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分别有两种染色的繁植物分别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4收藏

古代分别有两种染色的繁植物分别是,第1张

草染,石染。

染色即染上颜色,也称上色,是指用化学的或其他的方法影响物质本身而使其着色。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通过染色可以使物体呈现出人们所需要的各种颜色,用五颜六色来装点生活。染色之法自古有之,并不断发展。

染色是一个很古老的工艺。从出土文物来看,我国和印度、埃及早在史前就知道用某些天然染料来染色。自1856年珀金发明合成染料以后,人们对染料的染色原理陆续进行研究,但许多较有成效的基本研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铜铵纤维、黏胶纤维和醋酯纤维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种合成纤维才不断的出现。

最常用的是苏木精和伊红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将细胞质和胞质内某些结构,如龙胆紫溶液把染色体染成蓝紫色、甲基绿与DNA结合使线粒体染成蓝色。我们称这种能被苏木精染蓝的性质为嗜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将细胞质和细胞间质,如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我们称这种能被伊红染红的性质为嗜酸性。染色深浅可反映嗜碱性和嗜酸性强弱。若对两种染料缺乏亲和力,则称为嗜中性。有些组织成分可以显示与染料颜色不同的颜色,当用蓝色碱性染料甲苯胺进行染色时,组织中的糖胺多糖成分被染成紫红色,此种显色与染料颜色不同的现象成为异染性。

我国古代使用的主要植物染料包括蓝靛、紫草、木槿花、茜草、菘蓝等。以下是对该问题的详细回答:

1蓝靛

蓝靛,也称作蓝草,是一种从蓼蓝属植物提取的天然染料。它被广泛使用于古代中国的纺织品染色,尤其是蓝色织物,如蓝色布匹和蓝色衣物。

2紫草

紫草是一种从紫草植物根部提取的染料,可以产生深红至紫色的颜料。在中国古代,紫草被用于染制丹紫色的织物,尤其是宫廷中的服饰和礼仪用品。

3木槿花

木槿花是一种常见的花卉植物,在中国古代被广泛用作染料来源之一。木槿花可以提取出一种深红至紫色的染料,用于染制衣物和丝绸,赋予其华丽的色彩。

4茜草

茜草是一种传统的红色染料植物,主要生长在中国南方地区。其根部富含茜素,可以提取出红色的染料,被用于染制丝绸、棉布和皮革等材料。出土文物证明,古代所用媒染剂大多是含有铝离子较多的明矾。这是因为明矾水解后产生的氢氧化铝和茜素反应,能生成色泽鲜艳、具有良好附着性的红色沉淀。

5菘蓝

菘蓝是一种来源于菘蓝植物的染料,具有紫蓝色的颜料。在中国古代,菘蓝被广泛用于皇室和贵族的服饰中,赋予其高贵典雅的颜色。

6其他植物染料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植物染料外,中国古代还使用了许多其他植物作为染料来源,如紫花地丁、苎麻、黄连木、菘蓝花、龙胆草等。

总结:我国古代使用的主要植物染料包括蓝靛、紫草、木槿花、茜草、菘蓝等。这些植物提供了丰富的颜料,用于染制各种面料和纺织品,赋予其丰富多彩的色彩。除了这些主要植物染料外,还有许多其他植物也被用于染色。这些植物染料在古代的服饰和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采用菘蓝主要是用直接浸揉染色和还原染色方法来染色。

菘蓝又名茶蓝、北板蓝根等。除了广为人知的感冒药,它的叶子还可萃取蓝色染料;种子也可榨工业用油。

古代用菘蓝做染料在秦汉以前主要以浸揉直接染色:将蓝叶与织物一通揉搓,或将蓝汁揉出再以织物浸泡,辅以草木灰浸染。

汉以后逐渐发展出还原染色技术,先将菘蓝放到坑里,加水过滤,然后放到容器里再加入石灰,快速搅拌,与空气反应,氧化成为靛蓝,最后沉淀去水,剩下的泥状靛蓝即可用于染色了。

其实其原理用现代方法解释如下:

首先,要把这些植物放入水中浸泡。因为可溶于水,靛苷会从细胞中缓慢地释放出来,同时靛苷上的糖基会被逐渐水解,留下单独的3-羟基吲哚。而那些被释放出来的糖会被微生物转化成乳酸,逐步提高发酵池的酸度,进而促使更多的3-羟基吲哚从糖的怀抱中挣脱出来。

当靛苷水解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再用石灰调节溶液的酸碱度,促使3-羟基吲哚被氧化为3-吲哚酮,此时,刚刚独立没多久的吲哚基团将再度走向联合,两个分子的3-吲哚酮会发生缩合反应,形成靛蓝:一种蓝色的沉淀物。

