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医家、“脾胃学说”创始人李杲简介,有《脾胃论》等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4收藏

金朝医家、“脾胃学说”创始人李杲简介,有《脾胃论》等作,第1张

人物简介

李杲,字明之,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称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主要经历

李杲自幼天赋聪颖,沉稳安静,喜爱读书。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辈们也都是崇文好读之人,与当时的名流雅士有密切的交往。他家是当地的豪门望族,富有钱财,李杲虽生在富贵人家但生活严谨,行为敦厚,令人敬重。李杲二十岁时,母亲王氏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当时易水的张元素是燕赵一带的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离乡四百余里,捐千金拜其为师。凭着他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名声超出老师,成为一代医家大宗。病人来看病,他总是先诊脉,辨明脉象,而后进行诊断,告诉病人他们患得是什么症,然后从医经里引出经文,加以分析对照,证明自己的诊断与医经的论述完全一致,直到把病人说得心服口服了,才拿起笔处方。经过多年临证,李杲的医技日益精湛,各科疾病均能诊治,当时的人都把他当作神医来看待。

著作

李杲虽非易水学派之起始人,然因在老师张元素的影响下,颇多创见,著述甚丰,故在易水学派中,影响较大。其著述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等。另有《伤寒会要》、《保婴集》、《伤寒治法举要》、《东垣心要》、《万愈方》、《医学辨论》、《用药珍珠囊》、《五经活法机要》、《疮疡论》、《医方便儒》、《药性赋》等,有些已亡,有的系依托之作,故真伪尚待考。

李杲医书,唯《内外伤辨惑论》,为其生前手定。余皆由门人校定。或据其有关资料所整理。

学术内容

李氏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也。”意思是说,元气虽然来源于先天,但又依赖于后天水谷之气的不断补充,才能保持元气的不断充盛,生命不竭。从而进一步深入认识到脾胃之气与元气的关系,认为胃气是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人身之气的来源不外两端,或来源于先天父母,或来源于后天水谷。而人生之后,气的先天来源已经终止,其唯一来源则在于后天脾胃。可见,脾胃之气充盛,化生有源,则元气随之得到补充亦充盛;若脾胃气衰,则元气得不到充养而随之衰退。基于以上观点,李杲诊断内伤虚损病证,多从脾胃入手,强调以调治脾土为中心。

李氏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精气的输布依赖于脾气之升,湿浊的排出依赖于胃气之降。这样,李氏对脾胃升降作用的认识,从单纯对消化的作用扩展为对精气代谢的作用。人身精气的转输升降,依赖于脾胃的升降来完成。脾胃的升降作用对人体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如果脾胃的升降失常,将会出现多种病证,“或下泄而久不能生,是有秋冬而没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这里,李氏将内伤病归纳为两种病变,一种是升发不及而沉降太过;另一种是久升而不降,而其根本原因均在于脾胃的升降失常。这样,脾胃升降失常则成为内伤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对待升降问题,李杲又十分重视生长与升发的一面。因为人的健康,生机的活跃,生命的健壮,主要是正气充足的原因。保护正气,必须重视脾胃之气的升发作用。李氏认为,只要元气充足,则百病不生,而元气虚损,多因脾胃之气不升而致。

临床应用

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 。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但他绝对不主张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

李氏重视脾胃,探讨脾胃内伤病的病因病机,强调了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内盛,升降失常是产生多种内伤病症的病机。因此,在治疗时,李氏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调整升降失常作为其治疗大法。补中益气汤是他创立的名方之一,也是其遣药制方的代表。全方由人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组成。在用药上有三个特点,其一,人参、黄芪、白术等补脾胃之气,以助肺气固皮毛;其二,用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助长脾气升发之力;其三,用炙甘草既可补中又可泻火热,以防止阴火炽盛耗伤正气。其中益气升阳为主,泻火为辅,适用于以气虚清阳不升为主者。若阴火炽盛之象较为明显,李杲又补充说:“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

对于苦寒泻火,或解表散火诸法,李杲有时也不放弃,甚至单独应用。但其应用是十分慎重的,认为不可久用,因为寒凉大过,可以耗损阳气。而苦寒太过,更易于伤胃,可导致脾胃更虚。而且非阴火炽盛时,不可选用。其选用泻火之法的目的,是用泻火之品将炽盛的阴火清降,以防止过炽的火热损伤元气,具有保护照顾元气的作用。选用泻火之品使浊阴下降,又有利于脾胃之气的升发。当然,选用时—般应适当加入益气和中之品,使人身正气有所补充。李杲在治疗时围绕益气升阳泻火三个方面遣药制方,但具体选用时又根据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侧重,其目的却是为了保护和恢复元气,使之充盛,体现了其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的指导思想。

