砒石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砒石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砒石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砒石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性状 27 化学成份 28 砒石的药理作用 29 炮制 210 性味 211 归经 212 功能主治 213 砒石的用法用量 214 注意 215 附方 216 各家论述 217 砒石的临床应用 21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砒石的方剂 2 古籍中的砒石 1 拼音

pī shí

2 《辞典》:砒石

21 出处

《开宝本草》

22 拼音名

Pī Shí

23 砒石的别名

砒黄(《日华子本草》),信砒(孙用和),人言(《本事方》),信石(《救急易方》)。

24 来源

为氧化物类矿物砷华的矿石。目前多为毒砂、雄黄等含砷矿石的加工制成品。少数为选取天然的砷华矿石,多数为加工制成。加工方法很多,兹举老法和新法各一种如下:

①老法

将毒砂砸成小块,除去杂石,与煤、木炭或木材烧炼,然后升华,即为信石。此法设备简单,但有害健康。

②新法

选取纯净的雄黄,砸成10厘米上下的块,点燃之,使雄黄燃烧,生成气态的三氧化二砷及二氧化硫,然后通过冷凝管道,使三氧化二砷得到充分冷凝,即为信石。二氧化硫另从烟道排出。

25 原形态

①砷华

等轴晶系。晶体为八面体,通常为无定形的粒状、块状及粉末状。颜色为白色,常带淡黄或淡红色。条痕白色或淡**。光泽玻璃状或绢丝状,断口参差状。硬度15。比重37~372。系由它种砷矿分解而成。与它种含砷矿共生。纯粹者较少。

②毒砂,详"礜石"条。

③雄黄,详"雄黄"条。

26 性状

有红信石、白信石两种,药用以红信石为主。

①红信石

又名:红矾、红砒。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白色,有**和红色彩晕,略透明或不透明,光泽玻璃状、绢丝状或无光泽。质脆,易砸碎。气无。本品极毒,不可口尝。以块状、色红润、有晶莹直纹、无渣滓者为佳。

②白信石

又名:白砒。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无色或白色,透明或不透明,光泽玻璃状、绢丝状或无光泽。质脆,易砸碎,气无。本品极毒,不可口尝。以块状、色白、有晶莹直纹、无渣滓者为佳。以上药材,产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等地。

27 化学成份

砒石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或名亚砷酐,白色,八面体状结晶。三氧化二砷加高热可以升华,故精制比较容易;升华物普通名砒霜,成分仍为As2O2。红砒是除含As2O2外尚含红色矿物质的一种砒石。

28 药理作用

三氧化二砷具有砷剂的基本药理和毒理。砷有原浆毒作用,且能麻痹毛细血管,抑制含巯基酶的活性,并使肝脏脂变、肝小叶中心坏死,心、肝、肾、肠充血,上皮细胞坏死,毛细血管扩张。枯痔散中含有白砒,如给兔耳每日涂敷,可致干性坏死,以至脱落;实验表明,不含三氧化二砷的制品则无此作用。枯痔散中含砷量为8~16%左右,易自粘膜面吸收,应用不当,可致急性砷中毒。作为杀灭虫害的农药,误服中毒者亦有报道。急性中毒症状有呕吐、淘米水样腹泻、蛋白尿、血尿、眩晕、头痛、紫绀、晕厥、昏睡、惊厥、麻痹,以至死亡。暴发型可无上述明显症状,迅即发生虚脱、惊厥、麻痹而死亡。一般认为砷与含巯基酶结合,影响酶的活性,从而严重干扰组织代谢,出现中毒,所以临床急救时皆用二巯基丙醇解毒。

29 炮制

去净杂质,砸碎,装入砂罐内,用泥将口封严,置炉火中煅红,取出放凉,研为细粉。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砒石,用小瓷瓶子盛后,入紫背天葵、石龙芮二味,三件便下火煅,从巳至申。便用甘草水浸,从申至子,出,拭干,却入瓶盛,于火中煅,别研三万下用之。"

②《日华子本草》:"砒石,醋煮杀毒乃用。"

210 性味

辛酸,热,有毒。

①《日华子本草》:"暖,有毒。"

②《开宝本草》:"苦酸,暖,有毒。"

③《纲目》:"辛酸,大热,有大毒。"

211 归经

①《本草求真》:"入肠、胃。"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212 功能主治

劫痰截疟,杀虫,蚀恶肉。治寒痰哮喘,疟疾,休息痢,痔疮,瘰疬,走马牙疳,癣疮,溃疡腐肉不脱。

①《日华子本草》:"治疟疾,肾气。"

②《本草别说》:"以冷水磨服,解热毒,治痰壅。"

③《纲目》:"除齁喘,积痢,烂肉,蚀瘀腐,瘰疬。"

213 砒石的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1~25厘。外用:研末撒、调敷或入膏药中贴之。

214 注意

有大毒,用时宜慎。体虚及孕妇忌服。

《日华子本草》:"畏绿豆、冷水、醋。"

215 附方

①治多年肺气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钱半(研飞如粉),豆豉一两半(好者,水略润少时,以纸裹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极匀,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腊茶清极冷吞下,临卧,以知为度。(《本事方》紫金丹)

②治疟疾:人言一两(为末),飞面四两(与人言水和软饼,锅内焙干,为末用),白扁豆(末)二两,细茶(末)二两。上同和匀。每服小半钱,巳前半日用温茶调下,再用茶荡净。忌食酒面鱼等物。(《丹溪心法附余》不二散)

③治寒热店疟:人言一钱,绿豆(末)一两。为末,无根井水丸绿豆大,黄丹为衣,阴干。发日五更,冷水下五、七丸。(《本事方》)

④治休息痢经一、二年不差,羸瘦衰弱,兼治脾疼腰痛:砒(成块好者,乳细)、黄蜡各半两。上将黄蜡熔开,下砒,以柳条七个,逐个搅,头焦即换,俟用足取起,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痢,冷水下,脾疼亦然;腰痛冷酒下;并食前。小儿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丸,汤使同上。(《局方》缚虎圆)

