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_中医虚证篇之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珍藏_中医虚证篇之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第1张

中医辨证3354虚证文章

虚证被认为是中医脏腑功能的亏虚,与西医有所不同。脏腑指的是五脏:心、肝、脾、肺、肾。腑是指受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的浊气影响的中空器官。那时候关于脏腑的老理论还叫‘藏象’学。藏,通‘脏’,是指藏在里面的内脏;图像是一种标志或图像。也就是说,虽然体内有内脏存在,但有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迹象。

内脏的功能好不好,如果是西医,就是检查一些指标是否正常,而中医是通过气血来表现的。比如心气不足,或者脾胃虚寒,都是通过气血表现出来的。比如脾(与现代医学的脾完全不同),脾能收物质后,又能运化消化,最后转化为气血。上升为气血后,可以滋养身体各个部位。脾虚时,气血生成不足。俗话说,精力不足的时候,就觉得特别累。

心主血,肺主气,肝主血,肾主水等。都符合现代解剖学同名器官的功能,唯独脾不符合。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即消化吸收,而现代解剖学“脾”只是淋巴器官,消化吸收器官是胃肠道。从古典文献来看,脾脏的功能更像是现在的“胰腺”。

虽然脾脏的解剖结构与现代医学中的“胰腺”相似,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脾脏的概念应该大于“胰腺”。脾的概念应该大于解剖学的概念。比如脾主血,运化水液等。这不是简单的形态结构所能概括的。

之所以对“脾”有这么多的解释,是因为脾在五脏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因为脾主水谷的精微运动和转化,也就是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而这些营养物质是生成气血津液的物质原料,从而确立了脾作为后天之本的特殊地位。但由于脾主运化的生理活动是在胃主受和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脾胃又都参与人体的消化吸收,所以脾胃一直是合而为一的,脾胃都是后天形成的。

中医认为“脾主血”,我们可以把脾主血的功能理解为脾气化对血液运行状态的影响。这样脾主血,心主血,脾藏血,肝藏血。心主血,由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从动力方面描述;调理脾血是指脾气以气化的方式影响血液的质量,使血液保持在受经脉控制的状态。肝藏血是因为肝脏是血海,血是属于它的,所以可以储存在肝脏里,重新循环。脾可以通过把无形的脾气渗透到全身的动、静脉来固血,从而保护血液,维持在血液和动脉之间。这一功能只有通过特殊的气化活动才能实现,脾气的固摄一刻也不能懈怠,否则会造成血液从动脉中逸出。

中国传统医学

虚证

气血阴阳

当人体的五脏六腑遇到问题时,就会出现中医所说的“虚证”。中医把体虚分为气血阴阳四种。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燥热,气德虚弱

2心气不足:指多汗、泄泻过度,或过度劳累,心气亏损,老脏之气变质,病后体虚。表现为心悸、气短(运动时加重)、自汗、胸闷或疼痛、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舌淡、舌苔肥嫩、苔白、脉弱等。

3、肾气虚:指肾功能减弱。肾阴阳两虚,肾气虚,主要症状为遗精早泄,小便后淋漓不尽,小便频数清,腰膝酸软,听力下降,气短,四肢不温,脉弱等。主要治疗方法是补肾。

4脾气虚:脾气是人体的一种气,是元气在脾的独特表现。和元气一样,也是以藏于肾中的先天元气为基础,辅以脾自身对水谷元气的微妙转化。脾的各种生理功能,如运化水谷、统血、升清气等。都是脾气的表现。如果脾气不足,就会出现“中气郁结”或“脾不统血”的症状,如倦怠乏力、气短懒动、饭后胃胀不适、大便稀而不成形、消化功能差、食欲不振、便血或崩漏等。

5、胃气不足:多因饮食不当,或用药不当,或他脏病胃气受损。基本病理变化为胃气虚弱,受权不足,成熟无力。以常见胃病症状和气虚证为辨证要点。胃气不足导致无权受食,所以少吃多留(食欲不振);胃气虚弱,胃失去平衡,所以胃腔不舒服;胃往上走,就会恶心反胃;失和不利于行气,故腹痛隐隐。胃久虚则损脾气,脾弱则大便稀;气血之源不足,则面色白而不矫揉造作;脾胃虚寒,气短懒言,肢体倦怠;舌苔淡,脉弱,气血不足。胃气虚证通过益气养胃来治疗。

6肝气不足:酒色过盛、急病久病、年老体弱、用药不当等。都可以引起肝气虚证。肝气虚除了一般的气虚症状外,主要表现为:1。疑病症状,如疑病膨胀或腹胀;2抑郁、优柔寡断、懦弱、恐惧等情绪症状;3视力模糊、眼前有幻影等眼部症状;4肢体麻木等肌腱症状;5脉虚带弦,面色黄绿等肝虚。其次,根据肝藏血和血养气的理论和肝喜柔而恶刚的生理特点,养肝气必须与养肝血相结合,一是养肝气,二是防止温燥药物消耗肝的阴血。

“血虚”

指体内阴损血亏的病理现象。可由失血过多、慢性疾病、阴血不足或脾胃功能失调、水谷不能生血所致。因为气血关系密切,血虚容易导致气虚,但气虚不能生血,也是血虚的一个因素。主要表现:面色萎黄,唇爪苍白,头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结,月经推迟,色淡,舌淡,舌苔滑,脉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的方法。补血的药物可以是当归、阿胶、熟地黄、桑椹、赤小豆、红花生、红枣。

