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第1张

三月三又称上巳节,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所谓“上巳”,是指夏历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是我国历史相当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追溯上巳节的来历,可以一直推至上古时期。传说伏羲氏与女娲捏土造人,繁衍后代,故而后人尊伏羲为“人祖”,著在淮阳一带修建太昊陵古庙,在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举行庙会,在此期间剥伏羲进行朝拜。后来又逐渐定为在上巳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也正因荛是为了祭祀造人的祖先,上巳节最初的诸多活动都与子孙繁衍有关。  关于上巳节的意义,历来有很多种说法。一般认为,这项活动在殷周ffj期就已经形成,最初是一种巫术活动,主要目的在于除灾避邪,祈求生育。  有学者依据屈原的《九歌·招魂》以及《续汉书·礼仪志》注引等资料,特别强调了在先秦时期上巳节“招魂续魄”的巫术色彩。其他如沐浴祓禊等活动都是以此为核心而展开的。不论目的如何,上巳节最初是一种巫术活动是毫无疑问的。  汉代学者应劭认为,上巳节时值季节交替,阴气尚未完全消退而阳气叉“蠢蠢摇动”,在这种季节人容易生病,所以应该到水边去清洁身体防止疾病。  这也就是古代上巳节的重要内容,“祓禊”,即为除灾祈福而在水边举行的清洁身体的仪式。《诗经·郑风·溱洧》篇中有“惟溱与洧,方洹洹兮,惟士与女,方秉兰兮”之句。徐广《史记注》也记载有“三月上巳,临水祓除,涓之禊”。由此可见上巳节“祓禊”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于为何选在巳日,应礅的解释是因为“巳者,祉也”,选在这一天,就是为了既清洁身体祛除疾病,又祈求福祉降临。这一观点得到了现代学者乌丙安的认同,他也认为上巳节就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  除了清洁身体、除灾避邪,祈求生育也是上巳节重要内容之一。古代专门设置有女巫来主持上巳节的活动,其原因之一大概是因为在这一天要组织妇女到河边沐浴。主要是为了利用春天的桃花水洗去妇女身体里的不洁,驷走各种恶鬼,为生育创造条件。名义上是清洁身体洗去污垢,实际上是希望能够借此驱鬼求育,因此,上巳沐浴也被认为是古代治疗妇女不孕症的水疗法。  “上巳”在汉代正式定为节日,魏晋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  在上巳节,主要举行祭高襟、祓禊、曲水流觞、会男女、蟠桃会、祈丰收等活动。  高襟,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最初的高襟,是以孕育中的女性形象出现的,是生殖的象征。祭高襟显然是一种与求子有关的巫术活动。  祓禊,是一种沐浴、洁身、祈福的仪式。古时人们认为有的妇女没有生育能力是由于鬼神作祟,就在上巳节举行沐浴仪式治疗不育症。《周礼·春官·女巫》中有“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的记述,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絮(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疚为大絮。”后来这种仪式逐渐演变为人们在春El相约外出踏青,携着桃花或者兰花,在水边走走停停,欣赏美景,交流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祛除整个冬季积存在人体内的闷气,而沐浴求子的习俗,就逐渐消失了。如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描写的上已聚会的景象。又比如在繁盛的唐代,三月三作为其三大节El之一,就是以春游为主要内容。在上巳节节前五天,朝廷会按照官吏职位高低,分别赏钱一百至五百贯用作他们宴请宾客的费用。上巳这一天就是从皇帝到百姓全民庆祝的节FI。关于这一节Et中的各项活动,唐代诸多诗人都有描述。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述了年轻女子在三月三到水边踏青的盛况;崔颢的《上巳》诗:“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更道出了巳日长安倾城出动举行祓禊的景象。