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是怎么形成的?
血瘀是指中医辨证中的一种证型。血淤即血液执行不畅,有瘀血。血瘀证可见于很多种疾病。下面由我为你详细介绍血瘀的相关知识。
血瘀形成的原因病机分析
血瘀证以刺痛不移,拒按,肿块,出血,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瘀血停积,脉络不通,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疼痛剧烈,如针刺刀割,部位固定不移;因按压使气机更加阻滞,疼痛加剧而拒按;夜间阴气盛,阴血凝滞而更加疼痛,瘀血凝聚区域性,日久不散,便成肿块,肿块在肌肤组织间,色呈青紫色;如果肿块在腹腔内部者,可以触及到坚硬有形的块状物,推之不动,按之疼痛,称之为疤积。
瘀血阻塞络脉,气血执行受阻,以致血涌络破而见出血。由于瘀血停聚体内不除,堵塞脉络,或为再次出血的原因,故其出血特点是出出停停,反复不已;瘀血内阻,气血执行不畅,肌肤失养,因此面色黧黑,面板粗糙如鳞甲,甚至口唇爪甲紫暗。瘀血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例如瘀阻皮下,则皮下见瘀斑;瘀阻肌表络脉,面板表面出现丝状如缕;瘀阻肝脉,则见腹部青筋外露;瘀阻下肢,则见小腿青筋隆起、弯曲,甚至蜷曲成团;瘀血内阻,新血不生,妇女可见经闭。舌紫暗,脉细涩为瘀血常见之象。
血瘀的临床表现
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常在夜间加剧。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坚硬按之不移,又称之为疤积。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肌肤微小血脉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胀痛。妇女常见经闭。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总之以痛、紫、瘀、块、涩为特点。
血瘀和淤血的 区别血瘀属于病机学的概念,而瘀血属于病因学的概念。两者都属于血的病理变化,但含义不尽相同,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讨论“血瘀”与“瘀血”,必然要涉及“瘀”,但历来对“瘀”、“血瘀”、“瘀血”的认识并不一致。一种观点是认为“瘀”、“血瘀”、“瘀血”三者仅仅是提法不同,并无本质差异’另一种观点却认为,“瘀”、“血瘀”、“瘀血”既然提法不同,其含义也就不相同。
1瘀的含义
瘀,亦常作淤。瘀之本义指血积不行。如《说文解字》释:“瘀,积血也”。《辞海》谓:“瘀,积血。即瘀血。指体内血液滞于一定处所”。淤,本指水中沉淀的泥沙,但又有“滞塞,不流通”的含义,《辞源》说:“淤,积血之病也”《血之滞塞,又称“淤血”。中医学中“瘀”的含义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血结不行为瘀。血行于脉,本当流通无滞,但若因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血液积结不行,或血液溢位脉管之外,未能排出体外,是为瘀。
二是血行不畅为瘀。血当畅行,但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畅行脉络,即血流受阻,血行迟滞,亦为瘀。此时之瘀乃指血液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一种病理状态。
三是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既离经,已于机体无益而反有害。《血证论》说:“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即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此外,现代中医学研究过程中,人们对“瘀”又赋以新的含义,如《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一书中指出:“瘀这一概念中,除包括血的‘瘀’或‘瘀血’之外,当包括气的‘瘀’,即‘气瘀’或‘气滞’”。《气血论》也指出:“淤,非专指血瘀而言。凡有形之邪,阻塞络脉所致的证候,统可称为淤证”。此时,瘀或淤的涵义颇广,但总以滞而不畅为根本环节。
