段;能规范站桩,顺畅的演练五行拳、十二形拳,会搓手和其他一些特殊训练方法,在和他人的较技中,能审时度势的合理运用拳法、脚法、摔法等技术,能一直保持间架不散,动作不变形;形意拳的中级阶段,动作由大架子变小架子,放开变成紧凑,技术简单化,提高含金量,同时加大功力性训练比例。临敌时,在肢体接触的情况下,能感知对方力度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能借力打力,在非肢体接触的情况下,身形上撞,能以踢、打、摔、拿、扑、拉、抖,放、等技法,数招内令对方倒地或是受伤;形意拳的高级阶段,我虽然没有练到,但是我亲眼看过,达到这个水平时,已经不受技术局限,处处是法,三下两下另犯者立扑,而伤者却不知道他用的什么招数;形意拳的最高阶段,都是宗师级的人物才能办到,就是传闻了,他们出手都是本能反应,应感而发,如同“高压电”,一接触就可以把对方弹出,是否伤你,全在自己的掌控,如同老叟戏顽童

相传形意门中有一种功夫叫“虎豹雷音”。

昨晚练桩功时就出现了虎豹雷音,其音生发在下丹田小腹的位置,跟下雨前打雷的声音相似“轰隆轰隆的并伴随着咕噜咕噜的响声,随后耳朵像往外冒水一般”。

相传说:伏羲远取诸物近取己身始创八卦。

形意门前辈也说:大自然里有的形意拳都有,这话真不假。站桩时的生理反应“虎豹雷音”不就是上天垂象吗?电闪雷鸣之后通常会下雨,腹部雷音后激发了生理生成肾生滋养肾脏开窍于耳。

功夫得来不容易啊,百千万个小时始结而成!最近练功才感受到了内在整个体腔都练空了,正应了孙禄堂宗师这首诗: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万法得来皆无用,形体应当似水流。

至此还感悟到了形意拳谱上这段话:“五行好似五道关,无人把手自遮拦”。内在都练松空了自然就通关展窍了,内在混元一气至此也正式登入了内家门室了。

在这快节奏的时空里但愿所以修习者都能静下心来好好用功,功夫不负有心人!

武当山朱崇明自性功法

武当山修真堂中道文化传播

意拳桩功

中国武术几乎各门各派都有各自的桩功练习。桩功是武术的基础。拳谚中有:“欲学拳,先站桩”之说。形意拳对桩功尤为重视,有的形意拳家讲:“欲学形意拳,先站三年桩。”形意拳对桩功练习的重视程度超过一般其它拳种。

桩功练习在形意拳中有“筑其基,壮其体”的作用。也就是打基础强身壮体的作用。通过桩功练习,首先学习和掌握形意拳对身体各部的要求和要领。如头顶,胸含,肩沉,肘坠等。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不断练习,逐步加深理解。其次是通过桩功练习,对下肢力量和膝关节各部韧带的强度能起到增强和壮大的作用。其三是通过桩功练习,可使练习者体会和掌握桩功的间架结构和身体各部姿式的要求和要领。通过长时间的站立,保持姿式不动,可以提高练习者本体的感觉能力。通过老师的调整和自我的调整,逐步建立正确的姿式定型。为今后学习动作,学习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四练习桩功有益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精神集中,排除杂念,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至桩功的练习中来。注意全身各部的放松,加强呼吸的调节。这样的练习,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调和气血,提高抗病能力,达到益寿延年。同时,也芴岣呒蓟饕馐叮�銮考蓟髂芰Α

形意拳桩功包括:浑元桩,子午桩即三体式桩,降龙桩,伏虎桩,五拳桩,砸桩等。每种桩法都有它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姿式,不同的意今,而达到不同的目的。一定的桩法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这些桩法都是形意拳的前辈先贤们经过长期的练功,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形意拳技法功夫的练习,长功和养功都是行之有效的。这几个桩法虽各自都有不同的侧重面,不同的姿式动作,不同的功用。但都是围绕着三体式这个核心桩法而练习,而补充。这是我多年来练习的心得体会。

拳谚中讲:“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个练功就是养身健身的功夫。也包含武术的基本功,如果练拳不把自己的身体练好,没有好的身体,什么样的技能都是空的,都是没用的。所以,拳必须以功来养,功须以拳而显。这就是练和养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表里的关系。

下面把我对这几个桩法的练习心得体会,介绍给大家,望同仁经予批评指正。

第一节 浑元桩

浑元二字也称之“混元”。谓天地初开之时。“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武术家以“混元”入拳术,取“混一天地,变化无穷”之意。浑元桩法被各家拳派吸收引用,既作为初学入门的基本桩法,又作为养身强身,内功修练桩法。

