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补泻的炮制方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收藏

艾灸补泻的炮制方法,第1张

明代·缪希雍、庄敛之的《炮制大法》(1622年),曾将古代炮炙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即1炮、2烘烤、3火上烧、4炙、5煨、6炒、7煅、8炼(长时间的火烧)、9制、10度(量药之长短)、11飞(水飞)、12伏(润药或火制后贮存相当长时间称伏山)、13镑(削、刮、刨)、14击碎、15煞(晒)、16曝(强烈日光下曙晒)、17露(将药物日晒夜露;或溜水的提取)此十七法长期以来,在中药加工业中有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历史变迁,其实际涵义尚难阐明,仅供参考。

修制

修制是最简单的炮制方法,也可以说是种药物进行炮制的准备阶段,主要通过修治,以除去杂质,并将大块段变为小块小段,便于再加工。炮制。

修制的方法包括拣、摘、揉、擦、磨、刷,刮、镑、刨、剥、切、捣、敲,碾、簸、箩、筛、劈、锯、扎、榨等项目。

1、拣:用于拣去不入药的部分和杂质,一般是除净核粒、果柄,枝梗、皮壳、虫蛀、霉粒、走油种仁(油粒)、泥块、沙石等,如枣仁、柏子仁拣净核壳,连翘拣去果柄,杏仁拣净油粒,佩竺、荆芥拣去须根和杂草,乳香、没药拣去木屑、五灵脂拣去泥沙。

2、摘:将根茎、花叶等类药物的残茎、叶柄摘除,使药纯净,夏枯草摘梗柄,川连摘除绒根及时叶柄等。

3、揉:对某些药物须揉碎后,再通过筛、簸除去茎梗杂质,如桑叶、臭梧桐叶等;某些质地松软而呈条状的药物,须揉搓成团,便于调配和煎煮,如竹菇、谷精草等。

4、擦:用二块木板,将药物置于中间来回唐擦,达到除去外皮和擦碎,如莱菔子、火麻仁、牛蒡子等。

5、磨:用石磨垫高磨芯,把药物磨去外皮、壳、刺等,如扁豆衣、刺蒺藜、苍耳子。

6、刷:用刷子刷去药物表面的灰尘或茸毛,如枇杷叶、石苇须刷去叶背的绒毛;瓦楞子、牡蛎刷去沙土。

7、刮:用铁刀、竹刀或瓷片刮去药材外面的粗皮或青苔,如杜仲、肉桂、厚朴、黄柏等;刮去茸毛的如金狗脊、毛知平等。

8、镑、刨:用镑刀或木刨,将药物镑刨成薄片,便于入药煎汁,如鹿角片、羚羊角片、檀香片,苏木片等。

9、剥:将药物敲击后,取壳去种仁,或取仁去壳,如蔻仁、蔻壳、草果仁、砂仁壳、使君子仁、石莲肉、白果、桃仁、杏仁等。

10、切:切法广泛应用于根茎、藤木、皮壳、叶、草类药材,将原药或润软后的药材,按不同的药物用刀或切片机切成片或小块。一般分横切的园形、咀片,斜切的斜片,直切成顺片,横或直切成丝、方块等,切片的厚薄长短,简介如下:

⑴根、根茎和藤类:质地比较硬的切薄一些,约15mm左右,如独活、川芎等;质地比较疏松的切厚一些,约3mm左右,如肉苁蓉、锁阳等,形状细长的可切成小段,约长1—15cm,如茅根、芦根,夜交藤等。

⑵皮类:质地坚硬而厚可切成丝丝,宽约6mm,如厚朴、黄柏;质地较疏松而薄的可切成宽丝,宽约1—15cm,如杜仲;质地松脆者可不切,如地骨皮、远志等。

⑶叶类:质地厚而韧者,不易碎者,切成宽约o3-15cm的丝,如枇杷叶、石苇等。

⑷全草类:茎较细一般可切成长15cm的段,如麻黄、薄荷等,较粗的一般可切成长O6-lcm的段,如藿香,佩兰等。

⑸花、果实和种子类:较大的或难以干燥的果实可切成片,约切成3—4片,如山楂,木瓜等;有些果皮可切成丝,宽约o5-lcm,如瓜蒌;花和较小的果实,种子一般不切。

由于药物软硬不一,大小不一,除了少数药材可以干货直接切制外,一般都须通过不同程度的水浸、水洗,喷洒淋水等法,使其湿润回软后才可切制,也有需要先经烘煨、蒸软后才能切制的。

润药的办法可归纳为:水浸法,如槟榔等;水洗法,如威灵仙等;沉水法,如桂枝等;喷水法,如枳壳、薄荷等;淋水法,如荆芥、藿香等。润切法,如三棱、莪木等;蒸切法,如鸡血藤、肉苁蓉、黄芩等;煨切法,如木香、肉豆蔻等;烘切法,如独活、当归等。

总之,切片既利于药材的干燥和制剂时的粉碎,又便于配方时的称量和煎药时有效成分的煎出。

11、捣:是将药物打碎或打烂的方法。量多者放石臼内捣,量少者置冲筒内冲击捣碎,如生姜捣汁、鲜生地捣汁、砂仁捣碎等。

12、敲:用铁锤或木锤将坚硬的药物敲击成小块或碎粒.如磁石、牡蛎、石决明,海蛤壳等。杏仁、桃仁、蒌仁以手工或机械敲压扁,麦冬可敲后去心。

13、碾:将药材置碾槽(铁船)中碾碎或成粉。

14、簸、箩、筛:都是用来除净药物中的非药用部分和杂质,去掉叶屑可用簸法,除去枝梗可用筛法,除净灰屑可用箩法,一般都是同时采用的净杂方法。

15、劈,锯:将粗、大长枝,难以切片的药物,先行劈小或锯短,如松节、茯神木、鸡血藤,鹿角、柘木等。

16、轧、榨法:轧法现将药物轧成二片,或轧曲在一起,如川楝子、枳壳,现已改机械切片。榨法,用榨床榨去药物中之油质,以减去毒性和刺激性,如巴豆霜、千金子霜、蒌仁霜;生姜捣烂后榨取姜汁,煎膏滋药时榨取药汁。

