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长生不死的出处
成语"长生不死"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和道家思想。
长生不死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永生与超越生死的追求。中国古代人们一直渴望能够逃离生老病死的束缚,追求长生不死的状态。这种思想在道家的哲学体系中特别重要。中国古代神话中也有关于长生不死的故事和传说。比如,著名的《山海经》中记载了一些拥有长生不死之能的神仙和仙山,如众所周知的蓬莱仙岛和长生界。
在道家思想中,修炼是达到长生不死的关键。道家认为通过修炼,人们可以超越人世界的局限,融入宇宙的自然之道,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这个境界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境界,象征着超脱尘俗,与自然法则相合。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长生不死"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字面上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状态。它更多地具有象征性和哲学性的意义,代表了对于超越有限生命的追求和思考。
总的来说,"长生不死"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道家哲学思想。它代表了中国人对长生不老的向往和追求,并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超越生死、融入宇宙自然的思考和探索。
长生不死的意思
长生不死代表了人们追求超越生命短暂和有限性的愿望,希望能够达到长生不朽的境界。这种追求不仅仅局限于对于生物生命的延续,也涉及精神、道德、思想的超越。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对于永恒、不朽和超越的渴望。
长生不死也可以引申为对某些事物持久和不可磨灭的品质的形容。比如,某种价值观、艺术作品或文化传统能够在历史长河中长久流传并产生深远影响时,人们常常会形容其为"长生不死"的。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许多古籍中都有探求长寿的记载,传说中有长生不老的神仙。
历代的帝王将相都相信有“长生不老草”,为求长生不老以尽享荣华富贵,经常派人四处寻仙草。公元1世纪的《神农本草经》中便开始有记载。虽然仙草一直寻不到,但并没有使古人放弃对长寿药的寻求,从草木到金石,以至到炼丹。我国古代首位著名的炼丹家是公元4世纪晋代的葛洪,为了炼制“仙丹”,他曾做过许多化学实验,虽然并未能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但对近代化学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古人在寻求和使用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事与愿违的经历。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盛行服石,用钟乳石、朱砂、赤石脂、紫石、硫黄等制成的“五石散”,不但不能延年,长期服用反而中毒,包括当时的一些帝王也都因服石而丧生。
魏晋时被称为“竹林七贤”的嵇康在《养生论》中指出“齿居晋而黄”,并记载地理环境与疾病的关系。
汉武帝刘彻在汉章宫建大铜盆接甘露拌美玉粉食用希望能延年益寿,结果证明是有害无益。
唐代的宫廷宫女为保青春容颜,竟用砷作内服药,唐太宗李世民服食西域僧人炼的“金丹”,因汞中毒,使消化器官腐烂而死,年仅53岁。
虽然寻找“仙草”和“仙丹”以失败告终。但这些探索对中医和中草药的发展有借鉴和促进作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中药之大成,其中记述有217种金属矿药物,可见我国对金属所含微量元素与健康的作用认识是很早的。
古代医家对延缓衰老,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精辟的论述,可以为现代人所借鉴。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曾记载,黄帝问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答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段话,除因当时科学技术所限,未涉及遗传因素外,将人与生活环境和方式、形与神的关系及遵循自然规则的养生之道讲的相当透彻,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是延年益寿的千金良方。
