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梅汤什么时候发明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酸梅汤什么时候发明的?,第1张

现在我们喝的酸梅汤配方源于清宫御茶坊。清朝时,酸梅汤风行于满洲宫闱,其中特别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

酸梅汤如此风靡清宫是有原因的。满族人喝酸是有历史的。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狩猎采集曾是他们主要的生产方式。满族人好渔猎,喜吃肉食,除家禽、家畜肉外,他们的饮食中还有野猪、獐、狍、鹿、雉、哈什马、虎、熊雁、鱼等猎物。智慧的满族人发明了酸汤子这种传统的满族食品。酸汤子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把玉米在水里浸泡一星期左右,之后用磨磨成水面,再用细纹布袋将水面里的粗渣子过滤掉,然后把过滤后剩下的细面放在缸里进行发酵,到有点酸味的时候捞出来,就变成汤面了。吃完了高热油腻的肉类,再喝点酸汤子,还真对味。

后来,随着清军入关,酸汤子也被带到了北京城。北京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常年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在身体、生活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酸汤子是由玉米面发酵而成,其糖分高,过剩的糖在没有被取用的情况下就会转化成脂肪,存于体内,造成体重增加。常食含热量较高的鹿肉、熊掌之后再喝玉米面做的酸汤子,容易使体内外的湿热相搏,增肥长胖。因此乾隆帝下令要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为了满足皇帝的要求,清宫御茶坊绞尽脑汁地查经问典,寻根溯源,终于调制出了能替代酸汤子的饮品——酸梅汤,其配方为:去油解腻的乌梅,化痰散瘀的桂花,清热解毒、滋养肌肤的甘草,降脂降压的山楂,益气润肺的冰糖。酸梅汤不但去油解腻,还富含有机酸、枸橼酸、维生素B2和粗纤维等营养元素。酸梅汤一问世,就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爱。据说乾隆皇帝茶前饭后都喝一种饮料——酸梅汤。无论史料记载还是宫廷画家的影像记录都表明乾隆皇帝一生都是一副清瘦的身材,并没有大腹便便且瘦而有神。这就与酸梅汤有关。后来,清宫都兴喝酸梅汤,慈禧太后更是离不开酸梅汤。

乾隆帝不但爱喝酸梅汤,还别出心裁地评水。乾隆用银斗测水,把天下奇水一一注入量斗,以轻者为佳,重者为次,居然轻而易举地评定了座次,并赐北京的矿泉水为“天下第一”。旧时皇上只喝燕山山麓的矿泉水并有专门的水官从西直门走水。当时西直门外又叫外城,太阳落时要关城门,但只要给皇上运水的水官叫门就随时可以开。所以当时卖酸梅汤的以“北京的矿泉水”来做宣传。至今,正宗老北京酸梅汤还必用矿泉水制作。

农业:奉祀土神和谷神。周代的始祖名弃,又名后稷,在尧、舜时期被封做农官,教民耕种稷麦,故后世农业尊其为祖师,并与社神合一,称为土地神。村野之间,每隔三五里的田头路边就建有一座小矮屋土地庙,皖西南一带称之为“社祀庙”,各有土地公婆的神像供奉。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各土地庙均被拆除;90年代又有所恢复。

裁缝业:尊奉轩辕氏(黄帝)。《史记》称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后世尊其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因传言黄帝曾教民众用骨针穿麻线缝树叶和兽皮做衣,故被缝纫业尊为先祖。

  蚕丝业:尊奉嫘祖(又作累祖)。传说她是黄帝的妻子,曾教民养蚕治丝,北周以后被视为蚕神。

酿酒业:凡酒坊、酒馆、酒家均尊奉杜康为祖师。杜康即少康,为夏代的第五任君主。《说文解字》称其为“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又传禹帝曾命“仪狄造酒”,有的地方亦尊仪狄为酒业的祖师。相传夏禹时,帝女为进献品,而令仪狄造酒,其味甘美,甚得禹帝赞赏,因而蔚成造酒之风气。

  堪舆五术业: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亦有称禅),春秋时代河南琪县人,居云梦山,精通堪舆数术命相、医术、授徒孙膑,得道后受后人尊崇为祖师。

