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连亲人都不放过,为何让一个大臣狄仁杰得以善终
狄仁杰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清官,狄仁杰断案的故事也一直活跃在民间故事里面,而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死后留下无字碑,可以说也是一代帝王。可是历史上关于狄仁杰和武则天的谣言有很多,很多人都认为狄仁杰和武则天有关系,而且很多影视剧都将狄仁杰和武则天的关系描述得含糊不清。
历史上对武则天本人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除了她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唯一的女皇帝之外,她手段的狠辣也颇受争议。历史学家岑仲勉曾经这样评价武则天:“武后任事率性,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
明末清初的时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也曾评价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为了手中的权力,武则天甚至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放过。但是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心狠手辣之人,却对一个外人(狄仁杰)很好,这是为何呢?
在林语堂的《武则天正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武则天一生之中一共杀害了23个亲人,34个唐朝宗室,36个朝廷大员,其中还不包括一些被牵连之人。也正是因为如此,武则天的名声并不太好。但是武则天这么做,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些人大多都是反对她亦或者是觊觎她皇位的人,而武则天是一个精明之人,怎么可能让这种事情发生呢?
或许是因为杀的人太多了,被背叛的也太多了,武则天到了年老之时,反而开始想念亲人间的真挚情感了。而在这种时候,狄仁杰出现了,他用自己的才华和性情征服了武则天,并成为了武则天可以交心之人。
那么历史上的狄仁杰和武则天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两个人有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狄仁杰早年在科举及第后,历任判佐、法曹等职务,而在唐高宗李治仪凤年间,他被擢升为大理寺丞。为官一任,他不惧权贵、刚正不阿,公正无私,而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诚臣,自然也是社稷之福,朝廷之福,自然也为当时临朝称制的武则天所喜,颇受重用。
而在狄仁杰豫州刺史任上,当时李唐宗室的越王李贞起兵反抗武则天。宰相张光辅纵兵勒索,也不为狄仁杰所喜,被其斥责,最终狄仁杰也被张光辅所弹劾,遭到贬谪为复州刺史。
在690年,作为皇后的武则天也逐渐实现了权力的掌控,而不再满足于皇后、临朝摄政的她,改元称制,自立为武周皇帝。令人侧目的是,次年九月,狄仁杰便被擢升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武周的宰相。
但仅仅成为宰相的三个月后,狄仁杰却又因为被来俊臣诬告卷入谋反大案之中。而面对酷吏来俊臣,狄仁杰为了避免遭受酷吏戕害,更为了能获得申诉机会,便当场“认罪”,谋反乃是实情。而骗过了来俊臣,他又暗中通过将控诉书塞在棉衣之中,送信儿子狄光远,嘱咐他向武则天诉冤。
武则天听闻此事,便先命令通事舍人周綝到狱中查看。而畏惧来俊臣的通事舍人周綝自然依从来俊臣的指示复命,为了坐实其罪,来俊臣还命人托名狄仁杰做《谢死表》。
但是对于谋反之罪向来残暴的武则天,最终还是决定,亲自署理狄仁杰等人“签字画押”的谋反案。而在查明真相后,狄仁杰等人虽然免死,但也都被贬谪地方。就在彭泽县令任上,武则天的本家,魏王武承嗣期间更是多次上奏请求诛杀狄仁杰,但武则天都选择了拒绝。
696年,契丹孙万荣作乱,冀州陷落。武则天又立刻起用狄仁杰为刺史,而后狄仁杰任幽州都督。次年,便再次拜相。而在为相任上,面对征发百姓戍边导致的民怨四起,狄仁杰果断上表劝谏,获得武则天的废除允准。而后,武则天统治的晚年,她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导致朝纲废弛;又兼之武则天喜欢佛事,大肆兴建佛像,狄仁杰都一一进行上书直臣利弊得失。而武则天,对于狄仁杰也都未责难,反倒时在朝政上更加依赖狄仁杰。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对大臣十分苛刻,但是对于狄仁杰武则天却说“国老见我不必跪拜行礼,每当您下跪之时,我都会感到痛楚”,这项不用下跪的特权满朝文武只有狄仁杰一人具备!
