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哪些珍贵文物?
明代的玉杯 博山炉错金银嵌宝石
六朝/唐,铜镇纸 藏佛
东周-战国-楚 金如意
具有波斯风格的唐代白瓷 人面
宋-金耀州窑的花瓶 鹰(东汉)
战国-扁壶 明代剔红
象牙雕塑(清) 北魏石刻
玉衣
玉衣又称“玉匣”、“玉押”,一般是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即用金属丝线将玉片穿掇而成的尸罩,相传可保存尸身不腐,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丝缕玉衣、铜缕玉衣。
金缕玉衣
西汉
长188厘米
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5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形,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前胞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五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玲,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共用玉片2498片,由1100克的金丝联缀而成。
古代凡是被于身体的,都叫"衣";裤子叫"胫衣",袜子叫"足衣",为死者盖在脸上的叫"面衣"。"玉衣"是指包裹全身从头到脚每一个部位的衣罩,其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专为罩尸之用。古籍中常称为"玉匣",又作"玉押"、"玉甲"。
玉衣一般按部位可分为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6个部分。各部分均由小玉片如金、银、铜丝缕织而成。不同的材料表示死者身份的高下不同。据《后汉书服志》记载,皇帝使用金缕,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但在西汉时未必有如此严格的限制,故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使用的为"金缕玉衣"。
关于玉衣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而幕"和"缀玉衣服"。1954年至1955年,在洛阳中州发掘的春秋战国墓葬中,尸体面部有带孔的玉片,按五官的位置排列,尸体上也有玉片,这可能是玉衣的前身。《吕氏春秋》节丧篇中述及的"含珠鳞施","含珠"施于口内,"鳞施"则施于身上,即用玉片或金属片,像鱼鳞般施于身上。玉衣至汉代才正式见诸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衣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蕨,璧珠玑玉衣。"但以玉衣敛尸只延续到东汉末年。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废除了"玉匣"。至今,考古发掘也没有从魏晋以后的陵墓中发现玉衣。
自从1906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现象氏候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始,到1978年为止,相继共发现了玉及22套以上,其中比较完整的有5套。最著名的是1968年在河北满城发掘的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两套,刘胜的一套共用玉片(软玉)2498片,金丝约1100克;窦绾的一套共用玉片(软玉)2160片,金丝约700克。这些玉片一般作长方形或方形(四角有穿孔),特殊部位用梯形、三角形或多边形。
金缕玉衣
西汉
长188厘米
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5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形,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前胞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五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玲,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共用玉片2498片,由1100克的金丝联缀而成。
古代凡是被于身体的,都叫"衣";裤子叫"胫衣",袜子叫"足衣",为死者盖在脸上的叫"面衣"。"玉衣"是指包裹全身从头到脚每一个部位的衣罩,其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专为罩尸之用。古籍中常称为"玉匣",又作"玉押"、"玉甲"。
玉衣一般按部位可分为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6个部分。各部分均由小玉片如金、银、铜丝缕织而成。不同的材料表示死者身份的高下不同。据《后汉书服志》记载,皇帝使用金缕,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但在西汉时未必有如此严格的限制,故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使用的为"金缕玉衣"。
关于玉衣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而幕"和"缀玉衣服"。1954年至1955年,在洛阳中州发掘的春秋战国墓葬中,尸体面部有带孔的玉片,按五官的位置排列,尸体上也有玉片,这可能是玉衣的前身。《吕氏春秋》节丧篇中述及的"含珠鳞施","含珠"施于口内,"鳞施"则施于身上,即用玉片或金属片,像鱼鳞般施于身上。玉衣至汉代才正式见诸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衣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蕨,璧珠玑玉衣。"但以玉衣敛尸只延续到东汉末年。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废除了"玉匣"。至今,考古发掘也没有从魏晋以后的陵墓中发现玉衣。
自从1906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现象氏候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始,到1978年为止,相继共发现了玉及22套以上,其中比较完整的有5套。最著名的是1968年在河北满城发掘的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两套,刘胜的一套共用玉片(软玉)2498片,金丝约1100克;窦绾的一套共用玉片(软玉)2160片,金丝约700克。这些玉片一般作长方形或方形(四角有穿孔),特殊部位用梯形、三角形或多边形。梓宫
中国古代帝王、皇后所用以梓木制做的棺材。《汉书·霍光传》说:“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十五箧,璧珠玑玉衣 、梓宫 、便房 、黄肠题凑各一具,…… 皆如乘舆制度。”可知在西汉时帝后所用棺材就称梓宫。后世也借指已死而未入葬的皇帝灵柩。《梓人遗制》中国古代木制机具专著。写成于元代中统四年( 1263 ) 。著者薛景石,字叔矩,元初河东万泉(今山西省万荣县)人,是具有较高技术和文化水平的木工。
下面有实物图,可以自行查看:
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国汉代,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
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
1西汉时诸侯墓葬内发现的金缕玉衣有什么用
汉墓出土文物中最知名的可谓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缕玉衣”。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 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 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 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其中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二件、定县西汉中 山孝王刘兴的一件、江苏省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的一件、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刘交的一件,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6件,已经完全复原。以满城汉墓的二件为例,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刘胜的金缕玉衣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 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型,后片的下端做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一些玉璧,以及饭含、佩带之物等。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 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部出玉带钩。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 把它们编缀,故称“金缕玉衣”。
