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的症状、病理周期、治疗用药(现有市场上的药物)以及生病期间的注意事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5浏览:2收藏

腮腺炎的症状、病理周期、治疗用药(现有市场上的药物)以及生病期间的注意事项?,第1张

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突出的病征,病毒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因此,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等症状。

  病人是传染源,腮腺炎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腮腺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角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腮腺肿胀在发病1-3天最明显,以后逐渐消退,约2周肿胀完全退尽。在发病初期的3-5天,可有发热、乏力、不愿吃东西等全身症状。

  唾液腺有3对,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腮腺。小儿得了腮腺炎后,面部就像打肿脸的胖子。因为腮腺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腮腺炎时肿大的腮腺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故腮腺炎在民间称为“大嘴巴”。有的地方也有“猪头肥”的说法.因为有时会肿的比较严重而趋于“猪头”,所以人们也有叫这种症状为"猪头肥"的习惯。

  一旦发现腮腺炎,患儿应立即隔离,卧床休息。饮食宜软、易消化,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易刺激唾液腺分泌,导致局部疼痛加剧。要多饮开水,保持口腔清洁,也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肿胀部位可用中药外敷,取青黛15克,或中成药如意金黄散15克,用水调匀即可。外敷后可减少局部疼痛,帮助消肿。同时还可服板蓝根冲剂。

  一旦小儿得了腮腺炎,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才可入托或上学,以免传染给其他小儿。由于腮腺炎容易在托幼机构中流行,因此若发现患儿,应加强晨检工作,对可疑患儿有接触的小朋友,应观察21天,同时预防性口服板蓝根冲剂。一般连续3-5天。有一点要注意,丙种球蛋白对腮腺炎无预防作用。

  腮腺炎分为化脓性和病毒性两种。

  化脓性腮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主要是葡萄球菌。常见的病因是1,腮腺分泌机能减退,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及衰弱的患者;2,腮腺导管口堵塞;3,腮腺邻近组绢的炎症;

  症状是发热、白细胞增多,腮腺局部红、肿、痛、热,当病变进入化脓期挤压腮腺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流出。

  病毒性通常称之为流行性腮腺炎,较多发生于幼儿或少年时期有传染接触史,可双侧或单侧受累,白细胞不但不增高反而减低或正常,局部症状和化脓性差不多,但没有化脓倾向。

  (一)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

  (二)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腮腺炎

  (三)血清学检查。

  1.中和抗体试验:低滴度如1:2提示特异免疫反应。中和抗体特异性强,但不作常规应用。

  2.补体结合与血凝抑制试验: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测定补体结合及血凝抑制抗体,有显著增长者可确诊(效价4倍以上)。国外采用酶联免疫吸咐法及间接荧光免疫检测gM抗体,可作早期诊断。

  3.病毒分离: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

  4.尿 肾脏受累时可出现尿蛋白、红白细胞等,甚至类似肾炎尿的改变。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早期以药物治疗为主,抗菌素,中药荆防败毒散、五味消毒饮;同时采用刺激分泌的方法以保持唾液分泌畅通。如果病程超过一周,进入化脓期,则应进行切开排脓手术。

  病毒性腮腺炎没有特效疗法,可以使用前述中药治疗,如果有并发细菌感染的可以使用抗菌素。中医治疗   中医开一些清热解毒、散结清肿的中药,如用板蓝根、夏枯草、蒲公英等煎水服用。选鲜而多汁的仙人掌一块,剥掉外皮和小刺,捣烂如泥,外敷患处,每天换敷1次,一般2到3天就可以治愈。仙人掌味淡性寒,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也可将适量马齿苋洗净,沥干水分,捣烂,敷于患处。每日换1次。另外一方:豆腐30克,绿豆6克,冰糖50克,加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天。如果孩子高热、头痛剧烈,应警惕脑膜炎,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以免延误病情。一旦发现孩子患了流行性腮腺炎,首先要立即与健康人分开居住,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病发期间至腮腺消肿之前不得去幼儿园或是学校,以免传染给其他儿童。病儿要卧床休息,不可过于劳累。注意不要给孩子吃有刺激性的食物,要给病儿吃易咀嚼和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以减轻孩子吞咽的困难。要多喝开水,以利于身体内毒素的排出;小儿患腮腺炎后,其所用饮食用具要与其他人分开,并进行定时煮沸消毒。病儿的衣服、被褥等物品,在生病期间可拿到室外曝晒,脸盆、毛巾、手绢等物,每天需用开水烫1--2次。定时给孩子测量体温,必要时,可以采取降温措施。如果男孩的睾丸疼痛,可以用绷带把阴囊托起,以减轻疼痛。保持孩子口腔卫生:要孩子经常用温盐水漱口。局部热敷:用包了毛巾的热水袋给孩子在患处热敷,可以减轻孩子患处的疼痛。 一般说腮腺炎得过一次,人就会产生永久性的抗体,不可能在得二次或几次以上。针灸治疗   一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腮腺

  配穴:耳尖

  (二)预防法

  先在被预防者的耳尖穴用细三梭针点剌出血1~2滴,然后将王不留行子贴压于腮腺穴上,每日自行按压2次,每次50下。3~4日换贴1次,7日为一疗程。

  二 体针

  (一)取穴

  主穴:翳风、颊车、少商、合谷。

  配穴:列缺、丰隆、解溪、听会。

  (二)治法

  主穴为主,效不明显时酌加配穴。少商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采用疾徐手法(快速进针至一定深度得气,慢慢提插捻转分层退针),刺激宜强,反复运针数次促使面部穴位(只取患侧)的针感向病所放散,然后留针30~60分钟,其间行针2~3次。每日针1次,重者2次。

  三 体针加敷贴

  (一)取穴

  主穴:合谷、翳风、角孙。

  配穴:颊车、曲池。

  (二)治法

  一般只取主穴,配穴据症情酌加。先刺患侧(或严重一侧)穴,再刺对侧;先刺手部穴位,再刺头面部。快速进针,迅速捻转结合小提插运针十余下,强刺激不留针。针后,于患部贴敷捣烂成泥状的鲜蛇莓(全草)或仙人掌,上复衬以油纸或塑料薄膜之敷料,并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敷1~4次。

