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十大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风水十大古籍,第1张

一、中国风水第一风水书:《宅经》

本书主要讲述了家居住宅的风水知识,将传统风水和现代科学有机融合,对众多杂乱的 住宅风水 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主要包括旺宅选址、宅亦有灵、室内布局、家居装修等知识。本书图文并茂,配图200多张,直观性强,通俗易懂,尤为强调实用性。此外,本书最后附录了“办公室风水”,拥有健康完美的居住环境,得风水宝地,提升您和全家人的运势。

二、中国风水文化之宗:《葬经》

《大藏经》为 佛教经典的总集,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有多个版本,原是收藏经典,如寺院、道观专设藏经楼,储藏经文典籍。引申为书籍名称,如《大藏经》、《中藏经》。中华佛教宝库网专设“佛教藏经”。

三、形势派风水权威圣典:《撼龙经》

《撼龙经》是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的代表作之一,是龙脉风水的最权威圣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是了解与运用龙脉风水、快速振兴家业的最佳典籍,也是历代研究风水学者必读之书。

四、理气派风水创世代表:《催官篇》

《催官篇》·二卷〔通行本〕 是书 分龙、穴、砂、水四篇,各为之歌。砂、水二篇亦以方位为断,其说颇具悬解。是地理阴阳学术的一部风水经典,指导怎样选择聚气旺财之地,是龙脉风水的最权威圣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

五、唐代形法派风水代表作:《雪心赋》

《雪心赋》是唐朝卜应天所著。是中国堪舆学中的名篇名著《雪心赋》词理明快,便后学之观览,引人渐入佳境。是形势法(峦头法)风水的经典作品。

六、形法派专论山龙的代表作:《博山篇》

《博山篇》是唐末五代 风水 大师黄 妙应 集毕生之所学所著的风水宝典。该书是形法派专论山龙的代表作,深入辨析龙、砂、穴、水、明堂等风水要素的向背对人福禄造成重大影响。是中国古代风水勘舆书籍中很具权威性的名著。

七、明代形法派的代表作:《葬经翼》

《葬经翼》是明代由缪希雍编著而成。该书是明代形法派的代表作。该书将医学中的望、闻、问、切医学诊断流程四步骤收纳和移植到传统风水理论中,进一步地提升和完善了我国的风水理论体系。

八、明代专论水法的代表作:《水龙经》

《水龙经》为明末清初蒋大鸿所著。古人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看一个地方的风水好不好,'水'的优劣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水龙经》专论水龙各种形态以及吉凶取舍,详细论述了阴阳二宅认水立局的各

道水文化

毕达哥拉斯说“万物‘水’居第一”;

耶稣撒向上帝选民的是“活水”;

老子说“智者乐水”;

《孔子集语》所引《说苑杂言》:子贡问孔子说:“君子看到大水必定观看,不知有何讲究?”孔子答:“君子用水比喻自己的德行。水遍及天下,没有偏私,好比君子的道德;水所到之处,滋养万物,好比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好比君子的仗仪;水浅则流行,深则不测,好比君子的智慧;水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好比君子的勇敢;水性柔弱活灵,无微不至,好比君子的明察;水遭到恶浊,默不推让,好比君子的包容;水承受不法,终至澄清,好比君子的善化;水入量器,保持水平,好比君子的正直;水过满即止,并不贪得,好比君子的适度;水历尽曲折,终究东流,好比君子的意向。”

老子:上善若水 有道德的上善之人,就像水的秉性一样,水善于利养万物而不与万物项争,它停留在众人不乐意的卑下之处,所以最接近于道(道教);上善之人处世所居要像水那样的善处卑下,存心要像渊那样的清静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的彼此相亲,言辞要像水那样信诚不欺,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不紊,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举动要像水那样侍机而动。

日本黑田如水概括“水道”有四:

1)不仅自己运动,还推动其他物一起运动。

2)经常地不停地寻求自己的路。

3)遇障碍则气势更大。

4)不仅洗净自己,还洗刷其他各种污浊,并且具有容含清浊的“胆量”。

水—生命之源、农业命脉、工业血液。

水性——水的物质与德性 刚、柔、坚、韧、容、浮、和、善、献刚:水射刃物,水滴石穿。 柔:水汽相生,以柔克刚。 坚:巍巍冰山,坚不可摧。 韧:抽刀断水水更流。 容:能容万物,浑然一体。 浮:载舟浮桥,水力输运。 和:无微不至,随物赋形。善:恩泽四方,滋养众生。 献:蹈火灭灾,献身人类。 *:狂怒奔泻,恣意泛滥,必制约之。