还有王维的《三月三日曲江侍应制》“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等句子都有相关描写。宋、明间上巳节的重要性虽然不及唐朝,但也颇具规模,这在文人诗句中也有反映。  如宋人周必大诗句“修禊归来却踏青,临流谋野两关情”,明确提到修禊与踏青是分开进行的两件事,说明上巳的习俗正在慢慢发生改变。《全元散曲》中也有描绘上巳踏青景象的句子:“修楔潭,水如蓝,车马胜游三月三。晚归来,酒半酣,笑指西南,月影娥眉淡。”明代弘治年问,江苏《吴江县志》中记载:“上巳日,郡人倾城而出,游于百湖山水问,邑亦有游者,是日喧盛,饮者、博者、交易者、闲观者,不下万人。”即是“倾城而出”,而且“不下万人”,可以想见必定十分热闹。清代同治年间,江西《瑞州府志》记载,上巳节“携酒盒郊游踏青,士民皆然”。由此可见,至此上巳节的主要风俗已经演变为踏青。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喜爱在春季出游踏青,放松心情。  曲水流觞显然是临水浮卵的遗风。临水浮卵是一种很古老的水上活动,即是把煮熟的鸡蛋放在河中任其四处漂流,谁拾到即可食之。直到今天很多地方还流行“三月三,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据说可以治头疼。与临水浮卵相类似的还有水上浮枣的习俗,是用枣子替代熟鸡蛋放在水中任人取食,也蕴涵着“早生贵子”的意思。事实上这就是古代求子之类巫术活动的遗存。发展到曲水流觞,这种上巳节的习俗已经成为文人雅士的游乐节目。  所谓“曲水流觞”,就是引水环流成弯弯曲曲的渠,称之为“曲水”,在水面上放置盛酒的杯子,也就是“觞”,任其浮于水面顺水漂流。当杯子流至拐弯处速度会减缓,水边的宾客就可以取而饮之,然后吟诗作赋,作为一种娱乐。  “觞”通常是木质的,体积较小而质量较轻,底部装有托,可以方便的浮于水面。此外也有陶质的杯子,因其两边有耳,又称做“羽觞”。陶质的“羽觞”  要比木杯重,在使用时往往是放置在荷叶上的。曲水流觞是一种相当雅致有趣的游乐活动,令人十分心向往之,只是这种习俗并没有流传下来。  会男女是上巳节中一项非常奇特的风俗。上巳之日春游踏青,是男女相会的大好时机,即使野合,也有所不禁。事实上这种风俗来源于氏族时期的群婚习俗。有学者认为上巳节的最初涵义就是性爱狂欢。原始社会为了禁止因为争夺异性而可能引起的互相残杀,在生产时期实行的是性禁忌制度,令男女分开生活。而在那些不需要遵守禁忌的日子,就成了性开放的节日,发展到后来就固定于春日相聚,渐渐演变为三月三民俗的最初形式。  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FI子。相传西部某个少数民族部落的保护神是西王母,她有两大法宝:一个是吃了可以令人长生不老的仙丹;另一个是吃了能够延年益寿的蟠桃。传说长生不老仙丹后来被后羿求去,又被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使得嫦娥得以飞天成仙。由于拥有蟠桃,有些小说中也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由此民间也在三月三举行祭祀王母的活动。  一首北京竹枝词描述了蟠桃宫庙会的盛况:“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飚。”可见热闹非凡。  上巳节祈求丰收的习俗也由来已久。古人认为。庄稼也和人一样要阴阳相合才能不断生长繁殖,因此在上巳节求子的同时也会祈求丰收。日本学者小南一郎引证古籍中关于“三月三日,清明之节,将修事于水侧,祷祀以祈丰年”等说法,认为水滨祓禊与农耕礼仪有关系。这种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另外,许多少数民族也有三月三这个节FI。如壮族,多于三月三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又称“歌节”。还有侗族,常在此时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其他如布依族、水族、苗族、仫(m讧)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古老而神秘的上巳节,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其种种习俗一直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有一些已经消失,也有一些流传至今。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上巳节不应该被遗忘。