  四 电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合谷、角孙、少商。

  配穴:曲池、内关。

  阿是穴位置:患侧耳垂后下方,即肿大的腮腺上缘(下同)。

  (二)治法

  仅取主穴,高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先针阿是穴:由肿大腮腺上缘,针呈45度角向中心斜刺,深约1~15寸;继针合谷(患侧),得气后,两穴接通G6805电针仪,连续波,频率为100~120次/分钟,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留针10~15分钟。取针后,双侧少商用三棱针刺血,每穴3~5滴。角孙强刺激不留针,曲池、内关与之同。每日1次,重者2次。

  五 皮肤针

  (一)取穴腮腺炎

  主穴:手三里、温溜。

  配穴:颈椎1~5、阿是穴。

  (二)治法

  主穴指手阳明经线手三里至温溜段,用七星针由上而下以中刺激手法循经叩剌3~5遍。疗效不显者可在颈椎1~5两侧皮区各连续叩打3行,在腮腺局部肿胀处环形叩打2~3圈,每次5分钟。每日1次。

  六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翳风、颊车、外关、合谷。

  (二)治法

  每次取2~3穴。氦-氖激光器,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15毫瓦,每穴照射3分钟。每日1次。

  七 耳针

  (一)取穴

  主穴:屏尖、面颊。

  配穴:肾上腺、胃、胰胆、对屏尖。

  (二)治法

  主穴屏尖每次必取,如效不显可酌加1~2个配穴。屏尖穴针法,常规消毒后,以左手拇、食指挟持耳屏,拇指指切耳屏尖上缘,右手持30号1寸长不锈钢毫针垂直刺入,深度以不刺透屏尖穴内侧皮肤为度,捻转得气后急速出针。余穴采用捻入法进针,留针60~120分钟,每30分钟运针1次,反复运针2次后起针。每次取一侧耳穴,两耳交替,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八 拔罐

  (一)取穴

  主穴:身柱、阿是穴。

  (二)治法

  共有二种拔罐法,宜任选一种。一为刺络拔罐之法,先令患儿取正坐位,以1~15寸30号毫针刺入阿是穴,深约08~1寸,得气后用捻转泻法,行针半分钟后即取针,用消毒棉球轻压不使流血。接着嘱患儿伏卧,在身柱穴常规消毒后,用小三棱针点刺,一点即出,随之以双拇指挤压针孔,出血一滴。根据年龄大小,选择合适口径的罐具,以架火法(即用青霉素瓶盖,倒置于穴上,上放一个浸有95%酒精的半干棉球,点燃),或真空拔罐器在身柱穴上吸拔。留罐7~1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隔日治疗一次,不计疗程。

  另一为水罐法:令患儿正坐。在小型抽吸罐内装上半瓶左右温水,口朝上,倒扣于阿是穴。接紧罐具,嘱患儿缓慢仰卧,使罐具恢复口朝下的位置、然后将装上4或5号针头的注射器,插入罐内,抽去空气,使罐具吸附穴区,令温水充分接触皮肤。如患儿局部肿胀面积较大,可同时吸拔2~3个。留罐约15分钟左右。取罐时,以注射器将空气推入罐内,罐口朝上取下。每日吸拔1~2次,不计疗程。

  九 灯火灸

  (一)取穴

  主穴:角孙。

  配穴:耳尖(耳穴)、列缺。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效不显时改取配穴,每次仅取一穴。一侧患病点灸患侧穴,双侧者灸两侧。以灯芯草1根,一端蘸以菜油,点燃后,对准穴位,迅速点灸。以发出清脆的“叭”的一声即可。注意灯芯蘸油时不可过多,以免燃烧时,油滴下烫伤;点燃时灯芯与皮肤不能接触太紧,防止灼伤皮表。施灸后穴位处可见一绿豆大的白泡,嘱患者勿抓破,白泡可自行消退。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十 刺血

  (一)取穴

  主穴:少商、关冲、少泽。

  配穴:大敦、合谷、关元、大椎。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1~2穴,少商每次必取,配穴据症而取,头痛加合谷,发热不退加大椎,并发睾丸炎加关元、大敦。取准穴后,用消毒三棱针(或28号05寸毫针)在主穴上点刺,并挤压出血3~6滴。双侧肿大取双侧,单侧肿大取一侧。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配穴大椎、大敦穴亦依上法点刺,合谷、关元以28~30号毫针刺,得气后施泻法或平补平泻不留针。轻者隔日施治1次,重者每日1次,对5日以上腮部肿胀不消者,外敷锡类散膏,淋巴结肿大者外贴紫金锭膏,具体方法为:将锡类散或紫金锭01~02克,倒在3~5厘米见方的胶布上,滴入食醋1~2滴,均匀涂于胶布中央,贴于患处,隔日1次。

  ·体针法

  (1)取穴:常用穴:翳风、颊车、少商、合谷。

  备用穴:列缺、丰隆、解溪、听会。

  (2)操作:常用穴为主,效果不明显时加备用穴。少商穴以细三棱针点刺出血,其余穴位进针得气后,采用疾徐补泻手法。方法为:先快速进针至一定深度,得气,慢慢提插捻转,分层退针用较强的刺激,反复运针数次,促使面部穴位(只取患侧穴)的针感向肿胀的腮腺部放射,然后留针30~60分钟,其间行针2~3次。每日针1~2次,不计疗程,以愈为度o

  ·电针法

  (1)取穴:常用穴:阿是穴(患侧耳垂后下方,即肿大的腮腺上缘)、合谷、角孙、少商。

  备用穴;曲池、内关。

  (2)操作:一般仅取常用穴,高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先针阿是穴:由肿大腮腺上缘,针呈45度角向中心斜刺,深约1~L5寸;继针合谷(患侧),得气后,两穴接通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为100~120次/分钟,强度以患儿能耐受为宜。留针10~15分钟。取穴后,双侧少商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每穴出血3~5滴。角孙强刺激不留针,曲池、内关也用同样针刺方法。每日1次,重者2次。