2血行不畅为血瘀
血瘀是指血液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一种病理状态《气血论》。是血液循行受到了阻碍所致。此时,瘀之义同“淤”,有“滞塞,不流通”之义。血瘀滞塞,不流通,即血行受阻,循行迟滞。生理状态下,血液循行于经脉,畅达周身,发挥其滋养荣润之职,如《血证论》说:“平人之血,畅行脉络,充达肌肤,流通无滞,是谓循经,谓循其经常之道也”。《诸病源候论》说:“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血之执行,听命于气,故曰“气为血之帅”。因此,气分受病,气机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是导致血瘀的重要机制,故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的说法。此外,邪气直犯经脉,影响血的循行,也是导致血瘀的常见致病因素。如《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凡此都说明,气病或邪气影响可以导致血行不畅,而为血瘀。《丹溪心法·六郁》中所论述的“血郁”,更是指的血行不畅,即血瘀病变。
血瘀为病广泛。血不畅为瘀。血循经脉周行全身,若血瘀不行,则为害广泛,内而脏腑,外而肌肤,上至巅顶,旁及四肢,皆可因血瘀不行而为病。瘀滞经脉,瘀阻气血,瘀遏清窍,瘀著脏腑,为病多端,难以尽述。
3瘀血为血积不动
历代医家对瘀血的认识与解释,具有代表行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证治准绳》、《皇汉医学》等认为,污秽之血为瘀血;二是《临证指南医案》、《医林改错》等认为,久病入络即瘀血;三是《血证论》认为,离经之血为瘀血。较为通行的观点认为,血液瘀滞体内,包括溢位经脉之外而尚积存于组织间隙的,或因血液执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以及瘀积于器官内的,已失其正常营养作用的,通称为瘀血。
瘀血的种类繁多。历代医学著作中对瘀血的称谓颇多,如滞血、留血、闭血、蓄血、宿血、干血、死血、败血、恶血、贼血等等。名称虽多,但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瘀血的机理及其病情有轻重,病程有新久,危害有微甚。其中滞血、留血、闭血等名称的含义与瘀血相近,皆指血液瘀积不行,留滞不动;蓄血常指积于中、下二焦之瘀血;宿血、干血、老血、死血言其瘀积已久,病程较长,难以尽快消散,已失去生机;败血言体内瘀血败坏,对人体危害较大;而恶血、贼血更是形容对人体具有的严重危害性。
瘀血有特征。一是有形:瘀积之后,更是有形可征,如腹中积块、瘿瘤、皮下结节、包块,肿大坚硬。二是有色:瘀血紫暗,或发黑,又可见于肌肤、颜面、唇舌、大便颜色的变化,以及肌肤甲错。三是有证:如区域性刺痛,固著不移,入夜加重,或狂乱谵语等。
4血瘀与瘀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血瘀与瘀血虽然含义有别,但都是血液的病理变化,具有血行不畅,执行迟缓,经脉不利的相同之处。同时,都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病因素。
血瘀日甚,气血不畅,终成瘀血。血瘀不得畅行,或因于气,或因于邪。但血既不能畅达,则经脉失于疏通,气机因之不利,气血失于调达和畅,终则必会导致血结不行,积而成为瘀血。如积证初起,可因情志不畅,气机不利,腹中气聚,时结时散,终而血行不畅,瘀血内结,则腹内积块,从无到有,由小渐大,由软而渐至坚硬不移。再如,风寒溼侵入人体,导致气血不畅,经脉失和,发为风寒溼痹,以筋骨肌肉疼痛、重著,关节屈伸不便为主;但日久必然导致瘀血内结,以致关节肿大畸形、皮下结节,成为久痹、尪痹。
瘀血内结,妨碍气机,阻滞经脉。瘀血为有形之邪,留于体内,必然影响气机的调畅,阻滞经脉流通畅达,导致血行不畅。因此,瘀血病情重而必然同时伴有血瘀的不利变化。
第17章<脉要精微论>浅解
不深究学问,只探讨实用。浅读《黄帝内经》,惠及寻常日用。
今日话题:
1什么精气充沛,是保持身体强壮的根本?具体是如何表现的?
2怎样从脉象中得知病变的部位,疾病的变化呢?
3梦境,也可以反映体内的阴阳盛衰?
4为什么口渴时不可以暴饮?
5胃脉有病会出现什么病形?它是怎样形成和发展变化的?
浅谈闲叙:四时脉象,圆矩浮沉。
一、诊脉有哪些方法?
