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经和龙门二十品,谁的书法价值更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收藏

敦煌写经和龙门二十品,谁的书法价值更高?,第1张

其实这种问题很难给出一种直接的答案,就像颜真卿与柳公权,我们能说他们各有千秋,却很难分得高下。

敦煌写经与龙门二十品亦是如此。

其实两者在年代上有重合之处,笔意上已有相同之处。举例说明,敦煌写经起于北魏,笔法以魏碑体(介于隶书与楷书之间)为主,到唐代时多为楷书:而龙门二十品恰恰也是北魏时期的作品,因为是佛教题材,所以笔意庄重凝练,因刻在石碑上,开创了魏碑体的先河。其实是有名人先写出来,由工匠刻在石碑上的。

但也有区别,敦煌写经的作者多为以抄书为生的工匠。他们是“久书成艺”,但也不乏精品。就曾有人评价敦煌写经中的精品说“足以抗颜、欧、褚”。宋徽宗就曾特意收藏敦煌写经中的精品。

当然,敦煌写经也并非个个精品。毕竟是目的在于抄书赚钱,其现象可想而知。

收藏不要因为某个书画家或者别的艺术家出名了就去收购,更不要去收购已经炒得很高的书画等艺术品;也不要因为某个艺术家还不出名,就不收购他的艺术品,甚至艺术价值高的也不收购。只要是真正有价值,有特色的书画等艺术品都值得收购。因为许多艺术家起初不出名,他的书画等却已经很好,很有特色了,只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但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比方八大山人······江西的黄秋园、陶博吾······等都是逝世了书画才被重视和发掘出来,人们趋之如骛,欲购而不可得。所以说好只要是好的、有特色的艺术品,在作者尚未出名,且作品价格非常低廉时购买,成本低,升值潜力大,收藏它们能保证一本万利,收藏者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说价格,倘若只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若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还要看纸张,用墨,以及写得怎样等等。另外,艺术品价格高低都得市场说了算,有的买高档的,有的买低档的。另外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比如,同一个人的书画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万、几万平尺······;而且换另一个拍卖商、中介又是别一种情况······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个性、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买家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但如果是千篇一律的、模仿的、或者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还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画都是不值钱的,除了年代久远同时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会值点钱。不好意思,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

《中国书法史笔记-(魏晋南北朝卷)》(八)

公元304年至439年间,与偏安江左的东晋并立的还有北方和四川地区的数个各族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地图↓

其中有汉族建立的西凉、北燕、前凉、冉魏等政权,也有匈奴、羯、鲜卑、氐、羌这“五胡”建立的少民政权。

这期间,北方地区混乱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无论士族还是平民百姓,无不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而不幸中的万幸是,少民统治者为了在汉族地区巩固政权,不得不与北方士族和地方势力合作。这客观的保存和传播了汉晋的文化传统,也加快了上层统治者的汉化过程。

书法史上,十六国的文字书法鲜受关注,几乎是一片空白。除了被同期的东晋“二王”光芒所掩盖,更主要的原因是十六国书迹非常罕见。一直到20世纪以来,一些文书、写经、碑刻、墓志才得以出土发现。

