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1收藏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第1张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如下: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意思是:纵然有智慧和能力,也还不如凭借形势。纵然有锄头,也还不如等到农时。

《孟子·公孙丑上》是先秦时期孟子等人所作的作品。这是孟子跟公孙丑的一段谈话。孟子借文王说事,提出齐国如能趁现在“民盼甘露”的大好时机实行王政,就有可能创立像文王一样的功业“乘势待时,事半功倍”是孟子思想的又一重要表现。

《孟子·公孙丑上》的赏析。

《孟子·公孙丑上》中,齐国人公孙丑是孟子的弟子,他向老师请教齐国能否取得天下,孟子认为,与周文王统一天下相比,齐国取得天下易如反掌。

因为商朝从汤(又名成汤)传到武丁,圣贤的君主有六、七位,到商纣王时,商朝的传统民俗、流行风尚、优良的政治传统存留下来不少,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一批贤人辅佐,所以周文王凭借方圆百里之地建立伟大功业,是相当艰难的。对于齐国来说,现在获取天下的条件比周文王那时不知好了多少。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孟子说:“尊重贤才使用能干的人,英俊豪杰在位,那么天下的士子们都会喜悦,就会愿意在这样的朝廷里供职;在市场上,出租房屋而不征税,有法而不针对房屋,那么天下的商人们都会喜悦,从而愿意将货物屯藏在这样的市场;在关卡上,仅是查问而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客们都会喜悦,从而愿意出入于这样的道路;从事农业的人,只须助耕井田制中的公田而不课以租税,那么天下的农民们都会喜悦,从而愿意耕种这样的土地;人们居住的地方,没有劳役税和额外的地税,那么天下的人都会高兴,愿意来做那里的百姓了。如果能做到这五点,那么邻国的人民,就会像对父母一样敬仰。而率领儿女们,攻打父母亲,自有人类以来,是没有人会这样做的。这样,就会无敌于天下。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若是还不能称王行王道,那是没有的事。”来源:青春期健康·上半月

《寡人之于国也》

(先秦)孟子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注释:

梁惠王: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亦然:也是这样。

无如:没有像……。

加少:更少。下文“加多”,更多。加,副词,更、再。

好战:喜欢打仗。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

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鼓,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故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è,拖着。

走:跑,这里指逃跑。

或:有的人。

以:凭着,借口。

笑:耻笑,讥笑。

直:只是、不过。

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无:通“毋”,不要。

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谷:粮食的统称。

不可胜食:吃不完。胜,尽。

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cù,密。罟,gǔ,网。洿,wū,深。

鳖:biē,甲鱼或团鱼。

斤: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

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节进行。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憾:遗憾。

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当时诸侯奉行的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

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世纪一亩二分多。

树:种植。

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用作动词,穿。

豚:tún,小猪。

彘:zhì,猪。

畜:xù,畜养,饲养。

无:通“毋”,不要。

百亩之田: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夺:失,违背。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古代的乡学。《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党,五百户为党。庠,设在党中的学校。术,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国,京城。学,大学。庠,xiánɡ。

教:教化。

申:反复陈述。

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悌,tì。

义:道理。

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

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

黎民:百姓。

王:这里用作动词,为王,称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

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

检:检点,制止、约束。

涂:通“途”,道路。

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o,同“殍”,饿死的人。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岁:年岁、年成。

罪:归咎,归罪。

斯:则、那么。

本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1、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严谨,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 词丰笔活,理足气盛。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先秦散文·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鉴赏

齐宣王问曰①:“齐桓晋文之事②,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③,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④”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⑤。”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⑥:‘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⑦”对曰:“将以衅钟⑧。”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⑨,若无罪而就死地⑩。”对曰:“然则废衅钟与(11)”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12)”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1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4),臣固知王之不忍也(15)。”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16)。齐国虽褊小(17),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8)。以小易大,彼恶知之(19)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20),则牛羊何择焉(21)”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2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3)。”

