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记载美食做法的古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6收藏

有哪些记载美食做法的古书,第1张

《闲情偶寄》,清代李渔的大杂烩书籍,食谱也记载了很多。

《食宪鸿秘》,清代学者朱彝尊写的食谱,记载了很多食材和菜肴。

《调鼎集》,据说是清朝扬州人童岳荐的作品,扬州菜百科全书,尤其是鱼类做法相当详尽。

《随园食单》,清朝才子袁枚的作品,记录了300多种南北各地菜肴及其做法。

民间美食传说故事

 佛跳墙的由来

 启坛荤香飘四邻,佛闻弃掸跳墙来。

 从上面的诗句您就会知道佛跳墙这个名菜其所以名闻天下的原因了。它可谓集中国烹饪技术之大全,集山珍海味之大全,其原料有海参、鱿鱼、乾贝、鱼肚、鱼唇、鸡、鸭、猪肚、香菇、蹄筋、笋尖、火腿、鸽蛋等。加工烹调过程要求极其严格,首先根据各原料的情况分别蒸煮好,然后配上佐料冰糖、姜、葱、桂皮、福建老酒、茴香。装入坛中,盖上荷叶,再用玻璃密封。以旺火烧开后改文火煨之。要求达到烂而有形、味中有味、香留齿墙。

 佛跳墙原名福寿全,为福州老牌聚春园所创,说起来还有一段有趣故事。

 从前有一个富翁携带全家男女老少前来聚春园。一是慕其名,二是为了显示阔绰,点了所有的名菜。厨师便来了一个两全俱美的办法,考虑到将全部名菜上完肯定吃不了,而采取每菜一小点,合起来煨在一起端到桌上。老富翁一看竟是一盆大杂烩,怒责酒家。但酒家的掌柜是一个小伙子,聪明伶俐,有随机应变之才。便说:老先生一脸福像,真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现在全家团圆,子孙满堂,真为福寿全也,故借此名菜献上以祝贺先生。富翁听之大喜,食之果然大开胃口。如是便到处夸奖此菜,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很快就传遍了神州大地。

 几名秀才也慕名到聚春园来订了福寿全,去野外聚餐。既是春游,也是吟诗会。但是菜冷了,只有用火煨热。因而浑香飘溢,飘进了田野,飘进了寺院,飘入了僧人的肺腑。寺里的僧人禁不住诱惑而偷偷跳墙出寺,和秀才们共享美酒佳肴。一觞一咏,情尽乐极。一秀才吟出:启坛菜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而使福寿全改为佛跳墙沿袭至今。这个名菜之名可谓贴切之致,恰到好处。

 灯影牛肉的由来

 相传,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在通州(今四川达川一带)任司马时,一天到一家酒肆小酌。酒菜中的一种牛肉片,色泽红润油亮,十分悦目,味道麻辣鲜香,非常可口,吃进口酥脆而后自化无渣,食后回味无穷,使元稹赞叹不已。更使他惊奇的是,这牛肉片肉质特薄,呈半透明状,用筷子挟起来,在灯光下红色牛肉片上丝丝纹理会在墙壁上反映出清晰的红色影象来,极为有趣。他顿时想起当时京城里盛行的灯影戏(现通称皮影戏,其表演时用灯光把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投射到幕布上),何其相似乃尔,兴致所至,当即唤之为灯影牛肉。于是达川的这种牛肉就以灯影牛肉之名盛传开来,成为四川的一种著名土特产。

 灯影牛肉自非一般,其选料和做工都非常讲究。一头牛被宰杀后,只能取其腿键肉、里脊肉十几块,共才十几公斤。用长片刀切成十分薄的肉片,配上注草、丁香草果及其它十多种香料,拌匀后将肉片铺在竹筲箕上,经曝晒去除水分,放进特制的烤炉中,控制湿度烘烤至熟,装入用油纸衬里的竹筒或纸罐里,掺满纯香麻油,撒上少许花椒粉,密封而成。据记载,清朝光绪年间,达县城关大西街上一家店主名叫刘光平的酒店,所产灯影牛肉在当时最为有名。1935年,这家酒店用竹筒封装的灯影牛肉作为地方特产送到成都青羊花会展出,被评为甲等食品。

