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药子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红药子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方剂名·红药子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红药子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中药名·红药子 51 蓼科植物毛脉蓼的块根·《中医大辞典》·红药子 511 红药子的别名 512 来源及产地 513 性味归经 514 功能主治 515 使用注意 516 化学成分 517 红药子的药理作用 52 虎耳草科植物鬼灯檠的根茎·《中医大辞典》·红药子 521 红药子的别名 522 来源及产地 523 性味 524 功能主治 525 化学成分 526 红药子的药理作用 53 薯蓣科植物薯莨的块茎·《中医大辞典》·红药子 531 红药子的别名 532 来源及产地 533 性味 534 功能主治 535 化学成分 536 红药子的药理作用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红药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红药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红药子 1 拼音

hóng yào zǐ

2 英文参考

ciliatenerve knoeed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红药子:1方剂名;2中药名。

4 方剂名·红药子

红药子为方剂名,出自《普济方》卷三一三方。

41 处方

辰砂4钱半(研),乳香4钱半(研),硼砂1钱,明雄黄3钱,砒霜5钱,白矾6钱(火飞枯,研),麝香3分,虢丹6钱。

42 制法

上为细末,入净锅内与黄蜡和匀。

43 功能主治

痈疽,发背,毒肿,恶疮。

44 红药子的用法用量

随疮孔窍大小深浅,临时作条子插入疮孔中,1日1换。约用35次,令其毒肉净,却以膏药贴之。

45 摘录

《普济方》卷三一三

5 中药名·红药子 51 蓼科植物毛脉蓼的块根·《中医大辞典》·红药子

红药子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1]。

511 红药子的别名

又名赤药、朱砂七、猴血七[1]。

512 来源及产地

蓼科植物毛脉蓼Polygonumciliinerve (Nakai) Ohwi的块根[1]。主产陜西、甘肃、河南[1]。

513 性味归经

苦、微涩,凉[1]。入肺、大肠、肝经[1]。

514 功能主治

功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调经[1]。

①治扁桃体炎,胃炎,胃溃疡,肠炎,痢疾,尿路感染[1]。

②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1]。煎服:3~5g[1]。

③治外伤感染、出血,跌打损伤,痈疖[1]。研粉敷[1]。

515 使用注意

少数病人服后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肢麻及头晕等反应[1]。孕妇慎服[1]。

516 化学成分

本品含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酸及食用大黄苷(Rhapontin)等[1]。

517 药理作用

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对金**葡萄球菌,大肠、绿脓、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水浸液对多种呼吸道及肠道病毒有抑制作用[1]。大黄素甲醚有致突变现象[1]。

52 虎耳草科植物鬼灯檠的根茎·《中医大辞典》·红药子

红药子为中药名,出自《陜西中草药》,为《四川中药志》记载的慕荷之别名[2][1]。

521 红药子的别名

又名索骨丹、红药子、牛角七[2]。

522 来源及产地

虎耳草科植物鬼灯檠Rodgersia aesculifolia Batal的根茎[2]。分布陜西、甘肃、宁夏、河南、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2]。

523 性味

苦、涩,平,有小毒[2]。

524 功能主治

功在清热化湿,解毒,止血[2]。

1治痢疾,腹泻,白浊,带下,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咽喉肿痛,衄血,吐血,咯血,便血,崩漏[2]。煎服:45~9g[2]。

2煎水洗治子宫脱垂、痔疮、脱肛;研末撒治外伤出血;捣敷疮毒[2]。

525 化学成分

根茎含丁香酸、熊果酚苷、没食子酸、巖白菜素及其3甲醚、2,6二羟基苯乙酸甲酯[2]。又含黄酮苷、蒽醌苷、强心苷、鞣质等[2]。

526 红药子的药理作用

本品对标准株腺病毒、肠病毒、流行株腺病毒及单纯疱疹等有广谱性的体外抗病毒作用[2]。用酸水解后的提取物,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体外抑菌作用[2]。

