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很难读懂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佛教典籍很难读懂吗?,第1张

现在学佛的年轻人大多在抱怨佛教典籍难懂难读,那是由于他们看的佛书太少,同时也没有看到大部的佛经。比如大般若经、大涅槃经、华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等,至于阿含经,看的人就更少了。其实,如果真想看佛经,应该先由阿含经看起,接着看法华、华严、涅槃、般若,那么,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佛教经典比基督教的新旧约要浅显易读。佛经的特长是每以故事体裁的文学笔触,写出佛教的思想与境界——善用形象的描写及比喻来表达抽象的形上理境,所以,胡适以为佛经的翻译作品,要比中国的古文——骈体文率真得多,他说:“因佛教的经典重在传真,重在正确,而不重在辞藻文采;重在读者易解,而不重在古雅。故译经大师以‘不加文饰,令易晓,不失本义’相勉。”又说:“鸠摩罗什译出的经,最重要的是大品般若,而最流行又最有文学影响的却要算金刚、法华、维摩诘三部。”胡适尤其推崇维摩诘经是“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译出之后,在文学界与美术界的影响最大。”又说:“法华经虽不是小说,却是一部富于文学趣味的书。其中几个寓言,可算是世界文学中最美的寓言,在中国文学上也曾发生不小影响。”又说:“佛所行赞经,乃是佛教伟大诗人马鸣的杰作,用韵文述佛一生的故事”,“华严经末篇入法界品占全书四分之一以上,写善财童子求法事,过了一城又一城,见了一大师又一大师,遂敷演成一部长篇小说。”(以上均见“白话文学史”第九及第十章)我们知道,胡适并不信佛,他对佛法的见解,我们无法苟同,但他是近代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开山鼻祖之一,他却以为佛教的经典富有语体文学的崇高价值,那么试问:佛经是否真的难以读懂呢?除非你老早存有成见,否则你当不致于点头说“是”。然而,如果读到大小乘诸家的论典,那就真的要使你大伤脑筋了,特别是大小有宗的论著,那些陌生名词,那些精密结构,那些深邃思想,若非有相当高的佛学素养,看了便是仿佛是看的“天书”,纵然是学佛数十年的老佛教徒,如果不曾有过哲学思考及科学方法的训练,也只能望书兴叹而已;正像以一个“武侠小说迷”的读者,突然去读康德与黑格尔的著作,保证你也同样地不得其门而入。那么试问:这样情形的佛典,应该要它呢还是不要呢?除非你仅是一个下层文化中的成员,否则你当不致说一个“不”字。今日佛教文章难懂的问题,我想那是出于少数人的作风而来,比如有些食古不化的“佛学家”,硬是生吞活咽,患着思想的胃肠机能障碍,他们看书不经过大脑,便将书中的文字,断章取义,东抄西摘,凑成他们自以为是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连他们本人也没有弄明白,到了读者眼下,当然要“不知所云”了。至于思想性的佛学论著,那是供给研究用的而不是通俗用的,自然不能要求他们写得像西游记和水浒传一样,虽然近代的日本佛教界,已在试用西方的哲学名词表达佛教思想,但也不能全部西洋化,否则便不成其为佛教而失去了佛教的面貌。总之,若从传播的方式上说,佛教是绝对赞成文艺化或通俗化的;若从研究其思想的理论上说,佛教是不能不深邃化和精密化的。所以,我们固然要提倡通俗,却不该咒诅难懂。作者:圣严法师  编辑:汪云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开阔视野,拓宽境界。看一些名家推荐经典必读书籍,品味书籍给你带来的学识跟趣味。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名家推荐经典必读书籍,希望大家喜欢!