1心血不足:心阴不足,则心脏失养,见心悸;血阴两虚会使心神失养,所以失眠多梦。心血不足不能滋养脑髓,故头晕健忘;如果你不能为你的脸感到骄傲,你的脸会苍白或发黄,你的嘴唇和爪子会萎缩

2肝血亏虚:脾肾阳虚、生化来源、疾病或慢性肝损伤、供血不足等原因引起的亏虚多为肝血亏虚。肝血虚和肝阴虚都是慢性病,都有引起肝阴和肝血虚的基础。肝虚者可能有失血过多史,表现为消瘦、月经量少、面色苍白、舌淡白、指甲暗沉、脆薄,甚至变形、血虚纤细。肝阴虚可能引起全身阴虚内热的症状,如两颊潮红,如眼睛干涩,视物模糊,或手脚爬行。

阴虚

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如果我们身体亏损比较多,比如肾精亏虚,性生活过于频繁,或者脑力体力劳动过度,或者出生后身体比较虚弱,其物质基础比较低,其症状一般为阴虚。阴虚主要表现为:怕热、烦躁易怒、两颊灼热、口干咽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黄、舌淡津少、五心发热(两掌、两脚底、头顶)、盗汗、腰酸背痛、梦遗遗精、舌红、苔薄或赤、脉细。滋阴,养阴,养阴等。应该被采纳。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生地、麦冬、玉竹、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1肾阴虚:肾之精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在机体生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阐明肾精的生理作用,将肾精的生理作用归纳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肾阴也叫袁茵,真阴和肾水。它是全身阴(津液)的根本。起到滋润和滋养身体各器官的作用。是肾精功能的体现。如果人体的脏腑失去了肾阴的滋养,就会引起病变,如肝阴虚、肝阳上亢,甚至肝风。如果心脏失去了滋养,就会引起心阴虚、心火上炎、心烦失眠;不安;脑营养不良导致眩晕和耳鸣。

反之,当各脏腑的阴液严重不足时,也会导致肾阴虚。比如热侵烧胃,胃阴不足,会进一步损伤肾阴,这就是所谓的“肾阴燥”。由于“阴虚阳亢”、“阴虚内热”,肾阴虚常导致潮热、火旺、颊红舌红、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盗汗健忘、腰膝酸软、性欲亢进、遗精等。但也叫肾精亏虚无热。

2胃阴虚:胃虚证,虽然有气虚、阳虚、阴虚三种类型,但胃阳虚往往与脾阳虚同时出现,而胃阴虚往往独立成证。是由于胃热、胃火过盛,或温病耗伤胃阴,导致胃阴不足,失养,虚热郁结于胃,影响胃容和健康功能。比如长期喝烈酒、浓茶、浓咖啡,吃辛辣粗糙的食物,吸烟,不合理的生活习惯。症状包括口唇干燥,口渴,冷饮,嘈杂,干呕,饮食减少,或吞咽困难,进食后胸部和横膈膜不适,大便干燥,舌质红,中心干燥,津液潴留少,或舌质淡,干而绛,脉细。宜滋阴益胃。

3、脾阴虚:指脾精不足。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各部分的滋养都依赖于脾气和精气的弥散。如胃阴不足、脾虚气滞、阳伤阴,或饮食营养不足,均可使脾气散精而导致此证。临床表现多为胃阴不足症状。

“阳虚”

又名阳虚火辉

2肾阳虚:肾先后藏天之精,肾精化为肾气。其中,具有温、刺激、兴奋、蒸、封、限阴寒作用的称为肾阳,又称元阳、镇阳、镇火;具有润燥、宁心、塑形、抑制阳热过盛作用的称为肾阴。肾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即气化过程,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转化为能量,使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进程加快,产热增加,精神振奋;肾脏抑制或减缓人体过度的代谢过程,使精血津液转化为能量减少,减缓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进程,产热减少,使气聚而成精血津液,精神趋于宁静自律。它们相辅相成,共同调控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精血津液的代谢过程。

简单来说,肾阳使人兴奋,肾阴使人节制。就像雌激素和孕激素一样,一个支持子宫内膜增生,一个抑制子宫内膜分泌。身体为了维持阴阳平衡,总是在促进一种功能的同时抑制另一种功能。性格方面,大部分人平和,但也有很多人过于开朗,过于内向。肾虚时,功能会下降,表现为:腰膝酸软疼痛,或因宫寒、性欲减退而出现阳痿、精冷、不孕;或者大便时间长,完谷,甚至拉肚子;或水肿(腰部以下肿胀),按之不能郁,甚至腹痛、心悸、气喘、咳嗽,面色苍白或晦暗,畏寒肢冷,尤其是下肢,头晕、神疲乏力,小便长或夜尿多,舌淡胖,苔白滑,脉沉,无力或无力等。

3心阳虚:心阳虚是心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还能抑制寒湿痰浊之邪所致的心阳;或体阳虚,心阳无力;或者为此烦恼,心有损伤;或者慢性疾病和营养不良。阳虚导致内生寒气,气虚导致供血不足,精神失养。因此,心阳虚证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心神虚、阳气不足、阴盛血衰等。临床症状有胸闷、胸痛、心悸、出冷汗、畏寒肢冷。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心悸、胸痹、心律失常、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等疾病。

“两缺”

1气阴两虚:既有气虚又有阴虚,主要表现为: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症状,有上火、咽干、舌红等阴虚症状,但无慢性病。这种体质叫气阴两虚,宜益气养阴,也就是说进补要兼顾气阴两虚。