饮水文化

古人饮水:无根之水——《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记载:栊翠庵妙玉招待贾老太君所用之水为“旧年蠲的雨水”;招待最合得来的朋友黛玉、宝钗用的是埋藏五年之久的“梅花上的雪水”。

当代人饮水:自来水、太空水、矿泉水、磁化水;

太空人饮水:再生水;

未来的饮水:活化水、磁水、银质水。

适合于人体需要与健康的水的7条标准:

1)不含任何对人体有毒、有害及有异味的污染物质;

水的硬度适中,以碳酸钙计,每升含50~200毫克碳酸钙为宜;

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含量与比例适中;

显示微碱性,pH为70~80;

水中溶解氧与二氧化碳含量适度(水中溶解氧大约为6毫克/升);

水分子团小;

水的营养生理功能(如水的溶解力、渗透力、扩散力、乳化力、洗净力)要强。

用水文化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水利建设历史人类利用水的自然属性载舟浮桥、水力输运、水力发电、河道整治等都是用水文化。

治水文化

水同时又有残酷无情的一面,人们将洪水与猛兽相提并论,说明它们一样残酷无情。洪水不仅侵吞生命,还淹没田园,毁坏财产,对人类的危害更大,造成的损失更严重。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和洪水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治水历史和文化。中国古代的大禹、尧等都是著名的治水人士,他们也流传了许多动人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

中国古代的李冰在治理成都地区的水害的时候,其技术多讲科学而承自然,但是他在思想上很巧妙地利用了蜀人对大石的崇拜,使蜀人对他的治水不至于不配合,甚至抵触反感,进而破坏。否则的话,他治水的伟大理想将不能得到完全的实施,这种将宗教与瓴领导艺术结合在一起的办法,深得蜀人的拥戴。李冰在都江堰和成都治水事迹,有四点值得引起我们注意:其一是于都江堰渠首作三石人为水则,按常规看,作一个治水标尽即可,如不是尊重和利用蜀人对石头的崇拜心理,便于治水,那么李冰的去简就繁,就显得不可理喻。其二是在都江堰造五石犀以镇水怪,降服水患的始作诵者水怪。其三则是在都江堰渠首凤栖窝埋石马为标记,作为一年一度之“深淘滩”的标准。其四是在成都“二江”上造七桥,“上应开星”,且在今成都西胜街作石犀以镇水怪。

我认为李冰是将蜀人的大石崇拜与治水之要求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他独特的治水文化。因为石从五行上讲,其质料属土,土克水,自然有镇水作用,故“三石人”为水则,以“二石马”为“深淘滩”的标准,含有阴阳五行的哲学。

夏禹文化的内涵 对夏禹文化的内涵,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较多的学者主张夏禹文化的内涵是治水文化。熊达成认为

水书,水语称为le1sui3 ,音译“勒睢/泐睢”,意为水族文字、书籍。“泐、勒”读音源于古汉语,本义刻写,后演化为文字、书写;其语义在现代汉语中早已消失。“睢”为水族自称。

东汉《说文解字》释“年”——谷熟也。谷熟庆典曰过年。在现代汉语中“年”的本义早已消失,但在水书、水族历法、水族端节习俗中却形象而准确地诠释“年”字的本义。

水书从创始到今天,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水书的发展反映了水书与中原文化同源、分化、发展、吸收、逐步融合,并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复合的轨迹。

专家学者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水家为殷人后裔无疑”, “水书与甲骨文金文有姻缘关系”,“水书源头可溯至夏代”。

岑家梧教授是水书研究的鼻祖,他通过对水书字体表意与甲骨文比较研究后指出:

“1 水书为一种巫术用书。 2 水书制造之年代极为古远。 3水书制造之地点,初在西北一带。 4水书由北方次第传入江西。 5水书初传入江西水家后,水家由江西迁入黔省,乃携之俱来。 6水书系一种被压迫民族

所用之文字。 水书与古代殷人甲骨文之间,当有若干姻缘关系,亦可断言也。”

张为纲教授从水家古文字、信仰等综合研究后指出:“今之水家,盖即殷之遗民。”“今之水家所以‘鬼名’繁多,所以尊崇巫师,所以有咒术用之‘反书’,皆可为殷代文化遗留之铁证。”

史继忠教授在《触摸夜郎魂》著作中指出:“在夜郎的故土上确实产生了两种文字,一是水书,二是彝文。”“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被称为‘文字幼儿’的是水书与纳西族的东巴文……作为历史的活化石,水书提供了文字起源的生动材料,从中可以了解到古老的造字方法,以及汉族与水族文化的交融过程。”这种象形文字还兼有画图文字,极具研究价值。