700年,武则天巡幸三阳宫时,更是单独赐给狄仁杰宅院,可见恩宠之盛。不过是年,71岁的狄仁杰病逝。而作为皇帝的武则天特意为他辍朝三日,追赠官勋,赠谥号文惠。
而便览狄仁杰一生,他对李唐王室感情深笃,既有在越王李贞案中,顶撞宰辅之过,囚徒哭碑之过;又有在来俊臣案中签字画押承认谋反之实(即便是诬告,但签字之事无异于对君王的不忠);朝堂之上,也曾屡次顶撞被武则天,但作为君王的武则天,纵然对李唐王室以及李唐附逆杀戮甚多(包括越王李贞、韩王、黄国公等人尽皆被杀),却都保全了狄仁杰的性命,而在起落之间,狄仁杰最终还被委任以为相,可见二人之间的关系匪浅。
因此,在众多的民间传说以及野史怪记中,结合了武则天晚年宠幸男宠的史实,加以艺术加工,便认为二人之间关系不清不楚。
且不说君臣伦理,狄仁杰性格品行,单就狄仁杰去世时,一件遗物中所遗留的物什,便可证明这种说法乃是无稽之谈。700年,狄仁杰去世时,他的儿子狄光嗣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件武则天赐给父亲的手书,而上有8个字,曰:“朝堂之上,与卿推心”。
而这也让武则天独宠狄仁杰的原因暴露。武则天与狄仁杰之间,不是蝇营狗苟,真相乃是君王对臣僚的推心置腹,对臣子的信任有加。而作为投桃报李的结果,狄仁杰在政务上更可谓是兢兢业业,既能内举不避亲,又能外举不避仇,是为群臣楷模。而二人之间的关系,也堪称君臣关系的典范。
武则天是个聪明的女人,她在晚年之时回想自己的一生,她清楚自己或许可以用手段控制生前之名,但是却无法控制后世。而这一切的掌控者,是自己下一代的继承人。因此,到底让武家继承皇位还是让李家继承皇位,成为她最为纠结的问题。而在这个时候,狄仁杰站了出来,基于武则天的角度给了她一个很好的答案:“如果立武氏为太子,将来他会为自己的姑母建庙立传吗?但如果立自己的儿子为嗣,就算是做不了太上皇,皇太后的位子是跑不了的。”
或许狄仁杰的这番话,免不了为李唐说话的嫌疑,但是却也是真正符合时局地,而武则天本身也比较倾向于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因此最终武则天做出了决定,将江山还给了李家,并获得了比较好的去世方式。
其实这就与狄仁杰的说话技巧有关系了,狄仁杰这么聪明的人,自然之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另外武则天当上皇帝以后,已经是60多岁了,而此时的狄仁杰也是60多岁,两个人此时都是老人了,除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外,他们并没有有些人所想的那种不清楚的关系。
由此不难看出,狄仁杰之所以得以善终,与其敏锐的洞察力,聪明的大脑有一定的关系。正是因为狄仁杰对时事的独到分析,让武则天对他信任不已,并将其引为知己。
另外狄仁杰和武则天都是山西人,两个人的老家离得都不远,在朝堂之上能够听到家乡的音,肯定会比较亲近,另外在狄仁杰死后,武则天倍感伤心说出了:“朝堂空矣”,当时满朝都是人,为什么武则天说这种话呢?可能是武则天觉得老友故去,知音难逢的孤独。
不是别扭,而是好多戏说剧里面叫皇上叫的多,所以对少的称呼别扭,不过古代确实是叫皇帝的,皇帝一词最早的发明者好象是秦始皇,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比三皇五帝还大,所以取两个字,秦始皇又叫始皇帝。记得百家论坛上好象说过,古时候都叫皇帝,没有叫皇上的,个人感觉《神》剧里面对各项称呼还是严谨的,比如比较有争议的品级问题,狄仁杰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就是宰相,但是他的品级是内史,正三品上,所以和各个卫的大将军平级比如右威卫大将军王孝杰,《神》剧的编剧对这些问题还是比较清楚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
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宰相,他不仅智商超群而且品性高洁。因此百姓们都十分爱戴他,有关于他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
黄宗泽扮演的狄仁杰剧照
当初狄仁杰在并州这个地方做法曹的时候,他有一个叫郑崇质的同僚。这位同僚即将要出使到一个遥远而又偏僻的地方去,不巧的是,郑崇质有一位老母亲,而且常年生病,需要儿子在身边照料。狄仁杰知道后,说:“他的母亲正在生病,但是他却要出使到那么远的地方,这不是要让老母亲有离别万里的忧愁吗?这是绝对不行的。”于是,狄仁杰就去拜访了担任长史的蔺仁基,请求蔺仁基能够准许自己代替郑崇质完成出使的任务。
那个时候,蔺仁基与担任司马一职的李孝廉之间产生了矛盾,彼此之间互不相让。当他们看到了狄仁杰的所作所为后,都为自己的做法感到十分的惭愧。至此以后,他们俩人便解决了矛盾,彼此之间也就和睦相处了。
这是狄仁杰担任并州法曹期间,发生的一件小事情。但是从如此一件小事,我们就可以看出狄仁杰的仁厚之心。狄仁杰为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又宽容仁厚,对待同事友善,对待百姓又爱民如子,不管他到何处任职,总归是造福一方,为百姓所爱戴的。
而狄仁杰的为人处事,他的宽容仁厚,也总是会影响到他身边的人,蔺仁基和李孝廉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狄仁杰是哪个朝代的狄仁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于他的各种事迹也一直代代相传。那么狄仁杰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人物呢?