水制

将药材用水洗、浸泡等方法加以处理,称水制法,其目的是使药物达到洁净(除去杂质、异物、非药用的盐分、泥沙、秽恶气味等),使植物类药物变软,便于切片;使矿物类药物质地纯净,细腻、同时能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水制法包括洗,淘、浸、润、渍、腌、提、水飞等项目。

1、淘洗:用水洗漂去药物表面的泥土、杂质。淘法适用于种子、果实,比较细小的块根、根茎类药材,操作时药在水中搅拌,除去浮起杂质,反复淘洗至水清药净为度,如菟丝子、王不留行等。此法适用于较大的根和根茎,洗去泥沙为主,洗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失药效,如羌活、防风要动作快,水中洗涤时间短、又称“抢水洗”;有些含多量粘液成分的种子,水洗粘结成团,不宜水洗,如车前子、葶苈于;对贝壳及某些动物药材,如牡蛎、石决明、刺猬皮等脏垢较多,洗的时间要长一些。

2、淋润:药材不直接放入水中,而用水或其它溶液(酒、醋)反复淋洒,并乘湿用草包或蒲包包裹,使药材软化,便于加工切制,如薄荷、佩兰等。

3、浸泡:浸是将药材用于或酒,醋短时间浸渍,以溶液为药材吸尽为度,能使药材软化,便于切制,如威灵仙、常山。

泡是将药物较长的伺浸在水中,它能减除药材的毒性物质,如半夏、南星,能除去动物药材附着的不洁物,如龟版、鳖甲、驴皮,虎骨等。浸泡的时间长短、应随地区、气候、季节不同而异,校情况须定期换水和不断搅拌,防止药材发霉、腐烂,变质;气温较高的季节浸泡时间宜短、气温较低的季节浸泡时间可稍长,一般浸泡至七八成透即可捞去,闷润至全部软透,动物之甲骨需将其附着物泡至腐败,能与骨甲分离为度。

4、水漂:将药物浸于清水中,反复清洗,利用水来溶解、清除某些药材的毒性,盐分及腥臭味等,便于服用和增强疗较。

水漂必须注意季节、时间以及水的多少和换水次数等,最好的季节是春秋两季,此时温度适宜,夏季气温高,易腐烂,冬季低温,易冻结,都可能致使药材变质影响药效。漂的时间,天凉稍长,天暖较短,并宜按不同的药物和药用部分而定,最好在流水中漂洗,半夏、南星等有毒根茎类,漂药时间可长些,海藻、昆布等无毒物,漂洗时间可短些。

5、渍:其目的和方法和浸、润近似,适用于根茎类药材,浸润一般用清水,溃法既可用清水,也可用酒、醋,如大黄、黄连用酒渍。

6、腌:腌法是用食盐或生姜、明矾等浸渍药材,能达到解毒、防腐的目的,如鲜附子以盐卤水腌制,鲜半夏以鲜生姜、白矾腌制。

7、提:提炼,主要使结晶体盐类药物通过水溶、沉淀滤去杂质,重结晶使药物纯净,如朴硝得炼成芒硝。

8、水飞:系借药物的微粒大小不同,在水中有不同的沉降速度,以制取微细粉末的一种方法。一般常用于矿物类药材,操作时把已经粉碎的药物加水共研,研至乳钵底部无响声时,再加较多的清水搅拌,这样药材自然细浮粗沉,倾倒出上部的混悬液,然后再将剩下的粗末继续加水研磨,如此反复操作,至全部药材都变成混悬液为止。将混悬液合并静置沉淀,倾出清水,将沉淀物晒干研细备用。

水飞能防止药材研磨粉末时飞扬损耗,能将原药中可溶于水的盐类分离,能使药物特别细腻,内服时易于吸收,不致损伤肠胃,外用时可减少刺激,可提高疗效,故不溶性的矿物、贝壳类药材,如朱砂、雄黄、炉甘石、珍珠层粉、珍珠等,用作软喉、点眼、制丸剂的挂衣,均可采用水飞法制备。

火制

凡将药材直接或间接(或加入其他辅料)放置火上加热处理的方法,统称为火制法,本法使用广泛,其目的除把质地坚硬的药物,使之脆、酥便于制剂,使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药物容易发挥药效,防止药物的霉蛀。此外,尚有少数药物有毒或药性猛烈者,火制后可降低或消除毒性和副作用。

火制法的适用范围虽广,然某些芳香性药物如薄荷,香薷、白蔻仁、砂仁等不能应用,火制会使芳香的有效成分挥发,损失药效,矿物中的雄黄、朱砂不能火制,见火便有毒成分砷、汞分解,加剧毒性。

根据药物的性质,以及临床的需要,使药物干燥、酥松、焦黄或炭化,主要采用炒(炙)煨、炮、煅、炼、烘、焙、烤、燎等火制方法。

1、炒:经过修制或加工切制的干燥药材,置于锅内用火加热,不断翻动至一定程度称为炒,是常用的一种火制法,又分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类:

⑴清炒:根据炒的程度不同,分炒黄、炒焦、炒炭。

①炒黄将药材置于锅内,以微火短时间加热翻动,炒至表面**,内部基本无变化,并能嗅到药材所散发出的固有气味,外部鼓起爆裂。炒黄是使药材膨胀,易于煎出有效成分,能矫臭,能使含甙类药材中之酶被破坏,有利于药材的保存。如炒白芍、炒党参、炒杏仁、炒枣仁、炒王不留行。

