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香做成香包戴在身上的好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5收藏

十三香做成香包戴在身上的好处,第1张

1、防治疫毒。大部分香囊里面都有丁香、藿香、佩兰、艾叶、白芷等一些芳香化湿、避秽解表的药物,这些药物有预防感冒和传染病的作用。

2、驱蚊。古代没有蚊香,香囊里面的药物发出的气味有很好的驱蚊功效。

3、提神醒脑。香囊里面的芳香开窍药物可以提神醒脑。

4、有装饰美观的作用。

5、辟秽化浊。特别是夏季梅雨多湿,佩戴香囊可以辟秽化浊。

6、祝福传情。香囊上面的祝福语和装饰还可以起到祝福传情之意。

端午习俗

驱虫避疫: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醒,不安宁。”端午正值初夏,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所以民间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

传统习俗: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配香囊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香囊习俗:屈原的《离骚》中写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芷、秋兰指的都是香草。择有香味的草药放入囊中佩戴,是从古延续至今的做法装入香草,取其芬芳,佩戴于身,寄愿接下来的一年都平安顺遂。

香囊作用:将香囊系于腰间,或系于肘臂下、藏在袖子中,举手投足之间,香气时浓时淡,这种温婉的香气让人留恋不舍。端午挂香囊,不仅作香身熏衣之用,还有一定的驱虫作用。

辟瘟方”:清代吴尚先的《理渝骈文》中,记录了“辟瘟方”,大黄一两二钱、苍术、檀香、三奈、雄黄、朱砂、甘松各一两,川椒、贯仲、龙骨、虎骨各八钱,葛蒲白芷各六钱,桂皮五钱,辽细辛、吴荣英、丁香、沉香各四钱。共研末,绢包盛佩身上。

香方作用:像古人端午使用的香囊配方,所选用的香药以避邪除秽、驱虫等作用为主。

香汤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开始用芳香的植物煎水沐浴屈原《九歌》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宋玉《神女赋》:“沐兰泽,含若芳”以草药煎水沐浴,可避秽驱邪,令人泌爽馨香润养肌肤,是古时卫生防疫的一种。

香汤作用:用香汤沐浴能使人身心清净,解除人身上的郁结不仅可以获得感官上的享受,而且还能放松精神沐浴后精神及身体都格外轻松愉悦。

熏衣习俗:端午除了挂香囊、浴香汤,古人还会用香料熏衣服,古时熏衣可用“单味沉香”--元《白衣裳》藕丝衫子柳花裙,空著沈香慢火熏”;也可用各种香料调制的“合香”--苏轼《次韵和王巩》重衣渐叹衙香少,拥髻遥怜夜语清”。

熏衣作用:用香料将衣服熏的芳香沁人,既除臭驱虫散浊董香还能去汗味。

熏衣衙香:苏轼诗中提到的“衙香”,是以沉香、檀香等香料调配的“凝和香”,在宋人陈敬所著《陈氏香谱》中记有“熏衣衙香”的配方:生沉香 、栈香各六两、檀 (腊茶清炒)生牙硝各十二两、生龙脑(研)、麝香各九两(研)甲香六两(炭灰煑二日,洗净再加酒蜜同煑干)白蜜 (比香斤加倍用炼熟),右为末,研入脑、麝,以蜜搜和令匀,烧熏如常法。

湿香方:古时的熏衣香分为“千香方”与“湿香方”两类这首熏衣香就属于“湿香方”,是把配香所用香料捣成粉末,然后以蜜调和,干湿得当,放入熏笼中焚烧熏衣。

“芳香疗法”(aromatherapy)这个词虽然是法国医生金·华尔奈特于1964年创造的,但其实它自古有之,我国早在5000年前就已应用香料植物驱疫避秽;古巴比伦和亚述人在3500年前便懂得用薰香治疗疾病;3350年前的埃及人在沐浴时已使用香油或香膏,并认为有益肌肤;古希腊和罗马人也早就知道使用一些新鲜或干燥的芳香植物可以令人镇静、止痛或者精神兴奋。

屈原在《离骚》一诗中涉及芳香疗法与芳香养生的就有51句之多,如“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昔三后之纯粹兮,因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东兮,杂度蘅与方芷”,“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余既以兰为可侍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劂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 又欲充夫佩帏”,“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等佳句,可以想象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味和香料植物给予人的心理作用已有了深刻的认识,时人还把香料作“佩帏”(香囊),以植物的“香”或“臭”喻人和事物。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更把芳香疗法推广成为“全民运动”,节日期间人们焚烧或薰燃艾、蒿、菖蒲等香料植物来驱疫避秽,杀灭越冬后的各种害虫以减少夏季的疾病,饮服各种香草熬煮的“草药汤”和“药酒”以“发散”体内积存的“毒素”。