  名家推荐经典必读书籍分享:

名家推荐一、胡适开列的《中学国故丛书》目录

胡适(1891~1962),早年 留学 美国,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2年病逝于台湾。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尝试集》等。

1920年,胡适开列了《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以备中学生阅读。

1、《诗经》

2、《战国策》

3、《论语》

4、《庄子》

5、《荀子》

6、《楚辞》

7、《淮南子》

8、《论衡》

9、《左传》

10、《老子》

11、《墨子》

12、《孟子》

13、《韩非子》

14、《元曲选》

15、《史记》

16、《汉书》

17、《明曲选》

18、杜甫

19、白居易

20、陶渊明

21、李白

22、韩愈

23、柳宗元

24、王安石

25、陆游

26、辛弃疾

27、关汉卿

28、欧阳修

29、朱熹

30、杨万里

31、马致远

名家推荐二、“中国人所有人必读的书”

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 文化 讲座”,请钱穆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7部书是“中国人所有人必读的书”。

1、论语

2、孟子/孟子

3、老子/老子

4、庄子/庄子

5、六祖坛经/惠能

6、近思录/朱熹,吕祖谦辑

7、传习录/王守仁

名家推荐三、“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

顾颉刚(1893~1980),中国历史地理学和 民俗学 的开创者,也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1920年 毕业 于北京大学,先后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校。编著有《古史辨》、《尚书通检》等。

1925年顾颉刚开列了一个包含有14种书的”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的目录。

1、山海经

2、世说新语/刘义庆

3、大唐西域记/(唐)玄奘

4、宋元戏曲史/王国维(1877~1927)

5、马可·波罗游记/(意大利)马可·波罗

6、徐霞客游记/徐宏祖(1587~1641)

7、西秦旅行记

8、梁武石室画像

9、洛阳伽蓝记/(北魏)杨炫之

10、唐人说荟

11、元秘史(即蒙古秘史)

12、陶庵梦忆/(清)张岱(1597~约1679)

13、桃花扇/(清)孔尚任

14、南洋旅行记

名家推荐四、鲁迅开列的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文学家。1902年留学日本,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后一直从事 教育 和文学创作。先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校。作品以《狂人 日记 》、《阿Q正传》等著名。

1930年,鲁迅为许世瑛开列了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列书12种。

1、唐诗纪事/(宋)计有功(生卒年不详)

2、唐才子传/(元)辛文房(生卒年不详)

3、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

4、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1874~1952)

5、历代名人年谱/(清)汪镇

6、少室山房笔丛/胡应麟

7、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阮元

8、世说新语/刘义庆

9、唐摭言/(五代)王定保

10、抱朴子外篇/葛洪

11、论衡/(东汉)王充

12、今世说/(清)王晫(1636~)

名家推荐五、胡适开列的《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

1923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种,后来根据它修订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

1 书目答问/张之洞

2 九种《纪事本末》

3 老子/老子

4 墨子闲诂/孙诒让

5 元曲选一百种/臧懋循

6 缀白裘/玩花主人

7 西游记/吴承恩

8 淮南鸿烈集解/刘安

9 中国人名大辞典

10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

11 四书韩非子/韩非

12 周礼

13 佛遗教经/迦叶摩腾、竺法兰等译

14 阿弥陀经

15 宋元学案/黄宗羲

16 王临川集/王安石

17 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

18 章实斋年谱/胡适

19 新学伪经考/康有为

20 诗集传

21 左传/左丘明

22 乐府诗集/郭茂倩

23 宋诗钞/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编

24 论衡/王充

25 法华经/鸠摩罗什译

26 坛经/惠能

27 明儒学案/黄宗羲

28 朱子年谱/王懋竑

29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

30 崔东壁遗书/崔述

31 文选/萧统

32 全唐诗/彭定求等

33 宋六十家词/毛晋

34 宋元戏曲考/王国维

35 水浒传/施耐庵

36 儒林外史/吴敬梓

37 红楼梦/曹雪芹

38 荀子集注

名家推荐六、梁启超开列的《最低限度之 必读书目 》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年轻时从师康有为,师徒力主变法维新,时称“康梁”。梁启超“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晚年讲学于清华学校等,曾任北平图书馆馆长。长于史学,颇多建树。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

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 国学入门 书要目及其读法》,约160种。后来他又为”校课既繁、所治专门”的青年学生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1 四书

2 书经(即尚书)

