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军拨都部队的后裔现在分布?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4收藏

蒙古大军拨都部队的后裔现在分布?,第1张

分布在现在的俄罗斯和阿富汗等地。

蒙古帝国的后裔分布情况如下:俄罗斯联邦境内有鞑靼人、卡尔梅克人、阿尔泰人、图瓦人、布里亚特人。在西亚的阿富汗及印度次大陆,有哈扎拉人、莫卧儿人。

蒙古帝国是历史上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是世界历史上面积最辽阔的国家,是蒙古国扩张的结果。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

蒙古涵化民族的地理分布情况如下:俄罗斯联邦境内有鞑靼人、卡尔梅克人、阿尔泰人、图瓦人、布里亚特人;在西亚的阿富汗及印度次大陆,有哈扎拉人、莫卧儿人;在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有乌兹别克人和哈萨克人;蒙古国的喀尔喀蒙古人及蒙古族其他分支部落。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散居着他们的移民。

由内蒙古师范大学苏和先生和苏日娜共同执笔完成的《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后人》一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介绍了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的后人所建立的国家、生存的地理环境、历史名城、历史名人、风俗习惯、历史渊源以及与中国的关系。本版从今日起分3次选发其中的内容,以飨读者。

拉开了人类全球化的序幕

800年前,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随后组织多次远征,先后有40多个国家、700多个民族都归附于他,他建立了人类历史上领土面积空前的蒙古大帝国。当前很多领域:国家版图、政治体系、哲学、科技、战争、商业、文化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的影响。今天,各国的学者普遍认为:成吉思汗打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拉开了人类全球化的序幕。

由于成吉思汗蒙古大军13世纪的远征,一部分蒙古人陆续离开了蒙古高原,来到了中亚、西亚和欧洲大陆。蒙古人和成吉思汗的子孙在近800年的历史中建立了众多国家和政权,这包括在中国建立的大元王朝(1271~1368年),还曾建立金帐汗国(1242年建立,统治俄罗斯各公国长达240年)、伊儿汗国(1264~1388年统辖波斯地区)、察合台汗国(1225~1321年统治河中地区)和窝阔台汗国(1225年建立,居今新疆西部地区)、帖木儿帝国(1501年建立,统治中亚地区100余年)、昔班帝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蒙兀儿帝国(存在于15~16世纪的中亚),还包括与明朝始终对峙的北元蒙古诸部。更不可思议的是,帖木儿后裔巴布尔1526年又建立了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331年。由于诸多蒙古政权和汗国的建立,蒙古人及其后裔成了这些汗国和领地上的主人。他们在这些土地上劳作耕耘,创造了这一时期的人类文明。

成吉思汗的蒙古汗国政权把蒙古人像种子一样撒向了欧亚大陆,融合了当地民族、部落文化。由于互相的影响,逐渐演变形成了新的民族和国家,这一现象在文化和民族学领域中,被称为涵化现象。确切地说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的民族体系间发生持续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被对方的文化所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民族涵化现象。我们把这种以蒙古族与其他部落和民族融合产生的民族称为蒙古涵化民族。在这些由蒙古涵化民族组成的国家里,人们把蒙古人和成吉思汗尊为祖先,这些民族的统治阶层和贵族大多是成吉思汗和蒙古人的后裔。

蒙古涵化民族的地理分布情况如下:俄罗斯联邦境内有鞑靼人、卡尔梅克人、阿尔泰人、图瓦人、布里亚特人;在西亚的阿富汗及印度次大陆,有哈扎拉人、莫卧儿人;在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有乌兹别克人和哈萨克人;蒙古国的喀尔喀蒙古人及蒙古族其他分支部落。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散居着他们的移民。

从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世系延续角度来研究,成吉思汗的4个儿子有3个人的后裔留在了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只有四子拖雷和孙子忽必烈及成吉思汗之弟哈萨尔的后裔留在了中国和蒙古国故地,他们的后人演变形成了现在的卡尔梅克人、阿尔泰人、图瓦人、布里亚特人、蒙古国的蒙古人和中国的蒙古族。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和他的金帐汗国后裔演变形成了鞑靼人、乌孜别克人和哈萨克人。窝阔台汗国后来并入了察合台汗国,他们有很多后裔又融入了乌孜别克人和哈萨克人中。哈扎拉人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和孙子旭烈兀的后裔。