  十一 ·灯火灸法

  (1)取穴,常用穴:角孙。

  备用穴:列缺。

  (2)操作:一般选角孙,如效果不显著改取列缺。均取患侧穴。可先剪去角孙穴区头发,面积约5

  分硬币大小,用7—10厘米长的灯心草,蘸少量菜子油或豆油,点燃,迅速将其点灼穴位皮肤,一点即起,当灯心草油火接触皮肤时,就会发出“啪”的响声,施灸后穴处可出现绿豆大白泡,嘱患者勿抓破,让其自行消退,一般1次即可。如效果不明显时,可以同样方法点灼列缺穴。如无灯芯草,可用火柴棒划然后呈垂直方向迅速按灸角孙穴,火灸后皮肤发红或呈白

  色,不必处理。

  腮腺parotidgland:最大,略呈三角楔形,位于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后部的表面,腺的后部特别肥厚,深入到下颌后窝内。由腺的前端靠近上缘处发出腮腺管,在距颧弓下方约一横指处经咬肌表面前行,绕过咬肌前缘转向深部,穿过颊肌开口于颊部粘膜,开口处形成一个粘膜乳头,恰和上颌第二磨牙相对。腮腺炎单方治疗   1青黛3~5g,紫金锭一片(研末)加醋调成稀糊状涂患处,干后再涂,约一日6~8次,涂至疼痛减轻,约4~5日。腮腺炎

  2.以靛青或嫩柳叶膏敷局部,每日1~2次至消肿。

  3.10ml食醋于砚台内用香墨磨成黑汁,以毛笔涂肿处,每日3~4次,共2~5日。

  4.鲜天花粉、车前草各50g洗净捣烂加少许食盐敷患处,每日1~2次、共2~5日。

  5.鲜仙人掌除去表面绒毛茫刺洗净捣烂敷之,每日2次,共4~6日。

  6.冰片粉加冷米汤半匙调匀敷之,每日2~4次,共1~3日。

  7.六神丸5~10粒以食醋或白酒调敷,每日2次,共2~4日。

  8.黄柏粉与生石膏以3:7比例混匀后,用醋或酒调敷,每日1次,共2~3日。

  9.榆、桃、柳、桑、槐于春天发芽时采枝混合煎煮两次,把两次煎汁一起浓缩成膏,敷局部,每日1次,共3~4日。

  10.赤小豆50~70粒捣成粉,以温水或鸡蛋清或蜂蜜调糊,摊布上贴敷患处,每日1~2次,共2~4日。

  11.鲜蓍草30~60g,分2~3次捣烂取汁加冷开水口服,渣加少许盐敷患处。

  12.明矾50g,雄黄45g,冰片3~5g研成细末密封存用,取3~5g以75%酒精调敷患处,每日2~3次,共1~3日。

  13.以醋将纱布浸湿,敷患处,30分钟至1小时,每日2次,共2~3日。

  14.鲜鱼腥草连根洗净捣烂敷患处,每日2次,共2~4日。

  15.如意金黄散以醋调成糊状,每日1次敷至肿消。

  16.以金不摸根块捣烂外敷,及注射液(每m1含8g生药)每天1次肌注至消肿,认为疗效显著。

  腮腺炎食疗方1腮腺炎饮食疗法1-马齿苋红糖饮

  组成马齿苋300克,红糖适量。

  用法马齿苋洗净切段,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加入红糖,煮至糖融,去渣取汁。分1~2次服。

  适应症流行性腮腺炎

  2腮腺炎饮食疗法2-大葱浮萍汤

  组成浮萍150克,大葱3根。

  用法分别洗净,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渣取汁,分2次服。

  适应症流行性腮腺炎

  3腮腺炎饮食疗法3-蒲银绿豆汤

  组成蒲公英50克,银花15克,白菜100克,绿豆50克。

  用法现将绿豆用水800毫升煎至开裂,下入三药,再煮15分钟,去渣取汁。

  适应症流行性腮腺炎

  4腮腺炎饮食疗法4-枸杞菜鲫鱼汤

  组成枸杞菜(连梗)500克,鲫鱼一条。

  用法分别洗净,放入砂锅,加水600毫升,大火烧开后,加入橘皮、姜片和盐,转用小火煮熟。

  适应症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两腮红肿热痛,风热头痛,肝热火眼

  5腮腺炎饮食疗法5-万寿菊银花粥

  组成万寿菊、金银花各15克。

  用法水煎2次,每次用500毫升,煎半小时,两次混合,去渣留汁,再加人粳米50克,慢熬成粥,下白糖。

  适应症腮腺炎,乳腺炎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身柱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智利毛穴的定位 9 智利毛穴的取法 10 智利毛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智利毛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智利毛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智利毛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智利毛穴研究进展 161 镇痛作用 162 对脑电图的影响 163 治疗疟疾 164 治疗毛囊炎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智利毛 1 拼音

zhì lì máo

2 英文参考

Shēnzhù GV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智利毛为经穴别名,即知利气[1](见《经穴汇解》),是身柱的别名[2]。见《针灸学》(南京)。

穴位 身柱 汉语拼音 Shenzhu 罗马拼音 Shenchu 美国英译名 Pillar of Body 各

号 中国 GV12 日本 12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1 富耶氏 IVG11 德国 LG11 英国 Gv12 美国 Go12

身柱为经穴名(Shēnzhù GV12,DU12)[3]。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3]。身即身体,柱即支柱,此穴在第三胸椎下,上连头项,下通背腰,如一身之支柱,故名身柱[3]。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胸脊强痛,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身柱穴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

4 身柱穴的别名

智利毛(《针灸学》南京)),知利气(《针灸学》南京)),知利介(《针灸学》南京))。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身柱,在第三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

6 穴名解

身即身体,柱即支柱,此穴在第三胸椎下,上连头项,下通背腰,如一身之支柱,故名身柱[3]。

身,《说文》:“身,躬也。”柱,指支持之楹柱。穴处为全身支柱之意。穴位上接巅顶,下通背腰,平齐两肩,两胛骨之间,如肩胛荷重的撑柱,居冲要之地,而有梁柱之用也,故名身柱。[4]

7 所属部位

胸椎[5]

8 智利毛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身柱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下凹陷中[6]。

身柱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卧取穴[3]。

身柱穴位于背部第三、四胸椎棘突之间[7]。

身柱穴在督脉的位置

身柱穴在胸椎的位置

身柱穴在胸椎的位置

身柱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身柱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9 智利毛穴的取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身柱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卧取穴[3]。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于后正中线与两肩胛冈高点连线之交点处,当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8]。