②炒焦:将药材置于锅内以较强的火力加热,炒至外面焦黄或焦褐,内部淡黄并有焦香气味为度。如焦六油、焦山楂,此类药物炒焦,可增强健脾消食作用。

③炒炭:将药材置于锅中以武火加热,炒至表面枯黑,内部焦黄或褐为度,此谓炒炭存性。为防止炒后全部炭化而失去药性,出锅后及时翻动,促使热量散发,如地榆炭、槐花炭,炒炭可增强止血、收敛作用。

⑵辅料炒: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分麸炒、土炒、米炒等,加液体辅料(蜜、酒、酷等)炒称炙。

①麸炒:利用麦麸加热时发生的烟以薰黄药材的方法称为麸炒。麸炒药物多能增强健脾和胃之功,并能减少药物中的不良刺激性,或起到矫味、矫臭作用。

操作方法:先将锅加热,将干麸皮适量散布于锅内,麸皮遇热即发烟,待起浓烟时,放入药材,不断炒拌,以将药材薰黄为度,炒好立即出锅,倾入铁筛中,筛除炒焦的麸皮及灰末,晾凉即可,如出锅色泽浅者,可将出锅之药材和麸皮一起焖一些时间,如要求色浅些,过筛除去麸皮即可。

所用麦麸之量,一般十公斤药材用麸皮一公斤,以将药材薰黄为度,如麸炒白术、枳壳、僵蚕、椿白皮等。

②土炒:用灶心土与药材同炒,使药材成焦**或土**的方法。因灶心土性味辛温,有温中、止血、止呕之效,井能中和胃酸,与药材同炒可增强补脾和胃、止呕止泻功能。

操作方法:先将灶心土研成细娄,置于锅内拌炒,等土热并驱除一些挥发物后,再将欲炒之药材倒入,炒拌至焦**,并可嗅到药材的焦香味时,出锅,筛去灶心土即可。

土炒所用灶心土之量,无严格规定,与药材炒拌后,使能均匀地挂上一层即可。如土炒白术、山药、白芍等。

③米炒:将药材同大米同炒,借助热力与米的烟气将药材薰黄,这样能使药材增强补中益气的作用,并能降低药材的燥性、毒性。

操作方法:米和药材同置锅中,文火炒至米呈深**,药物亦薰至**,出锅,筛去米,放凉即得,如米炒党参、山药,斑蝥米炒去毒(其米有毒应弃去,并深埋之,以免鸡鸭等食之中毒。)

④蜜炙(炒):用蜜炒药材的方法。蜂蜜性味甘平,有补中润肺,缓急宁嗽、解毒矫味的作用,所以蜜炙的药物,能增强补中润肺之作用。操作方法先将蜂蜜置锅中用文火熬炼至沸,去杂质,即得炼蜜。蜜炙的方法有蜜拌后炒,炒后加官蜜、先下蜜后下药物,常用者为炼蜜略加适量开水和匀于锅中,然后倒入药物,不断翻炒,使蜜与药物搅匀,蜜汁吸入药中,炒至色黄不粘手为度,然后出锅晾晾。炼蜜要注意适度,太老质稠不易炒拌,色泽不艳;太嫩则水分不易干燥、药物易粘手。

蜜炙后增加滋补、润肺作用的药物有炙黄氏,炙甘草、炙麻黄、炙紫菀、炙桑皮等。

一般用蜜量,多为每公斤药物用400克左右,体轻质松之花、草类用蜜多一些,体质较硬的极茎种子类药材,用蜜量可少一些。

⑤酒炙(炒):药物加酒炙炒的一种方法。酒甘辛大热,能引药上行、活血通络。药材经酒炙后可缓和寒性,增强活血通络作用,有助于生物碱、挥发油的溶解煎出以提高疗效,也有矫臭矫味之作用,如酒炒黄芩、川连、当归、桑寄生、牛膝等。

操作方法:将药材用黄酒或白酒适量喷洒拌匀稍焖后,置热锅内炒至**或深**时取出。亦可将药材先于锅中炒热,再于药料上徐徐喷洒定量的酒,使其吸入药材,炒至有药材香气,药色微黄,立即出锅,凉后备用。

用酒量随各药而异,一般每公斤药材用酒200至300毫升。炒时要掌握火候,以药材不能闻到焦味,药材内部不变色为宜。

⑥醋炒:药材与米醋同拌炒的一种方法。醋酸苦微温,能引药入肝,增强行气止痛作用,能与药物中游离生物碱结合成可溶性盐,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并有矫味除腥除臭之作用。

操作方法:将药物与一定量的米醋拌匀,等醋被吸收后,置热锅内,文火炒至药物微黄、药香逸出(也可先炒热药材,后喷一定量的醋,边炒边喷使之均匀吸收)取出摊晾。每公斤药材用醋200毫升左右。如延胡索、香附、青皮、三棱、莪术均用醋炙炒。

⑦盐炒:将食盐或盐水与药材拌炒的一种方法。盐味咸寒,能清热凉血,入肾软坚、防腐、矫臭矫味。

操作方法:将食盐置锅内文火炒热,将药物倒人拌炒,炒至药物发胖呈**为度,如炒怀牛膝,灶杜仲等。也可以将食盐化水,先将药材于锅内炒热,喷洒盐水,炒至干燥,取出摊晾,如盐水炒补骨脂、黄柏、川断等。每公斤药材用盐50克。