从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在世界各国的人口数量来看,中国:蒙古族人口约550万;蒙古国:蒙古人总数约265万;俄罗斯联邦:鞑靼人约600万,布里亚特人约45万、图瓦人约25万、卡尔梅克人约20万、阿尔泰人约7万;阿富汗及西亚和印度次大陆的哈扎拉人约200万;在中亚(乌孜别克族和哈萨克族在中亚各国家都有散居):乌孜别克族约1600万、哈萨克族约1400万。在全世界,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总人数近5000万。

从蒙古人离开亚洲蒙古高原大漠腹地的历史时间来看:在12、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布里亚特人、图瓦人、阿尔泰人等各部落就被统一,并构成了蒙古人的组成部分;在13世纪,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西征,留在阿富汗的蒙古人后裔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哈扎拉人;成吉思汗之孙、术赤之子拔都发动的蒙古大军西征,征服了东欧和中欧的广大地区,拔都建立起金帐汗国,他们的后裔就演变成了今天的鞑靼人;在14世纪,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南征统一中国时,留在四川、云南的蒙古人就演变成今天的南方蒙古族;15世纪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后裔昔班尼(乌兹别克汗),建立乌兹别克汗国,他的部众就称为乌兹别克人;乌兹别克汗国内另两个术赤后裔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带着一部分百姓投奔察合台汗,这些人被称作哈萨克人,这是近现代哈萨克人的起始;17世纪生活在中国新疆的土尔扈特蒙古人来到了东欧伏尔加河下游驻牧,他们就形成了今天的卡尔梅克人。

从人种和种族人类学特征来看蒙古涵化民族:鞑靼人离开亚洲蒙古高原的时间最早,距离蒙古腹地达万里之遥,来到白种人的故乡欧洲,经过长达800年的蒙古人与其他民族的混血。鞑靼人兼具白种人与黄种人的人类学特征,大部分人更接近白种人;乌孜别克人的白种人血统成分比鞑靼人要少,但也兼具白种人与黄种人的人类学特征;哈扎拉人、哈萨克人以黄种人的人类学特征为主,但也有白种人血统成分;布里亚特人、图瓦人、阿尔泰人、卡尔梅克人以及中国、蒙古国的蒙古族都具备典型的黄种人的人类学特征。

从宗教信仰来看:早期的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自古以来就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留在东北亚的蒙古人、布里亚特人、图瓦人、阿尔泰人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萨满教的信仰习惯,藏传佛教是多数蒙古涵化民族主要信仰的宗教;蒙古人、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图瓦人、阿尔泰人,直到现代都在虔诚地信仰藏传佛教;由于受到 教的影响,当时的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金帐汗国最终都皈依了 教。因此,哈扎拉人、鞑靼人、乌孜别克人、哈萨克人都是 教信徒。由于受到俄罗斯东正教的影响,部分鞑靼人转信了东正教。

从语言学上来看,蒙古涵化民族现在使用的语言主要是阿尔泰语系,只有哈扎拉人操的是印欧语系。操阿尔泰语系的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又分别属于两个语族,即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和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民族有鞑靼人、图瓦人、阿尔泰人、乌孜别克人、哈萨克人。由于这些人与蒙古人的渊源关系,他们在山水地名和畜牧业术语方面还保留着蒙古语特点。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有蒙古人、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

在文字的使用上,原苏联所属的俄罗斯联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诸蒙古涵化民族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鞑靼人、乌孜别克人、哈萨克人使用 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言,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图瓦人、阿尔泰人都使用传统的蒙古文字,在原苏联 的干预下,30年代后都改用斯拉夫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言。蒙古国当时也追随原苏联,走了同样的路。20世纪90年代原苏联解体,他们又陆续和部分地恢复了原来使用的传统文字。在中国的蒙古族一直沿用传统的蒙古文字。阿富汗的哈扎拉人使用塔吉克文字。