 目前,灯影牛肉的主要产地是达县和重庆,两地产品不断发展从而各有千秋。有位美国畜牧专家曾说,灯影牛肉既是一种别有风味的美食,又堪称是一种奇妙的工艺品,如能保证供应,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完全可以比现在的出口价提高4——5倍。然而,现在灯影牛肉的生产受到原料不足的限制。

 八大碗的由来

 相传八仙过海惹怒龙王,久战难胜,劳累疲惫,退踞海滩稍憩,颇觉腹中空空,饥饿难忍,便分头寻食充饥,哪知一眼望去的海滩薄地,荒无人烟。除曹国舅一人未回其余个个扫兴而归。

 曹国舅一人不辞劳苦,腾云驾雾,行至内地,一股奇香扑鼻,不觉垂诞三尺,立即寻香进入凡间一庄上,乔装农家村夫在庄主宅院窥视,只见四方桌上八人围座、猜拳行令、畅怀痛饮、诱人的菜肴一个接一个地上。国舅寻思道:我原乃朝廷国舅,宫廷菜肴我享用得发腻,农家菜肴我未曾见过,何不先让我大饱口福,忽想众仙友腹空我不可独享,继而采带了七样菜肴,又想起仙姑不食荤,所以又为其独带了素菜青菜豆腐,计八大碗并留言:国舅为众仙借菜八碗,日后定当图报。

 八仙狼吞虎咽更觉奇香无比,酒足饭饱之后精神倍增,再战龙王大获全胜。

 以后人们为讨吉庆改方桌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一直流传到今。

《食经》也是记录美食的这本书其实是崔浩记录他母亲及家族女眷做菜的一个合集,非常庞杂,而且深入细节,比如怎么做酸菜、怎么做酱,怎么做各种羹汤等等都有记述。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趁现在,一点一点的把自己家和亲戚拿手的菜整理出来,几十年几百年以后,后辈拿出来一看,那感觉,肯定不一般,要真能传到几百年以后,那估计也会成大家的经典了。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里面有个描写桂圆汤的场景么?

“彼时宝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众人忙端上桂圆汤来,呷了两口,遂起身整衣。”(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几本古代菜谱:

《食经》

这本书传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叫崔浩的人写的,之所以是传说,是因为这本书全本并没有流传下来,只在各种流传至今的古籍中,偶然录入到几个方子,合成了大概有三四十个的菜谱,但也只是全书的一个部分而已。

这本书其实是崔浩记录他母亲及家族女眷做菜的一个合集,非常庞杂,而且深入细节,比如怎么做酸菜、怎么做酱,怎么做各种羹汤等等都有记述。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趁现在,一点一点的把自己家和亲戚拿手的菜整理出来,几十年几百年以后,后辈拿出来一看,那感觉,肯定不一般,要真能传到几百年以后,那估计也会成大家的经典了。

《调鼎集》

这是一本清人所作的扬州菜菜谱,属于从各处摘抄为主的手抄菜谱集。从手法到选材,从调料到点心制法,从江河鱼鲜到家禽、果蔬,分门别类的写,非常庞杂。有许多菜式,在现代的扬州菜中依然能找到。

《易牙遗意》

这本书的作者不确定,但绝对不是易牙本人作的。易牙这个人相传是春秋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厨师,被现代很多厨师奉为祖师爷,据说厨艺那是神乎其神的。不过,他最为出名的一件事却是“易牙烹子”。

