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师廉成春说他们就是古籍医生,古籍修复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1收藏

古籍修复师廉成春说他们就是古籍医生,古籍修复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第1张

古籍修复师说他们就是古籍医生,古籍修复工作最重要的是:古籍修复师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因为古籍修复必须要依靠自己的知识来进行判断。对需要修复的古籍的类型版本,珍罕程度,流传程度做出判断。还要判断是不是名人手稿,是不是校批本。还要破解藏印,通过藏印知道作品的作者和过去的收藏者是谁。如果古籍修复师的知识水平不够,分析不出来这些内容,那么修复方式就无法确定,修复也就无法进行。而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知识水平足够的古籍修复师,这些问题都分析好后,其实就解决了大半的古籍修复问题了。因为古籍修复是个模板化的工作,只要鉴定好,就有现成的办法来解决。最关键最难的一步就是鉴定和分析。鉴定分析错了,那一件古籍就完了,只能越修复越坏。所以修复师的知识水平最重要。

除了古籍修复师的知识水平最重要外,天气和修复用的纸张也很重要。

因为古籍修复需要用浆糊,而浆糊是非常容易变质和发霉的,所以古籍修复一般都选在艳阳天或是晴天进行修复,目的是让浆糊快速的干燥,防止浆糊变质霉变。对于古籍修复用的浆糊,一般还是采用古法制作浆糊的办法,这样修复出来的古籍才好看,用料配比是淀粉,明矾,水,1比1比1 进行配比混合。用这个浆糊才能将纸张材料和古籍完美的搭配起来。另外古籍修复的纸张也是很重要,纸张一般选取纹路和古籍一样的纸张,而且纸张的颜色要比纸张颜色更暗淡,这些才不容易看出修复的痕迹,这是利用的是对比度低边界更模糊的原理。可见古籍修复的纸张和浆糊也是精挑细选的。

  保护古籍一定要忌用化学胶水、化学浆糊、玻璃胶纸等修补古籍。

  中国古籍的纸张,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纸,而现今通用的化学胶水、 化学浆糊及玻璃胶纸对中国式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力,一般不隔多时,便会使纸张变质黄脆,触手即碎,故而绝不可用。正确方法应为采用天然面粉浆糊,调以麝香、花椒,可达到修复与避虫双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时无法具备以上条件,也应宁可暂时不修,待请到行家里手,再行修复,绝不可仓促滥修,加厄典籍。

  忌用洋纸夹衬古籍。

  许多民国版本的拓片、字帖、纸墨拓工皆属精良,可版面之上却是黄斑累累,令人扼腕。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一些书贾作坊,贪求省惜工料费用,采用了一种叫作“油光纸”的纸张(当时流行的一种廉价的西式工业法制纸),作为字帖的衬纸。由于西式纸酸碱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蚀力,以致许多民国旧帖惨遭“黄斑之厄”。这一遗憾也使得当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一条教训,即:中国古籍必须远离一切西式纸张,二者隔离,方为上策。

  忌用化学杀虫剂防杀蠹虫。

  一些新手藏书家,因为惧怕蠹虫蛀毁古籍,便时常使用一些化学杀虫剂喷洒书橱,结果蠹虫猖獗如故,而古籍却反遭其害,黄斑遍布书身。惨痛之余,古籍藏家们也悟出一点,传统古籍的纸张极为“娇贵”,受不得任何化学品的侵害,而化学杀虫剂的腐蚀只会造成“爱而毁之”的结果。传统的正确防虫方法应为:在书橱中放置麝香、芸香或花椒(也可采用质量上乘的印度奇南香),以香气驱杀蠹虫,效果极佳。

撕破诗籍可以用糨糊修补。

传统的补书糨糊乃取面粉添加除虫菊、明矾等防蛀防腐的原料制作,现今补书则以市场购买的化学糨糊用清水稀释便可。将糨糊涂抹在撕破的书籍上,最后拼合粘连,晾干即可。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书籍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跨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所以我们要爱护和修补书籍。

扩展资料:

民网北京6月12日电今日,由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主办,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复旦大学传习所、复旦大学古籍保护学社承办的“我在复旦学修复”系列活动——“走进古籍修复”活动在光华楼一楼学生广场举办。

复旦大学2017级古籍保护与修复方向的13名研究生是这次活动的参赛者。他们每人分到一页破损的古籍书页,现场进行修复。一方木桌,一张书页,便构筑起了他们的“书籍医生”天地。这天地里有传统的棕刷,有自制的挑针,有小巧的镊子,更有他们灵巧且训练有素的双手。