从婚丧嫁娶和衣食住行等民俗及生活习惯上来看,散居在欧亚大陆的诸蒙古涵化民族有很多共同点,一定程度上保留着草原民族的特点。从古代开始,畜牧业一直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手段。直到今天,畜牧业在蒙古人、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图瓦人、阿尔泰人、哈萨克人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他们有的还继续被世人称为“马背民族”,保持了当年蒙古人彪悍的骑射武士的特点。鞑靼人、乌孜别克人、哈萨克人、哈扎拉人都是 教徒,他们的生活习惯也都不同程度上 化了,但仍然保留了部分蒙古人的遗风。另外,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图瓦人、阿尔泰人、哈萨克人、喀尔喀蒙古人都有曾经生活在中国元朝、清朝的经历,因此他们与中国都有很多渊源关系。

阿富汗人泛指中亚国家阿富汗全体居民。阿富汗人(Afghans),包含30多种民族成分,其中普什图人占多数,其余为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哈扎拉人、查哈尔艾马克人、土克曼人、俾路支人等。其祖先多来自中亚,由于经常发生人口流动,各族人民互相影响、混合,遂形成今日复杂的民族情况。阿富汗人还专指居住在阿富汗的普什图人,或称帕坦人。

主要分布在兴都库什山脉以南,分为两大支系:杜兰尼人和吉尔扎伊人。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使用普什图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自1936年起,普什图语被宣布为阿富汗国语。文字用阿拉伯字母书写。信奉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1747年,普什图人阿赫马德·沙赫·杜兰尼征服境内各族,建立杜兰尼王朝,完成了阿富汗的统一。普什图人文化差别较大,许多城市居民受到高等教育,而农牧民则多是文盲。约有1/5的人仍过着季节性迁移生活。

这些长得像中国人的阿富汗人就是阿富汗的哈扎拉人,哈扎拉族是阿富汗第三大民族,有着160万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86%。有不少专家和学者认为,哈扎拉人是波斯人和蒙古人的混血,是成吉思汗当年西征留下的后裔。不过,如今的哈扎拉人早已不会说蒙古语,也不会书写蒙古的文字。

阿富汗人的民族起源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极为困难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完整的综合文献资料(包括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的资料),但这方面的资料是极其缺乏的。阿富汗人基本上属于长头人种。这种长头人种的欧罗巴人种居民自古就居住在南阿富汗地区。在锡斯坦发现的青铜时代的墓葬中出土过此类人种。短头欧罗巴人种是居住在阿富汗的塔吉克人,但在大夏(巴克特里亚)北部未发现古人类学的材料。不过,南阿富汗部族的卡卡尔人、塔林人属短头人种,其特点接近于俾路支人普遍具有的人类学类型。在东部许多阿富汗部族中,明显地表现了同北印度人的混合痕迹。同时,吉尔查伊人显然可见蒙古人的特点。这些不多的人类学资料可以证明,阿富汗部族身体类型的多样性。

“黄金家族”指的是纯洁出身的蒙古人。蒙古族有一个始祖母阿兰,据记载阿兰与她丈夫一起生了两个儿子,在她丈夫死后又生了三个儿子。她的两个大儿子包括她的亲属对这件事有疑问,阿兰说这后边的三个儿子是她与一个黄白色的神人后代,是上天的儿子,从此之后,这三个儿子的后人就被称为纯洁出身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就属于其中的一支孛儿只斤氏,除此之外,还有主儿乞氏、泰赤乌氏等。蒙古部的可汗都出于这个家族,所以就被称为“黄金家族”。

实际上,在成吉思汗死后,只有他的直系后裔,即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人的后代才被称为“黄金家族”,才有资格继承各汗国的汗位。拖雷之子蒙哥夺得蒙古大汗之位后,这个范围又进一步缩小为拖雷的后代,其后的元朝皇帝和明朝时的鞑靼可汗均出自这一系。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铁骑在数百年前征服了几乎整个欧亚大陆。在欧亚大陆留下无数的子孙后代,举个例子,列宁身上就有蒙古人血统(引述自一本英文的人类学教科书)。

1.阿富汗的蒙古后裔

成吉思汗亲自打下了阿富汗的巴米扬,他的孙子

在攻城战役中遇难,因此打下巴米扬后,蒙古人血洗这座兴都库什山脉上的城堡。唯一没有毁掉的是两座阿富汗的巨佛,直到二十一世纪初,被塔利班士兵用火炮毁掉。如今这些蒙古人作为阿富汗的少数民族,平静地生活在兴都库什山脉的山谷之间。他们在当地被称作哈扎拉人。

