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赵姓的由来和始祖,赵姓历史上有那些名人?
起源主要有三:
①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远祖为伯益,得姓始祖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九世孙,是周穆王时著名的驾驭马车能手,因功被周穆王赐予赵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其后在战国初年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②皇帝赐姓。如北宋太宗时,党项族拓拔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宋神宗时赐木荣姓名赵思忠;宋哲宗时赐河湟羌族隆赞青唐陇拶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丁受赐姓名赵怀义;辽政权光禄卿马植因有功于宋室,宋徽宗赐他姓赵,名良嗣;南宋初年,鲜卑族人宇文虚中图谋救出被金朝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因寡不敌众被杀,南宋朝廷赐他姓赵。另外,自唐代起,就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尤以宋朝为最,犹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亲赐,据明弘治二年(1489)碑记,当时的犹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等十七姓,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加入中国籍的犹太医生俺诚,以“奏闻有功,钦赐赵姓”。清朝康熙年间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赵泱乘也是犹太人。明太祖朱元璋对归顺的蒙古贵族宽大优待,分别赐予汉族汉名以示褒扬。有个蒙古贵族其巴图,受赐名叫赵忠美,他们后代也就姓赵了。在古代,一人受赐国姓,举族以为荣耀,全体族人均改姓国姓,这极大地扩充了赵姓人口。
③少数民族改姓赵氏。随着历史发展,本为汉姓的赵姓,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赵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时云南白蛮部落、唐代胖柯蛮等中也有赵姓。如西汉匈奴人赵安稽,越族人赵光;五代白族人赵善政;元代蒙古族人赵国宝,藏族人赵阿歌昌;南宋瑶族人赵瑞封;清代壮族人赵克广、赵荣正、赵荣章等。辛亥革命后,满族爱新觉罗氏、喜塔喇氏、阿颜觉罗氏、觉尔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阿塔觉罗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姓者。此外,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赵的也不少。
始祖:造父。
黄士陵早期的印作,受到浙派陈曼生印风的影响,但对邓石如、吴让之,似乎尤为心折,这取向在三十岁以後的一个阶段中表现得极为突出。 士陵字牧甫,一作穆父、穆甫,晚年别署黟山人、黟山病叟、倦叟、倦游窠主,先後又有蜗篆居、延清芬中室、旧德邻屋、古槐邻屋等斋号。道光二十九中华年(一八四九年)出生於安徽黟县黄村一个颇有文化气氛的家庭中。父黄仲和博雅能文,擅於篆学,这无疑对黄士陵一生的志趣产生最初而又重要的影响。黄士陵自幼研习书刻,在乡华间颇有声名。然而青年时代厄运却屡屡向他袭来:先是家园被毁而失学,不久父母去世,“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计,溷迹市井十余年” (《末技游食之民》边跋),这是黄士陵晚年追抚往昔时的自况。但他对书画篆刻的追求始终未曾稍辄,从他大约三十初度时在南昌创作的《心经印谱》来看,对於治印的技法已很娴熟,布局和刀法的样式饶有变化。 一八八一年,三十二岁的黄士陵游艺广州,他的才器很快为当地的不少文士、显宦所赏识,使他有了一层抱负的天地,这对他一生的艺术发展是至为重要的转折。他在广州先後住了十九年,留下了大量的印作。其间,他一度任北京国子监南学。不久,被延入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吴大徵所设的广雅书局,後来又曾受邀於湖广总督端方幕府,从事经史、金石图籍的校刊、编拓。著名的《十六金符斋印存》及《陶斋吉金录》等书即是他襄助编拓的。他因此也获得了研究大量金物石文字资料的良好机缘。黄士陵在古文字学及碑刻、玺印学方面的精深修养,在晚华清印人中是十分超卓的,而这主要是他励志自学的结果。他又擅於书画,校书之余,鬻艺自奉而始终无意仕进,安於“末技游食”的廉介生活。光绪三十四年(一九零八年),黄士陵终老故乡。
