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阴伤寒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4收藏

夹阴伤寒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因房劳伤肾,复感风寒而致病·夹阴伤寒 5 伤寒而兼阴寒内盛之证·夹阴伤寒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夹阴伤寒的方剂 2 治疗夹阴伤寒的穴位 3 治疗夹阴伤寒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夹阴伤寒 1 拼音

jiá yīn shāng hán

2 英文参考

kidneyimpaired cryopath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夹阴伤寒为病证名[1]。

4 因房劳伤肾,复感风寒而致病·夹阴伤寒

夹阴伤寒指因房劳伤肾,复感风寒而致病[1]。《伤寒全生集》卷一:“若脉沉足冷,面赤微热,此皆夹阴伤寒也。”《重订通俗伤寒论·夹阴伤寒》:“房劳伤精而后骤感风寒,或夏月行房后,恣意乘凉,触犯风露。证身热面赤,或不热而面青,小腹绞痛,足冷踡卧,或吐或利,心下胀满,甚则舌卷囊缩,阴极发躁,或昏沉不省,手足指甲皆青,冷过肘膝,舌苔淡白滑嫩,或苔黑滑,舌本胖嫩。脉六部沉细,甚或伏绝,或反浮大无伦,沉按豁豁然空。”治宜“外则先灸关元、气海以回元阳;内则先用参附再造汤,助阳发表,或用麻附细辛汤加人参、干姜,温经散寒。如脉伏绝,阴极发躁,继即神气昏沉,不省人事者,速用回阳急救汤,提神益气,回阳生脉。”也有用来复丹二钱研末,放入脐中,或用麝香少许置脐中,上罨活杀白鹁鸽对剖半只,内去肠杂,外不去毛,用布扎紧,约三小时即去之[1]。

参见阴证伤寒:阴证伤寒为病证名[2]。指病邪直中阴经的虚寒证[2]。见《通俗伤寒论·阴证伤寒》。分寒中太阴、寒中少阴、寒中厥阴三类[2]。寒中太阴用胃苓汤、附子理中汤等方;寒中少阴用真武汤、附姜白通汤等方;寒中厥阴用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方[2]。《伤寒广要·少阴病证候》:“自然阴证,人皆可晓,及至反常,则不能矣……至于发热面赤,烦躁不安,揭去衣被,饮冷脉大,人皆不识,认为阳证。误投寒药,死者多矣。必须凭脉下药,至为切当。不问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按至筋骨,全无力者,必有伏阴,不可与凉剂。脉虽洪大,按之无力者,重按全无,便是阴证。”

5 伤寒而兼阴寒内盛之证·夹阴伤寒

夹阴伤寒指伤寒而兼阴寒内盛之证[1]。出《轩岐救正论》。外感风邪,内伤寒冷,头痛发热,口渴呕吐,大便清利,胸腹疼胀,燥闷不眠,脉浮数无力,宜参附理中汤[1]。

6

目录 1 拼音 2 方出《时病论》卷三,名见《湿温时疫治疗法》 21 组成 22 主治 23 四炭阿胶汤的临床应用 24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四炭阿胶汤 1 拼音

sì tàn ā jiāo tāng

2 方出《时病论》卷三,名见《湿温时疫治疗法》 21 组成

银花、生地、白芍、黄芩(4者均炒为炭)、阿胶(炒珠)、山药(炒黄)、陈皮、石莲。

22 主治

阴虚之体患五色痢。

23 四炭阿胶汤的临床应用

五色痢:鄂渚余某之甥,患痢两月余矣,憔悴不堪,夜不成寐,渴饮不食,脉数苔无,取观所下之痢,五色杂见。丰曰:此五色痢也,乃凶症耳。石顽有云:痢下五色,脓血稠粘,滑泄无度,多属阴虚。今此证分明久痢伤肾,下焦不摄,即先哲所谓阴虚痢是也。斯时即有湿证所彰,亦不能投之渗利。当用本方,连尝34服,遂中肯矣。登圊略减数遭,惟口渴寐少,脉转小数,欠力欠神,此气血津液,皆亏损也。照前方除去枯芩,加入东参、炙草,夜交藤,服数剂更为合拍。后用六味合四君为主,调治月余,始得痊可。