2.印度的蒙古后裔

成吉思汗的后裔建立了的王国中寿命最长的是印度的莫卧儿王朝(Mughal),著名的泰姬陵就是这个王朝的皇帝修建的。所以您不要误以为泰姬陵是印度人弄出来的。莫卧儿王朝是印度最后一个强大的王朝,统治者来自中亚的蒙古王国。这支蒙古人是成吉思汗老妈那个支系的。

3.巴基斯坦的蒙古后裔

在巴基斯坦你可以看到戴着黑头巾的“日本女人”,缠着头巾的“韩国人”,非常有趣。这些黄种人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4.伊朗的蒙古后裔

蒙古皇帝窝阔台决定继承成吉思汗的事业,西征波斯(今伊朗),公元十三世纪,蒙古人基本上征服了波斯全境。和前面几个国家一样,比较纯正的蒙古人的后裔都在比较偏远的地方生存着,偏远的地理位置保存了他们的血统和传统。

说起哈扎拉人,可能很多人听都没听歌,会觉着非常的陌生。哈扎拉人是目前阿富汗境内的一个民族,这个民族的存在就足以证明了中国人在历史上西行的脚步。从公元1世纪开始,一直到15世纪,东西方世界的接触和交流主要就靠的是丝绸之路的维系。就在个接触过程中,多少都会有类似于哈扎拉人这样的遗民。可以说不论源头在哪,蒙古人也好,月氏人也罢,哈扎拉人应该就是故中国族群和中国文明向西传播和发展历程中出现的最鲜活的例子。

千户,金朝始置,为世袭军职。初专授予汉人降臣,后也用以称女真军事组织猛安,统领谋克,隶属于万户。元代相沿。但元代的千户却不同于金朝的始置,蒙古人将它丰富成了一种国家体制。这种体制自成吉思汗即位以始,被称作千户制。

成吉思汗将全国的人民和土地划分为95个千户,由大汗分别授予与共同建国的贵戚、功臣,任命他们为千户的首领,使之世袭管领。千户下分为若干百户,百户下为十户。这种分法史称领户分封制或千户分封制。

蒙古人把千户的首领称为那颜,亦作诺延,后来发展为对蒙古汗国贵族的通称。千户作为基本军事和地方行政单位,取代旧时的部落或氏族结构。蒙古人与金人的不同在于,金人的千户不过是军事组织,但在蒙古人这里,千户还包含了地方——通过分编千户,全国人民都在指定牧地居住,不许变动;国家按千户征派赋役和签调军队,所有民户都在本千户内登记户口,负担兵役和差发。在千户的上面还有万户,作为千户首领的那颜对大汗和诸王处于绝对从属的地位,万户的高级那颜还参与选举大汗、商议国策和掌管国政,被授与种种特权,进而成为一个阶级,成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统治人民的支柱。

今天,千户在成为一些地名保存着历史的记忆之外,也成为了一个族群的名字,承载了蒙古军队在征战之后,多少有些伤痛的遗落。

这个族群被称为哈扎拉人。哈扎拉是波斯语,意为一千,似乎与那颜有着某种关联,但在帖木尔的六世孙巴布尔(或译巴卑尔)那里,他们就已经不受到重视了。

我们在以前的文章里说过,帖木尔实际上是蒙古人的冒充,他的身上已经没有了黄金家族的血统,甚至连黄金家族的亲戚也算不上。在起兵反抗察合台蒙古人贵族的统治时,他被打伤成了残障人士,因此被敌人称为帖木儿兰(TimourLenk,意为跛者帖木儿)。为了巩固政权,他将西察合台汗国可汗的公主纳为妻妾,成了察合台汗国的驸马。所以又被中国史籍称为驸马帖木儿。也许正因为娶西察合台汗国公主为妻,他的后代身上便有了一些黄金家族的母系血统,再次和成吉思汗扯上了关系。比较著名者之一便是巴布尔。

巴布尔野心勃勃,少年时便立志仿效先辈帖木尔和成吉思汗,做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后来成了统治南亚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开国君主。自16世纪晚期,哈扎拉人在波斯萨法维帝国的史书中和巴布尔的回忆录中开始出现,被描述为居住在喀布尔以西到古尔省,南到加兹尼省这个地区。但是,巴布尔对这个群体并不待见。