同时,我国的医家在长期的、大量的防病、保健实践中,也总结了丰富的延缓衰老的经验。除了生活方式的保健外,发现茯苓、人参、何首乌、枸杞子等一些药物有促进健康和延年的功效。
其次,应用灸法养生保健,也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另外,为长寿,古人还创制导引之法,导引自身精、气、神的蓄养,通过意念导引、呼吸导引、吐纳导引和综合导引使之进入气功态,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功防病健身术。
以上内容,都反映在汗牛充栋的有关养生(养性、道生、卫生、保生)方面的论著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上面提到的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另外,汉晋六朝时期有《养生论》《养性延命录》《太上老君养生诀》,唐代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代有《保生要录》《养老奉亲书》,元代有《摄生消息论》《饮膳正要》,明代有《修龄要旨》《养生四要》《摄生集览》《延年却病笺》,清代有《老老恒言》《保生篇》等。据不完全统计,这类专著有150种以上。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有华佗、王充、嵇康、葛洪、陶弘景、孙思邈、邱处机、颜元等。
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对老年保健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其中有些长寿论点很有参考价值,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现代,我国先后组织一些科研机构进行延缓衰老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
全国各地许多大医院都有老年医学研究所或研究室。1964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术会议。
1982年我国成立了“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中国委员会”之后,各省市相继成立了这类“老龄问题委员会”和老年学学会等机构,这些机构的研究工作,都从古代的养生论中吸取有益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和医学遗产,加上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对增强人民体质、延年益寿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有力地推动老年医学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民性的保健热潮正在我国掀起。
长生不老,是无数人追求的梦想,从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开始,之后人们对于“长生不老”也有一种狂热的期盼。
在西游记里齐天大圣,当初拜师学艺的目的是为了长生不老、唐僧之所以受到妖精的追捧,也是因为他可以让妖精长生不老的缘故。历史上除了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也都曾都热衷于寻找过长生不死药,还为此闹出了许多事情。
不得不说,长生不老真的太有魅力,那,真的有长生不老药吗?在我们的先秦古籍,上古奇书《山海经》中,曾记载过关于长生不老的事情,而经过推测,长生不老药,应该有3大秘密产地。
第一,西王母《山海经》云:“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授书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
而西王母就是掌管这不死药的神仙,西王母住在昆仑山的北部,当时后裔被嫦娥吃的不老药,就是从此处得来。
第二,灵山十巫根据《山海经》中的记载,这是以十个统一全姓“咸”的巫师组成的巫师工会组织。灵山人杰地灵,本来就是炼制不死药各种药材的主要产地。
书中记载,天神猰貐被钟山神之子和自己的部下杀死,天帝就是命令灵山十巫用不死药救活他的。
灵山十巫有时候也会抽调出几个人来攻关单独的炼药项目,组成一个附属的炼药工会,他们还有一个自己的品牌,叫“开明六巫”。
第三,天神葆江葆江就是祖江,他是一个钻研炼制丹药的神仙。在昆仑山附近,被钟山神之子鼓和贰负害死,而他们谋杀葆江最有可能的动机就是抢夺不死药。
长生不老药的3大秘密基地,是在《山海经》中发现的,而《山海经》的文化意义,也不断地被现代发掘。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和山海经记载的“扶桑”神树极其相似。
山海经记载的山脉位置,被美国学者研究,发现与美洲大陆的一处记载完全相同;
山海经中记载的异兽犰狳:
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其鸣自訆,见则螽蝗为败。