但如果要使用这些染料的话,并不是简单地把沉淀好的靛蓝涂抹到衣物上那么简单,而是必须利用米泔水,酒糟等原料对它进行进行再次发酵。再这样得条件下,靛蓝会发生还原反应,变成无色的靛白。但是和靛蓝一样,靛白还是很难溶解在水中,于是,要再次用到石灰与靛白发生反应,让后者变成可以溶解在水中的靛白盐——直到此时,染色剂才算是真正做好。把需要染色的衣物放在准备好的染色剂中,等靛白充分地进入纤维就可以拿去晾晒了。在晾晒过程中,靛白再次被氧化,变回靛蓝,织物也就如此被赋予了稳重的蓝色。

古代使用过的植物染料种类很多,单是文献记载的就有数十种,现在我们仅就几种比较重要的常用染料谈一谈。

蓝草,一年生草本,学名蓼蓝。它茎叶含有靛苷,这种物质经水解发酵之后,能产生靛白,当靛白经日晒、空气氧化后缩合成有染色功能的靛蓝。在古代使用过的诸种植物染料中,它是应用最早,使用最多的。

蓝靛制作方法是把蓝草叶浸入水中发酵,蓝苷水解溶出,即成吲哚酚,再在空气中氧化沉淀缩合成靛蓝泥,即可贮之待用。靛蓝染布色泽浓艳,牢度好,一直流传至今。

茜草,又名“茹藘”和“茅搜”,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植物染料。战国以前是野生植物。《诗经》记载:“茹藘在阪”、“缟衣茹藘”,前者是说它生长在山坡上,后者是说它的染色。

茜草是一种多年生攀缘草本植物,春秋两季皆能收采。收采后晒干储藏,染色时可切成碎片,以热水煮用。

出土文物证明,古代所用媒染剂大多是含有铝离子较多的明矾。这是因为明矾水解后产生的氢氧化铝和茜素反应,能生成色泽鲜艳、具有良好附着性的红色沉淀。

紫草在《尔雅》中称为“茈草”。它属于紫草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8月至9月茎叶枯萎时采掘,紫草根断面呈紫红色,含紫色结晶物质乙酰紫草宁,可作为紫色染料。紫草宁和茜素相似,不加媒染剂,丝毛麻纤维均不着色,加椿木灰、明矾媒染,可染得紫红色。

荩草茎叶中含**素,主要成分是荩草素,是黄酮类媒染染料,可直接染丝纤维,以铜盐为媒染剂可得鲜艳的绿色。

除上述植物外,古代还以狼尾草、鼠尾草、五倍子等含有鞣质的植物作为染黑的主要材料。

植物染料,顾名思义,是从植物中提取出的用于织物染色的染料。20世纪初,自化学合成染料问世,因合成染料优异的染色性能、众多的品种和廉价的成本,使植物染料逐渐地退出了染料市场。近年以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开始逐渐认识到,化学合成染料对人体的健康和环境产生严重的损害和破坏,于是人们又重新提级植物染料。 生态纺织品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名词。它是指其在生产、消费和遗弃的整个过程中,都不产生或不含有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伤害和对人类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任何物质的纺织品。而作为生态染料应该具备下列条件1、生产原料具有再生性2、对人体无不良影响3、生产加工过程无污染产生4随产品的遗弃物能被环境自然分解而不污染环境化学染料要符合上述4项条件,不可能。化学染料大部分是从石油中提取合成的,这部分产品是在生产中能分解出20余种有致癌或致过敏的禁用偶氮染料以及在一定条件下还可离解出铅、铬、镐、钻和汞等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重金属离子。作为化学合成产品的合成染料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体有所伤害,尤其是贴身服饰。现阶段正在工厂中使用的所谓环保或生态染料,都仅仅只是在现有的病理学检测条件和现有标准条件下顺利通过检测的染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病理研究的发展,它们中相当部分也将进人禁用染料的行列,因此合成染料的使用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受到限制。另外,合成染料的生产过程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其使用过程还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废水污染,

植物染料来源于植物世界,随着植物而生,也随着植物而亡。

古代常用的植物染料实在多不胜数,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 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布。

中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天然染色中使用植物染料为最多,用途也最为普遍。如树皮、树根、枝叶、果实、果壳;花卉的鲜花、干花、花叶、花果;水果的外皮、果实、果汁,及草本植物、中药、茶叶等很多都可以用来染色。矿物类染料,如朱砂、赭石、石青等,动物染料,如胭脂虫,紫胶虫、墨鱼汁等。

远在周朝就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古代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间色(多次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

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的(荀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宋应星《天工开物》:“凡蓝五种,皆可为靛”),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代最初用的是菘蓝,后来逐渐发现了蓼蓝、马蓝、木蓝、苋蓝等诸种可以制靛之蓝。