⑤治诸虫痛:砒黄(细研)一两。用水浸饮饼心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用煮肉汤下,空心食前。(《圣济总录》砒黄丸)

⑥治五痔:好白矾四两生砒二钱五,朱砂一钱(生研,令十分细)。上各研为细末,先将砒安在建盏中,次用白矾末盖之,用火煅令烟绝,其砒尽随烟去,止是借砒气于白矾中,将枯矾取出,研令十分细。先看痔头大小,将所煅白矾末入生朱末少许,二味作一处,以水调令稀稠得所,用篦子涂在痔上,周遭令遍,日三上;须仔细看痔头颜色,转焦黑,乃是取落之渐,至夜自有黄膏水流出,以布帛衬之,至中夜更上药一遍,至来日依旧上药三次,纵有些小疼痛不妨。换药时,用新水或温汤,在痔侧以羊毛笔轻手刷洗痔上,去了旧药,却上新药。次用荆芥汤洗之,三、二日之后,黄膏水流出将尽,仍看痔头焦黑为度,以篦子敲打痔头,见得渐渐坚硬黑色,却于枯药中增添生朱减退白矾,自然药力慢缓矣。(《魏氏家藏方》枯药)

⑦治瘰疬:信州砒黄细研,滴浓墨汁丸如梧桐子大,于铫子内炒令干后,用竹筒子盛。要用于所患处灸破或针,将药半丸敲碎贴之,以自然蚀落为度。觉药尽时更贴少许。(《灵苑方》)

⑧治鼠疬:信石(入绿豆同研)、斑蝥(去足、羽,为末)。上面糊为丸,黄丹为衣。用时打破,以醋浸一宿,其疮先以艾灸,次用此末。(《朱氏集验医方》)

⑨治走马牙疳:一用北枣去核,入信(石于)枣内,烧灰擦于肿处。(《普济方》)二信砒、铜绿各一分。研为细末,摊纸上。涂疳蚀处。(《普济方》青金散)

⑩治皮肤癌:白砒二钱,小麦粉一两。将小麦粉制成不粘手程度的浆糊状,加白砒,捻成线状细药条。用时将病变部位常规消毒,局麻后,用1号注射器针头在肿块周围05公分处刺入肿瘤根部,然后将药条由孔处插入,用无菌敷料盖上,待肿块脱落后,每日换药膏(用滑石粉一斤,煅甘石粉三两,朱砂一两,冰片一两,淀粉二两。共研细末,香油调成糊状)至愈。(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黑药条)

⑾治遍身生云头癣,作圈如画,或大如钱,或小如笔管文印:砒石一、二分。研极细,以米汤五、六匙稀调。以新毫笔以癣圈涂之。(《本草汇言》)

216 各家论述

①《纲目》:"砒乃大热大毒之药,而砒霜之毒尤烈,鼠雀食少许即死,猫犬食鼠雀亦殆,人服至一钱许亦死,虽钩吻、射罔之力,不过如此,而宋人著《本草》,不甚言其毒,何哉此亦古者礐石之一种也。若得酒及烧酒,则腐烂肠胃,顷刻杀人,虽绿豆、冷水亦难解矣,此物不入汤饮,惟入丹丸。凡痰疟及呴喘,用此真有劫病立地之效。但须冷水吞之,不可饮食杯勺之物,静卧一日或一夜,亦不作吐;少物引发,即作吐也。其燥烈纯热之性,与烧酒焰消同气。寒疾湿痰,被其劫而怫越顿开故也。凡头疮及诸疮见血者,不可用此,其毒入经,必致杀人。"

②《本草汇言》:"砒石,祛时疟,除呴喘,化瘀肉之药也。凡时行疟疾,因暑热外受,生冷内伤,寒热不均,相因病疟,内蓄痰涎,伏于营分,故发则寒热往来,头眩胸闷,少服一厘,冷水吞下,伏涎顷消,故疟疾可止。如呴喘之病,因肺有伏积冷涎,或触冒寒暑风湿之邪即发,或遇怒色劳伤即发,或值饥饱失度即发,少用一、二厘,温汤调服,伏涎顿开,故呴喘可除。如化瘀肉一证,凡痈疽发背,诸溃疡证,脓血内闭不出,瘀肉坚硬不腐,以致脓溃日深,生肉日败,以砒石末数厘,和入黄蜡条内,纳入痈毒疮中,则瘀腐白化,脓血自行,但见效即去,不可多用久用也。然大毒之性,又不可轻行妄试,如疟疾邪未汗出,表邪未清(宜清解温散),或久疟阴虚阳乏(宜大补气血),砒石不可用也;如呴喘肺热里虚,或兼阴虚劳损(宜滋养正气),砒石不可用也;如瘀肉不化,由于阳气不充,胃虚不食,痈疡见七恶而神气萎弱者,砒石不可用也。"

217 砒石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结核病

将红矾制成5%溶液,用离子透入法直接透入到病灶上;或将红矾经三次升华精制后,制成2%等渗溶液行静脉注射;或将红矾加水煮沸,利用其蒸气熏蒸一定部位。治疗肺结核、淋巴结核、骨关节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瘘管,均获得一定效果。治疗中有一定的毒性反应出现。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白砒3分,白矾、淡豆豉各3钱共研细末,制成散剂、丸剂或胶囊。成人每天05克,于睡前用冷开水送服,100天为一疗程。忌油腻食物。治疗69例,临床治愈7例,显效20例,好转35例,其余无效。本品有毒,服后往往有腹部不适及脸面浮肿,唇舌发麻,浑身酸疼等反应。副作用严重者停药后即可自行消失。

③治疗花斑癣(汗斑)

取白砒1份,硫黄10份,密陀僧10份,共研成粉末过筛,加等量姜汁和醋调成糊状。用时以鲜茄蒂蘸白砒糊剂涂擦患处,擦后立即在日光下晒1小时左右(如日光不强可适当增加10~20分钟),在日浴过程中仍可反复在患处涂擦糊剂2~3次。上、下午各治疗一次治疗中不可擦破皮肤;如果皮肤原有破损,须待破损愈后再用。药物不可入口及接触粘膜。治愈后衣、被、毛巾等均应彻底清洗后煮沸。观察14例,治疗2~3天患处即见淡黑色痂皮(结痂后停药),4~8天后即脱屑而愈。治程中未发观任何副作用。