2阴阳两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为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怕冷怕热,尤其是冬寒夏热,这是一种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的体质。进补应通过补充阴阳、滋阴温阳、滋阴壮阳等方法进行。比如枸杞,药性温和,不用担心上火。作为补肾之品,能滋阴壮阳。

3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一般见于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症状,又有血虚症状。宜补气血,滋气血,气血双补。

这是一个免费的男性健康咨询平台。如果你有前列腺症状,如尿频,尿急,等待排尿,性功能障碍的白色尿滴,早泄,射精问题,腹部

胃阳虚证是指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以致胃气失和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胃虚寒证。常由过食生冷,损伤胃阳,或过用寒凉攻伐药物等所引起。

临床症状

胃脘绵绵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注:畏寒指自觉身体怕冷,但添加衣被或靠近火源寒冷感觉即缓解者称畏寒。)肢冷,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

发病原因

本证多因饮食失调,嗜食生冷,或过用寒凉、攻伐药物,或脾胃素弱,阳气自衰,或久病失养等原因所致。胃阳亏虚,虚寒内生,寒凝气机,胃气不畅,故胃脘绵绵冷痛,食少脘痞;证情属虚寒,故喜温喜按,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水谷不化,随胃气上逆,则呕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阳虚气弱,机体失于温养,故畏寒肢冷,体倦乏力。阴津未伤,则口淡不渴。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为阳虚生寒之象。

辨证确诊

本证以胃阳不足,失于和谓为主要病机。以胃失和降和虚寒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有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倦怠乏力、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等阳虚内寒证的定性症状。有胃脘绵绵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脘痞等胃病的定位症状。

中医治法

[治法]温中健胃,降逆止痛。

[方剂]吴茱萸汤: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用法]上4味,以水7升,煮取2升,去滓。每日早、中、晚各1剂。

中药处方

(1)归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减

[主治]脉虚弱。

[处方]炙黄芪20克,炒白芍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高良姜10克,香附10克,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细辛5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剂。

(2)健脾养胃汤

[主治]胃脘部隐隐作痛、喜暖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便溏。舌苔白腻、脉弦而虚。

[处方]干姜、白术、荜拨、桂枝、降香、白芍、延胡索(醋炙)、当归、六神曲、枳实(炒)、甘草等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2剂。一个疗程21天(三周)。观察2个疗程。

(3)黄芪柴胡汤

[主治]疲倦乏力,小腹胀(呼)气、屁多、大便次数多且不成型导致肛口发红不舒服,腹部一不焐盖好或者吃了大油或者喝酒之后就疼痛更甚。

[处方]黄芪25克,柴胡6克,升麻9克,炙甘草5克,枳壳12克,白芍、玄胡、白术、炒神曲、山楂、鸡内金各10克,川楝子6克,桔梗9克,知母6克,党参20克,附子12克(先煎1小时)克,细辛3克,生姜6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剂,30天为1疗程。

针灸疗法

[取穴]以中脘、足三里,胃俞为主穴,以脾俞、公孙为配穴。

[处方]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公孙。

[做法]体针,呕吐者配以内关。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饮食疗法

(1)宜食食物

宜食狗肉、羊肉、雀肉、海马、干姜、胡椒、肉桂、荔枝、茴香、肉苁蓉、冬虫夏草、人参、蛤蚧、獐肉、鹿肉、羊骨、牛鞭、狗鞭、海虾、淡菜、韭菜、鲜生姜、大葱、丁香、豆蔻、荜澄茄、锁阳、桂圆、黄芪、紫河车、白酒等。

(2)忌食食物

寒性胃痛者应忌食猕猴桃、甘蔗、莼菜、西瓜、茭白、蚌肉、麦门冬、螺蛳、蟹、柿子、香蕉、苦瓜、梨、荸荠、甜瓜、绿豆、柿饼、生番茄、竹笋、瓠子、生菜瓜、海带、生莴苣、生萝卜、生藕、生黄瓜、生地瓜、金银花、菊花、薄荷、鸭蛋、蛤蜊、蕹菜、蕺菜、地耳、豆腐、马兰头、冷茶以及各种冷饮、冰镇食品,因为性凉生冷的食品会使胃寒疼痛加剧。

食疗药膳

(1)二麻炖猪肠

[原料]猪大肠250克,黑芝麻60克,升麻15克。

[做法]将猪大肠洗净;升麻用布包好,与芝麻一起纳入大肠内,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用文火煨炖至大肠熟烂,拣去升麻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补中,升阳益气。适宜于脾胃虚寒者食用。

(2)烧麻雀

[原料]麻雀2只,冬笋250克,香菇10克,火腿100克,葱、生姜、盐、味精、黄酒、鸡汤、芝麻油各适量。

[做法]雀放水中闷死,去毛及内杂,洗净,放沸水锅中烫一下,取出洗净,放大碗内,加黄酒、葱段、生姜片

从字面意思上大家也能看出来,胃寒就是感觉胃部有寒凉感,并且患者的大便次数会明显增多,虽然说胃寒不是什么大病,但是总归会对身体 健康 产生一些损伤,所以发生胃寒就要及时进行调理,但是大家要对胃寒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行,下面就是有关于胃寒的症状及治疗方法,一起来看看。

胃寒的主要病因与饮食习惯有关,如饮食不节,嗜食生冷等等。经常冷热食物一起吃,吃饭不按时或者饥饱不均,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胃寒。再加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造成脾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胃寒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胃寒的症状表现如下:

1、胃痛

如果胃寒的情况轻微,就不会出现胃痛的情况,但是胃寒严重就会导致胃痛的情况,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很多朋友就喜欢吃一些冷饮,但是对于胃寒的患者来说,这是非常容易引起病情加重的。