十六国时期的墨迹文书、写经多是行书、楷书书写,而碑刻、墓志则采用隶书。

1、十六国隶书特点

十六国时期的隶书碑刻一种是正体隶书。这类隶书传承了魏晋隶书的“折刀头”形态,翻挑明确,结体平整。如邓太尉祠碑↓

还有一类正体隶书,字形方扁,翻挑分明,如西凉写经《律藏初分第三卷》的标题和署款。

第三类方笔隶书如《镇军梁府君之墓表》题额,笔画厚重,字形方整,但较之东晋隶书,结体并不如其平整峻厚,且波挑分明。

另一类隶书属于变体隶书,主要特点是以楷法写隶书。如《广武将军碑》↓。

2、楷书墨迹

十六国时期的楷书主要见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古文书和甘肃敦煌的佛经写本。

古时敦煌历来为书法名镇,张芝、索靖都是敦煌人,此二人也被当地人尊为师。可以说,西北地区发现的十六国时期书写墨迹可视为汉晋书法的余绪。

首先一类是古籍写本。楷书书写时,仍有隶书遗意。这类的代表有《毛诗关雎序》↓、《秀才对策文》等。

第二类是佛经写本。这类楷书的特征是 横画长,纵画短;横画收笔重,捺画肥厚;横画左低右高;左右结构字头平齐。代表有《优婆塞戒经残卷》↓。

第三类楷书是日常往来文书。这类楷书往往并不那么工整,且有行书笔意。长横多平直,尖头钝尾,按锋收笔,纵向笔画长,结体紧敛。

3、行书墨迹

建国前出土的行书墨迹多流失海外,建国后出土的墨迹也多见于西北地区。这些行书的特点总结来说是当时楷书的俗写体或连笔体。具体来说,可分为纵长、横方、长横相间三类,这些行书已经接近当时江南欹侧妍美的字迹。如《王念买驼券》↓。

另外一件比较有名的十六国行书代表是《李柏文书》↓(完整的共两篇)。

两篇《李柏文书》随书体有异,笔画一肥一瘦,却是同一人手笔。这件文书的难得之处在于,一个远在西北地区的无名书吏,其书法已呈现出与江南二王相近的遒媚姿态,却比王羲之写兰亭还早几年。

十六国时期的北方书家,以清河崔氏、范阳卢氏为代表。他们在北方文化建设大大落后于南方的战乱时期,坚守了汉魏书法传统,延续了西晋书风。他们的书法很文化在“胡族”政权夹缝中,维持了高贵门第的标志,更是广大北人“故国神游”的精神寄托。

下一篇:北魏书法

这个句子没有明显的语法或拼写错误,但是它可能存在一些表达上的不准确或模糊之处。以下是可能需要进行更清晰表述的地方:

1 "敦煌文书"应该是指"敦煌文献",因为"敦煌文书"通常是指特定时期的特定文献,而"敦煌文献"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括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各类文献。

2 "宗教文书和世俗文书"这个分类方法并不是绝对准确的。敦煌文献中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文献,其中既有宗教文献,也有世俗文献,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文献。因此,最好使用更具体的分类方法,例如根据文献的主题、形式或来源进行分类。

3 "其中世俗文书数量较多"这个表述可能有些模糊。具体来说,"数量较多"相对于什么而言?是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献,还是相对于宗教文书而言?此外,这个表述也可能暗示着世俗文书是敦煌文献中的主要类型,但实际上敦煌文献中包括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文献,例如佛教经典、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等。

因此,更好的表述可能是:"敦煌文献大致可分为宗教文献和世俗文献两大类,其中世俗文献数量相对较多。" 或者更具体地表述可能是:"敦煌文献中包括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文献,其中佛教经典、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世俗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多。"

敦煌出土的千年前文献《凶吉书仪》,记载当时关于婚丧嫁娶的书札体式、典礼仪注。背面被当时的小朋友拿来当草稿纸画画,旁边还标注“这是啥啥啥”。

想象一下,他们带着问号的小脑袋,是不是也像极了,现在的孩子,脑海里经常会冒出,“十万个为什么”,看来人类幼崽,从古至今都有各种奇思妙想呀,那么这些图文,又代表了什么意思呢。

不过仔细看小朋友写的字,和现在小朋友写的好像差不多,一样的歪七扭八、横七竖八。这不禁让人生出感叹,确定不是哪个熊孩子穿越了?

不过仔细看小朋友写的字,和现在小朋友写的好像差不多,一样的歪七扭八、横七竖八。这不禁让人生出感叹,确定不是哪个熊孩子穿越了?

出来的,他会长大老去,对我们来说是古人,可他小时候留下的童真却保留下来了,好像隔着时空触碰到了那个童稚未脱的小朋友,从这样的感觉来说好像不是古人,是我们儿时的同伴,现在调皮的晚辈。有种奇妙的感觉。”有博友如是说。

一张被意外保存了千年的小朋友字画,让我们跨越了时空,看到了前人的笔迹,也仿佛看到了大家共同的童年稚趣。

千年前,大概是北宋时期,在封建王朝,对写字的要求是极为苛刻的,尤其是在书法大家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的文弱宋朝。

自隋朝推行八股科举开始,就有身言判得讲究,书法就成为考核中的重要一项。

古人阅卷是即为随性的,看两眼,发现你的字写得很难看,直接就不看了。

而现在老师阅卷,即使你写得再难看,老师也会耐着性子给你读完再评分。

而在北宋时期的书法领域,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这北宋四大家在前,哪个读书人敢写不好字啊。