  印刷业:仓颉。仓颉,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他造字以供后人沿击记录及沟通。“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夜鬼哭”!文字一出,人类从此由蛮荒岁月转向文明生活。

  木制业:鲁班。鲁班:姬姓,公输氏,名般。鲁国公族之后。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都城为今山东曲阜)人(一说曲阜人,另说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发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鲁班尺。又如墨斗、伞、锯子、刨子、钻子等,传说均是鲁班发明的。

竹木泥瓦匠:同尊鲁班为祖师。历史上确有其人,氏公输,名般(取同音字为“班”),春秋时鲁国人,故称鲁班,生平创造过云梯、石磨、木作工具及木制飞乌等,为当时杰出的发明家。

  金属业:铁匠、铜匠、银匠与冶铸业均尊太上老君为先祖。《老子内传》称:“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号老子;耳有三漏,又号老聃。”传说老子曾铸造八卦炉(后人称为“老君炉”)炼制丹药以求长生。

教育业: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旧时书生、学子、学童在家中正堂,私塾、县学、府学、大学均在正厅供奉孔子牌位。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晚年致力于教育并著述立说,史称他曾授教“弟子三干,贤人七十”。

  商业:供奉财神牌位。道教奉“赵公元帅”为财神,其像黑面浓须,骑坐黑虎;相传其人姓赵,号公明,秦时得道于终南山,封号为“正一玄坛元帅”。商界又尊范蠡为祖师。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人(今河南南阳),曾协助越王勾践灭吴,功成后弃宫经商,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在陶(今山东定陶)称陶朱公,经商曾“三致千金”均散济贫民,其商德极受后人崇敬。

  豆腐业:江淮大地奉淮南王刘安为祖师。其人为刘帮之孙,袭封淮南王,治寿春(今寿县),因“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编成《淮南子》一书,并在熬制丹药时,无意间用黄豆、盐卤做成了豆腐脑(即水豆腐)。

中医业:战国时医学家扁鹊创立望、闻、问、切“四诊”医术,后世即尊奉他为中医的祖师。扁鹊姓秦,名越人,河北任丘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倡导辨证论治原则,被后世尊为“医圣”。民间医业尊华佗为祖师,华佗名甫,字天化,沛国谯(今毫州市)人,曾创制麻沸散(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故被尊称为“外科鼻祖”。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千金方》,被后世誉为“药王”。中草药制作及民间药铺药店则尊奉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为祖师。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人(今湖北薪春人),著《本草纲目》传世。

  制笔与造纸业:传说秦朝名家蒙恬曾改良过毛笔,故被尊奉为制笔业的祖师。蒙恬是秦朝时代大将,他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苍毫名秦笔,而被尊奉为制笔始祖。世传东汉蔡伦为造纸术的发明人,故民间纸槽作坊、纸业店铺均供奉“龙亭侯”朴像脾位,尊为祖师。

  印染业:染坊店奉东晋葛洪为祖师。葛洪字雅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抱朴子》一书,曾在炼丹中提炼出各色染料,被后世应用来印染布帛、纸张。

  戏曲业:尊唐玄宗李隆基为祖师。因唐玄宗曾召集歌舞艺人与宫女在梨园学艺,并时常亲自执槌击鼓演奏配乐。因而,后世均称戏曲艺人为“梨园兄弟”。

  火腿业:尊宋朝宗泽为祖师。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为宋朝名将。相传他发明了火腿的制作方法,流传甚广。

  织布业:尊黄道婆为祖师。黄道婆为松江乌泥泾(今属上海市)人,少年时流落至崖州(今海南崖县),从黎族人学习了纺织技术。后回乡改革、推广轧花、纺车和织机技术,影响深远。