黄士陵早期的印作,受到浙派陈曼生印风的影响,但对邓石如、吴让之,似乎尤为心折,这取向在三十岁以後的一个阶段中表现得极为突出。他在刻於光绪壬午(一八八二)的“笔端还有五湖心”印华款中提到:“余钻仰攘之先生篆刻有年矣,以不得毕睹其手作为恨”,当从蒋乃勋处见到吴氏残谱时,欣喜无量,“静观竞夜,颇觉有得”,其对攘翁的推崇,以至於此。从黄士陵创作《心经印谱》至移居广州之初的几年间,攘翁印式一直是他创作的楷则,心摹手追,无论篆法,线条,皆能神貌毕肖,浙派的风貌渐渐脱去。但他的运刀与吴让之颇有不同,让之以轻浅的冲刀刻印,黄士陵这时期的学吴之作则以切刀来刻,这固然有如他所说未睹吴氏原石的原因,同时也可以看到当时广泛流行的浙派技法对他的潜在影响。但我们从另一角度思考,黄土士陵以不同的运刀方法而获得意会貌合、出入无迹的效果,不具备非寻常的敏捷深刻的艺术审美理解力和精微的表现力,是难以想象的。这种过人的天分,正是他後来能够很快地脱出前人藩篱、独辟畦径的素质条件。
大致以一八八七年进入广雅书局校书堂为契机,黄士陵的印艺发生了很大的飞跃。这一时期他大量接触到的三代秦汉金石文字促使他悉心探索印外求印的途径。借鉴的范围拓展了,由取法皖浙转而远师秦汉,这是他印风创变的基本因素。此期间的作品无论在构圆形式、人印文字和刀法表现上都显示出多方求索的倾向。取意战国官私玺和秦汉白文的样式并以雅正的风貌一以贯之,渐次成为创作的一个特征。金文、缪物篆、汉隶以及各具异趣的权量、泉币、镜铭、砖文、石刻等文字素材他都能参化为用而无支离勉强、寒伧琐散之相。作品的意趣丰富了,这与早先比较单一的以攘翁为依归的创作主旨是迥然不同的。印风的转轨,在刀法表现上似乎更为鲜明,宛转、 犀利、多尚露锋的刀法,走向匀净、厚实、平正敛锋,其薄刃冲刀的方法也从此稳定下来。这无疑是他精研汉印并经过单刀、切刀等表现技法的比较後的选择,同时,也显露出与晚清另一印家赵之谦的某种相契,应当承认,黄氏印风的演变与最终形成的格调,其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他的取资很广,这一点,晚清印坛上大约也只有赵之谦堪足并论,他後於赵之谦,并且是实实在在地探索过赵氏印艺的。他说:“赵益甫仿汉无一印不完整,无一画不光洁,如玉人治玉,绝无断续处,而古气穆然,何其神也” (《欧阳耘印》边跋)。可见其深得三昧。在黄士陵此期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与赵之谦“说心堂”、“郑斋金石”、 “同孟子四月二日生”、“赵之谦印” 一类印作之间的承转轨迹,而且他自己也不讳言仿摹过赵印。在“南皮张之洞字孝达”一印边款中他就申明是“仿赵撝叔九字印”,反观印作,更使我们感华到这不是“姑中大其号” 一类的虚托,我们认为在他广泛摄取三代秦汉的传统、探求新路的过程中,赵之谦给予他的某种启迪是不可忽视的。这种启迪表现在刀法上并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在审美观创作观的以“雅正”为尚的旨趣上。赵之谦认为:“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黄士陵则说:“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季度长年》边跋),可谓同气相求,黄士陵中年以後的创作正是恪守着这样主旨:在平易正直中寓巧思,在光洁完整中求古穆。他的作品,文字布白着力追求自然体势而不作怒张异态,运刀则在挺劲峭利、简练平实中体现圆腴丰厚。以恬静的基调融人险绝、灵动的变化,善於在平淡无奇的印面中通过恰当的夸张,达到化静为动的效果。但这一切都复归於浑然无迹,从而表现出端庄雍容的气象。如果深入加以分析,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首先得力於他将吉金文字与汉印文字及其布局规范有机地自然地统一於方寸之间,他并未“纯粹”,然而他将看似相违的文字体势调和得无迹可寻,达到更为高层次的纯粹。这是黄士陵超越前人的独到之处。他的弟子李尹桑曾说: “悲庵之学在贞石,黟山之学在吉金,悲庵之功在秦汉以下,黟山之功在三代以上”。但又不仅仅如此。黄士陵的卓越之处是将吉金与贞石,三代与秦汉揉合为一,形成了特有的印文体势,没有深厚的学养和驾驭文字的高超能力这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黄士陵与赵之谦在艺术观上的相契,甚至在某些技法上的借鉴,并没有使他在艺术风格上随之靠拢而恰恰是相反,比如说,赵之谦的某些“让头舒足”的印文体态,在黄士陵中晚年的印中是完全见不到的,他取法浙皖两宗和远师秦汉也不能使之步人泥古不变的歧路。有容乃大,广博的识见和深厚的修养是造就艺术上卓然独立品格的必然条件。黄士陵印风发展的过程分明印证了这样的哲理。这对我们今天的印人是很有教益的。
这样,黄士陵在四十岁後形成了属於自己的强烈的个性风格,以後未再有大的变化而逐步趋於精能老到。随之而来的是他一生中又一个创作的高峰期。
暮年的黄士陵,作品更趋气势沉雄,刀法亦益为朴茂浑穆。收入谱中的“古槐邻屋”、“方文隽印”等作品是他去世当年所刻,虎虎生气,神韵流逸,全无襄年景象。惜乎过早的退隐,过早的辞世,使得他未能留下更多的晚年作品。
黄士陵的边款风格,在清季印坛上也是不同凡响的,除了文辞隽永严谨之外,在技法上也不蹈故常,他曾学过邓石如的双刀行书款,又一度改用切刀楷款。後受六朝碑刻书体人款的启发,遂以稳健的推刀法变而出之,含蓄质朴,结体尤见古拙错落,在林林总总的印款艺术园地里独标一帜。他在艺术上的全面创新性格,由此也可见一斑。
在黄士陵的艺术生涯中,篆刻的成就较之书画来说更为显著,数量亦丰。但由於一生“湖海飘零”,原石星散四方,存世无多,他的印谱,除生前所辑《心经印谱》及《黄穆甫印存续补》稿本外,在去世後以黄少牧编集的《黟山人黄牧父先生印存》为大宗。另有钤拓本数种,惜流传未广。随着岁月的推移,其在明清篆刻史上的地位,人们的认识愈益清晰,黄士陵印艺印风的流布,也早巳大大超出岭南的范围。