曰:“无伤也(24),是乃仁术也(25),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26)。”

王说(27),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28)。’——夫子之谓也(29)。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30);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31)。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复於王者曰(32):‘吾力足以举百钧(33),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4),而不见舆薪(35)。’则王许之乎(36)”

曰:“否(37)。”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38)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39)。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40)”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41),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42),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块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43);幼吾幼(44),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45)。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46)。”——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己(47)。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48);度,然后知长短(49);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50),危士臣(51),构怨於诸侯(52),然后快於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53)。”

曰:“王之所夫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於口与轻暖不足於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声音不足听於耳与便嬖不足使令於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 吾不为是也。”

曰:“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54):欲辟土地(55),朝秦楚(56),莅中国而抚四夷也(57)。以若所为(58),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59)。”

王曰:“若是其甚与(60)”

曰:“殆有甚焉(61)。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62),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63);以一服八,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64)。今王发政施仁(65),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66),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67),皆欲赴诉於王(68);其若是,孰能御之(69)!”

王曰:“吾昏(70),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71),唯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72)。及陷於罪,然后从而刑之(73),是罔民也(74)。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75),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76),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77),故民之从之也轻(78)。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唯救死而恐不赡(79),奚暇治礼义哉(80)!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81),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注释 ①齐宣王:姓田,名辟疆。战国时齐国的国君,约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1年在位。 ②齐桓: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晋文: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齐桓晋文都是春秋时称霸的诸侯。 ③仲尼之徒:指孔子的门徒。仲尼:孔子的字。道:说,称道。 ④无以:不能止住。以,同“已”,止。王:动词。指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⑤保民:安民。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莫,代词,“没有人”的意思。 ⑥胡虼:人名,齐宣王的近臣。 ⑦何之:到哪里去 ⑧衅钟:古时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抹钟的缝隙。这是一种祭祀仪式。 ⑨觳(hu音胡)觫(su音速):恐惧发抖的样子。 ⑩就:走向。 (11)然则:那么。 (12)诸:“之乎”的合音。 (13)是心:这样的心。 (14)爱:舍不得,吝啬。 (15)不忍:不忍心。 (16)诚:确实。 (17)褊:狭小。 (18)无异:不要责怪。 (19)恶(wu音乌):怎么。 (20)隐:不忍,疼爱。 (21)牛羊何择焉:意思是,牛和羊都是一样。无罪而就死地”,还挑选什么呢 (22)是诚何心:这(指以羊易牛)真是什么想法呢! (23)宜乎:难怪,应该。 (24)无伤:不要紧,没有关系。 (25)仁术:仁慈的心术,良心。 (26)庖厨:厨房。 (27)说:同“悦”。 (28)忖度:猜测,揣度。两句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29)夫子:先生,指孟子。 (30)吾心:指自己的想法。 (31)戚戚:内心激动的样子。 (32)复:报告。 (33)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 (34)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或指秋天禾穗上的白毛,指细小难见之物。末:尖端。 (35)舆薪:整车的柴。舆:车。 (36)许:信,赞许。 (37)否:不。 (38)独何与:到底为了什么 (39)见保:被保护。 (40)形:情形,状况。 (41)太山:即泰山。北海:即渤海。 (4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指为长者 四肢筋骨,或向长者致敬意而折肢弯腰,均可通。一说,为长者攀折草木之花枝,言其容易。 (43)老吾老:前一个“老”字为动词。意思是,敬爱自己的老人,进而敬爱别人的老人。 (44)幼吾幼:前一个“幼”字为动词。意思是,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抚别人的孩子。 (45)运于掌:在掌心中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46)刑:同“型”,榜样,以身作则。寡妻;国君称自己正妻的谦词。御:治理。这几句见于《诗经·大雅》中的《思齐》篇。意思是: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国家。 (47)斯心:这样的心情想法。斯:代词。 (48)权:用秤称量。 (49)度:用尺量。 (50)抑:选择连词,相当于“还是”。 (51)危:危及,危害。 (52)构怨:结成仇恨。 (53)所大欲:最想得到的东西。 (54)已:同“矣”。 (55)辟:开拓,拓展。 (56)朝:朝拜。这里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秦楚两个大国来朝拜。 (57)莅(li音历):临。中国:指中原。意思是君临于诸侯国之上。 (58)若:这样,如此。 (59)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捕鱼。 (60)甚:厉害,严重。 (61)殆:恐怕,或许。 (62)邹:即邾国,当时的一个小国。 (63)齐集有其一: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64)盖:助词,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根本,这里指王道仁政。一说,盖与“盍”相通,“何不”的合音。 (65)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 (66)商贾:做生意的。 (67)疾:恨。 (68)赴诉:跑来控诉。 (69)御:阻挡。 (70)昏:神志不清,胡涂。 (71)恒产;指土地、田园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产业。恒心:指安分守己的善心。 (72)放:放纵,放荡。辟:同“僻”,指行为不正。已:同“矣”。 (73)刑:作动词用,加以刑罚。 (74)罔民:陷害人民。罔,同“网”,作动词用,意思是张网捕捉。 (75)制:规定。 (76)乐岁:丰年。 (77)驱而之善:驱使他们做好事。之:向。 (78)轻:容易,轻易。 (79)赡:足够,充足。 (80)奚暇治礼义哉:哪里顾得上讲求礼义哩!奚:何,怎么。暇:闲暇。(81)申:重,再三叮咛。悌:兄弟相互友爱。

