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二三事文言文
1 包拯二三事文言文翻译
包拯活了六十三岁,先后做过知县,知州,临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开封府知府,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枢密副使,还出使过契丹。在端州的郡事两年多,就给人们留下了“好官”,“清官”的深刻印象,在京师和别地的影响如何可想而知。明朝黄瑜在《谓祀孝肃疏》中说,包拯“有功于端州者固多,……非独端民称颂,普天之下虽妇人儒子无不知包待制之名”。
在端州供职时,包拯在会客厅的墙壁上写着一首《戒廉诗》,头两句是“清心为治本,直通是身谋。”这是包拯一生为官为人的宗旨,他以此要求别人,更严格地以此要求自己。
他一生清廉正直,极力反对贪官污吏。端州任满不持一砚的故事,一直被人传为美谈。他在故乡庐州当知府时,他的舅舅犯了法,他知道后,一点不讲私情,派人逮到公堂,重重打了一顿,按照法令秉公断罪。曾任荆湖南路,江南南路,淮南转运使的王逵,巧立名目,刻薄百姓,害得很多人不得不逃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洞里。包拯一连七次上书,揭发王逵的贪赃行为,使宋任宗终于免去王逵转运使的职务。在包拯那里是没有什么“后门”可走的。当时京城人说:“关节不到,有阁罗,包老。”这种赞誉并不过份。
包拯生活俭朴,不搞特殊。宋史传载,包拯当官以后,“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他除时了奉金以外,再无他求。对于那些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吏,他最看不惯。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开封惠民河涨水,经调查,是一些豪门权贵在河上面建筑园亭使河水淤塞所造成,他立即下令拆毁河上全部建筑。有的宦官不甘失去既得利益,搬出地契来辩护,他派人丈量,发现这些人私自改大了地契上的步数,立即报告仁宗,作了严肃的处理。
使用官吏,包拯主张量才委职,才不称职的,无论职位多高,资格多老,他都坚决要求罢免。做了七年宰相的宋痒,长期占据高位却毫无建树,包拯认为“窃位素餐”,上书弹劾,要求撤掉。宋仁宗宠妃的伯父张尧佐,不学无术,仗着侄女得宠,被委以三司使,宣徽使,节度使等重任。包拯认为张尧佐根本不称职,不顾仁宗反对,大胆揭露张的无能和劣迹,甚至在殿上面对面与仁宗辩论,激愤时唾液溅得仁宗满脸都是。由于包拯坚决反对,张尧佐终于捞不到觊觎的美差。
包拯上述作为,明显地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有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说过,“民者,国之本,财用所出,安危所系”,他认识到人民的历史作用。他能坚持廉洁的操守,反对损害人民利益的人和事,与这一认识是有关系的。他留于青史的美行,并非没有借鉴的意义。
2 谁知道《包拯二三事》(二九)的翻译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3 关于包拯的文言文和解释包拯 原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
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4 包拯 古文权〈副〉姑且;暂且 [for the time being]。如:权辞(临时选择言辞);权国(摄政;临时代理执掌国政);权朝(权国);权职(权且职掌;暂时代理)
峭直 严峻刚正。《后汉书·第五伦传》:“ 伦 虽峭直,然常疾俗吏苛刻。”《新唐书·刘祎之传》:“父 子翼 ……峭直有行,尝面折僚友短,退无余訾。”《宋史·包拯传》:“ 拯 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实,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清 唐孙华 《喜姜西溟及第》诗:“迂踈每恕散人狂,峭直应知君子性。”
辞色 言辞和神色。《后汉书·独行传·陆续》:“ 续 虽见考苦毒,而辞色慷慨。”《晋书·祖逖传》:“[ 逖 ]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 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 大江 !’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公厅上论职事,或未免厉辞色,若杯酒闲,讵可无和气以相接?”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良久,司阍者曰:‘ 范爷 因公往 常州 去矣。’察其辞色,似有推托。”
平居 平日;平素。《战国策·齐策五》:“此 夫差 平居而谋王,强大而喜先天下之祸也。” 唐 杜甫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晚节嬉游简,平居孝义称。” 明 李东阳 《明故中顺大夫夏公行状》:“国家养士於平居之时,士当効力於有事之日。” 鲁迅 《坟·从胡须说到牙齿》:“我们平居无事时,从不想到自己的头、手、脚,以至脚底心。”
绝,断绝,就是不与他来往
说明包拯廉洁如水,清廉不贪
后世子孙做官的,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能够放他回家,死以后不能葬于祖坟中。如果不遵从我的遗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明代海瑞就是有名的清官
5 包拯刚毅廉洁 古文翻译不知你说的是否为包拯传,原文是否如下: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内除:内授官职。曲恩。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除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译为:
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议论和斥责受宠信的权臣,请求朝廷废止所有内授官职等不正当的恩宠。又上章陈述天子应当明智地听取和采纳臣下的意见,辨清结党营私的人,爱惜有才能的人,不能坚持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见,一共是七件事;又请求去除刻薄的风气,抑制投机取巧的人,端正刑典,明确禁令,戒除大兴土木,禁止妖妄荒诞的事情,朝廷大多实施推行了这些意见。