一、寻根溯祖 :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
周穆王传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叔带的12世孙赵襄自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
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二、迁徙分布 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时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三、郡望堂号3 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赵氏还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涣" 、"爱日"等为堂号。 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 涿 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四、历史名人 赵匡胤:本为后周大将,"陈桥兵变",代周为帝,建立宋朝,立国320之久,使赵姓的宗族声望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赵文渊:北周著名书法家,擅长楷、隶书。当时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时奉命编定了一部六体书法字典。 赵 胜:平原君,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是赵氏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人物。 赵 雍:即赵武灵王,他提倡"胡服骑射",始创骑兵,这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大进步。 赵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 赵之廉:清代杰出书画家、篆刻家。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为"清末三大画家"。 赵 翼:明代史学家、文学家。长于史学,考据精赅,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家。精于正、行书和小楷,其笔法园转遒丽,人称"赵体"。 赵 云:三国时蜀国大将,为"五虎上将"之一。 赵公明:相传秦时得道于终南山。人称之为"赵公元帅",被奉为"财神"。
5、赵之琛(1781-1852),钱塘人。字次闲,号献父、献甫,又号宝月山人,斋号补罗迦室。蝶隐园书画杂缀作赵之瑛。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和书画家。
-赵姓
绪论
第一章 印以示信:玺印的起源
一、古代文献中关于玺印的记载
二、商三玺的发现和研究
三、古陶器铭记上遗存的玺印早期形态
四、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印史有待于新资料的发现
第二章 印无定制:战国古玺的分类、分期和分域
一、战国古玺的形制与分类
二、古玺的用途
三、古玺的断代和分国研究
四、齐系古玺
五、燕系古玺
六、三晋系古玺
七、楚系古玺
第三章 天籁之美:战国古玺的艺术成就
一、古玺的文字变化和章法构成
二、不同地域的风格特征和艺术特色
三、精湛无比的战国私玺
四、注重装饰趣味的吉语玺和成语玺
第四章 统一印制:承前启后的秦印
一、战国时期的秦系玺印
二、秦代官印制度的建立
三、皇帝六玺是秦官印的标准模式
四、秦印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五、秦私印比秦官印更有艺术魅力
第五章 汉官威仪:汉代官印制度及沿革
一、西汉官印和汉代官印制度的确立
二、新莽时期的创新与变革
三、规复旧仪的东汉官印
四、汉代官印的制作与管理机构
五、铸印与凿印
第六章 印之韶乐:汉印风格的典范意义
一、汉印风格的完善和汉印的历史地位
二、缪篆文字的规范意义
三、异彩纷呈的汉代私印
四、玉印、鸟虫篆、殳篆、肖形印
第七章 汉印尾声: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制与特征
一、沿袭汉制的三国官印
二、回光返照的西晋官印
三、东晋和十六国官印
四、南北朝官印
五、六朝私印
六、从泥上到纸上
第八章 一泥封关:古代封泥制度和封泥的艺术价值
一、古代文献中关于封泥的记载
二、简牍的封检和封泥的施用
三、封泥的大量出土与著录
四、战国封泥,秦封泥、汉封泥
五、封泥的艺术借鉴价值
第九章 官样文章:隋唐及其以后历代官印
一、隋代官印制度的变革
二、唐代官印特有的形制:蟠条印
三、宋代官印与九叠文的出现
四、融入少数民族文字的辽、金、西夏官印
五、远离篆刻家视线的元、明、清官印
第十章 大俗大雅:元代押印的起源、类型、特征及艺术价值
一、押印源于手书花押
二、花押曾是宋代宫廷中的时尚
三、元代押印的类型和特征
四、元押印的艺术价值及影响
第十一章 艺术觉醒:唐宋时期印章由实用向艺术的转化
一、文人参与是古代实用印章文化品质的保证
二、书画鉴藏印的发端与发展
三、南唐、宋、金御府收藏印