喀布尔是著名的东西方通商要道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2000多年前就是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在信德语中,意为贸易中枢。历史上,马其顿亚历山大皇帝和公元18世纪波斯阿夫沙尔王朝皇帝纳迪尔沙赫均把这里作为穿越兴都库什山脉南下征服印度的军事要道。公元16世纪初,来自中亚的莫卧儿王朝创建者巴布尔占领喀布尔。

巴布尔的母亲有着成吉思汗的血统,因此也可以说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帖木儿帝国灭亡后,他从河中被驱逐,带了一支大约200人的队伍翻山越岭进入阿富汗。这大约1504年的事情。巴布尔组织士兵进攻喀布尔,喀布尔的主要居民是塔吉克人,不但没有太多抵抗,反而在喀布尔被攻陷后,选择效忠巴布尔,为巴布尔提供了许多战马和军粮。

有了塔吉克人的支持,巴布尔开始笼络阿富汗境内的突厥人,动员突厥人与塔吉克人一起对付当时比较难缠的普什图人,很快就在喀布尔立住了足,开始了对喀布尔的经营和建设,并在三年后的1507年攻陷了今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坎大哈省省会——坎大哈。坎大哈的主要居民是普什图人,让巴布尔感到意外的是,在他的行军路上,不断有人前来投降,嘴里还咬着一把草。这是因为,在普什图人的观念里,狼吃肉,羊吃草,草的含义表示他们是温顺的羊,而巴布尔是凶狠的狼,他们愿意当一只温顺的羊来为巴布尔服务。

就这样,巴布尔建立起了一个小小的王国——喀布尔王国。阿富汗历史悠久,喀布尔亦然。印度古经典《吠陀经》提到一个叫库拔的地方,梵文研究者认为就是喀布尔。《波斯古经》也证实,库拔就是今喀布尔所在的地方。中国《汉书》记载的叫高附的地方就是喀布尔。喀布尔王国后来成为了莫卧儿帝国的前身,但巴布尔并不喜欢那里,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确实,很多士兵都不喜欢印度,这里的人长的不漂亮,气候也很糟糕!他甚至在写给友人的信里这样说:如果你无法忍受印度的炎热,我就让你去寒冷的喀布尔。

这种情怀背后是巴布尔对喀布尔的苦心营造,在喀布尔修建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大花园,这座花园便是著名的巴布尔花园。1530年,巴布尔病逝,他的子孙按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遗体运回喀布尔安葬。今天,巴布尔陵墓已经成为了阿富汗的著名旅游景点,而作为成吉思汗后裔的巴布尔,墓碑上刻有这样的文字:阿富汗和印度的突厥王朝建立者巴布尔埋葬于此。

中亚的蒙古人或者突厥化的蒙古人,在历史上,人们给了他们一个共同的名称:蒙兀儿。蒙兀儿人包括哈扎拉人吗?巴布尔对此有一种态度,那就是:他将其麾下的艾马克人当作自己人,却从未将哈扎拉人视作蒙兀儿人,从《巴布尔回忆录》中可以看出,他并不认为哈扎拉人是蒙古人的后裔,而是称呼哈扎拉人为突厥蛮(土库曼人)。

艾马克人,又称查尔艾马克人,阿富汗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是说波斯语的游牧民族,有蒙古人与伊朗人体质。分布在伊朗东北部的霍拉桑与阿富汗赫拉特高地。有近200万的人口,分为5个部落:泰梅尼、菲鲁兹库赫、贾姆希德、哈札莱克来瑙、泰穆尔。

艾马克人与塔吉克人、哈扎拉人关系密切。他们有一部分融入了普什图人,生活方式与蒙古人一样,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的都有。据说,巴布尔亲近他们而疏远哈扎拉人的原因是,他在攻下喀布尔时就和哈扎拉人接触,虽然发现哈扎拉人和蒙古人有相似的习俗,但并没有史书记载哈扎拉人的祖先是蒙古西征士兵的后裔。因此,他认定哈扎拉人和蒙古人没有关系,甚至连突厥化的蒙古人都算不上。