10 智利毛穴穴位解剖

身柱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三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3]。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9]。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9]。

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三肋间动脉后支[7]。

11 智利毛穴的功效与作用

身柱穴有宣肺泻热、清心宁神作用[3]。

身柱穴具有宣肺清热、宁神镇咳的功效。

身柱穴内应肺脏,位于两肺俞之间,故可宣肺降逆、止咳平喘而治疗咳喘[10]。《玉龙歌》:“忽然咳嗽腰背痛,身柱由来灸便轻。”

肺主皮毛,故身柱穴是临床治疗疔疮发背的主穴[10]。

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因而身柱穴可治疗神志病[10]。

督脉为“阳脉之海”,六阳经均交会于督脉,因而身柱穴又可以通调阳气、宣散解表,用于身热头痛等[10]。

身柱穴有扶正祛邪、镇静安神之功。本穴所治,因脑力不足而眩晕,因中气不足而喘息,因心神衰弱而癫痫,因大气下陷而脱肛,均属正气先虚,则督阳之气升举无力,以致产生腰脊肩背诸痛。宜取本穴以兴奋之,使督气得充,正立直行,功同柢柱,诸症可愈矣。其能治风者,何也?本穴旁傍风门,与人体内热生风有关。故所治多属摇摆眩晕火极而生之风。若以治外侵之风,及湿滞作痛之疾,非其所宜。[4]

12 智利毛穴主治病证

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胸脊强痛,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身柱穴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

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及胸脊强痛[3]。

身柱穴主治咳嗽、气喘、癫痫、脊背强痛[11]。

身柱穴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热;惊厥,癫狂,痫证,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身热头痛;疔疮发背[8]。

身柱穴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3]。

身柱穴主治身热,咳嗽,气喘,惊厥,癫痫,脊背强痛,疔疮;以及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癔病等[7]。

腰脊强痛,喘息,身热,癫狂,小儿风痫,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癔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针尖微向上斜刺05~10寸[3][11][7]。

斜刺05~1寸,针刺时有酸胀感,向下或向两肩、两上肢扩散,甚至向全身发散[8]。

注意:身柱穴不宜深刺,以防损伤脊髓[8]。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12]。

132 灸法

可灸[3][11]。

可灸或药物天灸[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7]。

14 智利毛穴的配伍

身柱穴配大椎、肺俞治慢性支气管炎[3]。

身柱穴配大椎、风门治百日咳[3]。

身柱穴配关元、足三里(灸)治佝偻病[3]。

身柱配陶道、肺俞、膏肓俞,有补阳育阴的作用,主治虚损五劳七伤。

身柱配本神,有行气疏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身柱配本神,有行气疏风的作用治癫疾[8]。

身柱配大椎、腰奇,治癫痫[8]。

身柱配大椎、肺俞、风门,治咳嗽[8]。

身柱配神门、行间,治癫狂,痫证[8]。

身柱配中渚、水沟,治腰脊强痛[8]。

15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

《针灸甲乙经》:身热狂走,谵语见鬼,瘛疭,身柱主之。癫疾,怒欲杀人,身柱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主癫疾瘛疭,怒欲杀人,身热狂走,谵言见鬼。

《针灸大成》:主腰脊痛,癫病狂走,瘛疭,怒欲杀人,身热,妄言见鬼,小儿惊痫。

16 智利毛穴研究进展 161 镇痛作用

有研究艾灸大鼠的“身柱”,能提高大鼠的甩尾阈,艾灸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切除双侧肾上腺后,重复上述实验,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这说明艾灸“身柱”能提高大鼠甩尾阈,切除肾上腺后这种作用消失,从而推测艾灸的效应(提高大鼠甩尾阈)与肾上腺的作用有密切关系。[10]

灸身柱穴后,能延长因疼痛而引起甩尾的时间。灸前平均为62秒,灸半小时内平均75秒。

162 对脑电图的影响

有研究艾灸百会、身柱后约24 s开始,α波出现显著增强的波幅,持续时间长,衰减过程后期变慢,对照组施灸(合谷)时,α波增强很少。[10]

现代研究报道,灸治有失眠症状的精神病患者的身柱、百会24秒后,脑电图显示a波出现显著增强,波幅增高,持续时间长,δ波略有减少。[4]

163 治疗疟疾

取身柱穴,在疟疾发作前15小时左右点刺出备。

164 治疗毛囊炎

艾灸是一种用艾熏灸穴位以治病的中医疗法。艾灸用于小儿保健起源较早,古代有“小儿每日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的记载。艾性温,火催之,对肺、脾、肾虚寒的确有明显的温补作用,而且艾灸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这是艾灸用于小儿保健的突出的优点。

一、艾灸的基本方法

常用的灸法是艾条悬起灸。艾条悬起灸是将艾条点燃后悬垂于穴位上方施灸也叫温和灸。

温和灸:艾条点燃的一端悬垂于穴位上方施灸,让艾火与皮肤之间的距离保持在2~3cm,以孩子感觉温热而无灼痛为宜,以皮肤温热潮红为度。操作时,妈妈可将另一手的手指,放置施灸部位附近,用妈妈的手指来感知局部的温热状态,以免烫伤孩子的皮肤。若热了就将艾条远离皮肤一点;若不热,则可以距离皮肤再近一点,根据手指的感觉调整艾条的高度。妈妈将艾条点燃后,置于距穴位皮肤2~3厘米处缓慢施灸。由于小儿不会准确地反映灼热程度,所以需要妈妈细心观察,以皮肤红晕为度,艾火的距离可随时稍加变动,以不烧伤而又达到目的为原则。

二、儿童鼻炎的施灸主要穴位为身柱穴,配穴为脾俞,命门,中脘,神阙,合谷。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面第三个椎骨)棘突下,取穴时,使病人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头,在第三胸椎下陷中取之。

身柱也就是我们人体的“顶梁柱”,为督脉之脉气所发,接近肺脏,属督脉经,通于脑髓。它有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志,降逆止嗽之功效,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是临床健全神经系统、促进大脑发育,增强智能,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和小儿诸症的灸治主穴。