今译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你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道:“孔子的门徒是不讲齐桓、晋文的事的,因此没有什么传闻,我也不曾听说过。如果你一定要我谈下去,那谈谈王道吧,行吗”宣王问道:“要具备怎样的道德修养,才能够统一天下呢”孟子答:“爱抚百姓而统一天下,就没有人能够抵挡你了!”宣王又问:“象我这样的人,可以做到安抚百姓吗”孟子说:“能!”宣王问:“你从哪儿看出我能行呢”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龁讲:有一次,大王坐在殿堂上,有人牵着一条牛从殿堂下走过,王看到了就问:‘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准备宰了去祭钟。’大王说:‘放了它吧!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象这样毫无罪过而被宰杀,我不忍心!’那人就问:“那么难道就要废除祭钟的仪式吗’大王回答:‘怎么能废除呢用一只羊替换它吧。’不知有没有这件事”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凭这样的好心肠就完全可以实行王道统一天下了。可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舍不得一条牛,我倒很理解你是不忍心呀!”宣王说:“对啊,确实有百姓这样误解我。齐国虽然狭小,我何至于吾惜一条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它那种惊恐哆嗦的样子,毫无罪过而去送死,所以才用羊换下了它。”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怀疑你吝啬,用小羊去顶替大牛,他们怎么能知道你的本心呢大王如果可怜它无罪而去送死,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可以挑选的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真是什么心理呢我不是舍不得钱才用羊去代替牛。也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了。”孟子说:“没有什么关系嘛。这正是一种仁爱之心啊,你只看见牛的可怜相而没看见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往往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们死亡;听到它们的悲鸣声,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要把厨房设置在离自己远远的地方。”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上说:‘别人有心事,我能猜中它。’这说的就是先生您啊!当初我是这样做了,回过头来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听您这么一说,我深有同感。那么,你说我这种心理竟然能同实行王道相契合,又是什么道理呢”孟子说:“如果现在有人来向您报告说:‘我的力气完全能够举起三千斤,却举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楚秋毫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一车柴禾。”那么,大王相信他的话吗”宣王说:“不信。”孟子说:“如今大王的恩惠足以用到鸟兽身上了,却不能施之于百姓,偏又是什么道理这样看来,一根羽毛都拿不动,是因为没有用力气;整车柴禾都看不见,是因为没有用目力;老百姓得不到安抚,是因为您不肯施恩啊。所以说,大王未能用王道统一天下,只是不肯去干,并非不能干啊!”宣王又问:“不肯干与不能干又有什么不同呢”孟子说:“要挟着泰山而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替年长的人揉摩肢体,对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说大王不行仁政,不是挟着泰山跳过渤海这种类型,大王不行仁政,不过是属于为年长者揉摩肢体这类型。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疼爱自己的子女,从而推广到疼爱别人的子女,这样,整个天下都运转在您的掌心中了!《诗经》中说道:‘先给妻子做榜样,进而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治理国家。’讲的就是要把一种善心好意推及他人。因此,广施恩惠就足以安定天下,不能推恩就可能连妻子儿女都保不住。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奥秘,只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善心好意罢了。