形意拳中的浑元桩,它是通过站桩的训练,在初级达到:凝神聚意,排除杂念,松活筋骨,调节呼吸。中级阶段达到:以意领气,疏通经络,以气通流全身。高级阶段是:修身养性,天人合一。以意念体会人身的内气与外界大气相互交流融通。浑元桩在初级阶段主要是为了把杂乱意念排除去,集中精力练功。拴意马,锁心猿。调身心,使全身放松,只有在全身放松的状态下,气血才更容易流通,有利于身心健康。

(一)浑元桩的具体做法如下:

1.立正姿站立,注意深呼吸三次。图(1)

2.左足向左横开一步,两足平行,两足距离与肩同宽。重心在两足之间。动作要慢,与呼吸相合,开步时吸气,落步时呼气。图(2)

3.两手自身两侧向前向上慢慢抬起,两手心排对,五指分开,两臂自然微曲。上抬与肩齐高时,两手以掌指相对,向胸内合抱成圆,两肘微曲,两掌心对胸前,松肩,重肘,胸微含,头微顶,两臂如同抱一大气球在胸前,两肘部下沉低于肩;同时,两腿膝部微曲,松胯坐腰,使身体重心微微下降。目平视前方。此姿式保持不变,排除杂念,注意呼吸,闭口用鼻来呼吸。呼吸要缓慢,深长,均匀。练习时间的长短,概据自己的体力和身体情况而定。图(3)

4.收式收功动作与动作(2)正相反,先意念给一个信号,我要收式,我要结束浑元桩法的练习。然后使身体重心的向右上,左足向右足收回并拢,同时两腿站直成立正姿式。与腿动作的同时,两手自然下落至身体两侧,掌指向下,头微上顶,目向前平视。动作完毕后,深呼吸三次,静默一二分钟。

(二)浑元桩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1.浑元桩最主要的要领就是:体松,意静,调息这三个方面。不但浑元桩如此,其它各种桩法都是这样要求的,这三个方面是所有桩法练习中共同的要求。也就是像气功所说的三调:调身,调心,调息。这是桩功的基础。体松就是全身各部都要放松,不使任何部位有僵劲出现,体松的关键是在关节处,要使各关节处于正常的生理位置上,体松有利于气血的流通。忘静就是把身心收回来,集中精力练功,以一念代万念,使大脑的思维活动集中地注意到一点。在浑元桩站桩时,应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方面。调息就是调节自己的呼吸。把自己平时不注意的呼吸运动进行有意识的调节。使自己的呼吸运动缓慢均匀深长。

2.浑元桩要求头部微微上顶,下额微收。保持正直。肩部松沉,胸部微内含,两臂微曲身前抱拢成圆,两肘微张下垂,两腕部微曲,两手五指分开,要自然,拇指微向上顶,两掌心内含微曲。腰要竖直,臀部微收,松胯曲膝,膝部弯曲约一百六十度左右。不要太曲也不要过直,曲则费力,不容易调气,不能持久,直则僵硬。总之桩法站好之后,要感到各部舒适,通畅为宜。

(三)浑元桩的练习步骤:

1.首先要求要正形体松:就是姿式要正确,把身体各部位按动作要求调整到正确的位置。正确的形状。正形是首要条件,形不正则气不顺。体松就是身体各部放松达到舒适合顺。

2.其次要凝神守一。凝神就是排除杂念,集中精力。守一就是以一念代万念。

3.意导呼吸,就是以意念引导呼吸,使平常的自然呼吸用意念引导使之缓慢,均匀,深长。意念的引导是贯穿在整个练习始终。从开始的正形体松和凝神守一,到意导呼吸运动,都是在意念活动的引导下进行的。这就是形意拳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第二节 三体势桩

形意拳三体式桩,在民间传统中也叫子午桩或三才桩。三才和子午这两个名词是在古

代传统文化中各家都有所引用的名词,都有不同的指向,不同的定义,不同的内含。子午一般是指时间。有子时,午时之说。在《金丹大成集》中问曰:“何谓子午?”答曰:“子午乃天地之正中,在天曰日月,在人为心肾,在时为子午,在卦为坎离,在方位为南北。”在《三元会议》中有子为阳之首,午为阴之首,子午为阴阳之首。书中讲:“子为六阳之首,以应冬至,故当静坐凝神,祛除万虑,一念规中,默调其息而符候之…… 。午为六阴之首,以应夏至,故午前静坐凝神,待阳极阴生之际,心中自然一阴气下降……” 。三才也有多种解释:(1)三才是指天,地,人。有天才,地才,人才之说。(2)《周易》“玄天之道,曰阴与阳,玄地之道,曰柔与刚,玄人之道,曰仁与义,董三才而为之,故易六画而成卦”。(3)医家三才指体,神,气。《脉望》书中讲:“气者,神之宅也,体者,气之宅也。神统于心,气沉于肾,形统于首,形气交而神处乎中,三才之道也。”武术大师孙禄堂讲:“三才者,头、手、足,即上、中、下也。”他是借用三才比附人体的头部、手部、足部。并引伸其义为拳术中的:上盘、中盘、下盘。我认为这种解释和理解是比较正确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有的人把三体解释为:固体、液体、气体,虽也能强牵一些道理,但我认为这样理解三体不是形意拳前辈先贤立名的初表,是后人的强加和发展。