都说一笔好字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到了现在却只需要练一个艺术签名就可以了。但是在古代,没有一笔好字,甚至都不敢写字。

不管是飞白书,还是颜筋柳骨,抑或入木三分,都是对书法的追求。

而每个朝代的书法都有不同的审美追求,晋人尚韵,唐代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到了现如今,流行的不再是书法,而是简体字。学习简体字不是对书法的遗弃,而是为了适应更快节奏的需求。

文化的传承,不仅仅留存在庄严的书写,也同样保存在随意的字画。笔墨之间,有很多文化符号,让人们一看就懂,会心一笑。心头闪过的一抹灵犀,荡漾千年,刹那即永恒。

       现在的社会高速发展,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前进,但是对于古代的事情我们依然保持着好奇心。虽然也有很多的古籍被传承下来,但是仅凭书上的寥寥数语怎么能将古代灿烂辉煌的景象表达出来,所以一批又一批的考古历史专家投入到挖掘历史的工作中,让那些被尘土封闭的文献再次重见天日,让绵远且灿烂的历史文化展现在我们眼前。

       近日,在我国敦煌地区,考古专家们出土了一批来自一千年以前的文献《凶吉书仪》,专家们热泪盈眶,可见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在他们眼中尤为重要,但是当他们看到反面时,发现上面有一些类似小孩水平的标注,都变得啼笑皆非。文献的反面是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上面“贴心”地标注了各自的名称。经过了专家们仔细地研究,这本文献被古代的小朋友当作了用来画画的草稿纸,还在上面标注了“这是啥啥啥”的文字,网友们纷纷调侃道,不管是什么时候,小朋友写的字都差不多。

       但是上面的字迹为什么会保存的这么完整后来发现我国敦煌处于沙漠干旱气候区,及其缺水,保证了不会因受潮而字迹模糊,而且还建在远离人烟的地方不会被人为无意破坏,处于沙漠腹地。这样许多的损坏条件就有了保障,再加上附近地区的原住人民大多都信仰佛教,即使是发现了古迹文物,也不会对其进行大肆破坏,反而会更好地保护起来。正是因为这些措施,我国古代珍贵的艺术瑰宝才有机会保存下来,但是人有善恶,在发现文物的人中,心中起了贪念,并且将文物向其他国家进行售卖,导致大量文物的流失,希望国家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待此种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严惩那些违法犯罪人员。

国学文化灿若星河,但是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艺术大肆侵入华人文化生活,已经很难产生传统意义上的国学大师。

2018年一代国学宗师饶宗颐去世,中国传统国学失去了最后一位学究天人的大宗师。让我们捋一捋饶宗颐先生的治学脉络,看一看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的成名史,也许足以借鉴。

一代传奇宗师饶宗颐

饶宗颐出生于潮安,父亲饶锷财力雄厚,敏于国学。家里建立了潮安第一藏书阁“天啸楼”。作为一个含着金汤勺出生的贵公子。饶宗颐先生却对声色犬马毫无兴趣,从小学开始,饶先生就闷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里,陶醉而且沉迷。

家学渊源的饶宗颐先生在父亲的熏陶下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国学基础,阅尽天啸阁藏书数十万册。经史子集,书画曲艺,敦煌古籍,释道儒三家经典皆在心中。

这仅仅是开始,18岁的饶宗颐先生因为才学出众,被推荐到广东的国学资料馆中担任研究员,在这里,饶先生阅尽馆藏图书,为自己的治学之路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再后来,饶先生移居香港,开始了令人极为推崇的国学著作的撰写之路。饶先生在香港潜心学术,出产极其丰富。饶宗颐先生既是历史学家又是金石专家还是文学大家,一生一千多篇高水平论文令后来者仰视不已。

饶宗颐先生的治学成就

饶宗颐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殷代甲骨文的人,详实而且精确的考证结果为饶宗颐先生赢得了法国人的尊重。20世纪60年代,法兰西授予饶宗颐先生“儒莲汉学奖”。饶宗颐先生至此成为与王国维等人并称的汉学大家。

饶先生治学极为严谨,即使是一字之差,也会反复琢磨,力求精确优美。70年代,饶宗颐先生全面研究了敦煌的书法艺术,以有力的著述详细阐述了敦煌的书法艺术,成为敦煌书法研究方面的专家。

