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所有姓闻的请教一个问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向所有姓闻的请教一个问题,第1张

  闻(Wén 闻)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望族居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一带)。另有一支是单字闻姓,文天祥(护国公)军败后,其二十四子带其后人从江西吉安迁居至湖北省浠水(麻城)市,并改文为闻,与南方闻人氏不同的是此支后人比较高大。“闻”氏由“文”改来的说法最早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里所说的信国公就是文天祥,而蕲则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县。

  小云南是由云南北归的兵户聚集居住区域,这些北归的人通常戏称这样的地方是"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而在山东的潍坊等地也有由云南北归而聚居的区域,也叫"小云南"。也就说很多这样的聚居地都叫"小云南"。

  在今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以及内蒙、天津、北京等省市,不少自清代至民国迁自山东的居民都称祖籍"小云南"或"山东小云南"。而在山东省即墨市和青岛市以外地区的不少居民亦有称原籍山东小云南者。数百年来,小云南之名流传甚广,小云南人后裔已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飘流海外。然而小云南之名,正史不见经传,而口碑流传却广为人知,民间家谱亦有明文记载。今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诸省居民许多家谱中都记有祖籍"小云南×××"或自"小云南"迁来。经查这些民间家谱最早修于明代中期以至近代的民国年间。那么"小云南"在哪里近年来不少地方志、地名志中均提及小云南,众说纷纭,仅就其中三种说法表述如下:

  小云南在山西说

  据民国《牟平县志》记载,"本县户籍,多称系明初迁民时,自云南迁来者。且有占山户、买山户、漏户之别。父老盖常言之,而莫明其原委……是明初迁民虽多,并无迁自云南省者。或谓云南为豫南、汝南之讹,或谓小云南在安徽境,或谓小云南为山西地,亦均为无稽。"《莱阳县志》对此亦甚怀疑,而意为即洪武四年山后徙民事,谓:"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战国赵曰云中,秦汉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唐置云中郡兼置云州,宋置云中府路,辽置云县,金元皆置云州,其地俱在今晋察绥三省之交。则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岗(在大同西,为名胜地)、云阳(谷名,在左云县)、云泉(山名,在张家口西)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登莱迭遭金元之乱,居民死亡殆尽,多是移民来此。其先至者领地开垦,为占山户。后至者购熟地耕种,为买山户。其土著遗民幸免兵匪驱掠者,为漏户。而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别之为小云南。亦犹东府人侨居关外,概呼登、莱为海南耳。"说虽无据而近理。但本县间有能举其自云南某县某地来者,未必尽系传闻之误。或有其事而史未及载,或人民自动迁徙,亦未可知,阙之以俟知者。

  又据山东省《文登市志》所载:"金元之乱,境内人口十不剩一。明初至清代中期,朝廷多次下令从山西、云南、四川、江苏、安徽等省移民入境。先到的称'占山户',后到的称'买山户',土著移民称'漏户'。民间传说来自云南和'小云南'的颇多。"史载明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由云南移民山东。清代康熙削藩,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反清失败,其败军及眷属尽迁山东。这是两次规模最大的播迁。现存952个行政村,其中87%的村庄是明朝以后建立的。

  这段记载可以说明,明永乐时期和清康熙时都有云南人或"小云南"人迁来这一地区,这是事实。随着时间推移,历经数百年,一些人把云南和"小云南"混为一谈,视为一地,很有可能。

  小云南即云南说

  云南,以其地在云岭之南而得名。因有滇池亦简称滇省。《辞海》"云南省"条注为简称滇或云。东界贵州、广西,北界四川,西北界西藏,西界和南界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界。禹贡梁州南境、秦为西夷滇国,汉开置益州郡。又传西汉武帝元狩年间(前122~前117年),因彩云现南方,故称云南。西汉于彩云南现的地方置云南县,治云南驿,辖今祥云、弥度两县。三国时改益州郡置建宁郡,又分置云南郡。唐以后为段氏所居,号大理国。宋因之。元世祖南下,擒段兴智,以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立云南诸路行中书省。明置云南播政使司,又在昆明设云南府,清以后为云南省。

  今辽宁省新宾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张氏谱册》序二记载:"吾张氏当闻之先祖,本贯在小云南,住址无可详考。兄弟四人,盖因洪武年间荒岁频仍,流寇侵摄,天人交迫,存济维艰,不得已宗长常山、宗次双山、宗三三山、宗四单山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失去单山无所寻找。三人至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县城内七甲八社九兰乡住……至我宗龙公由登州跨海至广宁府、东至清源县南杂木南沟聂尔库处居住。仉氏生有库公。充当拨什库,料理机匠事二十余年,又迁至兴京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处。"