 作为古代中国长期遵守的 传统节日 上巳节 在各地流传十分广泛。

而不同的地区,在庆祝上巳节时也有不同的民俗活动。

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古代金陵的上巳节怎么过。

 上巳的名称首见于汉代的古籍,名称大概定于汉代。汉代及以前虽已经把上巳定为正式节日,使古老的祓禊活动有确定的时间,但农历三月上巳每年都不固定,为了方便和统一,魏晋后干脆将上巳节定在了三月初三日。上巳节这一天,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过节方式。

 南京上巳节:荠花满金陵

古代金陵,即今南京,民间当时有民谣道:“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这天,南京人都习惯用荠菜花来煮鸡蛋,传说食之可治头痛。妇女们则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藉以消灾灭难。据《钱塘县志》载:“上巳,出游西湖,士女皆带荠花。”而苏州民间,人们还把荠菜花挂在门头、锅灶上或床上,《清嘉录》曰:“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

 除南京外,汉族民间还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后期除了祭祀之外,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相会、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如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而闽台地区三月三则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而我国其他各少数民俗亦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有庆祝活动。壮族民间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另壮族人民多于三月三扫墓,蒸五色糯米饭等。

 布依族同胞于三月三时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而如畲族、黎族、土家族、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也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结束语:三月三上巳节,在我国古代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都是各地各民族共庆的节日,只是不同民族,或许对节日的称谓会有所不同,但节日内容大多类似,是祭祀先祖、迎春踏青、祛邪祈福的节日。

今年三月三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泡汤了,网络也多了份宁静。新型肺炎只是偶然,“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搞不下去则是必然,因为它是个失败的营销案例。失败在哪儿呢?故里的外衣。哪个孩子没读过上下五千年、中国神话传说、古代历史故事之类呢。

神话传说以“盘古开天地”为头,历史书籍从“三黄五帝”讲起,黄帝既是我们的民族信仰也是中华伟大的人文始祖。中华文脉数千年,慎终缅祖,哪里临得着后人发现始祖故里呢?

故里是人们出生、成长的地方,汉语不存在第二个解释

通过《国学大师》网,我们可以迅速找到《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1992年版)、《重编国语词典修订本》(台湾)对“故里”的解释。

总之,故里是人们出生、成长的地方,海内外的解释都如此。

传世文献对黄帝身世有明确的记载:黄帝以姬水成,姓姬氏

《大戴礼•帝系》:“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袭其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司马贞《史记索隐》,根据《国语》记载炎帝也是少典之子;也根据《史记•秦本记》记载黄帝玄孙女女修生大业,大业娶于少典氏而生柏翳,因而指出“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古人习惯称氏族为诸侯国,认为黄帝为“少典国君”之后,所以黄帝就姓了“公孙”。

少典氏也称有熊氏,所以《山海经》注、《路史》都说“黄帝有熊氏”,谯周也说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而徐广说黄帝“号有熊”就弄错了。之所以称少典为有熊氏,大概是后人误读《史记》“教熊罴貔貅貙虎”的产物,那是勇猛军队的代称,怎么能说少典氏能动用熊罴、貔貅(熊类猛兽)去打仗呢?现代也做不到吧。《大戴礼》《国语》《史记》是不说“有熊氏”的。

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指出:公孙非姓也,轩辕非名也。班固《汉书•律历志》也说“黄帝始垂衣裳,有轩冕之服,故天下号轩辕氏”,所以张晏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故谓之轩辕”。即便“黄帝”之名,也因其能育万物“有土德之瑞”,而为人们所尊号“黄帝”,土色黄嘛。黄帝之名实不可考,宋罗泌《路史•后记》所载黄帝名、字,皆谶纬诞语,不足信。

但黄帝姓姬却是历史定论。《国语•晋语四》晋胥臣说:“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少典氏与有蟜氏相互通婚,神农氏、黄帝皆少典之后,皆以渭水支流为氏,“黄帝崩,葬桥山”不过落叶归根。神农后裔蚩尤恃亲强恣,僭号炎帝驱逐神农九世参庐(班固所称,《路史》称榆罡)于涿鹿之阿,黄帝擒杀蚩尤而代神农氏为天子,此事《逸周书•尝麦解》可与《国语》互证,正是“二帝用师以相济(韦昭训济为挤)”,从而坐实证据链。