24 附注

《湿温时疫治疗法》本方用银花炭、条芩炭、白芍炭各一钱半,生地炭三钱,真阿胶一钱半,炒黄淮药三钱,广陈皮、甜石莲各一钱半。

古籍中的四炭阿胶汤 《伤寒指掌》:[卷二]少阴总要述古

四逆汤。通脉四逆加人参汤。真武汤。猪苓汤。黄连阿胶汤。四逆散。大承气汤。《伤寒指掌》清吴坤安公元1

《济生集》:[卷四]三症辨治

大能食其血,而经自停。若胎漏下血,多属血热,宜阿胶汤清之。或漏下黄汁,或如豆汁甚多,其胎干枯,必倚

《杨氏家藏方》:[卷第十三肠风痔漏方五十九道]胜金丸

前,熟水送下。或入麝香少许作散子,每服二钱,煎阿胶汤调下,或酒调亦得。出秽脓血、生肌为效。《杨氏家

《妇科心法要诀》:[卷三胎前诸证门]激经、胎漏、尿血证治

阿胶汤黄汤银苎酒加味四物汤激经无病不须治,子大能食经自停。胎漏下血多因热,四物阿胶栀侧芩;或下黄汁

《医宗金鉴》:[卷四胎前诸证门]激经胎漏尿血证治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温里剂的适应证 5 温里剂的使用注意 6 温里剂的分类 61 温中去寒剂 62 回阳救逆剂 63 温经散寒剂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温里剂 1 拼音

wēn lǐ jì

2 英文参考

warming interior formul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温里剂(warming interior formula[1])是指以温热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治疗里寒证方剂的统称[2][1]。分温中散寒剂、回阳救逆剂、温经散寒剂等[1]。

4 温里剂的适应证

本类方剂是为治疗中焦虚寒,阴盛阳衰,甚则亡阳欲脱,或寒凝经脉之里寒证而设[2]。里寒证的形成,不外乎寒邪直中和寒从内生两个方面[2]。里寒证临床常表现为但寒不热、喜暖蜷卧、口淡不渴、小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等[2]。在治法上宜根据“寒者热之”的原则立法,应温里祛寒,祛除脏腑经络间的沉寒痼冷,恢复人体阳气[2]。由于里寒证有脏腑、经络部位之异,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本类方剂针对不同病证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3类[2]。

5 温里剂的使用注意

本类方剂除以温热药物为主以外,常须配伍温补阳气之品,尤其对于阴寒内盛、阳气欲脱、病情危急者,更需加入补气固脱药物以扶持人体的阳气[2]。

使用温里剂,首先要辨别里寒证所在的脏腑或经络,才能选择恰当的药物组成相关方剂,做到有的放矢[2]。其次,要辨明寒热的真假,避免误用而发生火上浇油的情况[2]。另外,要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2]。若平素火旺之人,或阴虚失血之体,或夏季炎暑之时,或南方温热之域,温里剂当轻用,且要中病即止;若素体阳虚之人,或冬季气候寒冷,或北方冰雪之地,温里剂可重用;或素体阳虚,温里剂治疗后仍有阳气不足者,可另用温补之方专补阳气[2]。本类方剂多由辛温燥热之品组成,有伤津耗血之弊,故阴虚火旺者、慢性失血者应该慎用;热证和真热假寒证者禁用[2]。

6 温里剂的分类 61 温中去寒剂

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2]。症见脘腹胀痛、肢体倦怠、手足不温,或吞酸吐涎、恶心呕吐、腹痛下利、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迟或沉细等[2]。常以温中散寒的干姜、吴茱萸等配伍益气健脾之人参、白术等组成方剂[2]。代表方如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等[2]。

62 回阳救逆剂

回阳救逆剂,主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至阴盛格阳或戴阳等证[2]。症见四肢厥逆、精神萎靡、恶寒蜷卧、下利清谷,甚则大汗淋漓、脉微细或脉微欲绝等[2]。由于阳气已衰到极点,必用大辛大热之剂回阳救逆,故常用附子、干姜、肉桂等为主组成方剂[2]。若亡阳又伴气脱者,须与补气之人参配伍;若阳气衰微,阴盛格阳于外或虚阳上浮,须少佐寒凉,以为反佐;或冷服以防邪盛拒药。代表方为四逆汤[2]。

表61 常用温里剂的比较(出自《方剂一本通》)

分类

常用方剂

药物配伍

功用

主治

温中散寒

理中汤

干姜为君,党参为臣

温中散寒健脾(重在运化)

脾胃虚寒

小建中汤

饴糖为君,桂芍为臣

温中补虚缓急(重在止痛)