通常诊脉在清晨时为好,因为清晨时人还没有活动,阴气未被扰动,阳气也没有耗散;同时因为尚未进饮食,人体中经脉之气平而未充盈亢盛,络脉之气非常匀静,气血未受其他因素影响,处在平静的状态。因此,清晨时诊脉比较容易诊察出异常脉象。
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应观察患者双目的明暗、面部直色的变化,以便了解五脏之气的盈亏,脏腑功能的强弱虚实,形体外表的盛衰等,相互参照比较,从而诊断出疾病的轻重吉凶。
脉是血流汇聚之处,是血液周流的通道,而血液周流靠气主导。脉象长说明气血调和,运行通畅,健康无病,为气治;脉象短说明气血不足无力,为气病;数脉说明体内有热邪,热邪会导致心中烦躁;大脉说明体内邪气过盛,病情在发展之中。
从人体上、中、下三部脉象分析,上部脉象充盛反映有邪气滞于人体上部,会有呼吸急促的症状;而下部脉象充盛,就反映邪气滞在人体的下部,会有腹中胀满等症状。若见到脉象缓慢,或两动一停,或三跳一止,停止有一定次数的,叫做代脉,是五脏之气衰弱的表现。脉象细,反映气血虚少。脉象涩而不流畅,反映气滞血瘀,会有“心痛”的病症。脉来滚滚而急,好像涌出的泉水那样,反映气血非常紊乱,是病势垂危的现象。脉象细小,似有似无,而又忽然像琴弦断了再也按不到,反映阴阳脱离,是死亡的症象。
神彩显现于双目,五色显现于面庞,都是五脏精气显现在外部的光华。就面部的五色而言,赤色应像帛绢裹着朱砂那样隐,现着红润而有光泽,不要像代赭石那样暗红带紫而干枯;白色应像鹅的羽毛那样由而光洁,不要像食盐那样由而灰暗;青色应像碧玉那样莹润光泽,不要像靛蓝那样青而滞暗;**应像用罗绢包裹着雄黄那样黄中透红,明润含蓄,不要像黄土那样黄而干枯;黑色应像重漆那样黑而透亮,不要像泥土那样,枯暗如炭灰。
无论哪种颜色,只要具有含蓄而明润的特点,就是精气未衰表现,预后良好;如果五色暴露而不含蓄,又无光泽,那就是五脏精气外泄的表现,寿命就不会长久了。
就两眼神彩和视觉来说,如果五脏精气充足,能够灌注滋养,那么眼睛就精明,而能够准确地观察万物,辨别各种颜色,审察物体的长短等形状;如果视觉障碍,以至于发展到长短不分、黑白颠倒的程度,说明五脏精气已经衰竭。
五脏的功能特点是守护精气,使它不外泄散失。如果五脏功能失常,就不能守护精气,而出现各种病症。假若见到小腹胀满、喘息气急。容易恐惧、说话的声音重浊而不清亮,好像从密室中发出来的那样,瓮声瓮气的,这是中焦有湿邪的表现,反映出脾脏的功能失常。如果语言的声音低微,说话重复,或者大半天才说一句话,是气虚的表现,反映出肺脏的功能失常。
如果患者不知穿衣盖被,不懂羞耻,言语好坏不分,又不辨亲疏远近的,这是精神错乱的表现,反映出心脏的功能失常。
如果肠胃不能贮藏水谷,大便泄泻不止的,这是肛门不能约束的表现,反映脾脏的功能失常。如果小便失禁的,这是膀胱不能贮藏津液的表现,反映出肾脏的功能失常。
总之,如果五脏能守护精气。而不过分失常,那么虽然有病,也有好转和痊愈的希望;相反,若五脏功能失常不能守护精气,那就难免于死亡了。
二、五脏精气充沛,是保持身体强壮的根本。
具体地说:头是藏精神的地方,所以称为“精明之府”,如果见到头倾斜低垂而不能抬起,眼睛凹陷而没有神彩的,这是精神将要衰败的表现。
肩背是构成胸腔的主要支柱,所以称为“胸中之府”,如果出现背部弯曲而肩部下垂,便可以知道是位于胸中的心脏与肺脏之气,行将败坏了。
腰部是肾脏所在的地方,所以被称为肾之府,如见到腰部运转不灵,身躯不能转摇,便可以知道是肾脏的精气将要衰坏了。
膝关节的周围,是筋会聚的地方,所以称为“筋之府”,如果见到下肢屈伸不便,走路时需要依扶其他物的,便可以知道是筋气将要衰坏,也反映出肝脏的精气已经很虚弱了。
骨是藏髓的地方,所以被称为髓之府。如果见到站立不能持久,行走时摇晃不稳,就是骨气将要衰惫的表现,也说明肾脏精气已经很虚弱。
所以诊断时见到形体强壮的患者,说明其五脏精气未表,虽有病预后也良好;而形体极度困惫衰弱的患者,说明五脏精气衰败,很可能导致死亡。
三、脉气与四时阴阳之气
脉气与四时阴阳之气变化相反,如脉象应显不足而盛大,说明邪气盛于正气;脉象过微,说明正气消耗虚损。如阳邪过盛诸症,脉象应该旺盛反而出现不足,是因为阳邪闭阻气血,气血运行不畅;如阴邪过盛诸症,脉象应谆微弱沉细反而旺盛,是因为正气消耗虚损,正气而浮散于外。这些脉象与四时阴阳相反、脉象与病症相反的病症,称为关格。
脉象怎样应四时变化得知病变的部位呢?