如今您的恩惠已经体现到禽兽身上,而您的功德却达不到百姓身上,这是什么原故呢用秤称一称,才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一切事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请大王深思。或许您一定要发动战争,让将士去冒生命危险,与诸侯各国结下仇怨,您才觉得心里痛快吗”宣王说:“不!我对这个怎么会感到痛快,我要追求我的最大欲望。”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欲望,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笑而不说话。孟子说:“是肥美甘甜的食物不能让您的胃口得到满足吗是轻柔暖和的衣服不能让您的身躯得到满足吗或者是美丽的色彩满足不了您的视野是悦耳的声音满足不了您的耳朵是宠幸的近侍不够您使唤这一切,您的臣僚都会充分满足您的需求,难道大王就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并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欲望便可以推知了。您是想扩张领土,使秦国、楚国都来朝贡,成为中原的霸主而镇抚四方的异族。然而,以您的这种作法,想实现这样的愿望,就好比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宣王说:“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呢。爬上树去捕鱼,虽然捕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的这种作法,想满足您的欲望,尽心竭力地去干,到最后必然灾祸临头。”宣王问:“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交战,您认为哪方能取胜”宣王说:“楚国胜。”孟子说:“这么说来,小国本来就敌不过大国;人少的必定敌不过人多的;弱的本来就敌不过强的。普天之下,千里见方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计起来不过只占有九分之一,想要以一份土地的力量去征服其他八份,这与邹国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大王何不回过头来从根本上做起呢现在,大王如能颁布法令实行仁政,使天下的士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站立,农夫都想到您的田野上耕种,做生意的都想到您的集市上经商,来往的旅客都想行走在您的道路上,所有痛恨本国君主的人,都想跑到您这里来控诉。如果能这样,谁能够抵挡您呢”宣王说:“我的脑子昏乱,不一定能干出这样的政绩来,希望先生辅佐我实现理想,明明白白地开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还是想试试。”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而能坚持操守不堕的,只有士人才行。至于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也就没有坚守道德的决心。如果没有坚守道德的心志,便会放荡不拘,越出常轨,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处以刑罚,这等于是坑害百姓。哪里有仁爱的君主统治着国家而可以坑害百姓呢因此,英明的君主必须规定百姓有足够的固定产业,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死亡;然后引导他们明理从善,这样百姓就很容易听从命令了。现在百姓的产业,上不足以供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儿,丰年也很艰难,灾年就活不成了;这样,连保全性命都来不及,哪里有空暇去讲求礼义呢大王如果要实现统一天下的目的,何不从根本上做起呢每一家有五亩宅地,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便可以穿上丝绸了;鸡、狗、猪等家畜,不错过繁殖饲养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每家有一百亩地,不要妨碍他们依时耕作,那么八口人家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反复地开导他们,那么须发斑白的老年人就用不着头顶背负地在路上奔波劳累了。老年人穿丝吃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了这些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从来没有的!”