虚劳里急

回阳救逆

四逆汤

附子为君,干姜为臣

回阳救逆

阳气欲脱

63 温经散寒剂

温经散寒剂,适用于阳气不足,阴血虚弱而复被寒邪凝滞经脉所致的血痹寒厥、阴疽等证[2]。症见手足厥寒、肢体麻木或痹痛,或发阴疽[2]。常以辛温散寒的桂枝、细辛和温养气血的黄芪、当归、白芍、熟地等配伍组成[2]。代表方如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2]。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桂枝加芍药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加芍药汤 1 拼音

guì zhī jiā sháo yào tāng

2 处方

桂枝9克(去皮)芍药18克 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生姜9克(切)

3 功能主治

治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病属太阴者。

4 桂枝加芍药汤的用法用量

上五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5 摘录

《伤寒论》

古籍中的桂枝加芍药汤 《证治准绳·伤寒》:[卷四]太阴病

证不同大宜详究太阴经治法有汗下温和解汗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下桂枝加大黄汤温四逆汤理中汤和解栀子柏皮汤茵

《伤寒证治准绳》:[卷四]太阴病

证不同大宜详究太阴经治法有汗下温和解汗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下桂枝加大黄汤温四逆汤理中汤和解栀子柏皮汤茵

《伤寒论辑义》:[卷五]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玉函。无

《伤寒医诀串解》:[卷四]太阴篇

。腹满时痛。属太阴也。时痛者。谓腹时痛时止。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大便坚实而痛。桂枝加大黄汤主

《药征》:[卷中]芍药

1)消渴泛义

厥阴病为什么会导致消渴呢?历代的很多医家都认为是肝胃之热耗伤津液所致,包括现代通用的教材都是这个说法。但是,我们细细地来思考这个问题,就感到以热伤津液来解释厥阴的口渴未必恰当。厥阴的这个渴应该有它很特殊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很清楚,如果以热盛伤津来解释消渴,那厥阴的这个热怎么能跟阳明的大热相比?阳明的白虎人参汤证是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所以,要讲热盛伤津,那么这个消渴理应放在阳明篇中。应该将阳明的提纲条文改为:“阳明之为病,消渴,胃家实。”而张仲景没有这样,反而将消渴置于厥阴提纲证之首,这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厥阴之渴是另有所因的。

口渴虽是极普通和极常见的一个证候,但是,我们回看六经提纲条文,却只有厥阴提纲言及渴,这便提示我们消渴是厥阴病最容易出现的一个证,也是厥阴病最重要的一个证。因此,消渴对于厥阴病的诊断而言,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2)厥阴何以渴

消渴为什么是厥阴病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厥阴病为什么最容易致渴?我们首先可以来感受一下口渴的过程,人之所以口渴,是因为口舌没有津液了,口舌干燥了。所以,阳明病在描述口渴的时候,多用舌上干燥。因此,口渴这个过程的感受器官是什么呢?应该就是口与舌。而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所以,我们讲口舌,实际上就是讲了心脾,讲了火土。渴必由口舌,必由心脾,必由火土,这说明厥阴是最容易影响口舌、心脾、火土的因素,此亦为厥阴病渴的一个重要前提。

渴与旱实际上是很相类似的,在天地则曰旱,在人则曰渴,都是缺少水来滋润的缘故。如前所云,水在江河湖海,其性本静,故水不能自润万物,必须借助其他中介的作用,方能滋润万物。那这个中介是什么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中介就是厥阴,就是木。因为木为水所生,是水之子,所以,在五行中,离水最近的应非木莫属。故前人将这样一个关系形容为“乙癸同源”。乙癸同源,实际上就是水木同源,既然是同源的关系,那当然最容易得到它。而心作为五行中的火,又为木之子,由木所生。因此,心的苗窍———舌要想得到滋润,就必须靠木吸水以上养,就必须靠木的中介作用。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木土的关系,木为什么能使土保持湿润,或者说厥阴为什么能够保证脾的口窍滋润呢?这一点我们看一看自然就会很清楚。在自然界,植物较多的地方,它的保湿性往往比较好,特别在原始森林里,不管春夏秋冬,它的土质都是湿润的。而在没有植被的地方,在黄土高坡,在沙漠里,这个情况就完全不一样,这里的土质往往都很干燥。可见太阴虽称湿土,如果没有木,这个土是湿不了的。前面我们曾经谈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是兴云布雨的东西,当然也就是保持天地不旱的重要因素。而龙属东方,龙归于木。这便彻证了木在滋润万物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厥阴能使心脾的苗窍———口舌保持充分的滋润,从而无有渴生。而一旦厥阴发生病变,心脾的苗窍便无法得到滋润,消渴便很自然的发生了。