天体运转规律与脉象变化相应。万物之外,宇宙之内,天地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和阴阳的变化规律相应的,而不单纯是人体的脉象问题。
比如从春暖到夏暑,从秋清到冬寒四时气候的这种转变,正反映了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
人体的脉象,也是随着四时而相应地上下浮沉。所以春季的脉象与阳气初生相应,如同弧线那样圆滑;夏季的脉象,与阳气旺盛相应,如同用“矩”所划出的的正方形充盛明显;秋季的脉象,与阳气开始下降但并未深藏相应,如同“称”杆那样飘浮;冬季的脉象,与阳气深藏相应,如同“称”锤那样沉下而不浮动。
四时阴阳变化的关键时刻,在于冬至节后四十五天,也就是立春日,表现出阳气微微上升,阴气微微下降;夏至节后的四十五天,也就是立秋日,表现山阴气微微上升,阳气微以下降。由于阴阳之气的升降,有这样一定的时期,因而脉象也相应地发生有规律的改变。
如果脉象的改变,与这个时期不一致了,就可以从它的特殊变化上分析疾病到底在哪个内脏。再根据四时和五行、五脏的相应关系,应用五行生克的规律来推求,便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
比如出现肝病的脉象,因为肝属木,而金能克木,秋季属金,于是可以推测死于秋季;同样道理,由于人克金,所以可以推测肺病死于夏季等。可见,对脉象的微妙变化,可细心地体察。诊察脉象的最大原则,是先从辨别脉象属于阴,还是属于阳开始,而辨别脉象阴阳的方法,就是要根据五行生克的规律来分析,从而测试出脉象属虚属实,是盛是衰,再看它与四时阴阳变化是否相一致。
若是脉象属于不足的,那是虚症,就要用补法来治疗;若是脉象属于有余的,那是实症,就应该用泻法来治疗。不能把补法与泻法用错,才能促使人体的阴阳与自然界的阴阳恢复一致。掌握了人与天地阴阳相一致的道理,以及分析脉象的方法,就能够判断疾病的预后吉凶。
所以说,在诊断疾病时,听到患者发出的声音,要把声音与五音、五脏联系起来分析病在何脏;看到患者的面色,要把五色与五行、五脏联系起来,应用生克的规律预测疾病的发展变化;切按患者的脉象,要把脉象与四时阴阳联系起来,判断疾病部位。不仅分析脉象首先要辨别阴阳,即使是梦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体内的阴阳盛衰。
比如阴气过盛的人,会梦见涉渡大水而恐惧;阳气过盛的人,会梦见有大火烧灼;阴气盛、阳气也盛的人,可给梦见相互残杀而毁坏受伤。气盛于上部的,可能梦见飞腾;气盛于下部的,可能梦见向下堕坠。如果吃得过饱,可能梦见送给别人东西;如果饥饿,可能梦见取来食品自用。肝气过盛的,可能梦见发怒。肺气过盛的,可能梦见悲哀哭泣。腹中烧虫过多;可能梦见众人聚会;腹中蛔虫过多,可能梦见相互打击而受伤。
诊脉是有一定法则,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平心静气,精神集中,才能保证诊察的正确。
四时的脉象是:春季的脉浮面滑利,好像鱼儿浮游在水波之中。
夏季的脉在皮肤中,它那充满旺盛的样子,如同夏天所有的植物都繁荣茂盛,秋季的脉象在皮肤之下。好像蛰虫将要伏藏而有下趋之势。
冬季的脉象,沉伏在骨的附近,犹如蛰虫伏藏得已经很周密,又好像人们深居在密室之中。
因此说,从脉象的变化中,要想知道深藏在体内的五脏虚实,必须重按才能得到要领;要想知道在外部的经脉之气盛,衰,必须按照次序,先轻按浮取,再重按沉取,如果沉取时脉象不足,而浮取时脉象有余,那就是疾病在外的表现。
以上春、夏、秋、冬、内、外这六个方面,就是诊脉时必须注意的重要法则。
三、五脏脉象
心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脉体过长,是心经邪气过盛的反映,会出现舌体卷缩而不能言语的症状;若脉象软弱无力而且散乱不整,是心气不足的反映,应当有“消渴病”,湿心气恢复后自然会痊愈。
肺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肺体过长,是肺经邪气过盛的反映,会山现咯血或痰中带血的病症;若脉象软弱无力而且散乱不整,是肺气虚的反映,应当有汗出不止的“灌汗”病,对于这种病就不能再用发汗的方法治疗了。