53 薯蓣科植物薯莨的块茎·《中医大辞典》·红药子

红药子为中药名,出自《湖南药物志》,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薯莨之别名[3][1]。

531 红药子的别名

又名薯良、朱砂莲、山猪薯、红药子、红孩儿、金花果[3]。

532 来源及产地

薯蓣科植物薯莨Dioscorea cirrhosa Lour的块茎[3]。产贵州、江西、湖南、云南等地[3]。

533 性味

苦、涩,平,有小毒[3]。

534 功能主治

功在活血止血,清热解毒[3]。

1治产后腹痛,月经不调,崩漏,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腹泻,痢疾[3]。内服:煎汤,6~9g;研末,每次09~15g[3]。

2治外伤出血,研粉撒;烧烫伤,研粉油调涂;毒蛇咬伤[3]。捣敷或醋磨涂伤口周围[3]。

535 化学成分

本品含鞣质及皂苷等[3]。

536 红药子的药理作用

牡丹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

中文学名: 牡丹

别称: 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药、百雨金、洛阳花、国色天香、富贵花等

二名法: Paeonia suffruticosa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 虎耳草目 Saxifragales

科: 芍药科 Paeoniaceae

属: 芍药属 Paeonia

种: 牡丹 P suffruticosa

分布区域: 中国、日本、美国、法国

英文名: peony

概述

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尔近枝顶的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厘米,宽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浅裂,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柄长12~3厘米;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5~65厘米,宽25~4厘米,不等2裂至3浅裂或不裂,近无柄;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花单生枝顶,直径10~17厘米;花梗长4~6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大小不等;萼片5,绿色,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倒卵形,长5~8厘米,宽42~6厘米,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雄蕊长1~17厘米,花丝紫红色、粉红色,上部白色,长约13厘米,花药长圆形,长4毫米;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顶端有数个锐齿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时开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1]

株型

牡丹因品种不同,牡丹植株有高有矮、有丛有独、有直有斜、有聚有散,各有所异。一般来说按其形状或分为五个类型:

直立型:枝条直立挺拔而较高,分布紧凑,展开角度小,枝与垂直线的夹角多在30°以内。节间较长,新生枝年生长量在10~15cm,一般五年生株高40~50cm,高者达1m以上。如“首案红”、“紫二乔”、“姚黄”等。

疏散型:枝条多疏散弯曲向四周伸展,株幅大于株高,形成低矮展开的株形,枝条展开时与垂直线的夹角多在45°以上,新枝长,较软。如“赵粉”、“守重红”、“山花烂漫”、“青龙卧墨池”等。

开张型:枝条生长健壮挺拔,向四周斜伸开张,角度在上述两者之间,株形圆满端正,高矮适中,新枝年生长量6~8cm,一般五年生株高在30~40cm。如“状元红”、“银红巧对”、“金玉交章”等。

矮生型:枝条生长缓慢,节间短而叶密,枝条分布紧凑短小,年新枝生长量为2~4cm,一般五年生株高15cm高左右。如“美人红”、“罗汉红”、“海云紫”等为代表。

独干型:多为人工培植的艺术造型,具有明显的主干,主干高矮不等,一般在20~80cm。主干上部分生数枝,构成树冠(有的无树冠),形态古雅,酷似盆景,生长较慢,一般成型期需8年以上。如“十八号”等。

根部

牡丹根系发达,具有多数深根形的肉质主根和侧根。初生根始为白色,渐变为**至褐色,肉质白色,个别红色,肉质中心木质化,俗称“木心”。肉质部储有大量养份和水份供植株生长,一般来说,根深的植株枝叶茂盛,植株较高,根浅则枝短株型矮。牡丹因品种不同,其根型、数量也不一致,但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直根型:此类型的根深(四年生的牡丹根可入土80厘米以上),但根条稀疏,没有明显的主根,仅有几十条粗细均匀的粗“面条根”,根光滑、皮百,根上极少分生小根,根(加工后称“丹皮”)产量高,质量好。如“凤丹”、“赵粉”、“二乔”、“墨魁”等。这类牡丹多为药用兼观赏两用品种。