2、呕吐

当出现胃寒的时候,会导致肠胃逆向蠕动,使得胃里边的食物用呕吐的方式吐出来,经常呕吐对于患者也是很痛苦的,胃寒患者要及时进行治疗才行。

二、胃寒的治疗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果可以在平时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就可以减少胃寒的发生。胃寒患者不能暴饮暴食,按时就餐。拒绝吃一些刺激性较强的食物,最重要的是不能吃冷饮,这样是最容易导致胃寒发作的。

2、积极食疗和按摩保健

胃寒患者在饮食方面,可以吃一些温热食物。比如羊肉、狗肉等等。这些热性食物有着养胃的效果,这对胃寒患者来说是很不错的。除了进行饮食之外,患者可以辅助按摩,在睡觉之前患者用双手按摩小腹,经过一段时间的按摩,相信对于胃寒也有不错的效果。

胃虚寒(胃阳虚)

证候: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治则:温中健胃。主方:理中汤。亦可以用小建中汤证、理中汤证、香砂六君子汤证、香砂养胃丸。方药:党参、白术、桂枝、干姜、高良姜、荜澄茄、白及、海螵蛸。

胃实寒

证候:胃脘冷痛,痛势急剧,遇寒加重,得温痛减,脘痞作胀,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口泛清水,脘腹水声漉漉,舌苔白滑,脉弦或沉紧。治则:温胃散寒止痛。主方:厚朴温中汤。方药:厚朴、陈皮、甘草、木香、干姜、茯苓、草豆蔻。

临床验方

1白酒烧蛋

高度白酒50毫升,盛在小碗内,打入1个鸡蛋,把白酒点燃,待酒烧干、鸡蛋熟后,于早晨空腹吃1次。

2猪肚老姜

生猪肚1个(洗净),老生姜(切片)。将老生姜装入猪肚内,炖熟或蒸熟,分2 4次吃完。

3茴香橘核粉

小茴香、橘核各等份,炒后研为细末混匀,每次胃痛时或早晚饭前,温开水冲服。

4香姜饮

小茴香、干姜、木香,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5茱萸砂夏茶

吴茱萸、砂仁、生姜、半夏、党参、神曲,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

6桂皮红糖饮

桂皮,水煎去渣取汁,加入红糖,调匀热饮。此饮具有温胃散寒的功效,可辅助治疗胃部受寒所致的胃痛、胃胀等。

7胡椒红枣茶

取大枣10枚(去核),每个枣内放白胡椒5粒,上蒸锅蒸熟,然后捣烂制成绿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7 10丸。此丸具有温胃补血之功效,可辅助治疗胃寒疼痛。

8参枣茶

党参,大枣一起煎汤饮用。也可以加入陈皮以调胃气。功用:可以辅助治疗病后脾虚,食欲不振,四肢肌肉乏力,贫血,心悸等症。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很多人的饮食习惯并不规律,这就导致肠胃问题一直不断出现,很多人的胃总会出现胀气、疼痛、消化不良、打嗝,嗳气等一系列情况。其实出现这些症状,很可能是中医常说的胃阴虚和胃阳虚的症状。那么大家知道胃阴虚和胃阳虚的区别吗?下面我简单跟大家说一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从中医角度认为,胃的功能是消化腐熟水谷,在五行中,肝气容易与胃气打架,胃痛由多种胃部疾病引起,主要分为胃阳虚、胃阴虚,二者的区别如下:

1胃阳虚

胃阳虚通常表现为胃脘痛、疼痛程度不是很严重,受凉,遇寒冷天气较容易发作,如果捂上温热的东西症状会逐渐好转。平时在饮食上喜欢偏热的食物,经常感觉疲惫不堪,四肢体凉,大便不成形,容易拉稀。

2胃阴虚

胃阴虚患者通常情况下如果感觉到很饿,但却没有食欲吃东西,表现为口燥咽干,大便干又吃力,舌头发红,同胃阳虚一样,胃阴虚的人多半体质也伴有阴虚的特点,在生活中特别容易生气,由肝火或者胃热引起,以及过服燥热药物等耗伤胃阴而导致。

胃阳虚和胃阴虚应该从饮食中如何调节?

1 胃阴虚

多吃石斛,萝卜、梨、桃子等,忌食辛热食物,比如:生姜,辣椒,大蒜等。具有滋养胃阴作用的食物,如小麦、牛奶、鸡蛋、猪肉、鸭肉、银耳、燕窝、枇杷、梨、苹果、蕃茄、乌梅、豆腐等。注意禁辛辣食物等。

2 胃阳虚

患者应当多吃甘温补脾阳、温肾阳为主的食物,如羊肉、鸡肉、带鱼、黄鳝、虾、刀豆、韭菜、茴香、核桃、栗子、腰果、松子、红茶、生姜等。

❤养心小贴士:

胃阴虚和胃阳虚患者应当对症选择不同的食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养出好脾胃,让我们的肠胃更健康。

对于养护肠胃的话题,你有什么样的看法或意见欢迎和我一起分享。如果还有什么其他想了解的话题,可以告诉我。

脾胃虚寒在调理的时候想要见效快,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口服一些温脾散寒的中成药物,比如附子理中丸、小建中汤、六君子汤等;

2可以配合中医的外治法艾灸增加疗效,常选的穴位是足三里穴、中脘穴、脾腧穴、胃腧穴等;

3从饮食上来进行调理,比如可少吃寒凉生冷的食物,多吃些狗肉、羊肉、猪肉、韭菜等温热的食物;