(3)六经辨渴

上面我们谈到了厥阴与渴的特殊关系,厥阴病虽很容易致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不是惟一的因素。所以,六经病中除太阴不言渴以外,其余各经皆有渴,这就有必要对六经口渴的各自特征作一个鉴别。首先我们看三阳的口渴。太阳口渴见于太阳府证中,由太阳气化不利所致,所以,太阳之渴必兼脉浮、发热、小便不利之证;接下来是阳明之渴,阳明之渴系热盛伤津所致,故常与四大证相伴,即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剩下的是少阳之渴,少阳之渴由枢机不利,影响开合,影响三焦所致,故少阳之渴多伴枢机不利之证,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细,口苦,咽干,目眩等。三阳之渴各有特征,在鉴别上不会有太多困难。治疗上,太阳之渴用五苓散,阳明之渴用白虎汤,少阳之渴用小柴胡汤化裁,或柴胡桂枝干姜汤。

三阴病中,太阴没有渴,即便有渴也不欲饮,所以,三阴病只有少阴和厥阴言渴。少阴病的渴已如前述,它是小便色白,一派阴寒之象。因此,少阴之渴也是容易区别的,特别很容易与三阳之渴区别。对付少阴的口渴,需要动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剂。上述三阳的口渴,及少阴的口渴都各有千秋,易于鉴别,除外上述这些口渴,其他的就都属于厥阴的口渴。所以,厥阴渴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凡是上述四经之外的,一切不典型的口渴,皆属于厥阴渴的范畴。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厥阴之于渴,就像太阳之于脉一样。我们说一个人脉浮了,大致就可以断定他是太阳病,至少也是八九不离十。除极少数虚阳外越的病人也可以见到脉浮外,大部分的脉浮都与太阳相关。所以,我们根据一个脉浮,就可以下一个大致的判断,这个病与太阳有关。同样,我们根据一个口渴,如果这个口渴不具备上述四经的特殊表现,那就可以大致地判断这是一个与厥阴相关的疾病。因此,口渴,特别是渴而能饮,渴而能消者,对于厥阴病的诊断无疑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厥阴治渴方

上面我们讨论三阳的口渴,它都有专门的方剂对治,少阴和厥阴的口渴《伤寒论》中却没有提到对治的方剂。对于少阴而言,口渴并不是一个很主要的证,大可以随证治之即是。但是,对于厥阴病,就不能不立一个治渴的专方了。那么,这个治渴的专方是哪一个方呢?我想非厥阴的主方———乌梅丸莫属。

最近治疗一例结肠癌术后的病人,患者男性,术后已近一年,大便仍不正常,每日腹泻五六次至七八次不等,初为烂便,后即纯水。除泻利以外,口渴很厉害,终日饮水不止,每日至少需饮两大暖瓶水。半年以来,叠进中医治疗,然效不甚显。观前医所用方,多是健脾燥湿一类,兼或有固肾收涩一类。像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汤,补脾益肠丸一类皆在常用之列。用上述这些方药有没有错误呢?应该没有错误。慢性腹泻,又是肿瘤术后患者,不用苦寒抗癌一类已是高手了。不从脾去治,不从太阴去治,还能从哪儿下手呢?但是,若要学过《伤寒论》,学过六经辨证,我想就断然不会去从太阴下手。为什么呢?以“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现在病人每日渴饮两瓶水,怎么可能病在太阴呢?所以,用上面的方剂当然就没有效果了。

那么,对上述这样一个疾病该从何处入手呢?病人下利,然六经皆有下利。病人口渴,且饮水甚多,此即为消渴也。又下利,又消渴,这就非六经皆有,而是厥阴独具了。所以,毫无疑问地应该从厥阴来论治,应该投乌梅丸。于是为病人开具乌梅丸原方,不作一味增减,每诊开药三四剂,至第三次复诊,渴饮减一半,每日仅需喝一瓶水,水泻亦大大减轻。

由上述这个病例,大家应该初步地感受到六经辨证是一个很方便的法门。只要我们将六经的提纲把握实在了,六经病的切入是很容易的。像这个病,你若是不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很容易就切入到太阴里面,脾胃里面去了,而一旦你用六经的方法,那无论如何是不会把它摆到太阴脾胃里去思考的。因此,六经辨证不但具有上述的方便性,而且还有很大的可靠性。这样一个既方便又可靠的法门,为什么不去把握它呢?当然应该把握它!