赵又廷饰演的狄仁杰剧照
狄仁杰生于630年,卒于700年。公元630年是贞观三年,也就是李世民登基的第三年。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所以狄仁杰出生于唐朝李世明时期,他自然也就是唐代的人物。
到了691年的时候,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唐朝也就正式进入了武周时期。同年,狄仁杰被武则天拜为丞相,后来因被小人陷害,诬告其谋反,虽然狄仁杰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但是也遭到了贬谪。
后来,因契丹作乱,狄仁杰重新被武则天所起用,并对他十分尊重,许多国家大事武则天都会与狄仁杰一起商量。698年,当武则天要立侄子为太子的时候,狄仁杰对武则天说:“姑姑和母子谁更亲呢?如果您立庐陵王为太子,那么您以后可以被供奉于宗庙。如果立您的侄子,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让姑姑受宗庙供奉的啊。”武则天这才醒悟,并且派人将庐陵王李显接回来,把李显立为了太子,恢复了唐朝的嗣统。
在狄仁杰死后五年,李显继承了皇位,唐朝得到了复辟。
狄仁杰出生的时候正是唐朝时期,等到他步入中年的时候,唐朝被改了国号,但是在狄仁杰晚年的时候,他说动了武则天,又恢复了唐朝的嗣统。所以,狄仁杰是唐代的人。
狄仁杰是几品官狄仁杰的仕途起起落落,他的官职自然也会随之变化,而官职的变化也就意味着品级的改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狄仁杰在不同的阶段是几品官。
黄宗泽扮演的狄仁杰剧照
早期,狄仁杰任职大理丞和侍御史,这些官职都是从六品以下的官职。686年,狄仁杰任刺史,刺史这一官职属于正四品下。狄仁杰在宁州治理地方,造福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也因为狄仁杰出色的政绩,被举荐为冬官侍郎,这属于正四品官职。
688年,狄仁杰出任江南巡抚使,又改任刺史。在这期间,狄仁杰得罪了宰相张光辅,使得张光辅怀恨在心,回朝后向朝廷说狄仁杰的坏话,狄仁杰因此而被贬到复州做刺史。
691年狄仁杰升任地官侍郎,后又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前者是正四品上,后者是同三品的官职,这也是狄仁杰初次任职宰相。
后一年,狄仁杰因被小人陷害被诬告谋反,凭借自己的智慧,洗刷冤屈后,被贬为彭泽县令,而县令只是一个正七品的官职。虽然狄仁杰被贬为小官,但是他依然兢兢业业,为百姓做事,百姓们都很拥戴他。
五年后,因契丹作乱,狄仁杰得以被重新启用,成为魏州刺史和幽州都督,都督乃是从三品的官职。
697年,狄仁杰再次被武则天拜为从三品的宰相。700年,狄仁杰升任为正三品的内史。可惜的是,狄仁杰也于同年去世,武则天痛心万分。
狄仁杰和包拯谁厉害狄仁杰和包拯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关于他们的事迹,百姓们一直都口口相传,赞颂不已。那么他们俩人谁厉害呢。
陆毅饰演的包拯剧照
狄仁杰是唐朝名相,而包拯则是北宋名臣,他们都是德高望重,备受百姓称赞的人物。只是他们俩并不是出于同一个时期,所以两者之间,其实并不好比较,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人认为,单从断案这方面来看的话,狄仁杰比包拯更胜一筹。因为,关于狄仁杰断案的能力,在书上也是有记载的。据说,狄仁杰在一年之内,就将过去积压的上万的案件,迅速、公正的审理完毕,其中涉案人员有过万之多,但是却无一人鸣冤,可见,狄仁杰断案之申诉,判案之公正。
而关于包拯的记载中,大多是记述了包拯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的品性。对于包拯断案的记述只有寥寥几笔,所以包拯虽然清正廉洁,但未必就如狄仁杰一般断案如神。而且包拯所有的那些美好的品性,狄仁杰几乎也都拥有。
另外,他们虽然都敢于犯颜直谏,但是狄仁杰与包拯相比,更善于权变。狄仁杰能够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根据时势的变化,迂回地达到目的。而包拯可能更加耿直,不知变通,只知道一味地往前冲。单从这种性格上的特点来说,狄仁杰也比包拯更加善于断案。