人物评价

李杲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形成了个人独成一家的系统理论,故而后世称其为“补土派”。由于其学说来源于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念义,故后世宗其说者大有人在。传其学者,不仅有其门人王好古与罗天益,明代以后私淑者更多,如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人,都宗其说,而又各有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李杲的学术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

后世影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为中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李杲为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他学医于张元素但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在元素之上。朱丹溪虽为河间学派的三传弟子,但其学说在某些方面也受李杲学说某些启示。明代以后,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医家都曾对李杲的学说敬仰、研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成一家。此外,龚廷贤、龚居中、张志聪等均受李杲学说很大影响。尽管李氏学说的继承者们己经明确,医学史上仍不失为划时代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他将永远名垂史册。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雷丸冰糖水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雷丸冰糖水 1 拼音

léi wán bīng táng shuǐ

2 处方

雷丸(俗称竹铃芝、木莲子)200克 冰糖100克冷开水适量

3 制法

先把雷丸放入碾槽内,研为细粉,每次取雷丸粉15~20克,加冰糖10克,冷开水适量,调匀即成。

4 功能主治

驱虫。适用于小儿绛虫病。

5 雷丸冰糖水的用法用量

每日3次,连服3天。

6 摘录

《中医杂志》

古籍中的雷丸冰糖水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痹,此为欲作黄汗也。痛在骨节,似伤寒也,但其状如水肿,咳喘不渴,此为肺胀也。以上四证,皆初病皮毛,状

《金匮要略浅注》:[卷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方自薛立斋极赞其妙。而张景岳李士材和之。至今奉为水肿气肿等证之神丹。而不知一派阴药中。杂以些少桂附。

《金匮玉函经二注》:[卷十四]水气病脉证第十四

汗出恶风。表之虚也。身重。水客分肉也。防己疗风肿水肿。通腠理。黄温分肉。补卫虚。白术治皮风止汗。甘草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四·脾胃部]水胀通论

刺去其血络也。(水胀论石水,脐以下肿,其脉沉。)水肿(先自足肿,后腹大,为水。)〔《素》〕帝曰∶其有

《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目录 1 拼音 2 巖丸子的别名 3 来源 4 性味 5 功能主治 6 巖丸子的用法用量 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巖丸子的方剂 2 古籍中的巖丸子 3 用到中药巖丸子的中成药 1 拼音

yán wán zǐ

2 巖丸子的别名

石鼓子、一口血、独牛

3 来源

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柔毛秋海棠Begonia henryi Hemsl,以块茎入药。秋后挖取块茎,洗净晒干或鲜用。