(5)对糖尿病的思考糖代谢与木土的关系。

谈到消渴,大家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现代的病名,就是糖尿病。从文献记载来看,实际早在隋末的时候就已经把消渴病当作糖尿病了。那么,厥阴提纲条文中提到的这个消渴与隋唐以后的消渴病,亦即与现代的糖尿病有什么联系呢?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在讲到厥阴提纲证时,老师还会专门强调不要将厥阴的消渴当成现代的消渴(糖尿病),教材的释义也这样明文规定。厥阴病很主要的一个证是消渴,而现代糖尿病很主要的一个证也是消渴。虽然厥阴提纲证的消渴不一定就是糖尿病,但是,糖尿病与厥阴病会不会就没有关系呢?这个问题萦绕心头,久久难去。

我们知道,糖尿病很直观的一个情况就是血糖升高,当血糖升高到一定时,超过了肾的糖阀值,这时就会连带出现尿糖。所以,古人对糖尿病的诊断就主要通过对尿糖的观察。尿糖怎么观察呢?那个时候又没有尿糖试纸,这就要靠蚂蚁帮忙。蚂蚁嗅觉很灵,尤其对于糖更是灵敏,一般的尿拉到地上是不招蚂蚁的,蚂蚁也怕这个臊味,可是糖尿病人的尿拉到地上,很快就会招来许多蚂蚁。古人就通过这个方法来诊断糖尿病。

糖在身体的作用主要是为身体的组织器官提供能量,那么,现在血糖为什么会升高呢?现代的说法主要是胰岛素的不足,所以,过去治疗糖尿病的惟一方法,便是设法补充胰岛素,或是设法刺激胰岛细胞的分泌。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胰岛素的不足仅仅是一个方面,而更主要的原因是机体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发生障碍。所以,看起来好像是血糖很高,好像是糖多了。而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真实的情况却是机体组织细胞内处于缺糖的状态。正是因为机体组织内处于这样一种糖缺乏的状态,所以,你不足我就得补足你。怎么补足呢?当然就需要机体启动各式各样的方法,其中一个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方法就是易饥,就是多食。糖尿病人的易饥多食其实就是由此而来。而在生化上的一个集中表现,便是血糖升高。因此,对于糖尿病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宏观的认识。它不是糖太多,而是糖不足。因而,糖尿病的关键问题是要没法解决糖的利用问题。扫除了糖利用过程中的障碍,糖尿病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以上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对糖尿病作了一个大致剖析,那么,从中医的角度,尤其是从伤寒六经的角度,我们怎样去看待这个问题呢?血糖升高是不是土跑到水里面去了?糖尿病属于糖的代谢利用障碍,糖在中医它属于哪一类的东西呢?糖是甘味的东西,而甘味于五行属土,所以,很显然,糖应归到土这一类。因此,糖的代谢、利用障碍,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就应该是土系统的障碍。土系统怎么障碍呢?从上述直观的角度我们知道,糖尿病就是血中的糖太多了,糖太多当然也就是土太多,而血于中医、于自然它可以与什么类比呢?它可以与江河类比。故古人云:人之有血脉,如大地之有江河。所以,把血中的糖分过多的这样一个病理情况放到自然里,实际就是水中的土太多了,江河中的土太多了。

过去,我们沿着长江往西走,江中的水是碧绿碧绿的,再加上两岸青山的依衬,真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可是现在我们再去长江看一看,原来的青山不在了,绿水也变得黄浊。绿水为什么会黄浊呢?水中的土太多了。土本来应该呆在它的本位上,不应该到河流里,可现在为什么会跑到河流里来呢?根子在木。这个原因我们在太阴篇里已经讨论过,就是土的流失。由于树木砍伐,植被减少,所以,土就很难安住在本位上,几度风雨就把它带到河流里了。由此可见,水中的土太多,使河流变得浑浊,其根本的原因还是木少了,植被少了。看上去好像是土的问题,土不安分,跑到水里来滋事,使我们看不到从前的绿水,可是追溯它的根子,却是在木上面。

