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咏清明节古诗词赏析(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梨花风起正清明——咏清明节古诗词赏析(三),第1张

梨花风起正清明

——咏清明节古诗词赏析(三)

王传学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气候宜人,正是踏青赏春的好时节。宋代许多诗词,表现了清明游春的情景:

北宋诗人欧阳修的《采桑子》,写出西湖游春的盛况: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这首词,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

“上巳”,节日名,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从这可以看出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其盛况如何,词人一开始点明节令后,就说:“满目繁华”,用一句话来概括当时红男绿女、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情景。接下去便作具体描述:“争道谁家”是说在人群里,不知是谁东推西挤抢道前走,这就把那种闹哄哄的人群拥挤的场面活绘出来了。不仅行人众多,而且车辆也川流不息:“绿柳朱轮走钿车”,“朱轮”是用红漆涂过的车轮;“钿车”是用金属、宝石镶嵌作装饰的轿车。这是说,在绿柳那边,还有红色轮子、光彩闪耀的轿车来来往往呢!这两句回应了“满目繁华”句,是“满目繁华”句的具体描写。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写西湖风光,而是写游人争先恐后涌到西湖边来,从这个侧面来表现西湖景色对人们的吸引力。

上片是写人们在清明上巳来湖边游春的情景,下片则是写他们日暮兴尽而归的路上景象。人们经过一天的游春活动,到日暮时,相随而去。他们有些在节日野宴中喝得醉醺醺的,“醒醉喧哗”句,颇有份量。它把那些不管是醉的、醒的、歌唱着的,嬉笑着的,高谈阔论的,各种欢乐的声音,各种欢乐的姿态,都包括在里面。总之,一片喧哗声伴着人流而去。这里作者没有写游宴如何欢乐热闹,但这两句实际上已展现出了上文所提到的“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 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的热闹情景。结句,再从远距离来写归途中的人流:“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人们沿着弯转高低的路走向城头,一眼望去都是花。这里的“花”是泛指,一方面是指深春路边的野花正开,一路不断,花伴人行;另一方面是人流中如花一般的姑娘们,她们头上带着花;人们衣着的艳丽和朱轮钿车的秀色等,意思是花花绿绿直到城头之意。所以句中用个“总”字。

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    “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读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巳西湖好”,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

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也描绘了清明西湖游春的情景: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诗人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春光对人的吸引。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烘托,更显委婉有致。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运用侧面描写,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写出了西湖风景的优美宜人。.

北宋词人晏殊的《破阵子》,写出了清明时节少女的欢快心情: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 双脸生。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

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南宋诗人陈与义的《清明二绝》(其二),曲折有致:

卷地风抛市井声,

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

杨柳微风百媚生。

诗人抓住“清明日暮”的景色优美宜人、明丽清新这一特征进行歌咏。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诗人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前两句状冷落难堪之形,抒压抑凄楚之情。“风抛市井声”,写城里郊外,人声鼎沸,节日气氛异常浓烈;而此时此刻,“我”    这“病夫”却孤家寡人,冷冷清清,两相对照。后两句,诗人却宕笔开去,写诗人凝神注目,“一帘晚日看收尽”。微风习习,杨柳袅袅,诗人倾觉百媚滋生、神爽志清。诗的基调一下子高昂起来,给读者以峰回路转、抑扬顿挫的艺术享受。

《清明》是一首心灵的小乐曲。诗人巧妙地通过风势由猛而微,描写了清明一天中情绪的微妙变化。外面大风猛烈,传来街市上阵阵喧闹的噪音时,抱病的诗人正襟危坐,表明他心情烦乱,无法悠然自得地欣赏春景。到了傍晚,夕阳斜照,已是日丽风和,杨柳轻摇,于是诗人陈与义高兴起来,晒窗赏景,明媚春光尽收眼底,引起诗人的无限喜悦。写来曲折、含蓄,清新可喜。

南宋诗人程颢的《郊行即事》,表现了清明郊游的兴致:

芳草绿野恣行事,

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

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

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诗人高兴地写道: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絮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休要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不是雨纷纷,而是晴朗日。春天原野上晴朗美好的景致,如同在眼前打开。诗人不仅写景色,还写了追逐落花的欢喜,临水而思的闲情,末了,还不忘劝人珍惜时光。

南宋词人张炎词《朝中措》,写清明时节的雨、清明时节的情又别具一格: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词人冒着清明时节雨寻春,却被大雨所困,见到江边水急,浪潮翻涌,写出了无限悲恨,一醉解千愁,在归去的途中,作者也随手折了一枝杨柳 ,但走至住所才恍然醒悟——浪流之人羁驻之旅,哪会有自己的家门呢?借此来写情愁,表达得有条理。

上片“清明时节”二句,描写的清明时的雨,不是毛毛细雨,而成了哗哗大雨。恰在此时作者冒雨寻春,却被大雨所困,见到江边水急,浪潮翻涌。“翻被梨花冷看”二句,作者使梨花有感,冷眼旁观作者雨中的狼狈,责怪作者不思故土暖被,却对他乡山水花木如此痴情苦恋。作者的此番“遭遇”有口难言,而其中源由,无限辛酸,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

