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几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
1,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北纬37度21分,东经114度55分)发生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9度强;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专区宁晋县发生震级为72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10度。两次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
2,通海地震
1970年1月5日凌晨,云南通海、峨山、建水等地,发生了死亡人数超过一万五千人的78级大地震。震源深度仅134米,主震后发生5级至59级余震12次,引起严重滑坡、山崩等破坏,受灾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造成15621人死亡,338456间房屋倒塌,166338头大牲畜死亡。
3,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发生于今天中国辽宁省海城市的大地震。1975年2月4日北京时间19点36分,在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发生了强度是里氏73级(矩震级70级)的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为16-21公里。
由于中国科学家对该次地震进行了准确预测并及时发布了短临预报,全区人员伤亡共18308人,占总人口数的022%。其中,死亡1328人,占总人口数的002%,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
4,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
5,汶川大地震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星期一,农历戊子鼠年四月大初八日)发生的80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渔子溪长城(中国长城世界遗产)正西方向25公里处,牛眠沟莲花心山脚下)。
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3·8邢台地震
—1·5通海地震
—2·4海城地震
—7·28唐山地震
—5·12汶川地震
历史上关于汶川地震的记录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了对地震的记载。《竹书纪年》写道:“夏帝发七年泰山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载,距今已有3800多年了。在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我国已开始详细描述地震。《春秋》、《国语》和《左传》等先秦古籍中都有关于地震的记述,保存了不少古老地震的记录。从汉代开始,地震就作为灾异记入各断代史的“五行志”中了。宋元以后地方志发达起来,地震也被作为灾异记入志中,地震史料大大增加。除了这些官修的正史、方志外,许多私人写的笔记、杂录、小说和诗文集中也有地震的记载,而且往往附有生动的描述。此外,碑文中也有历史地震的记载。笔者粗略地查阅了一下,在四川汶川县地区有关地震灾害的历史记录大致有这些: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十二月壬子,北川发生了46级地震,烈度6度,史书记载:“石泉军(今北川县)屋瓦尽落。地震三日,有声如雷。”《明孝宗实录》弘治三年正月辛酉:“四川汶川县地震,有声如雷。”《明孝宗实录》弘治九年十月丙子:“四川汶川县及威州俱地震有声。”《明孝宗实录》弘治十四年二月辛卯:“四川汶川县初八日地震,至日,复震,俱有声如雷。”《明孝宗实录》弘治十四年闰七月壬辰:“四川汶川县地震,有声如雷。”《明孝宗实录》弘治十四年十二月丙辰:“四川小河叠溪守御千户所,及岁茂、汶川等州地再震,有声如雷。”《明孝宗实录》弘治十七年正月丙子:“四川威州及汶川县,地震有声如雷。”《明武宗实录》正德元年十月壬申:“茂州、汶川县地震。”《明武宗实录》正德九年冬十月乙卯:“四川茂州及汶川县地震。”《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十五年七月乙卯:“松潘、茂州、汶川等处地震数日。”清顺治十四年三月八日,汶川发生6级地震,烈度6度。有关书中记载房屋城垣多倾。山崩石裂,江水皆沸。压死男妇无数。自三月三日地震有声,昼夜不间,到四月初九地震乃止。清乾隆十三年正月二十五日,汶川、灌县发生55级地震,烈度6度。有关书中记载汶川县境内桥梁、道路多损坏。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县以北60公里的叠溪镇发生震级为75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10度,震源深度为61千米。据史料记载,地震发生时,地吐黄雾,城郭无存;城中心部分在剧震发生的几分钟内几乎笔直地坠落,呈单条阶梯状地震的下滑距离达500至600米,叠溪镇从此不复存在。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之间发生72级地震。地震属震群型,主震之后又发生22日67级地震和23日72级地震。这次地震有感范围较大,西至甘肃高台,南至昆明,北至呼和浩特,东至长沙,最大半径1150千米。震后连降暴雨,造成山崩、塌石、泥石流等,致使农田、道路、河床等破坏严重,通讯中断。地震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山区,加之震前已有预报,采取了人员撤离的措施,因此,人员伤亡仅为800余人,其中轻伤600余人。来源:老来乐
有过,但震中大都不在南京,或者是小地震,或被附近地震波及
1624年最大地震墙垣动摇城垛倒塌
目前在历史文献上可以查到的南京最大地震,发生在明天启三年(1624年2月10日),地震为6级(震中在邻近的扬州,亦有专家认为在南京),为南京历史上破坏程度最为严重、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