4 性味

甘、苦,微寒。

5 功能主治

解毒,散瘀,止血。用于跌打损伤,狂犬咬伤,红崩白带;外用治骨折。

6 巖丸子的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巖丸子的方剂 消癌片

iāoáipiàn《肿瘤的诊断与防治》:方名:消癌片组成:红升丹300g,琥珀300g,山药300

芪苡汤

肝,化瘀解毒。主正气不足。(乳腺癌)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中医癌瘤证治学》

致和散

拼音:zhìhésǎn别名:定癌散(《医方歌括》)。处方:蜂房雄鼠粪川楝子(经霜者佳)各等分功能主

阳和化癌汤

1钱,炮姜炭5分,麻黄3钱,胡桃肉3个。主治:妇人乳癌。用法用量:酒、水煎服。附注:乳癌破则不治。

菱实粉粥

血。治年老体虚,营养不良,慢性泄泻。现用于防治胃癌、食道癌。用法用量:先将粳米煮粥,待米煮至半熟后

更多用到中药巖丸子的方剂

古籍中的巖丸子 《养生类要》:序

春巖子歙医者流往粤邑长南溪子寓书称春巖子才今历四方以风候脱过女第叩之予乃觏春巖子与语遂大惬至累昕夕

《女科经纶》:[卷八杂证门]乳证

武叔卿曰∶乳巖之病,大都生于郁气。盖肝主怒,其性条达。郁而不舒,则屈其挺然之质。 属厥阴,其气与

《女科经纶》:[卷五产后证上]产后心痛属血虚

薛立斋曰∶前证若阳气虚寒,巖蜜汤温之。瘀血上冲,失笑散行之。血既散而痛仍作,八珍汤补之。大凡心腹作

《疡医大全》:[卷二十胸膺脐腹部]乳巖门主论

乳巖\p04a41a139bmp陈远公曰∶有生乳痈,已经收口,因不慎色,以至复烂,变成

《医学心悟》:[卷四]乳痈乳巖

而愈。此属胆胃热毒,气血壅滞所致,犹为易治。若乳巖者,初起内结小核,如棋子,不赤不痛,积久渐大崩溃

更多古籍中的巖丸子

用到中药巖丸子的中成药 白花蛇舌草注射剂

炎、痈疖脓肿及手术后感染。用于治疗肿瘤,特别对胃癌、食管癌、淋巴癌、乳腺癌等应用广泛。白花蛇舌草注

宫颈癌片

拼音:gōngjǐngáipiàn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GongjinaiPian标准编号WS3B0

痢速宁片

Pian标准编号WS3B370198本品为巖白菜经加工制成的片剂。制法巖白粉300g粉碎成细

宫颈癌栓

拼音:gōngjǐngáishuān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GongjinaiShuan标准编号WS3B

消症益肝片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五味香连丸 1 拼音

wǔ wèi xiāng lián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Wuwei Xianglian Wan

22 标准编号

WS3B110192

23 处方

木香 192g 黄连 576g 吴茱萸(甘草炙) 75g 白芍 96g 延胡索(醋炙) 192g

24 制法

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至黄褐色的水丸;气微香,甜苦。

26 鉴别

(1)取本品 3g,研细,加乙醇1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连对照药材 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57 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中 2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溶液(6:3:15:15:05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 (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2)取木香对照药材 1g,加乙醇1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57页)试验,吸取鉴别

(1)项下的供试品溶液与上述对照药材溶液各 5μl ,分别点于 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醋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5%香草醛硫酸溶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至紫蓝色斑点。

2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8页)。

28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肠胃湿热引起的腹痛腹泻,红白痢疾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6g,一日 2~3 次。

210 规格

每 100粒重 3g。

211 贮藏

密闭,防潮。

古籍中的五味香连丸 《古今名医汇粹》:[卷七辑选薛立斋各证医案四十六条]脾肾亏损停食泄泻等证

术为君,山药、黄、肉果、姜、附为臣,茱萸。骨脂、五味、归、芩为佐,治十剂,俾以次服之。诸医皆曰此火病

《验方新编》:[卷二十妇科产后门]产后痢症

香,则善消恶露兼行痢疾,并行而不悖也。再服加味香连丸,以俟一二日后,病势稍减,可保无虞。若七日外,

《保婴撮要》:[卷七]诸痢

腹时痛,用香连丸而痊。后伤食复变痢,欲呕少食,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三分、黄连二分,吴茱萸一分,数剂而愈

《女科秘要》:[卷六]产后赤白痢

汤。去炮姜。加木香顺气。则并治而不悖。再服加味香连丸。以候一二日。视病势加减。可保无虞。若患褐色后

《时方歌括》:[卷下滑可去着]香连丸

《医宗必读》综合性医书。十卷。明·李中梓撰于1637年。作者深通《内经》,临床经验又极丰富,故撰此书以益后学。卷一医论及图说。医论共十四篇,以介绍医学源流、指导学医门径为主;图说部分根据《内经》列述人体骨度部位及脏腑、生理等。卷二为新著四言脉诀、脉法心参及色诊三篇,提纲挈领地阐述中医的脉学、诊法。卷三-四本草征要,系选录《本草纲目》部分药物的有关内容,旁采诸家学说、参以己见详予注释。卷五-十论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33种病证的因证及治疗,并附医案。病机分析以《内经》理论为纲,选方大多切于实用,在中医门径书中卓有影响。现存三种明刻本,四十余种清刻本,多种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1]