218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砒石的方剂 砒石膏

音:pīshígāo《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名:砒石膏组成:红砒石3g,水银3g,生明矾15g,硫黄

三品一条枪

方剂名,出自《外科正宗》卷二方。处方:明矾二两,砒石一两五钱,雄黄二钱四分,乳香一钱二分。明矾60克

花斑癣特灵

g,石硫黄9g,煅明矾4g,蜜陀僧615g,红砒石2g,轻粉3g,蛇床子6g,海浮石4g。制法:上

冰蛳散

二方。处方:大田螺(去壳,日中线穿晒干)五枚,煨砒石一钱二分,冰片一分,硇砂二分。大田螺5枚(去壳,

用药禁忌

、鳖甲。3)矿物药类:代赭石、水银、锡粉、硇砂、砒石、芒硝、硫黄、雄黄。其中有些是剧毒药,如砒石、巴

更多用到中药砒石的方剂

古籍中的砒石 《本草纲目》:[序例第二卷序例]药名同异

为之使。)艾叶(苦酒、香附为之使。)茺蔚制三黄、砒石。薇衔(得秦皮良。)夏枯草(土瓜为之使。伏汞、砂

《推拿抉微》:[第三集·治疗法]喘哮

症斯愈,脉亦随之而平。本草所训,性味猛烈,惟麻黄砒石,可以开其关,而劫其痰,麻黄能发汗,一列哮症,虽

《三指禅》:[卷二]哮症脉乱无妨论

斯愈,脉亦随之而平。本草所训,性味猛烈,惟麻黄、砒石,可以开其关而劫其痰。麻黄能发汗,一到哮症,虽盛

《本经逢原》:[卷一石部]石

热鼠蚀,死肌风痹,腹中坚癖邪气。发明时珍云∶石与砒石相近,性亦相类。但砒石略带黄晕,石全白,稍有分辨

《疡医大全》:[卷三十九救急部]解救砒霜门主论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醉鱼草 21 拼音名 22 醉鱼草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醉鱼草的用法用量 27 注意 28 备注 29 摘录 3 《中华本草》:醉鱼草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醉鱼草的别名 34 来源 35 原形态 36 生境分布 37 化学成份 38 醉鱼草的药理作用 39 鉴别 310 性味 311 功能主治 312 醉鱼草的用法用量 313 附方 314 各家论述 315 醉鱼草的临床应用 316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醉鱼草的中成药 2 古籍中的醉鱼草 1 拼音

zuì yú cǎo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醉鱼草

21 拼音名

Zuì Yú Cǎo

22 醉鱼草的别名

闹鱼草、鱼尾草、痒见消、铁线尾

23 来源

马钱科醉鱼草属植物醉鱼草Buddleia lindleyana Fort,以带根的全草及叶、花入药。根及全草全年可采,洗净晒干;花、叶夏秋花盛开时采集,晒干。

24 性味

微辛、苦,温。有毒。

25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止咳化痰,散瘀,杀虫。支气管炎,咳嗽,哮喘,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外用治创伤出血,烧烫伤,并作杀蛆灭孑孓用。

26 醉鱼草的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捣烂或研粉敷患处。

27 注意

孕妇忌服。

28 备注

(1)家畜食多量时引起呕吐、呼吸困难、四肢震颤等中毒现象。解救方法:洗胃,导泻,服大量糖水或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肌注维生素B1。

29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醉鱼草

31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1《履巉巖本草》:醉鱼儿草,人家池沿边切不可种之,恐误落花叶在水中,鱼误食之,必有伤矣,其香气触之亦损。

2《纲目》:醉鱼草,南方处处有之,多在堑岸边作小株生,高者三、四尺。根状如枸杞。茎似黄荆,有微棱,外有薄黄皮,枝易繁衍。叶似水杨,对节而生,经冬不雕。七、八月开花成穗,红紫色,俨如芫花一样,结细子。渔人采花及叶以毒鱼,尽围困而死,呼为醉鱼儿草,池沼边不可种之。此花色

32 拼音名

Zuì Yú Cǎo

33 醉鱼草的别名

鱼尾草、醉鱼儿草、(木鹿)木、闹鱼花、痒见消、四方麻、阳包树、鱼鳞子、药杆子、驴尾草、羊尾巴、防痛树、鸡公尾、毒鱼藤、鲤鱼花草、药鳗老醋、野巴豆、老阳花、萝卜树子、药鱼子、土蒙花、花玉成、四棱麻、羊饱药、羊白婆、金鸡尾、洞庭草、白皮消、铁帚尾、红鱼波、红鱼皂、铁线尾、四季青、白袍花、糖茶、水泡木、雉尾花、楼梅草、鱼泡草、鱼藤草、洋波、鱼背子花、一串花、狗头鹰、红鱼(鱼可)、鱼白子花、野刚子鱼尾子、鱼花草、毒鱼草

34 来源

药材基源:为醉鱼草科植物醉鱼草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uddleja lindleyana Fort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碎,晒干或鲜用。

35 原形态

落叶灌木,高125m。树皮茶褐色,多分枝,小枝四棱形,有窄翅。棱的两面被短白柔毛,老则脱落。单叶对生;具柄,柄上密生绒毛;叶片纸质,卵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8cm,宽153cm,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具稀疏锯齿;幼叶嫩时叶两面密被**绒毛,老时毛脱落。穗状花序顶生,长1840cm,花倾向一侧;花萼管状,4或5浅裂,有鳞片密生;花冠细长管状,微弯曲,紫色,长约15mm,外面具有白色光亮细鳞片,内面具有白色细柔毛,先端4裂,裂片卵圆形;雄蕊4;花丝短,贴生;雌蕊1,花柱线形,柱头2裂,子房上位。蒴果长圆形,长约5mm,有鳞,熟后2裂,基都有宿萼。种子细小,褐色。花期47月,果期1011月。