在古代,蓝色的服装往往是平民穿戴的,所以蓝色染料用量极大。在这类染料原料中

蓝草

是从古至今最著名的制取蓝色染料的草本植物。

蓝草有5种,分别是茶蓝、蓼蓝、马蓝、

吴蓝

、苋蓝。

在蓝草的叶子中含有一种色素,染于织物上后,经日晒,空气氧化,就生成“

蓝靛

”。这种染料非常耐日晒、水洗和加热,所以自古即受欢迎,历来都作为经济作物而大面积种植。

我国自古染紫都用紫草,《

神农本草经

》已经著录。它有“

茈草

”、“

地血

”等别名,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花和根都是紫色,从其根、茎部可提取出紫色染料。

我国古代黑色染料的原料都是一些含

鞣质

的植物的树皮、果实外皮或

虫瘿

,例如

五倍子

壳、

胡桃青皮

、栗子青皮、

栎树

皮及其

壳斗

、莲子皮、桦果等。

它们的水浸取液与

媒染剂

绿矾

配合,便生成

鞣酸

亚铁,

上染

后经日晒氧化,便在织物上生成黑色沉淀色料。因绿矾常用于染黑,所以又叫

皂矾

对于上述这些植物,需要染工预先处理,对有效成分加以提取、纯制,做成染料成品。这样便出现了古代的

染料化学

工艺。

比如蓝草的

化学加工

,据《

齐民要术

》和《

天工开物

》记载,是把它们的叶和茎放在大坑或缸、桶中,以木、石压住,水浸数日,使其中的“蓝甙”水解并溶出成浆。

每水浆一石,下

石灰水

5升,或按15%的比例加

石灰粉

,使溶液呈碱性,其中无色的

靛白

便很快被空气氧化,生成蓝色“

靛青

”沉淀,滤出后晾干即为成品。

临到

用时,将靛青投入

染缸

,加入

酒糟

,通过发酵,使它再还原成靛白并重新溶解,即可对织物进行染色工序了。这种“靛青”制作和染色的

化学工艺

大约在

春秋战国时期

已经发明。

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它们的提取和施染方法各不相同。

矿物颜料

前面提到的天然赤铁矿,是最早利用的矿物颜料,到春秋战国时期,仍然用来涂染粗劣的麻织物。当时称作赭衣,可能是用天然赤铁矿石粉涂染的,无领的赭衣作为罪犯的囚衣。此外,朱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也是古代重要的染红用的矿物颜料。在《考工记·钟氏》中曾经记述用丹涂染羽毛,丹就是朱砂。在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麻布以及刺绣印痕上,都有用丹涂染的痕迹。由于朱砂颜色红赤纯正,经久不褪,一直到西汉,仍旧用它作为涂染贵重衣料的颜料。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朱红菱纹罗绵袍上的朱红色,经X射线衍射分析,它的谱图就和六方晶体的红色硫化汞相同。朱砂或赭石颜料施染以前,都要经过研磨,并且加胶液调制成浆状,才可以用工具涂到织物表面。从上面说的出土纺织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的颜料研磨已经相当精细,涂染技术十分精良。除染红色的朱砂、赭石外,其他的天然矿物颜料有染白的绢云母,染黄的石黄,染绿的石绿等。

植物染料

我国古代所用的植物染料种类很多,按化学性质和染色方法来分,有直接染料、碱性染料、媒染染料和还原氧化染料等。

直接染料和碱性染料栀子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应用最广泛的直接染料,《史记》中就有“千亩卮茜,……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可见秦汉时期采用栀子染色是很盛行的。栀子中主要成分是栀子苷。这是一种**素,可以直接染着于天然纤维上。又富含小檗碱的黄檗树的芯材,经过煎煮以后,也可以直接染丝帛。《齐民要术》中就曾经记述黄檗的栽培和印染用途。小檗碱属碱性染料,用来染丝绢、羊毛等动物纤维很适宜,南北朝时期的鲍照(约414—466)曾经写出“锉檗染黄丝”的诗句,表明当时用黄檗染丝很盛行。这不仅由于它染色方便,也因为小檗碱具有杀虫防蠹的效果。

媒染染料 茜草是我国古代文字记载中最早出现的媒染植物染料之一,《诗经》曾经描述茜草种植的情况(《郑风·东门之》:“茹■在阪”,“茹■”就是茜草),并且讲到用茜染的衣物(《郑风·出其东门》:“缟衣茹■”)。茜根中含有呈红色的茜素,它不能直接在纤维上着色,必须用媒染剂才可以生成不溶性色淀而固着于纤维上。古代所用媒染剂大多是含钙铝比较多的明矾(白矾),它和茜素会产生鲜亮绯红的色淀,具有良好的耐洗性。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深红绢和长寿绣袍底色,都是用茜素和含铝钙的媒染剂染的。可以媒染染红的除茜草外,还有《唐本草》记载的苏枋木,也是古代主要媒染植物染料。这种在我国古代两广和台湾等地盛产的乔木树材中,含有“巴西苏木精”红色素,它和茜素一样用铝盐发色就呈赤红色。