3 礼记/戴圣

4 老子/老子

5 易经

6 诗经

7 庄子/庄子

8 韩非子/韩非

9 史记/司马迁

10 后汉书/范晔

11 荀子/荀子

12 战国策

13 左传/左丘明

14 墨子/墨子

15 汉书/班固

16 三国志/陈寿

17 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

18 宋元明史纪事本末

19 楚辞

20 李太白全集/李白

21 韩昌黎集/韩愈

22 白香山集/白居易

23 文选/萧统

24 杜工部集/杜甫

25 柳河东集/柳宗元

大悲咒

一、咒文

南(na)无(mo).喝(he)啰(la)怛(da)那.哆(duo)啰(la)夜耶。南无.阿唎(li)耶。婆卢羯(jie)帝.烁钵(bo)啰(la)耶。菩提萨埵(duo)婆耶。摩诃(he)萨埵(duo)婆耶。摩诃迦(jia)卢尼迦耶。唵(an)。萨皤(bo)啰罚曳(ye)。数怛(da)那怛(da)写。南无悉吉利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啰谨墀(chi)。醯(xi)唎(li)摩诃皤(bo)哆(duo)沙咩(mie)。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duo).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da)侄(zhi)他。唵.阿婆卢醯(xi)。卢迦帝。迦罗帝。夷醯(xi)唎。摩诃菩提萨埵(duo)。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唎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she)耶帝。摩诃罚阇(she)耶帝。陀啰(la)陀啰(la)。地唎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么么.罚摩啰。穆帝隶。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嘇(sen).佛啰舍利。罚沙罚嘇。佛啰舍耶。呼卢呼卢摩啰。呼卢呼卢醯利。娑啰娑啰。悉唎悉唎。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唎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啰夜。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qie)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利耶。婆嚧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

二、名称

(一)《大悲神咒》的种种不同名称。

《大悲神咒》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最核心最机要的部分,共有八十四句。它有种种不同名称,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亦即说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内证功德之根本咒等。

正如佛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对阿难所说:“如是神咒,有种种名。一名广大圆满,一名无碍大悲,一名救苦陀罗尼,一名延寿陀罗尼,一名灭恶趣陀罗尼,一名破恶业障陀罗尼,一名满愿陀罗尼,一名随心自在陀罗尼,一名速超上地陀罗尼”。但一般说来,此咒的详细名称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二)释《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广大”、“圆满”、“无碍”,都是大悲心前面的修饰词,都是用来修饰“大悲心”的,而“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这九个字则又是用来修饰“陀罗尼”的。

广大,显大悲心的体,大悲心包含一切法界,所以说是广大,正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显的是法身德。

圆满,显大悲心的相,大悲心光遍照一切法界,无一遗漏,所以说是圆满, 显般若德。

无碍,显大悲心的妙用,大悲心缘一切法界起用时,无一法不晓了,无一法不通达,随缘度生,遍应诸境无一丝一毫的障碍,所以说是无碍,显般若德。

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就具足了“广大”、“圆满”、“无碍”的特性。而此陀罗尼正是从此大悲心中流出,它总一切法,护一切众生。

三、缘起

《大悲神咒》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据此经载:时,佛在观世音菩萨的补陀落迦山宝庄严道场,与诸三乘八部诸神俱。时观世音菩萨密放大光,照十方刹土皆作金色,合掌白佛:我有大悲心陀罗尼咒,今当欲说。为什么要说呢?“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 他还对佛说: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及不至诚。可见观世音菩萨说此咒语,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世人!

此咒语,观世音菩萨是从何人处而得?换句话说,此《大悲神咒》是谁为观世音菩萨宣说的?菩萨说: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千光王静住如来,为我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从此以后,我又在无量佛所,无量会中,数数听闻到此《大悲神咒》。

他自己冀这个《大悲神咒》又得到了怎样的功德利益呢?菩萨说:我初次在千光王静住如来所,听闻到这个《大悲神咒》的时候,还只是个初地菩萨,一听闻到此咒,顿时超证到第八地。

由此他心中欢喜,为了报佛的深恩,即发大誓愿说:“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后,果皆具足。六种震动,诸佛放光来照触菩萨的身体,及无边界。观世音菩萨能够亲承受持这个陀罗尼,非常地欢喜踊跃,无以言表。从此以后,就时常诵持,未曾废忘。由于诵持《大悲神咒》的缘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华化生,不受胎藏之身……观世音菩萨籍此《大悲神咒》得到了无量无边的利益功德,所以他迫不及待的想告诉我们,希望我们跟他一样能够从此咒语中得大利益。