3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2700m的山坡、林缘或河边土坎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37 化学成份

全株含醉色草甙(buddleoglucoside)即是刺槐甙(acaciin)等[1]。

38 药理作用

醉鱼草有某些杀昆虫作用。

39 鉴别

取本品粉末1g,置50ml三角瓶中,加95%乙醇40ml,浸泡过夜,滤过。残渣加入适量乙醇提取,滤液合并至50ml,供试。

1取滤液2ml,加氢氧化钠试液2滴,浸液较澄明,不立即析出沉淀,放置过夜后,方有黄棕色沉淀产生,振摇即混悬呈较均匀液体。

2取滤液2ml,加三氯化铁试液2滴,浸液透明,放置过夜,无沉淀析出。

310 性味

辛;苦;性温;有毒

311 功能主治

祛风解毒、驱虫、化骨硬。主痄腮、痈肿、瘰病、蛔虫病、钩虫病、诸鱼骨鲠

312 醉鱼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15~30g;或捣汁。

外用:适量,捣敷。

313 附方

①治流行性感冒:醉鱼草五钱到一两。水煎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②治钩虫病:醉鱼草五钱(儿童酌减)。水煮二小时,取汁一百毫升,加白糖,于晚饭后与次晨饭前分服。服药量可由五钱逐次增至五两。个别服药者有恶心、腹痛、腹泻、头昏乏力等症状。(《全展选编·传染病》)③治疟疾: 醉鱼草、白英各一两。水煎,于疟疾发作前三至四小时内服,连服二天。(《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④治跌打新伤:鲜醉鱼草全草,五至八钱(干的三至五钱)。酌加红酒、开水炖一小时,内服。(《福建民间草药》)⑤治外伤出血:醉鱼草叶晒干研末,撒在伤口,并轻轻压一下,有止血作用。(《福建民间草药》)⑥治误食石斑鱼子(中)毒,吐不止:鱼尾草研汁服少许。(《普济方》)⑦治痄腮:醉鱼草五钱,枫球七枚,荠菜三钱。煮鸡蛋食。(《湖南药物志》)⑧治瘰疬:醉鱼草全草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⑨治风寒牙痛:鲜醉鱼草叶和食盐少许,捣烂取汁漱口。(《福建中草药》)

314 各家论述

1《福建民间草药》:能活血行气。

2《湖南药物志》:消风去湿,行气化痰,解毒止咳。治腹痛,腹泻,痈肿,关节痛。

3《闽东本草》:消食去积滞,杀虫。治蛔虫绞痛。

315 醉鱼草的临床应用

1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用复方醉鱼草片剂,每次8片,日服3次(1日剂量为生药醉鱼草53钱,紫金牛47钱,芫花26分),10天为一疗程。用药后近期疗效明显,一般在35天后咳嗽缓解,脓痰转稀,容易咳出,喘息减轻,但不能完全控制。副作用有胃部不适,舌咽干燥,肠胀气,个别诉头昏,停药后即消失。

2治疗支气管哮喘:取醉鱼草煎服,每曰2次,每次2两。试治 l例,于每次服药后1015分钟吐出大量黄脓样痰,约2周后自觉胸部紧闷有明显改善,继续服药 l个半月(总药量达6斤),症状逐渐消失,3个月后随访病者已恢复工作,虽在天气改变时亦未发作,检查两肺呼吸音清淅。

316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醉鱼草的中成药 断血流胶囊

,残渣加甲醇3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醉鱼草皂苷Ⅳb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

断血流颗粒

,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醉鱼草皂苷Ⅳb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

断血流片

,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醉鱼草皂苷Ⅳb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

更多用到中药醉鱼草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醉鱼草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醉鱼草

花(《纲目》)、鱼尾草(《纲目集解时珍曰∶醉鱼草南方处处有之。多在堑岸边,作小株生,高者三、四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上)

)曼陀罗花(风茄儿山茄子)鸢尾(乌园根名鸢头)醉鱼草(闹鱼花木鱼尾草)玉簪(白鹤仙)莽草(草鼠莽芒

《神农本草经赞》:[卷三下经]芫花

花落。即不堪用。李时珍曰。留数年陈久者良。又有醉鱼草。七八月开花成穗。红紫色。俨如芫花。渔人采以毒

《本经逢原》:[卷二毒草部]莽草

之令人迷罔故名。山人以之毒鼠,渔人以之毒鱼,与醉鱼草总一类辛温,有毒。《本经》主头风痈肿疝瘕,除结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蛊毒

驱虫药:

使君子:甘温,归脾胃经。驱虫消积。

苦谏皮:苦寒,归肝脾胃经。有毒。杀虫疗癣。

槟榔:苦辛温,归胃大肠经。驱虫消积,行气利水。

雷丸:苦寒,归胃大肠经,有小毒。杀虫。

榧子:甘平,归肺胃大肠经。杀虫消积,通便润肺。

贯众:苦微寒,归肝脾经,有小毒。杀虫,清热解毒,止血。

止血药:

大蓟:苦甘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小蓟:苦甘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地榆:苦酸畏寒,归肝胃大肠经。凉血止血,解读敛疮。

槐花:苦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清肝明目。

侧柏叶:苦涩,微寒,归肺大肠经。凉血止血,化痰止咳。

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化瘀止血,活血止痛。

茜草:苦寒,归肝经。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蒲黄:甘平,归肝心经。收敛止血,祛瘀止痛。

白及: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漆姑草 21 拼音名 22 漆姑草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漆姑草的用法用量 27 备注 28 摘录 3 《中华本草》:漆姑草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漆姑草的别名 34 来源 35 原形态 36 生境分布 37 性状 38 化学成份 39 漆姑草的药理作用 310 毒性 311 性味 312 归经 313 功能主治 314 漆姑草的用法用量 315 附方 316 各家论述 31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漆姑草的方剂 2 古籍中的漆姑草 1 拼音

qī gū cǎo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漆姑草

21 拼音名

Qī Gū Cǎo

22 漆姑草的别名

羊儿草、地松、星秀草、珍珠草

23 来源

石竹科漆姑草属植物漆姑草Sagina japonica (Sweet)Ohwi,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晒干。