集评 清·赵承谟:一篇大文,洋洋洒洒,累千余言,而实叙正文处只“老吾老”三句。……直言之,本数语可了,文偏千百言不放之了,前不逮入,后不遽收,作多少盘旋击宕、纵横跳跌之笔。其放之也,有万斛之重;其揽之也,有千斤之力。忽纵忽擒,忽断忽续,忽离忽合,忽而细雨轻风,忽而翻江搅海,令读者几目眩耳聋,而作者实气静神安。(《孟子文评》)

清·魏叔子:实著只在“五亩之宅”一节,此理虽万世不易,若开口便说,意属老生常谈,闻者厌矣。看他千回百转,无数波澜顿挫,峰峦起伏,簇拥着“五亩之宅”出来处,委是可骇可爱。(‘孟子读法附记》)

清·王介山:一篇凡八设喻,一时山海人物无不奔赴腕下,以供其取携,可谓极行文之乐事矣。(《孟子读法附记》)

清·王汝谦:生人之气蔼然,一团生气贯彻乎天地人物,所谓全恤之仁也。(《孟子论文》)

清·吴闽生:此孟子中长篇文字,其气度舂容大雅,章法顿挫跌宕之妙最可玩。“老吾老”句挺接劲峭,以下绝大经纬堂堂正正而出之,光明俊伟,是孟子平生本领踏实发见处。

后世文家阴柔阳刚两派必有所偏,孟子则兼擅其胜,读此等处可悟。(《孟子文法读本》)

清·牛运震:篇中钩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迭浪而归宿于此,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筋节,总在不使一直笔,不使一呆笔。读者熟复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孟子论文》)

总案 这是《孟子·梁惠王》中的一章,记叙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在文章中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政治观点,主张养民教民,反对暴政“网民”。孟子的政治主张虽然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但他重视民心向背,讲求仁政爱民,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孟子在论辩中善于把握主动权,把对方的思想纳入自己的论题范围,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入彀,从而收到满意的效果。他善于借题发挥,从小问题引出大道理。例如齐宣王以羊易牛本是一桩小事,孟子却就此发挥,宣扬齐宣王有“不忍”之心,“是心足以王”,不仅替齐宣王解了嘲,而且说得他心花怒放,对孟子后来所要论述的道理也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

运用譬喻来加强文章的逻辑力量,也是本篇的一个特点。他为了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的论断,使用了两组比喻。他首先使齐王承认“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是不存在的,接着提出诘问:“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独何与”他指出这就如同“一羽之不举”是不用力、“舆薪之不见”是不用明一样,“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从而得出“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这段论述如同抽丝剥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把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与论辩性很强的内容相适应,本文在语言上多用对偶排比句式,具有一种锐气逼人的风格,极富鼓动性。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译文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话,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_莫不义。”译文孟子说:“君主仁爱,就没有人不仁爱;君主能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就没有人不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来源:青春期健康·上半月