比赛完成后,13名同学还向现场师生展示了修补书页、挖补印章、齐栏、线装书装订和“金镶玉”制作等古籍修复步骤。古籍修复是一个要求宁静与虔诚的“旧”事业,也是一个积极发展的“新”学科,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是这转型道路上的推动者和守护者

人民网-教育-原创 -复旦“书籍医生”带你走进古籍修复

-书籍

如果您对古籍修复感兴趣,我建议您采取以下步骤来系统地学习古籍修复技术:

1 寻找专业的学习机会:可以联系当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或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了解他们是否提供古籍修复的培训或课程。此外,您也可以搜索一些专门的古籍修复学校或培训课程,比如国家图书馆或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提供的课程。

2 自学相关知识和技能:您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章和在线资源来了解古籍修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可以阅读《古籍修复技术与实践》等书籍,以及一些在线资源,比如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网”等。

3 实践操作:实践是学习古籍修复技术的重要环节。您可以通过参与修复项目、实践操作或者找到一位有经验的导师来指导您的实践操作。

4 参加相关活动和组织:参加古籍修复相关的活动和组织,比如学术会议、研讨会、古籍收藏机构和修复组织等,可以进一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和实践经验。

5 持续学习和提高:古籍修复技术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领域。您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您开始学习古籍修复技术。

古籍修复各派绝技

1:蜀派有绝技“借尸还魂”,可以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着在新的纸张上。可以大大延长书的寿命,但是因为不符合现代修复要求修旧如旧,所以这项绝技已经随蜀派的消失而消失。

2:京派绝技“珠联璧合”,把纸放在锅里和天然碱性溶剂混合,加入颜色后熬成粥状,修补虫蛀的书籍没有任何痕迹,被行业里面成为珠联璧合,此项技艺随着纸浆修补书机的发明。已经继承和代替了古代技艺。是现在最流行的修复方法。

3:津派的绝技是“千波刀”,名如其艺,可以将纸随意劈成需要数量,而且保证原来的墨色、纸质。劈开后还能保证原来纸张厚度,即便是被劈开一千次依然可以如原来,不损伤纸张元气,犹如复制古书。在历史长河中因为此项技艺曾经多次险些外流,所以竹影法师弃艺后,因担心被书画作假人利用,将劈画工具、药物配方等都焚烧。因此津派随千波刀的消失而彻底消亡。现在有些书画修复师傅也会使用劈画,但是最多只能劈开2到5次,劈开后纸会薄,可以利用第2次托表弥补厚度,因为劈开后损伤书画严重,现在用的人也很少。与当年津派1千次都可以保证原来厚度和品质不可同日而语。根据现在书画界的研究,津派可能因为灵活掌握了“借尸还魂”和“珠联璧合”其中的奥妙所以创立了“千波刀”达到津派辉煌的顶峰。

4:杨派、苏派,两者相似度很高,但是在修复过程有明显的不同还是被分成不同的派别。其技艺的代表手法就是“浴火重生”,其手法与修复古画反铅,用白酒烧画方法相似。不同的是古籍修复是为了让纸章修旧如新。彻底消除霉菌而危害书籍的各种生物因素。

古籍修复浆糊

古籍修复里面浆糊被认为是首要机密。各门派不同配方比例不同。修复师傅很忌讳被问到浆糊如何调配。津派的竹影法师在06年时曾专门为北京年轻的古籍修复员,讲解过浆糊的使用。根据当时的场记配方如下。1:明矾,明矾的作用是防止墨迹晕染古代有些书籍印刷时油墨里面添加了面粉,而且明矾本身可以防止霉病。缺点是明矾可以让纸酸化脆弱。

2:蜂蜜:蜂蜜作用是为了降低纸张的膨胀系数,对于点镶、和补虫眼很有作用。也有防止油墨晕染的作用。缺点是延长浆糊风干时间、而且容易招虫子。

3:花椒、桂皮:作用是可以驱虫缺点是容易改变纸张颜色

4:白芨:这个增加粘性,缺点是以后再有人修复时不容易揭裱、北方天气干燥。加多后容易皱缩。天津艺术博物馆基本90%的画都是杨派修复,就有大量皱缩、崩裂等情况因为是按照南方浆糊配方加入过多白芨。所以在北方存放画面无法平整。

一、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技艺,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不但要熟悉历史上各个时期典籍的版本与装帧形式,还要了解各个时期典籍所用纸张及不同地域的装帧风格。操作中,更需要有娴熟的技艺。修复一本典籍往往涉及到诸多工序,一招一式皆有其规范与标准,这对从事典籍修复人员的素质修养及操作手法要求极高。

二、一册典籍的基本修复过程可分为两大步骤:1、制定修复方案,配备修复工具及用品;2、实施修复方案。具体细节可以分为14步:配纸染色、拆书分页、理平书页、书页补破、压平保养(书页)、还原书页(对折书页)、齐栏、压平保养(全书)、订纸捻、上书皮、打眼装订、执刀裁切、打磨切口、贴书签。

三、因此,古籍的修复需要专业人士操作,如果自己盲目修复,则可能造成古籍的损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古籍修复主张修旧如旧,所以选择修复的纸张要跟古籍的纸张尽量保持一致,那么古籍修复的纸张种类有哪些呢?