《水经注》《山海经》《华阳国志》所载的地理信息,与《世本》《大戴礼》《史记》《国语》等的史实构成逻辑环扣

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史记》所载黄帝“四至”构成最早的中国、中原,其中心区域恰在渭水流域,这也符合古代“戊己中央土”的五行观念。

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封禅书》记载:公元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下时,分祀黄帝、炎帝,这是中国最早祭祀炎黄二帝的记录。黄帝子、孙二十五,有德居官而赐姓者十四人,祁、己、僖、姞、衣等姓古时皆与姫音同或音近。《水经注•渭水》明载岐水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学界对于姬水为漆渠水、故岐水还是小横水尚有争论,然而对姬水在姜水上游附近支流并无多大异议:

(杜阳川)东南流,左会漆水,水出杜阳山之漆渠,谓之漆渠。……漆渠水南流,大峦水注之。水出西北大道川,东南流入渠,即故岐水也。……二川并逝,俱为一水,南与横水合,自下得岐水之目,俗谓之小横水……岐水又连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是其地也。

《大戴礼》《史记》记录了黄帝嫡子世系及其婚配,《水经注》《华阳国志》《十三州志》载明其地。《索隐》说:“帝子为诸侯,降居江水、若水。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国也。”黄帝家族主要与西南、西北氏族通婚,直至楚祖季连仍继承鬼方母姓,说明什么?地方民科组织有计划地批量进行地名乾坤大挪移,创建一系列“词条”,纯属鲸占历史文化为己有,制造社会不和谐,毁的是自身区域形象。

《大戴礼•帝系》: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腾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产六子…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没有黄帝到过新郑的历史记录,新郑西周末由关中郑县迁移而来,后成为韩国国都。其姬姓之祖实则西周司徒、郑桓公姬友。文献不允许有黄帝几世的说法,晋人皇甫谧的谶纬乱语向为史者鄙视,却成新郑县吹嘘故里的可怜依据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封禅书》也说“南伐至于召陵,登熊耳山”,熊耳山《括地志》定位在“商州上洛县西十里”。新郑再改地名也与古籍对不上号,只会扰乱很简单的事实。

黄帝的名姓司马迁尚且不知道,后其近四百年的皇甫谧(西晋河南新安人),竟把《帝王世纪》编得有模有样的,什么梦呀、鬼神呀、人身牛首之类的,都出自他的创造。可惜很多古书他还没读懂。比如《帝王世纪》写道:黄帝“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显与《晋语》不符:“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唯玄嚣(今本误传为青阳)与仓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夷鼓与苍林怎么会是一人呢?黄帝嫡子玄嚣非嫘祖所生吗?

《世本》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史记•五帝本纪》袭《大戴礼》之误,以玄嚣为庶子青阳少昊;《鲁世家》也称周公“封于少昊之虚曲阜”。显与《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于宇少昊,以临西方…乃命少昊清嗣为鸟师”不符,轩辕丘之西方为金天嘛。昭十七年孔颖达《疏》引《世本》说:“宋仲子曰:青阳即是少皞,黄帝之子,代黄帝而有天下。号曰金天氏,少皞氏身号,金天氏代号也。”《汉书•律历志》也说“少昊帝考德曰清,清者黄帝之子青阳也。立土生金,天下号曰金天氏。”黄帝传子少昊,次孙颛顼、曾孙帝喾、玄孙唐尧,哪有什么黄帝几世呢?这里没有漏洞可钻。