饶宗颐先生在治学方面成果辉煌,成果丰富,仅仅《20世纪饶宗颐文集》一书就洋洋洒洒1000多万字,为后世留下了珍贵而且丰富的精神财富。

饶宗颐先生与季羡林先生神交已久,80年代开始,饶宗颐先生经常拜见季羡林先生。两人就学术问题互相补益,开启一段学术佳话。从此,“南饶北季”喊得更加响亮了。

饶宗颐家住香港跑马地,饶宗颐先生喜欢坐在凉台上,晒着下午的阳光慵懒的打个盹儿,再打起精神奋笔写书。饶先生任何时期的作品都令后辈学者敬仰不已。

饶先生取得了巨大的个人学术成就,令后辈学者欣赏不已,他在香港跑马场的那些日子里著书立传,书写了多少香港的学术佳话,令人神往。

饶宗颐的晚年

2018年2月6日,饶宗颐在香港逝世,享年101岁。在一个世纪的人生道路上,饶宗颐先生以书为伴,嗜书如命,潜心学术。以至于喜欢八卦花边的香港报纸竟然挖不出饶宗颐先生一丝花边与戏说。

这样一个不求名利的学者,正是当代学者的楷模。先贤不在,后辈需砥砺前行。在西方流行文化横扫全球的时候,坐着冷板凳研究国学对现在的学者是一种考验。

饶宗颐先生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靠的就是多年的学习和积累,如果没有人生前三十年的苦学与沉迷,饶宗颐断然不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与成功。

做学问是苦功夫,饶宗颐与生俱来和家庭所带给他的影响使得他对国学杂家充满了兴趣与好奇,这才是支撑饶宗颐一生研究与论述的不竭动力,也是饶宗颐成为大师的源泉。

饶宗颐先生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学大家,融合历史,文学,书法,音乐,古诗词,国外历史于一身。甚至古印度文和古巴比伦文都被饶宗颐先生掌握的极为熟练。

饶先生一生的研究方向,涵盖古今中外,经史子集,敦煌与殷商。说得上融百家于一身,是人类宝贵的文化大师。2018年去世以后,海内外同悲。

饶宗颐先生可以说是学究天人,这样一位大学者追求的是学术本身。一生无欲无求唯有学术,他眼中的世界,充满着理想和智慧,后辈们足以学习,以期国学新一轮的突破与发展。

饶先生在追求的是天人互益,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季羡林先生讲究天人合一,饶宗颐先生则更进一步,讲究自然与人类相互促进,进一步进步与提升。

饶宗颐的名字是他的父亲取的,一代学者的饶锷希望儿子能够像一个君子,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饶宗颐先生无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与鼓励。

数十年弹指一挥间,饶宗颐先生成为国学大师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他天生就是为研究国学而生的。饶宗颐先生极为谦虚,他说,香港成就了他。但很多学者说,饶先生丰富了香港的文化和学术。

饶宗颐文化馆收藏了他大量的文化作品,一个人生命很短暂,但是饶宗颐先生的成果使得他永存于中国文化史。成为与纳兰性德和王国维一样刻入中国文化史的人物。

作为岭南国学的继承者与开创者,饶宗颐先生的作品在香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信历经时代巨变,饶宗颐先生的作品和文化也将永存。

数十年来,饶先生为中国国学事业和世界汉学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这位谦和平淡的老人却没有什么个人故事。他一生都在燃烧,为的是国学和汉学的学术进步。

就学术成就而言,饶宗颐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当他在病床上去世的时候,世界汉学界痛失大师。薪火相传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品德,饶宗颐足以为后人师。

曾有人评价,饶宗颐造就了香港国学文化,饶宗颐却谦虚地说香港造就了他,这样的互相成就传为佳话,人生短短数十载,未来的汉学界,需要更多这样的大师。

饶宗颐的成名来自于自身强厚的积累和勤奋,从学术上来讲,中国国学界想要被世界汉学界尊重,应该好好学习饶宗颐先生的治学精神。

敦煌写经和龙门二十品,谁的书法价值更高?

其实这种问题很难给出一种直接的答案,就像颜真卿与柳公权,我们能说他们各有千秋,却很难分得高下。 敦煌写经与龙门二十品亦是如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