  评书业:尊明末杰出的说书艺人柳敬亭为祖师。评书古称评话,又称鼓书、板话。柳敬亭,本姓曹,通州(今江苏南通)人,被后人誉称为“柳评书”。

  人相业:风后氏。远古黄帝宰相,精通相术,首创风鉴之学

  命相业:麻衣仙。精通民间相人术,著有麻衣相法流传於世。

  画画业:王维、吴道子

  烧窑业:女娲娘娘。神话记载女娲炼石而补天,是窑业之始祖发明人。

  餐饮业:易牙。春秋朝代人氏,善於调味,见赏於齐桓公而闻名。

  渔业:姜太公。名尚,在渭水隐居钓鱼,遇文王而奉为国师。

  歌艺业:老郎神。相传唐代有灰狼变成红衣童子指导皇室梨园子弟练唱成果非凡,以娱唐明皇声色冶游。

  理发业:吕洞宾或罗公。相传吕洞宾座下之柳木,曾以随剃即长术戏耍剃头师传,经吕洞宾以飞刀变剃刀制伏,故后世理发业供其为祖师。

  皮鞋业:孙膑

  美容业:李渔。清代戏曲家,人称李十郎,精於谱曲,指导艺人姿态表演及化妆。

  茶业:陆羽。唐代人,著作有茶经之品茗书籍,后经传颂后,喝茶风气随之盛行。

  针业:刘海

  槟榔业: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因批评时政,遭贬官潮州,因水土不服身患湿寒之症,因吃槟榔而病愈。

  刻字业:王维

  旅馆业:关羽。关羽为人正直,做事言而有信,故为后世人当官及做生意人皆尊为祖师。

  屠宰业:真武大帝。年轻时以杀猪为业,但心地善良,后为观世音菩萨渡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得道。

  砚墨业:子路。子路为孔子学生,以砚墨而传之。

  糕饼业:诸葛亮。三国时诸葛亮率军征蛮凯旋而回时,途经泸水,猖神阻道有待人头祭祀,诸葛亮改用牛马肉做馅,外包面粉作成馒头来替代祭祀而受尊崇。

  磨刀匠:马上皇帝 扎柳匠:范丹

  竹匠:泰山、张班 扎彩匠:致公禅师

  修脚匠:陈七子 制陶业:宁封子

  烧窑业(窑匠):童宾 雕漆业:俞伯牙

  杠房业:穷神 煤窑业:窑神

  裘皮行、熟皮作坊业:比干 糖坊:邹和尚

银楼业:欧岐佛 铜铁业:毡探老祖

  银行业:赵玄坛 洗衣业:梅葛仙

  豆腐坊:刘安、乐毅 牲口牙行:马神

  花行、花农:花王神 孵化业:张五、陆相公

  澡堂业:智公禅师 饭馆茶楼业:灶君

  叫化业:韩熙载 酸梅汤业祖师爷朱元璋

  各行业的先祖商人的理由:

  酸梅汤业先祖朱元璋,其上任理由:酸梅汤是朱元璋发明的。

  元末,湖北荆襄一带闹瘟疫。当时朱元璋以卖乌梅为生,当他卖到襄阳时,正赶上瘟疫流行,朱元璋自己也被传染,病倒在了旅店里。朱元璋去旅店库房取乌梅,闻到了乌梅的酸气,马上就精神了起来。然后朱元璋又煮了些乌梅汁来喝,病竟然好了。朱元璋知道乌梅汁可以治病后便广为销售,迅速富裕起来,为日后起兵反元奠定了基础。

  在民国时期,在很多专门卖酸梅汤的小店里还能看到朱元璋的画像,定期都要上供祭拜。

  绦带业先祖哪吒,其上任理由:抽过龙筋

  绦带业的制品主要是服装和器具上使用的丝编的带子或绳子,是当时京师官宦士绅或商贾的必需品,所以此行业一直兴旺发达,各种大小店号在京城到处都是。此行业的祖师爷就是著名的神话人物哪吒。因为《封神榜》讲,龙王三太子前来捉拿哪吒,后被哪吒擒住,将其筋抽去,做了一条龙筋绦给自己的父亲束甲。绦带业的人就把龙筋绦附会为绦带,于是便把哪吒作为本行业祖师爷。

  在老北京以前还有一座哪吒庙,位于南城的黑龙潭(今陶然亭公园)一带。庙不大,庙内供奉有哪吒像一尊,持枪端坐,旁边有两个侍童。每年阴历三月十五,绦带业的商人都要到哪吒庙祭祀哪吒。