《闲情偶寄》饮馔部

闲情偶寄这部书很有名,据说调鼎集的一部分菜谱就是取自它。但更为有名的是它的作者李渔,他不但写书(数量不少),还会编剧(戏曲),而且还能编辑,像是《金瓶梅》、《芥子园画谱》、《三国志》都曾经过他的手头校正或是改定,真个是才情爆表。所以把闲情偶寄当闲书来读,是很舒服的。

《随园食单》

清人袁枚的这本书,相较以上几本书来说,是更出名的,这一方面是时代离我们较近,一方面也是像李渔那样,有文采的人写出东西来,总会更能有意无意的突出渲染一些让人馋的做法和味道。这书单里,将当时杭州和南京的美食记载了个七七八八,包括某官家家厨善做某样菜,某处饭店特制某种酒食,某个寺庙里什么泡菜香飘几里,都有记录,并且都有做法。所以,这本书虽然是一个不会做菜的人写的,只是记录自己的听闻,但是这种记录,对于后人来讲,也是相当不可多得了。

1、范仲淹食粥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天天煮米,来做一大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和一些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那个留守的儿子要回到家乡陪父亲,临走前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但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

留守的儿子说:“家父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是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些粥呢?”

2、吃粥

北宋时期潮州地方先贤吴复古很重视粥的养生作用,说白粥可以“推陈致新,利膈益胃。”吴复古是揭阳县蓬州郡人(今属汕头市),和苏东坡一家交好,做过皇帝的老师。吴复古喝粥养生的理论,在潮州地区影响很大,喝粥的传统也就从那时一直保持了下来。

这其中和潮州人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关系,北方人、广府人习惯以干饭充饥,喝粥只是补充,而潮州人则是一日三餐都喝粥,粥水就是他们的主食。这样的饮食习惯也让潮州人对粥的制作穷尽技巧、精益求精,好喝养人的潮州白粥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并发扬光大的。

扩展资料:

喝粥的益处:

1、消宿食,吃粥能够温暖人的脾胃,帮助人消化掉胃中的积食。

2、辞清,吃粥的人,气息没有凝滞的现象,说话的声音清晰,昂扬。

3、除饥,吃粥能够充实人的口腹,让饥饿感马上消除。

4、消渴,吃粥能够让人喉吻沾润,干渴的感觉得以消除。

5、容易消化,白米熬煮温度超过60摄氏度就会产生糊化作用,熬煮软熟的稀饭入口即化,下肚后非常容易消化,很适合肠胃不适的人食用。

-粥

-潮州白粥

-范仲淹食粥

淮扬菜是我国最著名的菜肴风味流派之一,与川菜、鲁菜、粤菜并称为“四大菜系”。淮安为淮扬菜故乡,淮安菜则是淮扬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久远,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证明,淮安下草湾文化、青莲岗遗址,先民们使用石器、骨器、陶器、饮具、炊具等,已从事渔猎和农耕活动,并能制作烤、炮(泥土包裹至熟)、水煮肉类和蔬菜谷物,蒸、炖的肉类,还会酿制天然的果酒。

  夏 商周时期淮安为淮夷徐戎活动范围。据《史记·禹本纪》载,淮安地区水运在夏代即有“陆则资车,水则资舟”之便,出土的徐文化遗址得知,徐人创造了发达的农牧渔猎业。种植的农作物有稻、麦、粟等并开始饲养狗、牛、马、羊、猪等家畜。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始凿邗沟达淮,之后的交流发展奠定了淮扬菜产生的历史价值;战国时《尚书·禹贡》载:“淮夷蠙珠暨鱼”。表明蚌珠和鱼已是贡品,也是特产烹饪原料了。从淮安出土战国时的青铜器(错金银嵌松绿石飞鸟壶、错金银盘龙纹鼎、错金银牺尊、镂空雕盘龙纹铜架等),可见社会进步很快。这一时期菜肴已能制作炙(烤肉、鱼)、羹(肉汁、荤素浓汤等)、腥(动物浓汤)、脯(肉干)、醢(肉酱)、齑(腌菜)、脍(细切肉丝)等。从烹调方法上来看,多使用烤、煎、蒸、煮、炖等方法,口味上多咸、酸、苦、辛之味。