四、早期收藏印在篆刻史上的意义
五、宋代文人的书画款印
六、宋代金石学的兴起和集古印谱的出现
第十二章 印坛复古:元代篆刻的成就与影响
一、元代文人复古主义的印学主张
二、元代集古印谱的盛行
三、元代文人印宗秦汉的艺术实践
四、元代开始出现自篆自刻的艺术家
第十三章 猗欤盛哉:明代文人篆刻的兴盛
一、默默无闻的明初印坛
二、走上繁荣的明代中期篆刻
三、明代中后期印坛开宗立派的风云人物
四、精彩纷呈的集古印谱和印学理论专著
五、明代后期印人流派的划分
六、明末印人汪关、朱简、梁裹
第十四章 以印寄怀:清代前期篆刻的遗民之风
一、遗民印人和前朝印风
二、隐于扬州创立徽派的程邃
三、林皋为首的虞山派和王睿章为首的云问派
四、活跃的东皋印人
五、不列门派而成就卓著的印人
第十五章 顺天适我:清代中期印学繁荣的前奏
一、特立独行的山东印人高凤翰
二、名重一时的江浙印人金农、汪士慎和高翔
三、郑板桥和四凤楼印谱
第十六章 双峰并峙:清代中期浙派崛起和徽派振兴
一、浙派概述
二、浙派开创者丁敬
三、浙派前期印人蒋仁、黄易、奚冈
四、浙派后期印人二陈、赵、钱
五、徽派概述
六、邓石如的游艺生涯和以书入印
七、巴慰祖与“歙四子”
第十七章 大师迭出:晚清印坛达到极盛
一、书印合一、抱道自高的吴让之
二、心高气盛的天才艺术家赵之谦
三、以诗书画印负重名数十年的吴昌硕
四、以布衣佐于卿相之间的黄牧甫
第十八章 群星璀璨:近世印坛的繁荣景象
一、海派与粤派,是吴昌硕、黄牧甫印风的延续
二、新浙派和师古出新的印人
三、端严秀雅突过前人的赵叔孺
四、大刀阔斧惊世骇俗的齐白石
五、近代印学社团和西泠印社
姓氏源流
赵(Zhào 赵)姓源出有四:
1、出自赢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
2、以国为姓。造父的后代奄父,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为晋文侯御。这样,赵氏便进入晋国,后世事晋为大夫。周威烈王时,列为诸侯,开国君主赵烈侯,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后被秦国所灭,赵国公族以原国名命姓,遂成赵姓。
3、为少数民族姓氏。历史上少数民族亦有赵姓,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唐代有赵曳夫(“南蛮”人),等等。他们的后代都沿袭姓赵。又,蒙古族要术甲氏改姓赵。
4、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及宇文复姓的历史人物,赐姓赵氏。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迁徙分布
赵姓的发祥地在今山西省境。秦初,始皇派赵公辅任西戎地区的行政长官,居住在天水。其后代就定居在天水,随后很快就繁衍成当地一大望族。同时,赵王赵迁因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后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推进到今广东、广西。赵氏南迁始于三国之时,由涿郡赵氏赵匡胤建立的北宋,使赵姓人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赵构建立的南宋,使得赵氏在江南地区得到了大举繁衍发展。同时,北方的赵姓也在东北三省得到了播迁。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
■历史名人
赵 胜:战国时赵国贵族,又称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
赵 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善用兵,因功封马服君。
赵 云:三国时蜀汉名将,河北正定人,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 胆”。
赵 翼:明代史学家、文学家。长于史学,考据精赅,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赵公明:相传秦时得道于终南山。人称之为“赵公元帅”,被奉为“财神”。
赵飞燕:汉成帝皇后,善长歌舞,由于体态轻盈,据说能“掌上舞”,故称“飞燕”。汉嘉鸿三年,成帝微服出巡,见歌女赵飞燕艳丽非常,便召她入宫,宠爱有加。不久成帝又召其妹赵合德入宫,封赵氏姊妹为婕妤,从此赵氏姊妹贵倾后宫。为进一步巩固地位,赵飞燕诬告许皇后,又指班婕妤有邪媚之道,由是成帝遂废许皇后,另立赵飞燕为后,封赵合德为昭仪,二人极得恩宠。至平帝即位后,赵飞燕被贬为庶人,自杀身亡。后人称“燕瘦环肥”的“燕”就是赵飞燕,比喻体态瘦削轻盈的美女。
赵匡胤:后周名将,“陈桥兵变”后,代周为帝,建立宋朝,立国320年之久,使赵姓的宗族声望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赵文渊:北周著名书法家,擅长楷、隶书。当时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时奉命编定了一部六体书法字典。
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家,浙江吴兴人。其人精于正、行书和小楷,其笔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