当代著名学者张公瑾在《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中指出:“水族的水书与上述这些土俗字又有所不同。……还有一些图画象形字类似汉族甲骨文的字,故人们推测其创制年代更早。”

在水族的传说中,水书创始人公六夺(音译)是在“燕子洞口,蝙蝠洞坎,歧洞脚下”创制与学习水书。水语称神龛为“na3qa:m1”,意译为“山洞面前”。这些传说和语言发生学的意义表明,水族的原始信仰文化滥觞于岩居穴处时代。

1 求一份跟水文化有关的资料,古文白话都可以

水文化的三种境界 ,水文化与人类的渊源。在卡西尔(现代西方哲人)看来,在对宇宙的最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这位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本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学者,事实上揭示了一个令人醒目的文化现象:世界与人同源。 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以它天然的联系,似乎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是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明显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显然造就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

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2 关于水的古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愿此作流水,潜浮蕊中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清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3 水文化的基本信息

水文化的三种境界 ,水文化与人类的渊源。在卡西尔(现代西方哲人)看来,在对宇宙的最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这位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本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学者,事实上揭示了一个令人醒目的文化现象:世界与人同源。 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以它天然的联系,似乎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是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明显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显然造就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

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面对山水形胜,古代圣贤亦难免动容,一个智字,既反映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又破译出水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自然界中,草木无言,山水无知,自古长江东逝,黄河奔流,其势丝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其成为视觉的范畴,无知无觉的水便会化作文化精灵,超越千年历史时空,成为具有鲜活生命的审美载体。细读中国的经典文学,几乎无水不写,写则涉水。水作为人的对象物,浸透着古今智者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人类的心理、情绪、意志以及个性、气质、人格、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认同乃至意识与哲理的升华,甚而包括人生所特有的喜怒哀乐、生死歌哭,古往今来皆曾以水为载体而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表达的是生命易逝、年华不再的慨叹心理。唐李白不满现实所发出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表露的显然是如水流般的长恨情绪,而此情在南唐后主李煜的笔下又化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千古浩叹。至于以水诉相思,写怨女,描柔情,抒胸臆,思乡怀古,描绘战争之作,古今之例,不胜枚举。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告子在论及性无善无不善时曾巧妙地以水作比: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荀子劝学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魏征议政则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太宗李世民有感于前贤警策,亦常与后人言载舟覆舟之说。

凡此说明,水为智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源泉,智者亦开发了水无穷的文化矿藏,正因为如此,水文化的源流才生生不息、百川汇海,在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文化中占居特殊地位并进而构成人类文明史中光辉璀璨的一页。

4 描写"水"的古文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韩非子·大体》 )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式解》 )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六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 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5 求有关水与文化的资料100字左右多的不要

地球上的人类要生存、繁衍,绝对离不开水。人类社会的演替和发展以及其相对应的水文化也都离不开自然生态水环境所提供的客观基础。

一、我国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内涵

从古至今,在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和各种水利事业中都必然要创造与其相适应的水文化。而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的水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人类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重新认识,并把这种观念、思想、行为、价值观等反映于水利工程建设和所从事的水利事业工作中,形成新型的对应于这种水文化时代或时期的水利工程和水利事业。因此,水利工程、水利事业与水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持续演替发展的辩证耦合统一。

从古至今,在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和各种水利事业中都必然要创造与其相适应的水文化。而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的水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人类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重新认识,并把这种观念、思想、行为、价值观等反映于水利工程建设和所从事的水利事业工作中,形成新型的对应于这种水文化时代或时期的水利工程和水利事业。因此,水利工程、水利事业与水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持续演替发展的辩证耦合统一。

6 水文化的人文之水

由于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以及它的独特特性,在文学、神话、艺术等文化的各个领域中,经常会出现带有特殊寓义的水的形象和借代。 雕塑方面:冰雕、雪雕。

绘画方面: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山水画

建筑方面:水舞、亲水公园、中国园林理水方式

舞蹈与戏剧方面:现代舞蹈表演剧团云门舞集的作品:水月,九歌 (舞剧)。

音乐方面:韩得尔著名的交响乐作品水上音乐 文学方面:由于具有澄澈、柔弱、纯洁的外表,水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女性。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神话:大禹治水、河伯娶妻

鬼神 印度的水神阿婆姆那婆特Apam napat

中国的洛神、龙(海龙王)、水鬼

书:山海经、水经注、水浒传、马塞尔·普鲁斯特写的追忆逝水年华、尚·多明尼克·鲍比写的潜水钟与蝴蝶、徐四金写的香水_(小说)、张曼娟写的海水正蓝。

郦道元的《水经注》都具有哪些文学价值呢?