  另据辽宁省普兰店市劳动局局长谭绩斌主编的《关东谭氏家谱》中《谭姓先祖发祥地及迁移史略》记载:"谭姓关东家族的祖籍在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谭家泊(1913年3月,宁海州改为宁海县、胶东道隶),先人称山东老家。"又说:"……据家书残页记载,到了明成化年间(牟平县地名志说是明隆庆年间),即14世纪中叶,出于发展生产的需要,移居在小云南下柳河村(十八株柳树下)的谭氏先祖谭兴,也随移民大军,又返回到山东省,居登州府宁海州谭家泊,垦荒种田,发展生产,遂成为第三发祥地。"

  前边所说的新宾张氏"本贯小云南","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以此推断"小云南"应在长江以南。后者所述普兰店谭氏,在明成化年间在小云南下柳河村"也随移民大军又返回到山东"。张、谭二氏谱书所记其意:小云南即云南省或在云南某地。

  小云南即云南说,似有道理,而笔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云南驿、祥云县、云津桥等地名,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数次派使臣诏谕占据云南的梁王归顺,均遭拒绝,遂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傅友德征云南时带来的三十万大军,大部留驻云南,分拨于卫所。直到洪武末、永乐初,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这些军户虽大部分原籍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各地,妻室大部为云南土著之民之女,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子女是在云南出生,后来迁到山东而以云南为原籍,而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此为情理之中。但云南并非就是"小云南"。

  小云南在山东说

  小云南在山东的说法较为普遍,也被多数人所认同。

  现收藏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家中《王氏谱书》,即王春芳始修于1958年,王彦兴续修于1985年。其内容有谱序、世系等。谱书中所记王氏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辽宁入旗。所记"小云南"人小脚指甲分辨复形的特征和王氏从满习俗为其他谱书所不多见。

  又据李林所著《满族宗谱研究》一书中宗族迁徙篇所记:"由山东迁居关外的汉人,在籍贯上有两种,一种是山东小云南,一种是原籍云南,又迁到山东。小云南究竟在何处辽宁省岫岩县《王氏谱书》记载:顺治八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东小云南大榆树迁来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来判断,所谓的'小云南'乃泛指山东登州、莱州、青州一带的地方,并非现在云南省地方。"

  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商业局张锡印所藏《张氏家谱》记载,张氏迁吉前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下",于清道光年间迁居吉林。这亦把小云南定在山东。另有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三胞亲友联谊会会长马镇洛先生所存《马氏家谱》所记,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清乾隆时迁吉林永吉县缸窑镇,后迁舒兰县白旗镇。

  以上谱书记载,证实了小云南不在山西,也非指云南省而就在山东一说。并且,其地域范围在莱州、登州、青州即今山东半岛地区。

  小云南在山东,已为大部分民间家谱记述佐证。那么小云南在山东何地呢

  明朝初年,倭寇不断侵扰沿海地区,今山东青岛地区,北东南三面环海,以山为岸,港湾交错,岛屿罗布,是为海防重地,为防倭寇侵袭,自洪武中先后在登、莱、青三州,设置七卫、十二所,即安东卫分辖东海中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隶青州府。大嵩卫分辖海阳所、大山所。靖海卫分辖宁津所。成山卫分辖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威海卫分辖金山左所、奇山所,隶登州府。灵山卫分辖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隶莱州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开始在今山东即墨市东20公里边海筑城设防,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置鳌山卫(即今即墨鳌山卫镇)、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在今即墨市丰城乡雄崖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在今青岛市浮山所)划境而治,直隶莱州府。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卫所等裁并于即墨县。