⑧姜汁炒:药物加姜汁拌炒的方法,生姜辛温,有驱寒性、健胃止呕、解毒之作用。

操作方法:生姜捣烂,榨取其汁,与药材拌匀焖润使姜汁吸尽,置锅内文火炒至微黄或**,略见焦斑时取出,如姜汁炒黄连、厚朴、竹茹、半夏等,增强药物的温散、止呕作用。

姜汁用量,各地略异,一般为每公斤药材用姜汁100—250毫升。

⑨油炙:用油炸或油拌炒药材的方法,常用芝麻油、羊脂油,使药材炙后酥脆、易于粉碎,有效成分易煎出,并可祛毒。

操作方法:将油置锅中熬至微沸,投入药材,随时翻动,炙炸至酥脆变黄,取出晾凉。如炙虎骨(使酥脆)、羊脂油炙*羊藿(炒,可增强补肾壮阳作用),油炸马钱子(去毒,油含毒应弃去,不供食用)。

用油量视炸炙药材多少而定。

⑩鳖血拌炒:用新鲜鳖鱼拌炒药材,可增强退虚热、止疟的作用。 操作方法:将活鳖砍头取血,用清水、黄酒稀释,拌入药物内,稍润,置文火炒至微具焦斑时,取出摊晾。如鳖血拌炒柴胡、青蒿。

2、煨:将药材用湿纸、面团包裹置于炭火中,烘房中烘烤,或放于锅内烫炒的方法,以除去不利于治疗的油脂、挥发性物质,达到缓和药性的目的。煨法可分为下列几种:

①面裹煨:将面粉加水和成团块,包裹药材,放锅内以热沙土烫煨,或直接放人炭火中,煨至面黄黑为度,除皮备用。如煨诃子、肉豆蔻等。

②纸浆煨:利用粗草纸将药物包裹三层以上,放入水中湿透,置锅内热沙中或炭火中煨至焦黄为度,如煨甘遂、煨生姜。

③隔纸煨:将药材切成饮片,平铺在草纸上、药片上又铺纸,纸上又铺药,这样层层堆起,置炉火旁烘烤,使部分挥发性成分及油脂,受热渗到草纸中,以减低烈性和副作用,如煨肉豆蔻、煨木香。

⑤直接煨:将药物直接埋于无焰之灰火中,使药物受热而发泡或近裂,质地松脆,如煨牙皂等。

以上诸煨法,常致药物焦化或煨制不匀,亦不适合现在配方需要,目前改为将药物置锅内清炒或麸炒,同样可达到吸去油脂及挥发性物质、麟少副作用的目的,如煨木香、煨葛根、煨肉豆蔻等。

3、炮(烫):将药物用武火急炒,或同沙子、蛤粉、滑石粉、蒲黄粉一起拌炒的方法,炮与炒只是火候上之区别,实质相同,炮烫用武火,炒炙用文火,炮烫后使药材酥脆易粉碎,有效成分易煎出,以提高药效。

⑴炮:药材用武火急炒,迅速取出,使表面焦黑爆烈,内部成分未散失,如炮姜,用干姜炮制后起到温中祛寒、止血止泻、守而不走的作用。

⑵沙烫:选取颗粒均匀洁净之粗砂,置锅内加热至100℃以上,放入药材翻炒,使药材均匀受热,表面逐渐鼓起,内部组织由坚硬转为松脆,直至表面焦黄,倒入铁筛中筛去沙粒。需要醋淬者,可乘热倾入醋中,取出晾干使用,如炮穿山甲片、刺猥皮、马钱子、鸡内金等。

⑶蛤粉烫:蛤粉受热传热较沙慢,烫药不易焦。动物胶类常用蛤粉烫,使内外受热均匀,质坚韧转为松脆。操作方法同砂烫,如阿胶珠(蛤粉炒阿胶珠),鹿胶等。此外,还有用滑石粉炒烫、蒲黄烫炒者,其烫制方法同上。

4、煅:用强火烧制药物的方法,使药材松脆、性能改变、有效成分易于煎出,药材易于加工粉碎。煅可分为明煅、暗煅两类:

⑴明煅:将药材直接置火上或锅内煅烧。直火煅烧至药材红透为止,如磁石、自然铜、礞石、牡蛎、石决明等;或将药物置坩锅内煅,使熔化、发生气泡,待完全冷却后取出,如白矾煅后为枯矾,硼砂(月石)煅后为煅月石等;亦有将直火煅红之药材,迅速投入醋或药汁盆中,使其酥脆易碎,可反复煅淬,如煅磁石,煅自然铜.煨炉甘石等。

⑵暗煅:(焖煅或干馏):将药材放于锅中,上盖一小锅,合缝处以黄泥封固,上压一重物,小锅上放数粒米,以文火烤烧,等米变焦黄,停火后取出药材,本法适于煅炭,如血余炭、艾叶炭、陈棕炭,莲房炭等。

各种煅法要按具体品种来掌握操作过程和煅的时间,如矿石类要煅到红透为度,时间宜长;贝壳类只要煅至微红为度,时间宜短,煅得不透,不能使药疏松,煅得太过,使之灰化,则失去药效。

5、炼:药材放入坩锅中,经加热提炼,使药物纯净或变化称炼,其主要内容一是化学方法提炼,使几种药物混合一起加热炼制,使升华或化合为另一种物质,如炼制升丹;一为净化药物,使能久藏,如芒硝炼制,失水及杂质而成纯净之玄明粉。

6、烘、焙、烤:此三法都是把原生药或半成品,经加热,使药物干燥,便于保贮、粉碎制剂。烘焙烤一般在烘房进行或用炉灶之余热来干燥药材,为了不致影响药材质量,必须掌握好温度,一般干燥,温度不超过80℃,烘焙时间在半小时之内,含发挥油及芳香性生药,温度应控制在50℃以下。

7、燎:是用炭火将药物的外刺、毛、须根烧去的方法,如金毛狗脊、升麻、刺猥皮等。鹿茸的茸毛,一般用燎法将毛燎焦,再用利刃刮净。

水火共制

凡将药物通过水、火共同加热,由生变热,由硬变软,由坚变酥,以改变性能,减低毒性和烈性,增强疗效,同时也起矫味作用的制法,统称水火共制法。本法包括蒸、煮、蝉。

1、蒸:将药材置于蒸罐或笼中隔水加热的方法,能改变药性,增强疗效,便于加工切片,利于保存。如酒蒸熟地、酒蒸大黄等。

2、煮:将药材置于水或药液中加热煮的方法,以消除药物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如醋煮芫花等。