2002年,徐州楚王陵金缕玉衣修复,这件金缕玉衣长174米,从头到脚连成一体,非常像古代的盔甲,共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缕1576克。以其使用玉片和金缕最多,玉质最好,年代最久而堪称国之重宝。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制作一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 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由此可见,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使其尸体不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且使用九窍器塞其九窍,可谓 费尽心机。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许多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考古工作者 打开那神秘的洞室时,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绝伦的玉衣了。这些仿佛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
2金缕玉衣为什么能反映西汉初年诸侯势大的现象
玉衣
玉衣又称“玉匣”、“玉押”,一般是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即用金属丝线将玉片穿掇而成的尸罩,相传可保存尸身不腐,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丝缕玉衣、铜缕玉衣。
金缕玉衣
西汉
长188厘米
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5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形,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前胞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五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玲,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共用玉片2498片,由1100克的金丝联缀而成。
古代凡是被于身体的,都叫"衣";裤子叫"胫衣",袜子叫"足衣",为死者盖在脸上的叫"面衣"。"玉衣"是指包裹全身从头到脚每一个部位的衣罩,其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专为罩尸之用。古籍中常称为"玉匣",又作"玉押"、"玉甲"。
玉衣一般按部位可分为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6个部分。各部分均由小玉片如金、银、铜丝缕织而成。不同的材料表示死者身份的高下不同。据《后汉书服志》记载,皇帝使用金缕,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但在西汉时未必有如此严格的限制,故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使用的为"金缕玉衣"。
关于玉衣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而幕"和"缀玉衣服"。1954年至1955年,在洛阳中州发掘的春秋战国墓葬中,尸体面部有带孔的玉片,按五官的位置排列,尸体上也有玉片,这可能是玉衣的前身。《吕氏春秋》节丧篇中述及的"含珠鳞施","含珠"施于口内,"鳞施"则施于身上,即用玉片或金属片,像鱼鳞般施于身上。玉衣至汉代才正式见诸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衣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蕨,璧珠玑玉衣。"但以玉衣敛尸只延续到东汉末年。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废除了"玉匣"。至今,考古发掘也没有从魏晋以后的陵墓中发现玉衣。
自从1906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现象氏候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始,到1978年为止,相继共发现了玉及22套以上,其中比较完整的有5套。最著名的是1968年在河北满城发掘的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两套,刘胜的一套共用玉片(软玉)2498片,金丝约1100克;窦绾的一套共用玉片(软玉)2160片,金丝约700克。这些玉片一般作长方形或方形(四角有穿孔),特殊部位用梯形、三角形或多边形。
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玉衣二十余件。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国河南、江苏、河北、安徽、山东,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
中国有几件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
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出土的两件金缕玉衣是发现年代最早的金缕玉衣。
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能被称为国宝级别的文物有很多,几乎每个朝代都能出品几个国宝。这次为大家介绍的十件国宝算是各个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物品,背后都蕴藏了比较深刻的含义。其实国宝和古董还有是区别的,能被称为国宝是因为在当时就已经具有非常高的价值,而古董大部分都需要岁月的累积才能使它变得更加宝贵。国宝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也是我们最自豪的。
中国十大国宝级文物有什么?看过盗墓笔记的朋友们还记得令人长生不死的玉俑吗?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应该是它的原型!中国的历史上你不了解的东西太多了,快来长长见识吧!
1、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2、司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名单。
3、清明上河图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原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该画描绘了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及优美的自然风光。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4、大禹治水大玉山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玉山置于嵌金丝褐色铜铸座上。
系用呈青白二色的最为名贵的密勒塔山和田玉雕成,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35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国之瑰宝。
5、越王勾践剑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宽格上铸阳文鸟篆书越王鸠践,自作用剑。
茎上两道凸箍,圆首饰同心圆纹,铸工精湛,被称为天下第一剑,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就算是两千多年后的现在都无法制作出这么精美的剑,中国古人的智慧超出常人想象。
6、曾侯乙编钟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7、马踏飞燕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8、镶金兽首玛瑙杯
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
而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
9、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藏于河北省博物馆,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片大小不等的玉片,金丝重1100克。其妻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是旷世难得的艺术魁宝。
10、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高185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链连结着壶盖与提梁。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
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壶腹两侧用模具冲压舞马图,马肥臀体健,长鬃披垂,颈系花结,绶带飘逸。只见它口衔酒杯,前腿斜撑,后腿蹲曲,马尾上摆,好像正合着音乐节拍,以优美的舞蹈为饮酒者伴饮助兴。
以上全部列入禁止出国名单。
我国有哪些珍贵文物?
本文2023-10-06 01:55: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2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