坡根型:此类根条粗细长短不一,分生侧根较多,交叉生长,俗称“鸡爪根”,多数入土较浅,斜坡角度大。如“青山贯雪”、“白玉”、“黄花葵”等品种,此类牡丹产丹皮质量、产量低于直根型,不适于药用栽培。

中间型:此类根条稀密适中,无明显主根,生有多数粗细均称、根皮光滑的“面条根”,平均入土深度在70~80cm,如“种生黑”、“姚黄”等,既可观赏,又可药用。

叶柄

牡丹的叶柄凹处多为暗紫、紫红、灰褐、黄绿等不同颜色,叶柄也有粗细、硬软、长短之分,长者可达40cm,短者不过10cm;叶柄的长短,特别是叶柄和枝条夹角的大小因品种不同差异较大,同时对花的观赏价值影响也较大,叶柄与枝夹角大,叶面平展或下垂,叶也较稀,如“墨魁”,花朵均着生在叶丛之上,形成花美叶秀,相得益彰的观赏价值;相反,叶柄较短,叶柄与枝条夹角较小,因枝叶紧密,花朵常藏在叶丛中,造成“叶里藏花”现象,大大降低了观赏价值。

胚芽

牡丹的芽外由6~8枚鳞片所包,所以牡丹芽又称“鳞芽”。牡丹以鳞芽越冬。牡丹的芽按功能和分化程度分为花芽、叶芽、潜伏芽和不定芽四种。

花芽:牡丹的花芽为混合芽,能抽枝、长叶、开花。着生在枝条顶端的称为“顶生花芽”,开过一次花的枝条,花茎便自行干枯回缩一段。着生在干枯花茎下部的叶腋间的花芽称为“腋生花芽”或“侧生花芽”。花芽一般都比较肥大饱满,剥除鳞片,可见“花胎”(即鳞芽内部的幼小花蕾)。

叶芽:叶芽只抽枝长叶,多数着生在花芽下部的叶腋间,也有着生在枝条顶端的,较花芽瘦小,萌发后发育成枝条。

潜伏芽:潜伏芽着生在新枝的最下部,形状瘪小,如粟粒,俗称“狗鳖”。平时不萌发,在花芽、叶芽或枝条受伤后才能萌发,其寿命较长,可维持10~15年之久。

不定芽:着生在根茎处的芽叫做“不定芽”。出土后抽生为萌蘖枝,俗称“土芽”。不定芽萌发力特强,是接穗、更新老枝(股)和增加新股的主要来源。不定芽当年不开花,生长旺盛者,在顶部当年可发育分化形成花芽,翌年开花。

牡丹在芽因品种不同在形状、颜色等方面均有差异,形态百出,各有特征。大体上有圆锥型、珍珠型、扁圆型、长锥型、鹰咀型等;各形状之间又有大小、鳞片的多少、芽质瘪瘦虚实等差别;颜色也有青绿、黄绿、土红、土黄、银灰、棕褐和不同程度的紫红等色;另外还有花色和混和色,是秋季分辨品种的主要依据。因此,单靠芽的形状、颜色等很难识别牡丹的品种,需靠长期耐心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每一品种鳞芽的特性。

分枝

因当年生效枝上节间长短不同,着生芽数及新枝萌发力强弱也不同,分枝的习性也有明显差异但分枝上有以下类型:

单枝型:当年生新枝节间长,着生芽较少,仅在基部1~2节部位或第1~3节部位上生芽,并且这些新芽中,当年仅有一芽萌发成为当年生新枝,该类型一般株高枝稀,如“姚黄”等。

稠枝型:当年生新枝节间短,着生新芽较多,一般3~5个,新芽发枝力强,每个新芽在当年都能抽出形成短枝,枝多较稠、丛生。这类品种的植株一般较矮,分枝密。如“瑛珞宝珠”、“丹炉红”、“脂红”等。

叶片

牡丹叶互生,由叶片、叶柄组成。叶形、大小、色泽、质地等因品种而异可分为以下几类:

大形圆叶型:全叶大而圆,长40cm以上,宽25cm以上,小叶宽大,圆纯而肥厚,呈广卵形或卵形;侧小叶边缘缺少;叶面多平展。如“王红”、“大胡红”、“墨魁”、“首案红”等。

大形长叶型:全叶大小同前,但小叶较狭长,呈长椭圆形,质较薄,边缘缺刻少而尖,叶较稀而平展或下垂,如“银粉金鳞”、“冰凌罩红石”等。

小叶圆叶型:全叶较小,长约20~30cm,小叶短而厚,边缘缺刻少而圆纯。如“葛巾紫”、“蓝田玉”、“美人红”等。

小形长叶型:全叶大小同上,但小叶较狭,边缘缺刻尖而上卷。如“脂红”、“烟龙紫”等。

中形叶型:全叶中等大小,长约30~40cm,小叶长椭圆形,边缘缺刻多且较尖又上卷,叶多斜伸。如“假葛巾紫”、“状元红”、“大棕紫”等。

另外,还有特殊的叶形。如“三奇集盛”,每个叶柄上只生三枚不规律的圆形叶片,比一般品种少三分之二,为二回一出复叶;又如“肉芙蓉”、“大棕紫”,每一叶柄上着生三组叶片,分为顶五后六共十一枚小叶,比一般品种多二片。

牡丹叶的颜色以绿色、黄绿色为主,个别品种的叶有深浅不同程度的紫晕;有的叶面上还缀有紫色或**的斑点;叶背面多为灰绿色和浅灰色,个别的品种(如“鹤白”)茸毛特别多。

花瓣

牡丹花大色艳,品种繁多。有的品种花器齐全,萼片、雄蕊、雌蕊发育正常,如“似荷莲”、“凤丹白”等;但有的品种雄、雌蕊瓣化或退化,形成了多姿形美的花型,五彩缤纷的花朵。

根据花瓣层次的多少,传统上将花分为:单瓣(层)类、重瓣(层)类、千瓣(层)类。在这三大类中,又视花朵的形态特征分为: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半球型、皇冠型、绣球型(传统上把皇冠型和绣球型称为起楼)六种花型。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直观地反映了花朵的各种变化形态。

有关牡丹专家学者与产区的科研人员一起,结合传统的分类方法,经多年实地观察研究及对牡丹花的解剖观察,摸清了花型及花朵构成的演化规律后,提出了新的花型分类,即把牡丹花型分为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千层台阁型、托桂型、金环型、皇冠型、绣球型、楼子台阁型。

单瓣型:花瓣2~3轮,10~15片,宽大平展,雄蕊200~300个,雌蕊4~6枚,雄、雌蕊发育正常,结实能力强。此类花型以“鸦片紫”、“石榴红”、“凤丹白”等品种为代表。

荷花型:花瓣4~5轮,20~25片,花瓣宽大,形状大小近似,排列清晰,雌蕊发育正常,结实能力强,但个别品种偶有雄蕊或雌蕊柱头瓣化现象。此类花型以“似荷莲”、“锦云红”、“玉板白”等品种为代表。

皇冠型:外花瓣2~5轮,宽大平展,雄蕊大部分或全部瓣化成细碎曲皱花瓣,瓣群周密高耸,形似皇冠。内花瓣排列不规则,瓣间常杂有正常雄蕊或退化中的雄蕊,瓣间也常残留有花药;雌蕊退化或瓣化,偶有结实。此类花型以“蓝田玉”、“胡红”、“姚黄”、“首案红”、等品种为代表。

绣球型:雄蕊充分瓣化,内外瓣形状大小近似,拥挤隆起,呈球形;雌蕊基本或全部退化或瓣化,无结实能力。此类花型以“豆绿”、“绿香球”、“雪映朝霞”等品种为代表。

菊花型:花瓣6轮以上,花瓣形状相似,排列整齐,层次分明,自外向内逐渐变小,并偶有瓣化,雌蕊5~11枚,正常生长或退化变小。有些品种柱头有瓣化现象,结实力较差,此类花型以“玫瑰红”、“丛中笑”、“银红巧对”、“锦袍红”等品种为代表。

