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奇石之首太湖石:我们的生活已经彻底摆脱不了它了
在当下中国的文化艺术语境中,当代艺术立足回望本土文化,对传统中经典的文化艺术符号元素进行解构重建,并运用现代材质、观念使之彰显时代的审美精神与表现形式,赋予传统艺术以时代意义与审美理想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大趋势。
太湖石,身为四大奇石之首,首当其冲。
太湖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审美符号之一,始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成就于今天人们日渐重视的审美与表现意象,太湖石经历了从有到兴盛,继而中途没落,随后再次占据人们视野的过程。
太湖石,顾名思义是来自太湖周边地区的观赏石。它造型千姿百态、曲折圆润、洞空灵透交错、虚实空间互生,有的瘦骨嶙峋,有的纹路纵横,笼络起皱,给人无限遐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天然雕塑艺术。
在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收藏与鉴赏的对象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太湖石的形象不断的在随着社会风潮的改变和审美而一次次革新,并逐渐被世人所重视,成为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意象代表。今天的太湖石早已摆脱了假山造园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成为文人骚客纵情肆恣,挥洒情思,造就理想的时代特征之一。
太湖石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人艺术中一个奇葩,原因就在于在古人看来石头的美是自然界的灵魂与人的灵魂相融入感染浸润的结果,是为:
至此,文人达士已将赏石已经升华到文学艺术的高度,古人从美学、文学的高度寄情于石,在情石交融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与神思,在心中将奇石变为艺术品。通过石我相融,在感悟奇石艺术美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慰藉与享受。
(▲赵孟頫《太湖石赞》)
中国的赏石文化也因为有白居易、米芾、宋徽宗这样的大家将赏石的发现、感悟心得书写成文,赋之以意,不断充实升华太湖石文化的意境之美,从而奠定了太湖石文化发展的基础。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历代文人有如此兴趣,而对赏石、藏石、颂石、画石趋之若鹜呢?他们对太湖石的情有独钟大致上可有这样几点原因:
1,道家哲学
诚如鲁迅先生所言,看懂了道家的历史就看懂了中国人的历史。
古人尊重自然、亲近自然,追求物我合一,将追求自由情怀寄于山水之间的审美理想。太湖石的天然随意使得它生而契合这一审美主题,让自然和随意被希望的期许所丰盈,为道家的道法自然观念提供了充裕的想象力着力点。
2,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核心体现
中国传统美学注重象征隐喻,有着对外形奇异的物象有着非同一般的热衷。崇尚“藉有形寓无形,藉有限表无限,藉刹那抓住永恒”,太湖石变化万千的造型为想象的驰骋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3,文人精神诉求的落脚点
太湖石特异的形态使得它与文学意象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为文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连接通道。让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气节与道德倾诉有了绝佳的归属感,因此文人则常以石来比喻个人的品格与操守,志向与抱负。
比如刘丹大师的这幅《翦淞阁藏太湖石》便以强调太湖石光线明暗观感的笔触,素写出内心的解构思想和解放视觉约束的,自律自制的表达欲望。
4,精神解脱
对现实世界的困惑与不解,对生活种种的消极,从而形成了部分人精神困境的难以排解。在寻求诉求和答案的道路上,寻求精神慰藉的载体时,太湖石则映入眼帘给予了他们良好的寄思有效途径。
因此,太湖石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为风水修正用品。在赏心把玩之余,以此作为助人转运、镇宅驱邪的媒介。被风水师常常念叨的“狮子守大门,老虎坐中堂。麒麟放白虎,貔貅送福报”即是如此,而太湖石天然诡谲神秘的形态又为这样的象征更添几分神话的色彩。
5,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对太湖石的精神寄养的同时,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退为进东方式的乐感文化、回归文化,有着极大的连续性。它符合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美学诉求和精神寄托。
回头再看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再到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这些动人的故事背后都是与石头的不解之缘。
到了今天,传统文化的审美觉醒正在一步步的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那么,当传统艺术的再次融入在当代艺术中之后,都有那些现实意义呢?
