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夜观天象是什么回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6收藏

古代的夜观天象是什么回事?,第1张

古代的夜观天象更多的是指天文上的一些观测,实际上是长期积累下来,比如说星座的移动,它跟季节的变化相关,比如说像北斗斗柄的指向,指向西的时候就是秋天了,指向东是春天。它也应该是长期的观测的结果,是有科学性的。

但是我们经常可以从文学作品听到比如说夜观天象,在三国里头也可以看见,就是说司马懿夜观天象说有颗星暗了,说诸葛亮已经不在人世了,还有一些借看星象,说改朝换代,这是统治者为他政治服务的一种说法。

在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会通过观天象预测天下大事的变动,享有盛名的如汉朝的张良,三国的诸葛亮和明朝的刘基等。

历史上中外都出现过许多著名的预言家,留下许多有名的预言书,如李淳风和袁天罡的《推背图》,刘伯温的《烧饼歌》和法国人诺查丹马斯的《诸世纪》等,都对他们身后所出现的大事作了非常准确的预测,他们大多精通星象学,有些就是通过观测天象而做出预言,说明通过天象观测和解读的确能预知人间的变化,也说明古人在对天象的解释上确有独到之处。

星象学在中国已有至少几千年的历史,其实真实的历史可能更为遥远。从本质上来看,它和“太极”,“河图”,“洛书”,“周易”,“八卦”等都是来源于史前文明。

古人认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从天象的变化可以推知人类将要发生的事情。人顺天而行,“天”就现吉象,人间必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若是逆天而为、干了坏事,“天”就降凶兆,人间就会干旱少雨、洪涝灾害、兵变民乱等。所以古人很重视对天象的观测。

相传当时唐太宗命人夜观天象,发现天象异动,后来便在一颗石头上看到了“武代李后”四个字,唐太宗便决定诛杀武氏一族,但是最后因为大臣李淳风的劝说而放弃了这个念头。不过唐太宗从此以后却也时时刻刻防范着武氏一族的人。

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成功获得了朝廷大权,登基后便开始对自己的朝政大权感到忧心。唐太宗自己就是武力获得的皇位,因此他担心自己和后人的皇位也会被人夺走,于是唐太宗便命人夜观天象,通过天象的好坏来判断大唐是否有大事发生。虽然夜观天象的做法很迷信,然而唐太宗李世民还是相信了。

唐太宗统治后期,替唐朝观察天象的大臣发现天象异动,因此急忙禀告了唐太宗。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非常忧心,但又不知该当如何,然而不久后便有人禀告唐太宗,在城外的石头上发现了“武代李后”四个大字。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夺得政权后也是看到了“牛替马后”四个字,因此杀了自己手下的牛姓大将;唐太宗为了避免来日生出祸乱,便决定要杀了武氏一族。

大臣李淳风得知唐太宗要因此灭了武氏一族而感到无比震惊,便立刻进宫劝说唐太宗。李淳风认为:若此事真是天意,那么也绝非人力可改,况且石头上的字很可能是有人利用了天象异动而故意生事;如果唐太宗因此而大开杀戒,不仅不会扭转天象,反而会导致百姓们人心惶惶,让谋权篡位者有了可乘之机。因此,若是为此杀掉武姓的子孙后代,未免太过得不偿失了。

唐太宗听完李淳风的劝说后,也明白自己的决定似乎太过残暴了,于是便打消了灭族的念头。然而这件事情始终在唐太宗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从那以后,唐太宗再也不重用武氏一族的人了。

前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讨论的“天人合一”的内涵。第一个方面:从《易经》的哲学理论层面,粗略的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基础,其本质上就是易学中乾坤二卦和坎离二卦之间关系的反映。道教中返本归真的修道之学,其核心基本都是运用此理论,使得人体内“坎离相交”及“心肾相交”,也就是“水火既济”,从而达到返回先天纯阳的乾卦之体。乾卦象征天道,道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最彻底的“天人合一”(当然,以上全是从纯理论上进行陈述,国内还是有一些相关学者深入研究过相关课题,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胡孚琛先生就著有《丹道仙术入门》一书)。第二个方面:我们主要从古代医学理论宝典《黄帝内经》中摘抄了一些内容,作为第一点理论的佐证,并让朋友们从感性的角度对“天人合一”有一个初步的认知。那么,本文作为前文的继篇,我将继续从古代知识体系的各方面来列举相关例证,以作为“天人合一”理论在古代深入广泛影响的一种证明,相信也有利于朋友们从更宽阔的视角来理解这一理念的内涵。