  鳌山设卫后,明政府先后从云南乌撒卫等地调来许多军队,这些军队又自鳌山卫分拨到登莱青各卫所。其中仅鳌山卫辖墩堡四十余处,迁入军户约七万余人。这些军户的祖籍遍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乃至云南等广大地区。随傅友德平定云南后,便落籍云南守乌撒实行军屯。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滇,至永乐初年,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况且当年从军之时大部分只身一人,少数妻室家小是在驻守云南后随军,而独身者则多与当地女子结合成家,故转驻鳌山卫后,他们多以云南为原籍。查今山东省《即墨市地名志》记载,今即墨市30个乡镇近1000个村庄,半数民户多称祖籍为云南,或云南乌沙(撒)卫。亦有云南"槐阴县"、"威宁"、"毕阳县"、"乐歌屯"、"照阳山前"、"狮子口"、"凤仪县"、"哥嘎县牛角胡同"。而多数家谱为"云南乌沙(撒)卫,大槐树"或"乌沙(撒)卫槐树沟、大槐树里头"等。独无"小云南"字样。其迁移时间多为洪武末至永乐年间。而以随徐辉祖自云南乌撒卫转防鳌山卫者为多。《明史·四川土司传》说,乌撒,元置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蛮夷复叛,傅友德、沐英,因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四府离四川较近,上报朝廷,请将四府改隶四川获准。直到清雍正年间鄂尔泰命改土归流,因东川距昆明近而距成都远,经奏准将东川、镇雄、乌蒙复隶属云南,乌撒则隶属贵州。又据明万历版《即墨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县人口为13480户,126800人。这其中鳌山设卫后一次性自云南迁来军户就达7万余人,占当时即墨总人口的60%还多,而这些军户以鳌山卫为中心分屯在即墨东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岛市区。明代,鳌山卫是即墨的政治、军事中心,自云南迁来的军户,集居在这一地区,为不忘云南故地又区别于云南,而以小云南之名称于此地,是在情理之中。今吉林省的九台市东北部、舒兰市的西北部、榆树市的西南部这一地区沿松花江两岸即有"小昌邑"之称,正史虽不见记载,民间却广为流传。其名则源于清代乾隆以后,这一带属奉天府永吉州巴彦鄂佛罗防御旗管辖,而这一带的居民80%是在清代康熙以后来自山东莱州府昌邑县,为不忘故土,故冠以"小昌邑"之称。

  另据今山东省昌邑县《谭府万世谱书》所记"……余谭氏之相传,于元明之际,自小云南鳌山卫迁邑城之北、潍水之东,庄名海眼……"该谱系谭玉湘修于清朝光绪年间,谭春和作序。这一记载明确表述了谭氏迁昌邑之前,原居住在鳌山卫,而鳌山卫即设在小云南这一地方。这种表述再清楚不过的说明了小云南即指今山东省即墨市东部沿海和青岛市区。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马氏家谱》序言中亦表述了马氏原居"山东即墨小云南马家庄",于清代迁吉林省永吉县的缸窑,后又迁到舒兰县的白旗镇。这些都足以说明小云南在山东,而确切地点在山东即墨东部沿海一带。

  在今山东威海、烟台、潍坊等地区以及今东北诸省,许多姓氏家谱和口碑流传提及"小云南"之名。可以想见,这些家族的祖先必是洪武至永乐年间集居小云南(鳌山卫)的军户,自明中后期自小云南又迁徙到各地,因而在家谱中则有山东小云南字样。笔者的祖先,则是于明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入滇,又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转防鳌山卫(自永乐以后鳌山卫地区开始有"小云南"之称),又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北上,兄弟五人一迁北京上林苑,两迁潍邑(今潍坊),一迁渔营,一迁海眼。笔者祖先即为海眼谭氏,又于清乾隆年间迁居吉林。

  综上可知,"小云南"不在山西,也不在云南。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

  小云南是由云南北归的兵户聚集居住区域,这些人通常戏称这样的地方是"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在山东的潍坊等地也有由云南北归而聚居的区域,也叫"小云南"

  普兰店清泉禅寺又名吴姑城 一、名称:清泉禅寺 (又名:吴姑城)

  二、地址:大连普兰店市星台镇葡萄沟村

  三、起源:据史料记载,清泉寺始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8一649年)。

  贞观二十一年 (647年)三月,唐太宗李市民定下再次正东路线,命李勋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营州(朝阳地区)都督兵,沿“太宗亲征”路线,回啥辽南。又名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维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师自莱州(山东掖县)渡海,直取辽南。

  且说牛进达率师自莱州渡海,于狮子口(旅顺口)登岸,大站黑风关(南关岭),拼杀榆林(金州)要隘经孛兰店(普兰店),迤逦悲伤。主力军经过大营子(庄河境内),直扑龙原(凤城县),七月,兵抵石城(凤城县东北),斩敌数千,乃班师还。