和存在于中美和南美,叫做土豚的动物,描述一致。
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
这些事情,桩桩件件,都从考古,地理,生物等方面证实了山海经的记载,我们也发现了山海经中蕴含的珍贵价值。
在《山海经》的故事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古人那开天辟地一般的想象力,感受人类最淳朴,最直观的智慧。
它不仅仅是一本神话故事,也是中学课本的常客,在现行的中学语文地理必学的《水经注》中,有数十处引用了《山海经》。
很多朋友想读山海经,但是不知道什么版本的更权威,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山海经》。
这本书不仅有山海经原文,还进行了详细的白话文翻译和注释,内容十分通俗易懂,全书一共六册,包装也非常的精致,不管是自己读还是收藏、送人都非常合适。
古之帝王将相,面对大好河山、安乐荣华,莫有不贪生者。追求长生不老,是多和帝王的追求,比如练丹术的出现。而“千古一帝”秦始皇,通过他为自己大建陵墓,可知其求长生之切切。
在中国和日本流传着一个同样的故事,那就是徐福为秦始皇求不死药而东渡的传奇。徐福在中国古籍中,是一个头脑聪明、胆大心细的骗子,因为当过“方士”,大约还是个早期化学家。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统天下和建造长城的伟业,便开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奇。于是徐福在公元前219年来到秦王的宫廷,声称《山海经》上面记载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就在东方海中,他愿意为秦王去那里取来不死之药。但徐福到最终并没有返回大秦。
网络配图
在日本流传有徐福传说的地方至少有20处,北到富士山所在的静冈,南到九州的熊野、鹿儿岛以及关西地区,它们都涉及两个主题:蓬莱和不死药。大家都知道,今天的世界,是不存在不死药的,别说两千两百年前了。
秦始皇从来不是一个愚蠢的人,若徐福全靠造谣生事,怎能骗得了这位精明过人的千古一帝那可是囚母弑父,统一六国的一代枭雄啊。就算是求药心切,徐福第一次的失败,难道不会引起他的怀疑而徐福也很奇怪,如果他从来没有到过日本,他怎么知道一直往东航行就可以到达日本而且依靠几千人加强弓劲弩的高技术兵器就可以征服这个国家他显然对日本有一定的熟悉。
假如日本真的一直是传说中的仙药产地,而且徐福善于花言巧语鼓吹一番,骗取秦始皇信任,再得到所需要的人员和装备,就比较符合逻辑了。否则,在生土上种花,要想让秦始皇拿出血本来,只怕更大的可能是忽悠掉自己的脑袋。
问题在于,日本古代真的有“不死药”存在吗
日本“徐福会”理事重村定夫先生有一篇文章,认为这种神奇的不死药,不但存在,而且就出产在他的故乡祝岛,更令人惊讶的是,今天它依然留下了孑遗。
祝岛,地处濑户内海,在九州、本州、四国三岛环绕之间,人烟稀少。自古以来就流传,在它的深谷腹地有一种神奇的植物果实,俗名“窠窠”,日本古书中名为“千岁”,大小如核桃,汁浓,味甘,据说食用可保千年不死,便闻一闻也可以增寿三年三个月。
网络配图
19世纪末,日本植物学家牧野富太郎曾经慕名前往,经过艰苦工作,采到了“千岁”的标本,并欣喜若狂地给友人写信:“这是我最弥足珍贵的发现,它的价值无法形容。”在祝岛民间,还有用这种植物的枝条制作手杖的习惯,称为蓬莱杖。
如果“千岁”的传说曾经在当年传入中土,徐福家住东海之滨,听到它应该不是很奇怪的事情。这样的传说,加以附会,通过其他途径传入秦始皇耳朵里并非不可能,那么此时徐福就会极有说服力了。甚至,祝岛的人至今相信徐福曾经光顾过他们的岛屿,因为在海湾的岩石上,留有一副石刻的棋盘,当地人讲就是徐福所留。
网络配图
那么,当年徐福为秦始皇寻找的不死药,很可能就是出产在祝岛的神奇之果——“千岁”。但“千岁”究竟是什么呢它现在是否还存在
根据相关资料,所幸的是当年出产于日本的“千岁”,至今依然存在。这种“千岁”的确是一种稀有的植物,以根和果实入药,具调中理气、生津润燥、解热除烦、活血消肿之功效。果肉绿色,果皮软而带毛,今天已经存在人工栽培的品种,果实大小也增大了几倍,常吃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它还有个中国名字,叫做——野生猕猴桃。
野生猕猴桃!秦始皇的老家、秦岭一带可是不缺这玩意儿的呀!
……难怪徐福找到了“长生不死药”,也不敢归国了。
