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古琴的历史发展,对于古琴最早的文字记述可以借鉴于哪本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追溯古琴的历史发展,对于古琴最早的文字记述可以借鉴于哪本古籍?,第1张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

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而考古发现则没有这么早,1978年在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属战国早期的琴。但在湖北枣阳郭家庙曹门湾墓区出土的一张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称,为目前所知最早,将我国有实物佐证的琴史提前约300年。

古琴谱最早是用文字来记录的,也就是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我国现存唯一的文字谱是《碣石调·幽兰》,它由六朝梁代丘明传谱,原谱则是唐人手抄的卷子。由于文字谱过于繁复,使用不便,经唐代琴家曹柔减化,发展成为减字谱。

古琴制作方法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古琴制作方法,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古琴的制作方法-选材

 选材是个古老的话题,东汉蔡邕识良材制焦尾琴的故事被传为美谈。我做了个有趣的实验:把琴弦绷在书桌及餐桌上,照样弹出宫商角徽羽,弹出散、泛、按之音。取自不同部位,得出不同音质,此实验说明任何一种木材(或金属)都可拿来制琴,木质再劣,做得再差,绷上弦也不至于弹不出声音,但这声音的品质甚是悬殊。怎样得到好的音质,选材是重要环节。古人斫琴上取桐木(阳),下取梓木(阴),以桐之柔配梓之刚,以材之阴阳相合得音之刚柔相济。但我发现,制琴选材不一定拘泥于上桐下梓,好的杉木就胜过一般的桐木,好的硬杂木同样胜过梓木。如今虽然良材难觅,但时刻留意必有所发现,我斫琴面板大都选自古旧老屋之梁枋,底板则采用陈年色木、栎木、柳木及其它适合做乐器底板的硬树材。

 怎样选材,依阴阳之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古琴的制作方法-选材六究:

 一究质地,桐是桐,杉是杉。

 二究尺寸,宜大不宜小,宜厚不宜薄。

 三究生材令长(生材令:即树木生长年龄)。

 四究熟材令长(熟材令:即树木砍下或做成物品的年龄)。

 五究木纹,不取水云纹,当取木性条直者。

 六究品质,腐朽、霉烂、虫蚀、疤节、木心、边材均不入选。

 古琴的制作方法-辨材之阴阳

 (1)原材纵面辨天地(阴阳):原材(园木)辨天地较易,细头(天部即树梢)为阳,粗头(地部即树根)为阴。

 (2)木材截面辨阴阳:观年轮早晚材,宽松色淡者为阳,紧密色深者为阴。

 (3)木材两端(两边)辨阴阳。

 A 入水:仰者为阳,覆者为阴。

 B 水湿:吸水多者为阴,少者为阳。

 C 吹晾:先干者为阳,后干者为阴。

 D 日晒片刻,取回室内,两手各按一头试之,温者为阳,凉者为阴。

 E 叩声:清者为阳,浊者为阴。

 F 观色:浅者为阳,深者为阴。

 G 闻气:轻者为阳,重者为阴。

 H 尝味:淡者为阳,浓者为阴。

 I 甲按:松者为阳,紧者为阴,

 将以上数法综合辨材,材之阴阳层层展开一目了然。

 古琴的制作方法-备材

 任何旧材所剖之面均为新面,开得琴材毛胚置干燥处搁之一年,待木性稳定,方可古琴的制作方法。我曾得三百余年前之古宅门槛木一断,麻栎质地,弦切材,将其制琴底,挖好腹腔后,搁之二月有余,板材中部竟隆起6--7厘米的驼峰。细究木纹,此材原为一弯树,驼峰朝阳而长。我根据阴阳之理,将驼面(阳)朝地(阴),晚上置露于家园中(白天取回),不加压力,观其动静,五、六天后果然回复平坦。此实为三百余年木性未改之证明,也是以阴矫阳之明证。(反之以阳克阴同样适用)

 二、古琴的制作方法-选琴型

 琴谱中所见古琴式样达五十余种,现今我们所见琴型多数为仲尼式。目前造琴之式样(细部)一般仿古代名琴,但仿名琴应该考虑名琴其型适其材之因素。我们手中的材料与所仿之琴的材料品质,是接近还是悬殊很大,不得不细究。仿象外型只能说是形似,关键还是音质。选琴型首先要注意自身材料的软硬松紧,疤节纹理,因材赋型,此方为选琴之真谛。