  秦 汉之后,淮安地区美食记载频频见于典籍。西汉淮安人枚乘《七发》中推荐给楚太子的饮食:“犓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楚苗之食,安胡之饭,抟之不解,一啜而散。于是使伊尹煎熬,易牙调和,熊蹯之臑,勺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鱠,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酌以涤口,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飰大歠,如汤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太子能强起尝之乎?”。这些食物为淮扬地区所产,熊蹯豹胎今天看不到了,蒲菜至今仍是名肴,菰米现已食用变异的茎(茭白)了,反映了汉代淮扬地区肴馔的精美和用料多样,为淮扬地区有记载的第一份史料食单。

  魏 晋南北朝380多年中,淮安为南北漕驿商旅的水陆通道。这时期的白鱼菜,鳝鱼菜记述多了起来。如《齐民要术》中就记有“酿炙白鱼”,此外“饼炙、炙鱼、毛蒸鱼菜、纯羹”等菜中也用上了白鱼。特别是“酿炙白鱼”中的白鱼规格“长二尺”与后来宋·扬万里《初食淮白鱼》诗中“更买银刀二尺围”的标准不谋而合 。

  隋 唐至宋代淮安菜开始逐步形成,唐代楚州是著名的港口城市,歌楼酒馆满堤,灯影筝声连宵,一派通都大邑的气象。唐温庭筠《赠少年》诗云:“秋灯点点淮阴市,楚客联樯宿淮水。灯影半临水,筝声多在船;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繁华都市吸引着海内外众多商人来此贸易;并经楚州过泗州去长安、汴京。饮食业因贸易繁荣而兴盛,形成了多民族的饮食结构,清真菜、南方菜、北方菜和地方菜的多元风味,相互影响借鉴。李白在《淮阴书怀寄王宋城》诗中,有“欣得漂母迎,斗酒烹黄鸡”款待的记载。晃无咎诗云:“已喜淮阴见白鱼”;苏轼诗云:“明日淮阴市,白鱼几许肥”。又在《赠孙莘老》云:“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杨万里《初食淮白鱼》诗云:“淮鱼须将淮水煮,江南水煮正相违。霜吹柳叶落都尽,鱼吃雪花方解肥。醉卧高丘名不恶,下来盐豉味全非。饔人且莫供羊酪,更买银刀二尺围”。也是诗人对淮地名产白鱼菜肴的赞美和感悟,以及迫切品尝白鱼菜肴的心情。

  元 代淮安仍属港口城市,《马可波罗游记》第六十六章《淮安府》写道:“淮安府是一座十分美丽的城市,位于东南和东方之间的方向。它是蛮子国的门户,由于它的地理位置靠近黄河的河岸,所以过境的船舶舟楫,穿梭般地川流不息。淮安府是大批商品的集散地,通过大河将货物运销各地,这里货产量极其丰富,不但能够供应本城市的消费,而且还行销远近的地方,大汗从这种盐税中,得到巨额的税收”。南北商品集散地和盐业繁荣,其饮食业也必然非常繁荣。元代诗人萨都刺《题淮安王氏小楼四首并引》中云:“雪满寒江压酒旗,江南无处不堪题。小舟载得梅花去,度领春风过水西。”从中可知淮安酒店之多,雪天仍在营业,当是饮食业繁荣的写照。

