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启祥门至隆宗门广场段开放了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故宫启祥门至隆宗门广场段开放了吗?,第1张

新年伊始,故宫博物院启祥门至隆宗门广场段成为开放区,打开内西路与外西路的通道。两个月后,故宫地下文物库房三期工程将拉开序幕,预计2020年上半年,这座高科技库房将与已有的一期、二期库房打通使用,预计将有100万件以上的故宫宝物迁入“地库”。

按计划,今年故宫开放面积将扩大到80%,珍宝馆、钟表馆、石鼓馆等多个常设展馆将升级调整。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计划到2020年85%的紫禁城将对公众开放,约半数员工陆续迁出故宫办公。

“地库”直通文物医院

目前,故宫一期、二期地下文物库房可以容纳约90万件文物。但库房尚不能针对不同质地的藏品调节温湿度。

2020年,这种“居住环境”将改善。故宫三期地下文物库房将与一期、二期库房连成一个板块,为不同种类文物提供更贴心的“居住环境”。西洋钟表等约10万件文物将迁入新居。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对该项目的立项、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进行批复。预计两个月后,新库房将动工建设。库房还将修建专门通道,直通文物医院,方便未来文物定期体检、修缮等。单霁翔直言,随着文物保存环境得到改善,那些令他“寝食难安”的盘子、碗等易碎文物将装入囊匣,被安放到密集柜中妥善保管。

西城墙春节前开放

启祥宫位于西六宫西南角,建于永乐十八年,初名未央宫。嘉靖十四年,嘉靖帝改名为启祥宫,是因其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此宫被认为是肇祥之地,故取名启祥宫,大门名为启祥门。如今,这扇大门开放了。

“游客从中轴线走过来,要到寿康宫、宁寿宫等地参观,原来还要走回三大殿。现在从这里直接通过,便捷很多,也便于客流疏解。”单霁翔介绍,一段西城墙也基本修缮完成,预计春节期间开放。站在城墙上,观众可以远眺中山公园的景致。

今年“五一”,故宫南大库将开放。武英殿与文华殿功能也将对调,武英殿变为陶瓷馆,文华殿成为书画馆。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说:“文华殿与藏书楼文渊阁相邻,更适合展示书画,而瓷器是火与泥的艺术,适合放在武英殿。”

将按区域核算观众量

从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到2014年,这座皇家院落的开放面积不足50%。从2014年至2018年,故宫开放面积一下子扩大了30%。慈宁宫、慈宁宫花园、寿康宫、东华门、端门、箭亭、城墙等区域陆续开放。与此同时,24小时不间断的全方位监测系统正在宫里运转着,并不断升级。古建筑、室内外的文物藏品、动植物等均纳入监测范围。

客流也成为风险监测与评估的重头戏。目前,故宫根据监测数据,已完成开放区域的观众进入情况年度分析报告,初步核算了重点区域的观众承载量。今年,多部门将合作开展观众管理精细化研究工作。单霁翔介绍,每月都会编写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简报发布在内网。

相关新闻

近1670万人次去年参观故宫

去年,故宫观众接待数量再创新高,近1670万人次。同比增长425%。

最近6年,故宫已累计接待观众约9300万人。最近几年,故宫平均每年增加的游客都在100万人次,游客量稳居全世界博物馆参观人数榜首。如此复杂的观众群体,发生拥挤踩踏和人身伤害等突发事件威胁不断加剧。因此故宫从2015年6月13日实行每日限流。