可笑的是纤纬大师对“有熊”和“轩辕之丘”的胡扯、贪占。前面我们已说过,“有熊氏”是对“少典氏”的误说,皇甫大师怎么吹的呢?“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次子(长兄神农吗?),号曰有熊氏……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至于“轩辕之丘”,显因轩辕所居而得名,《山海经•西山经》说的很清楚:“玉山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海外西经》也说“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穷山之际”郭璞注为“岷山之南”,郝懿行笺证“《大荒西经》‘江山之南’,此云岷山者,大江出岷山故也”。看皇甫大师是怎么往河南搬的:“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山海经》曰‘在穷山之际,西射之南’。”脑洞大开不?向南射箭变成了地名,神仙都搞不清,只能信他的邪说!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从云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依稀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三月三”节日依旧在壮族、侗族、布依族、瑶族、黎族、畲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流传。

到了宋代,上巳节突然销声匿迹,因上巳、清明、寒食三节日期相近,内涵冲突。三月上巳风俗渐渐衰微,但一些习俗仍在流传。民国时期,中国各地还留有三月三消灾除凶的风俗,如北京一带“三月三日,病创者多以长流水洗之”。

江苏吴中地区“(三月)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安徽寿春地区“三月初三日,士女多携酒饮于水滨,以禊祓不祥。妇女小孩,头插荠菜花,俗谓可免一岁头晕之病。”

扩展资料:

3月3日相关传说:

1、三月三,生轩辕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传说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黄帝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2008年国务院确定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河南新郑是黄帝出生、创业和建都之地。今天,这里举行了丁酉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每年都会吸引数十万海内外华夏子孙前来寻根拜祖,成为华人世界极具影响力和标志性的文化名片。

2、农历三月初三王母娘娘蟠桃会

农历三月三,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据说西王母的诞辰日是七月十八,但每年的三月初三这天,王母娘娘要在瑶池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天界各路神仙都会集于瑶池,为王母庆寿,称为“蟠桃会”。因此农历三月初三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道教节日。

西王母俗称金母、王母、王母娘娘,其形象在《汉武帝内传》《山海经》和《穆天子传》等古籍中都有记载,始见于《山海经》,因所居昆仑山在西方,又叫西昆仑,故称西王母。

又称金母或金母元君,全称: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或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或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以此形成的西王母文化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王母传》中提及金母与木工共理阴阳二气,养育天地,陶均万物,三界十方内得道之女仙,名籍皆归其管辖。王母掌管西方,举凡天上或地上所有成仙之女子皆由她来治理,并与东王公共同统辖东西两股元气,化育天地,陶治万物。东王公为先天阳气凝聚而成的男仙之首,并执掌着蓬莱仙岛。

蟠桃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桃类食品,当天西王母大开盛会,以蟠桃为主食,宴请众仙,众仙赶来为她祝寿。故称为蟠桃会。汉代著名诙谐文学家东方朔也曾经潜入蟠桃会,偷桃成功,飞升为神仙。

3、三月三恭逢真武圣诞

农历三月初三恭逢真武圣诞 农历三月三,为真武大帝圣诞。各地的道教宫观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

现在武当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明朝以后在全国影响极大,近代民间信仰尤为普遍。

真武具有以下几个神性特征:其一,为北方之神。《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记·天官书》曰:“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屋。”《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

而汉代人认为北方之神不只一位,而有三位,《淮南子·天文训》称其为颛顼、辰星、玄武。因较为复杂,民众不易把握,故仍以玄武为北方之神。

其二,为水神。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五逸《九章怀句》云:“天龟水神。”《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

《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因雨水为万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属性,深受人们的信奉。

其三,为阴阳交感演化万物的象征。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子,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纠盘相扶,以明牝牡,毕竟相胥。”就是利用龟蛇纠盘的例子来说明阴阳必须相合的观点。

其四,为司命之神。龟因其寿命长而成为长寿和不死的象征,《史记·龟策列传》称其能导引咽气。《抱朴子》亦称其能导引,并曰:“城阳郄位少时行猎,坠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俛或仰。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

此外,北方玄武首宿即为斗宿,俗称南斗。《星经》曰:“南斗云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相爵禄之位。”晋干宝《搜神记》中引用管辂的话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既而人们相信祭拜南斗就可以增寿。

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三月三又称上巳节,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所谓“上巳”,是指夏历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是我国历史相当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