三体势桩、子午桩、三才桩。这三个名虽不同,实则都是一个桩法同一个姿势,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只是强调了不同的侧面而已。三体或强调了外形,头手足,上中下。子午桩是强调了此桩法在形意拳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和重要性,它是基础的基础,是“母拳之母”。《姜客樵称五行拳是形意母拳;三才桩是它的内含内意,不但是姿式,更重要的是一种功法,桩功的内意非常丰富,既含有方法,又含有意念。以三体为表现手段,以三才为指导原则,以子午为重要位置。

形意拳各地区,各派流都把三体势桩功做为初学入门的最主要的基本桩法。在三体式的基本构架上,动作姿式和动作要领上,以及桩法的功能上,各地区各流派都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地区流派的不同,师承体系的各异,以及每个人对老拳谱的不同理解和个人练习的心得体会不同,所以,同一个三体势桩的站法也各有差异,这是正常的,也是符合各观规律的。这个道理就像一棵大树长不出完全相同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一个老师教十个徒弟,因每个徒弟的身材高矮,胖瘦,脾气性格爱好,文化知识水平,练习心得体会都有差异的。十个徒弟练出来的东西不可能完全一样。

(一)三体势桩的具体站法:

1.立正姿势站好,面对出势方向。同图(1)

2.两足不动,两手自体两侧向左右徐徐向上抬起,两臂要自然,不要用力伸直,两掌心向上,抬至与肩平时,两臂屈肘,使两掌向面前合拢,两掌指相对,掌心向下。图(4)

3.两腿弯曲微向下蹲,同时,两掌向下按至小膝前,头微上顶。图(5)

4.两手在腹前抓握成拳翻转,使拳心向上,左拳不动,右拳自小腹向上经心窝向上向前钻出,右拳小指上翻高与鼻齐。图(6)

5.左足向前进一步,右足不动,两足距离约为自己一小腿长,大部重量在右足,重量分布约为前三后七;同时,左拳自小腹向上经心窝向右臂肘部,在右小臂上向前钻,拳心向上。左拳与右拳相交时,两拳变掌内旋,左掌向前劈出,左臂微屈,左掌心斜向前下,左腕微塌,掌指高与鼻齐。同时,右掌拉回至小腹,掌心向下。头向上顶,目视前方。图(7)

此为左三体势站法。如站右三体势时,在动作4时,左拳钻出,动作5是右足上步,右掌劈出,其它动作完全相同。

(二)三体势桩的各部要求及要领。

形意拳三体势的动作过程,也就是五行拳每一行的出势动作,也是形意拳每个套路的起势动作。无论练习任何动作,起势都是从左三体势起,这点要注意。所以,必须按规矩练好。

三体势桩法分为上盘,中盘,下盘三种。上盘两脚的距离是以本人两个脚长的距离。中盘站桩法是以本人两个半脚长的距离。下盘是以本人三个脚长的距离。

1.三体势桩法,两脚的位置应是在一条直线的两边。前脚尖微向内扣约15度左右。右脚尖斜向前,正前方以不超过四十五度为宜。一条直线的两边是前脚的脚尖和后脚的脚跟在一条直线的两边。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更不能拧麻花,那样不稳也不符合要求。这样地面积加大,有利稳固。

2.两腿的弯曲角度:前腿微出,前膝的重线以不超过前脚的脚跟。前腿的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夹角在一百五十度左右为宜。后腿弯曲较大,身体大部重量在后腿,两足之间的距离大小和后腿弯角度的大小,与站桩姿势的高矮有直接关系。后腿的小腿和大腿之间的夹角在120-135度之间。(从腿的后面量)后腿最关键的一点是后小腿和地面的夹角,这是最重要的角度,这个角度应尽量的减小。由于生理结构,脚的背屈只能在五十度左右。这个角度的减小有利于后腿的蹬力。虽然,有的书上讲:“后膝重线不超过脚尖,”我认为并不科学,而且也是不正确的,那样站桩姿势太高,几乎两腿直立或重心后移全在后腿。后腿的膝部应超过后脚的脚尖,超过多少应视姿势的高矮而定。姿势高超过少,姿势矮超过多。关于后腿各部的角度总的原则就是怎样最有利发挥后腿的蹬力,起动快,站的稳。蹬地力是关键,正像老拳谱中所说的那样:“消息全凭后足蹬。”人体前进位移的快慢和步大小与后腿的蹬力成正比。要想充分发挥后腿的蹬力,必须把后腿各部的角度安排在最佳的发力范围之内。

