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出处是什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诫子书》。是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写给他儿子垂髫时期的诸葛瞻之书。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了道家哲理。
作品名称
《诫子书》
作者
诸葛亮
创作年代
三国时期
作品出处
《诸葛亮集》
文学体裁
词
快速
导航
译文详细释义
出自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联出自《三国演义》第37回,《三国演义》作于元末明初。而且这是小说家言,不足信。但是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联的来源就是这句话,但是是否在当时的草庐当中就有这副联,应当存疑。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此联可以看做是诸葛亮一生立身处世的写照,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道家哲理。小说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诸葛草庐的门联。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平仄极不和谐。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1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经济世,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2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详细释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写给他儿子垂髫时期的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共3张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淡泊”、“宁静”不是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作者: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经济世,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2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诸葛亮在五丈原知自己大限将至,遂写给儿子一封信,名叫《诫子书》。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在这篇文章中,有一关键字,就是静。修身要静,致远也要宁静,学也必须静,文章主旨谈的是君子的行为,可见君子之行,静的分量是很大的。很多人对静的解释是心态和心绪的沉着、平静、不急不躁,也就是内心的平静,这很鸡汤!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当年之死,难不成是没有听从父亲让他心静如水的要求 ,不死守德阳,出城与邓艾决战,最终导致身死!这当然需要就事论事了。
我们知道,绝不仅仅是一个“内心的平静”,就能将修身、学习、致远全部摆平。我们先来看修身是什么?绝不是百度查来的“修养身心”,那等于没说。按儒家思想体系,“格致修齐平”来看,这是给个人成功立业,规划好的一个发展成长历程。修身,就是让自身强大起来,成才成器,修身追求的个人成功,个人成功了才能去承担家庭乃至国家的重担和使命!追求个人成功,学习是实现修身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了,所以诸葛亮说“夫学须静”,静是要求学习的时候排除干扰才能集中注意力,这才是重点!修身和学习是对静的要求都基本是一样的!
“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搞明白此处的静的主旨,就要搞清楚所谓的“致远”是何意?致远者,一说:凝神,致力于远大理想;一说:将有价值的事业推行久远;
回到文中,俭以养德和淡泊明志表达的是一样的东西,宁静致远也和静以修身一脉相承的(诸葛的文章本就逻辑严明,全是套路)。所以,此处的宁静,依然是要求人排除干扰集中精神,通过学习,做强自己,非如此不能去追逐自己远大的志向并将之推行久远造福天下苍生,人生要勇猛精进啊!
如此,静的主旨在于集中精气神,开创勇猛精进的人生,所以诸葛在下文中说“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不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吗,我们不能怠慢,不能险躁,要励精图治,要沉得住气,要成竹在胸,最后,告诫我们更不能浪费时间、浪费机会。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意思是:人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 七年级上册语文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诸葛亮在《戒子书》中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可使人去品味人生,领略人生,顿悟人生;“宁静致远”,让人潜心修炼,心如止水,胸襟开阔,天人合一,达到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
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调摄得当,是不会得病的若七情太过,则成为致病之源所以,历来的养生学家极为重视情志养生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为历代养生学家所推崇《黄帝内经》中有一至理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晋代医家葛洪说得好:“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常其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安静,灾害不干”,“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长生”南北朝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得出养性两条准则,一是“养寿之法,但莫伤之”,二是“恬淡无为”他的“教人修道,即修心也”可谓养性箴言唐代名医孙思邈是养生大家,极注重修心养性,他在《千金要方》中谆谆告诫人们:“夫养性者,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他将人的精、气、神喻为灯中之油,人的生命活动犹如灯光若灯芯用大柱,油易尽而灯易灭;若灯芯用小柱,则油有余而灯难熄生命就像一盏灯,精、气、神便是“生命之油”,平时注重修心养性,就会减少“生命之油”的消耗而延长寿命
说淡泊宁静,并非是要人们远离社会远离生活,到深山老林去隐居而是在红尘扰攘的大千世界中,更需有一颗淡泊自然的平常心,努力工作,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奉献而不被物欲所累,从行为上尽量做到反璞归真,回归科学自然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有人调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寿命都长,尤其是众多的科学家们,他们的工作是相当艰苦的,但他们的情绪却是愉悦的,淡泊的,静谧的由此,笔者想起近代大学者梁漱溟先生,他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磨难,饱受心灵创伤之苦,但他对名利荣辱,以平常心去对待梁老说得好:“情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正因为他有恬淡无我的心境,享有95岁高龄清代名医龚廷贤的《摄养诗》云:“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2 诫子书的原文翻译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集中精力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陋室,到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 《诫子书》原文加注释《诫子书》原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译文如下: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作者:三国·诸葛亮
扩展资料:
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地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简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细心计划将来。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帮助,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
——诫子书。
4 诸葛亮《诫子书》的原文(读)岁月悠悠越千年 诸葛古训代代传 今日重温诫子书 修身立德效圣贤 效圣贤 (唱) 君子之行牢记在心 静ˇ以ˇ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之行牢记在心 淡薄明志 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哎啰啰 哎啰啰 哎啰啰 哎啰啰 非宁静无以致远 君子之行牢记在心 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君子之行牢记在心 学以广才 志以成学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哎啰啰 哎啰啰 哎啰啰 哎啰啰 非志无以成学 君子之行牢记在心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君子之行牢记在心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多不接世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哎啰啰 哎啰啰 哎啰啰 哎啰啰 险躁不能治性 君子之行牢记在心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之行牢记在心 淡薄明志 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
5 诫子书的原文[原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行,一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6 求诫子书的原文和译文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工学习,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7 诸葛亮的《诫子书》阅读答案 (原文略)1C,夫是举手发语词,不翻译 2 1)以平静来修养身性,用勤俭来培养品德 2)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3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4对偶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5同意 网上曾经看过这个问题,用来回答你也正合适 少年读到诸葛孔明“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总觉得虚伪,对于鲁迅评价三国“状诸葛机智而近妖。”一句颇为赞赏。
年近30,品味此句,忽而觉得是至理良言。 之所以从前觉得诸葛虚伪,是以为他在走终南捷径,假装归隐,所谓“卧龙”,实则包含抱负和野心,比如他时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如此一个有才能的人,如何甘心在襄阳隆中种地?是因为时机未到,未逢明主。所谓时势造人,在不适合的时候,做事情不顺利,在不适合自己的环境里,做什么都要失败。
所以唯有淡泊,淡泊是一种潇洒和洒脱,是一种看清了的欲走还留,是微微地笑。在艰难的乱世里,谁能说老于林老泉下不是一种理想的人生,诸如陶潜的不为三斗米折腰的洒脱,去种菊南山下,难道一味的是消极的? 宁静是和谐,宁静是找到自己的过程。
真正的明白自己是什么,找到自己的快乐所在,这样的状态是安静的自足的也是自在的。是几于道和真人的。
也是找到了自己的佛。 唯有淡泊和舍弃,才能得到和超脱。
唯有宁静和沉默,才能明白道理和自己。等到自我修炼成熟和时机成熟了,就是另外的样子了。
所谓大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 大隐有自我,就无所谓自我人间,所以明志。
不会被别人左右,只会以自己的志向和魅力、机智去折服影响别人,实现目标。唯有宁静过后,才能走入喧嚣,去面对杂音和干扰,这个时候的态度是济世的,是改变苍生的,是积极地面对世界,求解,是以坚实和坚韧的自我去影响世界。
中国文人的情怀多是外儒内道的,对立统一的。只有多一点淡泊才能明白些自己,只有多一些宁静才能知道远方。
~~~~~~~加油。
8 求《诫子书》原文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如果满意 请给最佳 谢谢!
9 求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就落魄,大多不能融入社会,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10 诫子书课文翻译诫子书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此文摘自《百度文库》)
都是出自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
《诫子书》
作者诸葛亮 朝代三国时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内容解读: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1 文言文 诫子书
《诫子书》全文不足百字,言近旨远,含意隽永,是诸葛亮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诫子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文辞、丰富的蕴含,更有诸葛亮志存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灭的人格力量。从《诫子书》中,我们领悟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真谛,体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哲思,所有这些,对我们而言仍大有裨益,富有启迪。
一、勤于开卷,敏于探索。《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今天学习不仅意味着多读书、读好书,学习也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必备的素养。一般而言,一个肯读书、肯学习的干部,总会给人以彬彬有礼、豁达雅量、涵养深厚的印象,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精神境界,与不学习的干部相比,往往有明显的区别。一个不学习的干部,决不可能做到理论上和行动上的清醒与坚定,决不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决不可能在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思深虑远、处变不惊,也决不可能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非凡的人格魅力来积聚人气、开拓事业。一是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这是管方向、管长远、管本质的学习。有些人之所以 “翻身落马”,不注重学习,导致信念上的动摇、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二是要开阔知识眼界。事业无穷期,学习无穷期。领导干部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认为随着职务的提升,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不能认为自己经过院校培养,有较高的学历,知识化、专业化已不成问题;不能认为自己有实际工作经验,底子厚实,学不学关系不大。三是要密切联系实际。立足实际,弄清上情、掌握下情、联系国情和世界发展大背景,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现实中的发展对策和根本实践,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改革成果和发展实惠。