4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不熬夜,并且多运动。

一、脾胃虚寒,为中医名词术语。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包括脾阳虚和胃阳虚(亦有认为单指脾阳虚),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脾阳虚证可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二、胃阳虚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胃阳虚证以胃失和降症状及阳虚证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虚证则以脾虚失运见症和虚寒证表现为辨证要点。

三、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四、若以脾阳虚衰证候为主时可见: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五、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不足,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

六、治疗原则采用温中健脾,代表方剂为理中汤。但在中医不少书籍中,人们常常将小建中汤证、理中汤证、香砂六君子汤证、香砂养胃丸证统称为脾胃虚寒(中焦虚寒)证。这四个方证虽然相似,均表现胃痛喜温喜按,或饥时痛甚、得食暂缓。不思饮食,乏力、苔薄白、脉虚等共同症状。

  脾胃虚弱,为中医名词术语。脾胃虚弱含义比较笼统,包含了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胃阴虚及脾胃虚寒等中医证候。其中脾气虚是脾胃虚弱的基本类型,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

  1脾胃虚弱的一般饮食要求

  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而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若气机阻滞的病人,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兹将与脾胃病有关者,择要叙述。

  2常用食疗方法

  (1)益脾饼 白术、干姜、鸡内金、熟枣肉。将前三味轧细焙熟,共合枣肉,同捣为泥,作成小饼,炭火上炙干,晨起空腹,细嚼咽之。

  (2)蜂蜜 蜂蜜隔水蒸熟后,于食前空腹一次服下,每日2~3次,坚持每日服用。

  (3)薏米莲子粥 薏苡仁、莲子肉(去皮心)、冰糖适量。先煎苡仁,继入莲子肉,待粥成后加入冰糖,作早点食用。

  (4)山药扁豆糕 鲜山药、扁豆、陈皮、红枣肉。将山药去皮切成薄片,再将枣肉切碎,共合均匀后蒸糕,做早餐食之,每次50~100克。

  (5) 大麦汤 羊肉、草果、大麦仁。羊肉切片后,与草果熬汤,过滤后用汤煮大麦仁,熬熟,加盐少许即成,亦可在滤汁后与肉同煮食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心与小肠证治 41 心 411 虚证 4111 证型:心阳不足 4112 证型:心阴不足 412 实证 4121 证型:心血瘀阻 4122 证型:痰火扰心 4123 证型:心火上炎 42 小肠 421 小肠寒证 422 小肠热证 5 肝与胆证治 51 肝 511 证型:肝阴亏虚 512 证型:肝气郁结 513 证型:肝火上炎 514 证型:肝风内动 52 胆 521 证型:胆火亢盛 522 证型:胆气虚怯 6 脾与胃证治 61 脾 611 证型:脾寒证 612 证型:脾热证 613 证型:脾虚证 614 证型:脾实证 62 胃 621 证型:胃寒证 622 证型:胃热证 623 证型:胃虚证 624 证型:胃实证 7 肺与大肠证治 71 肺 711 实证 7111 证型:风寒束肺 7112 证型:邪热蕴肺 7113 证型:痰浊阻肺 712 虚证 7121 证型:肺阴虚 7122 证型:肺气虚 72 大肠 721 证型:大肠寒证 722 证型:大肠热证 723 证型:大肠虚证 724 证型:大肠实证 8 肾与膀胱证治 81 肾 811 证型:肾气不足 812 证型:肾不纳气 813 证型:肾阳不足 814 证型:肾阴亏虚 82 膀胱 821 证型:膀胱虚寒证 822 证型:膀胱湿热证 9 心包与三焦证治 91 心 911 虚证 9111 证型:心阳不足 9112 证型:心阴不足 912 实证 9121 证型:心血瘀阻 9122 证型:痰火扰心 9123 证型:心火上炎 92 三焦 921 证型:三焦虚证 922 证型:三焦实证 10 脏腑兼证 1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脏腑辨证 1 拼音

zàng fǔ biàn zhèng

2 英文参考

differentiation of Zang and Fu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zangfu viscer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脏腑辨证为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1]。是以脏象学说的理论为指导,分析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病位及其病因、病性及邪正盛衰情况等的辨证方法[2]。以脏腑生理、病理特点为基础,通过四诊八纲,辨别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等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3]。一般各种辨证方法最后都要落实到脏腑辨证上,才能准确诊断,使治疗有的放矢[1]。

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核心。

4 心与小肠证治 41 心 411 虚证 4111 证型:心阳不足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兼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滞黯,心胸闷或作痛

舌象、脉象:脉细弱或结代,舌淡或紫黯,胖嫩

治疗:益气助阳,温经复脉,取本脏背俞和手少阴经、任脉穴,针灸并用,施以补法

4112 证型:心阴不足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兼虚烦不安,五心烦热,健忘盗汗,口干舌燥

舌象、脉象:脉细数,舌尖红或干红少苔

治疗:滋阴安神,调补心肾,取本脏背俞、手少阴、厥阴、足少阴经穴,针补不灸

412 实证 4121 证型:心血瘀阻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刺痛,痛引肩臂,时作时止

舌象、脉象:脉细涩或结代,舌紫黯或有瘀斑

治疗:通阳逐瘀,取本脏背俞、手少阴、厥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4122 证型:痰火扰心

主要临床表现:神志昏蒙,喜怒无常,面赤气粗,不寐,便秘尿赤

舌象、脉象:脉弦滑实,舌红苔滑腻

治疗:清心豁痰,取手少阴、厥阴经穴,并用手足阳明、督脉及十二井穴,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4123 证型:心火上炎