  七月,辽南气色宜人,大总管牛进达为什么班师回朝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辽南持续下雨,有时竟下“雨土”(下泥沙),不宜恋战。其实,牛进达师出榆林(当时普兰店、皮口等地均位榆林管辖)已是 “水缺,人软马款”。他不得不派“游骑”沿途先行“寻水”。一“游骑”回报说,在“环山皆”(四面被山墙包围的山)的古营垒发现清泉。牛进达飞马前来察看,果然“翳于奥草,有泉焉”(泉水隐藏在深草里),而且“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泉水自然流淌出来,又甜又解渴),牛进达下马跪拜,“谢况于天”。牛进达在这里安营扎寨,并在清泉旁“埋蝶以祭”(垒起土石台子烧香祭天)。再根据牛进达的行军路线和当时的时间推算,这个“环山皆套”的山城就是现在的巍霸山城。牛进达647年泛海征东,唐太宗李世民649年五月“驾崩”,所

  四、现状:清泉寺坐落于普兰店市星台镇葡萄沟的巍霸山中,它顺山势逐层高起,气势恢宏。东西长279米,南北长129米。清泉寺又叫吴姑城庙,吴姑城一锥把式丁字形花岗岩石块所筑,现存墙高2—9米。此城虽经千年,但保存基本完好。碑文所载为“东汉光武中兴”时建造。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他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山门楼、汉白玉诗屏;第二部分为佛殿、二圣殿、药王、龙王诸殿、钟楼、鼓楼、石碑;第三部分为玉皇阁、老君殿;第四部分金母殿。古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清泉禅寺建筑风格古雅别致,硬山式与歇山式相衔,虽为佛寺,却儒、释、道三教荟萃为一体,被誉为“辽南第一寺”。

  以说碑志“唐王建刹”就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所建。

  太宗征东,大将牛进达在这里建寺,经五代、南北朝、辽和金,到明万历三十五年无姑重修(648一1067),阅时近千年,尚无史料和碑志可考。从现在的几尊碑志和健在的释修真师太的记述中做以推考,从648年建寺至今大僧、师太已历三十二代。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乾隆5年(1740年),住持大僧祟劝,道号广明(本姓于,山东海阳人),他在这里苦心复修三十余年,终年七十岁(1671年—1740年)

  广明“圆寂”后,他的长徒现法于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在佛殿后“特劈其山”曾建西王金母殿。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同治三年(1864年)后,主持大僧少祯,增建药王殿和禅房五间。

  后,道教居士宫向南(普兰店市唐家房镇兴隆堡人)和邹言诵 (普兰店市皮口镇八家子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开始,历时十余年,又增设玉皇阁、老君阎、山门群墙、钟鼓、金鼎玉屏、天桥旗杆、保安火池等。

  后,由经理主持大僧照儒、师太思恩赫、大僧思志。

  释修真师太(本姓赵,普兰店市赞子河赵家村人)十二岁笃信佛教,二十三岁离家来清泉寺。

  五、1985年,清泉寺被大连市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1988年,清泉寺被辽宁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宗教教职人员及管理组织人员履历表。

  清泉寺现有教职人员45人,住持为释修真法师。管理组织人员7人。(履历表另复)

  七、清泉禅寺的电子版数码照片(另复)

  八、又名《吴姑城庙》的由来

  民间把巍霸山城清泉寺又叫吴姑城庙,是自1607年四月二十一日后开始的。据明万历三十五年的碑志记载,这天,吴姑建立重修清泉寺举行佛身开光大典,前来参加的除众多僧尼居士和善男信女外,还有钦差提督均无征虏前将军,镇守辽东地方兼备倭总管太傅,太子太傅宁远伯(东北军区司令)李成梁和戎政尚书(国务院副总理)李化龙,在金(州)、复(州)、海(州)、盖(州)地区指挥官师大道等僚佐陪同下,自辽阳长途跋涉,也特地赶来参加庆典。这两位大人物还亲自为活着的吴姑树碑,颂扬吴姑为“万古不磨之模范也”。

  《募缘碑记》和《重修碑铭》明确记载:吴姑姓林,丈夫吴均道,俗名吴林氏,“从夫访古”自辽阳来清泉寺。她流连忘返,乐不思俗,在施主邢云林的攒留下,再次长期留住。丈夫死,她削发为尼,当了清泉寺住持师太,法名祖升道号仙翁。她募捐化缘,重修殿宇,于万历三十瓦年(1607年)四月二十一日举行了佛身开光大典。