当代艺术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当代艺术是被称为艺术家基于当今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而这“当代性”不可能是凭空而生,兀自存在的,一个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成功之处就在于“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超预期性,而传统文化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审美与精神价值的丰厚积淀。它的灵魂就在于: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植根于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艺术家才能以更开阔的视野在取舍交融之间、在解构与重建之间进行符合时代审美的传承与创新,在中国传统艺术特有的审美形式与内涵之中提取元素进行艺术重铸和再创造。它是一个民族在不同环境、时代审美心理及精神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既有个性发展的自主空间,更有共性的人文传承特色。
抛却人文及文化的延展,让我们回归太湖石本身,来看看究竟那些特色使它从古至今占据着人们审美制高点,文诗书画的重心到底如何在它的身上立足。在这个历程当中,太湖石在人们的观念里发生了这样几个变化:
1,初识
843年白居易的《太湖石记》石破天惊,开辟了人们对于太湖石的审美鉴赏道路,让人们对太湖石在形态认识上进入初识阶段,以他瑰丽的笔触详细的记述了当时太湖石各种形态和现状,这是他眼中的太湖石:
又大声疾呼与他相同爱好的人,并断言与一代名相牛僧孺这样的人必将“后继有人”,趋之若鹜:
2,成为学问
宋代是文人的时代,与文化相关联的几乎一切因素都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对于审美的要求更为严苛和纯粹,这也是其浑厚富裕的文化土壤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在宋代人生活当中,尤其是文人达士的圈子内,有着这样的生活态度:
一句话:他们无不是在强调宋人的情调型、情韵型的生活认识和心态。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太湖石在宋朝成为一门专属的学问实则是情理之中。米芾出现了,痴迷于赏石的一位宋朝大家。他为太湖石定下了“皱、漏、瘦、透”的审美规则。
至此,太湖石的美学标准正式有章可循,有理有据。
“皱、漏、瘦、透”,对于这看似简简单单的四个字,需要详解的地方太多,需要单独展开来剖析,请继续关注本号后续文章分享。
3,全民共赏
千百年来,赏石、藏石仅是封建帝王将相、士大夫文人等有闲阶级的独霸娱乐。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提高,广大劳动人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赏石、藏石已经成为群众性的日常文化活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个可喜的社会变化。
近现代的太湖石则更加贴切这一点。
太湖石的美学价值正在被逐步开发和利用,许多专家对包括太湖石在内的各种奇石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并将资源逐步进行挖掘、再造、宣传,为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玩赏奇石之风的复苏,灵璧石、英石等古典赏石才重新进入了现代人的视线。尤其是各地的地园林古建以及家用摆件方面,延展范围较广,甚至在日韩等国也都深受国际友人的青睐和侧目。
推而广之来看,今天的太湖石已经在传承融合中逐渐的发展为生活中多个方面拥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太湖石大致上可在以下几个地方有所体现:
1,园林装饰观赏 :这是最常见的使用方式,单纯的强调太湖石的观赏价值。园林中太湖石的特置石峰、花台布置、厅堂踏步、亭前台级、山石几案、引石点缀,以及嵌壁叠石等均是常用的表现形式。几乎每个有古典风味的风景区都少不了它的影子。
2,假山花台 :这是最常见的使用方式,单纯的强调太湖石的观赏价值。叠山造景是把假山作为艺术符号,融人景观之中,其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深厚,是丰富园林景色、表现我国园林风格的重要手法。比较有名的,诸如玄武湖公园、古林公园牡丹园的牡丹种植花台等,均是用太湖石叠成的。
3,道路装饰 :如道路两侧的的布陈点缀,可使园路两侧、建筑物迂迥转折空间变换处景致更富于变化。另外可以增加道路两边的观赏度、减少开车时候的视觉疲劳,增加道路本身整体的视觉感等。
4,家中花器、摆件等较小规格的日用置器 :这样的太湖石,体格小,但形神兼具,尤其集中于太湖石奇、秀、韵上的着力表现。脱胎于传统太湖石同时结合现代人们的生活特色,与现代人的生活贴合紧密。依托于现代化的制作工艺和审美理念,突出生活闲适情趣的一面和再现。不需要过多的或复杂的布置,随心摆在几案、桌台、书房、厅室就可以有着很好的美感享受。
这也是我们茶诵·太湖石系列的重点和核心所在,请关注茶诵后续分享,为你打开一个“缺了啥都行,但是缺了太湖石我真活不下去的”生活方式。
它是生活美景展现的一种主要方法,与人交流的重要手段,可使人得到移步换景的艺术享受。而叠山造景是把太湖石等奇石作为艺术符号,融人景观之中,其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深厚,是丰富园林景色、表现我国园林风格的重要手法。