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及不至诚。

四、功德篇

1、诵此陀罗尼者,身是十二藏:

(1)即是佛身藏,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爱惜故;(2)即是光明藏,一切如来光明照故;(3)是慈悲藏,恒以陀罗尼救众生故;(4)是妙法藏,普摄一切陀罗尼门故;(5)是禅定藏,百千三昧常现前故;(6)是虚空藏,常以空慧观众生故;(7)是无畏藏,龙天善神常护持故;(8)是妙语藏,口中陀罗尼音无断绝故;(9)是常住藏,三灾恶劫不能坏故;(10)是解脱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11)是药王藏,常以陀罗尼医疗众生病故;(12)是神通藏,游诸佛土得自在故,可见此咒功德,赞不可尽。

2、诵此陀罗尼者,现生能得十大利益:

(1)能得安乐;(2)除一切病;(3)延年益寿;(4)常得富饶;(5)灭一切恶业重罪;(6)永离障难;(7)增长一切追ㄖ罟Φ拢8)远离一切诸怖畏;(9)成就一切诸善根;(10)临命终时,任何佛土,随愿得生。

3、诵此陀罗尼者,得十五种善生:

(1)所生之处,常逢善王;(2)常生善国;(3)常值好时;(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纯熟;(7)不犯净戒;(8)所有眷属,恩义和顺;(9)资具财食,常得丰足;(10)恒得他人,恭敬护持;(l1)所有财宝,无他劫夺;(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13)龙天善神,恒常护卫;(14)所生之处,见佛闻法;(15)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4、诵此陀罗尼者,不受十五种恶死:

(1)不为饥饿困苦死;(2)不为枷系杖击死;(3)不为冤家仇对死;(4)不为军阵相杀死;(5)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6)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7)不为水火焚漂死;(8)不为毒药所中死;(9)不为蛊害死;(10)不为狂乱失念死;(11)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12)不为恶人魔魅死;(13)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14)不为恶病缠身死;(15)不为非分自害死。

5、诵此陀罗尼者,世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若在山野诵经坐禅,如有山精魑魅鬼神恼乱,诵此咒一遍,诸鬼魔悉皆被缚。如法诵持者,观音菩萨,一切善神,金刚密迹,常随护卫,不离其侧。

6、此外,若能诵此咒一百零八遍,则一切烦恼罪障,乃至五逆等重罪,悉皆消弭,而得身口意三业清净。我们知道,罪业悉从烦恼心起,三业清净,则恶业自然不生,而佛道自然圆成。

7、诵此《大悲神咒》,不但能利益我们自己,还能使他人得大利益。经中说:“若诸人天,诵持此陀罗尼者,其人若在江河、大海中沐浴,其中众生,得此人浴身之水,沾着其身,一切恶业重罪,悉皆消灭;即得转生他方净土,莲华化生,不受胎身,湿、卵之身。”“若诵持者,行于道路,大风时来,吹此人身毛发、衣服。余风下过诸类众生,得其人飘身风吹着身者,一切重障恶业,并皆消灭,更不受三恶道报,常生佛前。”这些人都能从我们得此利益,何况是我们受持的人呢?福德果报,自是不可思议!

8、我们以清净心诵持《大悲神咒》,自是功用无极。即便是我们偶尔烦恼心起,口中说一些不如法的话,若善若恶,若好若坏,这在一切天魔外道、天龙鬼神听起来,也都是清净法音。“皆于其人起恭敬心,尊重如佛”!

9、若能深信不疑,诵持此咒,可得无量利乐,例如: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援手;不堕三恶道;生诸佛国;得无量三昧辩才;现在生中,所愿皆遂;转女成男;消灭侵损常住的重罪。

总之,《大悲神咒》的威神功德是这样的不可思不可议,佛陀慨叹说:“此陀罗尼威神之力,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叹莫能尽。”佛陀连着用了两个不可思议来形容此陀罗尼的威神难测,况我们愚智凡夫,更惶论测得半点了。不过只要我们具足虔敬心,至诚诵持,则一切罪业,自然消除,一切恶难,自然得脱,一切所求,莫不果遂。

五、诵持仪轨

1、大悲咒持诵须知

一凡持诵是咒者.不拘宰官士庶.男妇老幼道士僧尼.当守戒律.竭忠于君.孝养父母.不杀不盗.不*不妬.不嗔不恨.不骄不诈.不绮言妄语.不恶口毒舌.尊重是咒.敬而信之.如获至宝.自然所求如意.所愿遂心.功德不可思议.