蔷薇型:花瓣多轮,花瓣由外向内逐渐变小,雄蕊部分瓣化成正常花瓣,雌蕊退化变小或瓣化,结实力差。此类花型以“紫二乔”、“乌金耀辉”、“红霞争辉”等品种为代表

金环型:外花瓣2~3轮,宽大平展,花朵中心有部分雄蕊瓣化成狭长直立大花瓣,中心花瓣与外轮花瓣之间有一圈正常雄蕊成金环状,雌蕊正常或稍有瓣化,具有结实力差。此类花型以极少,以“白天娥”、“俊艳红”、“粉面桃花”、“玉美人”品种为代表。

托桂型:外花瓣2~5轮,宽大整齐,部分雄蕊瓣化成细长花瓣,瓣端常残留有花药或花药痕迹,瓣间杂有正常雄蕊,排列不规则而稀疏,雌蕊正常或稍有瓣化,具有结实力。此类花型以“淑女装”、“娇红”、“仙娥”、“三变赛玉”等品种为代表。

楼子台阁型:下方花雄蕊瓣化较充分,与正常花瓣形状相似,雌蕊瓣化成正常花瓣或彩瓣;上方花花瓣略大,数量较少,雄蕊基本全部瓣化或退化;雌蕊瓣化成正常花瓣或彩瓣,有的品种退化消失。此类花型以“赤龙焕彩”、“盛丹炉”、“玉楼点翠”、“紫重楼”等品种为代表。

千层台阁型:下方花瓣4轮以上,花瓣排列整齐,形状近似,瓣间不杂有雄蕊和退化的雄蕊。雄蕊正常而量少,或偶有瓣化,雌蕊退化变小或瓣化;上方花瓣量少,平展或直立,雄蕊量少而变小,雌蕊退化变小或瓣化。此类花型以“菱花湛露”、“脂红”、“寿星红”等品种为代表。

果实种籽

单瓣花结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结籽7~13粒,种籽类圆形。外果皮始为绿色,有毛,成熟时为蟹**,种籽为黄绿色,过熟时果角开裂,种籽为黑褐色,每公斤可称干种2400~3000粒。重瓣花一般结果1~5角,但种籽仅有部分成实,或完全不实;千瓣花类不结果和籽。

牡丹和芍药的区别:

最根本的区别:牡丹是能长到2m高大的木本植物,芍药是不高于1m的(宿根块茎)草本植物。

牡丹比芍药花期早。牡丹一般在4月中下旬开花,而芍药则在5月上中旬开花。二者花期相差大约15天左右。

牡丹叶片宽,正面绿色略呈**,而芍药叶片狭窄,正反面均为黑绿色。

牡丹的花朵着生于花枝顶端,多单生,花径一般在20cm左右;而芍药的花多于枝顶簇生,花径在15cm左右。

牡丹被称为花王。芍药被称为花相。

牡丹叶片偏灰绿,芍药叶片较有光泽。

牡丹比芍药花色丰富。

性喜温暖、凉爽、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喜阳光,也耐半阴,耐寒,耐干旱,耐弱碱,忌积水,怕热,怕烈日直射。适宜在疏松、深厚、肥沃、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中生长。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长不良。[2]

充足的阳光对其生长较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晒,温度在25℃以上则会使植株呈休眠状态。开花适温为17~20℃,但花前必须经过1~10℃的低温处理2~3个月才可。最低能耐-30℃的低温,但北方寒冷地带冬季需采取适当的防寒措施,以免受到冻害。南方的高温高湿天气对牡丹生长极为不利,因此,南方栽培牡丹需给其特定的环境条件才可观赏到奇美的牡丹花。