肝脉搏击有力而且坚硬,脉体过长,反映肝经邪气过盛,如果面部并不出现青色的,这是由于受到坠跌和打击,有淤血停留在两胁肋之下,会使人气上边,因而出现喘息的症状;若脉象软弱无力而散乱不整,这是肝气不足的反映,再见到皮肤绷紧光亮的,就是“溢饮”病的表现。所谓溢饮病,是由于口渴而暴饮,使肝脏功能失常,影响水液代谢,于是水液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而泛滥于肌肤之间、肠胃之外。
胃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脉体过长,是胃经邪气过盛的反映,又见到画色发红,患者应当是患有大腿疼痛的病症,其严重程度如同折断似的;若脉象软弱无力,而且散乱不整,是胃气不足的反映,就会患有“食痹”病。
脾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脉体过长,是脾经邪气过盛的反映,又见到面色发黄,说明湿热草蒸,影响脾脏化生气血的功能,患者会出现少气无力的症状;若脉象软弱无力而且散乱不整,是脾气虚的反映,患者会有小腿及足部浮肿,好像水肿病的样子。
肾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脉体过长,是肾经邪气过盛的反映,若出现面部颜色黄而带赤,说明心、脾之气乘虚影响,肾脏,会导致患者腰痛严重,像要折断似的;如果脉象软弱无力且散乱不整,说明肾气不足,说明患者精血亏损且不易恢复。
诊脉时发现心脉绷急是什么病会出现病的症状?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种病名叫心疝,小腹部会出现一定的症状。
心脏性质属阳,与小肠在经脉上是互为表里的脏腑,脏病向下传于腑,居于小腹的小肠受其影响而引起疝痛,所以小腹表现出症状。
四、胃脉有病会出现什么病形呢?疾病是怎样形成和发展变化呢?
如果胃脉实则反映邪气过盛,会出现腹部胀满;如果胃脉虚则胃气不足,会发生腹泻。
由于风邪引起的疾病,会出现恶寒发热。热邪引起的疾病,会成为消渴。体内之气紊乱而上冲,就会形成头晕、头痛等病症。假如风邪侵入人体日久不去,还会深入体内,影响脾脏而出现顽固不化的飱泄;如果风邪侵入到血脉中,经久不去而转化咸热邪,使气血腐败,就会变成为麻风。总之,邪气侵伤人体形成疾病,而疾病千变万化,所以难以言尽。
因为是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病变,根据五行相胜的道理治疗便可治愈。
“血瘀”生百病
瘀,堵也!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等一系列瘀堵,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浊邪积聚,进而导致疾病缠身,甚至导致脑梗、心梗、女性痛经、长斑等症。
说起癌症、肿瘤 ,很多人认为与遗传有关,中医认为肿瘤属于“瘀痕积聚”的范畴 , 那么什么是“瘀痕积聚”?就是无形的邪气慢慢地积聚成有形物质的这么一个过程。
尽管形成肿瘤的原因很多, 中医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血瘀”。
体内有积血,没有及时排出、消散,即成淤青,这其实是血瘀的早期表现。若是莫名地出现淤青或淤青经久不散,大多是血液运行不畅,体内经络、组织器官形成淤血造成的。
中医讲“瘀”的原因
1、阳气不足
人身血液的运行,有赖于阳气的推动。如果血中的阳气不足,血液失去阳气推动就会滞涩而不流行。
《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寒则血凝泣。”血液凝涩,不能濡养人体,则成为瘀血。
2、热伤血脉
脉为血之府,而血循行于脉中,脉能壅遏营血,令其无所去而只在经脉之中循环运行。血液在经脉循环运行过程中,如热邪损伤血脉,则血脉无以壅遏营血,血液溢于脉外,失去运行之道而留止不行,遂成为瘀血。
3、气滞
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由于情志内伤或其他因素,使气机不利,气行受阻而郁滞,遂导致血液不行而留止为瘀。
4、外伤
用力过度,跌打闪挫,必然损伤络脉,络脉因伤而破裂,则血溢于脉外而留止不行,从而形成瘀血。
中医为什么说“血瘀”生百病?想要身体好,这些活血化瘀方法收好
瘀血有哪些症状呢?