《先秦散文·孟子·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原文鉴赏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①,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②:“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③。”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④,捆屦⑤,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⑥,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餮而治⑦。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⑧,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於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⑨,以铁耕乎⑩”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11)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12),有小人之事(13)。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14)。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15),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16)。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17),瀹济漯而注诸海(18),决汝汉(19),排淮泗而注之江(20),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人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21),树艺五谷(22);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23),使契为司徒(24),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25):“劳之来之(26),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27)。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28)’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29)。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於中国(30)。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31)!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32),入揖於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於场(33),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34)。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35),皓皓乎不可尚已(36)。’今也南蛮��舌之人(37),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吾闻出於幽谷迁於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於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38),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39),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40),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41),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42),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43),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注释 ①神农: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古籍中常与伏羲、燧人并称为“三皇”。相传,神农曾制作农具,教民从事农业生产,又曾尝百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多托古代圣贤以自重,当时重农学派便标榜自己奉行神农之言。许行:农家代表人物,生平不详。 ②踵:至,亲自到。 ③廛:居住之所。氓:居住效野的百姓。这句的意思是:希望得到一处居室而成为(滕国)的百姓。 ④褐:粗麻布短衣。 ⑤捆:敲打的意思。编草鞋或麻鞋时要一边编织一边敲打使之平整牢固。屦(ju音巨):草鞋。 ⑥陈良:楚国的儒士。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认为陈良就是《韩非子·显学篇》中的仲良氏之儒。 ⑦饔餮(sun音孙):熟食。饔:早餐。餮:晚餐。这里做动词用,意思是自己做饭食。 ⑧厉:病,害。 ⑨釜:金属制的锅。甑:古代做饭用的瓦器。爨(cuan音篡):烧火做饭。 ⑩铁:指铁制的农具。 (11)舍:即“什么”,相当于今日方言“啥”,意思是什么东西。一切东西之类。宫中:即家中。古时住所无论贵贱都叫“宫”,秦汉以后才专指帝王所居之处。 (12)大人:近似“君子”的含义,指有地位、有权势、有道德的人。 (13)小人:与“大人”相对而言,指劳动者、卑贱者。 (14)率:引导。路:指奔走道路,无时休息。 (15)逼:危害。 (16)敷:遍,布。 (17)九河:相传古代黄河自孟津以北,分为九条河道。据《尔雅·释水》,九河之名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 、钩盘、鬲津。 (18)瀹(yue):疏导。济:水名,出自河南济源西,东流入海。漯(ta):水名,在山东省朝城县境。 (19)决:开凿。汝:水名,在河南。汉:水名,源出陕西。 (20)排:排除阻塞。淮泗:皆为水名。淮:由河南经安徽入江苏。泗:源出山东。“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句,古今争论最多,因为据邹汉勋、肖穆等人考证,除汉水外,汝、淮、泗都不入江。不过孟子在此是申述禹治水之功,不必拘泥于字面。 (21)后稷:姓姬,名弃,相传为周朝的始祖,帝尧时为农师。(22)树艺:种植,即栽培。五谷:稻、黍、稷、麦、菽之合称。 (23)有:同“又”。 (24)契(xie):人名,姓子,相传为殷朝的祖先。 (25)放勋:尧的称号。放,是大的意思,勋,指功劳。 (26)劳之来之:劝勉,慰劳。(27)皋陶(yao):人名,相传为虞舜时的司法官。 (28)“孔子曰”诸句:可能引自《论语·泰伯》,文字上有出入。荡荡乎:广远无边的样子。名:称许,称赞。与:相干,参与。 (29)亦:作副词,只是,只不过的意思。 (30)中国:指中原地区。 (31)倍:背,背叛。 (32)治任;准备行装。治:整治,收拾。任:负担,指行李。 (33)场:指坟场、坟地。 (34)强:勉强。(3 5⑤秋阳:秋天的太阳。周历七、八月,实为夏历五、六月。秋阳实际上是夏天的太阳。暴:同“曝”,晒。 (36)皓皓(hao音浩):光亮洁白的样子。 (37)鴃(jue音决):伯劳鸟。��舌,指说话快而难懂,如同鸟语。 (38)膺:击退,抵御。这二句见于《诗经·鲁颂·閟宫》。 (39)市贾不贰:市场上的价格一致。贾:通“价”。 (40)五尺之童:指小孩子。古代尺短,五尺只相当于现在的三尺多。 (41)倍:一倍。蓰(xi):五倍。 (42)比:次。整齐一致的意思。 (43)巨屦:指制作粗糙的鞋。小屦:指制作精致的鞋。

今译 有一个奉行神农氏学说、名叫许行的人,从楚国来到腺国,登门求见滕文公说:“我这个来自远方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希望能到到一处住宅,当您的百姓。”

膝文公便拨给他住宅。

他的几十个门徒,都穿着粗麻布短衣,靠打草鞋编席子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扛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说:“听说大王实行圣人之政,那么您也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非常高兴,完全抛弃了他以前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

陈相见到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文公确实是个贤明的君主;尽管这样,他还是没有懂得真正的道理。贤明的君主应该跟百姓一道耕种来维持生活,自己动手做饭又管理国家。如今滕国有粮仓财库,这是损害百姓来奉养自己,怎能算是贤君呢”

孟子问:“许先生一定是亲手种了庄稼然后才吃饭吗”

回答说:“是的。”