更早的历史也让巴布尔的这种态度有了依据: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说,在阿富汗看到了一种像中国人的人,还说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长相也像这种人。这,也许能证明哈扎拉人在成吉思汗侵入阿富汗之前就在阿富汗。因此,有人认为哈拉扎人的最早源头或许能追溯到大月氏时期。而哈拉扎人也就成了名义上的千户或那颜。

自从18世纪中叶现代阿富汗国家形成,哈扎拉人屡屡受到阿富汗最大的民族普什图人的歧视,很多人从各个地方被迫逃到阿富汗中部山区。这个地区被叫做哈扎拉贾特,以巴米扬为中心,横跨阿富汗的多个省份,占阿富汗领土的三成。2014年,在阿富汗的哈扎拉人约有600-800万人,长相被描述为中国人:黄皮肤,鼻宽度中等,脸平扁,唇厚适中,眼睑多有内眦褶;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尖点指数中等,眼眶较高,面骨平扁,颧骨突出。

哈扎拉人使用哈扎拉吉语,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是一种在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由蒙古人后裔的哈扎拉族所使用的波斯语的一种方言。和其他波斯语相比,哈扎拉吉语有很多蒙古语和突厥语的词汇,但因为种种原因,有一些哈扎拉人已经不会使用哈扎拉吉语,而是使用波斯语喀布尔方言、科拉萨尼语、乌尔都语和英语等。

哈扎拉人的婚姻多为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数富有者为一夫多妻。他们很重视彩礼问题。男女订婚以后,关于彩礼的数量还要协商几次,盛行嫡堂婚和交表婚。如果男女双方是堂兄妹或表兄妹,彩礼可以少要些。他们的饮食以馕和奶制品为主食,与蒙古人的生活方式相同,但在穿着打扮已被中亚穆斯林民族同化,已没有了蒙古服装的遗风:男人上衣穿无领肥大衬衫,下衣穿灯裤,冬季外罩长袍,腰间束带,有的还要加上一件坎肩。在家时头戴绣花小帽,外出时头缠深色或白色缠头;女人服装与男人的大同小异,基本一致,只是不束腰带,将头巾包在头上,面部裸露。

虽然,2003年根据英国牛津大学遗传科学家赛克斯通过人类染色体和DNA样本的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哈扎拉人具有成吉思汗和蒙古人的遗传基因,但面对《大唐西域记》以及《巴布尔回忆录》,我们宁愿相信哈扎拉人的族源是一个多元的历史形成:蒙古军队占领波斯和中亚一些地区后,就留归镇守官统辖,并留下少量军队驻屯。后来,成吉思汗之孙蒙哥又以千户为单位派遣驻屯军到这里,这些军人的后代就留了下来,与当地的波斯人、塔吉克人、突厥人通婚,融合、繁衍、发展。在这个融合、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被融入了更为久远的中国人的历史,而不一定是单纯的曾迁徙于中亚建立大月氏王国,并在公元1世纪南下恒河流域建立贵霜王朝的月氏。

在巴布尔出生的今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地区的费尔干那盆地,人们应该看到那里也曾经属于历史上的大宛国,一个在张骞之前就听说汉朝富有,期望同汉朝建立直接的联系,并在李广利率领远征军攻打后成为汉朝附属的小国,《史记·大宛列传》中有个故事说,大宛城中本无井,引用城外流水,后在战事中,外城被困,水源切断,因找到了秦人,才学了穿井,解决了当时城内严重的断水问题。清朝历史学家王国维据此认为,坎儿井起源于井渠,是秦人的发明,当时,穿井之法已由中国内地传至西域,而且已应用至引地下潜流。

我们不能说,王国维《观堂集林·西域井渠考》是牵强附会,这也让人们看到中国人西行的脚步,在历史上,大宛与中国之间的交流代表西方印欧民族文明首次大规模与中国文明接触。此后,从公元前1世纪直到公元15世纪,东方与西方世界靠着丝绸之路持续交流接触。而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不会有类似于哈扎拉人的遗落。应该说,不管是源头在月氏人还是蒙古人,哈扎拉人都应该是古代中国族群与中国文明向西传播和发展的鲜活的历史见证。

蒙古大军拨都部队的后裔现在分布?

分布在现在的俄罗斯和阿富汗等地。蒙古帝国的后裔分布情况如下:俄罗斯联邦境内有鞑靼人、卡尔梅克人、阿尔泰人、图瓦人、布里亚特人。在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