主要临床表现:口舌生疮,面赤口渴,心烦失眠,小便赤少

舌象、脉象:脉数,舌尖红赤,苔红

治疗:清心泻火,取手少阴、太阳、厥阴经穴为主,手阳明经穴为辅,针用泻法

42 小肠 421 小肠寒证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肠鸣泄泻,小便频数短少

舌象、脉象:脉迟缓,苔白

治疗:温运小肠,取俞、募、下合穴为主,足阳明经穴为辅,针灸并用

422 小肠热证

主要临床表现:小便热赤涩痛,或见尿血,心烦口渴,咽痛

舌象、脉象:脉滑数,舌红苔黄

治疗:清利小肠,取手太阳、少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①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以心悸为主症,伴有气虚证候为“心气虚”;伴有阳虚证为“心阳虚”;伴有大汗淋漓,四肢厥逆,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脱”。

②心血虚、心阴虚:以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为主症,伴有血虚证为“心血虚”;伴有阴虚证症候为“心阴虚”。

③心血瘀阻:以心悸,心前区痛或刺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为主症,并伴瘀血证候。

④痰迷心窍:以神志错乱、意识朦胧,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喉中痰鸣为主症,并可见苔腻脉滑的痰浊体征。

⑤痰火扰心:以心悸、失眠、语无伦次、狂躁妄动为主症,常伴有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痰火症状。

⑥心火上炎、心移热于小肠:以舌尖红,口舌生疮为主症,常伴有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炎热症状为“心火上炎”,如兼见小便短赤或涩热疼痛为“心移热于小肠”。

5 肝与胆证治 51 肝 511 证型:肝阴亏虚

主要临床表现:头目昏眩,少寐多梦,两目干涩,视物模糊,夜盲,肢体麻木,筋脉拘挛,月经量少

舌象、脉象:脉弦细,舌淡红苔白少津

治疗:滋补肝之阴血,取本脏俞与足厥阴、太阴、少阴经穴,针以补法

512 证型:肝气郁结

主要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不舒,纳呆嗳气,大便失调,精神抑郁,或咽有阻塞感,妇女月经不调

舌象、脉象:脉弦,舌苔薄白

治疗:疏肝解郁,取本经腧穴为主,兼取足少阳、太阴经穴,针以平补平泻

513 证型:肝火上炎

主要临床表现:头目胀痛,眩晕,面红目赤,心烦不寐,急躁易怒,口苦咽干,或吐血,便秘尿赤

舌象、脉象:脉弦数有力,舌红苔黄

治疗:清肝泻火,取本经腧穴为主,针泻不灸

514 证型:肝风内动

主要临床表现:眩晕,肢体麻木,手足蠕动,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赛涩

舌象、脉象:脉弦,舌红苔腻

治疗:平肝熄风,取足厥阴、督脉经穴及十二井为主,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不灸

52 胆 521 证型:胆火亢盛

主要临床表现:头痛目眩,口苦咽干,耳鸣耳聋,胁痛,呕吐苦水;若湿热蕴结,导致胆液分泌不循常道,则可出现往来寒热,黄疸

舌象、脉象:舌红起刺,脉弦数;湿热则见舌红,苔黄腻

治疗:取足少阳、厥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灸;湿热则取本腑俞穴、募穴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

522 证型:胆气虚怯

主要临床表现:易惊善恐,胆怯,善叹息或夜寐不安,视物不清,头晕欲呕

舌象、脉象:苔薄滑,脉弦细

治疗:取本腑背俞和足少阳、手足厥阴经腧穴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施

①肝阴(血)虚:以头痛绵绵、两目干涩或昏花、夜盲,或两胁隐痛、失眠等为主症,伴有阴(血)虚证象。

②肝气郁结:以抑郁易怒、胸胁或 部位胀痛为主症,妇女或有月经不调、痛经,病情每与情志变动有关。

③肝阳上亢:以头目胀痛、眩晕且时重时轻,或有耳鸣耳聋为主症,并常伴有阴虚证候。

④肝火上炎:以头痛剧烈、眩晕、耳鸣隆隆或耳聋为主症,并伴有面红目赤,甚至咯血、吐血、衄血等火证表现。

⑤肝风内动:以抽搐、震颤或口眼歪斜等动风的症候为主要临床表现。若高热患者,突然出现上述动风的症状时为“热极生风”;若阴虚阳亢的患者,突然出现上述动风的症状时为“阳亢化风”;若血虚患者,突然出现上述动风的症状时为“血虚生风”。

⑥寒滞肝脉:少腹胀痛,牵引睾丸,或睾丸胀大下坠,或阴囊冷缩,舌润苔白,脉沉弦。

⑦肝胆湿热:以胁痛或黄疸为主症,伴有腹胀、厌食、呕恶等,或有发热不扬,渴不欲饮,头晕身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候。

6 脾与胃证治 61 脾 611 证型:脾寒证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隐隐,泄泻,完谷不化,小便清长,四肢清冷,或便血久延,或月经漏下,或带下绵绵

舌象、脉象: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疗:取足太阴、足阳明、任脉腧穴和本脏俞、募穴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612 证型:脾热证

主要临床表现:脘腹痞满或疼痛,口腻而粘,不思饮食,肢体困重乏力,或头重如裹,身热不扬,或面色黄而溺赤

舌象、脉象:苔厚腻而黄,脉濡数

治疗:取足太阴、足阳明经腧穴和本脏俞、募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灸

613 证型:脾虚证

主要临床表现: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倦怠无力,肌肉消瘦,呕吐纳呆,腹胀便溏,甚则四肢不温,足跗浮肿