我们遵循老子的“道法自然”,将上述糖尿病的过程放到自然里,就知道糖尿病虽然是土系统的毛病,可是它的病根却在木系统上,却在厥阴上。厥阴的提纲证为什么首言消渴呢?这里的消渴与后世的消渴病(糖尿病)是不是没有关系呢?这个问题就很清楚了。很显然,我们将糖尿病放到厥阴病里来思考,这便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的三消学说,使我们得以从真正的源头上来设立对治的方法。这便将糖尿病的论治,糖尿病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自然境界。迄今为止,现代医学还是认为糖尿病是不可治愈性疾病,必须终身服药。而我们从厥阴的角度,能不能找到一个治愈的方法呢?对此我是满怀信心的。用中医的思想武装中医。我们通过思考,利用中医的方法治愈了现代医学认为不能治愈的疾病,这个算不算现代化呢?这个不但是现代化,而且应该是超现代化。作为人类,我想他更希望中医以这样的方式来出奇制胜地为现代提供服务。用现代的仪器设备将中医武装起来,甚至武装到牙齿,不是没有用处,但,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不是惟一的方法。我们应该更多地开动脑筋,用中医的思想来武装中医,只有这样,中医的路才可能走得长远。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炮制 4 功能主治 5 治中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嵩崖尊生》卷六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8 《便览》卷二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治中汤的用法用量 85 加减 9 《易简方》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治中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治中汤 1 拼音

zhì zhōng tāng

2 处方

人参、甘草(炒)、干姜(炮)、白术、青皮(炒)、陈皮(洗去白),各一两。

3 炮制

上为粗末。

4 功能主治

治脾胃不和,饮食减少,短气虚羸而复呕逆,霍乱吐泻,胸痹心痛,逆气短气,中满虚痞,膈塞不通,或大病瘥后,胸中有寒,时加咳唾,并宜服之。

5 治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

或霍乱后气虚,未禁热药者,尤宜服之。

6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 《嵩崖尊生》卷六 71 方名

治中汤

72 组成

苍术、厚朴、半夏、白术、青皮、陈皮、人参、砂仁、炙草。

73 主治

伤食,头痛发热,身不痛。

8 《便览》卷二 81 方名

治中汤

82 组成

人参、甘草(炙)、干姜、白术、青皮、陈皮、半夏各等分,丁香减半。

83 主治

脾胃不和,呕逆霍乱,中满虚痞,或泄泻。

84 治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每服3钱,水1钟,加生姜3片,煎服。

85 加减

呕吐不已,加藿香,倍加半夏。

9 《易简方》 91 方名

治中汤

92 组成

人参2两,干姜2两,白术2两,甘草2两,橘红2两。

93 主治

霍乱吐泻。及干霍乱心腹作痛,欲吐不吐,欲下不下。

94 治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干霍乱,欲吐不吐者,先以盐汤少许顿服,候吐出令透,即进此药。

古籍中的治中汤 《伤寒心法要诀》:[卷三]汇方

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理中汤桂枝人参汤附子理中汤治中汤姜附加葱白通剂,更加尿胆治格阳,加草四逆葱通脉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汇方

茯苓四逆汤 理中汤 桂枝人参汤 附子理中汤 治中汤18姜附加葱白通剂,更加尿胆治格阳,加草四逆

《松峰说疫》:[卷之四·辨疑]辨内伤寒认作瘟疫

食生冷,伤于脾胃所致,故方书名之为内伤寒,而以治中汤温散之。此症多感于夏月,而瘟疫盛行之时与瘟疫甫

《邯郸遗稿》:[卷之三]妊娠

脐下冷痛,滑泻肠鸣,宜理中汤加肉果、砂仁,或用治中汤。治中汤人参白术干姜青皮陈皮甘草因暑烦渴,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十七]霍乱二十六条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附子理中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口齿类要》:附子理中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医学传灯》卷上:附子理中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回春》卷二:附子理中汤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麻症集成》卷四:附子理中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摘录 7 《良朋汇集》卷二:附子理中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寿世保元》卷三 81 组成 82 主治 8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三因》卷二 91 附子理中汤的别名 92 组成 93 功效 94 主治 95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96 制备方法 97 附子理中汤的临床应用 98 各家论述 99 附注 10 《不知医必要》卷一 101 组成 102 主治 11 《镐京直指》 111 组成 112 主治 12 《重订通俗伤寒论》 121 组成 122 功效 123 主治 124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附子理中汤 1 拼音

fù zǐ lǐ zhōng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附子理中汤

21 处方

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22 功能主治

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2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口齿类要》:附子理中汤