6 包拯原文翻译一、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
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管理天长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不久拜监察御史裹行,改监察御史。
当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雨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包拯一起奏论此事,言辞很急切。又曾经建议说:“国家每年向契丹交纳财物,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选择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
又请求重视门下封还驳正的制度,以及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选择郡守县宰,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的方法。当时各道转运加按察使,他们上奏弹劾官吏大多指摘细小过失,注重苛刻严察相互标榜,官吏自觉不安,包拯因此请求免去按察使。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京任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调任陕西,又调任河北,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
秦陇斜谷务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个州交纳河桥竹索的赋税,一般有几十万,包拯都奏请加以废除。契丹在邻近边塞地区集结军队,边境州郡渐加戒备,命令包拯去河北调发军粮。
包拯说:“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种,邢、沼、赵三州农田一万五千顷,一概用来牧马,请求把这些全都分给百姓。”听从他的意见。
解州盐法规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经营管理,请求一概与商贩流通交换。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
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曾经提议太平无事时把军队调到内地,没有答复。
至此时,请求:“解除河北驻守军队,把他们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兖、郸、齐、濮、曹、济各郡,如果有紧急情况,没有误时的忧虑。如果说驻守军队不能立刻削减,请求训练民兵,稍加供给干粮,每年的费用,不到驻守军队一个月的开支,一个州的赋税,那么供给的人数就多了。”
没有答复。调任知瀛州,各州用官府的钱做买卖,年累计亏负十多万,都上奏加以除去。
因丧子请求任政务清简的郡职,知扬州,调任庐州,迁升刑部郎中。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
恢复官位,调任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
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
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
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
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当初,有儿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去世。
崔氏守寡到死,不改嫁。包拯曾经弃逐他的媵妾,媵妾在父母家生了儿子,崔氏暗中抚慰他的母亲,让她小心地照看他。
繶死后,把媵妾的儿子带回家中,取名为綖。有奏议十五卷。
二、原文 包拯,字希仁,庐。
7 《阎罗包老》文言文怎么翻译翻译: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成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
人物简介: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中国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其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进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谥孝肃,赠吏部尚书。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全文: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①,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②。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③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④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⑤,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背景: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辞官不赴任。受任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许久后,包拯才去吏部接受调选,担任天长知县。
问题一:请问包拯是几品官,权力大吗? 反正包拯不是史上所说的包相爷,史载他最后的实授官职是三司使,枢密副使,前者接近现在的经济部长,后者差不多是军事系统的副长官(不过宋代控制军队极其严格,并没有多少实际调动部队的能力)。
死后追授礼部尚书,为银青光禄大夫,宋制诸银青光龚大夫,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少传、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开国县公,柱国,为从二品。
北宋时君主比较开明,即使官员品级不高,其实也有说得上话的时候