24 性味

苦,凉。

25 功能主治

散结消肿,解毒止痒。用于白血病,漆疮,痈肿,淋巴结结核,龋齿痛。

26 漆姑草的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或取汁搽患处。

27 备注

(1)珍珠草Sagina japonica (Sweet)Ohwi var parviflora (BurttDavy)C Y Wu形态相似。全草亦可作漆姑草入药。

2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漆姑草

31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本草拾遗》:按漆姑草如鼠迹大,生阶墀间阴处,气辛烈,主漆疮,挼碎敷之,亦主溪毒疮。苏云此蜀羊泉,羊泉是大草,非细者,乃同名耳。

32 拼音名

Qī Gū Cǎo

33 漆姑草的别名

牛毛粘、瓜糙草、蛇牙草、牙齿草、沙子草、大龙叶、羊地草、小叶米粞草、踏地草、风米莱、虾子草、大龙草、虫牙草、地松、(匿/虫)鼻药、地兰、胎乌草、虎牙草

34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漆姑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gina japonica(Sw.)Ohwi[Spergu-la japonica Sw.〕

采收和储藏:4~5月间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35 原形态

一年生小草本,高1015cm。茎纤细,由基部分枝,丛生,下部平卧,上部直立,无毛或上部稍被腺毛。单叶对生;叶片线形,长520mm,宽约1mm,具1条脉,基部抱茎,合生成膜质的短鞘状,先端渐尖,无毛。花小形,通常单一,腋生于茎顶;花梗细小,直立,长约125cm,疏生腺毛;萼片5,长圆形乃至椭圆形,长152mm,先端钝圆,稍微呈兜状依附于成熟的蒴果,背面疏生腺毛乃至无毛,具3条脉,边缘及先端为白膜质;花瓣5,白色卵形,先端圆,长约为萼片的2/3左右;雄蕊5;子房卵圆形,花往又蒴果广椭圆状卵球形,比宿存萼片稍长或长出1/3左右;通常5瓣裂,裂瓣椭圆状卵形,先端钝。种子微小,褐色,圆肾形,长0405mm,两侧稍扁,背部圆,密生瘤状突起。花期56月,果期68月。

3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或田间路旁阴湿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陜西、广西等地。

37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1015cm。茎基部分枝,上部疏生短细毛。叶对生,完整叶片圆柱状线形,长520mm,宽约1mm,先端尖,基部为薄膜连成的短鞘。花小,白色,生于叶腋或茎顶。蒴果卵形,5瓣裂,比萼片约长1/3。种子多数,细小,褐色,圆肾形,密生瘤状突起。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明显波状弯曲,气孔直轴式,亦有不定式。叶肉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767μm。

38 化学成份

漆姑草全草含挥发油、皂甙和黄酮等成分。

已分离得到的主要黄酮衍生物有:6,8-二-C葡萄糖基芹菜素(6,8-di-C-glucosylapigenin),6-C阿拉伯糖基8-C葡萄糖基芹菜素(6-C-arablnosyl-8-C-glucosylapigenin),8-C葡萄糖基芹菜菜Cglucosylapigenin),x″O鼠李糖基6-C葡萄糖基芹菜素(X”-Orhamnosyl-6-C-glucosylapigenin)[1]

39 药理作用

抗肿瘤 漆姑草煎剂025g/kg腹腔注射,连续10天,对小鼠肉瘤S180、S37均有抑制作用;02g/kg,腹腔注射,连续11天,对小鼠子宫颈癌U14有抑制作用;025g/kg腹腔注射,连续6天,可延长白血病L615小鼠的生命。

310 毒性

毒性:煎剂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0896±0284g/kg。灌胃40g/kg,小鼠无死亡。

311 性味

苦;辛;性凉

312 归经

肝;胃经

313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杀虫止痒。主漆疮;秃疮;湿疹;丹毒;瘰疬;无名肿毒;毒蛇咬伤;鼻渊;龋齿痛;跌打内伤

314 漆姑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研末或绞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涂。

315 附方

①治漆疮:漆姑草。捣烂,加丝瓜叶汁,调菜油敷。②治虫牙:漆姑草叶。捣烂,塞入牙缝。③治跌打内伤:漆姑草五钱。水煎服。④治蛇咬伤:漆姑草、雄黄捣烂敷。(①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⑤治瘰疬结核:羊儿草五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鲜草捣绒敷。(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⑥治虚汗、盗汗:大龙叶一两。炖猪肉吃。(《贵外草药》)⑦治咳嗽或小便不利:大龙叶一两。煨水服。(《贵州草药》)

316 各家论述

1陶弘景:疗漆疮。

2《滇南本草》:治面寒疼。新瓦焙干为末,热烧酒服。

3《植物名实图考》:利小便。治小儿乳积。

4《国药的药理学》:绞取其汁,治恶疮、秃疮及漆疮,又疗龋齿。

5《贵州民间方药集》:外用治痈肿、疮毒;口含治虫牙。

6《四川中药志》:提脓拔毒;治瘰疬结核。

317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漆姑草的方剂 地松涂方

拼音:dìsōngtúfāng处方:漆姑草(捣汁)2分,芒消1分。功能主治:漆疮。用法用量:和涂之

更多用到中药漆姑草的方剂

古籍中的漆姑草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蜀羊泉

边,能疗漆疮。苏云漆姑是羊泉。按∶羊泉乃大草。漆姑草如鼠迹大,生阶墀间阴处,气辛烈,敷漆疮,亦主溪

《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九]漆疮方二十七首

即以鸡子白和涂之良。又方慎火草若鸡肠草以涂之,漆姑草亦佳。(深师千金翼同)又方以羊乳汁涂之。(千金

《神农本草经赞》:[卷二中经]蜀羊泉

。蚯蚓气吹者。捣入黄丹之。李时珍曰。黄蜂作窠。漆姑草为蒂。陈藏器曰。漆姑叶细。多生石边。苏恭曰。捣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十五]一十一种陈藏器余