31 处方

茯苓2钱,白芍药2钱,附子2钱,人参2钱,白术4钱。

32 功能主治

疮疡,脾胃虚寒,或误行攻伐,手足厥冷,饮食不入,或肠鸣腹痛,呕逆吐泻。

3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34 摘录

《口齿类要》

4 《医学传灯》卷上:附子理中汤

41 处方

人参、白术、炮姜、甘草、肉桂、附子、黄耆。

42 功能主治

先有房事,胃气衰微,口食寒物,鼻吸冷气,中宫不能担当,寒邪直入少阴肾脏,腹痛唇青,四肢厥冷,脉来沉微,一息三至。

4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有汗,宜加五味;自利,宜加茯苓,更加丹参。

44 摘录

《医学传灯》卷上

5 《回春》卷二:附子理中汤

51 处方

大附子(炮,去脐)、干姜、吴茱萸(炮)、官桂、人参、当归、陈皮、厚朴(姜炒)、白术(去芦)、甘草(炙)。

52 制法

上锉。

53 功能主治

中寒厥倒。

54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热服。

55 摘录

《回春》卷二

6 《麻症集成》卷四:附子理中汤

61 处方

洋参、焦术、附子、干姜、枳壳。

62 功能主治

麻后寒痢而呕,腹痛。厥冷吐蛔,脉沉无力。

63 摘录

《麻症集成》卷四

7 《良朋汇集》卷二:附子理中汤

71 处方

大附子(麦面包煨,去皮脐)、人参、白术、干姜(炒)、肉桂、陈皮、茯苓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72 功能主治

阴寒身战而重,语言声轻,气短,目睛口鼻出冷气,水浆不入者。

7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2钟,加生姜1片,大枣2枚煎,热服。

74 摘录

《良朋汇集》卷二

8 《寿世保元》卷三 81 组成

白术1钱5分,干姜8分,人参2钱,白茯苓(去皮)3钱,砂仁1钱,厚朴(姜汁炒)8分,苍术1钱5分(米泔浸,炒),熟附子8分,甘草(炙)8分。

82 主治

泄泻,肚腹疼痛,四肢厥冷。

8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84 制备方法

上锉。

9 《三因》卷二 91 附子理中汤的别名

理中汤、附子补中汤、参附理中汤

92 组成

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93 功效

补虚回阳,温中散寒。

94 主治

脾胃虚寒,腹痛食少,泄利呕逆,口噤肢厥,以及寒厥痼冷,霍乱脏毒,阴斑瘴毒,喉肿疮疡,口舌生疮,脉沉迟或沉细;并治阴盛格阳,发热烦躁。

95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服,不拘时候。口噤则斡开灌之。

96 制备方法

上锉散。

97 附子理中汤的临床应用

1中寒:开庆己未年七月间,裕齐马观文夫人曹氏,病气弱倦怠,四肢厥冷,恶寒自汗,不进饮食。一医作伏暑治之,投暑药。一医作虚寒治之,投热药,无效。召仆诊之,六脉虽弱,而关脉差甚。裕齐问曰:此何证也。仆答曰:以脉观之,六脉虽弱,而关独甚,此中焦寒也。中焦者脾也。脾胃既寒,非特但有是证,必有腹痛吐泻之证。今四肢厥冷,四肢属脾,是脾胃虚寒无可疑者。答云未见有腹痛吐泻之证。当用何药治之。仆答曰:宜用附子理中汤。未服药间,旋即腹痛而泻,莫不神之!即治此药,一投而愈。

2内伤转疟:袁继明素有房劳内伤,偶因小感,自煎姜葱汤表汗,因而发热,三日变成疟疾。余诊其脉豁大空虚,且寒不成寒,热不成热,气急神扬,知为元阳衰脱之候。因谓其父日:令郎光景,窃虑来日疟至,大汗不止,难于救药。倘信吾言,今晚急用人参二两,煎浓汤预服防危。渠父不以为意。次日五鼓时,病者精神更觉恍惚,扣门请救,及觅参至,疟已先发矣!余甚徬徨,恐以人参补住疟邪,加救急无益也。只得姑俟疟热稍退,方与服之,服时已汗出粘濡,顷之果然大汗不止,昏不知人,口流白沫,灌药难入,直至日暮,白沫转从大孔遗出。余喜曰:白沫下行可无恐矣。但内虚肠滑,独参不能胜任。急以附子理中汤,连进四小剂,人事方苏能言,但对面谈事不清。门外有探病客至,渠忽先知,家人惊心为崇。余曰:此正神魂之离舍耳!吾以独参及附子理中驷马之力追人,尚在半返未返之界,以故能知宅外之事。再与前药,二剂而安。