三、家庭艾灸的注意事项

艾灸法的操作比较简单,家庭操作也方便,现在是一种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能接受的家庭保健方法。但作为一种专业的中医治疗方法,仍有许多事项需要妈妈们注意:

1、 要专心致志并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艾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取得孩子的配合

若孩子不愿意进行艾灸,妈妈不要强迫他,可以先在自己身上施灸,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知道艾灸没有痛苦。只有取得孩子的配合,施灸的部位保持不动,才能取得疗效。

3、避免烫伤

孩子的皮肤很细很嫩,妈妈需要细心体会施灸部位的温热感,及时调整艾条的高度,并且注意及时刮灰,以免施灸过量或落灰导致皮肤起泡。手法不熟练的妈妈可以在孩子的施灸部位放置一块纱布毛巾,也可在孩子睡着后施灸。

4、找准穴位

体位一方面要注意舒适、自然,同时一定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年龄小的孩子可在孩子入睡后施灸,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5、注意防火

用艾条灸完之后,可将点燃的艾条放入铁质奶粉桶或茶叶桶中,盖好盖子,隔绝空气即可熄灭。

1、吐乳 身柱、上脘、内关。

2、支气管炎 身柱、脾腧、下脘、丰隆。

3、气管炎 风门、肺腧、尺泽、太渊。

4、哮喘 身柱、灵台、中脘,丰隆

5、肺门淋巴结核 风门、身柱、灵台、中脘、合谷

6、百日咳 风门、身柱、肺腧、命门、尺泽。

7、下痢 命门、中脘、 天枢、大肠腧、合谷。

8、腹泻 身柱、大肠腧、天枢。

9、水样泻 大肠腧、水分、天枢、太白。

10、消化不良 肺腧、胃腧、中脘、天枢、内庭。

11、营养不良、发育迟缓 大椎、 身柱、中脘、合谷(少灸),直接灸身柱穴亦效。要坚持常灸,能改变儿童体质,由弱变强。

12、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1)急性期:大椎、风门、身柱、命门、曲池、合谷。

(2)上肢麻痹:大椎、曲垣、肩髃、曲池、尺泽、支沟、内关、手三里、合谷。

(3)腹肌麻痹:前面局部施灸,后面在相对部位取背腧穴。

(4)下肢麻痹:肾腧、次髎,殷门、秩边、承扶、髀关、伏兔、环跳、委中、承山、阴陵泉、三阴交、解溪、昆仑、太溪、太冲。在患侧取穴,适当选择,交替使用。

13、小儿夜啼 身柱、中脘、神阙。

14、流涎 脾腧、中脘、合谷。

15、新生儿破伤风 然谷、神阙。

16、佝偻病 身柱、大柕、肾腧、中脘、上巨虚、绝骨。

17、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角孙,直接灸或灯火灸均可,灸患侧,双侧病灸双侧。每天

灸1次,1~3次即愈。又:翳风、颊车、角孙、手三里、外关。

18、新生儿窒息 神阙、内关。

19、尿闭 关元、中级、阴陵泉。

1 腮腺炎如何治疗

治疗1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腮腺

配穴:耳尖

(二)预防法

预防者的耳尖穴用细三梭针点剌出血1~2滴,然后将王不留行子贴压于腮腺穴上,每日自行按压2次,每次50下。3~4日换贴1次,7日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本法预防2000例,结果预防效果为100%。

2体针

(一)取穴

主穴:翳风、颊车、少商、合谷。

配穴:列缺、丰隆、解溪、听会。

(二)治法

主穴为主,效不明显时酌加配穴。少商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采用疾徐手法(快速进针至一定深度得气,慢慢提插捻转分层退针),刺激宜强,反复运针数次促使面部穴位(只取患侧)的针感向病所放散,然后留针30~60分钟,其间行针2~3次。每日针1次,重者2次。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2153例,均获痊愈[2,3]。

3体针加敷贴

(一)取穴

主穴:合谷、翳风、角孙。

配穴:颊车、曲池。

(二)治法

一般只取主穴,配穴据症情酌加。先刺患侧(或严重一侧)穴,再刺对侧;先刺手部穴位,再刺头面部。快速进针,迅速捻转结合小提插运针十余下,强刺激不留针。针后,于患部贴敷捣烂成泥状的鲜蛇莓(全草)或仙人掌,上复衬以油纸或塑料薄膜之敷料,并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敷1~4次。

(三)疗效评价

治疗296例,均在1~7天内痊愈[4,5]。

4电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合谷、角孙、少商。

配穴:曲池、内关。

阿是穴位置:患侧耳垂后下方,即肿大的腮腺上缘(下同)。

(二)治法

仅取主穴,高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先针阿是穴:由肿大腮腺上缘,针呈45度角向中心斜刺,深约1~15寸;继针合谷(患侧),得气后,两穴接通G6805电针仪,连续波,频率为100~120次/分钟,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留针10~15分钟。取针后,双侧少商用三棱针刺血,每穴3~5滴。角孙强刺激不留针,曲池、内关与之同。每日1次,重者2次。

(三)疗效评价

350例,全部治愈;95%患儿在3天内治愈[6]。

5皮肤针

(一)取穴

主穴:手三里、温溜。

配穴:颈椎1~5、阿是穴。

(二)治法

主穴指手阳明经线手三里至温溜段,用七星针由上而下以中刺激手法循经叩剌3~5遍。疗效不显者可在颈椎1~5两侧皮区各连续叩打3行,在腮腺局部肿胀处环形叩打2~3圈,每次5分钟。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100例,均在5次内恢复,多于1~2次痊愈[7]。

6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翳风、颊车、外关、合谷。

(二)治法

每次取2~3穴。氦-氖激光器,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15毫瓦,每穴照射3分钟。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治疗100例,总有效率98%,以发病后1~2天接受穴位激光照射治疗效果较好[8]。

7耳针

(一)取穴

主穴:屏尖、面颊。

配穴:肾上腺、胃、胰胆、对屏尖。

(二)治法

主穴屏尖每次必取,如效不显可酌加1~2个配穴。屏尖穴针法,常规消毒后,以左手拇、食指挟持耳屏,拇指指切耳屏尖上缘,右手持30号1寸长不锈钢毫针垂直刺入,深度以不刺透屏尖穴内侧皮肤为度,捻转得气后急速出针。余穴采用捻入法进针,留针60~120分钟,每30分钟运针1次,反复运针2次后起针。每次取一侧耳穴,两耳交替,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三)疗效评价

