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大麦简介
大麦Barley(学名Hordeum vulgare),属禾本科植物,是我国古老粮种之一,已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
大麦可分为秋大麦和春大麦两种。两种杂交后产生一种四棱大麦(bigg)可以提供相同的营养,但质量要差些。春大麦的耕种与燕麦相似,秋大麦则与小麦相似。最佳的春大麦播种季节为三月或四月。
大麦还可分为双棱(orow,Hordeum distichum)、四棱(fourrow,Hordeum tetrastichum L)、六棱(sixrow,Hordeum vulgare var hexastichum Körn)大麦。双棱含有较少的蛋白质和较多的酶。高蛋白质的大麦适合作为食品或饲料,含较多酶的大麦麦芽可用来酿酒。双棱大麦是最老的品种,野生大麦都是双棱的。还分为无壳和有壳大麦,有壳大麦是老品种。
大麦是人和动物的主食之一。由于它对盐堿化土壤的适应性比小麦强,可以解释公元前2000年以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大麦种植的增长。大麦芽是酿造啤酒和威士忌的关键原料。
大麦是一种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是世界上第五大耕作谷物(种植面积为 530,000 平方千米 或 132,000,000 英亩)。
世界谷类作物中,大麦的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而居第四位。我国的大麦现多产于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大麦子粒扁平,中间宽、两端较尖,呈纺锤形,成熟时皮大麦的子粒与内、外稃紧密粘合,而裸大麦则易分离。
我国栽培的大麦主要有多棱大麦和二棱大麦两个亚种。根据带稃或稞粒的特征,再分为多棱皮大麦、多棱裸大麦、二棱皮大麦、二棱裸大麦四个变种,粮食生产上所称的大麦一般系指皮大麦,裸大麦在不同地区有元麦、青稞、米大麦等俗称。
详见百科词条:大麦 [ 最后修订于2010/12/7 21:07:24 共207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水稻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
小麦原产地是在西亚,中国小麦发现最早遗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我们长说的楼兰,就是在楼兰的小河墓地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浮小麦的别名 7 来源 8 性味归经 9 浮小麦的功效与主治 10 浮小麦的化学成分 11 《全国中草药汇编》:浮小麦 111 拼音名 112 来源 113 性味 114 功能主治 115 浮小麦的用法用量 116 摘录 12 《中华本草》:浮小麦 121 出处 122 拼音名 123 英文名 124 浮小麦的别名 125 来源 126 原形态 127 生境分布 128 性状 129 鉴别 1210 炮制 1211 性味 1212 归经 1213 功能主治 1214 浮小麦的用法用量 1215 注意 1216 附方 1217 各家论述 1218 摘录 13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浮小麦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浮小麦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浮小麦 1 拼音
fú xiǎo mài
2 英文参考Fructus Tritici Levis (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mmature whea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ructus tritici levis [朗道汉英字典]
blighted whea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浮小麦为中药名,出《本草汇言》。为禾本科植物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的干瘪轻浮的颖果[1]。
4 拉丁名Fructus Tritici Levis (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immature whea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浮小麦的别名浮麦、浮水麦[2]。
7 来源浮小麦为禾本科植物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的干瘪轻浮的颖果[1]。
浮小麦为禾木科植物小麦Tyiticum aestivumL.干瘪轻浮的小麦[2]。
8 性味归经浮小麦味甘、咸,性凉;入心经[2]。
9 浮小麦的功效与主治浮小麦具有养心敛汗,益气除热,利尿的功效[2]:
浮小麦治自汗,盗汗,骨蒸劳热:煎服,15~30克[2]。
浮小麦治血淋不止:童便炒,研末,砂糖水调服[2]。
10 浮小麦的化学成分浮小麦含淀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和B族维生素[2]。
11 《全国中草药汇编》:浮小麦 111 拼音名Fú Xiǎo Mài
112 来源禾本科小麦属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果实成熟时采收,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水漂洗,晒干。
113 性味甘,凉。
114 功能主治止虚汗,养心安神。用于体虚多汗,脏躁症。
115 浮小麦的用法用量3~5钱。生用或炒香用。
116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12 《中华本草》:浮小麦 121 出处出自《本草汇言》
122 拼音名Fú Xiǎo Mài
123 英文名Blighted Wheat, shriveled wheat, light wheat
124 浮小麦的别名浮麦
125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小麦干瘪轻浮的颖果。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ticum aestivum L
采收和储藏:夏至前后,成熟果实采收后,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筛去灰屑,用水漂洗,晒干。