明年,故宫还将通过增加展览的方式,引导客流有序参观。午门上半年将迎来卡塔尔王室艺术展,下半年将举办摩纳哥王室展,午门两侧雁翅楼将举办故宫院藏玉器展览。

对很多爱书的人来说,家中都有不少曾爱不释手的书,扔掉不舍得,但如何保存也让他们颇为困扰。下面来听听几位业内人士,他们对家庭如何藏书给读者的支招。

线装书比现代书更好保存

一直以为,线装的古籍善本是文物,颇为珍贵,也是比较难以保存的。但西安古旧书店的张鸣经理告诉记者,其实线装古籍善本相比现代书籍,还属于相对容易保存的一类:“线装书的寿命在千年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保存得宜,线装书至少能保存千年,相较之下,现代书籍的寿命只有三百年。因为古代线装书所用的纸张都是纯天然的材料制成的,而现代的造纸技术中会加入很多化学原料,如荧光剂等,所以现代书籍反而不如线装书容易保存。稍微有点年头的现代书籍就会出现书页泛黄,纸张脆弱的情况,所以说,现代书籍的保存也不能忽视。”这也是北京同雅文化印刷定制图书产品的特点,采用宣纸水墨为印刷材质,保存持久,更利于文化传承。

张鸣经理还说,除了放樟脑球等方法,也可在旧书中夹带晒干的灵香草。灵香草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和天然香料,其干品是防虫防蛀的佳品。也可以用特制香樟木、楠木书柜保存旧书,此外还可用烟叶,将烟叶晒干后用纱布包好放在书柜、书箱的角落里。而一位名叫“小八娃娃”的网友在网上分享了她的存书之道,就是将晒干的薰衣草洒在书页中,“不但能防虫,还会给书页增添一种别样的香气。而在图书摆放时,精装书、平装书可直放,书脊朝外,便于查找。摆放时,如一层未装满,可放一个书档,以免书松散歪斜,造成书背弯曲、书页卷曲。线装书书体较轻,不宜直放。”

古老的晒书日是一个好传统

读者郑先生打来电话,说他从小就爱看小人书,并通过各种渠道收藏了大量小人书。但由于工作繁忙,他没时间仔细打理这些书籍,只能放在床底下。他告诉记者,他收藏了五百本小人书,有很多现在看来都非常珍贵,以前空闲时他会把小人书取出来翻看,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但近日由于工作繁忙,他花在小人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部分小人书受潮或损坏。郑先生希望自己能将小人书作为一项文化收藏继续下去,于是向记者咨询收藏和保存小人书的相关知识。

其实不光是郑先生,记者周围很多人都反映过类似情况,因为收藏于图书馆、档案馆中的图书,都有专人管理,存放条件也相对较好,而个人收藏的家庭图书如何保存呢?西安古旧书店的张鸣经理介绍说,藏书其实最重要的几点就是要防水、防火、防尘、防虫蛀、防鼠咬。而西大图书馆工作的商女士告诉记者,家庭里收藏图书的时候,在书柜里放些樟脑球可以防虫,樟脑球最好用纸包起来,以免挥发过快。书柜要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如果书籍受潮,可以把图书装在塑料袋里,放到冰箱冷冻室中冻上几个小时,然后把书拿出来,再搁到室内通风处吹干,这样就可使受潮的图书基本恢复原貌。

据悉,古代的农历六月初六,是传统的晒书日。每到这天,若天气好,读书人就要拿出自家的藏书放到太阳下晒晒。商女士告诉记者,现代人虽然忘记了晒书日,但对家庭图书而言,藏于箱底秘不示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家庭图书慢慢进行的潜在变化人们不能及时得知,等发现问题已为时太晚。所以,尽管没有晒书日,对家庭图书都要间隔地挂晾一段时间。挂晾的时候注意除尘,用鸡毛掸轻轻扫一下书面。或用开到低风档的吸尘器一边用软毛刷扫书面,一边用吸尘器吸尘。

  线拴固定法

  地震中,文物出现滑动、翻倒,甚至从展柜中飞出的情况屡见不鲜,由此博物馆在展示文物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固定文物,避免其移位。