3、蝉:药物在沸水中短时间处理的方法,有助于除去非药用部分,及破坏酶的活性,使有效成分得以保存,如杏仁、桃仁蝉后搓去皮尖,并破坏其苦杏仁甙酶,以保存有效成分甙。

有些药物的炮制,并不单纯运用以上各种操作方法,有一些特殊品种,需用下列诸法:

1、发酵:将药物加水加温,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使其发酵生上菌丝。如六神曲、半夏曲做成小块后,用草或麻袋盖紧,待其发酵生上菌丝后取出晒干。此法在通过发酵,能增强药物健脾胃,助消化、散风寒之作用。其它有豆豉亦通过发酵制造。

2、发芽:将灿稻、大夏、黑大豆等用水浸湿润,在一定温度下使其发芽。发芽之目的,主要在于增加药物的健脾和胃,助消化,解表邪的作用。如谷芽、麦芽、大豆卷等。

3、制霜:将含油脂的药物去壳研碎.用数层草纸纱布包裹、压榨去其油脂,反复数次至无油为度,所得粉末称“霜”。制霜的目的可减低毒性,缓和药性,如巴豆霜、千金子霜、蒌仁霜、苏子霜等。此外,鹿角熬胶后之残角亦称鹿角霜;西瓜去瓤,中置芒硝,将其封固于黄砂罐中,放阴凉通风处,数日后罐外有白色如霜的结晶物析出,扫下即称西瓜霜。

4、染衣:药物的外表,拌上另—种药粉,以加强主药的作用。如朱砂拌茯苓、茯神、朱砂拌灯芯、青黛拌灯芯,称朱茯苓、朱茯神、朱灯芯、黛灯芯。

5、制曲:按曲方配全药材,分别或混合加工研成粉末,用面粉调糊作粘合剂,做成方形小块,再通过发酵法,以制成曲,如六神曲、采芸曲、范志曲、半夏曲等。

从以上各种炮制方法说明,药物疗效的高低,不但取决于药物本身,而且与炮制的好坏有很大关系,正如明代陈嘉谟所说:“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也就是说炮制一定要适度。

中医学认为, 灸法适应症广、疗效迅速、安全可靠易学易用,特别适合于家庭治疗和保健。 病症无论寒热、虚实、阴阳、农里均可施灸,广泛的运用于各科疾病治疗与保健中。艾灸可治疗的疾病达数百种之多。由于艾灸借助火力、药力透达快,直接作用于病灶、并由表及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实践证明,人 们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加人体抗病能力,以抵制病邪的侵袭。 《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由于灸能益气温阳,而人身的阳气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若能使阳气保持常盛,正气充足,则病邪不易侵犯,身体就会 健康 。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艾灸可以通过经络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防病能力。 中医认为其主要作用是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补气益血,协调脏朦,从而达到预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

>>艾条的选购

绝不是这样,相反,过粗的艾条,会严重损害患者以及操作人员的身体 健康 。

①看艾绒的色泽 ②闻艾绒的气味 ③摸摸艾绒的质感

④感觉艾条的火 ⑤看燃烧速度 ⑥看艾条燃烧后的灰烬

1、艾灸的顺序

先阳后阴——先背部——后腹部——督脉——从下往上——任脉——从上往下

以身体突出的标志作为参照,然后用手指进行距离测量

3、艾灸的时间

艾灸的补泻最初记载于《黄帝内经》中。《黄帝内经•灵枢•背俞》记载:“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中老年人多阳气衰退,应宜施艾灸起到补火助阳,振奋精神的作用。 正如《扁鹊心书》云:"年四十气衰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阳痿,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著名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这是说三十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三里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衰弱现象。由此可见, 艾灸确为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的好方法。

艾灸足三里可 增强人体脾胃消化功能、常灸肺俞和增强肺的功能,并可预防感冒和肺结核。 常灸气海,可以补气。常灸大椎、管元、命门可以壮阳等。 常灸膏盲,则可防百病,甚至具有抗癌、防癌作用。#中医##艾灸#

金华佗,专注中医知识分享

慢慢烧就是补~快吹就是泻了啊~

但是艾是纯阳的~有阴积或者阴实的时候才可以用~

现在外面很多养生的地方乱用艾灸,有些阳明的病不可以用的~所以还是多咨询一下懂的人。

还有就是灸上半身的话一定要通过导引的方法把上焦的热气(阳气)倒下去~不然在上焦停着人会受不了~灸关元,足三里把热气导引下去~参考文献:黄帝内经

一年四季每个时间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时节应该采用不同的养生方式而冬季艾灸无疑是非常好的养生保健方式了。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经络艾灸养生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艾灸基础介绍

1、艾灸的热量有何作用

艾灸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这种烟雾凝聚在一个空间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有治疗作用的近红外线,最多可达10mm,能够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启用素”。这种免疫启用素具有免疫和调节的作用,它能够有效的调节荷尔蒙和性激素的分泌,能够增强女性卵巢的功能,消除和改善痛经、闭经、性冷淡、不孕症等;也能够有效的消除男性的阳痿、遗精、早泄等疾病。

2、为什么长期做艾灸调理呢

养生不是养一时,是养一生!最好的方法是坚持,最好的疗效需要坚持才可以获得。现代人不可能拒绝现代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冷空调、反季节食品、电脑等让人与自然规律不在和谐,也让自然得到破坏,人们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机体就会抵抗力下降,病邪就会乘机侵入,由于长期缺乏运动、工作压力、饮食不均衡和熬夜等问题,导致我们体内代谢缓慢,排毒不畅,随之就会影响到我们身体的平衡状态,导致免疫力低下,从而使亚健康转到疾病。后悔莫及,所以说,我们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从现在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用心养护,健康长寿不在是一种奢望!