司马迁所撰的《史记·礼书》中有“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芷所以养鼻也。”说明汉代人们已讲究“鼻子的享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一件竹制的薰笼。《汉武内传》描述朝廷“七月七日设座殿上,以紫罗荐地,燔百和之香”。当时薰香用具名目繁多,有香炉、薰炉、香匙、香盘、薰笼、斗香等。汉代还有一种奇妙的赏香形式:把沉水香、檀香等浸泡在灯油里,点灯时就会有阵阵芳香飘散出来,称为“香灯”。

盛唐时期不单各种宗教仪式要焚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大量使用香料,并将调香(调配天然香料)、薰香、评香、斗香发展成为高雅的艺术,后来传入日本衍变成“香道”流传至今。

沉香独有的香味,在科学的今日仍无法以人工复制合成,因而更增添其稀有珍贵。沉香的香气融合了动植物界的精华,跨越海洋与陆地的藩篱孕育而成,是大自然里动植物合而为一的生命礼赞,成为芳香疗法用料中的圣品。

说些题外话,想买沉香的话建议,‎香‎至‎尊。

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均有共同特征,即为:芳香行气、芳香避秽,芳香还能化湿。

芳香气味的中药对疾病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比如民间佩戴的香囊,里边就是具有芳香作用的中药——苍术。

苍术:

类别:化湿药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能主治: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 (用其芳香性质可达到芳香化湿、避秽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辛夷、佩兰、茅香、花椒、桂皮、杜衡等芳香中草药。佩兰性平味辛,能芳香化湿,醒脾和胃,清暑辟秽。用本品做药枕既有芳香化湿和抑菌消毒辟秽的作用,又具养血安眠之功效。早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发现和利用芳香药物的功效。

茅香

又叫香茅、大风茅、香巴茅、香茅草,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香的全草。茅香性温味辛、甘,能疏风祛寒,温中止痛,止泻驱蛔。

       自古,端午节就有佩戴香囊的习俗。

作为我国传统民俗节日,各地都保留着较完整的端午习俗,如喝雄黄酒、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吃粽子等。 

但在所有的端午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 香囊 了。

端午,一年之中阳气最旺之始,此后湿热交织,病菌滋生,因此五月也被称为毒五月。佩戴香囊,芳香之气可以解毒杀菌,化浊醒脾,驱邪祛秽。

清朝尤甚,据乾隆朝《穿戴档》记载,乾隆皇帝规定“每年五月初一日起挂 五毒荷包 ”。

“五毒”分别指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佩戴香囊,是为了驱邪迎祥。

香囊中所用的各种香药,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这种香气属中药学理论中的五臭范畴,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

据《礼记·内则》记载:“子弟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栉纵拂髦、忽角衿缨,皆佩容臭。” 这里所说的“ 容臭 ”是指香囊。

《神农本草经》云:凡邪恶气之中人,必从口鼻入。口鼻为阳明之窍,阳明虚,则恶气易入。得芬芳清阳之气,则恶气除而脾胃安矣。

“ 毒五月 ”常用祛湿寒、排热毒、理气血的香药。包含了艾草、菖蒲、藿香、白芷、苍术、薄荷、紫苏、金银花、泽兰、丁香。

给大家分享几款在家就能制作的香囊小方:

1、 保健香囊

配方:石菖蒲15g,紫苏叶10g,佩兰10g,薄荷5g 

功效:祛邪避秽,芳香化湿。可作为驱蚊香囊。  

2、化湿避秽香囊

配方:苍术15g,艾叶10g,石菖蒲15g,白豆蔻10g,广藿香10g,丁香5g,佩兰10g

功效:芳香化浊,祛湿避秽。适用于一些平素湿气较重,容易感受寒湿邪气,易中暑或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的人群。

3、清凉避秽香囊

配方:金银花10g,薄荷20g,菊花10g,荆芥10g,蔓荆子10g,佩兰10g,辛夷10g

功效:清凉解表,解毒化浊,避秽。适用于一些平素体质比较热,容易上火、容易得风热感冒,咽喉炎、目赤、头疼等人群。也可以作为儿童预防流感的香囊。   

4、安神避秽香囊

配方:合欢花10g,玫瑰花10g,薰衣草10g,石菖蒲10g,牡丹皮10g 

功效:解郁安神,化浊避秽。适用于一些平素睡眠不佳,心情抑郁的人群。本款适合挂在卧室、床头、车内、胸前等。

5、香囊制作方法

将药物打粉,视香囊大小装入适量的药粉(一般为15~30克左右)。如果艾叶比较难打粉,可以将其捣成艾绒,作为填充物塞入香囊。

具体做起来的香味,可能由于个体差异,对气味的反应会有所不同。做的时候,可酌情调节药物比例。

温馨提示:孕妇及过敏体质者佩戴香囊要谨慎。

十三香做成香包戴在身上的好处

1、防治疫毒。大部分香囊里面都有丁香、藿香、佩兰、艾叶、白芷等一些芳香化湿、避秽解表的药物,这些药物有预防感冒和传染病的作用。2、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