问题二:包拯的官是几品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啊谁能给我说详细点 楼主所说得应该是包拯任开封府尹的时候,那个时候他是正三品官。 包拯在任开封府尹前是江宁府尹(从三品)后于嘉佑二年升任开封府尹(正三品) 宋代的府一级得行政机关一般都是和皇室有关系或者地位特殊的州一级的单位,其行政级别一般为正四品,因为包拯之前领龙图阁直学士衔(从三品),所以他是在以从三品知江宁府。 但是开封府扎起宋代贵为帝都,其行政级别又要更高一些(正三品),所以说是升了。 关于王朝马汉,他们两是包拯的亲随。并不再朝廷编制之内,所以就没有品级了。但是可以肯定得是,必须要比一般侍卫更风光一些的了。 还有就是公孙策,他是包拯的师爷。 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题三:包青天做过几品官位? 最高为几品?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v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天圣五年(1027年):大理评事,知建昌县(不赴),监和州税(不赴)。
景v四年(1037年):大理寺丞,知天长县。
康定元年(1040年):殿中丞,知端州。
庆历三年(1043年):监察御史里行,勾当东排案司。
庆历四年(1044年):监察御史,权度支判官,三司户部判官。
庆历六年(1046年):京东转运使。
庆历七年(1047年):直集贤院,工部员外郎,陕西转运使。
庆历八年(1048年):刑部员外郎,河北转运使(未及上任),三司户部副使。
皇v二年(1050年):天章阁待制,兵部员外郎,知谏院。
皇v四年(1052年):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高阳关路都部署安抚使。
皇v五年(1053年):知扬州(后知庐州)。
至和二年(1055年):兵部员外郎,知池州。
嘉v元年(1056年):刑部郎中,右司郎中,知江宁府(后权开封府)。
嘉v三年(1058年):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嘉v四年(1059年):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嘉v六年(1061年):给事中,礼部郎中(后礼部侍郎),三司使,枢密副使。
嘉v七年(1062年):礼部尚书(五月卒赠)。
问题四:宋朝的包拯是几品官职啊 包拯资料,包拯介绍
包拯做过的最高职位是枢密副使,中央决策机构的9个成员之一
按照宋史来看 枢密副使是从二品官
人物姓名:包拯
政治家
[北宋・政治]包拯
包拯(999―1062),字希仁,生于宋朝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东县解集乡包村天圣年间进士,历任大理监事、建昌知县、转和州税监、天长知县、端州知州,迁殿中丞,监察御史后任于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1061年任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杜绝吏奸,不畏权贵
其父包令仪是进士,任七品虞部员外1027年,包拯29岁考中进士,初授大理监事、建昌知县由于他的父母年事已高,包公便弃官在家奉养双亲数年后父母相继去世,他把父母葬于城东,在墓旁守孝三年,居家长达十年之久
1037年,包拯39岁重登仕途,出任扬州天长知县次后又到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知郡事,后任监察御史、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于1062年在开封病逝,终年64岁,死谥孝肃遗著有《包孝肃奏议》他在端州任职期间,功昭百代,政迹赫然,挖井取水、筑堤防洪、开荒耕作、发展农业、储粮防饥等等,至今为后人所敬仰现今肇庆市还遗有包公、包公井、七星岩题字等等古迹,可寻包公当年风采而“包公掷砚化砚州”等等故事更是为人所称道,世代相传
他在38岁时写过一首诗,此时正在守孝期间,未登仕途“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古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从这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包公有“不坠青云之志”而“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此是包公为官准则,做人要正直,为官要清廉“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欲成国家栋梁,为国为民建功立业,须经历万千磨难,顶天立地,何惧狂风骤雨,狂魔乱舞粗良之钢,绝不能作钓鱼之钩!“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此是包公从政目标,致四海升平,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仓库充盈,燕雀欢喜;除尽杂草,开荒种植,令兔狐处藏身而发愁“古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他时刻警戒自己要遵从圣贤训诫,清廉正直,为国为民竭力,勿使自己遗臭万年,让后人唾骂羞辱
他在家训中如此告诫后世子孙: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大茔”便是指祖宗墓地,即现在的包公墓如此苦心,无非要使墓土成为一片净土,使千秋万世子孙皆清廉为民,不负祖训民望,上无愧于苍天,下仰然于良心果然,后来的包绶、包永年生前均为官清正,死后葬仪简朴,不愧为包公子孙
包公为官清廉,刚直不阿,铁面无私,拯万民于水火之中,实乃一大善人不单英明决断,处理冤屈,替百姓申不平,而且不畏权贵,极力主张“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他忧国忧民,主张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素有才能,公正廉明之人”在经济方面,他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在国防和对外政策方面,包拯主张民富国强,改善边防措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他不单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律专家,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当然的,世人皆对他奉若神明