首先要强调一下,把“天人合一”理念发挥到最极致的,就是上文中讲的道家了,最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真人境地。儒家有没有,也有! 宋代易学大家邵子在《皇极经世观物篇》中对圣人的一段描述:“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功,身代天事者焉。又谓其能以上顺天时,下应地理,中徇物情,通尽人事者焉。又谓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今古,表里时事者焉。” 这一段文字读起来有“顶天立地”之感吧?!哈哈,有就对了,这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最终境地,美不美?这就是大美(-)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下面咱们所要涉及的“天人合一”理念在古代的例证中,基本没有比这些更加彻底和真切的“合一”了。

好了,话不多说,正文开启:

“天人合一”在古代天文历法中的应用。

这个方面的内容,其实我只要说一个词,相信朋友们立刻就会恍然大悟:“哦,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内涵之一呀!”哪个词呢四个字:“夜观天象”。吼吼,酷不酷?!不过要想夜观天象,是要具备丰富的古代天文知识的,一般都是在钦天监(古代掌管天文历法的政府部门)里面任职的主要官员才有能力和有资格来观天象,并且发表看法。俗语有言:“狗瞅星星”,就是说没有相关天文知识,那就啥都看不懂。。。。。。这方面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被后人奉为传奇人物的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的太史令:李淳风(想更进一步了解的朋友可以百度关于李淳风的介绍)。古代天文知识体系,可以作为初步入门了解的就有《天文大象赋》,《丹元子步天歌》等 。其内容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天上的星辰的布局排列以及星体的明晦变化与地上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君臣个人状态相联系,是“天人合一”内涵在治国安邦中一种体现和应用。要强调的是,观天象之学在古代可不是闹着玩的,是人们严肃认真对待的一门学问 。在《史记》八书之一的《天官》中就有相关内容的记载。而在《后汉书严光传》中有一段比较有趣的记载:“ 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翻译过来就是严光和汉光武帝刘秀是老相识,严光和刘秀见面后聊得太开心了,晚上就睡在一起,睡着后严光把脚给搭到了光武帝刘秀的腹部,谁知到了第二天,朝廷中主管观天象的太史就上奏皇帝刘秀,说昨天晚上他夜观天象,发现有 “客星”(其实就是严光)侵犯了“御坐”(即古代的“帝星”,这里指皇帝刘秀),刘秀听后就笑着说,没有啥大事,就是我和老朋友严光在一块睡觉了而已。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故事的出处是正史《后汉书》,也就说明人们对待这种事情是严肃认真的。第二就是这个故事(故事:“故”者,古也,所以故事意思就是过去的事情,而并非瞎编乱造的意思)中的内容就体现了古代天文中的“天人合一”的内涵。当然,类似的事情在古代典籍中记录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以上是聊了古代“天文”,下面咱们聊一下古代历法。古代历法其实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天时和地利之间的关系问题,对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很大的,例如二十四节气,作为一年四季的时间节点,成为古代农人把握农业生产时间节点的重要参考。如果牵强联系一点的话,那就是古代帝王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节点,需要通过一些仪式来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之心,也就是古代帝王的祭祀制度。例如“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举行的圜丘祭天,就是继承了古代郊祀制度的一种国家礼仪。"这句话为什么要带引号?因为这里面有三个重要的知识点,对于我们体会古代“天人合一”理念很重要。哪三个呢?就是这三个词:1“冬至日”;2圜丘;3郊祀。咱们先说“冬至日”,为什么选择在冬至日来进行祭天活动呢? 因为在古代历法中,冬至日是天地间一阳复生之时,也就是涵养天地万物的这种普惠性的正能量开始苏醒了 ,用古人的视角来看,就是“天”准备生发万物了,而帝王是掌管天下的“天子”,所以需要向上级汇报一下相关工作,并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平安祥和。第二个知识点,就是圜丘了,圜丘的知识点就体现在其建筑结构中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百度,里面有所简述,我是门外汉,就不再班门弄斧了。最后一个就是“郊祀”,这是古代“天人合一”理念之下所形成的一种帝王礼仪,属于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不要小看儒家哦,儒家也是有很大的格局滴。当然,后来儒家发展中越来越小气,最后就小气到有些死板了。 古代历法本质上是把握“天时”变化规律的一种深奥的学问。历代开创基业的帝王大多会重修历法,其原因有二:一是朝代更替,则代表了天象有变,天象变则天时亦变,天时有变则历法必当重修。 其二就是历法在使用中会出现偏差,如本来推算有“月食”,但却没有发生之类,那么这种情况下也要修定历法。例如前面提到的唐代传奇人物李淳风就编定过唐代历法之一:《麟德历》。

天文立方方面就写到这里吧,下次接着写。这次是:“谈天”,下次咱们“说地”哈,然后还会聊一下古代数学呀,文字呀,还有古人眼中的一些植物和天上星宿之间的关系,有兴趣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和转发啊,你们的支持是我写下去的动力啦(看起来像是客套话,其实学过文章的朋友都知道,这是最真诚朴实的语言啦。。。)(-)