1、 疼痛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有瘀血停留在体内,必然会引起脉络不通而致疼痛。
血瘀引起的疼痛特点:痛如针刺、痛有定处、疼痛拒按,一般在晚上疼痛加重。
2、 肿块
肿块是血瘀常见的表现形式,瘀血在局部凝聚,日久不散,即变成肿块。外伤后的血肿即是瘀血形成的,这大家最容易理解,其实现在我们常说的各种囊肿、肿瘤也是瘀血所致。
3、 面色晦暗,皮肤瘀斑
瘀血体质的人通常面色比较暗,尤其是两个眼圈,鼻和嘴唇紫暗,舌上有红色或青紫色的瘀点。瘀血长时间不能消除,则精血不能濡养肌肤、经络而致肌肤甲错,或见皮肤肥厚隆起,或见皮肤僵如皮革。脉象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治疗瘀血症则主要以活血化瘀的方法
出现淤血停滞证,要采用活血散瘀的方法治疗,常用的药物: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乳香、没药、牛膝、泽兰、丹参等等,由这些药物组成的配方,比如血府逐瘀丸、桃红四物汤、桃仁承气汤、大黄蔗虫丸等方药,用来治疗各个部位各种病症血瘀证,都有非常不错的疗效。
而且,中医有久病多瘀的说法,在很多疾病的慢性期疾病后期。各种证候都会夹杂着血瘀证,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有非常大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给大家介绍几款中医临床诊疗中常用的活血化瘀方:
行血定痛:血府逐瘀汤或活络效灵丹;
益气通络:补阳还五汤;
破血消瘀:大黄庶虫丸;
化瘀清热凉血:桃仁承气汤或仙方活命饮;
祛瘀生新:少腹逐瘀汤;
行血止血:圣愈汤;
化瘀止痛续筋骨:七厘散及跌打丸;
散寒祛瘀:温经汤;
清除热毒化瘀:犀角地黄汤;
化瘀利水:当归芍药散;
化痰祛瘀:活血方加半夏白术天麻汤,或涤痰汤或温胆汤等。
更有如丹参饮、失笑散、四妙勇安汤、桃红四物汤诸方。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所以中成药方可能适合大部分的人,但是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同一类的疾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由于个人体质不同,表现的症状、轻重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以上提到的中成药,切不可自行判断服用, 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望、闻、问、切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根据个人体质特点用药,才能达到快速的活血化瘀效果。
中医中的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而脉诊室中医诊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脉诊,又称为“切脉”“候脉”“按脉”“持脉”,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探查脉象,以了解病情变化的一种诊病方法。
现代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
“寸口”又称为“气口”或“脉口”,分寸、关、尺三部分。
掌后高骨的部位称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分,共为六脉。
中医采用“寸口诊法”,是因为寸口脉搏能够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情况,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临床上常用的划分法为: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命门);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
切脉的时候,让病人坐或仰卧,使手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位,直腕仰掌,以使血液畅通。
切脉时常运用不同的指力以体察脉象,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名曰“举”;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名曰“按”;不轻不重,中等力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曰“寻”。
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正常脉象,又称为“平脉”或“常脉”。
平脉的至数是一呼一吸即一息脉来四至,脉象和缓有力,从容有节,不快不慢。
平脉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有神”,即脉象和缓有力;
二是“有胃”,即脉来去从容而节律一致;
三是“有根”,在尺部沉取,仍有一种从容不迫应指有力的气象。
浮脉与主病
脉象: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取稍弱。特点是脉象显现部位表浅。
主病:浮脉主表。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相似脉:
散脉:浮大无根,浮取脉形很大,但无力,稍一用力则按不着。散脉表示正气耗散、脏腑精气将绝,多见于病证的危侯。
芤脉:浮大中空,有如按葱管。多见于大失血或大汗后。
沉脉与主病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特点是脉象部位深在。
主病:病邪在里。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相似脉:
伏脉:较沉脉部位更深,须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至暂时伏而不得。常见于厥阴、邪闭、痛极等病症。
