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大军凯旋途中写下的名诗中提到的碣石究竟是什么地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曹操大军凯旋途中写下的名诗中提到的碣石究竟是什么地方?,第1张

官渡之战后,曹操为了消灭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同年九月,曹操得胜南还,这一路南下曹操诗兴大发,将满腔豪情涂抹成至今让人拍案叫绝的四言组诗《步出夏门行》,其中有一首为《观沧海》。对于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必不知道的人应该不多。

不过在《观沧海》中曹操提到了一个地名,即第一句“东临碣石”中“碣石”具体指的是什么地方,至今还没有定论。《观沧海》大约作于建安十二年九月下旬,地点就是诗中提到的碣石。考虑到曹操在九月间启程南下,次年正月才返回邺城,因而这个碣石应该距离柳城(今辽宁朝阳市西南)不远。

其中,汉末三国时代的一个名叫文颖的注释家,在给《汉书·武帝纪》作注时,说碣石就在辽西郡的絫县(今河北昌黎县南)。今昌黎县境内的碣石山,当地俗称“娘娘顶”,它南距渤海约二十四公里,站在山顶上,即看不到“山岛竦峙”、“洪波涌起”的景象,更不会产生“水何澹澹”的感慨,因为这一说法可能有误。

也有人说,这个碣石就是《汉书·地理志》中提到的位于右北平郡骊成县(今河北乐亭)西南的大揭石山。自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以来,一般认为大揭石山已经沉没于大海之中,并且难以推论出他沉没的地点在今日乐亭县西南的滦河入海口。然而,根据《昌黎县志》的相关记载,可知这一带的海岸线既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在滦河入海口也没有发现山脉沉没的迹象,因此,这一说法同样经不起推敲。

其实,“碣石”作为一个特定名词,自从《尚书·禹贡》以来,一直被沿用,它与“碣石山”所指称的对象,很难说就是同一物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各类古籍在提到“碣石”时所使用的动词,要么是“之”,要么是“到”,要么是“至”,要么是“临”,这无疑表明:碣石这个地方,几乎不能是一座山脉。

对于碣石具体方位的考察,似乎应该从田野考古发掘中寻找新的线索。鉴于秦始皇、汉武帝这些曾到此地巡游的帝王,想来不会露宿在海滩之上,那么,在碣石附近建造行宫以便休憩,是再也合理不过的事情了。因此,碣石这个地方应该地处海滨,如果可能的话,还应当残存有古建筑遗址。

1984年,在辽宁省绥中县万家镇一个名叫“墙子里”、“石碑地”的沿海村庄,出土了大量的残砖断瓦。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处秦汉时代的帝王行宫遗址,占地约二十万平方米。该地不但有秦汉时代的帝王行宫遗址,而且在遗址的正对面,尚有被当地称为“姜女坟”的海上巨礁。

这处巨礁分为两组四块,其中一块高达二十三米,形状犹如碣碑,其余三块显然是同一巨礁崩塌而成。也就是说,这里原本有两块竦峙对立的碣石。于是,有人断言:姜女坟就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等人巡幸过的碣石,也是建安十二年曹操观海景吟诗篇的场所。

尽管曹操所说的“碣石”具体在哪里成为了千古谜团。但不可否认的是,曹操这次南归确实心情不错,所作的《步出夏门行》不但是现存最早的山水诗,而且开启了后世山水诗派的先声,在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至于“碣石”到底在何处,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提到了“碣石”:

(1)《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记载: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当时龙门、碣石等战国时燕国故地为畜牧业产区,所以产出以畜牧业产品为主。)

(2)《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燕人,再次提示了碣石的所在地为现今河北地区)

(3)《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记载:上乃遂去,并海上,北至碣石,巡自辽西,历北边至九原。(这里又提到了辽西,证明碣石所在地靠近当时的辽西,即为现今河北地区)

以上三处记载中提及的“碣石”都为同一处地方,即现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境内的碣石山。

  1、东临碣石指的是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面积288平方公里,形成历史久远,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渊源,地理位置优越,是五岳之外的“神岳”,是古今中外有名的历史名山、仙山、观海胜地、佛教胜地和旅游胜地。

 2、原文

 观沧海

 东汉末年/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意思是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词句出自曹操的《观沧海》,其全文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为: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扩展资料: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印下,小用计策。观沧海之后,也就是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参考资料:

—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的地方在哪里:河北昌黎

碣石山馀脉的柱状石亦称碣石,该石自汉末起已逐渐沉没海中。“东临碣石”出自《观沧海》。《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创作背景: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碣石山 位于无棣县域北部,方圆039平方公里。

碣石山是鲁北平原上惟一的一座山峰,秦皇、汉武、

曹操都曾登临此山。

碣石山还是国内罕见的第四纪火山中最年轻的山体,

对于揭示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的环境演变过程,

追溯早期人类活动踪迹以及火山岩科研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碣石山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人文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科学、地理价值,

碣石山先后有很多帝王(有统计为9位)登临,成为历史名山。帝王登碣石山原因何在?这和碣石山的神秘文化有关。

《资治通鉴》中的“秦纪”记载,在战国后期,燕人宁毋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迁坚之士皆争传习之”。“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莱,诸仙人及不死之蕴含在焉”,“仙人居碣石山”。

秦始皇登山求仙,就是因为崇拜碣石山的灵气。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带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过了4年,即公元前215年,他亲临碣石山,勒石记功,并求长生不老,江山万代。他令人刻下《碣石门辞》,赞颂统一中国的历史奇功。

秦始皇登碣石求仙之后,大大提高了碣石山的知名度,增加山的神秘。之后许多帝王效仿他,也想通过祭拜碣石,吸收仙气而长生不老。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并在山顶修建“汉武台”祈仙求神。因此,仙台顶又名汉武台。据《史记》载:“上乃遂去,并海上,北至碣石,巡自辽西,历北边至九原。” 即此)。

公元207年,即东汉建安十二年,曹操领兵东征乌恒凯旋,由辽西走廊返回,途经碣石。这就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他留下著名的《步出夏门行》,即《碣石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此后,碣石山以观海胜地闻名九州。公元238年,晋宣帝司马懿讨伐公孙渊,经过昌黎时登碣石山,求仙并追思秦皇功绩。

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均来此登高望海。文成帝还大宴群臣百官于山下,将碣石山改为“乐游山”。

隋炀帝东征高丽时,分兵出昌黎,并登上碣石山。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春,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途经碣石,留下《春日望海》一诗:“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芝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以记功德 。

曹操大军凯旋途中写下的名诗中提到的碣石究竟是什么地方?

官渡之战后,曹操为了消灭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同年九月,曹操得胜南还,这一路南下曹操诗兴大发,将满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