作者简介

李中梓,生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卒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享年六十八岁。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江苏云间(又名华亭、松江府)南汇人。为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 李氏自幼丧父,天性聪颖,早年习举业,十二岁就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并获有声名。后来因清刚之气、隽上之才,不合“诗文要歌颂者,人物取软滑骨”的录取标准,应考九次而未能中举,仅两中副车(副榜贡生)。因早年多病,父母妻兄及两子被庸医药误而亡,逐转而业医。抱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志向,依靠自学成才。一方面系统学习经典著诈,继承了后世张元素、李东垣脾胃学说,薛立斋补肾学说,吸取张景岳擅用温补,反对以苦寒为滋阴、重视医学心理的论述。另一方面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他还壮年学道,晚岁参禅,颇得真诠。一生治学严谨尚实,勤于探索,有所创新。在学术上主张淹通众家之长,不偏不倚,谨守绳墨,往以变通。学验俱富,临证多奇效,为明清时期著名医学家。弟子众多,一传为沈朗仲,再传为马元仪,三传为尤在泾,流传极广,世称士材学派。从事医学四十余年,先后共撰二十余种,著述屡经兵赘,散佚过半,迄今仅存《医宗必读》、《内经知要》、《伤寒括要》、《颐生激论》、《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李中梓医案》九种。

书籍概述

《医宗必读》为李氏学术经验的代表作。全书十卷。

卷一为医论图说,列医论十四篇,论述医学流派,脾肾有关理论,解剖生理,疑似证之辨治及仰人、伏人骨度图,改正内景脏腑图说等,论述精辟,图文并茂。

卷二载新著四言脉诀、脉法心参、色诊,摘引前贤名论,论述个人心得,纠正旧本之误。

卷三、四为本草徵要,论药四百四十余种,分草、木、果、谷、菜、金石、土、人、兽、禽、虫鱼十一部。每药论述了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主治、配伍及禁忌等。各药以歌赋体裁写成,便于诵读,并有小字注文予以阐述。

卷五为伤寒证治,是伤寒证治的重点辑录。

卷六至十,共列伤寒、真中风、类中风、伤风、虚痨、水肿胀满、积聚、反胃噎膈、痢疾、头痛、呕吐哕等三十五种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及医案,详略得宜,按语多有独特见解。 土材主张“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气血俱要,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乙癸同源,肝肾同治”。书中载自制新方七首,如润肺饮、阴阳攻积丸、肺涌神汤、拯阳理痨汤等。治泻九法;治癃闭八法;对积聚证,首倡初、中、末三期分治的原则;重视医学心理现象等,受到后世医著引用,至今仍为医家所遵奉。 现存版本有五十余种,流传十分广泛。

分享你的世界

我要说

15人次讨论 15帖子

28播放

01:00

中医古籍必读经典

vickieppw

补气在补血之先

跟着光就对了

1

小伙垃圾堆中捡到两本书,多年后救了父亲一命,专家:明代医书

学史鉴今

5

医学的教材

LH2KMS

TA们说完了,我也要说

纠错

参考资料

丁芎癣药水是一种用于治疗丁癣的药物。它是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有效的,可以快速缓解丁癣的症状,并有效避免复发。这款药水在市场上备受欢迎,深受消费者喜爱。

丁芎癣药水的主要成分是丁芎提取物,其具有抗真菌和抗炎作用。它可以直接对丁癣病菌进行杀灭和抑制,缓解患者的症状,并减少感染的风险。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丁芎癣药水不仅效果更好,而且使用方便,无副作用。

使用丁芎癣药水的步骤非常简单。清洁患处并晾干。然后,取适量药水涂抹于患处,并轻轻按摩至全面吸收。每天使用2-3次,持续使用一段时间后就能看到明显的改善效果。

丁芎癣药水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丁癣,包括头皮、身体和手指等部位。无论是轻度还是重度感染,都可以使用这款药水进行治疗。丁芎癣药水还具有消炎、止痒和镇静皮肤的作用,可以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美容师们都推荐使用丁芎癣药水来改善肤质。这款产品不仅能够有效治疗丁癣,还能提亮肤色,让皮肤看起来更加健康和年轻。它温和而有效的成分使得它成为很多消费者的首选。

丁芎癣药水是一款非常好用的护肤品。它采用科学配比,针对丁癣问题进行专门研发,并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无论是轻度还是重度的丁癣,使用丁芎癣药水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你也正在为丁癣困扰,不妨试试这款产品吧!相信你会爱上它的。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止痒消炎水 1 拼音

zhǐ yǎng xiāo yán shuǐ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Zhiyang Xiaoyan Shui