《尔雅》中的“藐茈”(紫草)是古代染紫色用的媒染染料。紫草根中含有紫草素。可以染黄的媒染植物染料更多,如荩草中含有木樨草素,可以媒染出带绿光的亮**,古代专用荩草(古时称作盭(lì)草)染成的“盭绶”,作为官员的佩饰物。又如栌和柘,“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本草纲目》)。槐树的花蕾——槐米,也是古代染黄的重要媒染染料。桑树皮“煮汁,可染褐色久不落”(《食疗本草》、《雷公炮炙论》)。栌和柘木中含的色素叫非瑟酮,染出的织物在日光下呈带红光的**,在烛光下呈光辉的赤色,这种神秘性光照色差,使它成为古代最高贵的服色染料,《唐六典》记“自隋文帝制柘黄袍以听朝,至今遂以为市”,到明代也是“天子所服”。这一服色制度以后也传到日本。

我国古代所用的铝媒染剂除天然明矾外,也利用富含铝盐的柃木、椿木灰作媒染剂,在宋代还有利用溶有铝盐的大庾岭河水媒染苏枋的。

栎树(就是橡树,在《诗经》中称作“朴樕”,见《召南·野有死麕》)和我国特产的五倍子都含有焦棓酚单宁质;柿子、冬青叶等含有儿茶酚单宁质。单宁质直接用来染织物呈淡**,但是和铁盐作用呈黑色。《荀子·劝学篇》中所说的“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涅就是硫酸亚铁(古时又称青矾、绿矾、皂矾),用单宁染过的织物再用青矾媒染,就会“与之俱黑”。黑色在古代大都作为平民服色,到秦汉时期“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史记·秦始皇本纪》)。以后对染黑所需的铁媒染剂数量越来越多,到公元六世纪前后,我国劳动人民便人工制造铁媒染剂。含单宁的植物还有鼠尾草、乌桕叶等也是古代有文字记载可以染黑的原料。其他如柞、石榴皮等虽未有记载,但是一直到解放前都是我国广大农村所使用的染黑染料。

还原氧化染料《诗经小雅·采绿》中的“终朝采蓝,不盈一襜”的蓝草,就是天然还原氧化染料。蓝草中含有靛苷,经水浸渍以后可以染着织物,再经空气氧化成蓝色的靛蓝。周代以前采用鲜蓝草浸渍染色,所以《礼记·月令》有“仲夏令民勿刈蓝以染”的规定。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采用发酵法还原蓝靛成靛白,可以用预先制成的蓝泥(含有蓝靛)染青色,所以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篇》)的说法。公元六世纪,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尽地记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蓝草制蓝靛的方法:“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用石头或木头镇压住,以使蓝草全部浸于水中,浸的时间“热时一宿,冷时再宿,”然后过滤,把滤液置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待溶解在水中的靛苷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以后产生沉淀,再“澄清泻去水,”另选一“小坑贮蓝靛”,待水分蒸发后“如强粥”,盛到容器里,于是“蓝淀成矣”。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制备蓝靛工艺操作记载。到明代,可以制蓝靛的已经有五种蓝草,并且人们已经观察到靛蓝染后“红焰之色隐然”(《天工开物》),说明当时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注意到天然靛蓝中还有少量靛红存在。

其他染料 红花,是古代可以染红的植物染料之一。秦汉时期,就有“种红蓝花以为业”的人。红蓝花是就红花,含有叫红花苷的红色素和一种**素,红花苷可用碱液从红花里浸出,再加酸就呈带有荧光的红色。《齐民要术》中曾经详细地叙述了从红花中浸渍和萃取染料的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当时用的酸是“粟饭浆水”和“醋石榴”等有机酸作发色剂。《天工开物》中又增添乌梅作发色剂。石榴和乌梅中的有机酸是多元酸,发色效果比“粟饭浆水”中的醋酸(一元酸)要好,中和的时候沉淀既快又颜色纯正。用红花染过的织物,如果要剥掉原来的红色,只要“浸湿所染帛”,用碱性的稻灰水滴上几十滴,织物上的“红一毫收转”。洗下来的红水也不丢弃,“藏于绿豆粉内”,以后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再释放出来染红,“半滴不耗”。(《天工开物》)

除红花外,还有地黄、冬青叶等都可以作为碱性染料(《齐民要术》、《本草纲目》)。

古代分别有两种染色的繁植物分别是

草染,石染。染色即染上颜色,也称上色,是指用化学的或其他的方法影响物质本身而使其着色。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通过染色可以使物体呈现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