出处石长生,始载于《本经》,一名丹草,列入下品。1.《别录》云:“石长生,生咸阳山谷。”2.《本草经集注》云:“近道亦有,是细细草叶,花紫色尔。南中多生石巖下,叶似藏而细,如龙须草大,黑如光漆,高尺余,不与余草杂也。”3.《纲目》引宋祁《益部方物记》云:“长生草,生山阴蕨地,修茎茸叶,色似桧而泽,经冬不凋。‘所述特征与本种相似,但所绘之图似为凤尾蕨。拼音名ShíChánɡShēnɡ别名丹草、长生草、丹沙草、生肌草、石中珠、巖浮萍、猪毛七、水猪毛七、猪鬃草、猪毛脚筋草来源药材基源:为铁线蕨科植物单盖铁线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diantummonochlamysEaton[AvenustumDonvarmonochlamysKeys]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原形态植株高1630cm。根茎横生,连同叶柄基部被紫棕色、线状披针形鳞片。叶近生,或散生;叶柄长812cm,腹面略扁平,深棕色至紫棕色,有光泽;叶片薄革质,无毛,狭卵形,长1420cm,宽68cm,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三回羽状;羽片812对,互生,斜展,有柄,卵形,下部的长455cm,宽225cm,二回羽状;羽片14对,柄纤细,三角状卵形,下部的长152cm,宽115cm,一回羽状;末回羽片1对,互生,平展,有短柄,倒三角状卵形或扇形,长58mm,宽48mm,先端圆形有钝齿,基部楔形至圆楔形,顶生羽片倒卵形略大;叶脉为多回二叉分枝,直达小羽片的锯齿尖端,两面均明显。孢子囊群近圆形,背生于羽片先端凹缺内,每羽片1个;囊群盖近圆形或长圆形,红褐色,全缘或呈波状,宿存。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m左右的林下溪沟边。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台湾、四川等地。化学成份全草含铁线蕨烯(adianene),5铁线蕨烯臭氧化物(adian5eneozoni
详见百科词条:石长生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0:48:01 共113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西汉西王母画像砖 西王母是先秦以来比较广泛流传的一位神话人物。西王母的神话,产生很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演变的轨迹也十分显著。殷虚卜辞已有「 ”西母”之辞,学术界有一种意见认为「 ”西母”即西王母。它和以后在《山海经》中出现的有关西王母的记载,是否有联系,很难断定。因为目前还找不到二者有联系的可靠资料。所以,关于西王母的最早文字记录,只能从《山海经》算起。 《山海经》关于西王母神话的记载说:「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山经·西次三经》);「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大荒西经》)。这些记述,指出了西王母的一些基本特征:西王母的形状──半人半兽(人面虎身豹尾等);西王母的处所──穴;西王母的神性──则是掌管瘟疫刑罚的凶神。《山海经》中所描绘的西王母,显然带有野蛮时代的氏族神或部族神的特点,基本上是一位近似野兽的神人。 除《山海经》以外,还有一些先秦古籍。例如《荀子》等记载着西王母是国名、地名或君主名称等,歧义较多。可见最初的西王母,在传说中呈现着比较纷繁的面貌。 关于西王母是君主的说法,在先秦古籍记载中都是一些十分简略的断片文字,但在《穆天子传》一书中却成为一种历史传记性的故事。《穆天子传》是晋代人从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汲冢书》)之一。作者不详。它有可能是战国时魏国史官对周代历史传说的记载,也有人认为它是晋人的伪托。《穆天子传》比较详细记载着周穆王从洛阳出发,沿着晋、陕、甘、青进入新疆以远,到西王母之邦,与该邦女首领西王母相见的情景。西王母与周穆王互赠礼品,在瑶池的筵宴上相互对歌述志。穆传中的西王母彬彬有礼,对穆天子应酬自如,是一位具有君王气象的妇人。在神格上,她自称是「 ”嘉命不迁”的「 ”帝女”(即上帝的女儿)。 汉以来,随着道教的日益发展,西王母神话进一步出现道教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淮南子》、《博物志》、《汉武帝内传》等著作中已经十分鲜明。《淮南子》中将西王母说成是长生不老之药的所有者,并且已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联系起来。除上述著作外。《汉书》等史书中对民间崇信西王母的活动也有所反映。此时,西王母的形象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到了托名班固撰的《汉武帝内传》中出现的西王母,竟成「 ”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的女仙了。她的妆饰和随行仪仗皆酷似人间的帝后。她掌握的不死之药,是3000年结一次果实的仙桃。以后,西王母主持天上的蟠桃盛会,会上用这种食之长生不老的仙桃宴请群仙的神话,广为流传。 在这个神话的流传过程中,西王母的神性进一步扩大,她不但是仙界管理众女仙的领袖,民间祈求长寿和平安的对象,也在民间信仰上成为男女婚配,妇女祈求授子的信仰对象。在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及各地众多的民间故事和地方风物传说中,都有不少关于西王母的情节。从汉代以来的一千多年中,随着道教的传播和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西王母在民间受到广泛信仰。她不但作为道教的一位大仙为道家所信奉,享受人间的烟火,也以金母、王母娘娘、王母、西姥、瑶池阿母等名称在各类文学作品(古代诗歌、小说等)中出现,在众多的民间传说故事中流传,为人们所乐道,具有广泛的影响。了解全部内容请关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微信公众号