据《明实录》载:“天启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申时四刻,忽觉地震失常,令行通查府属州县有无伤损等因,当据上元、江宁、句容等县各称:地从西北方震起向东南去,墙垣动摇,屋脊梁柱俱各有声,城垣墙垛倒塌……”
据地震部门推测,三百多年前的这次南京古地震达到6级以上,影响所及,遭受破坏的州县多达10个,距震中最远的240多公里,地震有声有方向的州县有8个,离南京最远的达300多公里;地震有声无方向的州县有4个,离南京最远的250多公里。
“南直应天府、苏、松、凤、泗、淮、扬、滁州等处同日地震。”据“常州、镇江、扬州等府称:地震有声,自西南来,屋瓦摇落,房窗斜倾,且多倒塌。
一连两次,移晷方定。”当时的民间史家金日升在他的《颂天胪笔》中留下了其亲身所经历的地震现状记录:“天启壬戌(癸亥)十二月二十二日,应天府申时地震,声如巨雷,两个时方止。
常、镇、扬、泰州俱然,摇倒民房无数,压死多命。
《明实录》亦证实:“扬州倒卸城垣三百八十余垛,城铺二十余处。”此次地震损失惨重,由此可见一斑。
1668年山东地震波及南京“人立俱仆”
据资料记载,南京历史上曾发生过数次地震。
如499年8月4日,在南京发生475级地震。
《南史·齐本纪》记载:“地震。
自此来岁昼夜不止,小屋多坏。”《南齐书》则称:“七月,地日夜十八震。”南京地方《上江两县志》记录得更为详细:“秋七月辛未(8月19日)淮水变赤如血,建康大风十围树及宫舍民屋皆偃拔,京师地震。
丁亥涛水入石头,漂刹缘淮居民。”在这次地震约50年后,南京又发生了一次525级地震。
“江左地震,江左尤甚,坏屋杀人,地生白毛,长二尺。”清康熙七年(1668年)7月,在山东郯城发生8级大地震,余震波及南京。
“戌时,江南地震,自西北起东南,屋宇摇撼,河水尽沸,约一刻止。
翌日遍地生白毛。
两越亦于是日地震。
继而北直、山东、河南皆以地震告。
五省同时同刻,真古今异变。”“六月十八日戌时,江宁府属地大震,水翻波斗,屋倾墙圮,人立俱仆。”清代徐岳的《见闻录》就记录了这次地震的感受:“七年地震时,在江宁病目。
早寝,初觉床帐飒飒有声,尤疑猫攫鼠,鼠奔窜声。
少顷大动。
下床履地如立车辆上,始知地震。
恐屋塌,急趋出空院,则数起数伏。
连日大震,各省俱震,声如战斗,倒坏官民房屋不计其数,压死男妇亦不考,山东尤甚云。
自西至东,不时摇动,甚至地裂数十丈,深不可测,如黄水涌河。”山崩地裂,十分可怕。
1712年12月22日,南京高淳、仪征等地又发生地震。
1976年唐山地震后南京街头巷尾盖满防震棚
如今南京的年轻人多没有经历过地震,老南京则不同了,1977年溧水4.6级地震和1979年溧阳6.0级地震都曾使南京遭到轻微破坏。
此外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他们还“体验”过大地震将要发生的恐慌。
老南京余闻告诉记者,1976年他才二十来岁,唐山地震伤亡巨大的消息传到南京后,市民都很恐慌,谣传南京也很快要地震。
当天晚上,所有的市民都不敢在家里待了,纷纷将床搬到空旷的大街小巷,一时间,街头巷尾到处是单人床、双人床,甚至还有用门板搭建的简易床。
大伙儿聚在一起,既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街坊邻居又可以聚在一起乘凉聊天,害怕的是地震会突然光临。
在街头睡了一夜后,第二天市民就开始搭建防震棚,一时间,有塑料布出售的商店门口排起了长队,全市的塑料布和帆布库存很快被抢购一空,竹子木头也很紧俏,一些单位甚至将包装袋发给了职工。
一天之内,南京市民的屋前屋后就搭满了防震棚。
危难时刻现邻里真情,一些青壮年劳力主动帮那些老弱邻居搭棚子,搬家具。
在防震棚住了半个多月之后,地震还没有来,大伙儿也放下心来,一些人逐渐搬回了家,但棚子却没拆,随时“待命”,直到几个月后才逐渐消失。
隋唐之前南京小震多
南京历史上很少有大地震,不过隋唐之前却小震频发,史官对此也作了详细的记载。
晋太康二年(281)二月淮南、丹阳地震;晋太康八年(287)八月丹阳地震;晋太康九年(288)正月江东四郡地震;晋太康九年(288)四月江南八郡国地震;晋太康十年(289)十二月丹阳地震;晋太兴三年(320)五月丹阳等地震;晋太元二年(377)春夏屡有暴风折木,地连震;晋太元十七年(392)六月建康地震,涛水入石头,毁大航漂船舫。
十二月,地震;宋升明三年(479)二月,建阳门地震;
梁天监五年(506)十一月,建康地震;
梁普通三年(522)正月,建康地震;
梁普通六年(525)十二月,建康地震;
梁中大通五年(533年)正月,建康地震;
梁大同三年(537)十月,建康地震;
陈祯明元年(587)正月,建康地震。
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录是中国的古书《竹书纪年》中关于泰山地震的记载。
《竹书纪年》中有这样的记载:“夏帝发七年泰山震。”其中的夏帝发七年,也就是指公元龙1831年,距今已经有3800多年的历史了,这样的记载虽然很粗糙,只是简简单单地提到,但这也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载。中国真正的关于地震的详细记载开始于公元前780年的周朝时期。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西方记载最早的地震灾难:1755午葡萄牙里斯本地震。
地震
地震(英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我国记录地震开始很早。晋代出土的《竹书纪年》记载有帝舜时期“地坼及泉”、夏桀末年“社坼裂”的现象,可能是关于地震最早的记载。战国时期晚期(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季夏纪》里记载了“周文王立国八年①,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这一记载明确指出了地震发生的时间和范围,是我国地震记录中具体可靠的最早记载。此外,在《诗经》、《春秋》、《国语》和《左传》等先秦古籍中都有关于地震的记述,保存了不少古老地震记录。从汉代开始,地震就作为灾异记入各断代史的“五行志”中了。宋元以后地方志发达起来,地震也被作为灾异记入志中,地震史料大大增加。除了这些官修的正史,方志外,许多私人写的笔记、杂录、小说和诗文集中也有地震的记载,而且往往附有生动的描述。历代的一些“类书”,如宋代编的《太平御览》、清代编的《古今图书集成》等,还按分类收集了不少地震资料。此外,碑文中也有历史地震的记载。
中国近代几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
本文2023-10-05 23:23: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1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