  理发业先祖罗公,其上任理由:拯救行业危机

  理发业以前称剃头业、整容业。在清朝以前汉人是不剃头的,一直到了清朝入关逼汉人剃头才出现了剃头业。民国以后剪去头发才通称理发,但仍然有人叫剃头。

  理发业祖师爷姓罗,江西人(也有人说是湖南人)。名字已经不可考,是一个穷道士。据说当年雍正皇帝患头疮很严重,太监每次为雍正请发(剃头)及打辫子(梳发辫)总是感到棘手,常常挨揍,甚至还要杀头。后来雍正又从民间找了很多梳头匠进宫伺候,但也都一样被处死或发配。京城很多剃头业、整容业的人都很害怕,有的出逃,有的甚至改行了。

现在我们的饮料种类越来越多,能满足人们的不同口味,你想喝什么饮料,在超市里可以随便挑。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外面买的不健康,还可以买榨汁机、破壁机,自己在家里制作饮料,或者干脆就喝白开水。咱们的老祖宗都喝什么呢,一说这个,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茶了。其实咱们的老祖宗可有不少自制的饮品,而且种类繁多,味道好,甚至还能治病强身。

在古代没有饮料这个词,他们喜欢把饮料统称为熟水。熟水最早就是开水,逐渐演变成煎泡的饮料或汤点。著名词人李清照在夏季常有暑湿脾虚的毛病,于是她就自己发明了一种叫白豆蔻熟水的饮品。据《本草拾遗》记载,这个白豆蔻有化湿醒气、暖胃消滞的作用,就是说夏天湿气重,喝点豆蔻熟水,能健脾开胃。看来,李清照不仅是词写的好,更是一位养生达人。

其实古人的养生保健的方子还有很多,下面就说说比较简单好操作的。唐代王焘的《外台密药》和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都有茶饮的记载。感觉特别适合上班的白领们。比如说,5颗茶叶加02克薄荷叶,就能对咽喉肿痛、风热感冒有良好的治疗作用。5克茶叶加1克切碎的干山楂片,就能消化积食,还能宽胸化瘀,对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再比如说5克的茶叶,加上03克冬瓜就能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咽炎、咳嗽等病症。现在最困扰咱们的就是脂肪肝、高血脂、肥胖症,古人在茶叶中加入决明子等中药,就变成了一杯去脂化湿气的减肥茶。怎么样?爱美和养生人士是不是听到了福音啊?如果您感兴趣的话,不妨抽出几分钟来亲自做一下。

在古代,熟水的作用可不仅仅只有解渴和保健的作用,古人还要享受它的香气,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里记载的紫苏熟水就是典型治法,紫苏叶用纸隔着,烘焙期间不能翻,出香味的时候先泡一次,然后再泡,留着饮用。这种熟水最好是喝热的,因为喝凉的话容易伤身,由于要保留紫苏的香气,所以第一次不能久泡,要赶快把水倒掉,这样香味才不会变淡。说到这儿也不由感叹,古人真是太会养生了,由内而外的调节身心。

在宋代,人们把饮料叫凉水,这种凉水并不属于果汁类饮品,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夜市的热闹场面,提到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等多种冷饮。南宋时兴起了一种新饮品,这种饮料乃是将各种原料一一切碎混在一起,用水煎成浓汁,然后放在水井内浸凉或者用冰雪冷镇。这款饮品尤其适合在伏天饮用,能够解热、除烦燥、解口渴和止吐。到了元代高大上的柠檬水出现了。蒙古人西征中亚时,最先喝到了“里木渴水”,于是就爱上了这种酸甜的口感,随之带回了中原,在当时的宫廷深受欢迎,还成为忽必烈最爱的饮品。那么,里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柠檬,所谓的里木渴水,也就是柠檬水饮料。为了保证里木的供应,朝廷在广州还专门设置了御果园,栽植了大小800棵里木树,可见当时柠檬水饮料受欢迎和被重视的程度。

现在在市面上有一款咱们常喝的饮料,可是老祖宗留给咱们的传世饮品,这种饮品从古至今都非常的受欢迎,那就是酸梅汤。我国很早以前就有酸梅汤,古籍中所记载的土贡梅煎就是一种最古老的酸梅汤。你可别小瞧了这个酸梅汤,它是清宫御膳房专门为皇帝制作的消暑解渴饮品,后来才流传到了民间,比西方传入我国的汽水儿要早150年,因为食材常见,最终流传到了现在。看来,古人并不想我们想象的那样,只喝茶水或者白水,他们的饮料也有很多。古代人虽然和我们有很多不同,但古人的智慧可不比我们差,我们对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都是想通的,您说呢?

