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指的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孟子”指的是谁?,第1张

“孟子”指的是孟轲,字子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孟子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

孟子的历史评价: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班固《汉书·楚元王传赞》:“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

韩愈《进学解》:“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林语堂《需说才志气欲》:“现代青年人,应该多度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万章、告子、尽心诸篇最好。)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气动,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

《孟子》

孟子的言论汇编。司马迁认为《孟子》系孟子和他的学

生共同编纂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现存7篇,尚有外书4篇,已佚。孟子是中国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一书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以推行仁政的事迹。《孟子》文章不仅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而且浅近如话 、明白晓畅 ,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孟子》在《汉书·艺文志》中列于诸子略。北宋时上升为经,南宋时与《论语》、《中庸》、《大学》一起,被朱熹列为四书。《孟子》的注释本很多,主要有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 》 、南宋朱熹的《 孟子集注 》、清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国语》

杂记中国西周、春秋时周、鲁、齐、晋、郑、楚、吴 、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又称《春秋外传》。大约是春秋末鲁人左丘明所作,与《左传》同为解说《春秋》经的姐妹篇。近代学者研究证实,春秋时有称为瞽蒙的盲史官,专门记诵、讲述古今历史。左丘明即是略早于孙子的著名瞽蒙。瞽蒙讲述的史事被后人笔录成书,称为《语》,按国别区分即为《周语》、《鲁语》等,总称为《国语》。战国时该书已流行于世。全书21卷,记事上至西周早期,下至战国之初,但以春秋时期为主,《国语》是价值很高的原始素材,所以司马迁编著《史记》时曾大量取材于此。三国时吴人韦昭为《国语》作解,总结了汉代学者注释的成果。清人董增龄作《国语正义》,近人徐元浩作《国语集解》,汇集历代有关解说,颇便研讨

《史记》

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汉书》

中国纪传体西汉断代史。共 100篇 ,其中包括纪12篇 、表8篇、志10篇、传70篇,后人析为120卷。作者班固。其父班彪撰写《后传》65篇,作为《史记》续篇。班固以此为基础着手撰写《汉书》。他死后,其妹班昭续补 8 表,马续补修《天文志》 。该书首创断代为史的编纂方法 。同时,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书”改曰“志”;又不用“世家”,载入《史记》“世家”的陈涉、外戚和汉代诸王一律编入“传”内;“列传”简称为“传”。这些体例上的变化,对后来的一些纪传体史书影响很大。同时它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史籍,就保存西汉历史资料来说,现存的史籍以《 汉书 》最称完备。《 汉书 》还第一次创立了《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收录人物从传说时代的太昊到秦朝的吴广,区分为 9 等,加以评价。《百官公卿表》篇幅不多,却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当时的职官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汉书》的志尤为人们所重视。由《史记》八书演变来的一些志,内容与《史记》也多有不同。在八书内容之外,《汉书》又创立了《 刑法志 》、《 五行志 》、《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系统地记载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兼述了古今兵制的沿革。《五行志》专载五行灾异,剔除其中天人感应的迷信色彩,志中保留的有关自然灾害、地震、日月蚀的记载,是研究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户口数字以及各地物产、经济概况、民情风俗。《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载录了存世的书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的志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又在篇目上有所创新,扩大了历史研究领域,因而受到后人的推誉。但由于它喜用古字古训,比较难读,东汉末年,服虔、应劭已开始注音释义。唐颜师古汇集了前人23家的注释,纠谬补阙,完成了《汉书》新注。至清末又有王先谦作《汉书补注》,征引的专著和参订者多达67家。颜、王的注本,是《汉书》旧注的代表作。

今日收到前两日购买的上海古籍“国学典藏”书系12本,此系列制作精良,全是原汁原味的内容,我很是喜欢。我向来对孟子很感兴趣,所谓“浩然之气”、“吾不得已也”,皆有独特的风范。在此开始自己阅读《孟子》的笔记。