3、近视眼可否艾灸调理

近视的艾灸治疗艾灸治疗近视,可以达到调理肝肾治疗眼睛的目的。这种中医治疗近视的原理是以滋补肝肾,养血明目为主。中医治疗近视的艾灸治疗部位位以眼周围穴位为主。具体方法是座位或卧位,用艾灸睛明、鱼腰、瞳子髎、四白、肝肾腧穴、凤池和大椎穴每穴艾灸3-5分钟。感觉微热或周围面板潮红,每天艾灸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视力会有明显提高。注意治疗期间,不要过度用眼,免得疗效不佳。

 艾灸的好处

1、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艾叶性温加之点燃薰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溼、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 ,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5、回阳救逆。

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艾灸疗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所取穴位不同,灸法不同, 程度不同或施灸所用材料不同,因而功效也不同;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当视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如果自己在家艾灸时要注意以下五大原则,避免伤害身体。

 艾灸养生原则

1、艾绒质量

选择质量好的艾绒。劣质艾绒,生硬不团聚,燃烧时火力暴躁,易使患者感觉灼痛,甚至熏烤时石粒脱落,灼伤面板。

2、环境通风

环境应保持通风,避免艾烟过浓,伤害人体。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特别是哮喘病人慎用艾灸。

3、施灸部位

施灸的部位,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颜面五官、 、有大血管分布的部位不宜直接灸;头部、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多灸。

4、避免烫伤

施灸时应及时调整灸火与面板间的距离。有些患者区域性寒气大,初灸时,对艾火的忍耐力强,常常不知不觉将艾火靠近面板,结果将面板灼痛。实际上,以灸至皮肤发红为度,每次灸10—15分钟为宜。

5、注意次数

体质壮、病情轻、病程短者,灸治1—2次即可;体质差、病情重、病程长者,可灸数月乃至1年以上。初灸时,每日1次;长期灸治者,3次后改为2—3天1次。

 中医经络养生穴位

六大口诀,远离疼痛

经之所过,病之所治。中医发展这么多年,已从各大经络通过的位置找出十个关键大穴,称为十总穴,而这十总穴不仅简单易记且疗效明显,常用的程度堪称中医的吃饭穴。

本文进一步归纳其中最实用的六大穴位,并提供记诵口诀,只要背起来、记住位置,你就能随时缓解疼痛。

面口合谷收

合谷绝对是所有穴道的首选,合谷穴不仅是临床常用穴,更是治痛要穴。

它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道,主要治疗头面五官的痛症:头痛、眼睛痛、牙痛、喉咙肿痛,所以口诀叫「面口合谷收」。陈玉升说,头痛按合谷穴是最常见的,临床上遇到牙痛的患者,针刺合谷上方效果也非常明显,所以拔牙时怕痛的话也可以自己一边按。

有学者进一步统计古书文献中合谷穴的适应症,发现合谷不仅能缓解头面部痛症,还能治疗身体许多不同部位的疼痛,象是上肢痛、腰痛、肚子痛等。

更有研究发现,针刺合谷穴可以增加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降低对痛觉的敏感性,所以临床上遇到怕痛的患者,也可以针合谷穴抑制疼痛。

合谷穴附近有二间、三间、阳溪、偏历等穴,旁边的第二掌骨侧更被喻为人体缩影,可以倒映全身从头到脚的问题,是个重要的穴区。所以真的忘记穴位时,只要记得,不管哪里痛都可以按虎口附近,愈靠近头部的疼痛就按愈上方、靠近下肢就按下方,左侧按左手、右侧按右手就对了。

合谷穴位置:开启虎口,合谷穴在第一掌骨跟的二掌骨间,两条筋的中间。

最简单的找法就是把手指并拢平放在桌上,往最高的点压下去,用力稍偏向食指,若酸麻胀痛的感觉愈明显,就代表压的位置愈正确。

肚腹三里留

位于足阳明胃经,是调理肠胃功能的保健要穴,举凡所有肠胃问题,胃痛、胃痉挛、胀气、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溃疡、便秘、肚子痛等症状都可以按,所以有「肚腹三里留」这样的口诀。

足三里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按了以后一天可以走三里路。足三里能缓解膝腿疼痛,对于下肢容易疲劳、没办法走路的人,按压后可以让双腿变得比较有力。

足三里位置:眼下方三吋四指幅宽的位置。

妇科三阴交

一篇发表在《疼痛治疗的护理Pain ManagementNursing》期刊的文章,回顾了1996~2011年以「指压」acupressure和「疼痛」pain做为关键字的文献,其中提到经痛与产痛的文章几乎都是按压三阴交,相较作者归纳的其他痛症,都未看见如此明确的交集,可见「妇科三阴交」的口诀确实名不虚传。

三阴交指的是三条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处,它主要调理下焦,也就是肚脐以下的部位,其中对治疗妇科疾病特别有效,所以经痛、产痛、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按压。

该穴有 子宫收缩的效果,怀孕期间最好避免按压。

三阴交位置:脚踝内侧最高点往上三吋四指幅宽的地方。

腰背委中求

搬重物、坐姿不良皆易导致腰酸背痛,所以无论劳力工作者或办公室内的静态工作者多少都有腰部筋膜、肌肉、韧带、

椎间小关节、关节囊等部位扭挫损伤。

经过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口诀是:「腰背委中求」,它主要治疗腰、脊、背痛、坐骨神经痛及背侧下肢活动不便等症状。

委中穴位置:位在大腿后侧,膝窝中央两条筋之间的位置。

内关心胸胃

位于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与心脏关系密切,能够防治心血管疾病,舒缓心绞痛、心律不整……。