126 原形态小麦,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60100cm。秆直立,通常69节。叶鞘光滑,常较节间为短;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1540cm,宽814mm,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穗状花序直立,长310cm;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mm,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科行,每小穗具39花,仅下部的花结实;颖短,第1颖较第2颖为宽,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外稃膜质,微裂成3齿状,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雄蕊3;子房卵形。颖果长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mm,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127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为我国主要食粮之一。
128 性状性状鉴定:干瘪颖果呈长圆形,两端略尖。长约7mm,直径经26mm。表面黄白色,皱缩。有时尚带有未脱净的外稃志人稃。腹面有一深陷 的纵沟,顶端钝形,带有浅黄棕色柔毛,另一端成斜尖形,有脐。质硬而脆,易断,断面白色,四化建设性差。无臭,味淡。
以粒均匀、轻浮、无杂质为佳。
显微鉴别,颖果横切面:果皮与种皮愈合。果皮表皮细胞1列,壁较厚,平周壁尤甚;果皮中层细胞数列,壁较厚;横细胞1列,与果皮表皮及中层细胞垂直交错排列,有纹孔;有时在横细胞层下可见管细4胞。种皮棕**,细胞颓废皱缩,其内为珠心残余,细胞类方形,隐约可见层状纹理。内胚乳最外野为糊粉层,其余为富含淀粉粒的薄壁细胞。
粉末特征:白色,有黄棕色果皮小片。①淀粉粒为主扁平的圆形、椭圆形或圆三角状,直径3040μm,侧面观呈双透镜状、贝壳状,宽1119μm,两端稍尖或钝圆,脐点裂缝状;少复粒,由24或多分粒组成。②横细胞成片,细长柱形,长28232μm,直径621μm,壁念珠状增厚。③果皮表皮细胞类长方形或长多角形,长64220μm,直径1642μm,壁念珠状增厚。④果皮中层细胞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壁念珠状增厚。⑤非腺毛单细胞,长40950μm,直径1030μm,壁厚510μm。
129 鉴别薄层角谱:取本品细粉01g,加70%乙醇1ml,冷浸过夜,上清液作点样用。并以果糖、蔗糖、棉子糠溶液做对照溶液。分别点样于硅胶G1%CMC薄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5)上层液展开,展距10cm,重复1次。喷以a萘酚硫酸溶液,加热后果糖、蔗糖、棉子糖显蓝紫色。
1210 炮制拣去杂质,筛净灰屑,漂洗后晒干。《本草纲目》:焙用。
1211 性味味甘;性凉
1212 归经心经
1213 功能主治除虚热;止汗。主止阴虚发热;盗汗;自汗
1214 浮小麦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止汁,宜微炒用。
1215 注意《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汗而烦躁或虚脱汗出者忌用。”
1216 附方①治盗汗及虚汗不止: 浮小麦,文武火炒令焦,为末。每服二钱,米钦汤调下,频服为佳。一法取陈小麦用干枣煎服。(《卫生宝鉴》)②治男子血淋不止: 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砂糖煎水调服。(《奇方类编》)
1217 各家论述1《本草汇言》:卓登山云,浮小麦系小麦之皮,枯浮无肉,体轻性燥,善除一切风湿在脾胃中。如湿胜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汤饮。倘属阴阳两虚,以致自汗盗汗,非其宜也。
2《本经逢原》:浮麦消克敛盗汗,取其散皮膝之热也。
1218 摘录1、哪些粮食为“五谷”,我国历史上的说法并不一致。一种说法是指黍、稷、菽、麦、稻,见于古书《周礼‘职方氏》;另一种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豆,见于古书《淮南子》。当时人们把大麻子当食物,所以麻归于粮食类;后来麻主要以纤维织布,便不列为粮食类。
2、“五谷”之说逐渐形成的习俗,是指稻、麦、黍、稷、菽五种粮食作物。黍指玉米,也包括黄米,稷指粟,菽指豆类。
3、如今,“五谷”已泛指各种主食食粮,一般统称为粮食作物,或者称为“五谷杂粮”,包括谷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豆类(如大豆、蚕豆、豌豆、红豆等),薯类(如红薯、马铃薯)以及其他杂粮。
2》五谷是什么?
通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稻、黍、稷、麦、菽。另一说是黍、稷、麻、麦、菽。其中麻以外的五种都是粮食作物。稻、黍、稷、麦、菽、麻是中国传统作物,我不仅应该认识它们,而且要了解它们的习性与渊源,否则就会“五谷不分”了。
3》西汉“五谷”是什么? 西安出土的木牍揭答案
新华网西安10月19日电(呼延思正) 西汉时期人们所吃的“五谷”到底是什么?近日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出土的一枚木牍揭示了这个答案。
这枚记有177字的长方形木牍长23厘米、宽45厘米、厚04厘米,下侧边缘处略有残缺,文字主要以古隶体墨书书写,其中夹杂了一些俗字草体,大都清楚可辨。这枚木牍上字迹自右至左共分8行,每行上方均标有一个小黑点,以示为章节之始,每行字数由15到25字
不等,上面有关汉代五谷种植的内容基本完整,清楚地记载了当时的五谷是指粟、豆、麻、麦、稻,其顺序也不是随便排列的。这与在秦汉时代专用于选时择日的《日书》中所记载内容基本一致。
据考古工作人员介绍,出土这枚木牍的墓葬处于西汉汉宣帝杜陵陵区,应该是杜陵的陪葬墓,因而墓主当为与汉宣帝较为接近的高官。结合木牍内容分析,墓主生前的身份应与皇室礼仪活动及农业生产活动相关,故判断其任职应为大鸿胪或大司农。据了解,汉代的“五谷”究竟指哪些谷物,古籍记载历来含混。这枚木牍的出土第一次明确了西汉时期陕西关中地区“ 五谷”的种类与名称。
古籍中的大麦简介
本文2023-10-05 23:48: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1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