二、立于清廉,致于高远。清廉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高远是领导干部的境界所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内心宁静才能戒骄戒躁,内心淡泊才能含英咀华,内心开阔才能登高望远。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一种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大修养,没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襟怀,那么,他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不可能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精神情操,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不能忘了是先辈给了成长成才的空间,不能忘了是党和人民给了执政一方的权力。我们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早已今非昔比,但是人的光荣传统决不能丢,思想境界决不能低,精神气节决不能废。一是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掌权为民。任何时候都不忘艰苦奋斗,任何地方都不忘民生民本,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珍惜和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二是要涵养淡泊,甘守宁静。清代学者胡达源说:“简默沉静者,大用有余;轻薄浮躁者,小用不足。”各级领导干部要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大度,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务实,少一点杂念、多一点公心,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羁,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实实地干一番事业。三是要经受考验,廉洁自律。俗话说:“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水之鱼,亡于诱饵。”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因一时侥幸而饮恨终身,不能因盲目攀比而心态失衡,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时刻绷紧法纪之弦,自重、自醒、自警、自励,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维护自身形象以是维护党的形象。
三、勇于开拓,敢于作为。《诫子书》中说得好:“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有为才有位,有为才有威。肩负改革发展光荣使命的各级领导干部,不管处身于何种工作环境、何种工作岗位、何种工作条件,不管自己的年龄、资历、经验、水平如何,都不能放松对自己能力方面的严格要求。一是要创新执政理念。为政一方就是要对一方的民生负责,对一方的资源负责,对一方的发展负责,既要立足当前求发展,努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着眼长远谋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活和发展空间。二是要坚持集思广益。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一个人的见识总有不足,领导干部要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三是要力求开拓创新。破除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守旧观念,在服务经济、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上求突破;破除瞻前顾后、裹足不前的“等靠要”观念,在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成事上下功夫。要把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把他山之石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把改革创新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结合起来,做事而不“作秀”,为民而不扰民,惜民力、解民难,办实事、求实绩。
2 文言文 诫子书 翻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
3 文言文 诫子书 翻译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fkz=122930598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4 请问文言文之《诫子书》的译文是什么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工学习,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冶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5 诫子书是不是文言文诫子书两汉: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 一作:澹泊;*慢 一作:慆慢)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诫:警告,劝人警惕。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才:才干。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冶性:陶冶性情。
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穷庐:破房子。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过度。
6 类似诸葛亮诫子书的文言文有哪些刘备的遗书(原)
我儿公嗣,
悲哉世也!吾行将休矣!穷朕之平生,洋洋洒洒,屈指不过数十载,然汉室未兴,祖宗未耀,朕实不忍此时西去也。高祖、世祖之基业,五铢、炎刘之江山,尽托于汝手,望公嗣思之慎之,莫蹈桓、灵之辙哉!
光和末岁,黄巾犯上。父出乡野,幸结关、张。集伍抗暴,除害安良。铁门之劫,扬义军之威望; 张角之卒,播孤名于四海。然朝廷奸小为虐,孤未能幸赌大行皇帝之圣容。时尔父常笃行慎思,景行为贤,未尝有隙。
半生之际,能至许昌。伴猎大行,游驾上林。曹公辱天子之威,金箭射白鹿。汝叔父云长欲杀之,孤止之焉。非不怒于此贼之举,朕实不能负反贼之名也!青梅煮酒,孤遍举天下之英豪,曹公一一否之,言天下之英雄唯孤与操耳。为掩是非,不惜失箸以作惧色,徒惹天下之蜚,父非不愿为英雄也,实此时难与贼相敌也。故后来取徐州,距吕布,烧博望,淹白河,无一不深记人之慎行之要害也。亦尝铭“敦行致远”四字于座右,时时戒之。
自朕登极大宝,二年有余矣。关羽为孙吴所害,张飞遭部曲之谋,皆身首异处,幽冥难散。孤距丞相、子龙之谏,意气用事,举百万之雄师,兴兵伐吴。犹记本初疏散,兵纪不严,大将酗酒,士卒放纵,孤亦尝笑之为冢中枯骨,小不能忍,大谋以乱,以有乌巢之火,官渡之败。孤今与本初同出一辙,彝陵熊熊,大军灰飞成土。幸得关兴、张苞二贤侄舍命相救,否则已成吴人刀下之鬼矣。此番惨败,乃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不能善纳良言所致也!
公嗣我儿!谨记父言:人生在世,笃行为先。仁义辅之,天下定矣!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行素自由,心思散漫,距言千里,不思进取,此为国为身者之大患矣!父败于此,莫蹈覆辙,公嗣我儿,切记切记!
章武二年于白帝
乃父刘备立
7 文言文《论语五则》和《诫子书》的全文解释和重点字义及中心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
诫子书: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文章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Ⅰ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8 文言文《论语五则》和《诫子书》的全文解释和重点字义及中心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诫子书:译文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文章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Ⅰ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
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出处是什么
本文2023-10-06 02:43: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2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