功成名就并且获得了权力和财富的人,最后希望的是长生不老。在战国时期的混乱状态中完成了统一天下之伟业的秦始皇,在他的晚年所追求的也是长生不老。 秦始皇晚年的时候,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不少方士,这些方士都是研究并实际长生不老之术的古怪人物。他们大都来自渤海湾沿岸的河北和山东,大概是海使他们产生了长生不老的幻想。他们说东海有蓬莱仙山,山上住着管药的仙人。据说方士徐芾(徐福)就是受秦始皇之命,为求仙药乘船出东海的,最后他漂流到了日本。现在,在和歌山县新宫还保留着徐芾墓。 一、汉武帝的身边的方士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和秦始皇一样,完成了空前的军事伟业的汉武帝,到了晚年,也厌烦政治,召集方士,沉溺于长生不老之术。在汉武帝的身边相继召来的有:李少君、谬忌、少翁、栾大等方士。 其中李少君自称能祭炊灶、不食人间烟火,通晓长生不老之术,声言自己已经活了几百年。来到汉武帝身边后,大受宠爱。他向汉武帝进言道: 祠龛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 意思是说,祭奠炊灶就能招来鬼神,招来鬼神之后就能使丹秒变成黄金,用这种黄金制做的食具,进饮食物就能延长寿命。于是,汉武帝就按照李少君的话专心致志地用丹秒等药品去炼黄金,不知汉武帝是否果真炼出了黄金。 二、中东炼金术与中国炼丹术的异同 大致与此同时,以埃及为中心,中东也出现了炼金术,炼金术士的幻想从 一直流传到了中世纪的欧洲。本来炼金术是一种巫术,但炼金术士们进行了许多化学操作,他们把化学物质用火烧、用水煮,或者蒸馏。于是,炼金术成了化学的起源。与此相似的巫术在中国也曾流行过。 中东的炼金术是以炼出黄金,成为富翁为目的,而中国炼金术的目的则是炼出黄金,用来制作特别的饮食器具。中国的炼金术士们认为,人工黄金具有天然黄金所没有的奇妙的神力,使用这种黄金制作的容器进饮食物能够延长寿命。被用于炼这种黄金的物质是丹砂,即硫化水银。 在中东的炼金术中,也非常重视这种丹砂。硫化水银是一种红色的固体,经火烧后可成为液体的水银,再进一步加热又再度变为红色的酸化水银。古代的巫师们被这一连串不可思议的化学变化吸引住了,他们相信用丹砂能练出黄金。中国人在这一点上也是如此,不过中国人不只是炼黄金,他们还相信丹砂与其他化学物质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可以制成仙药,服后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因此,确切地说,应该把中国的炼金术叫做炼丹术。在日本也有叫做仁丹的药品。而在过去的中国,被称为「 ”丹”药的也不少。自宋代以后,在叫做「 ”丹”药的药剂中很少含有丹砂,而在唐代及唐代以前,「 ”丹”药中确实含有丹秒。 三、葛洪著作《抱朴子》 后汉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一书,主要是说明炼丹术的。这种巫术性的技艺,即方术被后世继承并发展了,在这方面,晋代的葛洪(公元282——363年)留下了最有名的著作《抱朴子》。 包括晋在内的六朝时代,道家思想和道教甚为盛行。此外,炼丹术也颇为风行。六朝时代就处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中。方术深深地渗透到了士大夫阶层。葛洪最初学习的是儒教,但他的许多亲友都是方士。他祖父有个堂兄弟,名叫葛玄,此人曾跟仙人左慈学过炼丹术,并将此术传给了郑隐,这位郑隐就是葛洪的老师,葛洪曾经在晋王朝做过官,体验过官僚的生活,晚年隐居于广州的罗浮山,专心于炼丹术。葛洪在《抱朴子・金丹》中写道: 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巻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 并且在《仙药篇》中还写到: 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自银。 这些矿物性的药物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因为矿物质与草根树皮之类的物质不同,可以永久地保存,且不变样。当然,仙药有许多种类,这在《仙药篇》中也都列举了。 葛洪与李少君一样,也曾炼制过入工黄金。在《黄白篇》中葛洪引用其师郑隐的话道: 至于真人作金,自欲饵服之致神仙,不以致富也。 意思是说,炼制黄金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富豪,而是为了服用黄金而成为仙人。前画引文中的所谓金液,是指将黄金熔化的液体,那是用来服用的。另外在《黄白篇》中还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述: 世间金银皆善,然道士率皆贫、故谚云无有肥仙人富道士也。 