牢脉:脉来实大弦长,浮取、中取均不应,推沉取始得,坚牢不移。多见于阴寒积聚的病症,如症瘕、痞块、疝气等。
数脉与主病
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来去促急”。
主病: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相似脉:
疾脉:脉来急疾,一息七至以上。七特征是数而燥。在热性病极期,以及劳瘵病阴竭阳越时,都可见到疾脉。
虚脉与主病
脉象: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令人有一种软而空豁的感觉,是无力脉的总称。
主病:气血两虚,尤多见于气虚。
实脉与主病
脉象:脉来去俱盛,三部举按皆较大而坚实有力,是有力脉的总称。
主病:主实证。邪气实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壅盛之证。
滑脉与主病
脉象:“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指下有一种圆滑感。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等。平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妇人妊娠亦常见滑象,是血气充盈而和调的表现。
涩脉与主病
脉象:往来艰涩不畅,有如轻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细脉与主病
脉象:脉来细小如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洪脉与主病
脉象:“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即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的力量较去的力量大。
主病:邪热亢盛。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症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证。
弦脉与主病
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病:肝胆病、痛症、痰饮等。弦大兼滑,阳热为病;弦紧兼细,阴寒为病;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病乘脾,也常见弦脉;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全无胃气,病多难治。
代脉与主病
脉象: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歇止,间歇时间较长。
主病:主脏气衰微。风证、痛症、七情惊恐、跌打损伤诸病而见代脉,多属因病而致脉气不能衔接。
沉脉类脉象包括沉、伏、牢、弱等4种脉象。
沉脉
[脉象特征]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其具体特点是脉管搏动的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明显的跳动。
[临床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此外胖人见沉脉,冬季脉象偏沉,部分人两手六脉皆沉细而无临床症状,也为常脉。沉脉作为六纲脉之一,是脉位深沉的象征。
[机理分析]沉脉的形成有两个方面,一为邪实内郁,正气尚盛,邪正相争于里,致气滞血阻,阳气被遏,不能鼓搏脉气于外,故脉沉而有力,可见于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等病证;二为气血不足,或阳虚气乏,无力升举鼓动,故脉沉而无力,可见于各脏腑的虚证。
伏脉
[脉象特征]:伏脉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其具体特点是脉管搏动的部位比沉脉更深,隐伏于筋下,附着于骨上。因此,诊脉时浮取、中取均不见,需用重指力直接按至骨上,推动筋肉才能触到脉动,甚至伏而不见。
[临床意义]:伏脉常见于邪闭、厥病和痛极的病人。
[机理分析]:伏脉多为邪气内伏,不得宣通而致。邪气闭塞,气血凝结,乃致正气不能宣通,脉管潜伏而不显,但必伏而有力,多见于暴病。另外久病气血亏损,阴枯阳竭之人也可以见到伏脉,是疾病深重的标志。危重病证的伏脉,与血管病变造成的无脉症不同。无脉症往往发生在肢体的某一局部,出现相应肢体无脉,而其他部位的脉象可正常。
牢脉
[脉象特征]:牢脉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其具体特点是脉位沉长,脉势实大而弦。牢脉轻取、中取均不应,沉取始得,但搏动有力,势大形长,为沉、弦、大、实、长五种脉象的复合脉。
[临床意义]:牢脉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瘕积等证。
[机理分析]:邪气牢固,而正气未衰者,如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或气血瘀滞,凝结成瘕积而固结不移,在脉象上则可表现为沉弦实大长的牢脉。若失血、阴虚等患者反见牢脉,当属危重征象。
弱脉
[脉象特征]:弱脉沉细无力而软。其具体特点是位沉、形细、势软。由于脉管细小不充盈,其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处,指下感到细而无力。
[临床意义]:弱脉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机理分析]:因脉为血之府,阴血亏少,不能充其脉管,故脉形细小;阳气衰少,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脉气不能外鼓,则脉位深沉,脉势软弱。
血瘀是怎么形成的?
本文2023-10-06 01:00: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2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