下片写雨中寻景不成,因而只能到莺啼燕舞的珠帘玉户消磨时光,一醉解千愁。然而醉乡虽好,难以久留,醉醒客散,只见归鸦啼鸣,人去楼空。  “折得一枝杨柳”二句,古时清明节中家家户户门上插柳以祛邪。归去的途中,作者也随手折了一枝杨柳 ,但走至住所才恍然醒悟——浪流之人羁驻之旅,哪会有自己的家门呢?作者不禁感叹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一种天涯游子欲归无处,欲住无家的悲哀,猛然袭向心头。一枝无处可插的杨柳,满腹悲怨溢于词中,幽默中见无奈。词人用笔举重若轻,不见着力,是那么自然,用笔之巧,用意之妙,叫人拍案叫绝。

宋代词人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是清明应制诗的佳作: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萧鼓。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饧香更、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清明看、汉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这是一首咏清明节序的应制词。全词用赋的笔法极力铺叙京城清明时的节序风光。上片写宫苑中的春景,由内及外,总叙太平盛世景象,隐含朝廷恩泽普及百姓的微旨,如“好时代”四句,全是歌功颂德。中片写郊外之游,具体描写莺歌燕舞各色人物游冶欢乐的情形,重点写自然的生机及民间的祥和;间以景物点染,笔调明快。下片写贵族宅院中的喜庆景象,就寒食到清明景象分别写民间“试新妆”的喜气及官邸、宫廷传蜡烛“燃新火”的景况,并化用韩翃《寒食》诗意,切合节令,归结到宫廷生活景象。全词具有粉饰太平的倾向,但却客观上反映了北宋末期汴京清明时的繁盛热闹景象。

词中写景清新自然,如开头“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梨花、海棠、夜月、朝雨,色彩清丽,倒不见宫廷的富贵气息。春意由宫廷延向民间,既有野外春意的宁静,又见宫殿建筑的巍峨,不失为一幅春望图卷。全词具有粉饰太平的倾向,但却客观上反映了北宋末期汴京清明时的繁盛热闹景象。绘景逼真,刻画生动,与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北宋末期的虚假繁荣和风俗民情。全词铺叙勾勒,层次分明,语言雅洁富丽,修饰精工自然,辞采清新熨贴,并没有庸俗的颂圣之辞。在应制词中不失为佳作。

薛丁山(公元649年—公元720年),小说演义人物,其历史原型为唐朝名将薛仁贵的儿子薛讷。樊梨花,大唐贞观年间人,中国古代四大巾帼女英雄之一,她与薛丁山平定西北边乱、沙场挥戈与共的故事而家喻户晓,在后世影响深远。樊梨花是薛丁山的妻子之一。

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因征东有功,被封为平辽王。由于与皇叔李道宗结怨,薛仁贵被陷下狱。危急之际,西凉哈迷国犯境,徐茂公力荐薛仁贵挂帅征战,从而逃过此劫。薛仁贵征西,误中圈套,被困锁阳城,为苏宝同飞镖所伤。当他伤重昏迷,魂游地府之际,得知儿子薛丁山尚在人间,并知自己与儿子有一段难解死结。唐高宗见出征不利,征召能人挂二路元帅。薛丁山请缨,以无敌之势夺得帅印,后薛丁山杀死苏宝同,救出了父亲薛仁贵。但薛仁贵却不满于薛丁山阵上招亲,于是将之锁入天牢,以示惩戒。苏宝同的死讯传至哈迷国,群臣为之震惊,寒江关关主樊洪悲愤不绝。樊洪有女樊梨花,临下山前,其师告知她与白袍薛丁山有一段前世姻缘。樊梨花与薛丁山阵前交锋,一见钟情。樊梨花装败退走,薛丁山欲乘胜追击,被樊梨花所擒,薛丁山遂娶樊梨花为妻。在樊梨花相助下,薛丁山征西成功。

薛丁山要三请樊梨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樊梨花一直想嫁给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人。樊梨花是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亲樊洪为西凉国寒江关守将,兄长樊龙、樊虎协助镇守,其父准备让其嫁给西凉大将军杨藩。作为性格豪爽,敢作敢为的樊梨花,是不愿意接受其父亲安排的嫁与西凉大将军杨藩的,于是其离家出走;二、当时薛丁山没思想准备,不打算与樊梨花成婚。樊梨花阵前招亲时,丁山根本从没想过要娶樊梨花,当然没打算承认跟梨花阵上成婚之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丁山其实从小就对老师的养女陈金定甚有好感,丁山对金定照顾有加,所以要丁山接纳梨花是很复杂的。也因为丁山一开始就没准备于樊梨花成婚,才会误认为樊梨花杀父降唐是不轨不能接受的事情,才会三次休了樊梨花,又三次请出樊梨花。三、樊梨花以德报怨,薛丁山被梨花的真情所感动。

其实正是樊梨花与薛丁山之间存在真情,又有樊梨花以德报怨,才能够使得薛丁山能够有机会三次请回樊梨花,樊梨花又能够答应。

作者引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想表现出“雪”的景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是忽然一阵春风吹过,好像千万棵梨树都开花了一样。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雪后清晨的壮美景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的千古名句。这首诗是作者即将出边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友人武某即其前任,为送他回京,写下了这首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而且还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全诗的点睛之笔就是这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春花比作冬雪,从中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梨花风起正清明——咏清明节古诗词赏析(三)

梨花风起正清明——咏清明节古诗词赏析(三) 王传学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气候宜人,正是踏青赏春的好时节。宋代许多诗词,表现了清明游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