赵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
赵之谦:清代杰出书画家、篆刻家,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为清末三大画家。
■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汉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甘肃省水市)。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
涿 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省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南阳市。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下邳郡: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颖川郡:秦灭韩,以所得韩地置颍川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治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东魏迁治颍阴(后为长社,即今许昌)。隋唐为许州颍川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平原郡:汉平原郡,治平原,在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西南一带。隋唐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汉唐平原郡辖区也不完全相同。
汉阳郡:①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魏恢复天水原名。北魏有两个天水郡,都在今甘肃省甘谷境内,北周废。隋又曾以成州为汉阳郡。②五代后周置汉阳军,即今武汉市汉阳。�
2、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此外,赵氏的主要堂号还有:“天水堂”、“孝思堂”、“谷治堂”、“萃涣堂”、“爱日堂”等。
■宗族特征
1、赵姓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赵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枭雄武将,均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
2、家乘谱牒繁杂明了。
3、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治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歧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人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
■赵姓宗祠通用联
〖赵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日联冬夏;
雪梦罗浮。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说春秋·贾季称赵衰为冬日之日;赵盾为夏日之日。下联典说隋·赵师雄冬日过广东罗浮山遇一美人共饮,醉卧而醒,见身边乃梅树一株。
中令世泽;
半部家声。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说宋·赵普尝为中书令。下联典说相传其有“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太宗致太平”之说。
风高琴鹤;
图绘麒麟。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说宋·赵抃政清廉简易,知成都,以一琴一鹤相随。下联典说西汉·赵充国,图像麒麟阁。
系承造父;
望出太原。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说造父为颛顼帝裔孙伯益十三世孙。
投书饮泣;
留履遗爱。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晋·赵至,少时诣师受业,闻父耕叱牛声,乃投书饮泣曰:我小未能奉养,使老父不免勤苦。下联典自明·赵豫,官松江知府,及去,老幼攀辕,留一履以志遗爱。
图麟世泽;
金城标美。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说汉赵充国。下联典说宋赵抃。
金城标美;
玉尺流徵。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西汉·赵充国,以七十高龄驰马金城,招降破敌。下联典自唐末·赵光逢,以文行知名。时人以其方直温润,称之为“玉界尺”。
派衍天潢;
家传清节。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赵匡胤为北宋开国皇帝。下联典用北宋·赵抃,卒谥“清献”。
箕骑天上;