3.膝部的姿势角度:膝部后面是臀部,前面是小腹,两侧是膝部。在三体势桩法中,两膝的角度应前后稍倾斜一些,与正前方约60-70度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既有利于两腿前后的支撑,又有利于上身自然舒适的半面向前的倾斜。有的形意拳练习者强调要“肚正身斜”。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太适宜的,肚子使两膝正对前方,但上身要半面向前的倾斜,使腰腹不舒畅。同时,也不符合技击防守的原则。膝和两腿的位置角度应给上体提供一个非常稳固灵活的下支撑条件。同时还应达到自然舒适,符合人体自然结构。

4.身形与两肩的角度,按老拳谱中讲:身形是“正而似斜,斜而似正”。既不正又不斜,提出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正是老前辈们的高明之处。每个人的高矮胖瘦不同,脾气秉性不同,对老拳谱的理解不同,让你在练习中去体会。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角度,因此产生差异,无可厚非。通过我多年的练习实践和教学研究,站三体势桩时,身形和两肩的角度与正前方成四十五度左右为宜。这样做一符合技击原则,减小受攻击面。工符合人体结构和生物力学,只要符合人体结构和生物力学,做起来才舒服,合近,正确完美。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既有利于内,又利于外。

5.两手臂的位置及各部的角度:

左手腕部与左小臂的角度约为一百二十度,腕部微塌。五指微曲,掌心凹,虎口撑圆,拇指开,食指挑。以增加虎口肌肉的张力,有利于腕部的稳固。由于五指均保持一定的张力,对小臂上的指伸肌产生一定的紧张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小臂的抗击打能力。由于常心向前下方,这是技击所要求的。所以,小臂远端内提,使小臂的桡骨和尺骨相绞拧,使相应的肌群同时参加工作,能够增加掌部的力量。同时,对小臂也能起到一个稳固的支撑。腕部过直不利于击打时的承受力,指关节是承受不了全身整力的;腕部过于背屈,腕关节僵硬而不灵活,不利于抓捋和手掌的变化。所以,腕部微塌是正确的,120度左右是适宜的。

6.肘关节的角度,也就是小臂与大臂之间的夹角。在这个问题上,形意老拳谱中讲:“屈则不远,直则少力。”又提出了一个模糊概念,不屈不直的范围。以前在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大学担任形意拳教练时,在给学生们讲站桩前臂的位置时,我按老拳谱屈则不远直则少力,同学们问我:“老师多少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我把身体各部的角度。参照各种版本老拳谱,根据我的练功体会。全部用量角器测量,找出了各角度的最佳范围,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肘关节的角度应在一百五十度左右为宜。形意拳站桩或打拳出拳为什么不把胳膊伸直?伸直胳膊不是可以打的更远一些吗?首先形意拳打拳或出拳胳膊不伸直,这是形意拳技法的要求和风格特点的所在,形意拳非常注重全身的整劲,在这样不屈不伸直的角度内一能发挥出较大的力。二能动员较多的肌肉共同参与同时工作,对肘关节能起能起到较好的固定。三由于不屈不直。能使动作更加灵活,使劲力转换更快,变化多端。

7.大臂与肩关节的角度在上肢来说非常重要。大臂与肩关节的角度约在六十至七十度之间。拳谱讲:“松肩坠肘”松肩就是肩胛骨有意识的向下松沉;坠肘的关键在于大臂的前端始终处于肩关节以下,松肩与坠肘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因果关系。只要松肩做正确了,自然肘也就坠了,只要坠肘达到了要求,肩部自然也就松沉也。还有重要关键的一点,就是大臂有意识向内收,向内拢,使大臂尽量的在身体站桩的矢状面上。这样有利于发挥身体的整劲。在这一点上是老拳谱上所忽略的,也就是没有把这一点提到一个重要的程度。在站桩的过程中和今后练拳时都要时刻注意大臂的内收,内掩,以形成正确的姿势定型。后手的拇指和腕部要紧贴小腹丹田位置,即脐下三指部住。后臂的肘部要自然下丢,注意后肘不要向外张开,要和身体保持完整。掌指向前,掌心向下。

8.“头要顶,项要竖。”下颏微向内收,但要注意颏部肌肉不要过于紧张或僵直,以免影响头部的灵活。头上顶的作用能有意识地使脊椎竖直,有利使身体中正,不致歪斜,有利于呼吸,目视前方的要求,不要过份的转头使面部正对前方。应该使头部与正前方有一个225度的夹角,但眼睛是看前方的。

9.臀部要松坠,要内收,也就是使骨盆的正常倾斜角稍微加大一些,有利气沉丹田,有利于腰部弓形的形成,有利于前脚的向前进步。

身形的要求是“含胸拔背”。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含胸拔背是用两个肩尖微向胸前内合,放松肩胛骨,背部肌群,用胸大肌微拉两肩,以达到含胸拔背的目的。在做这个动作要领时,要注意肩部始终向下松沉,不能耸肩,寒肩。含胸拔背和松肩坠肘这两个要领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是有机地连在一起的整体动作。在做这些要领时注意不要地分,要以舒适合度为准。松肩含胸最主要的是有利于实腹,也就是气治丹田,而气沉丹田是形意拳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含胸拔背的要领也是对胸背部增强抗击打能力的一种自我保护方法。拳掌的劲力之源在肩部,身劲的劲力之源在腰部。