22 标准编号

WS3B170394

23 处方

苦参 75g 白鲜皮 75g 蛇床子 75g 薄荷脑 10g 冰片 10g 水杨酸 30g 麝香草酚 5g

24 制法

以上七味,取苦参、白鲜皮粉碎成粗粉,与蛇床子混合,照流浸膏剂与 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17页),用乙醇为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漉液 800ml,用活性炭适量脱色,滤过。其余薄荷脑等四味,加乙醇适量使溶解,与上述滤液 混合,滤过,加乙醇与水适量,使成1000ml,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浅**的澄清液体;气香,具辛凉感。

26 鉴别

(1) 取本品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麝香草酚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 1 ml含5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 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 ,晾干,喷以5%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10%硫酸乙醇溶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 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樱红色斑点。

(2) 取本品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水杨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 含30mg的溶 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57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 点于同一含有05% 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醋酸乙酯 甲酸(10: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 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 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深蓝色斑点。

27 检查

乙醇量 应为70~80%(附录46页)。 其他 应符合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7页)。

28 功能与主治

消炎、止痒。用于夏季皮炎,痱子,皮肤瘙痒等。

29 用法与用量

外用,涂抹患处,一日数次。

210 规格

每瓶装

(1) 20ml;

(2) 25ml;

(3) 45ml

211 贮藏

密封,置阴凉处。

古籍中的止痒消炎水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痹,此为欲作黄汗也。痛在骨节,似伤寒也,但其状如水肿,咳喘不渴,此为肺胀也。以上四证,皆初病皮毛,状

《金匮要略浅注》:[卷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方自薛立斋极赞其妙。而张景岳李士材和之。至今奉为水肿气肿等证之神丹。而不知一派阴药中。杂以些少桂附。

《金匮玉函经二注》:[卷十四]水气病脉证第十四

汗出恶风。表之虚也。身重。水客分肉也。防己疗风肿水肿。通腠理。黄温分肉。补卫虚。白术治皮风止汗。甘草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四·脾胃部]水胀通论

刺去其血络也。(水胀论石水,脐以下肿,其脉沉。)水肿(先自足肿,后腹大,为水。)〔《素》〕帝曰∶其有

《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制法 24 性状 25 检查 26 功能与主治 27 用法与用量 28 规格 29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宫颈癌栓 1 拼音

gōng jǐng ái shuā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Gongjinai Shuan

22 标准编号

WS3B079791

本品为掌叶半夏提取物制成的栓剂。

23 制法

取掌叶半夏切片,用70%乙醇加热回流四次,每次 15小时,趁热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生药量的 04倍量,加水 2倍,静置沉淀,取沉淀物加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 400(2:1) 的混合物,置水浴加热溶解,搅匀,乘热倾入内壁涂石蜡油的模型内,冷却,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棕**扁圆形或棒形的栓剂;略腥臭。

25 检查

应符合栓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二部附录 7页)。

26 功能与主治

消肿散结。用于子宫颈癌及子宫颈癌前期的病变。

27 用法与用量

外用,使用时需口服宫颈癌片。 扁圆形栓 用,一次 1枚,一日 1~ 2次。 棒形栓 宫颈管用,一次 1枚,一日 1~ 2次。

28 规格

(1) 扁圆形栓 5g,含水沉淀物 1g;

(2) 棒形栓0 5g,含水沉淀物0 1g

29 贮藏

密闭,置25℃以下干燥处。

古籍中的宫颈癌栓 《养生类要》:序

春巖子歙医者流往粤邑长南溪子寓书称春巖子才今历四方以风候脱过女第叩之予乃觏春巖子与语遂大惬至累昕夕

《女科经纶》:[卷八杂证门]乳证

武叔卿曰∶乳巖之病,大都生于郁气。盖肝主怒,其性条达。郁而不舒,则屈其挺然之质。 属厥阴,其气与

《女科经纶》:[卷五产后证上]产后心痛属血虚

薛立斋曰∶前证若阳气虚寒,巖蜜汤温之。瘀血上冲,失笑散行之。血既散而痛仍作,八珍汤补之。大凡心腹作

《疡医大全》:[卷二十胸膺脐腹部]乳巖门主论

乳巖\p04a41a139bmp陈远公曰∶有生乳痈,已经收口,因不慎色,以至复烂,变成

《医学心悟》:[卷四]乳痈乳巖

金朝医家、“脾胃学说”创始人李杲简介,有《脾胃论》等作

人物简介 李杲,字明之,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