所以,单从断案这方面来说,狄仁杰可能会比包拯更厉害。
狄仁杰墓狄仁杰是唐代、武周时期有名的政治家,深得武则天的信任。他于700年,积劳成疾而亡。
狄仁杰墓
狄仁杰墓的位置在洛阳城东的白马寺旁边,整个墓的形状呈圆形。在墓的前方有两方墓碑,其中一方上面刻着“有唐忠臣狄梁公墓”的字样。这两方相距近五米的墓碑呈东西横列之态,上面有六夔龙盘绕在碑首,雕刻的技艺十分精巧。因在狄仁杰死后,被封为梁国公,所以百姓们都认为这是狄仁杰的墓。
在墓的两边设有碑亭,并有设计精巧的小狮子立于周围,在碑亭刻有的诗作等,经过多年的风化,早已看不清落款,可见时间之久远。在南北的墓碑上所刻的字样都是古时之刃所写,经由现代人重新刻写而成。
其实关于狄仁杰的墓的位置是有争议的。其一狄仁杰的墓位于陕西的乾陵,也就是武则天的陪墓。因为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那么在她死后,让狄仁杰陪伴左右也不足为怪。但在这八陪臣的墓中,并没有狄仁杰的名字,也就没有证据证明狄仁杰的墓在于此。其二是在白马寺旁的墓。但是梁国公的封号薛怀义也曾有过,所以有人认为这个墓可能是薛怀义的。其三是狄仁杰的墓在太湖。狄仁杰曾在彭泽做县令,为太湖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太湖人感念于狄仁杰的恩惠,于是就为他建了一个衣冠冢。
狄仁杰的墓到底在哪还有待考察,但是他为百姓所做的贡献,会永远被铭记于心。
是荷兰人高佩罗。他是位中国通,做过荷兰驻中国好几个城市的领事,娶了位中国妻子。他与当时中国好几个名人是好朋友,例如张大千,齐白石等人。他并能写中国的诗,并且写得不错。这样的老外,真叫我钦佩。
唐朝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时代,它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唐朝的发展经历了多个不同时期,在滚滚的时间长河中出现了很多名留青史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不仅对当时的唐朝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们现在的学术研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推动作用。在整个唐朝的发展中武则天是最引人注目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个,而狄仁杰作为武则天在位时期最重要的一名臣子,他的很多举动也为后人留下了疑惑,最直接的一个便是忠于李唐的狄仁杰为何不反武则天。究其根本便是大唐的繁荣对于狄仁杰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大唐的繁荣胜于一切其实从史书当中来看,狄仁杰虽然是武周时期的能臣,但是他做事的出发点并非效忠君王,而是怎样做才能对整个国家更好。至于统治这个国家的人是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在狄仁杰的眼中武则天虽然不姓李,但是她本身具有超凡的政治能力和宏大的格局。这对于狄仁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武则天在根本上依然偏向李家从现有的史料来讲,武则天并没有想把整个帝国变为自己的所有物,她在根本认知上仍然认为大唐是李家的基业。在这一认知的影响之下,即便她会给自己的侄子高官厚禄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让他们成为帝国的继承人,即便是立太子也是从李氏子孙中挑选。
忠于帝国而非忠于一人狄仁杰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与其超凡的能力分不开,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样一位能臣身上他所具有的品质是当时的封建官员很少具有的。他行事的本质并非让君王对自己满意,而是怎样才能让这个国家更好,他所热爱的是一个国家而非一个君主给他的权势。
提起狄仁杰,大伙都知道,嚯,神探!