史 记 列 传 曰 : 「 孟 轲 ,( 赵 氏 曰 : 「 孟 子 , 鲁 公 族 孟 孙 之 後 。 」 汉 书 注 云 : 「 字 子 车 。 」 一 说 : 「 字 子 舆 。 」) 驺 人 也 , (驺 亦 作 邹 , 本 邾 国 也 。) 受 业 子 思 之 门 人 。

我们难以知晓孟子的家庭情况。大概在朱子以后,孟子的地位才被大大的拔高,而在之前的年代里,孟子与孔子的地位相差甚远。《史记》列孔子于《世家》,而孟子仅在合传里(那篇合传与其说是孟子荀卿列传,不如说是稷下诸子列传,或者战国诸子列传)。从内容来看,《孔子世家》极详细,《孟子传》极简略,可见在孔子至于西汉这段时间里,孔子向来是受到关注的。在现今的学派分类中,孔子无疑是儒家一派,然而先秦诸子却没有谁能否认孔子的影响力。孔子没后,子夏一系对魏国政治有一定影响,这个影响大概随着魏文侯的逝去而渐渐消散;曾子、子思一系可说是传承了孔门的心法;韩非虽论及“颜氏之儒”,但未知其是否指颜回,颜回死时不过四十岁,不知他有学生没有;子贡影响了吴越争霸;子张大概是将礼仪的一派;商瞿据说传了孔子的易学。

由此可见孔子后学的影响。在其他诸子中,最先论及孔子的,大概是庄子。《庄子》论及孔子,以他为“靶子”的地方大概有几十处。然而苏轼《庄子祠堂记》说:“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荀子尊孔而反对子思、孟子,韩非子也屡屡言及孔子,且几乎没有反对孔子的痕迹,《五蠹》虽然反对儒,但其所反对的是是古非今,不知变通的儒生,这些儒生历朝历代都有,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可以叫他们善良、理想主义的书呆子。

此外,先秦时期还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等为六经做注解的书,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影响所及。

秦朝时期,秦始皇对是古非今的儒生极为反感,长子扶苏曾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得到的结果是去北方边疆。刘邦曾祭拜过孔子,《孔子世家》:“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在文帝时期,有治《尚书》的伏生,其余还有申公、韩婴等人,都传下了战国以来的孔学。由此四段大概可知孔子在汉代及以前的影响力。

而孟子呢?我们知道孟子有万章、公孙丑等一批弟子,但他们除了著书以外,似乎再没其他成绩。由此可见孔子与孟子本就有着不同的身份。如若没有韩愈以至于朱熹等人的推崇,孟子或许还在历史的某个角落里。

有关孟子的早年,《列女传》还有所记载,我们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即出于此,将附于文后。

孟子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朱子认为《中庸》即子思的作品。

道 既 通 , (赵 氏 曰 : 「 孟 子 通 五 经 , 尤 长 於 诗 书 。 」 程 子 曰 : 「 孟 子 曰 : 『 可 以 仕 则 仕 , 可 以 止 则 止 , 可 以 久 则 久 , 可 以 速 则 速 。 』 『 孔 子 圣 之 时 者 也 。 』 故 知 易 者 莫 如 孟 子 。 又 曰 : 『 王 者 之 迹 熄 而 诗 亡 , 诗 亡 然 後 春 秋 作 。 』 又 曰 : 『 春 秋 无 义 战 。 』 又 曰 : 『 春 秋 天 子 之 事 』 , 故 知 春 秋 者 莫 如 孟 子 。 」 尹 氏 曰 : 「 以 此 而 言 , 则 赵 氏 谓 孟 子 长 於 诗 书 而 已 , 岂 知 孟 子 者 哉 ? 」)

对于道即通这一句,朱子之注序列诸家意见,但我也有自己的思考。我往往将“道即通”与“四十不动心”结合起来。先看后面一句:

游 事 齐 宣 王 , 宣 王 不 能 用 。 适 梁 , 梁 惠 王 不 果 所 言 , 则 见 以 为 迂 远 而 阔 於 事 情 。

孟子通了道才开始游事诸侯,主要是在公元前340年-前320年。《魏世家》明确记载了公元前336年孟子到了魏国,而齐宣王振兴稷下学宫大概是在公元前320年。《孟子》一书中记录孟子与这两位的对话大概不出这个时段。那时的孟子已然独具风范了。我认为孟子的“道即通”有着这样的意义,它即是一个从小怀抱伟大志向、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浸润于鲁国儒家学说的浓郁风气中,又能勤奋学习,以“礼”要求自身。这样行至四十岁,已然有着王者的风范,结合孟子“浩然之气”一章,我们又可以窥见此“道”所言为何。孔子说:“吾四十而不惑”。孟子到了四十岁是对于宇宙人生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它的智慧已经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对于事情的是非好恶他能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在每分每秒不犯迷糊,这样的修养让他在王公大臣面前可以藐视他们,身后有着千乘追随而不觉得多,实在有舜“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的气魄。

当 是 之 时 , 秦 用 商 鞅 , 楚 魏 用 吴 起 , 齐 用 孙 子 、 田 忌 。 天 下 方 务 於 合 从 连 衡 , 以 攻 伐 为 贤 。 而 孟 轲 乃 述 唐 、 虞 、 三 代 之 德 , 是 以 所 如 者 不 合 。 退 而 与 万 章 之 徒 序 诗 书 , 述 仲 尼 之 意 , 作 孟 子 七 篇 。 」( 赵 氏 曰 : 「 凡 二 百 六 十 一 章 , 三 万 四 千 六 百 八 十 五 字 。 」 韩 子 曰 : 「 孟 轲 之 书 , 非 轲 自 著 。 轲 既 没 , 其 徒 万 章 、 公 孙 丑 相 与 记 轲 所 言 焉 耳 。 」 愚 按 : 二 说 不 同 , 史 记 近 是 。 )

这正如当今经济、商业为众人所瞩目一样,以孟子的脾气,诸侯不能真心启用他,他留也不留。他又怎会屈身于其他人之下呢?孟子退而著书后必然不再游说诸侯,因为战事在孟子之后是愈加激烈了。

韩 子 曰 : 「 尧 以 是 传 之 舜 , 舜 以 是 传 之 禹 , 禹 以 是 传 之 汤 , 汤 以 是 传 之 文 、 武 、 周 公 , 文 、 武 、 周 公 传 之 孔 子 , 孔 子 传 之 孟 轲 , 轲 之 死 不 得 其 传 焉 。 荀 与 扬 也 , 择 焉 而 不 精 , 语 焉 而 不 详 。 」 (程 子 曰 「 韩 子 此 语 , 非 是 蹈 袭 前 人 , 又 非 凿 空 撰 得 出 , 必 有 所 见 。 若 无 所 见 , 不 知 言 所 传 者 何 事 。 」)

但凡读中国书,非唯字句、字面意思而已,也非讨论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等专门学问。始终有一精神在其中,有些人读了某文,便知这是两汉的文章,那是魏晋的文章,这难道是可以说出来的吗?所谓“文以载道”、“得意而忘言”,做人、读书到了一定境界,就如庖丁解牛一样,不用看到书里去,也不用费劲心思去考虑,只在自己心里转一转便有个答案。韩愈其人大有孟子的风范。程子所谓“必有所见”即指韩愈看到了尧至于孟子一贯的精神。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认为,韩愈有次见解,正如孟子“道即通”一样,都有着妙不可言的地方。

202042

附:《列女传·邹孟轲母》: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孟子处齐,而有忧色。孟母见之曰:“子若有忧色,何也?”孟子曰:“不敏。”异日闲居,拥楹而叹。孟母见之曰:“乡见子有忧色,曰不也,今拥楹而叹,何也?”孟子对曰:“轲闻之:君子称身而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不贪荣禄。诸侯不听,则不达其上。听而不用,则不践其朝。”今道不用于齐,愿行而母老,是以忧也。”孟母曰:“夫妇人之礼,精五饭,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矣。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馈,攸遂。’诗曰:‘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君子谓孟母知妇道。诗云:“载色载笑,匪怒匪教。”此之谓也。

 颂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处子择艺,使从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

作者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扩展资料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

“孟子”指的是谁?

“孟子”指的是孟轲,字子舆。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孟子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