1竹纸  竹纸,是使用最普通的古籍纸张,竹纸本是常见的几种明清用纸中除土纸外最差的一种。竹纸产生于唐末,但没有普及,到宋代才大量使用。竹纸就是用竹的整个茎杆,经过几十道工序而加工成纸的。中国造纸最初是用麻料破布,而后发展到用树皮纤维造纸,这是造纸术的一大进步,而从树皮纤维发展到用整个茎杆造纸又是一大进步,使得纸得以降低成本而大量普及。但今天流传下来的宋版书用纸大多数是麻纸,其主要原因是竹纸发脆易碎,而在当时好书都是用麻纸来刷。现今市场流通的明清古籍绝大多数是用竹纸,就纸张的性质而言,  2藏经纸:唐人写经所用的一种纸张,颜色黄褐,犹如茶色,略有棉性,质地厚硬,不透明。  3毛边纸:色呈米黄,故亦称黄纸。正面光,背面稍涩,质地略脆,韧性稍差,牢固度次于太史连纸。《常昭合志稿》云:“隐湖毛氏所用纸,岁从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至今犹存其名不绝。”然据《中国雕版源流考》称,明司礼监造纸名色中,既有“毛边”名称,则非始于明末以毛晋得名可知。清乾隆以后印书用纸,除太史连纸、棉纸外,有一大部分是用毛边纸印的。  4、棉连纸:实际是宣纸的一种。汪六吉制造的称六吉棉连,色白如玉,匀净细腻,绵软有韧性,摹拓碑帖彝器多用之。清末比较考究的印本,也多用棉连纸。  5、官堆纸:色黄比毛边纸略厚,金陵书局印书多采用之。  6、毛太纸:与毛边纸颜色相似,质地略差,纸幅也较小,厚薄不等,有明显的直纹。清同治光绪间,用此纸印书较多。  7、白绵纸:白绵纸印本书籍是明刻本的一大特色,尤其在正德至万历年间大为使用。“明白绵纸本”近乎明版好书的代称,故藏家自当珍视之。历来认为白绵纸就是由绵茧所造的纸,但经过现代科学方法的检测,得知白绵纸实际是楮皮纸的一种。  8、皮纸:皮纸是用楮树皮和桑树皮所造的纸。产生于唐代,由于皮纸生产成本较高,故一般讲究的书才用皮纸印,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皮纸坚韧、抗蛀,比麻纸更加洁白平滑,而有的皮纸在生产过程中也加入一些麻料,所以用肉眼看,有时候皮纸看上去像麻纸,如南宋廖莹中世采堂本《昌黎先生集》习惯说法是白麻纸,而其实是白色桑皮纸。  明代官方刻书主要是用皮纸和白棉纸,故而从收藏角度上看,凡皮纸本书大部分都是好书。对于初入门者这是一个简单的办法。  9、太史连纸:比开化纸色略黄,质地细腻匀净,绵软有韧性。清雍正年间用铜活字排印的殿版《古今图书集成》所采用的两种纸,一为开化纸,一即太史连纸。  10、开化纸:开化纸也叫“桃花纸”,主要是因为在白色的纸上常有一星半点微黄的晕点,如桃红。开化纸产生于明中晚期,到清三代大为盛行,殿版书几乎均用此纸来印刷,到嘉庆之 后逐渐失传了。由于开化纸洁白细腻,薄而有韧性,再加上雕版精良,所以印出的书真正称得上纸白墨黑。到民国初年,陶湘的其中一项专藏就是开化纸本,因此而赢得了“陶开化”的雅称。因开化纸产量不大,除殿版书使用外,民间使用极少。开化纸是清代最名贵的纸张,因为它质地细腻,极其洁白,帘纹不明显,纸虽薄而韧性强,柔软可爱,摸起来柔润而有韧性。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宫里刊书以及扬州诗局所刻的书多用这种纸。

古籍修复师廉成春说他们就是古籍医生,古籍修复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古籍修复师说他们就是古籍医生,古籍修复工作最重要的是:古籍修复师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因为古籍修复必须要依靠自己的知识来进行判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