在今天民族文化不断的自觉过程中,传统美学的影响力日渐凸显,希望你且不要掉队了。
莫怕,茶诵还为你准备了它们:
1,《 茶诵·太湖石简史05:一份超过150亿年的美和恩怨情仇 》
2,《 茶诵·太湖石简史10:他们明明早已走上世人巅峰,却还能依靠收藏奇石再火一把 》
………………………………………………………………………………………………………
注:本文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赏石活动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正因为这些文化的记忆、文化的信息、文化的符号,给予了观赏石更多更深的人文内涵,使之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文化载体。赏石已经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元素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表达赏石意境的文化赏析方式,逐渐受到赏石人的重视。
所谓文化赏石,是指人们对观赏石从感性的鉴别到理性的赏析活动,对其表现的物象用文学的眼光、艺术的形式、绘画的理解、诗歌的语言,将其内涵充分表述出来,以期达到较为准确的诠释。
一般的赏石活动,人们往往只简单的对一块石头进行肤浅的形象判断之后,就草率地命题了事,很少用科学的、文学的、艺术的眼光去深入观察、理性赏析,以企求得最大程度的主题展现,忽视了文化赏石的重要。
而真正的文化赏石,则是由感性到理性、由表面到深层、由文化到艺术的转化和升华过程,也是对石头的意境和内涵进行深入发掘与艺术创造的过程。当然,这与赏石者的文化素质、审美心理、情绪张弛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赏石的核心是由表及里的艺术鉴赏、人文欣赏,必须对一方石头包含的所有文化信息符号,进行深刻地分析、审慎地揣度,进而在点化主题、情感表达、意境升华时,能够完美运用和把握。这就是运用多种文化元素进行赏石的作用。
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的观察与了解之后,才能确定其核心与实质,文化赏石也不例外。文化赏石必以开放的心态,须兼收并蓄,与不同门类的艺术广泛交流,孤芳自赏的赏石现象,是文化赏石的最大弊端。
“千岩万壑来几上,中有绝涧横天河。”这是元代赵孟頫咏《水岱岳》石的名句。他把几案上的水石观赏放大到山川天地之间;苏东坡在《壶中九华》咏石诗“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的佳句里,赋予了对大自然的深切之爱。“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是清代大文学家、诗人赏石家曹雪芹的赏石画之作。
古代文人墨客都能够充分运用诗词的解析功能,通过与爱石的对视、爱抚、对话,以情达意,以物尽兴,让一方看似寻常的石头富含了更多的文人气息,真正达到了人石合一的忘我境界。
诗词歌赋则通过对文化赏石中主题的描述和意象的营造,抒发个人的不同思绪,表达自己的不同心境,使观赏石具备更加丰富的文化魅力,这也是我们提倡包括诗词歌赋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文化赏石的目的所在,也是对文化赏石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文化赏石,既是传承和弘扬民族赏石文化的需要,也是更新赏石理念、发展赏石艺术的必须。
只有用文化赏石的态度和视角去爱石赏石,学习国学和历史、学习文化和艺术,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和艺术造诣,学会文化赏石、艺术赏石,才能在赏石活动中注入更多、更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提升精神境界,促进赏石文化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
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奇石有东坡肉形石、岁月、小鸡出壳和中华神鹰。东坡肉形石现藏于“台北故宫”,因其栩栩如生的外形成为了四大奇石之一。岁月属戈壁石类,这块奇石约为成人拳头大小,酷似一位西洋老妇人头像,鼻子、嘴巴、额头上的皱纹和头发宛如真人,能够形成人脸状的奇石,而且眼睛、嘴、下巴等器官的比例与真人的比例是如此近似,甚至皱纹都有,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最精巧和最具争议的当属小鸡出壳,属于天然玛瑙奇石。此石似一只色泽淡黄毛茸茸的小鸡从蛋壳内向外张望伸头欲出,形象逼真、色泽艳丽,小鸡出壳的整体造形以及局部形态都与实物相仿,然而业内人士对于其天然属性却存在疑问。中华神鹰属黄龙玉石种,出自广东紫金南母寺。这是一块神话传说中天然形成的奇石,弯弯的鹰嘴、犀利的眼神、完美的线条形神兼似,配上金**的玉质,大小又与真鹰比例一样,让人不得不感叹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中国四大奇石都因形神具备才能称之为奇。
奇石是大自然留给我们难以再生的宝贵财富,奇石收藏在中国流行已久,而且形成了以奇石为载体的奇石文化。石头本无意,人类形成的种种文化基质给石头增添了人文的力量和色彩,折射出人类丰富的文化意蕴。
四大奇石之首太湖石:我们的生活已经彻底摆脱不了它了
本文2023-10-06 03:37: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2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