古代的妇女怎么做酸梅汤

酸梅汤

酸梅汤已经有千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饮料之一。如果说酸梅汤是过硬的“老字号”消夏饮品,是一点都不为过的,古籍记载的“乌梅辟疫”、“红楼典故”、“卤梅水”,说的都是这一类的饮品,之后酸梅汤风行于宫廷,有了现今酸梅汤的雏形,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在炎热的夏季,多数人家依然会买乌梅自行熬制(也有用杨梅代替乌梅),放点白糖去酸,冰镇后饮用。酸梅汤的基础原料是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这几种材料。今天咱们自制的酸梅汤多一味原料,让味道更加浓郁可口,是什么呢——洛神花,也就是玫瑰茄。

食材

主料

40g乌梅

30g山楂

4朵洛神花

10g干桂花

5g甘草

50g冰糖

1800ml水

步骤/方法

1备齐所有材料,没有干桂花可用桂花酱代替

2把乌梅、山楂和洛神花用水反复冲洗几次,去除杂质,然后放在碗中浸泡20分钟左右

3将浸泡好的材料放入锅中,同时加入甘草和水

4大火烧开,转中小火煮40分钟,放入冰糖,待冰糖全部溶化后关火

5晾凉后,过滤掉材料,倒入碗中即可

6同样方法,再熬制一次,较之前减少水量,并延长熬制时间,晾凉后过滤,与第一次熬制的酸梅汤混合,放入冰箱冰镇注意事项

从药店和市场买回来的干乌梅和山楂必须先用水泡开。

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

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窨子南山下。

——《荔枝歌》

杨万里的诗,既点出了宋朝市民对冰镇水果的喜爱,也点出了古人在没有冰箱的情况下,是通过冬天挖地窖埋冰的方式,才能在夏天吃上冰镇的食物。

冰镇荔枝

对于吃,宋朝人是专业的,在他们手中,冰块不仅可以用来冰镇水果,还能够创作出各式各样的清凉冷冻饮料

一、品类繁多的宋代冷饮,承包了宋朝古人的炎炎夏日:凉茶、雪泡梅花酒、酸梅汤、木瓜汁

宋代的冷饮,统称“凉水”,细分下去,冷饮家族又分为四大分支:果汁、凉茶、酒、汤饮

宋代的果汁,除了指我们熟悉地挤榨出的水果汁水外,还指一种同时放入水果和糖共同熬煮出浓汁后,再用水勾兑成的饮料,这种手法做出的果汁也叫做“渴水”,比较常见的能够搭配糖熬煮的水果有桃子、杨梅、木瓜和橘子。

在宋代喝果汁,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夏天喝奶茶、凉虾一样,店家会从锅中先给你舀出一大勺果汁,然后再给你添上一碗碎冰,通常店家还会叮嘱你:慢点喝,等冰块化了味道更好喝呢

古人们深知,在宋代想喝到一杯可口的冰冻果汁,一定要去规模较大的熟食店或者旅店,因为只有他们这样的商家才有足够的财力去挖地窖储存冰块。

配图供参考

凉茶,是宋代城市里最常见的夏季饮品,《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两岸林立着大大小小的茶肆、茶楼、茶坊和茶铺。

对于宋人而言,饮茶不光是为了消暑解渴,它还是市民们日常的休闲方式,王安石曾经就说过:“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生活在汴京城的市民们,最喜爱在傍晚的时候,邀上几个亲朋好友去汴桥喝茶。因为在汴桥那里,既可以看到有着汴京八景之称的“州桥明月”,也可以体会到“州桥夜市”的繁华热闹。

有诗云:

石桥高踞浚仪沟,月色如银冷浸秋

鳌背负山银阙涌,虹光横海玉梁浮。

香车已尽花间市,红袖歌残水上楼。

几度有人吹凤管,汴州风景胜杭州

宋代街头的茶摊

在夜市中,倘若市民们足够幸运,还可以看到斗茶的情景。

宋人饮茶,讲究很多,他们饮茶,不是将茶叶直接用开水冲开饮用,他们那时候的茶通常会制成茶饼的形式,宋人喝茶的时候,便将茶饼敲下一块,先用茶碾将茶叶研成粉末后,加沸水调制,在这个过程中,调制茶的人需要用茶筅来搅拌茶汤,使其呈现出各式“汤花”。

