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饮食文化圈的兴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糯米饮食文化圈的兴衰,第1张

现在提起糯米,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用糯米酿造的甜酒和各种名牌的黄酒,还有元宵节的汤圆和端午节的粽子,以及各式各样用糯米制作的糕、团、糍、饼、粥等点心。至于糯米伴随着中国人走过几千年漫长光辉的道路,在中华饮食文化历史中作出的丰富多采的贡献,占有独特的地位,更还有其他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用途,恐怕现在知道的人已不多了。这是因为现在糯米的处境和地位已不断下降,今非昔比。但是我们相信,糯米会有东山再起的发展前景。

一,糯米饮食文化圈的形成

近五十余年来大量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国的水稻栽培起源于距今约万年前的长江流域,距今约四五千年前水稻已经陆续北上进入黄河流域。

中国文字的发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有关水稻的文字记载也首先见诸商周时期。如《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为酒为醴,烝畀祖妣。”醴即是用稌米酿的甜酒。古代黄河流域也称稻为稌,那时的稌或稻,主要都指糯稻(详后)。《诗经》里还有《小雅·甫田》、《唐风·鸨羽》、《豳风·七月》、《小雅·白华》、《鲁颂·闷宫》等章,都有咏稻稌的诗句。

需要指出的是,《诗经》及其他古籍所记的“稻”词,主要是指糯稻米,不是现在我们日常吃的非糯的籼米或粳米。古代非糯的籼稻或粳稻的栽培要比糯稻为少。这要从稻词的来源说起,水稻既然是自南向北传播,稻词自然是从南方带去,其语音也不是北方的夏言。最早的稻词见诸《春秋·襄公五年:会吴于善缓。”《谷梁传》:“吴谓善,伊;谓稻,缓。号从中国,名从主人。”“缓”(nuan,同暖)和“糯”(nuo)是双声的音转。秦灭楚越后,少部分越人东渡去了日本,同时带去水稻栽培技术,是日本有水稻之始。日语称水稻为“ィネ”,即是“善缓”音的保留。《说文》:“稬(即糯),沛国谓稻,糯。”沛国在今安徽宿县一带,春秋时属吴国,吴和越语言风俗相同,吴越人就是以糯米为主食的,所以由吴越人带到日本的也是糯稻。

  没有含 枸和糯 的成语。

  枸 #gǒu 造字法:形声;从木、句声

  基本字义

  1 〔~杞〕落叶小灌木,叶披针形,结小浆果,成熟时红色,称“枸杞子”,可入药;根皮称“地骨皮”,亦可入药;茎叶嫩时可食。

  2 〔~骨〕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叶长椭圆形有三、四个硬刺,开小白花,有香气,果实球形供观赏,叶入药。

  枸 #gōu 造字法:形声;从木、句声

  详细字义

  〈名〉

  1 盘错的树根 [twisted roots]

  故枸木必将待櫽栝烝矫然后直。——《荀子·性恶》

  有木,青叶紫茎,…,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山海经》

  〈形〉

  1 通“钩”。弯曲 [crooked;curved]

  故枸木必将待櫽括烝矫然后直。——《荀子·性恶》

  枸 #jǔ 造字法:形声;从木、句声

  基本字义

  1 〔~橼〕a.常绿小乔木或大灌木,有短刺。果实长圆形,**,有香气,果皮可入药或提制芳香油;b.这种植物的果实。均亦称“香橼”。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