那你知道他的真实经历吗?嘿嘿,诸位,不知道也不要紧,我这不在这里讲呢嘛。
狄仁杰呢,他是通过科举考试做的官。然后他做得好啊,就被人推荐,升官了。然后他当上了大理寺丞,这也就是电视剧里经常拍的那段经历,这段时间呐,他就负责断案的,因为断案断的好啊, 历史 上记载是破了一万个案子,没有一个伸冤的。于是才有了我们电视剧说狄仁杰是神探的由来。有了这个题材,电视剧啊,**啊就都开始拍狄仁杰了。
言归正传,我们讲讲我们不了解的狄仁杰。
狄仁杰他是当过宰相的,他可不仅仅会断案,人家还有政治才能呢。诸位,您可先别替狄仁杰高兴,武则天用过七十三个宰相!武则天时代这宰相可跟韩国总统一样,可是个高危行业。那么他到底善终了没有呀?
因为狄仁杰厉害呀,他刚正不阿,触动了很多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狄仁杰遭到了报复,被诬陷,说他造反呐。于是武则天便将他贬谪到了彭泽。后来契丹作乱,武则天又启用狄仁杰,打败了敌人,后来又官复原职。
最后呢,狄仁杰是病死的,也算是善终了。毕竟狄仁杰高智商高情商,还忠臣,武则天也舍不得杀他呀。
我们了解的狄仁杰,大多是从影视剧中获得的,在影视剧中,狄仁杰俨然成为了无所不能的神通人物,他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在面临内外危机时,他一次又一次的力挽狂澜,扶危济困, 救百姓于水火,同时他又是一个断案奇才
然而真实的狄仁杰并非大侦探,乃是一位护国良相,他的主要能力并不是推理与探案
首先来说,审理案件并不是等同于探案,正史上的狄仁杰审理过许多的案子,绝大部分并未进行细致的推理,而是根据呈上来的资料现作判断,在他做大理寺丞的时候,他每天都有很大的工作量,一天最多可以审理四十多个案子。 武则天时期的天授二年(691年),狄仁杰升任宰相,在相位仅四个月就遭到了酷吏来俊臣的陷害而被罢官,贬到偏远的地方任县令,狄仁杰虽然从高高在上的朝堂被贬到遥远的穷地方,但他并不气馁,他积极做好分内的事,为百姓谋福利,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狄仁杰真是个文韬武略的全才,在哪里都能闪闪发光,因作战有功,在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期间他最大的功绩就是恰到好处的缓和了武则天和太子之间的关系。
狄仁杰对武则天说,姑侄与母子哪个亲,陛下若立庐陵王李显为储君,则千秋万岁后能常享宗庙,若要立侄子,没听说过侄子为天子,会在宗庙里祭祀姑姑的。
而狄仁杰的美名也就流芳百世,受后人敬仰。从李显被复立太子这件事来看,为什么大臣们进谏都不得好下场,主要因为他们都是在逼武则天还政李唐,而狄仁杰是为武则天考虑身后事,考虑如何圆满,让武则天选择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武则天也容易接受。 狄仁杰身居宰相之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的弊政多有匡正改革,深受大臣及百姓的爱戴
狄仁杰出生于官宦之家,她的祖父叫狄孝绪任贞观时期的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少时勤奋学习,后来还考取了明经,即进士。初入仕途出任汴州判佐,这个八品的小官。
唐高宗时期,狄仁杰升任到了大理丞,相当于今的最高法院院长
近些年的影视化作品将其刻画成一个大神探,和助手李元芳一起查案。其实 历史 上的狄仁杰更多的是在辅佐武皇,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公元688年,能力出众的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同年,越王李贞在豫州叛乱,朝廷让宰相张光辅带兵平叛。据《旧唐书·狄仁杰列传》记载:
意思是,张光辅虽平乱有功,但是纵容下属士兵烧杀抢掠。正直的狄仁杰怒斥张光辅的罪过比叛乱更加过分,如果尚方斩马剑在手必将指向张光辅的脖颈。
到了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后,为了巩固专权,盛行酷吏,大兴高密之风,朝野上下无不惶恐,人人自危。
拿到口供后,来俊臣放松警惕,得以使狄仁杰让其子将密信送得武则天诉冤。来俊臣这种小人也在公元697年被武则天处死,十多年之久的“酷吏之政”算是结束了。