郦道元的《水经注》内容丰富,许多方面的造诣都很高。地理学界、历史学界,考古学家、金石学家、建筑家对其著作津津乐道,称他有极深的专业造诣。正因为郦道元的《水经注》是—部包罗各种学问的巨著,所以长期以来为人们所重视,并对它进行广泛的研究,许多学者甚至为它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它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籍、碑刻等文献,但这些汉晋时期的古籍大多已经失传。因此,《水经注》通过引用430多种文献,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对搜集失传文献、古典语文学和研究汉魏时期的部分历史文化尤为珍贵。

到了清代,《水经注》受到了学者们的集体关注,许多学者集中精力编纂失传的篇章,澄清注释,整理不同的文本,纠正错误。他们争相为恢复《水经注》的原貌而努力,甚至创造了著名的赵岱公案。这种风气之盛,连皇帝本人都以纠正《水经注》的错误为荣。

"因为有了水,土地才能保住古。" 李道源的书的优势在于,他不仅描述了水路的变化和分支,还详细描述了沿河不断变化的地理现象、城镇、关隘和石刻。根据《唐六典》的注释,《水经》包含137条水道,而《水经注》则增加了1252条支流。同时代的赵永福统计了书中的水体,包括湖、泊、贝、泽、泉、渠、池、古都等,记录了2596条,是唐代《六经》的两倍。

字和地名的总结。在古代历史上,太康、易、桀等人物都居住在卓勋(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它的名字来自卓勋的家族,是一个与夏同姓的诸侯国。李道元在《巨洋水注》第26卷中写道:"。"是以其所居之屋为名,而其所占之物,则显示其城池"。据传说,道教创始人老子生于李耳,字伯阳。周朝衰落时,他向西出发到函谷关隐居。

出处泉水首载于《本草拾遗》。1.《嘉佑本草》补出“泉水”条。2.《品汇精要》谓:“穴沙石面出者,谓之泉水……凿地取水曰井。夫井亦泉耳。用:新汲者。”3.《纲目》记载:“出巖泉水,此山巖土石间所出泉,流为溪涧者也……其泉源远清冷,或山有玉石美草木者为良;其山有黑土毒石恶草者不可用。”古本草认为新汲的、未被污染的井泉水均有某种医疗价值拼音名QuánShuǐ来源药材基源:为未受污染的天然井泉中新汲水或矿泉水。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ater原形态水为无色透明液体。天然井泉水均含微量元素和盐类等杂质。生境分布主产青岛、广东、贵州;其他省亦有产。性状显微鉴别本品为透明的澄明液体,无色,有时具有极少量矿物盐沉淀。无异臭,无异味,具有矿泉水的特征性口味。品质标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853787)规定:(1)确定饮用天然矿泉水的界限指标(mg/L):锂≥0.2;锶≥0.2;锌≥0.2;溴≥1;碘≥0.2;偏硅酸≥25;硒≥0.01;游离二氧化碳≥250;矿物质≥1000。注:凡符合以上各项指标之一者,可称为饮用天然矿泉水。(2)某些元素和组分的 指标(mg/L):锂<5;锶<5;碘<1;锌<5;铜<1;钡<5;镉<0.01;铬<005;铅<005;汞<0.001;银<0.05;硼(以H3BO3计)<30;硒<0.05;砷<0.05;氟化物(以F计)<2.5;耗氧量(以O2计)<3;硝酸盐(以NO3计)<45;226Ra放射性<1.1Bq/L。(3)污染物指标(mg/L):酚类化合物(以苯酚计)<0.002;氰化物(以CN计)<0.01;亚硝酸盐

详见百科词条:泉水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0:42:50 共104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都江堰(Dujiang Dam)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附近,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到6687万公顷。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建筑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群”。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名字由来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市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到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又叫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修建过程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历史事件

李冰创建都江堰

秦昭王后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间(约公元前276~前251年),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在成都平原顶点的岷江上游干流出山口处作为工程地点,团结和组织西蜀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公元前256年前后建成都江堰。实践证明,历2000多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合理,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分水堤、溢洪道、宝瓶口三项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发挥引水、分洪、排石输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效益。