(三)三体势桩功的层次和要求:

虽然三体势桩功在外形姿式上有舒展与紧凑之分,步法有大小高矮之别。 这些都是由门派师承不同而造成的,无可厚非。但是,在练功的不同阶段,同样站一下三体势所表现出来的精,气,神,它的内意内含是不同的。虽然外形相差无几,但内中的意识,呼吸的调整,内气的导引,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侧重面。下面就三体桩功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练习过程中对身形,意念,呼吸进行简要论述。这只是自己的练习心得和经验体会,属一家之言。还望广大形意拳前辈老师,志士仁人给予批评指正和教诲。

1.三体势桩功初级附段:

初级附段就是刚开始入门学心站桩,对姿势要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能够模仿老师做动作,但动作不准确,随时间推移和练习次数的增加,动作姿势逐渐准确完善。有时也会因此失彼,按生物学讲这也是大脑皮层的泛化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中,首先要求形正。姿势正确。各部角度,身形位置合乎规矩。按前面所述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逐项安置到位。先讲大的环节,如两腿、身形、两臂、头部。再讲细小部位的要求。在认清体会动作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形意拳的要领和对各部的要求。其次,在正形的过程中要注意体松。松不是懈,体松是不要用力,只是把前臂摆放在合乎规矩的位置上而已,不加任何拙力。是用意念引导下肢体的放松,要上松下实,下实是两腿的支撑力。由于两腿弯曲角度不同,后腿最累最吃力。这是必然。第三是入静,入静也就是把所有的思想意念全部集中到站桩的练习中,排除杂念。在初级阶段要集中精力对姿势的正确与否,各部的角度,肢体是否放松,要认真地去体验去感觉。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有所感觉,才能有所体会。在初级阶段要把正形放在首位,只有正形以后的劲才能顺。形的正与不正对劲力的顺与不顺有很大的因果关系。初级阶段对于呼吸的问题要做适当的要求,不要过份强调,只是在入静的情况下,在姿势正确的情况下,要有意识的使自然平常的呼吸调整到使呼吸缓慢,深长,均匀。初级阶段要对姿势进行不断修正,不断的完善,而达到正确的姿势定型。

2.级阶级:

三体势桩功的练习在中级阶段的要求:

(1)对身体各部姿势的“正形”,从大的方面到进一步对细小姿势的精细研求,从而认真体验和加深自我感觉,体验劲顺,感觉舒适。这是对形的方面的要求。

(2)对意念的要求:在练功的过程中,意念分为两种,一种是内视,一种是假借。内视用于养身,假借用于技击。在中级阶段站桩功中,要以意领气,以意导气,使气在周身循环,沿任督二脉进行周期性的往返运动。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先是以意循任督二脉,逐步地自然地达到气循任督二脉,最后打通小周天,不要过份追求,完全顺乎自然。通也自然,不通也自然。

(3)呼吸的要求和方法,在中级阶段尤为重要。由于在初级阶段对站桩姿势的外形动作,通过练习基本上达到了“形正”。所以,在中级阶段形正就不是主要的了。而在意念指导下的呼吸方法则是重点。三体势桩功在中级阶段一般要求采取逆腹式呼吸法,即吸气时膈肌上升,腹部内收凹陷,呼气时膈肌下降,腹部外凸而圆满。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要求用鼻进行。对呼吸的深浅,节奏,频率要在意念的控制下进行调节。呼吸要深长,缓慢,均匀,这些都是在体松意静的条件下进行的。

3.站桩功的高级阶段:

在初级阶段在练气的过程中是以意导气,以意领气。在中级阶段是:以气运身,以气周流全身。练至纯整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能达到内外合一,形神一致,合谐统一,天人相应阶段。则进入了高级阶段。也就是形意拳谱中的洗髓化劲和练神还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的精神得到了长华,人的气质得到了改变,使性格豁达,心胸开阔,谦和有礼。呼吸皆同鼻而不用口,吸气绵长深透,呼气细微若无。吸气长引而咽,至极处微微吐气。不论吸气和呼气都要细微无声,这就是道家的“胎息”。其实,在武功的最高境界与道家,佛家互通互融,达到了高度的一致。这就是武学中的“拳禅合一,拳道合一,技进乎道”的高级阶。