  归隐的地方是西河边。

  《武媚娘传奇》袁天罡、李淳风二人锯断了“龙脉”之后,痴迷上了阆中这块“风水宝地”,先是在蟠龙山结庐观天象、研究天文,后二人又在西河边修建了一座天宫院,隐居于此研习风水。

  袁天罡,唐代最著名的相师,在中国相术史上也是赫赫有名。四川成都人(今四川成都),生卒年不详。隋末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益州。善风鉴,累验不爽,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井(临邛)令。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三世相法》、《推背图》(和李淳风共著)、《袁天罡称骨歌》等。通志著录,其有《易镜玄要》一卷,久佚。当代阴阳易辨派创始人高煜翔评价袁天罡:“名如皓月罩千秋,声似春雷震古今。”

奇特之处在于,风水在中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房时,二是建陵时,武则天让风水大师袁天刚和李春凤为她选择陵墓的位置。袁天刚原来观测到天空分阴阳,在凉山上发现了一块宝地,于是他把自己的铜币埋了起来作为记号,李春凤看着山峦起伏,发现凉山就像一个仰卧的女人。他觉得这块宝地对女主很有利,就在山上找了个地方,用发夹在头上做了个记号。

风水自古以来就在中国受到高度赞扬,众所周知,中国非常重视家庭成员和家庭,所以风水对中国尤为重要。不仅普通人非常重视风水,皇帝和君主也非常重视风水。

当武则天回到王位上时,他们知道他们选择了同一个地方,发现李春凤的发针插在袁天刚埋下的铜钱洞里这样的结果,可以看出武则天墓的风水不太好。武则天登基后,她很早就开始在自己的住处工作于是,她请李春凤和袁天刚这两位著名的风水大师选择自己的陵墓几经周折,我们终于选择了外观非常独特的双峰。

作为历史上的女皇帝,双如凤显然非常适合武则天,这里的地理位置相对隐蔽,这使得乾陵不存在盗墓贼。乾陵视野开阔,环境非常好,从风水角度看是非常好的。乾陵不仅风水好,而且隐蔽性也很好,修建得非常牢固虽然乾陵比较隐蔽,其实很多盗墓贼都发现了这个地方,但乾陵是可以保存的。

这都是因为它的坚硬外表,据说有很多钱岭的痕迹是被炸药炸过的,但没有一个是被炸过的。可见硬度太高了在历代乾陵墓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天气突然变了,原来睛朗的天气突然下起雨雷,这可以说是一系列奇怪的事情。

夜观天象下一句是:紫微星亮。

“夜观天象”是古代星象学术语,所谓“天象”,就 指发生在地球大气层外的一些现象——“天文现象”,例如行星的冲合、“月球的盈亏”、“彗星的隐现”、“太阳的出没”、“流星的闪逝”、“新星的爆发”、“日月的交食”和“极光”等,一些天体运行发生的变化。

引证:

一、在《易·系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指天空的景象,如日月星辰的运行有变化等。

二、老舍 《茶馆》第三幕:“我夜观天象,紫微星发亮,不久必有真龙天子出现。”传说“紫微”是帝王之星。

三、三国时,司马懿夜观天象说有颗星暗了,他认为自己的对手——诸葛亮已经不在人世了。

四、李淳风和袁天罡的《推背图》,根据天象,预测后世之事。

五、刘伯温的《烧饼歌》,也是根据天象,来推断以后的世事变迁。

武则天进宫被封为才人之后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也没有象母亲杨牡丹希望的那样发展。当时与袁天纲齐名的另一星相家、当朝天文宫太史令李淳风观天象时,发现太白星连日出现在白天,于是,便占卜一卦,这一卦非常奇怪,李淳风不敢怠慢,奏太宗皇上说:“女主当昌。”与此同时,长安民间亦流传出一种手抄本《秘记》,上写:“唐朝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当有天下。”

长庚星就是太白星。古语有云:日出长庚后。太白星俗名启明星,顾名思义是太阳出来前最亮的星星,预示着太阳就要出来。

太白金星是明清小说中才开始出现的,大部分给他起了个李长庚的名字,这个纯粹是从传统星占你敷衍出来的。五大行星中的金星古时候的标准名称是“太白”,在传统的星占中它属西方,而西方在五行中为金,故到了明朝时金星之名正式出现,之所以叫长庚,是因为金星有个古名为“长庚”,这是因为金星每年有段时间,天黑时会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中。姓李,可能是李白缘故,也可能附会老子的姓,这就不好说了,总而言之,太白金星李长庚大概是这么回事

古代的夜观天象是什么回事?

古代的夜观天象更多的是指天文上的一些观测,实际上是长期积累下来,比如说星座的移动,它跟季节的变化相关,比如说像北斗斗柄的指向,指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