司马迁考察都江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张陵传道青城山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张陵从洛阳越秦岭到鹤鸣山修道,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来青城山结茅传道。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常道观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

诸葛亮设兵护堰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貌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

修建成灌马路

成都到灌县公路于1913年动工,从灌县一端建成2公里"示范路"即告停止。1923年,四川省督理委林火良青为总办,改官办为官商合办,1925年全线建成,1926年1月1日通车。是四川省第一条公路。

创办合资企业

1919~1920年,灌县人姚宝姗在小金县长卸任后,集会省中经营界人士,与法国基督教士谢安道合资,兴办森茂伐木公司。公司以灌县为基地,在理番(今阿坝州理县)等地砍伐大山原木,加工成方料,经小沟入岷江漂运至灌县紫坪铺收漂,再扎成大筏,水运成都销售,获利甚巨。是为都江堰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叠溪洪水

1933年8月25日,岷江上游茂县境叠溪发生75级地震,山岩崩塌,横断岷江及其支流。10月9日,岷江被堵塞断流45天后,干流小海子溃决,积水一涌而下。10月10日1时许,洪水进入都江堰市境,洪峰流量约每秒102万立方米,冲毁都江堰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及安澜索桥。内、外江水汇成一片,汪洋无际。16个乡镇受灾,毁农田1000公顷,死亡5000余人。紫坪、白沙岷江沿岸1万余立方米木材、1000多吨煤炭及药材漂没无遗,都江堰以下各河流沿岸房舍、桥梁、碾磨冲毁无数,流离失所的灾民在万人以上。�

黄炎培都江堰办学

1941年,黄炎培到都江堰选定城东郊丰都庙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庆职业学校校长陆叔昂来灌县购置水田、耕牛、农具,为教学实习准备条件。1944年2月,"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开学,由沈肃文任校长,黄炎培偕夫人姚维钧到灌县主持开学典礼,并亲为学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学校提倡"手脑并用"的学风,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董事会,黄炎培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交由灌县地方接办。�

林森主持都江堰开水典礼

1942年清明节,四川省政府及灌区14县官员齐集都江堰举行开水典礼,典礼由当时正住在灌县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开堰前先在伏龙观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顶礼膜拜。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乘轿直赴二王庙祭祀李二郎。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又转赴都江堰鱼嘴,在鞭炮和万众欢呼声中,亲视开堰放水。冯玉祥捐资建亭

1941、1942、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数次在灌县、青城山居留。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冯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宫。1945年8月11日晨,当他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时,当即捐资在真武宫侧建亭,取名"闻胜",并撰书刻碑一通立于亭中。

解放军抢修都江堰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负责,由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3万银元作抢修经费。驻灌县解放军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挥下参加抢修工程。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典礼。�

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庆典

1994年4月5日,由四川省政府、国家水利部主办,成都市政府、都江堰市政府、都江堰管理局承办的"中国四川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庆典"在都江堰渠首隆重举行。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69个使团到会祝贺并参加庆典活动,与会人士缅怀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盛赞都江堰灌区由50年代的灌溉19万多公顷发展到67万多公顷,成为全国最大的灌区、效益巨大的水利工程。纪念活动期间,与会人士观看了富于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仿古祭祀仪式及砍杩槎放水活动。

主要景观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溢洪道:“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伏龙观:伏龙观位于都江堰市离堆公园由,其下临深潭,因李冰降伏孽龙伏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是纪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二王庙古名“崇德庙”,建于公元494-498年,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上下重叠交错。宏伟秀丽,环境幽美。

安澜索桥:又名“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现在的桥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

相关问题

都江堰为何举世闻名

硕果仅存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规模宏大、布局科学、费省效宏,代有兴建,历经2260而不衰,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史上设计施工最完美、最先进、最科学独一无二的无坝式引水枢纽,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可资借鉴的治水哲学思想和管理经验。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而“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水哲学,它强调的是要充分掌握河流的流势和其它自然条件,加之利用和正确引导,利用有利条件消除不利因素,同时要随时间、地点和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把工程做好。这一治水哲学思想不仅对过去,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水利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占有一席之地。

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李冰父子 功高仰止

都江堰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000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

都江堰市概况

都江堰市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是山水园林城市,都江堰渠首傍城,五条河穿城而过,灵岩山城区矗立,山水城林堰相融,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市域林木覆盖率达70%,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年平均气温152℃,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

风水十大古籍

一、中国风水第一风水书:《宅经》本书主要讲述了家居住宅的风水知识,将传统风水和现代科学有机融合,对众多杂乱的 住宅风水 理论进行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