丝绣平原。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南宋·赵鼎,自题铭旌曰:“自骑箕尾归天上,乞作山河壮本朝。”下联黄自赵胜,号平原君,礼贤下士。唐·李贺有诗云:“买丝绣作平原君。”
冀州世泽;
天水家声。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赵氏来历,西周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去西方巡狩(传说去会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因徐偃王反叛,造父驾车日驰千里,得以大破徐偃王,造父被封于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古代称冀州。下联典出赵氏郡望为天水郡。
〖赵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手持半部论语;
胸罗数万甲兵。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太师赵普,世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下联典出南宋名相赵鼎,有《忠正德文集》。
古为帝王华胃;
今有琴鹤世家。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皇帝后裔。下联典出宋朝殿中侍御史赵抃,清贫如水,只有一琴一鹤。清代赵翼《奉命出守镇安诗》:“剧郡剑牛觇吏绩,傅家琴鹤本官箴。”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故居中堂门额匾上书有“琴鹤世家”四字,即本此。
但愿民安若堵;
何妨署冷如冰。
——赵申乔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清代文学家赵申乔自题联。
〖赵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建宋光邦称雄主;
工收擅画树大家。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赵匡胤。下联典指元·赵孟頫。
常山骄子英雄胆;
松雪道人绝妙书。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蜀汉·赵云。下联典指元·赵孟頫。
发棹唱持楫请命;
推针绝绣帛成图。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晋·赵简子。下联典指三国吴国·孙权夫人赵氏。
江上飞云来北固;
湖连沧海欲东游。
——赵之谦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清代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联。
跨虎执鞭号元帅;
舍身抗日称英雄。
——赵之谦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赵公明,人称“赵公元帅”,奉为“财神”。 下联典指抗日英雄赵一曼。
〖赵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灵爽永护江原父老;
忠魂犹壮蜀国山河。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三国蜀汉名将赵云庙联。
积善有徵,受德之估;
笃心自守,与道合符。
——赵魏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清代金石学家赵魏自题联。
虽有周亲,不如我同姓;
谁为宋远,率乃祖攸行。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自赵姓始祖得率于周穆王,赐以赵城。 下联典自宋代开国皇帝姓赵。
乃祖曾将半部论语治天下;
后人当以千秋俎豆祭堂前。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北宋军事谋略家赵普。
门迎珠履,平原之声誉昭宣;
陛锡铜符,京兆之风裁夙振。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战国·赵平原君赵胜,养士三千,下联典自皆着珠履。西汉·赵广汉,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廉明有威。
陛锡铜符,京兆之风裁夙振;
门迎珠履,平原之誉著昭宣。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赵广汉。下联典指战国时赵国宗室大臣赵胜,即平原君。
八百年聚族于斯,宋室同传宗室表;
二千石分符到此,明州来拜润州祠。
——赵佑宸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江苏省镇江赵氏宗祠联。
定天下致太平,除非汉祖唐宗,谁堪伯仲;
说本来论当世,好似巨川大日,各自东西。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赵氏宗祠联。
祠溯南迁,踵世爵八传,有农部高文、太常恩敕;
门开东向,俯平原三面,见榜山叠翠、剑海回澜。
——赵藩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云南省剑川赵氏宗祠联。