在此阶段的站桩姿式与前两段没有任何差别,只是更加放松。意念虚静,就像老子道经经所讲:“致虚极,守静笃”。使心境达到空明宁静的状态。

第三节 降龙桩 是传统形意拳重要的桩法之一

形意拳中的降龙桩名称是取自《性命圭旨全书降龙说》“离日为录,中有己土,强名曰龙。”“降之者,制其心中之真火,火性不飞则龙可制而有得铅之时。”指精神内寄,肾水上升而制火为降龙。这是在气功学术中的解释。形意降龙桩是其外形的拧身折腰,拗步回身,双臂撑圆,前撑后塌的姿式。外练腰臂腿功,内练心意气。先练外后练内。“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先求外形肢体的姿势正确合顺,在此基础上再进一点练习内意集中,调节呼吸等。

(一)降龙桩的具体做法:

(1)立正姿势,左足横开一步,两脚之间距离约为三脚;同时,两手自体两侧向上抬起,手心向上,两手高与肩平,手臂微曲,目视前方。

(2)两足不动,两手不停,屈小臂,两手向面前合拢,手心向下,两掌指相对。两拳内旋使掌心向外,拇指向下,高与肩齐,两臂撑圆,如抱球。

(3)左足的脚跟为轴,脚尖外扭。右足以脚尖为轴,脚跟外拧,身体左转约一百八十度左右。左腿弯曲,约成弓步,右腿蹬直微曲,身体大部重量在左腿;同时两掌随身左转逐渐撑开。右掌在头部右侧方,右臂撑圆,右肘略高过肩。左掌在左膝后方,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左臂撑圆。头向左转目视左掌。此为左降龙桩。图10

如欲转成右降龙桩时动作如下:

(1)接上或左降龙桩,身右转180度,两足在原地拧转,两掌随身转撑抱于胸前,两掌心向外,与前动作(2)相同

(2)右足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扭,左足以脚尖为轴,脚张外拧,身右转一百八十度左右,右腿弯曲约成右弓步,左腿蹬直微曲,身体大部重量在右腿;腰向右转,同时,两掌随身右转左掌在头部左侧方,左臂撑圆,左肘略高过肩,右掌在右胯后方,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右臂撑圆。头向右转目视右掌,此为右降龙桩式。图11

降龙桩收式左右相同,先回到2的姿式,然后再两掌外拖成手收向内,抱于胸前。再收左或右足成立正姿式,同时两掌下落至腹前,再成立正姿式,收式毕。

(二)动作要点及要求:

(1)降龙桩起式动作要慢要柔和。动作中间不停,一气呵成,动作连贯协调。

(2)成定势时,要注意两手两臂的位置。上手臂要有撑劲,下手要有捋按劲,腰身要拧劲。不能用僵劲,拙劲,蛮劲,要放松,而保持外形各部的正确,胸微含,头微顶。

(3)定势站桩开始时先自然呼吸,注间把姿式调顺,调正确。重心安置得当,然后尽量延长站桩时间,左右互换,如欲站桩时间长一些,可把两足的距离适当短一些,以两足长的距离,这样姿式高一些。

(4)首先在保持动作姿势外形,各部的位置以及间架结构正确的前提下,从上到下,用意调整各部的肌肉要逐步放松,不用力。但千万注意不要使姿势走形而懈松。也就是把多余肌肉给放松下来。用最主要的肌肉参加工作而保持外形不变,这样能促进气血通畅,特别是腰部肌肉一定要放松,要松而不懈,要沉而不僵,在拧转中要有弹性,在着劲中今有发劲,在放松中要有突发的准备。

(三)降龙桩的功用及意念活动:

由于降龙桩两腿距离较大,重心较低,故对腿部的力量要求较高,适用于年轻人和身强力壮者练习,年老和体弱者练习此桩可把姿势调高,拧身的角度调小一些。此桩法的主要目的是为增强腿功,腰功和手臂的撑劲,是三体势桩功的补充和完善。对腿部的支撑蹬力,腰部拧旋弹力和手臂上撑下塌的劲力,能起很好地锻炼作用,较快较好地提高功力。

拧身俯腰有龙折身之意,手臂将上撑下塌有把龙身捋直之意,前腿弯曲后腿蹬直,身形下坐,气向下沉,有如骑在龙身使其详服之意。随着一吸一呼身形有稍微的起伏,有如龙在起伏挣扎,而我用意降服。此只是用意而不是用力。时刻注意要“意紧而力松”逐渐体会身体各部的感觉。要感觉舒适得力为佳。

降龙桩,龙是指心神,练功中调身调心神为降龙,所以,动作姿势摆正确之后,调整心神,充足意念为首要。

第四节 伏虎桩

此桩法也是民间传统形意拳中的桩法之。降龙伏虎是道家气功术语。伏虎是指:“精神内守,心火下降而济水,为伏虎。《见气功大辞典323页》前辈武术家取此名是身形姿势有伏虎之意,此指外形。而内意借用古代气功之术语以练内。心火下降以济肾水,此指意念,以指周天气血运引。此桩法两腿成半马步型,虚实分明,能增腿力,两臂圆撑合抱,能增整体浑元力。