舌象、脉象:舌淡苔白,脉濡数

治疗:取足太阴、足阳明经腧穴和本脏俞、募穴为主,针用补法,并以重灸

614 证型:脾实证

主要临床表现:腹部胀满,或有疼痛;若因湿热蕴蒸,则见肤黄溺赤;若由湿阻而脾阳不振,则见脘闷而腹满,大小便不利,甚至形成肿块

治疗:取足太阴、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

62 胃 621 证型:胃寒证

主要临床表现:胃脘胀痛,泛吐清涎,喜热饮,或伴呕吐,呃逆

舌象、脉象:苔白滑,脉沉迟或弦紧

治疗:取足阳明、足太阴、手厥阴经腧穴和本腑俞、募穴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622 证型:胃热证

主要临床表现:身热,口渴引饮,善饥嘈杂,或食入即吐,喜冷恶热,易惊,谵妄,狂,或大便燥结

舌象、脉象:苔黄燥,脉洪大有力

治疗:取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灸

623 证型:胃虚证

主要临床表现:胃脘隐痛,痛不喜按,得食痛减,旋即微痞,噫气不除,气馁无力,面色少华

舌象、脉象:舌淡红,脉缓细弱

治疗:取足阳明经腧穴和本腑俞、募穴为主,针用补法,多灸

624 证型:胃实证

主要临床表现:胃火炽盛,则见消谷善饥,口渴欲饮;食滞留阻,则见脘腹胀闷,甚至疼痛拒按

舌象、脉象:舌红苔黄,脉滑实

治疗:取足阳明经腧穴和本腑募穴为主,针用泻法

①脾胃气虚:以纳食减少、食后腹胀、胃痛喜按等为主症,并伴有气虚证候。

②脾不统血:以吐血、便血、月经过多、皮肤紫癜等出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纳食减少、气短无力、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等脾气虚证候。

③脾气下陷:常见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久泻等病证,并伴有脾气虚证候。

④脾胃虚寒:有脾胃气虚或脾阳虚的证候,尚伴见畏寒喜热、口吐清水、便溏、苔白、脉迟等虚寒证候。

⑤脾虚湿困:有脾胃阳虚或气虚的证候,尚有头重身困、白带多,或有水肿、苔白厚腻、脉濡缓等湿证表现。

⑥脾胃湿热:以脘腹痞满、不思饮食、恶心为主症,并伴有口渴不欲饮、大便臭秽不爽,或暴注下泻、 热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证候。

⑦胃实热:以胃脘灼痛、呕恶吐酸,或消谷善饥、口臭、或齿龈红肿、溃烂出血为主症,常伴有烦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数等证候。

⑧胃阴虚:脘腹灼痛,食少或知饥不食,甚则噎膈或反胃,并见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虚证候。

7 肺与大肠证治 71 肺 711 实证 7111 证型:风寒束肺

主要临床表现:咳嗽痰稀色白,恶寒发热,鼻塞流涕,骨节酸痛

舌象、脉象: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疗:宣肺散寒,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或可施灸

7112 证型:邪热蕴肺

主要临床表现:咳嗽,痰稠色黄,气喘息粗,发热胸痛,咽痛口渴

舌象、脉象:脉滑数,舌红,苔黄

治疗:清宣肺热,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或三棱针放血,禁灸

7113 证型:痰浊阻肺

主要临床表现: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稠量多易咯出,胸部满闷,不得安卧

舌象、脉象:脉弦滑,舌淡苔白腻

治疗:燥湿化痰,取手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并可施灸

712 虚证 7121 证型:肺阴虚

主要临床表现:干咳少痰,痰粘不易咯出,口咽干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午后潮热,盗汗

舌象、脉象:脉细数,舌红少津

治疗:滋阴润肺降火,取本脏背俞、手太阴、足少阴经穴,针补不灸

7122 证型:肺气虚

主要临床表现:咳喘无力,呼吸气短,动则气促,语音低怯,少气懒言,面色白,畏寒自汗,痰液清稀

舌象、脉象:脉虚弱,舌淡苔白

治疗:补肺益气,取本脏背俞和手太阴经穴为主,针灸并用,施以补法

72 大肠 721 证型:大肠寒证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肠鸣,大便泄泻

舌象、脉象:脉沉迟,舌苔白滑

治疗:散寒止泻,取本腑募穴、下合穴,针灸并用

722 证型:大肠热证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胀急,甚则里急后重,便泻黄糜,或有粘液,身热口渴

舌象、脉象:脉滑数,苔黄

治疗:清利湿热,取本腑募穴、下合穴、手足阳明经穴,针以泻法,不灸

723 证型:大肠虚证

主要临床表现:久泻不止,大便不禁, 滑脱,食少神疲

舌象、脉象:脉细弱,舌淡苔薄白

治疗:补益大肠,涩肠固脱,取足太阴、阳明及任脉经穴为主,针以补法,重灸

724 证型:大肠实证

主要临床表现:大便秘结,或下痢不爽,腹痛拒按

舌象、脉象:脉沉实有力,苔黄厚

治疗:行气通腑,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灸

①肺气虚:以咳嗽气短、咯痰清稀为主症,伴有卫气不固证候(畏寒自汗、易感冒)及气虚证候。

②肺阴虚:以咳嗽或音哑,痰少而粘,有时带血为主症,并伴有阴虚证候。

③风寒束肺:以咳嗽或喘,咯痰清稀,色白带泡沫为主症,并伴有风寒表证。

④肺热咳嗽:以咳嗽或喘,咯痰稠浊色黄,或咳唾脓血而臭为主症,严重者高热、烦躁、鼻翼煽动。

⑤痰浊阻肺:以胸闷咳喘,痰白量多,易咯出为主症。

⑥大肠湿热: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⑦大肠液亏:常见习惯性、老年性、热症后、血虚、产后的便秘。多伴有形瘦、咽干、头晕头痛、舌红少津、苔黄干、脉细或涩等液亏证候。