狄仁杰因诬告夺职下狱,但是保住了性命。武则天能当皇帝那肯定也不会刚愎自用,目光短浅之辈,有心意将狄仁杰调回身边。697年,营洲之乱又败宰相,得到重用。
据《旧唐书·狄仁杰传》记载:
狄仁杰病死,武皇为此废朝三日。狄仁杰对于唐朝和后世所作的贡献绝不仅仅是破案那么简单,每任一职,都心系百姓。
狄仁杰作为大唐的功臣,为大唐的江山社稷也是尽心尽力,即使后来女皇武则天登基为皇,他也是极力辅佐。大唐成为大周后,武则天对狄仁杰更是委以重任,他的干练与耿直令她无比信任。后来又被武则天重用,升至宰相,他对朝廷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武则天时期的“天下第一名臣”坚持李姓子孙继承皇位,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成为武则天最好的助手,也是武则天唯一的对手。同时,狄仁杰也是唯一一个得以善终的功臣。为何狄仁杰为何会得以善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1是因为狄仁杰确实有真才能。一心为家国着想,而武则天初定天下,日后的发展更需要这样的人。
2狄仁杰懂得官场生存条件,懂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就算有什么争议,也是委婉劝说,不会让武则天失去天颜,又能平息她心中的不和之意,大多数都是进言国家大事。
3会赏识人才并加以举荐。为武则天推荐人才,凡是狄仁杰看上的人,张谏之等人都没有辜负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
虽然武则天是个厉害的女皇帝,但也是一个爱才之人,只要没有触犯她的利益和底线,她也不会随便找人麻烦。而聪明睿智的狄仁杰,应该也是知道女王的心思,从来不敢触女王的底线,所以能够善终也是情理之中。
武则天时期的官不好做,小心翼翼也未必会有好的结果,因此官员的幸福指数是极低的,尤其是武则天实行酷吏政治的时候,官员们更是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应该说狄仁杰算是一个意外,他晚年深得武则天信任,先后两次拜相,第一次时长四个月,第二次是三年
实际上,狄仁杰虽不像他推荐的张柬之宰相那样大器晚成,但真正受到器重的时候也不算小了。他以科举明经考试入仕,但早年官运很一般,甚至还被小吏给诬告了
直到676年之后,已经年近50岁的狄仁杰才被任命为从六品下的侍御史,几年后升任从五品上的度支郎中。应该说狄仁杰在唐高宗时期一直都是官位不显的,并没有得到李治的重用。李治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都被武则天压制
自此以后,狄仁杰逐渐为武则天所重视,691年,62岁的狄仁杰成为地官侍郎,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实际上的宰相,这是狄仁杰第一次拜相,这个时候的狄仁杰虽然被武则天看重,但是武则天对他的信任程度远不能和后来相比
最后的结果就是狄仁杰被任命为彭泽县令,当了四年县令之后,他被派往魏州做刺史抵挡契丹犯边,与民生息,契丹不战而退,狄仁杰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颂,并立碑纪念。
不过年近七十岁的狄仁杰身体素质开始下降,他为此上表请求告老还乡,但是并没有得到武则天的准许,不过武则天为狄仁杰想的比较周到。
700年,77岁的武则天巡幸三阳宫,71岁的狄仁杰也随驾前往,并被武则天赐下宅第, 应该算是绝无仅有的恩宠了。
狄仁杰的名字相信大家很熟悉,影视剧里经常有他的身影。但那是艺术创作,不是真正的 历史 。
正史中的狄仁杰自幼就是神童,二十岁入仕的时候,就被工部尚书阎立本(大画家)称作为:“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逆境中的狄仁杰——涉谋反,被贬县令
692年正月,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律法规定,一经审问即承认谋反的人可以减免死罪。狄仁杰当场认罪,狄仁杰道:“我如果不承认造反,已经死于酷刑了。”因此免去狄仁杰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贬为地方官。
狄仁杰的晚年生活——君臣相知