3痢疾:陈三农治一妇,久痢不止,口干发热,饮食不进,犹服香连等药,完谷不化,尚谓邪热不杀谷,欲进芩、连,数日不食,势正危迫,诊之脉大而数,按之极微,询之小便仍利,腹痛喜手按,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小便利则不热可知,腹喜按则虚寒立辨,亟进附子理中汤,待冷,与服一剂而痛止,连服数剂而愈。

4腹痛: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泻,两手足扪之则热,按之则冷,其脉轻诊则浮大,重诊则微细,此阴寒之证也,急服附子理中汤,不应仍服,至四剂而愈。

5阴证伤寒:刘铭彝,年二十八岁,天台县知县。腊月二十八日,去西乡白坭坦,返回即伤阴寒。恶寒甚剧,战栗动摇,烘以烈火,顷刻不离,舌苔边中黑而滑,脉沉而紧。沉紧为寒伤于里,伤寒所谓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初服麻黄汤不应,继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温下理中以祛寒。高丽参一钱、炒白术二钱、淡附片一钱半、炒川姜一钱、炙甘草一钱、葱白九枚、生姜二钱。服一剂,即遍身大汗,寒邪悉退而愈。

98 各家论述

《医方考》:人参、甘草、白术之甘温,所以补虚;干姜、附子之辛热,所以回阳。

99 附注

理中汤(《医方类聚》卷五十八引《澹寮》)、附子补中汤(《准绳·类方》卷六)、参附理中汤(《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10 《不知医必要》卷一 101 组成

党参(去芦,米炒)1钱5分,茯苓1钱5分,白术(净,炒)2钱,制附子2钱,干姜(炒黄)1钱,炙草1钱,大枣2枚。

102 主治

病初起,寒邪直中三阴,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踡卧,肢冷囊缩,吐蛔,舌黑而润。

11 《镐京直指》 111 组成

西潞党3钱,熟附子1钱5分,炮姜1钱,煨肉果1钱,江西术2钱(炒),白茯苓3钱,炙甘草8分。

112 主治

脾脏虚寒,下利清谷,六脉细弱,舌白无滑。

12 《重订通俗伤寒论》 121 组成

黑附块5钱,别直参3钱,清炙草8分,川姜3钱(炒黄),冬白术3钱(炒香),生姜汁1瓢(冲)。

122 功效

热壮脾肾,急救回阳。

123 主治

卒中阴寒,口食生冷,病发而暴,忽然吐泻腹痛,手足厥逆,冷汗自出,肉瞤筋惕,神气倦怯,转盼头项如冰,浑身青紫。

124 各家论述

此证惟陡进纯阳之药,迅扫浊阴,以回复脾肾之阳,乃得收功再造,方中以附、姜辛热追阳为君,臣以参、术培中益气,佐以炙草和药,使以姜汁去阴浊而通胃阳。妙在干姜温太阴之阴,即以生姜宣阳明之阳,使参、术、姜、附收功愈速。

古籍中的附子理中汤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二·诸伤门]伤风寒

热。仲景谓之反发热。此乃阴盛隔阳。宜四逆汤。附子理中汤。盖阳气传阴经而下利者。乃是热利。阳陷入里。

《张氏医通》:[卷七大小府门]痢

用浓朴、木香、干姜、肉桂、吴茱萸等。虚人可用附子理中汤。非大小肠积之可比也。至于色之黑者。分为二种

《续名医类案》:[卷八]痢

利,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亟煎服附子理中汤,冰水与服,一剂而痛止,六剂而热退食进。兼服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二十]锦囊治疗方论

其中寒之阻隔,则郁遏下极之火,自能上升,大用附子理中汤,加五味子以敛之,二三剂后肚寒足热俱减六七,

《续名医类案》:[卷一]伤寒

夹阴伤寒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因房劳伤肾,复感风寒而致病·夹阴伤寒 5 伤寒而兼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