点茶作品:远山,以茶汤呈飞鸟、山水状而得名

宋人好饮酒,已经到了无酒不成席的程度。宋史学者李华瑞先生曾估算北宋熙宁十年的时候,那一年市面上流通的酒至少有15900万余斗。

在宋代,只有朝廷特许的正店可以酿酒,汴京城中的72家正店,负责生产供应整座都城中流通的数百种美酒。

北宋的时候,汴京城内有一个清风楼酒店,店家非常擅长做生意,他根据时令不同,总是能推出一些吸引人的商品。比如夏天的时候,店家会出售“雪泡梅花酒”和“椰子酒”,以此来吸引顾客光临,市民们知道了有这样一个好地方,周围的住户都把这里当成了夏日聚会的好去处,这些人“夏月多乘凉于此”。

这位店家卖“梅花酒”,当真是花样百出,首先酒要用冰块镇得冰凉,喝得时候需用银盂杓盏、鼓乐《梅花引》助兴。炎炎夏日,在这样欢乐的氛围中,客人饮上一口“雪泡梅花酒”,简直舒服到心里去了。

配图供参考

汤饮,是宋人非常中意的一种消暑“药饮”,像我们现在喝的酸梅汤、白梅汤、乌梅汤、桂花汤都属于汤饮家族的一员。

汤饮,又叫做“饮子”、“香饮子”,上到皇宫御膳,下到市井街头,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宋代的皇帝喜欢在夏天将汤饮赐给远行的将士和得宠的大臣,用来表达自己的关心,因而士大夫们把饮用“汤饮”看作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索性皇帝便规定,公务员中“凡选人、使臣等无职田或职田不足者”,夏天的时候,皆可在俸禄之外多领取一份“茶汤钱”

汤饮口感甜美、怡畅爽口,在夏天能够起到解渴降温的功效,故而很受百姓喜爱。

在宋代,小贩们一大早便提着装好汤饮的桶子和餐具到集市上等待客人的到来,他们只需撑起一把清布伞,当街列好床凳堆垛,再来上一句“客官,来一碗饮子吧!”的吆喝声,客人们哪怕是远远闻声,也会迅速聚拢过来

清明上河图中的“香饮子”

看过了宋代“冰镇饮料”的四大家族,咱们再来介绍宋代另一种大受欢迎的夏季消暑食品——冰镇水果

二、冰镇水果,引领宋朝消暑美食时尚

夏日的西湖,景色十分怡人,堤岸边杨柳依依,湖面上荷花亭亭玉立,放眼望去,随处可见乘着画舫在湖上游玩赏景的市民。

夏天是荷花开得最盛的时候,荷花轻轻打开自己的花苞,在荷叶间舒展着自己的身躯,它们宛如刚刚睡醒的少女般娴静、素洁,这一幕是那么赏心悦目。此时,一阵微风拂过湖面,空气中随即便弥散着,一股独属于荷花的清新淡雅的香气。

杨柳、荷花、游人与湖心亭交相映衬,共同编织出了这幅美丽的西湖风景画。

宋代的雅士们在游玩西湖的时候,喜欢就着冰盆浸凉的瓜果在画舫中酌酒赋诗、放声高歌,美景、美食配上好心情,这样的日子当真是太美了!