伏虎桩的具体做法:

(1)由立正姿势起,右足不动,左足向前迈一步,两足之间距离约为自己的两个脚长或三个脚长,左足尖向前;两手自体侧上起合抱于胸前两腕交叉,手心向内,两臂屈时,手高于胸齐。含胸拔背

  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起始于明末,盛行于晚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影响极大,流传甚广。

  形意拳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之一,经过历代传人不断钻研、实践、总结、提高,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各派拳法虽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却渊源颇深。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的科学原理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它以冶炼操守、强健体魄、造福人类的宗旨,不仅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祛病延年之功效,而且具有富于实战的技击效果。在历史上,形意拳诸多武术前辈曾凭着精湛的技艺,谱写了一曲曲扶正祛邪,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歌。当前,形意拳术及其精神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普及和光大。

  形意拳的起源和创始人关于形意拳的起源各有所传,其说不一。

  影响较大的说法有两种:

  一说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所创。根据二十年代李剑秋先生编著的《形意拳初步》一书中援引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戴龙邦所著《心意六合拳谱》序言中说“余尝拟论为著,此心耿耿,易其有极,见岳武穆王拳谱,意即纯之粹,语亦明畅。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诚…王(即岳飞)当童子之时,受业于师,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以古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代鲜有其技…独姬公,名际可,字隆峰。生于明末清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武穆王拳谱。后授于曹继武先生于秋蒲先生习武十年有二,技勇方成。”此序言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关于形意拳起源的最早资料。因此,后人均以此为据。由于岳飞是我国历代为人所敬仰的民族英雄,借岳飞之名有利于形意拳的广泛传播,亦合形意拳强种强国之宗旨。因此这种说法极易被广大武术家所接受,辗转流传至今。

  另外一种为流传说法,即形意拳创自北魏时来我国传教的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孙禄堂先生所著《形意拳学》及凌桂清先生所著《形意五行拳图说》两书中均持有此观点。书中说:“自达摩高僧来中国传教九年,于嵩山少林寺面壁坐化。后人慕名来,为纪念达摩传教精神,曾有诗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而嵩山少林寺很早就流传着“心意拳术”,亦称“心意把”。而形意创即为“心意六合拳”。据黄新铭在《心意六合源法初探》一文中考证:“心意把”共有十二大势,十二种变化。这与文献中记载的“心意六合拳法”前后各六势是一致的。故先辈们以此著书立说,广为流传。

  姬隆峰应是心意六合拳的创始人。据文献记载姬氏曾读书古寺。见雄鸡相争,悟其理,于是变枪法为拳法,这与姬氏后人所著《先祖际可传略》中“际可居少林寺十年,传艺多人”是吻合的,《姬氏族谱》也有姬隆峰传艺河南的记载。《心意六合拳谱》序文作者及以后序文作者均系河南人。何况此拳最初流传于河南。“心意把”应是“心意六合拳”的初期拳法。雍正十一年已修订 “心意六合拳谱”乾隆四十年有千佛殿脚窝可做物证,由此推断“心意把”当始于明末清初。

  形意拳是从心意六合拳衍化出的新拳种,创始人为李洛能。李氏约在1840-1850年间到祁县戴家学拳,此时距戴龙邦作序时约晚一百年。据祁县人讲,李氏从师戴文勋的表弟郭维汉。从形意拳发展史上看,形意拳与心意六合拳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由于创立时代不同,基本拳架有异,也可以说形意拳是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的。

  形意拳术的发展变化

  一、心意六合拳的发展特点 据古拳谱记载:姬氏际可初创拳时,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作为拳理。以“六合”为法则,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会为外三合。统称“六合”。即以思维意识活动为诱导,使之作用于形体。使意(大脑思维和意识活动)、气(通过意念使经络系统发生变化)、力(形体配合之拳术运动)三者互为作用,逐步达到“六合”的高度协调统一,内外兼修之目的,故称之为“心意六合拳”。其拳架为侧身弓箭步,要求头、肩、背、胯、后腿、后足斜成一线,头、前肩、前膝、前足要上下垂直,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其拳术动作表现为手打、肩打、胯打、足打、膝打、头打的用法。其拳法分为前六式后六式。前六式气柔。 每一式可变为十二式,最终十二式仍归于一式。其静功以站桩为主。

  曹继武先生根据姬氏所授“心法”及前后六式的拳法特点,取其精华归纳为五行、十二形练法。其十大形为:龙、虎、猴、马、鸡、熊、鹞、燕、鹰、蛇。以单式练法为主,每式既是桩功,又可单习。动作强调六合。其要领为龙腰、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