共治1160例,总有效率为974~100%。通过对照发现耳针治疗优于常规药物治疗[9,10]。

8拔罐

(一)取穴

主穴:身柱、阿是穴。

(二)治法

共有二种拔罐法,宜任选一种。一为刺络拔罐之法,先令患儿取正坐位,以1~15寸30号毫针刺入阿是穴,深约08~1寸,得气后用捻转泻法,行针半分钟后即取针,用消毒棉球轻压不使流血。接着嘱患儿伏卧,在身柱穴常规消毒后,用小三棱针点刺,一点即出,随之以双拇指挤压针孔,出血一滴。根据年龄大小,选择合适口径的罐具,以架火法(即用青霉素瓶盖,倒置于穴上,上放一个浸有95%酒精的半干棉球,点燃),或真空拔罐器在身柱穴上吸拔。留罐7~1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隔日治疗一次,不计疗程。

另一为水罐法:令患儿正坐。在小型抽吸罐内装上半瓶左右温水,口朝上,倒扣于阿是穴。接紧罐具,嘱患儿缓慢仰卧,使罐具恢复口朝下的位置、然后将装上4或5号针头的注射器,插入罐内,抽去空气,使罐具吸附穴区,令温水充分接触皮肤。如患儿局部肿胀面积较大,可同时吸拔2~3个。留罐约15分钟左右。取罐时,以注射器将空气推入罐内,罐口朝上取下。每日吸拔1~2次,不计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85例,其中刺络拔罐78例,获效满意;水罐207例,治愈率在95%以上,多在5~7天内获愈[11,12]。

9灯火灸

(一)取穴

主穴:角孙。

配穴:耳尖(耳穴)、列缺。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效不显时改取配穴,每次仅取一穴。一侧患病点灸患侧穴,双侧者灸两侧。以灯芯草1根,一端蘸以菜油,点燃后,对准穴位,迅速点灸。以发出清脆的“叭”的一声即可。注意灯芯蘸油时不可过多,以免燃烧时,油滴下烫伤;点燃时灯芯与皮肤不能接触太紧,防止灼伤皮表。施灸后穴位处可见一绿豆大的白泡,嘱患者勿抓破,白泡可自行消退。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730例,结果,治愈647例(治疗2~5日内),无效83例,总有效率为884%[13~15]。

10刺血

(一)取穴

主穴:少商、关冲、少泽。

配穴:大敦、合谷、关元、大椎。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1~2穴,少商每次必取,配穴据症而取,头痛加合谷,发热不退加大椎,并发睾丸炎加关元、大敦。取准穴后,用消毒三棱针(或28号05寸毫针)在主穴上点刺,并挤压出血3~6滴。双侧肿大取双侧,单侧肿大取一侧。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配穴大椎、大敦穴亦依上法点刺,合谷、关元以28~30号毫针刺,得气后施泻法或平补平泻不留针。轻者隔日施治1次,重者每日1次,对5日以上腮部肿胀不消者,外敷锡类散膏,淋巴结肿大者外贴紫金锭膏,具体方法为:将锡类散或紫金锭01~02克,倒在3~5厘米见方的胶布上,滴入食醋1~2滴,均匀涂于胶布中央,贴于患处,隔日1次。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510例,结果痊愈50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88%。多数患儿在针刺2小时后热退,开始消肿,均在1~5日之内获愈[17~19]。

5 长强按摩方法

1两手对搓发热,紧按腰部,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闾部位的长强穴,每次做50-100遍,搓完后两手轻握拳,用拳眼旋转腰部,每次5分钟左右,可以起到强壮腰脊,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作用。

2正坐,上身前俯,左手伸到臀后,用中指用力揉按穴位,便秘,腹泻或者有痔疮的人,会有酸胀感,并且酸胀感会向体内和四周扩散,每天分别用左右手各揉按1-3分钟,先左后右。

6 长强配穴治疗方法

1配承山穴:有清热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治疗痔疮,便秘。

2配小肠俞:有行气通腑,分清泌浊的作用,能够治疗大小便困难,淋证。

3配身柱穴:有行气通督的作用,能治疗脊背疼痛。

4配百会穴,有通调督脉,益气升阳的作用,能治脱肛,头昏。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身柱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知利气穴的定位 9 知利气穴的取法 10 知利气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知利气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知利气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知利气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知利气穴研究进展 161 镇痛作用 162 对脑电图的影响 163 治疗疟疾 164 治疗毛囊炎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知利气 1 拼音

zhī lì qì

2 英文参考

Shēnzhù GV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知利气为经穴别名,即身柱[1]。见《经穴汇解》。一作知利介、智利毛(均见《针灸学》南京)[1]。

穴位 身柱 汉语拼音 Shenzhu 罗马拼音 Shenchu 美国英译名 Pillar of Body 各

号 中国 GV12 日本 12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1 富耶氏 IVG11 德国 LG11 英国 Gv12 美国 Go12

身柱为经穴名(Shēnzhù GV12,DU12)[2]。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2]。身即身体,柱即支柱,此穴在第三胸椎下,上连头项,下通背腰,如一身之支柱,故名身柱[2]。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胸脊强痛,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身柱穴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

4 身柱穴的别名

智利毛(《针灸学》南京)),知利气(《针灸学》南京)),知利介(《针灸学》南京))。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身柱,在第三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

6 穴名解

身即身体,柱即支柱,此穴在第三胸椎下,上连头项,下通背腰,如一身之支柱,故名身柱[2]。

身,《说文》:“身,躬也。”柱,指支持之楹柱。穴处为全身支柱之意。穴位上接巅顶,下通背腰,平齐两肩,两胛骨之间,如肩胛荷重的撑柱,居冲要之地,而有梁柱之用也,故名身柱。[3]

7 所属部位

胸椎[4]

8 知利气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身柱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下凹陷中[5]。