  明 初至清代,国家的“漕河盐榷”萃于此地,淮安依其特有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富庶之地。在强大的物流、人流、商贾的高消费以及政治因素的推动下,饮食业成熟发展,从清宫皇帝南巡底档膳单中就能洞悉淮安肴馔的精美。《乾隆三十年江南节次照常膳底谱》和《乾隆三十年江南额食底谱》,在平桥大营正膳有肥鸡大羔、肥鸡豆腐片汤、炒粳米老米膳等。晚膳有爆肚子、蒸鸡蛋糕、茄干等。御膳选料也多用产自淮安的莲子、春笋、野鸭等,淮安的优质稻米也被用来做炒饭。在额食底谱中,乾隆大量食用牛羊肉,饽饽、奶子、奶皮、烧鹿肉等满族饮食。淮安《河下志》载:“市不以夜息,人不以业名。富庶相沿,奢侈成俗”。达官贵人府内,富商巨贾家中更是极尽盛馔侈靡之能事。居民从而效之,积习熏染,一般小康人家也讲究口味,精研烹技。大的酒楼菜馆更是千方百计延揽名厨,穷搜天下奇珍异品,别出心裁地以稀有之味独领风骚。此时肆厨与官厨、家厨各见所长,饮食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在此背景下,清代淮安地区出现了名气极大的“全羊席”、“全鳝席”,在清代全国五大宴席中独占其二,奠定了淮安菜的发展形成。《清稗类钞》记述肴馔有特色者:为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此时淮安肴馔与以上诸城市一样有自己特色,在全国亦有重要影响,并形成独立的流派。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关于饮食的故事可谓是多如牛毛,下面分享一下关于“刷羊肉”和“火腿”的故事:

刷羊肉

“涮羊肉”是名特风味。但能流传下来却和忽必烈有关。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征途中,想吃草原美味“清炖羊肉”。随军厨师马上宰羊剔肉,不料敌情突发,做“炖羊肉”来不及了,厨师忙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一搅和就捞出来,放点调料送了上去。忽必烈饥不择食,吃罢迎敌并获全胜,还朝后命厨师如法炮制,并建议放了许多佐料,群臣吃后赞不绝口。忽必烈赐名“涮羊肉”。

火腿

“火腿”是宋代名将宗泽发明的。宗泽是主战派,因打仗连连得胜,百姓抬着肥猪慰问,一时猪肉多得吃不了,宗泽就命人将猪腿割下,腌制起来。由于腌制的猪腿又湿又重,行军携带不便,所以常常把它们匆匆晒上几天,挂在风中晾干,日子一久,腿肉红得如火,大家都叫它“火腿”。

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百度中搜索:古代名人饮食趣事,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

霉干菜又称乌干菜,是浙江绍兴一种价廉物美的汉族传统名菜,也是绍兴的著名特产。生产历史悠久,主产于浙江绍兴、慈溪、余姚、萧山、桐乡等地和广东惠阳一带。浙江产者以细叶、阔叶雪里蕻或九头芥腌制。

故事

从前有一位聪明伶俐的姑娘叫培红,因家境清贫,从小在一家姓张的财主家当丫头。这个张姓财主很刻薄,给丫头和长工吃得都是黄菜烂叶。培红暗地里将菜叶用盐加以腌制,果然使菜味道鲜美。有一天,被财主发现了。财主感到很奇怪,拿来一尝,滋味固然不同寻常,就要培红立即给他做一碗送去。培红就用没有腌制过的烂菜烧了一大碗送到财主桌上,财主一尝,又苦又咸,顿时怒气冲天,破口大骂,并拿起那碗烂菜朝培红头上砸去,培红躲避不及,碗正打在太阳穴上,流血身亡。长工们闻讯后怒不可遏,一拥而上,把财主打死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培红,就把这种腌菜称作培红菜。古镇人读培红与蓓蕻时的音是一样的,就一直这么叫了下来。而我知道,正确的叫法应该叫蓓蕻菜,腌制霉干菜的芥菜,也有叫雪里蕻菜的。

有哪些记载美食做法的古书

《闲情偶寄》,清代李渔的大杂烩书籍,食谱也记载了很多。《食宪鸿秘》,清代学者朱彝尊写的食谱,记载了很多食材和菜肴。《调鼎集》,据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