生命的最后一年,狄仁杰进拜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当时,文武百官多随驾前往,唯有狄仁杰获赐宅第一所,恩宠冠绝当朝。当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十分敬重狄仁杰,称其为国老,在狄仁杰身体日渐衰老、上书辞官的时候,武则天多次挽留,免除其上朝跪拜,并且除了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也特意嘱咐不准朝臣麻烦他。狄仁杰去世之时,武则天悲痛万分,朝堂上虽然大臣众多,但是武则天发出“朝堂空矣” 的感叹。
高罗佩与“神探”狄仁杰
狄仁杰能够被当作“神探”得归功于一个荷兰人,他叫高罗佩。他将自己写的16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故事集在一起,统称《狄公案》。
狄仁杰一生为官,两次做宰相,为治理国家和许多地方立下过汗马功劳,却命运多舛,屡遭陷害打击,但他为了大局利益,敢于在朝廷上犯颜直谏,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
狄仁杰在生前深受武则天的信任,死后被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三代皇帝先后追封,结局非常的完美。狄仁杰性格刚正不阿,不肯依附于权贵。
狄仁杰上任后,一年内处理了一万七千多件积压的案件,不管涉案的人是谁,狄仁杰按照律法办事,从来不巴结权贵。狄仁杰离任的时候,所有被判决的人都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不称赞狄仁杰公正廉明的。
武则天丝毫不理会大臣们的诬告,并且专门召见狄仁杰说:你做官的成绩非常好,可是却有人诬告你,你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回答说:如果陛下认为臣有错,那么臣应该改错。如果陛下认为臣没有错,这是臣子的荣幸。
后来狄仁杰被来俊臣陷害下狱,狄仁杰的儿子去宫里告御状,武则天饶恕了狄仁杰的死罪,将他贬低出洛阳。狄仁杰被贬官之前,官职是地官侍郎,狄仁杰重新被启用后,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成为了鸾台侍郎,代理纳言的权利。
等到狄仁杰去世的时候,武则天在朝堂上痛哭说:老天呀!你为什么早早的夺走我的阁老!狄仁杰一生刚正不阿,得罪的人非常多,但是由于武则天对狄仁杰十分信任,大臣们始终没能谋害狄仁杰。狄仁杰晚年劝武则天立李显做太子,为李唐王朝的复兴立下了大功。
在唐代做官,尤其是得武则天重用必然是外貌健美、风度翩翩。
他在任大理寺臣的时候共破获17万件案子竟然无一人喊冤。
清代中国本土狄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中,狄仁杰找不到遗骸居然有鬼魂引导,这么玄乎的情节,感觉已经不是神探了,应该是狄半仙了。
狄公和武则天的关系就像连体婴儿,提到狄仁杰就会想起武则天。
天授二年,来俊臣诬陷狄仁杰等人谋反,狄仁杰因此入狱。狄仁杰故意认罪得以见武则天,叙说自己的清白。虽说这种诬陷其实是最难证明的了。
由于表现突出,神功二年,狄仁杰再次胜任丞相。
《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尊称狄仁杰为“国老”,所有的大臣见了皇帝都得下跪,唯独狄仁杰除外。武则天特地讲,国老千万不要下跪。
久视元年,狄仁杰病故,武则天痛心不已,赠文昌右相,唐中宗继位后,追赠司空。
史上有功勋者不少有,但是能让帝王信任的太少。古代有功勋者太多都死于功高震主。
这点在现在职场上也是值得借鉴的,老板想要的是两个方案给他挑选,而不是你自己定好的唯一方案,自作聪明反而不是聪明之举,做人做事难得糊涂。
狄仁杰最大的贡献就是对恢复李式唐朝所作的努力,武则天在位时原本想要立她的侄子武三思为太子。在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时,诸多人碍于强权只能违心附和或者是默不作声。
武则天连亲人都不放过,为何让一个大臣狄仁杰得以善终
本文2023-10-06 05:02: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2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