  戴龙邦先生根据心意六合拳的原理,结合自己的体会,创编了五行拳:即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依古代哲学思想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内含金、木、水、火、土生克变化之理,将十大形扩展为十二形,并增加了套路练习法。其拳术训练内容有:截、裹胯、挑顶、云领、出势、虎扑、起手、鹰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练习戴氏拳法,要求神形一致,内外相合。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协调配合。其动作无手木圆、无势不圆,其练习程式由站而练,由慢而快,以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形成戴氏“心意六合拳”的特点。

  二、形意拳的发展和特点 形意拳术原于戴氏“心意六合拳”。李飞羽先生、字熊然,尊称洛能,河北深县人,根据“心意诚于内,肢体形于外”的道理,认为“心意近于理,心理作用于生理方是人之本途。”而拳术特点是由内与外的相互作用表现的。因引将心字改为形字而称形意拳。李先生根据拳术的原理原则及特点,反复实践,对形意拳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其将拳理发展为“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在练法上采用了以掌代拳;将基本拳架中的步法由侧身弓步改为“三七”步,即将重心移至后腿,比例为前三后七,形成了当今流行的和形意拳基本步法。这一改革克服了原拳法中步大不灵的弱点。李先生重新修定了十二形,并增加了新编套路和 对打套路,如:杂式锤、五形生克及安身炮等。 经过形意拳前辈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钻研和创新,使形意拳术得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充实、提高,成为中华武术的重 要流派之一。

  河北形意拳师继承发展概况

  形意拳术自李能然先生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将心意六合拳易名为形意拳,并带往河北一带广为传授。其较为著 名的弟子有山西车毅斋、宋世英、河北刘青兰、郭云深。 河北形意拳主要传人刘奇兰先生的著名弟子有其长子刘文华、次子刘锦堂、三子刘荣堂和王福元、李存义、张占魁、耿继 善、周明泰、刘凤春、田静杰等多人。 李存义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尚云祥、郝恩光、李彩亭、李文亭、李跃亭(号称定兴三李)、黄柏年、马玉堂等人。尚云祥传艺于其女尚艺蓉、弟子陈子江、许笑羽、王凤章、高秀亭、李文彬;郝恩光传艺于李玉琳、郝家骏、骆兴武、李文事传艺于唐风亭、唐凤台、李敦东、李春博、李春防;马玉堂传艺于朱国福、朱国债等人。 耿继善先生主要传人有弟子耿霞光,弟子刘彩臣、邓云峰、赵德祥等人。刘彩臣传艺于其子刘清泉;耿霞光传艺于其于耿德福;邓云峰传艺于其子邓文英、邓文顺,弟子吴子珍、李纲、张文元等人。 王福元先生传人主要有王继武、彭映玺、彭喜泰等。 河北形意拳主要传人郭云深先生的著名弟子有李魁元、许占螯、钱砚堂、王芗斋。李魁元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孙禄堂、田慎泽、李汉章等人。孙禄堂传艺于其女孙剑云,其子孙存周、弟子齐公博、郑怀贤、李玉林等人。 河北形意拳代代名师颇有建树,事迹昭著,当为后人楷模。其中,李存义先生加入了义和团单刀拒敌,抗击八国联军,使敌人闻风丧胆,人称“单刀李”。孙禄堂先生杨威奉天击败俄国大力士彼得洛夫,享誉北京以半步崩拳战胜日本天皇钦命武土道高 手坂坦一雄。先辈事迹举不胜举。 办社传艺光大中华武术,发展形意拳术,为强国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11年,由国会议员叶云表、马凤图等人在天津三条石成立“中华武士会”。后派形意拳郝恩光赴日本建立分会,扬名海外。 1949年,由郝恩光先生之高徒骆兴武在宣武区延寿寺街100号成立“兴武国术研究社”,传授八卦 、形意、培养众多弟子,较为著名的有其子骆大成,弟子王世祥、相桐、刘敬儒、李克仁、傅其枯、付伟忠、许世田等。

  1928年,李存义先生之再传弟子唐风亭、唐凤台二人在崇文区珠营火神庙,后迁至花市火神庙成立“北平大兴县第一国术馆”,培养众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陈庆友、马凤鸣、艾玉山、田永福及再传人其孙唐振荣等。

  1900年。耿继善先生在西城区地安门西火神庙成立“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荟萃各派武术各家,传授形意、八卦、太极诸拳及各种器械、后由邓云峰先生及其弟子吴子珍先生先后接办。前后七十余年,培养弟子众多,影响颇大。吴子珍先生较为著名的弟子有李清泉、李子盛、戴玉斌、松德奎、王世勋、牛宝贵、臧玉和等。

  在众多武术家及传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意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弟子遍及全国各省市及海内外,不断扩大影响。形意拳在 理论上和技法上日臻完善,使这一民族瑰宝更加弘扬光大。

求教形意老三拳

  相对五行拳来说,这个老三拳更为圆整刚猛,打一个比喻,我觉得像以前守城之具,滚石檑木滚滚而下的形态最为接近:或者像动物片中,怒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