孟子问:“许先生一定是亲手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

回答说:“不是的!许先生只穿粗麻布短衣。”

孟子问:“许先生戴帽子吗”

回答说:“戴。”

孟子问:“戴什么样的帽子”

回答说:“戴白绸帽。”

孟子问:“他自己亲手织的吗”

回答说:“不是的!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

回答说:“因为会影响种庄稼。”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甑做饭,用铁器耕田吗”

回答说:“是的。”

孟子问:“是他亲手制作的吗”

回答说:“不是的。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说:“农夫用粮食换取炊具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瓦匠铁匠也用自己制作的器具来换取粮食,难道就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亲自烧窑炼铁,什么东西都从自己家中取用呢为什么要不断地和各种工匠进行交易呢许先生为什么这样不怕麻烦呢”

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工作本来就不可能一面耕种一面去干啊。”

孟子说:“那么,难道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面耕种一面去干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一个人生之所需,各种工匠的产品都是必备的,如果必定要自己制造出来才用,这是驱赶天下的人疲于奔命啊。所以说,有的人操劳心思,有的人耗费力气;操劳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劳动力气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供养别人,治理人的人被别人供养。这是普天之下通行的道理。

“在尧的时代,天下还没有安宁,洪水纵横流溢,泛滥成灾,野草树木繁茂丛生,野禽猛兽滋生成群,五谷没有收成,禽兽危害人类,中原大地到处是兽蹄鸟迹。尧为此忧虑,便选拔舜来负责治理。舜派伯益掌管火政,伯益使用烈火将山野沼泽的草木烧毁,于是鸟兽都逃跑躲藏起来。大禹又疏通了九条河流,疏导济水、漯水,使它们流入大海,开掘了汝水、汉水,疏浚了淮水、泗水,使它们注入长江,从此中原地区才能够耕种灌溉,人民才有饭吃。在那个时候,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回去,即使他想种庄稼,办得到吗

“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获,栽培五谷,五谷成熟了,百姓才能生长养育。做人有一定的规范,如果吃饱、穿暖、住得舒适而缺乏教育,那就和禽兽差不多了。圣人又为此忧虑,便派契担任司徒,用人伦道德来教导百姓,——父子之间有血缘之亲,君臣之间有尊卑之礼,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长幼之序,朋友之间有真诚之信。尧说:‘要劝勉他们,安抚他们,开导他们,纠正他们,帮助他们,照顾他们,使他们各得其所,再进一步因势利导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圣人为百姓如此担忧,自己哪里有闲暇去种庄稼呢

“尧把得不到舜这样的人才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皋陶这样的人才当作自己的忧虑。至于把一百亩地耕种得不好当作自己的忧虑,那就是农夫了。把钱财分给别人叫恩惠,把为善的道理教给别人叫忠厚,替天下百姓物色到贤才叫仁爱。所以说,把天下让给别人容易,为天下选荐贤才却很困难。孔子说过:‘伟大啊,尧这位君主!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够效法天,(他的德行)广阔无边啊,人们不知怎样来赞美他!舜真是一位好君主啊,他的功绩无比崇高,虽然拥有天下,却好象与自己无关(并不以此为荣耀)。’尧、舜治理天下,难道是无所用心吗只不过没有用在种庄稼上罢了。

“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风俗来教化蛮夷,却没有听说过用蛮夷的风俗来改变中原。陈良,本来是在楚国出生的,他喜爱周公、孔子的学说,由南而北到中原来学习。北方的读书人还没有能超过他的,他真称得上是豪杰之士了。你们兄弟向他学习了数十年,他一死,就背叛了他。从前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守墓三年,才收拾行李准备回去,去子贡那里作揖告别,相对痛哭,都泣不成声,然后才归家。子贡又回来,在墓地盖了房子,独自又住了三年,然后才肯归家。过了些时候,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的相貌跟孔子近似,便想要象侍奉孔子一样的侍奉他,勉强曾子同意。曾子说:‘不行。孔子的品德好比用江、汉之水洗涤过,用夏天的太阳曝晒过,光明洁白得无以复加,(谁能跟孔子相比呢)’如今许行这个说话象鸟一样怪腔怪调的南蛮之人,指责先圣前贤的学说,你竟然背叛了你的老师而向他学习,这和曾子的态度多么不同啊。我听说过(小鸟)飞出那幽暗的深谷迁往高大的树木上,却没有听说过离开高大树木而飞进幽暗山谷的。《鲁颂》中说:‘应该攻击戎狄,应该惩罚荆舒’。周公尚且要攻击荆蛮狄夷,你却要向他学习,也算是越变越坏了。”