目录 1 拼音 2 虎耳草科植物鬼灯檠的根茎·牛角七 21 牛角七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化学成分 26 牛角七的药理作用 3 兰科植物多花兰的假鳞茎·牛角七 31 来源 32 性状 33 产地及生境 34 功能主治 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牛角七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牛角七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牛角七 1 拼音

niú jiǎo qī

2 虎耳草科植物鬼灯檠的根茎·牛角七

牛角七为中药名,出自《陜甘宁青中草药选》,为《四川中药志》记载的慕荷之别名[1]。

21 牛角七的别名

索骨丹、红药子、牛角七[2]

22 来源及产地

虎耳草科植物鬼灯檠Rodgersia aesculifolia Batal的根茎[2]。分布陜西、甘肃、宁夏、河南、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2]。

23 性味

苦、涩,平,有小毒[2]。

24 功能主治

清热化湿,解毒,止血[2]。

1治痢疾,腹泻,白浊,带下,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咽喉肿痛,衄血,吐血,咯血,便血,崩漏[2]。煎服:45~9g[2]。

2煎水洗治子宫脱垂、痔疮、脱肛;研末撒治外伤出血;捣敷疮毒[2]。

25 化学成分

根茎含丁香酸、熊果酚苷、没食子酸、巖白菜素及其3甲醚、2,6二羟基苯乙酸甲酯[2]。又含黄酮苷、蒽醌苷、强心苷、鞣质等[2]。

26 药理作用

本品对标准株腺病毒、肠病毒、流行株腺病毒及单纯疱疹等有广谱性的体外抗病毒作用[2]。用酸水解后的提取物,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体外抑菌作用[2]。

3 兰科植物多花兰的假鳞茎·牛角七 31 来源

牛角七为中药名,此药为兰科植物多花兰(Cymbidium floribundum)的假鳞茎。因其假鳞茎形如牛角.故得此名。

32 性状

多花兰为多年生附生草本。假鳞茎粗大,长圆形。须根丛生,肉质柱状。叶丛生,5—6枚,革质,宽条形,长可达85厘米。总状花序上生花7—l0朵,红棕色,芳香,花瓣向两边开展,唇瓣短,3裂,有紫红色缘及斜斑纹,中部有2条浅**脊。蒴果长圆柱形。3—4月开花,5—9月结果。

33 产地及生境

分布于红花、九冲等地。生长于海拔700米左右的巖石边。

34 功能主治

目录 1 拼音 2 藏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英文名 23 标准编号 24 处方 25 制法 26 性状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二十六味通经散 1 拼音

èr shí liù wèi tōng jīng sǎn

2 藏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Ershiliuwei Tongjing San

22 英文名 23 标准编号

WS3BC016295

24 处方

降香 50g 红花 50g 沙棘膏 50g 诃子 50g 毛诃子 25g 余甘子 50g 藏木香 50g 寒水石(制) 35g 藏紫草 50g 紫草茸 40g 藏茜草 40g 鬼箭锦鸡儿 75g 朱砂 10g 鬼臼 50g 硼砂 25g 羚羊角 20g 山矾叶 25g 蒺藜 30g 兔耳草 35g 甘青青兰 40g 假耧斗菜 50g 冬葵果 40g 小伞虎耳草 40g 巴夏嘎 40g 束花报春 25g 火硝 20g

25 制法

以上二十六味,除朱砂、羚羊角另研细粉外,其余共研成细粉,过筛, 加入朱砂、羚羊角细粉串研,混匀,即得。

26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粉末;气微香,味苦、涩。

27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

28 功能与主治

止血散瘀,调经活血。用于“木布病”,胃肠溃疡出血、肝血增 盛,月经不调,闭经,经血逆行,血瘀症瘕,胸背疼痛等。

29 用法与用量

一次 2g,一日2次。

210 规格

每袋装 20g。

211 贮藏

密闭,防潮。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二十六味通经散 《续名医类案》:[卷十]痞

内服参、托里,月余收口而愈。蒋仲芳治陈氏妇,年二十六,生痞块已十年,在脐上,月事先期,夜则五心发热

《脉症治方》:[卷之四]医案

红药子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方剂名·红药子 41 处方 42 制法 43...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