明间传说包公乃天上文曲星下凡,所以手下猛将如云,辅助大业“日判阳间不平事,夜审地狱冤屈案”文有公孙策,武有展昭兼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等于公堂前侍奉在侧公孙策,清于观人之术,医卜星相、奇门数术,无一不通,且才思敏捷;展昭,本为游侠,称“南侠”,武艺超群,行侠丈义后追随包公,受皇帝赠“御猫”,御前>>
问题五:包拯是几品官 展昭是几品官 包拯做过的最高职位是枢密副使,中央决策机构的9个成员之一 按照宋史来看 枢密副使是从二品官!四品带刀侍卫
问题六:开封府尹包拯 到底是个多大的关官拜几品? “知府”,是一府的长官,亦称“府尹”,驾五马,正四品,授“中宪大夫”。尊称为“五马诸侯”、“大尹”、“黄堂太守”。
比“州”、“省”的长官小。
相当于现在的“地畅级”。一府辖数个县。
有时也不一样:包拯是“开封府尹”,首都的地方官,授“龙图阁直学士”,比其他的府尹级别高。
问题七:包拯是几品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初仕:天长县知县(县长) 官至:三司使(财政部长);枢密副使(国防部副部长);
问题八:包拯是几品官,权力大吗 包拯(999―1062),字希仁,生于宋朝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东县解集乡包村。天圣年间进士,历任大理监事、建昌知县、转和州税监、天长知县、端州知州,迁殿中丞,监察御史。后任于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1061年任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杜绝吏奸,不畏权贵。
枢密副使应该相当于二品。
问题九:包拯当初是几品官员,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 初仕:天长县知县(县长) 官至:三司使(财政部长);枢密副使(国防部副部长);
包拯简介:在入主开封府之前,包拯因对官场失望导致情绪低落,而“七求外任、出京四年”。包拯曾于公元1056年来金陵担任过4个月的江宁府尹,接着奉调入京任开封府尹。〔6〕1056年,58岁的老包终于成为开封府尹。按理说,包拯后世之名应是从开封府名扬天下的。
事实上,他只在这个职位上坐了一年有余。既没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没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更没有狗头铡虎头铡龙头铡,那些出神入化的情节都是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侠五义》 。
包拯简介:不过,以包拯的个性,不在开封府干出点名堂不会善罢干休。他一上任就改革诉讼制度,裁撤了门牌司,在当时,平民告状都得先通过门牌司才能上交案件,时常被小吏讹诈。几个月后,惠民河涨水,淹了南半城。包拯一调查,原来屡疏不通的原因是达官贵人在河两岸占地修豪宅,还堵水筑起了“水上公园”。包拯立即下令将这些花园水榭全部“毁去”以泄水势,“人患”一治,水患自然解除。老包这一举动可谓石破惊天,威名大震,京师老百姓都盛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当然,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包拯肯定也查办过一些案子,也许其中不乏为民平冤的,也采取过一些措施维护首都治安,一度赢得美名。包拯简介:他处理案件公道正派,执法严峻,对各种阶层一视同仁也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他不苟言笑、过于严肃,得来了“包大人笑比黄河清”的民间评价——要看包公笑,比黄河水变清还难啊!
包拯简介:然而,包拯主要政绩并不在开封府任期,更不在英明断案上,他是一个实干家。不到两年,61岁的他就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他展现出了经济改革的天赋,比如改“科率”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价格购买农民要缴的上供物资;免除部分地区“折变”,即废除农民将粮食变成现钱纳税的规定等措施。
开展经济工作卓有成效,两年后,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副国防部长,至此,包拯才算正式进入了中央执政官的行列,属于最高军事长官之一。然而,63岁的包拯已经是风烛残年。宋仁宗时代相对和平,所以这个职务也许是皇帝对老包忠心耿耿一生的一种荣誉的回报。
包拯简介:又一年后,包拯病逝,首都开封的老百姓莫不悲痛,皇帝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当宋仁宗看到包家如此俭朴,又听闻他“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如初宦时”,不禁感慨!欧阳修曾说,包拯一辈子“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着在朝廷”,这个评价是准确的。
包拯简介:他纯朴平实、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爱民如子,同时他不苟言笑、太过较真、不会处世、人缘不好。然而,他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无人企及的崇高与正义的化身,一个至忠至正、至刚至纯的清官标志与忠臣样本,一个被历朝官方推向神坛,又被历代老百姓奉为神明的“包青天”。
包拯最高是二品官,任开封府尹时,是正三品官。
包拯任职中,最显赫的分别是:三司使、枢密副使、三司使总领盐铁、度支、户部三事,即管理三
财赋、土木工程、百官俸给的入和出,权力极大,时称“计相”。枢密副使为枢密院副长官,也就是辅佐副长官,协助枢密使掌边防军政,是二品官。
包拯任开封府尹的时候,是正三品官。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主要影响
包拯在经“庆历新政”之后,也提过一些改革建议。如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对年满七十岁者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他还主张停止招募士兵,拣斥老弱,以解决冗兵问题,同时应选练精兵强将,训练义勇,以充实边备,防御契丹。
包拯二三事文言文
本文2023-10-06 04:57: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2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