血主溪毒煮食之本经从虫部出复有虫食蚕已出拾遗○漆姑草杉木注陶云叶细细多生石间按漆姑草如鼠迹大生阶墀

《医心方》:[卷第一]诸药和名第十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胡葱的别名 4 胡葱的营养价值 5 胡葱的食疗功效 6 胡葱的食用建议 7 《辞典》胡葱 71 出处 72 拼音名 73 胡葱的别名 74 来源 75 原形态 76 生境分布 77 化学成份 78 性味 79 功能主治 710 胡葱的用法用量 711 注意 712 附方 附: 1 用到中药胡葱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胡葱 1 拼音

hú cōng

2 概述

Allium属在Engler分类系统中,属于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鳞茎细长,纺锤形,外被赤色小鳞膜,冬季生叶,夏季枯萎,叶圆筒形,绿色,先端尖。伞形花序,顶生,花茎中空,花黄白色。极少结果,果为蒴果。种子黑色,圆三角形。花期3~4月。分布于北温带。我国中部、南部有栽培。喜生于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开花后采收。取用鳞茎者,切去须根,除去鳞片叶,洗净泥沙,鲜用或晒干备用。或全株洗净泥沙作鲜蔬用。使用部分为石蒜科植物的鳞茎或全株。

3 胡葱的别名

干葱、冬葱、回回葱、Shallot

4 胡葱的营养价值

鳞茎外皮含有皮醇(Quercetin)和绣线菊甙(Spiraeoside)。新鲜叶含有绣线甙和皮素3,4二葡萄糖甙(Quercetin3,4diglucoside)。有治水肿、肿毒和胀满作用。

5 胡葱的食疗功效

性味:味辛,性温。有治水肿、肿毒和胀满作用。

6 胡葱的食用建议

烹调用途:全株可作蔬食,鳞茎可制成调味佐料。

7 《辞典》胡葱 71 出处

《唐本草》

72 拼音名

Hú Cōnɡ

73 胡葱的别名

冻葱(《唐本草》),葫葱(《孙真人食忌》),冬葱(《蜀本草》),回回葱(《饮膳正要》),蒜葱(《纲目》),分葱、科葱(《中国蔬菜栽培学》)。

74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胡葱的鳞茎。3~5月采收。

75 原形态

多年生宿根草本。鳞茎细长,纺锤形或圆形,外被赤褐或铜赤色鳞茎皮。冬季生叶,夏季枯萎,叶圆筒形细长,长可达30余厘米,先端尖,绿色,柔软。花茎中空,伞形花序顶生,总苞片膜质;花被6片;雄蕊6;子房上位,鲜有结果。蒴果。种子黑色。花期3~4月。

76 生境分布

我国中部、南部有栽培。

77 化学成份

球茎的外层膜质鳞被中含槲皮醇、绣线菊甙、槲皮素3,4’二葡萄糖甙和槲皮素7,4’二葡萄糖甙,其总含量为20%,愈向球茎中心,黄酮类含量愈少(中心约为1%)。根不含黄酮类。新鲜时中含绣线菊甙与槲皮素3,4′二葡萄糖甙,总含量约1%。

78 性味

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

②《纲目》:"辛,温,无毒。"

79 功能主治

温中,下气。治水肿、胀满、肿毒。

①《食疗本草》:"主消谷能食,利五脏不足气。"

②《蜀本草》:"疗肿毒。"

③《开宝本草》:"温中消谷,下气杀虫。"

710 胡葱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05~1两。外用:捣敷。

711 注意

①《食疗本草》:"久服之,令人多忘,根发痼疾。又患胡臭、匿齿人不可食,转极甚。亦伤绝血脉气,多食损神,此是熏物耳。"

②《开宝本草》:"损目明。"

712 附方

治卒身面浮肿,腹胀,小便不利,喘息稍急:赤小豆一升,胡葱十茎(细切),消石一两。以水五升,并葱同煮,令豆熟,候水干,于砂盆中入消石,研如膏。每日空腹以暖酒调下半匙。(《圣惠方》)

用到中药胡葱的方剂 椒葱散

拼音:jiāocōngsǎn处方:胡葱1握(捣如泥),椒1合。功能主治:蜈蚣咬伤。用法用量:上以水煮

甘葱煎

拼音:gāncōngjiān处方:甘草、大胡葱。功能主治:诸疮有脓水者。用法用量:上药煎浓汤,候温、

矾香油

油仍滴于所烧油内,烧至枯毕,以结磨粉)、松香(用胡葱煎汤,去葱,入香煮温在汤内,手扯去油,冷凝磨粉,

荽苏汤

ūtāng《幼科金针》卷下:方名:荽苏汤组成:大胡葱1把,紫苏叶2两,水杨柳34斤,芫荽1握(如无

六和定风散

,乳香1钱,没药1钱。制法:以生姜捣自然汁1碗,胡葱捣自然汁1碗浸苍术,待苍术泛白,晒干,又加去节麻

更多用到中药胡葱的方剂

古籍中的胡葱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胡葱

。元人《饮膳正要》作回回葱,似言其来自胡地,故曰胡葱耳。集解志曰∶胡葱生蜀郡山谷。状似大蒜而小,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三十九菜部中品]菜之草

(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山葱冻葱汉葱葱冬葱楼葱胡葱苗(图经曰)葱有数种入药用山葱胡葱食品用冻葱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八]葱实

,解藜芦毒。唐本注云∶葱有数种,山葱曰葱,疗病以胡葱,主诸恶(七吏切),狐尿刺毒,山溪中沙虱、射工等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葱

水葱,野人皆食之。开白花,结子如小葱头。世俗不察胡葱即蒜葱,误指此为胡葱(详见胡葱下)。保升言不入药

《本草乘雅半偈》:[第六帙]葱茎白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飞燕草 21 拼音名 22 飞燕草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飞燕草的用法用量 27 注意 28 摘录 3 《中华本草》:飞燕草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来源 35 原形态 36 生境分布 37 化学成份 38 飞燕草的药理作用 39 性味 310 归经 311 功能主治 312 飞燕草的用法用量 313 注意 314 各家论述 3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飞燕草的方剂 2 古籍中的飞燕草 1 拼音

fēi yàn cǎo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飞燕草

21 拼音名

Fēi Yàn Cǎo

22 飞燕草的别名

猫眼花、鸽子花、大花飞燕草、鸡爪莲、土黄连[吉林]