 三、古琴的制作方法-髹漆

 古琴的制作方法的后道工序是髹中国大漆(生漆)。千年来古琴的髹漆有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工艺目前我们见到的唐宋元明琴,其漆色浑如鸟木,虽历千年百年漆层大都坚固完整,而离我们比较近的清琴却大都漆灰剥落,不能下指。究其原因,所见明及明前琴,绝大多数均施鹿角霜及配以其它材料的底漆层。友人处所藏明琴《古虞南风》,我代其修理时,发现底漆是以铜末、鹿角霜混合成的。徐中伟先gu-qinnet生藏明琴《虎啸》,漆层则混以碧玉之屑。而清琴所铺底漆大都以瓦灰为主,如同清及后期漆工髹家具之法。我看这也是清琴退步的一个方面。

 生漆属阴,性坚质硬,配以一定的底漆料,成琴后按之难成凹槽,音质音量更优,这是中国古琴底漆的奥妙所在。可惜古琴底漆古老的传统配方奥秘恐怕已被遗忘了。我在操作实践过程中,视不同质地,不同音质音量的白胚琴,施以我研制的不同配方成分的底漆,或保持或改善或提高了古琴的音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同琴施不同配方尤如医生看病对症下药。本人藏一张无款之清琴,面为桐木,底为杉木,琴体极轻,称得仅145公斤,剖琴观之,面板腹腔挖得最薄处测得04毫米,此琴原来发音空洞,我将其重新施以合适的底漆后,重量增到22公斤,音质大为改观。目前厂家及个人髹琴漆往往忽略了底漆这个问题,很少考虑琴体先决条件如何,以自己的条件,习惯或降低古琴的制作方法成本来施一二种底漆,孰不知,有些本来条件不错的琴,就此穿错了衣裳,损坏了音质,功亏一篑,真正怨哉。

;

自制古琴的步骤:

1、选择制作古琴的材料;

2、在古琴材料上用铅笔画出琴体的形状大小,画出琴徽的各处龙池凤沼的位置;

3、用斧子和刨刀刨出一个有弧度的古琴面板形状,做出槽腹、底板和古琴附件;

4、对古琴材料进行刮灰胎和对琴体上漆;

5、对古琴上弦和进行调音。

想深入了解古琴文化,小编这里推荐几本书籍:《古琴之道》、《琴史新编》、《古琴丛谈》、《中国琴史演义》。这些书不仅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而且装帧典雅、赏心悦目,都是学习了解古琴文化入门级的好书。

古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载了三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它由历史上那些美丽的心意创造而出,并与爱美的中国人相伴千载,成为不朽。

《古琴之道》

知名金陵古琴家、吴门琴人老桐老师学琴多年经验分享,汇集100多幅珍贵而精美的,深度解读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中国古琴文化。《古琴之道:琴道、琴学、琴人、琴修》太古遗音,旷代之宝,一声入耳,万事离心。

作者从正统的角度指出了“琴道”、“琴艺”、“琴品”、“琴德”、“琴技”间所存在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与单纯技艺的差异。

从人文、物态规律进行审视,入情入理地指出了“清、微、澹、远”的鼓琴之道,在喧嚣繁闹的社会生活中,对调整人们身心安适所能起到的有益作用。

通过对诸多琴学疑虑的回答,力求帮助读者从“道器”与“乐器”,琴道和技艺的细微处去比较、体味、领略“琴道”中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

全书行文质朴率真,字里行间每每可见撰者对琴道所爱之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之切,动情处赤心难得,憨直处坦荡可嘉!

《琴史新编》

《琴史新编》颇受古琴研究者和爱好者欢迎。作者许健耄耋之年仍埋首琴学,钩沉史料,对昔年旧作进行大幅修订和扩充,增补篇幅近半,《琴史新编》即是许健先生的又一新作。

《琴史新编》以时代为经,依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代、现代之序,纵论古琴之起源、发展与流变;以琴人、琴曲、琴论为纬,广涉琴学诸多领域,探幽索微,钩玄提要,是一部全面、系统梳理古琴艺术发展史的佳作。

《古琴丛谈》

有人这样说这本书的作者,郭平君是难得的爱琴、懂琴、会琴之人。

本书从古琴的制作说起(良材美斫说器),谈到古琴的音质特色(琴音特色琴之“九德”),又谈到弹琴的种种讲究,说到琴的“知音”(琴对谁弹——说知音),说到俞伯牙和钟子期、嵇康与《广陵散》、陶渊明和无弦琴——一张古琴可以诉说无数美妙绝伦的故事,论及“打谱”、指法、琴曲题材。