  目前世界上博物馆在固定文物上常用到“线拴固定法”。通常情况下,这种做法是在陶器、瓷器等文物的颈部或腰部系上透明尼龙线,再将尼龙线拉紧用小钉固定到展台的四角。

  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操作起来非常讲究手法,缠线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的话,接触文物的地方有可能造成文物色彩剥落;太松的话,地震中文物依然会晃动,起不到什么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博物馆渐渐摸索出了解决办法,比如在彩绘的地方,可以加上一根细小透明有弹性的套管,这样就可以减少细线对文物的摩擦。

  对于线的选择,许多博物馆都使用钓鱼线,这种线很细几乎不会影响观览效果,同时它又非常结实,且张力较强,足以固定类似青铜器这样较重的文物。据了解,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博物馆使用了一种新材料钓鱼线,这种线采用超高分子树脂制成,比一般的尼龙线张力高25倍。这种线本来是钓鱿鱼用的,后来被博物馆发现,从而登堂入室为文物保驾护航。

  支架固定法

  塑像文物因为造型不规则,所以较难用线拴法固定,针对这种文物,博物馆通常采用“支架固定法”。

  支架固定法最适用于陶制仕女俑,因为支架一般是中空的,这样可以在展台中心按俑的高度和粗细设置一根立柱,然后将陶俑插进去就行了。对于造型更加复杂的马俑或骑俑,支架固定法也很适用,比如在马肚子下前后设两个支架,支架上有半圆形托,正好托着马身,使马倒不了。比较特殊的是唐三彩马,其往往自带一个底座,所以不能用托架,这时可前后左右各用一小卡子将底板卡在展台上就可以了。但这样做也有弊端,若发生特大地震,导致塑像摇动太大或发生展台冲撞的话,马腿就有可能折断。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支架法最好与线拴法结合使用。支架法与线拴法混搭的情况经常出现在石佛像上。通常情况下,佛像脚部会固定在一个木制展台的凹槽里,在佛像的背后则立有一根铁制方立柱,立柱下方固定在结实的展台上,立柱上方连接着一个半圆形铁箍(或由一根带细管的钢丝代替),正好卡住佛像的腰部,半圆形铁箍也一样要与佛像之间垫上一层衬垫,以防止擦伤文物,如果有彩绘的话,还需使用更光滑的衬垫,以防止将色彩擦落。

  加装防滑垫

  使用防滑垫是一种更为新颖、便捷的固定文物方法,这种方法对于体积较小的文物,如杯、碗、瓶、罐等效果极佳。

  防滑垫是一种透明胶垫,使用新型材料制成,摸上去柔中有硬,有些黏度,但又不是胶,所以不会粘在文物上。把瓷器放在胶垫上,就能将底部粘住,所以瓷器不会倒,也不会滑动,还可以减震。防滑垫薄厚不一,可根据器物的形态选择,比如做成凹槽状的,可以将瓷器底部放在凹槽里,使之更加稳定。

  日本博物馆如今多采用一种圆形防滑垫,各种大小都有,把它贴在器物足底,完全不影响观览效果。基于防滑垫的广泛使用,日本还出现了更为安全的防滑展台,即给整个展台都铺上一层防滑垫,以做到对文物全方位的保护。

  由于防滑垫比较经济实惠,所以除了博物馆外,它们在个人收藏者间也很受青睐。

  使用免震设备

  对于价值连城的珍宝,博物馆有必要为其购置一套免震设备,以确保文物在强震中也能稳如泰山。

  免震展柜最早出现于日本,其外形与一般展示柜并无二致,不同之处在于其下部装有免震装置。免震装置可分为二次元免震和三次元免震。二次元免震就是让展台仅在水平方向可滑动,相当于吸收地震的横波;而三次元免震除了可使展台水平滑动外,还能吸收上下震动的纵波,进而达到吸收地震中破坏力最强的混合波的效果。

  据悉,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曾针对三次元免震进行了地震波加振及免震台动作试验,当震动设定相当于4级地震时,摆放在免震台上盛满水的高脚杯依然纹丝不动,一滴水也没有洒出来。免震柜防震效果极佳,但因为太贵,在日本配有该装置的博物馆也不是很多。