此外,内关穴是联络三焦经的络穴,所以它能调节三焦气机、活血止痛;同时它又与奇经八脉中分布于胸腹的阴维脉交会,因此可治胸中诸疾,如咳嗽、气喘、呕吐、胃痛等症状,是故有「内关心胸胃」的口诀。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陈玉升也提到,疼痛有时候是情绪、压力所致,且疼痛是很主观的症状,如果无法得到及时的缓解,容易焦躁不安,使负面情绪加重疼痛程度,形成恶性回圈。

按压内关穴能够达到宁心安神的效果。内关能 副交感神经,让心跳趋于稳定,所以紧张的时候可以按,疼痛时揉捏它也能安神止痛。

内关穴位置:手用力握拳,前臂内侧会有两条筋浮起来,在两筋之间,手腕横纹上两吋三指幅宽的位置。

外伤阳陵泉

有关筋骨的东西都可以找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所以象是关节炎、五十肩、运动伤害、扭挫伤、落枕……等症状都可以按,这就是「外伤阳陵泉」的由来。

临床上也会搭配旁边的足三里一起扎,通常一下针,筋立刻就松开,筋拉到的时候可以同时按压阳陵泉与足三里。

阳陵泉位置:小腿外侧,腓骨小头下方凹陷处。

头颈部疼痛找合谷,肠胃不适捏足三里,妇科症状压三阴交,腰酸背痛按委中穴,心血管问题寻内关,筋骨酸痛找阳陵泉。

牢记「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妇科三阴交,腰背委中求,内关心胸胃,外伤阳陵泉。」六句口诀,让你无论面临何种疼痛,都能一次找到相应穴位,缓解不适。

 冬季适合艾灸的人群

一、脾肾亏虚,阳气不足者。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在冬季会表现出面色淡白,精神萎靡,懒言懒语,嗜睡喜卧,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腰酸腿软,小便清长。这些均是脾肾亏虚,阳气不足的表现。

人之阴阳与生俱来,需要通过后天的水谷精华不断补充,才能维持长久。有这方面表现的朋友,尤其是现代白领,要好好抓住冬季,做下艾灸,补充阳气,为来年的好身体打下基础!

二、阴阳失调,久寒侵体的人群

艾灸疗法的产生,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所谓艾灸,就是通过烟熏火灼把艾草的药力通过穴位经络带到人体的病痛之处,借其温热 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艾灸具有调和阴阳、温经驱寒、温阳补气等治病养生功效。诸如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等骨关节痛症;以及妇科痛经、宫寒;还有哮喘、慢性胃肠炎等因阴阳失调,久寒侵体引起的症状,在冬季艾灸,可以得到最佳的驱寒补阳之功!冬季补阳灸两穴,精神抖擞人乐观,手脚暖和胃口开!两穴即是命门穴和足三里穴。

命门,又名督脉之穴,位于背后第二腰椎棘突之下与脐相对。命,人之根本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其气与肾通。命门之火就是人体阳气,从临床看,命门火衰的病与肾阳不足证多属一致。本穴因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故艾灸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艾灸命门穴又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加强与任脉的联络,促进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执行。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输穴之一。足部被称为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且往往寒由脚生,阳气不足时足部常明显地表现为脚部怕冷。足三里穴位改善足部怕冷症状,另一方面,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而足三里是阳明经的合穴,是人体经气深入合于脏腑的部位,故调补足三里,是养生保健,保暖护阳的要穴。

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临床较常见的有: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2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

3艾卷灸。包括艾条灸和温和灸。

4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地施转施灸。

5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6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艾灸片的作用与功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艾灸的作用和功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1、艾灸到底对人体有哪些作用与好处呢?2、艾灸的作用与功效3、艾灸的功效、作用及注意事项4、艾灸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呢?艾灸到底对人体有哪些作用与好处呢?艾灸有以下作用与好处:

1、防病保健

艾灸可温阳补虚,艾灸可使精血充足,从而提升人体的免疫力,达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2、行气活血

艾灸具有调理气血的作用,不但可以梳理气机,还可以提升中气,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3、调节阴阳

通过艾灸疗法,可以达到调节阴阳、补益身体的作用,最终使阴阳达到平衡,身体恢复健康。

4、通经活络

艾灸可通十二经,三阴,温热机体穴位及其经脉,从而活络血气,治疗由寒凝血滞、经络不通等引起的各种疾病。

5、祛湿散寒

艾灸可以通过对经脉进行温热刺激,达到祛湿散寒的作用。

气寒血涩,血液运行缓慢,可以采用艾灸治疗,起到温经散寒的功效,进而保持血液运行正常。

艾灸的作用与功效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悬灸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

那么艾灸的作用与功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艾灸的作用与功效

艾灸的作用一:通经活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

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

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艾灸的作用二:行气活血

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

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艾灸保健的目的。

艾灸的作用三:祛湿散寒

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得温则散。

中医认为,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故一切气血凝涩的疾病,均可用温灸来治疗。

艾灸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作用,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艾是纯阳植物加上火的热力渗入阳气驱出阴邪,艾灸疗法对湿寒之证特别有效。

艾灸的作用四: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

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艾灸的作用五:回阳救逆

正所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在古书上就有记载。

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

阳气虚弱不固,轻者下陷,重者虚脱。

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合,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

艾灸的作用六:防病保健

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

对现代的亚健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艾灸的功效、作用及注意事项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悬灸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

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

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艾灸的功效、作用及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艾灸的功效与作用

艾灸最适合女性养生,是因为在中医文化里,男性属阳,女性属阴,女性多有寒证,以及气血不足、经络不畅等症状,如手脚冰凉、痛经、月经不调、胃痛,这些都是由于寒凉引起的亚健康问题。