■附录:赵姓典故、趣事
〖一意孤行〗
“一意孤行”源于《史记·张汤列传》。
汉武帝时有两个官吏,一个叫赵禹,一个叫张汤,他们都位居九卿,而且是好朋友,但是他们的为人处世的做法却截然不同。张汤为人狡诈多变,赵禹为人忠朴廉洁,赵禹做官以后,门下一个食客也不招揽,就是公卿去拜访他,他也一概婉拒,有人托他办事,他也一律谢绝,所以人们称他是:孤立行一意而已。即执意地按自己的意志办事。
后来,人们把“孤立行一意而已”简化为“一意孤行”,用来表示办事时,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处理,而谢绝别人的意见。现在用它来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思独断专行。
〖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源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不几天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
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没有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转而来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打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虎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
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
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源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驾崩时,宦官赵高和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串通一气,假传圣旨,逼迫本该继承皇位的大公子扶苏下台,改立胡亥继承帝位。胡亥做了皇帝,即人们所说的秦二世。由于赵高帮助胡亥称帝出了大力,所以胡亥拜赵高为丞相。赵高做了丞相之后并不满足,还打算篡夺帝位,但是又害怕大臣们反对,于是便想先试一下自己的威信。一天,赵高趁文武百官朝见秦二世的时候,特地叫人牵一只鹿献给秦二世,并当着群臣的面指着鹿说:“这是马。”秦二世笑了笑说:“丞相弄错了,把鹿说成马了。”赵高没有理他,高声地问大臣:“这到底是马还是鹿?”群臣们有的畏惧赵高而不敢言,有的直言为鹿,有的为了计好赵高就歪曲事实跟着说是马。过后,说实话的人全被赵高杀死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了“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士燮
士燮(xiè)(137年-226年,《历代神仙通鉴》中被误记为杜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汉末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
士燮年少时师事学者刘陶,其后逐渐升任交趾太守。后被朝廷加职绥南中郎将,迁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在步骘接管交州时积极配合,归附孙权,被孙权加为左将军;
此后又因诱降益州豪族雍闿而迁任卫将军,进封龙编侯。任交趾太守四十年。黄武五年(226年),士燮去世,享年九十岁。有《士燮集》、《春秋经注》、《公羊注》、《谷梁注》等传世,今多已佚失。
士氏家族是汉末三国实力雄厚的地方势力,士燮及其三个兄弟共领四郡,占岭南疆土过半。在岭南及越南历史上,士燮威望极高,不在南越王赵佗之下。后越南陈朝追赠士燮善感嘉应灵武大王。
2、易醇
易醇,字公厚。广西梧州戎圩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科第29名举人,与其弟易猷同科中举,为时人称羡。
易醇性情纯朴谨慎,事亲至孝,不迷信鬼神,父母去世不要僧道做法事,只推崇《家礼》一书所制定的冠婚丧祭等礼节,一向保持一定的操守和道德准则。
历任江南绩溪、石隶、蒙城等县的县令,为官清廉,生活艰苦,排除腐败的政治,兴办有利于人民的事业,安抚和惩处恰当,受到百姓的信赖。辞官回乡10多年,年高德劭为乡人尊重。终年70多岁。
3、李百龄
李百龄(1789~1849年),字明伦,号仁山,祖籍梧州。历任知县、知州、知府,官至直隶长芦盐运使。他为人端厚,为官清正,任上政绩卓著,还乡造福一方,清誉远播。
4、李秀成
李秀成(1823年—1864年8月7日),初名李以文,汉族,出生于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李秀成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难。在金田起义参加太平军后,他作战机智勇敢,很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