一凡持诵是咒者.先念经中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云云.再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十声.欲求某事.即观想图中某手眼宝相.至心持诵.虔诚拜祷.无不响应.

一凡持诵是经者.必须庵观寺院之内.广设坛场.作种种布施供养.洁净身心.焚修叩礼.乃为尽善.次则家庭静室.洒扫严洁.焚香供养.方可诵持.又或力不从心.即望空一香.按日持诵.但办诚心.自得孚感之应.甚至舟车鞍马.旅舍市尘.不及焚香.无由礼拜之处.只于每日清晨盥洗之后.至心望空虔诵五遍.勿令间断.大悲威神之力.亦无有不感应者.

一凡持诵是咒者.当悟经中所云.广宣流布.莫令断绝二句.或印施.或抄写.或口授.务令此咒普为流传.辗转济度.功德无量.

一持此神妙大陀罗尼之人.必由夙世已曾供养诸佛.广植善根.始能信心受持.是人幼德.已无量无边.获福亦不可思议.但始勤终怠.修行人所忌.怀不信心.罪业更深.经云.于咒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何况重罪.普愿同志善友.信心坚固.善果圆成.实厚望焉.

2、

“大悲心咒”,简称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根据此经的要求,诵持此咒者,也有规定:要发广度众生的大菩提心;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常诵此咒不断。并且要求:住于净室,沐浴净衣、悬幡燃灯,香华及各味饮食,供养观世音菩萨,然后摄心静虑,不起杂念,如法诵持。这种规定,即是仪轨。若能如法如仪,当然最好,否则,至少也当以恭敬心及专注心来诵持此咒,若能恭敬专注,必能有愿皆成。

3、

此咒的相貌,即是大慈悲心、平等心、无为心、无染着心、空观心、恭敬心、卑下心、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无上菩提心。

4、

《大悲神咒》威神之力,不可思议。然如果我们不能如法行持,不但不能得大利益,反而还会受到灾殃。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时常有行人说,诸经中说这咒有如是如是广大功德利益,那咒有如是如是广大功德利益,为什么我诵了那么多遍,那么久,也不见一点效用呢?难道经中所言不实吗?诸佛妄语吗?非也!究其原因,有很多种,而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没有如法行持。《二课合解》中说:“道俗诵持,无功效者,自无至诚,谤言无征。或文字伪替,或音韵不典,或饮酒啖肉,或杂食荤腥,或触手污秽,或浪谈俗语,或衣服不净,或处所不严,八种法戒,致令鬼神得便,翻受其殃”!由此可见如法行持的重要性,这一点不可不为行者慎!

那么诵持《大悲神咒》,需要怎样做,才算如法行持呢?经中说: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想要诵持《大悲神咒》的话,首要前提是:当于众生起慈悲心,先随观世音菩萨发如是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盘山。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

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枯竭。

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发完愿后,接着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同时也应该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因为阿弥陀佛是观世音菩萨的本师。然后就可以诵持此《大悲神咒》了。这里着重强调了发大愿心的重要性,此点在这部经中的另一处有着显著直白的说明:观世音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诵持此神咒者,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常诵此咒,莫令断绝”。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诵持《大悲神咒》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利,更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为众生故发菩提心,为众生故持此《大悲神咒》!我们行人都是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行者,在诵经持咒礼拜等做善事的同时,首先应该端正我们的心态,扪心自问:我以何心来行此善法?在这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观世音菩萨明白地晓谕我们,若要诵持《大悲神咒》,应发大菩提心。

菩提心生起后,应“住于净室,澡浴清净,着净衣服。悬幡燃灯,香、华、百味饮食,以用供养。制心一处,更莫异缘,如法诵持”。

如果这样如法做了,就会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与无量诸神俱,来为做证明,显《大悲神咒》的效应。而观世音菩萨也会用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从此以后,“所有世间经书,悉能受持。一切外道法术、吠陀典籍,亦能通达”,能治世间八万四千种病,也能使令一切鬼神,降伏诸天魔,制诸外道。如果是在山野诵经、坐禅,有诸山精杂魅,魍魉鬼神,来恼乱我们,使我们心不安定的话,只要诵此咒一遍,“是诸鬼神,悉皆被缚”……观世音菩萨说:如果行者能够如法诵持,于诸众生起慈悲心的话,他会敕一切善神、龙王、金刚密迹,“常随卫护,不离其侧,如护眼睛,如护己命