而艾草是纯阳植物,点燃艾草在人体特定的部位上施以灸治,是补充人体阳气最好的方法。

1、温经通络,行气活血

传统中医认为,气血通畅,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气血有“遇温则行,遇寒则凝”的特点,艾灸疗法可以使高温透彻身体肌骨经脉,使寒冷的气血温暖起来,流动更加畅快。

2、驱寒逐湿,消淤散结

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能够迅速打开气结,消散淤血。

正阳气进入体内,能够清除湿浊之气,散寒回阳。

推荐阅读:中医艾灸的作用艾灸注意事项有哪些

3、温中补气,保健强身

艾灸疗法历来就被医家公认为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更多的人体正气,能提高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抗病能力,具有良好的补益强身的养生功效。

4、艾灸的好处还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

5、艾灸为身体补充阳气,尤其适用于阳虚体质。

艾灸有补泻的作用,对于阴虚火旺热症体质的人,要先从泻法开始,滋阴的同时再调理阴阳的平衡。

6、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

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

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二、艾灸的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

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

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推荐阅读:中医养生中医艾灸有哪些好处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

以后再加大剂量。

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

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呢?现在人们对养生保健的日益重视,我们古人留下的瑰宝--艾灸。

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

而艾灸的作用主要有六种: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调节阴阳、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的好处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在现代的保健应用上。

一、通经活络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

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

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二、运气活血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

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艾灸保健的目的。

三、祛湿散寒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得温则散。

中医认为,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故一切气血凝涩的疾病,均可用温灸来治疗。

艾灸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作用,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艾是纯阳植物加上火的热力渗入阳气驱出阴邪,艾灸疗法对湿寒之证特别有效。

四、调节阴阳古人对人体的阴阳调和异常重视,而人体阴阳若平衡,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

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五、回阳救逆我们都知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在古书上就有记载。

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

阳气虚弱不固,轻者下陷,重者虚脱。

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合,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

六、防病保健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

对现代的亚健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现代多用于温灸,温灸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养生和保健,很多美容院养生馆也都增加了温灸项目。

关于艾灸片的作用与功效和艾灸的作用和功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您好

艾灸的作用广泛,现代研究认为,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艾灸的作用

1、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5、回阳救逆。

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艾灸疗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所取穴位不同,灸法不同,刺激程度不同或施灸所用材料不同,因而功效也不同;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当视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希望回答可以帮助您

艾灸的主要成分艾绒已经是一种治病的中药,而在艾条燃烧的过程中,有效成分透过皮肤进入到人体,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艾灸就是这么神奇。下面就由懂视小编为大家介绍下艾灸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艾灸的功效和作用局部刺激作用

针灸是一个特定的部分,基本的火灾中人的刺激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第一个温暖的地方,火的激励机制。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改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肌肉痉挛,使局部皮肤组织的代谢能力,促进炎症,粘连,渗出,出血等病理产物大吸收;也可引起大脑皮层抑制的扩散性物质,减少兴奋性神经系统,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热疗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经络调节作用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内容,也是灸疗的理论基础。

艾灸涌泉穴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现代研究表明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

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样艾灸方法选择一定的腧穴与一般的体表点,其作用是明显不同的。

2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在穴位上施灸时,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种循环感应过程中,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的结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3经络腧穴对药物的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

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

灸疗的用药情况,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一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艾,灸疗学就不存在了。

艾灸的注意事项提到艾灸应该注意什么,或者有什么禁忌,这些有的是先人总结的,但是更多的是我的经验。

在艾灸的时候,或艾灸的整个疗程,我们最忌讳喝冷水,吃凉饭,这样做如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高于体温。艾灸后做好补充一杯热水60度左右,稍稍有点烫嘴的。

3针灸后身体健康的,没有其他寒性疾病的,针灸后半小时后可以用凉水洗手,但是原则上不建议使用冷水。建议用温水洗手,温度早高于人体体温即可。

4如果你想怀孕,刚刚灸后就马上同房,这时的子宫和输卵管的环境还很热,不利于精子的存活。最好灸后24-48小时候你在同房,这个时候,子宫和输卵管的环境已经适合精子的着床和存活生存。当然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有的男性精子成活率很高,往往环境不利也能生根发芽,而有的种子质量不高,即使放在宽松的,高质量的土地里照样长不出好庄稼。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5大悲,大喜,大怒,这样情绪不稳定,艾灸的效果会打折扣。太肌太饱都不适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更应该注意这些。

6要注重灸料的质量,艾绒的好坏取决治疗效果。一般直接灸的,一定要极好的艾绒,这样不伤经络,不燥,比较柔和,便于点燃。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那么一定要新姜和鲜蒜,保持新鲜。

7施灸的程序:《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这里说的是施灸的程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

8施灸时间,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施灸的穴位也应该是由少至多的,热度也是逐渐适应的。一般施灸早上,下午。没有时间的可以晚上,尤其是失眠的病人临睡前施灸有助于睡眠。

9很多人问,艾灸后是否可以马上洗澡。如果是热水,可以马上洗澡,但是最好等20-30分钟后,这时经络也基本处于灸后的修整状态,灸后的热度也逐渐地挥发和利用,此时在用热水洗澡会感觉很舒服。

10施灸的反应,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阴道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等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这个时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还可以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

艾灸的方法艾灸的方法主要有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详细操作方法如下。

1、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

施灸时先在灸腧穴部位涂上少量的大蒜汁,有些朋友觉得麻烦或者是嫌大蒜的味道难以接受,便会省略这一步骤,其实这是错误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2)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2、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

用鲜姜切成薄片,生姜的厚度一定要掌握好,太厚的话艾灸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哦,大约为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就行,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3)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4)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3、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4、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5、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

艾灸补泻的炮制方法

明代·缪希雍、庄敛之的《炮制大法》(1622年),曾将古代炮炙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即1炮、2烘烤、3火上烧、4炙、5煨、6炒、7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