身柱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卧取穴[2]。

身柱穴位于背部第三、四胸椎棘突之间[6]。

身柱穴在督脉的位置

身柱穴在胸椎的位置

身柱穴在胸椎的位置

身柱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身柱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9 知利气穴的取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身柱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卧取穴[2]。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于后正中线与两肩胛冈高点连线之交点处,当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7]。

10 知利气穴穴位解剖

身柱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三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2]。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8]。

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三肋间动脉后支[6]。

11 知利气穴的功效与作用

身柱穴有宣肺泻热、清心宁神作用[2]。

身柱穴具有宣肺清热、宁神镇咳的功效。

身柱穴内应肺脏,位于两肺俞之间,故可宣肺降逆、止咳平喘而治疗咳喘[9]。《玉龙歌》:“忽然咳嗽腰背痛,身柱由来灸便轻。”

肺主皮毛,故身柱穴是临床治疗疔疮发背的主穴[9]。

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因而身柱穴可治疗神志病[9]。

督脉为“阳脉之海”,六阳经均交会于督脉,因而身柱穴又可以通调阳气、宣散解表,用于身热头痛等[9]。

身柱穴有扶正祛邪、镇静安神之功。本穴所治,因脑力不足而眩晕,因中气不足而喘息,因心神衰弱而癫痫,因大气下陷而脱肛,均属正气先虚,则督阳之气升举无力,以致产生腰脊肩背诸痛。宜取本穴以兴奋之,使督气得充,正立直行,功同柢柱,诸症可愈矣。其能治风者,何也?本穴旁傍风门,与人体内热生风有关。故所治多属摇摆眩晕火极而生之风。若以治外侵之风,及湿滞作痛之疾,非其所宜。[3]

12 知利气穴主治病证

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胸脊强痛,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身柱穴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

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及胸脊强痛[2]。

身柱穴主治咳嗽、气喘、癫痫、脊背强痛[10]。

身柱穴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热;惊厥,癫狂,痫证,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身热头痛;疔疮发背[7]。

身柱穴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2]。

身柱穴主治身热,咳嗽,气喘,惊厥,癫痫,脊背强痛,疔疮;以及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癔病等[6]。

腰脊强痛,喘息,身热,癫狂,小儿风痫,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癔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针尖微向上斜刺05~10寸[2][10][6]。

斜刺05~1寸,针刺时有酸胀感,向下或向两肩、两上肢扩散,甚至向全身发散[7]。

注意:身柱穴不宜深刺,以防损伤脊髓[7]。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11]。

132 灸法

可灸[2][10]。

可灸或药物天灸[7]。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6]。

14 知利气穴的配伍

身柱穴配大椎、肺俞治慢性支气管炎[2]。

身柱穴配大椎、风门治百日咳[2]。

身柱穴配关元、足三里(灸)治佝偻病[2]。

身柱配陶道、肺俞、膏肓俞,有补阳育阴的作用,主治虚损五劳七伤。

身柱配本神,有行气疏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身柱配本神,有行气疏风的作用治癫疾[7]。

身柱配大椎、腰奇,治癫痫[7]。

身柱配大椎、肺俞、风门,治咳嗽[7]。

身柱配神门、行间,治癫狂,痫证[7]。

身柱配中渚、水沟,治腰脊强痛[7]。

15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

《针灸甲乙经》:身热狂走,谵语见鬼,瘛疭,身柱主之。癫疾,怒欲杀人,身柱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主癫疾瘛疭,怒欲杀人,身热狂走,谵言见鬼。

《针灸大成》:主腰脊痛,癫病狂走,瘛疭,怒欲杀人,身热,妄言见鬼,小儿惊痫。

16 知利气穴研究进展 161 镇痛作用

有研究艾灸大鼠的“身柱”,能提高大鼠的甩尾阈,艾灸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切除双侧肾上腺后,重复上述实验,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这说明艾灸“身柱”能提高大鼠甩尾阈,切除肾上腺后这种作用消失,从而推测艾灸的效应(提高大鼠甩尾阈)与肾上腺的作用有密切关系。[9]

灸身柱穴后,能延长因疼痛而引起甩尾的时间。灸前平均为62秒,灸半小时内平均75秒。

162 对脑电图的影响

有研究艾灸百会、身柱后约24 s开始,α波出现显著增强的波幅,持续时间长,衰减过程后期变慢,对照组施灸(合谷)时,α波增强很少。[9]

现代研究报道,灸治有失眠症状的精神病患者的身柱、百会24秒后,脑电图显示a波出现显著增强,波幅增高,持续时间长,δ波略有减少。[3]

163 治疗疟疾

取身柱穴,在疟疾发作前15小时左右点刺出备。

164 治疗毛囊炎

艾灸治疗失眠的穴位

1、治疗失眠艾灸身柱穴

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神柱穴,距离1寸左右高度,让患者局部有温热感,灸15分钟。

2、治疗失眠艾灸内关穴

在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如果把心看成是身体里的君主,心包就可以看成是君主居住的宫殿。心包有代心受邪的作用,用心包经的络穴调节心包的功能,也就是在调节心的功能。神门和内关相配,能够宁心安神,我们针灸医生大多把它们作为治疗失眠的主穴。

3、治疗失眠艾灸涌泉穴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方法:每晚睡前用艾条在涌泉穴灸治20分钟,可治疗失眠。施灸时,对准涌泉穴,距离1寸左右高度,让患者局部有温热感,使皮肤出现红润为止(防止被烧伤)。在治疗期间停用安眠药。患者可自己施术或由家人帮着施术。10天为1疗程,一般1个疗程即可见效,中间休息2-3天,再进行第2疗程。若治疗过程中患者配合热水泡足10分钟后再灸,效果更佳。

功效: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具有宁神苏厥的作用,又是足少阴肾经经气所出之处,可交通阴阳,启闭开窍。《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综上所述,下取涌泉,以艾温通,使任、督协调,髓生脑健,心神内守,阴阳平衡,寐寤有序。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身柱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身柱穴的定位 9 身柱穴的取法 10 身柱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身柱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身柱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身柱穴的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身柱穴研究进展 171 镇痛作用 172 对脑电图的影响 173 治疗疟疾 174 治疗毛囊炎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身柱 1 拼音

shēn zhù

2 英文参考

Shēnzhù GV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ēnz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身柱 汉语拼音 Shenzhu 罗马拼音 Shenchu 美国英译名 Pillar of Body 各