杨柳、荷花、湖心亭

“冰盆浸果”这种吃法,除了在果盆中放几块冰的做法外,还可以加上奶酪,做成我们熟悉的“水果冰激凌”

有一首诗如此描述到:“蔗浆自透银杯冷,朱实相辉玉碗红。”

这种做法,是将奶酪、蔗糖加热到柔软的程度,然后浇在水果上,再加上冰块为其降温冷却,这样制成的冰浸水果,口感上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冰激凌。

“冰浸水果冰激凌”的吃法唐代便已经出现,它一亮世就很受女孩子的欢迎,当时闺蜜间聚会,桌子上通常都会出现一份这样的美食。

老北京的冰食花样繁多

暑汤老北京时的气候是冬冷夏热,在炎炎夏日里老百姓离不开防暑降温的“暑汤”。

暑汤泛说可包括百姓家熬制的绿豆汤和街市所有的冰冷饮料及可降暑的药汤。这里所说的暑汤是指中药铺配制的、免费供给平民百姓喝的消暑药汤,其方剂多用适合伏天服用的香薷汤、双花汤等。这种暑汤都有祛暑散热、清三焦火、理气宽中等功效。旧时同仁堂、鹤年堂、庆仁堂等药铺以及药王庙、关王庙等处,都在夏至节后在门前摆个长条桌,上面放着装满药汤的大玻璃缸或木桶以及瓷碗、玻璃杯,过路者都可停步在桌前喝上一两碗,既解渴又祛暑。有些住户也常买配好的药剂包,拿回家自己煎制,全家饮用。有一些药铺也常在供行人免费喝“暑汤”的同时,施舍一些藿香正气丸等小药包,上面通常印着店铺的字号以及“暑天防热,保重身体”等字样,既是社会慈善活动,也是做生意的宣传,从而扩大自家店铺的知名度。

酸梅汤

酸梅汤,古籍中所载称为“土贡梅煎”。南宋《武林旧事》中亦有“卤梅水”的记载。老北京人喝的酸梅汤是从清宫御膳房传到民间的清暑解渴饮料,素有“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之说。

梅子,亦称青梅、梅子、酸梅,用半黄的梅子烟熏后即成乌梅。乌梅泡水有止渴调中、生津润喉、止咳祛痰等功效。酸梅汤的制作是将乌梅泡发后放入桂花、蜂蜜、冰糖加水进行熬制而成。清乾隆年间,诗人杨米人所著《都门竹枝词》上云:“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

老北京售卖酸梅汤的店铺伙计和小贩们掂打着“冰盏儿”——两个小铜碗,一上一下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并吆喝着“喝酸梅汤嘞,冰镇的好凉嘞!”

老北京最早专营酸梅汤的店铺是山西人开设在西四牌楼的“隆景和”干果海味店,后来由于北京城闹“义和团”,被地痞流氓趁机抢劫后逐渐衰落关闭,后由开设在琉璃厂的“信远斋”取而代之。信远斋以酸梅汤蜜饯果脯、糖葫芦、糖棋子等食品远近闻名,尤以酸梅汤名扬国内外。其酸梅汤选料制作精良,汤浓味美,其他店铺无法比及。老北京时,许多文人墨客在琉璃厂淘书访古时,都要顺便去一下信远斋,品尝一下酸甜爽口、祛暑润喉的美味酸梅汤。京剧艺术家梅兰芳、马连良也常去信远斋。

冰核和刨冰老北京有些大宅门的住户有一种土制的“冰箱”——木制箱子里面贴铅铁皮,可在下层放冰上层放食物。放进“冰箱”里的冰块每天都要更新,以免因融化降低效果。

老北京时,每天有赶着小毛驴儿给大宅门专门送冰块的送冰人。这些冰块是送冰人专门从冰窖里批发来的。大宅门的住户每天用瓷实的天然冰放入“冰箱”来冰镇食物防止食物腐坏。当送冰车来到时,胡同里的孩子们非常欢乐,有的去摸凉冰,有的去拣掉在地上的碎冰碴儿含在嘴里以此为乐。解放前有些穷苦孩子,从冰窖大门周围去拣拾碎冰块,或者想法儿廉价批发来一些碎成几瓣的冰块,用一小竹篮装着,下面用棉布垫底,上面盖着块白布,每天走胡同吆喝叫卖“冰核儿哎!便宜喽”,以换些小钱。有人来买时,就用小冰镩子镩成碎块用小勺盛给买主。记得小时候,有时会用攒下的零花钱买上一两块冰核儿,不让砸碎,不管干净与否,含在嘴里,透心凉,沁人心脾。