23 来源

毛茛科翠雀花属植物翠雀Delphinium gra ndiflorum l,以根、全草、种子入药。夏季采全草,去泥土,切段晒干;秋季采根和种子,晒干。

24 性味

苦,温。有大毒。

25 功能主治

泻火止痛,杀虫。根:牙痛。全草:灭虱。

26 飞燕草的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制成酊剂使用。

27 注意

全草有毒,中毒后呼吸困难,血液循环障碍,肌肉、神经麻痹或产生痉挛现象。用时注意。

2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飞燕草

31 出处

出自《中国药植图鉴》。

32 拼音名

Fēi Yàn Cǎo

33 英文名

Root of Rocket Consolida

34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飞燕草的根、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nsolida ajacis(L) Schur[Delphinium ajaci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集,洗净,鲜用。

35 原形态

飞燕草,一年生草本,高306cm。茎被弯曲的短柔毛;中部以上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多枯萎,有长柄;叶片卵形,长23cm,宽1525cm,掌状细裂,末回小裂片芝041mm,两面有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或生分枝顶端;下部苞片叶状;花梗长0728cm;轴与花梗密被**短腺毛;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花两性,两侧对称;萼片5,宽卵形,长约12cm,紫色、蓝紫色或粉红色,外面被短柔毛,距长约16cm;花瓣2,合生,上部变宽,不等2裂,与萼片同色,有距;无退化雄蕊;雄蕊多数;心皮1。蓇葖果长118cm,密被短柔毛。花期69月,果期710月。

3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原产欧洲南部。

资源分布:现国内各城市多有栽培。

37 化学成份

种子含生物堿约1%,内含洋翠雀堿(ajacine),洋翠雀康宁(ajaconine),洋翠雀枯生堿(ajacusine),洋翠雀定堿(ajadine),硬飞燕草堿(delsoline),硬飞燕草次堿(delcosine)即翠雀胺(delphamine),乙酰基硬飞燕草次堿(acetydelcosine),二甲基乙酰基硬飞燕草次堿(dimethylacetyldelcosine),三甲基乙酰基硬飞燕草次堿(trimethylacetyldelcosine),高硬飞燕草堿(elatine)等。又含固定油(fiXedoil)39%,类脂(lipid),飞燕草甙(delphin)。花含洋槐甙(rodinin),山柰酚3芸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eside),山柰酚7鼠李糖甘(kaempferol7rhamnoside)等黄酮甙。全株含谷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4α甲基豆甾7,24(28)二烯醇(24ethylidenelophenol),7豆甾烯醇(stigmast7enol)等甾酮类。

38 药理作用

翠雀花堿、洋翠雀堿未见药理研究。脂肪油有杀虫作用。叶、种子可引起皮炎,种子的毒性较其他部分为大。中毒之动物,表现步伐困难,特别是后肢;脉搏、呼吸皆变慢,体温有所降低,食欲则良好。更严重时可有肌肉抽搐,乃至运动失调;最后发生全身性痉挛收缩,呼吸衰竭而死。欧洲产高飞燕草Delphiumelatum,含生物堿高飞燕革堿及巴比翠雀堿(Eldeline)。前者有箭毒样作用(竞争型肌肉松弛剂),并有神经节阻断作用,可用于肌紧张或运动过多症;后者则具有解痉作用。中亚细亚所产之不同属的飞燕草亦含箭毒样生物堿。

39 性味

味辛;苦;性温;有毒

310 归经

肺;心;胃经

311 功能主治

种子:有催吐、泻下作用;外用杀虫;治疥疮;头虱。主根:外用治跌打损伤。

312 飞燕草的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313 注意

本品有毒,种子毒性最大,一般作外用。

314 各家论述

《中国药植图鉴》:种子:内服,作用类似乌头,可治喘息、水肿。根:主治腹痛。

315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飞燕草的方剂 定喘汤

7味药对肿瘤细胞有直接影响,其中君药麻黄所含白飞燕草苷元对小鼠呈强烈的抗肿瘤作用,麻黄提取物能提高

更多用到中药飞燕草的方剂

古籍中的飞燕草 《神农本草经赞》:[卷一上经]海蛤

。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梅尧臣诗。拾贮寒潮退。飞燕外传。以蛤妆五成金霞帐。苏轼诗。我哀篮中蛤。闭口

《本草崇原》:[卷上本经上品]蛇床子

蛇虺喜卧于中,嗜食其子,犹山鹿之嗜水龟,潜龙之嗜飞燕,李时珍曰∶蛇床子,《神农》列之上品,不独助男子

《本草乘雅半偈》:[第四帙]桃核仁

高会。又若韩娥将歌敛态,微动轻风,娑娑暖红。又若飞燕舞于掌中,半沾斜吹,或动或止。又若文姬将赋而思,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藏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32 英文名 33 标准编号 34 来源 35 性状 36 鉴别 37 炮制 38 性味 39 功能与主治 310 用法与用量 311 贮藏 附: 1 用到中药火硝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火硝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火硝 1 拼音

huǒ xiāo

2 英文参考

potassium nitrate

3 藏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Huoxiao

32 英文名

NITROUM

33 标准编号

WS3BC002095

34 来源

本品为硝酸盐类钠钾石族矿物钾硝石。主含硝酸钾(KNO3)。

35 性状

本品天然品为皮壳状、束丝状、针状及毛发状的集合体。人工制成者呈 假立方系之柱状结晶,与文石的柱状结晶颇相似。浅灰色、白色或无色。条纹白色,微 透明,玻璃光泽,性脆。无臭,味苦且凉。