号 中国 GV12 日本 12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1 富耶氏 IVG11 德国 LG11 英国 Gv12 美国 Go12

身柱为经穴名(Shēnzhù GV12,DU12)[1]。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1]。身即身体,柱即支柱,此穴在第三胸椎下,上连头项,下通背腰,如一身之支柱,故名身柱[1]。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胸脊强痛,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身柱穴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

4 身柱穴的别名

智利毛(《针灸学》南京)),知利气(《针灸学》南京)),知利介(《针灸学》南京))。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身柱,在第三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

6 穴名解

身即身体,柱即支柱,此穴在第三胸椎下,上连头项,下通背腰,如一身之支柱,故名身柱[1]。

身,《说文》:“身,躬也。”柱,指支持之楹柱。穴处为全身支柱之意。穴位上接巅顶,下通背腰,平齐两肩,两胛骨之间,如肩胛荷重的撑柱,居冲要之地,而有梁柱之用也,故名身柱。[2]

7 所属部位

胸椎[3]

8 身柱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身柱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下凹陷中[4]。

身柱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卧取穴[1]。

身柱穴位于背部第三、四胸椎棘突之间[5]。

身柱穴在督脉的位置

身柱穴在胸椎的位置

身柱穴在胸椎的位置

身柱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身柱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9 身柱穴的取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身柱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卧取穴[1]。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于后正中线与两肩胛冈高点连线之交点处,当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两侧肩胛骨内侧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身柱穴[7]。

10 身柱穴穴位解剖

身柱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三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1]。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8]。

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三肋间动脉后支[5]。

11 身柱穴的功效与作用

身柱穴有宣肺泻热、清心宁神作用[1]。

身柱穴具有宣肺清热、宁神镇咳的功效。

身柱穴内应肺脏,位于两肺俞之间,故可宣肺降逆、止咳平喘而治疗咳喘[9]。《玉龙歌》:“忽然咳嗽腰背痛,身柱由来灸便轻。”

肺主皮毛,故身柱穴是临床治疗疔疮发背的主穴[9]。

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因而身柱穴可治疗神志病[9]。

督脉为“阳脉之海”,六阳经均交会于督脉,因而身柱穴又可以通调阳气、宣散解表,用于身热头痛等[9]。

身柱穴有扶正祛邪、镇静安神之功。本穴所治,因脑力不足而眩晕,因中气不足而喘息,因心神衰弱而癫痫,因大气下陷而脱肛,均属正气先虚,则督阳之气升举无力,以致产生腰脊肩背诸痛。宜取本穴以兴奋之,使督气得充,正立直行,功同柢柱,诸症可愈矣。其能治风者,何也?本穴旁傍风门,与人体内热生风有关。故所治多属摇摆眩晕火极而生之风。若以治外侵之风,及湿滞作痛之疾,非其所宜。[2]

12 身柱穴主治病证

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胸脊强痛,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身柱穴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

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及胸脊强痛[1]。

身柱穴主治咳嗽、气喘、癫痫、脊背强痛[10]。

身柱穴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热;惊厥,癫狂,痫证,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身热头痛;疔疮发背[6]。

身柱穴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1]。

身柱穴主治身热,咳嗽,气喘,惊厥,癫痫,脊背强痛,疔疮;以及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癔病等[5]。

腰脊强痛,喘息,身热,癫狂,小儿风痫,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癔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针尖微向上斜刺05~10寸[1][10][5]。

斜刺05~1寸,针刺时有酸胀感,向下或向两肩、两上肢扩散,甚至向全身发散[6]。

注意:身柱穴不宜深刺,以防损伤脊髓[6]。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11]。

132 灸法

可灸[1][10]。

可灸或药物天灸[6]。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14 身柱穴的配伍

身柱穴配大椎、肺俞治慢性支气管炎[1]。

身柱穴配大椎、风门治百日咳[1]。

身柱穴配关元、足三里(灸)治佝偻病[1]。

身柱配陶道、肺俞、膏肓俞,有补阳育阴的作用,主治虚损五劳七伤。

身柱配本神,有行气疏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身柱配本神,有行气疏风的作用治癫疾[6]。

身柱配大椎、腰奇,治癫痫[6]。

身柱配大椎、肺俞、风门,治咳嗽[6]。

身柱配神门、行间,治癫狂,痫证[6]。

身柱配中渚、水沟,治腰脊强痛[6]。

15 特效

用中指指尖揉按身柱穴,有刺痛感为宜,每次揉按3~5分钟,可治气喘、感冒、咳嗽、肺结核,以及因咳嗽导致的肩背疼痛等疾病[7]。

常按揉捶击身柱穴,可保健强身[7]。

16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

《针灸甲乙经》:身热狂走,谵语见鬼,瘛疭,身柱主之。癫疾,怒欲杀人,身柱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主癫疾瘛疭,怒欲杀人,身热狂走,谵言见鬼。

《针灸大成》:主腰脊痛,癫病狂走,瘛疭,怒欲杀人,身热,妄言见鬼,小儿惊痫。

17 身柱穴研究进展 171 镇痛作用

有研究艾灸大鼠的“身柱”,能提高大鼠的甩尾阈,艾灸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切除双侧肾上腺后,重复上述实验,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这说明艾灸“身柱”能提高大鼠甩尾阈,切除肾上腺后这种作用消失,从而推测艾灸的效应(提高大鼠甩尾阈)与肾上腺的作用有密切关系。[9]

灸身柱穴后,能延长因疼痛而引起甩尾的时间。灸前平均为62秒,灸半小时内平均75秒。

172 对脑电图的影响

有研究艾灸百会、身柱后约24 s开始,α波出现显著增强的波幅,持续时间长,衰减过程后期变慢,对照组施灸(合谷)时,α波增强很少。[9]

现代研究报道,灸治有失眠症状的精神病患者的身柱、百会24秒后,脑电图显示a波出现显著增强,波幅增高,持续时间长,δ波略有减少。[2]

173 治疗疟疾

取身柱穴,在疟疾发作前15小时左右点刺出备。

174 治疗毛囊炎

腮腺炎的症状、病理周期、治疗用药(现有市场上的药物)以及生病期间的注意事项?

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