雪花酪

在冰激凌出现之前,我国有类似的冷食,就是雪花酪。

明清时,北京出现了雪花酪的雏形。解放前一般由街市上的小吃店、干果铺出售。其制作方法是把一个圆铁筒放进一个比它略矮的圆木桶里:木桶比铁筒直径要大,铁筒周围填满了碎冰块。制作时,铁筒内倒入凉开水、红糖或者是糖精、香精。再用皮带缠在铁筒外皮上端,用人力反复拉动皮带转动铁筒,让筒内的水珠间结冰。为

了不使其结成冰块,制作人要用一根竹片,多次剔除筒内壁上的冰层,使筒内保持半流质,即“酪”的状态。铁筒在木桶的冰块中转动,越转越“糨”,一直到呈浓小米粥状。真正售卖时还要再用果酪(果子干)、红果酪及浓酸梅汤浇入,在木桶或瓷盆内用棍搅拌,然后盛入盅内,食者边饮边嚼。

雪花酪名称传说不一,有的叫“冰果酪”,有的叫“雪茶”。说“雪茶”的人说,宫里忌讳“雪”字与“血”字同音,中间加了一个“花”字,成了“雪花茶”。“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变来的。

雪花酪食之较冰激凌爽口,但制作全凭人力,是中国传统的冷食,北京的一些干果店小吃店都有制售。红白玻璃粉

玻璃粉实际上是用藕粉或洋粉(老北京对琼脂的俗称)熬制作浓汤或凉粉状,冷却凝固成冻坨,透明白色的就是白玻璃粉。如果熬制时再加点食用红色素,就成

了红玻璃粉。一般售卖时,将红白玻璃粉各一坨放在一个玻璃器皿中,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非常鲜艳,照现代词来说是很有“卖点”的。出售时,以小瓷碗盛满,用小钢刀划成条,浇上冰镇的糖水,状如透明玻璃。这种玻璃粉亦在小吃店、干果铺有售,常吆喝“败火润喉的玻璃粉呦!”购买者,用嘴沿碗边一吸而尽,凉甜滑润、非常爽口。果子干

在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杏干柿饼镇坚冰,藕片切来又一层。”的诗句,说的就是“果子干”。

果子干的原料主要是杏干、柿饼、鲜藕片和白糖。制法是先将杏干、柿饼洗净,用水泡胀后冰镇冷透,两者均撕成碎片,加水和白糖煮成带汁的糊状,盛入器皿中,再把鲜藕覆盖其上,然后把容器放在冰块中冰镇一夜,次日出售时再放进一大块冰块。老北京时除干果铺、小吃店出售果子干外,还有串胡同的小贩推着车

夜间在胡同叫卖。售卖时用小铜勺盛入蓝花瓷碗,食之凉彻牙齿,酸甜清香适口。

杏仁豆腐

杏仁豆腐,亦称杏酪,是老北京时的冰食佳品。清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云:“京师甜杏仁,用热水泡,加炉灰一撮,入水,候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净。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带水磨碎,用绢袋榨汁去渣,以汁入锅煮熟,加白糖霜或量加牛乳。”此法做出冷却后即成杏酪,将其切成小块配以冰

水,形似豆腐样,食后凉爽滑嫩适口,很受食者赞誉。这种杏仁豆腐除小吃店外,在西餐店常有出售。大冰碗

老北京还有一种叫“大冰碗”的冷食,常作为夏天时在饭庄子的红白事或寿宴时供应。清代严辰《忆京都词》注:“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凉沁心脾。”原坐落在什刹海荷花市场旁的会贤堂饭庄的“消夏大冰碗”,最有特色:以大号蓝白彩大瓷盘盛装,盘内用碎冰垫底,上面叠以切成片的鲜桃、苹果、梨等水果,最上面覆以什刹海出产的鲜藕片、鲜菱角和鲜莲子。各种水果均经冰块冰镇过,上桌时再撒上些白糖和黄酒。食此大冰碗,入口清香,冰凉爽口,暑热尽消。这种称为“大冰碗”的什锦水果冰盘,旧时大饭庄均在开宴前后为食客敬奉在席面上,以供食用,很受欢迎。

~~~~~~~~~~

酸梅汤什么时候发明的?

现在我们喝的酸梅汤配方源于清宫御茶坊。清朝时,酸梅汤风行于满洲宫闱,其中特别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 酸梅汤如此风靡清宫是有原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