  如果文物不用放在大厅展示的话,倒是有一种低配的“免震柜”可应用于库房中。据了解,在加拿大文保中心收藏瓷器的库房里,有一种类似中国囊匣结构的抽屉,瓷盘卧在与自身形状相符的软托里,用两根布带呈十字将盘与软托系住,抽屉中含有整体的发泡缓震材料,上面带有多个凹槽,可将瓷盘连同外层包装好的软托放进去,进而起到一定的“免震”效果。

  建设防震博物馆

  事实上,在真正遇到强震时,博物馆里的糟糕情况往往比人们预想中要复杂得多。例如,由于文物架没有阻止文物掉落的棱边,且没有防滑处理,导致文物在架子上碰撞、跌落;或因文物架未与房顶连接固定,只固定了底部,从而造成架台翻倒,使文物损坏;如果地震造成水管破裂或机械失灵,会造成展厅和库房进水;由于长时间断电,展厅、展柜及库房的温度和湿度无法调整,温度、湿度变化造成了部分贵重文物的损坏等等……所以,博物馆防震最好的办法就是建设防震博物馆。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许多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就把抗震考虑在内。日本的防震博物馆主要是将建筑与地面相分离,中间为设有缓冲装置的减震层,减震层在震动中产生变形,进而有效地吸收地震能,减弱地震对建筑的震动传导,减轻建筑内部的晃动幅度,使得建筑自身以及建筑内部的展柜在地震中免于倾倒。采取这种抗震结构最为典型的是2005年建成的九州国立博物馆。

  我国的防震博物馆以成都博物馆最具代表性。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期间,成都博物馆曾因为防震准备不充分,导致一些馆藏文物受损。后来,成都博物馆在新馆建设时,就把防震作为重中之重,成博在整体建筑的下面测算出了300多个点位,全部放置了橡胶支座;此外,该博物馆还配备了多元化防震设备产品,如独立柜防震台、通柜隔震台、密集柜防震地板等,为近百件珍贵文物安装了专属防震装置。(宗合)

晋祠博物馆和晋祠是同一个地方,都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晋祠博物馆和晋祠是有区别的,即晋祠是风景区,晋祠博物馆是是晋祠风景区的主体管理单位,负责对晋祠的管理维护。

晋祠博物馆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年,隶属太原市文物局,是省、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和阵地。晋祠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陈列展览、安全保卫、景区建设、重要接待及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类博物馆。

晋祠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宣传。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不断加大投入用于不可移动文物本体的保护、古树名木保护、景区文化遗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馆藏文物库房设施建设。

2009年以来完成了圣母殿主门维修、奉圣寺南厢房屋面修缮、王琼祠改造工程及叔虞祠元代乐伎彩塑、王琼祠武士彩塑修复等工作。完成了低压配电线路改造,共铺设线路6300余米及旧配电室至空调主机房电缆及监控室下水管铺设160平方米。

完成了文物库金库门的配置,文物库全部配备了樟木文物庋藏柜共计64套,钢制樟木内板密集柜架130余列组,文物保护硬件设施全面更新。同时征集入藏了晋祠的民国老照片,为研究晋阳文化及晋祠历史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扩展资料:

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其中于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

现存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

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罕见精品。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

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2002年3月21日,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太原市晋祠保护条例》。2013年9月1日,经山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批准的《晋祠泉域保护条例》施行。2016年4月11日,太原市规划网发布《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总体规划方案(2015—2030)》。

-晋祠(山西古建筑群)

-晋祠博物馆

晋祠博物馆官网-晋祠博物馆简介

故宫启祥门至隆宗门广场段开放了吗?

新年伊始,故宫博物院启祥门至隆宗门广场段成为开放区,打开内西路与外西路的通道。两个月后,故宫地下文物库房三期工程将拉开序幕,预计20...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