背景

只有了解背景,才能真正了解法显赴天竺求法的目的以及这一次求法的重要意义。佛教传入中国,到了东晋法显时代,已经约有三百年的历史了。流传的内容主要有两大体系,一是以支谶、支谦为代表的大乘空宗般若学;一是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小乘和大乘都传进来了。从时间先后来看,传法最盛的时代大体上有三个:支谦、竺法护时,所译多般若方等;道安时,所译多有部经论;鸠摩罗什时,大乘之学极为昌明。佛法已深入中国文化了。 一个外来的宗教,传入一个文化传统迥异的国家,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撞,佛教不能例外。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试探、伪装、适应,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最后达到了融合的阶段。到了东晋,应该说这个阶段已经达到了。

从政治形势来看,此时中华大地已经分为南北两区。西晋亡于建兴四年(316年),次年晋元帝即位,是东晋的开始。北方的统治者都是少数民族,大都扶植佛教,后赵、前秦、后秦、北凉,崇佛更为突出。在南方,则是所谓“衣冠南渡”,北方的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为了躲避异族压迫,纷纷南逃。这些人,包括一些国王在内,也都崇信佛教,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总之,南北两方都对佛教垂青。佛教可以说是在中国已经牢牢地立定了脚跟。从佛教内部来看,也有几点值得特别提出的。首先是僧寺日益增多。根据唐法琳《辩正论》的记载,东晋一百零四年,共建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

这个数字是否可靠,不得而知。(参阅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第574—580 页)其次,僧伽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僧尼数目与日俱增。再次,名僧辈出,出了一些很有影响的高僧。最后,从印度和西域来的和尚也多了起来。还有一点必须在这里提一下:许多高僧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并不限于北方或者南方,而是跨越地区,跨越政治分界。佛教虽然已经有了坚牢的基础,但是究其实际却是送进来的成份多,而取进来的成份少。中国僧人或者居士前此往西域求法者,颇亦有人。但是他们多半只到了西域而止。在法显前真正亲临天竺者,实如凤毛麟角。在这样的情况下,到了晋末宋初,就掀起了一个西行求法的运动。中国僧人西行求法者,或意在搜寻经典,或旨在从天竺高僧受学,或欲睹圣迹,作亡身之誓,或想寻求名师来华。(参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二章)

在搜寻经典中,一般说来,也不是漫无边际地乱搜一气,而是有目的、有重点的。最突出的重点就是搜求印度本土的佛教戒律。只要了解当时中国佛教发展的阶段,就会认为,这样做有其必然性。上面已经说到,僧尼人数日增,僧伽已经形成,这就产生了一个寺院管理问题。人数少了,只需约法三章,就能使僧伽生活正常运行。人数一多,就需要比较详备的条例。举道安作一个例子。梁慧皎《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说: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既至,住长安五重寺,僧众数千,大弘法化。(见《大正新修大藏经》)可见道安门下和尚之多。《道安传》接着说: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佛法 ,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可见道安也感到为僧尼立法的必要性。但是他立的法还是非常简略的。同印度那些律比较起来,简直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著述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书中记述的地域甚广阔,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佛国记》内,广州被视为“汉地”,汉族地区的南部至少已包含广东地区在内。

法显是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他还参加翻译从天竺取回的佛经《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等。

记录法显生平的典籍相当多,举其大者有以下几种:(一)《法显传》,法显撰述。(二)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简称《祐录》。(三)梁慧皎撰《高僧传》卷三《法显传》。(四)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五)唐靖迈撰《古今译经图纪》。(六)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七)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八)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九)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

佛教典籍很难读懂吗?

现在学佛的年轻人大多在抱怨佛教典籍难懂难读,那是由于他们看的佛书太少,同时也没有看到大部的佛经。比如大般若经、大涅槃经、华严经、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