有志于成仙的人喜欢隐居生活,他们认为,如果成了富有者反倒有碍于他们成仙。实际上,他们不可能炼出黄金,所以方士们过着贫寒的生活,亦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在炼制仙药、即丹药的时候,都是选择山里的荒僻之处。在开始工作之前,先实行一百天的斋戒,用五香汤净身,禁绝与俗人相见。他们的作法归根到底是颇带神秘色彩的。但是,正像中东的炼金术成了化学的起源一样,中国的炼丹术师们也使用各种器具进行化学操作,因而,加深了他们对各种物质性质的认识。现在虽然列举不出他们在化学方面的成绩,但是,唐代黑色火药的发明恐怕就是从方士们试验的失误中产生的。 四、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 巫术的技艺是化学知识的起源之一。中国的药物学、即本草方面的知识也是由方术家们发展起来的。 如上所述,在中国,药物叫做本草,这个用语在文献中的出现可以追湖到西汉末年,从那时起就有被称为本草家的药物学者了。后来经过后汉时代,本草学方面的学问逐渐得到了发展,并出现了专门著作。 这方面的集大成者是南北朝时代、活跃在中国南方的陶弘景(公元456——536年)。那时流传着一本叫做《神农本草经》的书。神农是与黄帝齐名的古代圣帝,与黄帝被尊为医祖一样,神农被仰尊为药祖神。据说神农「 ”尝百草而用于医”。但是勿庸置疑,《神农本草经》是假托神农氏之作。 陶弘景把当时名医们发现的药物知识、即《名医别录》加写进去,以同样的书名,写出了新的三卷《神农本草经》。在这部书中,列举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它恰好与一年的日数相等,并逐一地记述了这些药物的形状、产地、采集时期、药效等知识。药物的种数之所以与一年的天数相等,正如《素问》所述,这是由于与随四季推移者为养生之根本的理论相一致。陶弘景还加了注释,连正文算在一起,共完成了七巻《神农本草经集注》。这部书已经失传了,现存的也只不过是在敦煌出土文物中发现的残篇断简。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刊行了很多医药书。在宋徽宗的大观年间和政和年间,刊行了内容多少有些不同的、两种版本的《证类本草》,而且,两种版本都流传至今。 《证类本草》中转载了《神农本草经集注》的大部分记述,因此,从《证类本草》中,可以窥见《神农本草集注》的内容。下面根据《集注》的内容,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人的药物观。《集注》中,存在着等级的观念,由于这个观念,药物被分为上、中、下三品,关于每一品,都有如下的记述: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盖气不老延年者。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朴虚赢者。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症者。 这即是说,最上品的药物是长生不老之药,这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其次是保健药,其中既有有毒的也有无毒的,必须适当适量地服用。最下品的药材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药,即治疗药。这类药多毒,即副作用多,不可久服。在日本,人们经常说「 ”中药没有副作用”,然而决非如此。这种三品分类的方法在葛洪的《抱扑子》中也记载,它是中国关于药物的基本理论。正如《素问》所论述的那样,阴阳原理是宇宙的根本原理,遵循这个原理则是养生之本,而且,防患于未然是医术的根本,中国的药物学也清楚地表述了这一理论。
范长生,涪陵丹舆人也,一名延久,又名九重,又名支,字符寿。岩居穴处,求道养志,甚有名德。兼善天文,颇晓术数,年过百岁[《艺林伐山》云长生先事刘玄德,至特时一百三十余年],为蜀人所重,奉之如神,雄欲迎致立为君长而臣之,长生固辞曰:“推步太元五行,大会甲子,祚终于李,非吾节也。”雄即成都王位,长生自西山乘素舆诣成都,雄迎之于门,执版延接,即日拜丞相,尊之曰:范贤,故又名贤。劝雄称尊,寻加长生天地太师之号,封西山侯,以雄玉衡八年卒,子贲嗣。贲初为侍中,后嗣父爵,为丞相。晋永和三年,势为大司马桓温所灭,其遗党故尚书仆射王誓、镇西将军邓定、平南将军王润、将军隗文、萧恭文等举兵反,众各万余。温自击定,使袁乔击文,皆破之。使益州刺史周抚镇彭模,斩王誓、王润。温留成都三十日,振旅还江陵,寻而邓定、隗文等入据成都,征虏将军杨谦弃涪城退保德阳,遂陷日南,杀督护刘雄,共立贲为帝,而奉之以父,长生为雄国师,蜀民爱之,贲由是以妖异惑众,聚至数千,蜀人相率归附,后二年,周抚与龙骧朱焘击贲,斩之,益州遂平。
------- 《屠本十六国春秋 卷八十蜀录四 范长生 贲 》
成语长生不死的出处
本文2023-10-06 00:45: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1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