天京变乱后,他与陈玉成、李世贤等力撑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军事上的胜利,并建立苏福省、天浙省,并且抗击英法侵略者,中兴了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为忠王,称“万古忠义”。
1864年6月,湘军攻陷天京,李秀成被俘后在狱中写下数万字的自述,追述自己的经历和太平天国的历史。8月7日被曾国藩杀害,年仅四十二岁。
5、许懿林
许懿林(?—1881),字粤樵,清代广西梧州三角嘴文澜桥畔人。早年考中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任景山官学教习。
咸丰三年(1853)被选取为大挑二等举人,以教职录用,任桂林府学教授兼管灌阳县学训导。不久任宣化县学教谕。懿林工书。
他诗才俊逸,七绝尤工,偶作水墨兰石,风韵清绝,还善于篆刻金石印章。懿林于光绪七年病故,享年69岁,著有《风雨怀人馆诗草》。子寿生为同治甲戌科进士。
——士燮
——易醇
——李百龄
——许懿林
——李秀成
赵崎睿 赵博雅 赵金玉 赵祥一 赵安义 赵彦淑 赵祥二 赵永安 赵桂培 赵 强 赵祥四 赵祥五 赵津敏 赵颜俐 赵晓曼 赵祥六 赵宇菲 赵大伟 赵 健 赵祥八 赵祥九 赵振钧 赵大伟 赵子锐 赵津禾 赵 丹 赵子祺 赵津敏 赵子琪 赵施岚 赵 磊 赵祥瑞 赵 松 赵思岚 赵敏敏 赵 震 赵浩名 赵津敏 赵宇菲 赵冬青 赵正灏 赵金玉 赵畦安 赵永刚 赵金玉 赵天广 赵津晨 赵天广 赵正颢 赵云慧 赵大伟 赵守红 赵正翔 赵子琪 赵亦红 赵奕含 赵 静 赵品红 赵继红 赵娟红 赵英红 赵雯欣 赵玉红 赵冬红 赵慧红 赵雯欣 赵惠红 赵 刚 赵晖红 赵增红 赵秀红 赵永红 赵敏红 赵 伟 赵 晶 赵丽华 赵殊红 赵方杰 赵双红 赵彦程 赵久红 赵桂秀 赵宝红 赵天红 赵立红 赵发淋 赵丽红 赵莉红 赵谨红 赵彦博 赵思红 赵宇菲 赵利娜 赵 燕 赵薇红 赵 薇 赵梦红 赵雨红 赵翌彤 赵 雪 赵晓霞 赵佳红 赵冰红 赵晓红 赵梓希 赵小红 赵宇彤 赵梓茁 赵国昊 赵仙妮 赵舒红 赵秋萍 赵桂秀 赵子卓 赵国庆 赵跃淞 赵乐红 赵逸红 赵国熙 赵婉红 赵鹏飞 赵子夫 赵守惠 赵守妹 赵小津 赵 阳 赵子丰 赵 林 赵潇红 赵子鹏 赵勇博 赵英红 赵 岩 赵国浩 赵国震 赵宇红 赵金红 赵胜蓝 赵蔓红 赵文雅 赵颖红 赵一红 赵 斌 赵义博 赵雅莉 赵铭政 赵伯耀 赵颖惠 赵其梅 赵显福 赵建辉 赵慧冬 赵冬慧 赵承康 赵欣洋 赵艳军 赵 冬 赵丽华 赵鑫洋 赵保全 赵俊光 赵梦洋 赵君仁 赵梦雪 赵君生 赵春雷 赵 潇 赵万红 赵 斌 赵千红 赵冬红 赵夏红 赵洁扬 赵洋洋 赵玉红 赵子阳 赵 阳 赵天兵 赵明阳 赵浩宇 赵子锐 赵 松 赵舒汶 赵同学 赵彦博 赵 峰 赵虞睿 赵霏儿 赵 冬 赵同国 赵舒洁 赵舒淇 赵金晓 赵音遂 赵春英 赵文昌 赵员睿 赵继红 赵要行 赵浩涵 赵少甫 赵文雅 赵秋叶 赵继放 赵纯荣 赵前程 赵 堇 赵祥宏 赵纯嵘 赵龙择 赵天择 赵梓君 赵祥宏 赵学东 赵玉红 赵纯容 赵孔智 赵 成 赵舒淇 赵 凯 赵传君 赵纯嵘 赵 慈 赵晏坛 赵 雷 赵祥宏 赵蓓蓓 赵丽君 赵智柔 赵振宇 赵慧茹 赵悦涵 赵音遂 赵梓右 赵音遂 赵华松 赵冠童 赵雪涛 赵员睿 赵来锁 赵羽馨 赵 蕾 赵 军 赵亦康 赵冠童 赵俊逸 赵 康 赵匡胤 赵 隆 赵俊锋 赵董轶 赵毅康 赵士霆 赵奇林 赵史诺 赵黎笋 赵董潇 赵 俊 赵春杰 赵钱吴 赵董蕾 赵梓圩 赵董洁 赵殊雅 赵方赤 赵吉萍 赵子竣 赵殊雅 赵 蕾 赵汉颖 赵长春 赵澜英 赵羚富 赵宏伟 赵红旭 赵红许 赵红霖 赵思淇 赵 潇 赵兰英 赵韬富 赵立明 赵立军 赵 红 赵力劲 赵 炫 赵琳培 赵增圻 赵艺敏 赵 青 赵 佳 赵作玺 赵澜洇 赵 晖 赵艺敏 赵鲁哲 赵静波 赵二毛 赵 晖 赵秀华 赵建明 赵 全 赵振涛 赵天宇 赵若轩 赵超然 赵建民 赵佳莉 赵程程 赵泳亮 赵 兮 赵 雄 赵志野 赵 艳 赵 烨 赵春燕 赵 二 赵 阳 赵泳亮 赵若予 赵 洪 赵宏海 赵予若 赵默予 赵若予 赵济世 赵若予 赵若语 赵建黄 赵泳亮 赵济世 赵国洞 赵 佳 赵德金 赵德金 赵一赵 赵德今 赵子优 赵 俊 赵一艳 赵 洞 赵艺文 赵志红 赵艺琳 赵 玮 赵人睿 赵 洋 赵艺文 赵家慧 赵艳军 赵 乐 赵 辉 赵喜贵 赵 兮 赵 刚 赵智达 赵林瀚 赵天楠 赵 兮 赵榆心 赵保生 赵 瑾 赵 彤 赵智达 赵桂平 赵 健 赵宽宽 赵 晨 赵 好 赵 宽 赵 睿 赵丽琴 赵 蕾 赵秋红 赵宝庆 赵 冰 赵 兮 赵丽亿 赵 轩 赵 智 赵秋红 赵 晶 赵 崴 赵晟尊 赵 妗 赵海洋 赵艳军 赵健普 赵 云 赵德全 赵艳军 赵雪艳 赵 梅 赵秋红 赵丽亿 赵秋红 赵 敏 赵笑忆 赵 宏 赵文敏 赵敏敏 赵 金 赵 敏 赵千永 赵 昀 赵 晶 赵秋红 赵智达 赵 敏 赵晶晶 赵秋敏 赵 银 赵灶森 赵 红 赵 敏 赵秋鸿 赵晨旭 赵秋红 赵 敏 赵安儿 赵 安 赵秋安 赵勇阼 赵 芹 赵晟昱 赵昊然 赵 晶 赵陆鑫 赵天开 赵晓萍 赵昱程 赵杜森 赵晓萍 赵 爽 赵陵玉 赵赵玉 赵荣玉 赵万玉 赵 俭 赵阳玉 赵 旸 赵阳春 赵阳秀 赵阳芝 赵阳丽 赵阳阳 赵阳洋 赵阳陵 赵阳万 赵阳秀 赵 万 赵晶晶 赵阳晶 赵阳妞 赵阳昀 赵 敏 赵阳美 赵阳翁 赵阳晶 赵阳元 赵阳安 赵阳郁 赵子豪 赵元郁
我想知道赵姓的由来和始祖,赵姓历史上有那些名人?
本文2023-10-06 04:02: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2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