36 鉴别

本品水溶液呈钾盐及硝酸盐的鉴别反应。

37 炮制

除去杂质,敲碎或研细。

38 性味

咸,温;有小毒。

39 功能与主治

杀虫,消石,破痞瘤。用于石淋,石痞瘤,虫病,不消化症。

310 用法与用量

15~3 0g。

311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用到中药火硝的方剂 立灵散

gsǎn处方:炉甘石1钱(打成小块,放银罐内,将火硝拌匀,用火煅红取出,研极细,飞过,复研,以细绝为

蜈硝散

上册:方名:蜈硝散组成:蜈蚣12g,全蝎56个,火硝6g,甘草6g。功效:化腐生肌,解毒消肿。主治:

加味金锁匙

拼音:jiāwèijīnsuǒshí处方:火硝3钱,硼砂2钱,冰片8厘,雄黄6分,姜蚕4分,寒水石1

玉丹

剂名,出自《疡医大全》卷十七方。组成:明矾一两,火硝、硼砂各三钱。制法:将明矾入罐内,放桴炭火上熔化

五虎粉

名,出自《疡医大全》卷七方。组成:白矾(飞过)、火硝(用雄猪胆三个取汁拌晒干,同矾研合)各二两,雄黄

更多用到中药火硝的方剂

用到中药火硝的中成药 二十六味通经散

40g小伞虎耳草40g巴夏嘎40g束花报春25g火硝20g制法:以上二十六味,除朱砂、羚羊角另研细粉

二十五味鬼臼丸

80g余甘子80g花蛇肉(去毒)40g山柰50g火硝35g降香75g沙棘膏100g沉香50g朱砂20

红升丹

8克制法:先将二矾、硝石研细拌匀,入大铜杓内,加火硝一小杯炖化,一千即起,研细。另将水银、朱砂、雄黄

平消片

的主要成份:枳壳、仙鹤草、五灵脂、郁金、马钱子、火硝、干漆、白矾。平消片的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散结消

行军散

犀牛黄、麝香、珍珠、冰片、硼砂各一钱,雄黄八钱,火硝三分,金箔二十片。西牛黄3g、麝香3g、珍珠3g

更多用到中药火硝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火硝 《外科方外奇方》:[卷一]升降部

红升辰州大劈砂(五钱)明雄黄(五钱)水银(一两)火硝(四两)白矾(一两)皂矾(六钱)先将二矾、火硝研

《本草思辨录》:[卷一]硝石、芒硝

(硝石,即火硝亦名焰硝;芒硝,硝之经煎炼而凝底成块者为朴硝,亦名皮硝,在上生细芒李濒湖谓∶朴硝下走,

《存存斋医话稿》:卷一

何也。或云。徐批叶案非真本。乃托名者。〔十〕朴硝火硝咸名硝石。咸生卤地。假水火二大以为形质。朴硝属水

《疡医大全》:[卷七]痈疽门丹散主方

活。外科若无升降二丹,焉能立刻奏效。水银(一两)火硝(四两)白矾(二两)皂矾(六钱)雄黄朱砂(各五钱

《本草乘雅半偈》:[第二帙]朴硝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槐根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来源 24 性状 25 化学成份 26 功能主治 27 槐根的用法用量 28 附方 2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槐根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槐根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槐根 1 拼音

huái gēn

2 《辞典》:槐根

21 出处

《别录》

22 拼音名

Huái Gēn

23 来源

为豆科植物槐的根。

24 性状

干燥的根粗壮而呈圆柱形,略弯曲。外表**或黄褐色。质坚硬。断面黄白色,木质,纤维性。

25 化学成份

含d山槐素葡萄糖甙和dl山槐素。

26 功能主治

治痔疮,喉痹,蛔虫病。

①《别录》:"主喉痹寒热。"

②《医林纂要》:"洗痔,杀虫。"

③《昆明药植调查报告》:"健胃。驱蛔虫。"

27 槐根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外用:煎水洗。

28 附方

①疗五痔:煮槐根洗之。(《姚僧坦集验方》)

②治女子痔疮:槐花根二两,葛菌二两。炖猪大肠服。(《重庆草药》)

29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槐根的方剂 五根汤

g《外科启玄》卷十二:组成:葱根1两,韭根1两,槐根1两,地骨皮1两,土茯苓1两。主治:杨梅疳疮生于

煮白丸

iwán《圣济总录》卷一四一:方名:煮白丸组成:槐根白皮3两,楝根白皮3两,樗根白皮3两(洗,切),

楝根汤

āng处方:梗根皮(有子者)1握,酸石榴根1握,槐根1握(切碎,用东引者)。功能主治:小儿蛔虫攻心腹

治痔猪胆膏

痔猪胆膏组成:猪胆7枚。主治:痔。用法用量:先用槐根白皮温洗患处,后敷药。制备方法:取汁,以建盏盛,

玉屑丸

:方中白矾用量原缺。《圣济总录》卷一四三:组成:槐根白皮(去粗皮)3两,苦楝根白皮(去粗皮)3两,椿

更多用到中药槐根的方剂

用到中药槐根的中成药 熊胆丸

卷六之熊胆丸治破伤中风。用法用量:每服20丸,桑槐根汤送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将四味捣罗为末,与别

更多用到中药槐根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槐根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痔漏方五痔第三]槐子酒

熏黄烟气出为佳。火气消尽即停,停三日,将息又方取槐根煮洗之。又方用桃根煮洗之。治五痔方∶散瘀祛毒。皮

《本草蒙筌》:[卷之四木部]秦皮

也。无毒。产陜西郡州,及庐江川谷。木类檀木,根同槐根。叶如匙头少光,皮多白点不糙。(不粗糙也。)俗因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三]苦参三十六

蒸晒用。元参为使,恶贝母、菟丝、漏芦,反藜芦,野槐根也。苦,寒,无毒,性沉。足厥阴、太阳、少阴药也。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四·疮痈下]肠痔第七

欲大便状,虫悉出,冷复易之,不过二三度。又方∶煮槐根汁洗之。又方∶煮桃根汁洗之。诸痔去血过多,气息,

《医心方》:[卷第七]治诸痔方第十五

砒石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砒石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砒石的别名 24 来源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