又论及传统琴曲的音乐特征、琴的总体品格与流派风格,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最后还介绍了当代古琴大师管平湖,并对琴的现代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者曾把古琴称作“最美的器物”,因为“它由历史上那些美丽的心意创造而出,并与爱美的中国人相伴千载,成为不朽”。

《中国琴史演义》

这是一本极富趣味的书,属于古琴历史掌故读物。殷伟先生用他那诙谐的笔调、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追溯了中国七弦琴从早期,萌芽到近代兴盛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各个时代,琴家们呕心沥血的创作情景和名作佳篇的风采神韵。

书中的人物从官宦名流写到布衣书生,故事有雅致闲情也兼俚语俗声,甚至还有一两个关乎古琴的香艳故事却也不失格调,更加逼真的还原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

生动地描绘,鲜活的画面感,都给读者带来阵阵快慰。使读者在正襟危坐中渐展笑颜,给原本枯燥的琴学理论学习注入趣味性元素,于无形中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者希望广大读者能通过这些美好的故事,了解中国文化千百年来的质感生存形态,也希望有部分学历较高的读者从中感悟中国和西方在生态文化上的异同,体会中国人的生存奥妙。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古琴者,实为中华古圣先贤留于后世之妙器,对于人生修养、养性修身、立命进德有莫大助益,其松沉旷远的音色、舒缓简淡的曲调以及宁静庄重之仪容,其中所蕴藏的古朴宁静的意境,传达着静远淡逸的气息,能唤起恬淡悠远的回忆,令人返于原始本然之故乡,这对于紧张而焦虑的现代人实在是非常重要、弥足珍贵。

大家如有更好的书籍,请留言赐教!

首先选材,木材要纹理顺直、硬度适中等;塑外观,古琴的琴面曲率、与琴弦距离等,都影响古琴演奏效果;凿槽腹,槽腹决定了古琴的音色;装木胚,将古琴的面板和底板粘合,再镶嵌岳山、焦尾等配件;裱布,麻布先在稀释漆里浸泡,然后均匀裹在琴胚上;最后上灰胎、装琴徽、髹漆、擦漆、推光、装雁足、安琴弦、调音即可。

古琴制作方法全过程:

第一步:木料选材

历代古琴制作首重选择良材。面板宜选天然干燥的桐木或几百年的杉木,底板选用坚硬的梓木。均须纹理顺直、硬度适中,且无疤节和虫蛀。所谓“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声”。

第二步:外观造型

主要是形制和面板曲率。古琴的造型称为形制,即规范的形状制度。古琴面板曲率具有丰富的动态变化。古琴造型取自“天圆地方”,即底板平直,面板圆拱。焦尾处“间不容纸”,而四徽至琴头处,则须明显“低头”。古琴演奏时须将琴弦按在琴面上取得走手音。古琴琴面曲率以及琴面与琴弦之间距离的动态变化,均对古琴演奏产生重大影响。故古琴制作中,对面板曲率之合理性、平整性均有极高要求。

第三步:槽腹结构

槽腹结构即共鸣腔结构,是决定古琴音色的灵魂。槽腹结构的大小、比例、造型以及所影响到的面板与底板各部分的厚薄尺度,包括由雁足分开的两个共鸣腔的固有频率、相互音程关系等,均对古琴音量、音质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影响。

第四步:木胚装配

将古琴的面板和底板通过用生漆粘合而结合在一起,传统方式是用绳子均匀紧密的捆扎,待底板完全粘合,这样就构成了可以发音的共鸣箱。合琴后,镶嵌岳山、承露、焦尾、龙龈等硬木配件。配件安装须与琴面曲率合理配合,以期最佳弹奏效果。

第五步:木胚裱布

将古琴表面清洁,修补平整,上一道透明底漆后阴干。将浸泡稀释漆的麻布均匀裱裹在木胚上,最后阴干即可。

第六步:灰胎工序

用筛子把鹿角霜分别筛成粗(40-60目)、中(80-100目)、细(100-120目)三种规格。不同粗细规格的鹿角霜和大漆混合成粗灰、中灰、细灰。首先上粗灰,之后阴干。再打磨,局部补灰之后再阴干,再打磨。粗灰完成后依次上中灰及两遍细灰。步骤跟粗灰类似,且每道工序均须反复阴干、打磨、补灰。由于底漆和灰胎的干燥期都比较长,刮一遍灰胎要干燥10天左右才能达到一种表干状态。故须相当的细致及制作周期。