陈相说:“如果听从许先生的学说,就可以做到市场上物价一致,城市中没有人弄虚作假,即使是让儿童去买东西,也没有人欺骗他。棉布丝绸长短相同,价钱一样;麻线丝绵轻重相同,价钱一样;谷米多少相同,价钱一样;鞋子大小相同,价钱也一样。”

孟子说:“各种东西的贵贱不同,是由物品的质量决定的。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要使它们的价格整齐划一,那是扰乱天下。制作粗糙的鞋和精工细作的鞋都是一个价钱,人家难道肯干听从许先生的主张,不过是让人们纷纷伙同起来弄虚作假而已,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集评 清·赵承谟:心中有此一段妙理且不说出,先从他衣食日用、一身不能兼为者层层诘问,令无可回护躲闪,然后随机驳倒。(《孟子文评》)

清·牛运震:八问参差离奇。《管子》问篇,《战国策》中诘辩文字俱似此。写一狡猾犯人,机警问官,两下机锋如画。(《孟子论文》)

清·王介山:“此是一篇大落墨文字,汪洋浩瀚,踔厉雄奇,真是前无古后无今,后世大家能得其似者,独昌黎耳。(《孟子读法附记》)

清·吴闿生:此乃大片段文字,一气盘旋到底,淋漓恣放,最见孟子伟岸气象。自篇首至“恶得贤”乃是设案,先将原委叙明,以下便可任情排击,无所瞻徇。自“孟子曰”至“不可耕且为也”,诘难陈相,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势至迅急,却是尽力盘旋;“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一句始将主意逼出,精神毕见。……“尧之时”以下连接数大段皆难并耕之说,气势如重山复岭排迭压下,又如江潮海浪复沓并至,不可抵御;而云雷鳞介珍怪之属咸没于其中。(《孟子文法读本》)

总案 本篇选自《孟子·滕文公上》。其主要内容是孟子对当时重农学派的批驳,反映了当时各种学派的不同主张。

许行是农家,强调绝对的自给自足,到滕国后有门徒数十人,而且原来信奉儒学的陈相见到许行后“尽弃其学而学焉。”可见这一学派在当时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许行之强调绝对的自给自足,要求君主“与民并耕而食,饔餮而治”,可能是由于不满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兼并和对人民的掠夺。但是这种主张显然是不切实际,有碍于社会生产进步。

孟子在文章中先从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要求谈起,指出“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阐明商品交换、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及必要性,宣传自己的政见,并且批评陈相背弃师尊的行为。最后又批驳了许行关于一切物品同量皆同价的观点,指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产品质量不同,价格自然也应当不同;如果象许行那样硬要把它们拉平,是违背天理物情的。

在这里,孟子抓住对方观点的要害,层层深入,步步进攻,咄咄逼人,充分揭露了许行之说的荒谬,鞭辟入里。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後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後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後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於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於论辩。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後代。而孟孙、叔孙、季孙三氏都是鲁柦公的庶子,因而称为三柦。孟孙的嫡子称孟孙氏,其馀支子改姓孟氏。春秋之後,三柦的子孙式微,孟子的祖先就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省邹县),於是孟子自此成了邹国人。相传其父名为激,字公宜;其母亲的姓氏也有仉氏与李氏之说。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如下: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意思是:纵然有智慧和能力,也还不如凭借形势。纵然有锄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