8 肾与膀胱证治 81 肾 811 证型:肾气不足

主要临床表现:面色淡白,腰脊酸软,下肢无力,阳痿早泄 ,溺多或遗尿,头晕耳鸣,或听力减退

舌象、脉象: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治疗:取本脏俞穴、募穴和任、督、足少阴经腧穴为主,针用补法,多用灸法

812 证型:肾不纳气

主要临床表现:气短喘逆,呼吸不续,动则尤甚,头晕畏寒,两足逆冷,自汗懒言

舌象、脉象:脉弱或浮而无力,舌淡

治疗:温肾益气,引气归元,取背俞及任督经穴为主,针补多灸

813 证型:肾阳不足

主要临床表现: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面白,精神不振,阳痿滑精早泄,尿频遗溺,或不孕,带下清冷

舌象、脉象:脉沉弱,舌淡苔白

治疗:温补肾阳,取背俞与任督经穴,以灸为主,针补为辅

814 证型:肾阴亏虚

主要临床表现:头晕耳鸣健忘,少寐多梦,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男子遗精不育,崩漏经闭

舌象、脉象:脉细数,舌红苔少而干

治疗:滋补肾阴,取背俞、足少阴经穴为主,兼取足厥阴、手太阴经穴,针用补法,不灸

82 膀胱 821 证型:膀胱虚寒证

主要临床表现:排尿异常,或尿频,或尿少浮肿,或小便失禁,或尿后余沥不尽

舌象、脉象:脉沉迟,舌淡苔白

治疗:振奋膀胱约束机能,取本腑俞、募及有关背俞、任脉穴,针补并灸

822 证型:膀胱湿热证

主要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涩不利,尿道有灼热感,尿黄赤混浊,或淋漓不畅,兼夹脓血砂石,或发热腰痛

舌象、脉象:脉数,舌红苔黄腻

治疗:清热利湿通淋,取本腑俞、募及任脉、足三阴经穴,针泻不灸

①肾阴虚:以腰膝酸软,发脱齿摇,足跟痛,耳鸣耳聋,梦遗多尿为主症,伴有阴虚阳亢证候。

②肾阳虚:以腰膝酸软,阳萎,五更泄,夜尿多,尿频或尿少,浮肿为主症,伴有阳虚证候。

③肾不纳气:以咳喘日久不愈,呼多吸少,张口抬肩,活动加重为主症,伴有阳虚证候。

④肾气不固:小便频数而清,甚则不禁,夜尿多,尿后余沥不尽或滑精早泄,腰膝酸软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⑤肾虚水泛:以腰脊酸痛,尿少为主症,伴有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等水泛证候及脾阳虚或心肺气虚的证候。

⑥膀胱湿热:小便不利,尿痛,尿急,尿频,或尿色混浊,或尿血,或尿砂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9 心包与三焦证治 91 心 911 虚证 9111 证型:心阳不足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兼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滞黯,心胸闷或作痛

舌象、脉象:脉细弱或结代,舌淡或紫黯,胖嫩

治疗:益气助阳,温经复脉,取本脏背俞和手少阴经、任脉穴,针灸并用,施以补法

9112 证型:心阴不足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兼虚烦不安,五心烦热,健忘盗汗,口干舌燥

舌象、脉象:脉细数,舌尖红或干红少苔

治疗:滋阴安神,调补心肾,取本脏背俞、手少阴、厥阴、足少阴经穴,针补不灸

912 实证 9121 证型:心血瘀阻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刺痛,痛引肩臂,时作时止

舌象、脉象:脉细涩或结代,舌紫黯或有瘀斑

治疗:通阳逐瘀,取本脏背俞、手少阴、厥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9122 证型:痰火扰心

主要临床表现:神志昏蒙,喜怒无常,面赤气粗,不寐,便秘尿赤

舌象、脉象:脉弦滑实,舌红苔滑腻

治疗:清心豁痰,取手少阴、厥阴经穴,并用手足阳明、督脉及十二井穴,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9123 证型:心火上炎

主要临床表现:口舌生疮,面赤口渴,心烦失眠,小便赤少

舌象、脉象:脉数,舌尖红赤,苔红

治疗:清心泻火,取手少阴、太阳、厥阴经穴为主,手阳明经穴为辅,针用泻法

92 三焦 921 证型:三焦虚证

主要临床表现:肌肤肿胀,腹中胀满,气逆肤冷,或遗尿,或小便失禁

舌象、脉象:脉沉细或沉弱,舌苔多白滑

治疗:温通经气,扶助肾阳,取俞、募及下合穴,兼取任脉经穴,针灸并用

922 证型:三焦实证

主要临床表现:身热气逆,肌肤肿胀,小便不通

舌象、脉象:脉多滑数,舌红苔黄

治疗:清泄三焦之热,取俞、募及下合穴,针泻不灸

10 脏腑兼证

珍藏_中医虚证篇之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中医辨证3354虚证文章虚证被认为是中医脏腑功能的亏虚,与西医有所不同。脏腑指的是五脏:心、肝、脾、肺、肾。腑是指受五脏:胆、胃、小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