第七步:琴徽安装

古琴琴面镶嵌的十三个琴徽,其功能在于作为泛音位置的标识,同时也为按弦取音提供了准确的音位位置。徽位的安设,是根据全弦长(指岳山至龙龈两个架弦点之间的有效弦长)分段震动的道理排定的。一般先定中间七徽的位置,然后依次向两边排列。确定13个琴徽位置后,向下打眼,深度约1毫米。琴徽厚度15毫米,露出琴胚05毫米。将来髹漆后统一打磨平整。

第八步:髹漆工序

先刷一层黑色不透明大漆,并阴干后打磨。如有大眼(琴胚不平或塌陷),则用细灰加大漆混合后补平。再用色漆在琴胚上画出纹样作为髹饰,若是素色琴则无此道工序,然后彻底阴干后再刷一遍透明大漆,再阴干。最后一次阴干后,用细号水磨砂纸,将底下髹饰的纹样通过打磨显露出来。

第九步:擦漆工序

首先刷一层透明大漆,阴干后打磨。然后反复进行“擦青”、阴干、打磨工序3-5次。擦青次数越多,漆面越光亮。若不擦青,刷完透明大漆直接推光的,则为亮光漆面。刷完大漆先打磨再推光的,则为哑光漆面。

第十步:推光工序

用人手、棉团、真丝团或头发团蘸取生植物油推擦10-20遍。反复摩挲,直至琴面达到光洁细腻的效果。达到古人“漆光如镜”的要求。

第十一步:雁足安装

古琴面板和底板粘合以后构成两个共鸣箱,大的叫龙池,小的叫凤沼,两者以两个雁足为界。雁足下方为足池。古琴的雁足位置应该是在尾托到轸池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上,这个点则正好构成了古琴两个共鸣箱的固有频率的和谐音程关系。

第十二步:琴弦安装

安装古琴的七根琴弦应按一定的顺序。一般先上五弦,目前五弦定为国际标准音高A。五弦定准后,依次六、七弦,先后缠绕在琴背右边雁足上,然后再上一、二、三、四弦,缠绕在左边雁足上。

第十三步:调音

弦安装后还须调音,使七根琴弦达到相互音程关系。如此,一张古琴才算制作完成。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古琴到底是谁发明的?

古琴在我国乃至世界存在历史悠久,其美妙的音乐一直被大众所喜爱但它的来历却是个迷。有说伏羲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有说起源于更早的巴比伦文化,但都没有确定的说法。但从汉代开始已经有文献记载琴的创制者分别为伏羲。

伏羲是在其母亲在东方世界“雷泽”踩到了天帝脚印,因为灵力巨大而怀孕。后来伏羲知道自己的身世并与天帝相见在东方建立了自己的王国。伏羲因为履行天帝交给的职责,经常到人间巡查。他看到人们吃生食,于是取来自然火种传给人们,让人们改变了野人般的饮食习惯。

他观察星象,地形,还发明八卦符号来帮助人们记载发生在生活中和自己身边的各种事情。伏羲还想为人间的生活增添乐趣和欢乐,他总想创造出美妙的乐器。他看到蜘蛛网激发灵感为人们创造出渔网捕鱼改善人们的生活。

伏羲来到西山桐林两只美丽的大鸟落在一棵梧桐树上,其余的鸟就飞到其他的树上,对着两只美丽的大鸟齐鸣。伏羲惊异道:“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吗”那两只大鸟突然对天叫起来了,旁边的百鸟也都一齐叫了起来,仿佛在向天帝朝拜。

因为种种迹象伙羲认为,凤凰降临的这棵大树必是桐林中的神灵之物,于是,伏羲砍下那棵树制成了乐器。从此,就拥有了中华民族自己的标志性乐器--古琴。

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

发展:

1、先秦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

2、两汉

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七弦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共鸣声小,尾部为实木,面板无徽位。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3、南北朝

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乐和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由于士族门阀制度对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愤世嫉俗以琴书自娱。期间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谱,南朝隐士丘明有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戴颙、宗炳和柳恽等。

4、现代

由于古琴及其所象征传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编号Ⅱ—34。

扩展资料:

1、款式分类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列子式、伶官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钟离式(鹤鸣秋月琴)、剑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

2、外形结构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参考资料:

-古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