  据查,吴姑家居“京师安陵”(河北吴桥),孪生姊妹俩。貌相十分酷似,父母难辨。搜其身,终于在大女右耳垂下发现一黑痣,便给姊妹俩起名“大痣”“二痣”(“二痣”无痣)母亲叫她俩识文习字,父亲教她俩武术。母亲谢世后,父亲领姊妹俩走街卖艺。因吴桥灾荒,傅庆岭子没来流落东北。当时,东北正值土蛮、速巴亥等四大女真酋长联合南侵,抓汉人和鲜人去做努力,父女三人被兵火冲散。

  明朝《古今逸史》有这样一段记载:

  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月,土蛮纠集三万人马共驰辽阳。李成梁纵兵大胜,回营“计耳述功”。这时,卫士将一名土蛮军官推进来,说他是在山林草泽被捉到的,并非战场,是否可以割掉他的左耳,用以记功。成梁觉得奇怪,这位土蛮军官的盔甲又肥又大,怎么这么不合体呢?趋前细看,这仗身着土蛮军官军服的,原来是以危害家少女。“容色珠颜,精彩秀发”。成梁问,才知道他浪迹江湖卖芝为生,家住吴桥,明二痣,姓林。因寻找生父和姐姐,误入土蛮军营。土蛮居官要坏她,她乘军官酒醉夺刀杀之,更衣夜遁,蔽匿山泽。成梁大喜,因他杀土蛮军官“乃禄功”(表奖),二痣又会“武二花”(武术和杂耍),常令成梁娱乐,于是“容身军府”。

  这件事,当时在辽南是一个爆炸性新闻,可以说“声震遐迩”惊的人

  们目瞪口呆,人们只知道吴姑化缘吃斋念佛,没想到他佛法通天,连东北司令员和国务院总理也亲临清泉寺为他保驾护航。吴姑身价霎时提高百倍。这件事成了人们谈论的中心。自此,人门就把清泉寺叫吴姑城庙了。

  《清泉寺堪称小佛山》

  清泉寺为佛、道、儒三教为一体的综合性寺庙,国内为数有限。就其“年所”(距现在年代),清泉寺不必我国四大佛山逊色。

  五台山主要寺庙、殿宇和塔阁二十九座,其中塔院寺和万佛阁等十七座均晚于清泉寺所建年代,有的晚于清泉寺近千年。其余大多数是清泉寺的“姊妹寺”。九华山共有寺四座,其中“化城寺”是清泉寺的“妹子寺”,其余三座均晚于清泉寺千年。峨眉山主要有四院六座,其中除“万年寺”、“伏虎寺”外,其余四座均晚于清泉寺千年。普陀山有寺三座,除“普济寺”晚于清泉寺五百年外,其余两座均晚于清泉寺近千年。一九六一年冬,中国戏剧家休会主席田汉来皮口搜集甲午战争史料,他游览吴姑城庙后说,“这是个小佛山,中国的三大教这里都有。”一九八二年夏,我国著名作家刘白羽和一位考古学家来此览胜,考古学家说吴姑城“价值连城,文化大革命盟保护下来很不容易。”这里,珠林霞护,故乡流芳,使人心田明净、前尘不染,不愧为小佛山之说。

  《吴姑的传说》

  有关吴姑史料,尤欠完备,不敢奢谈,只披露一二以祯视听。

  这是,李化龙刚升任右裣御史(比县官大一级),便奉命走马辽东,巡查防务。一路“驰烟驿道”经清细河畔时,她见一少女“资颜姝丽,绝异于众”,“他感慨不已:都说天下美女出苏杭,原来“边荒”少女胜苏杭!可惜她“短褐穿结”(衣服粗旧),坐在河边“食以草具,掬饮”。假如把她颐养起来岂不更美?他下马试问,少女却“落荒以遁”,他很惋借。

  化龙官位不大,但是中央都察院派来的,是帛帝的耳目。所以,成梁出城远迎,当晚排宴为之接风。酒过三巡,成梁明二痣前来助兴。但见二痣穿戴整齐,亏不像前,给李化龙行军中跪拜大礼。说声“小人献丑”,便飞到滚动,一会“靖蜒点水”,一会“凤凰展翅”。化龙“试皮扬眉以望”,大吃一惊:啊呀,这不就是我在清细河边见过的“小惊鸿”吗?我本想在此暗查私访把她弄到手,将来“以献幸”(把她献给皇帝)!原来她是庙上的猪头早有主。刚才她还假惺惺地前来与我“识荆”(小人初次见大人的礼节)为什么?他顿觉胸闷腹胀,醉归驿馆。

  第二天,化龙翻然觉悟:原来这个小惊鸿是成梁军府的一个女“军候”(侦察兵),乔装打扮到情细河畔密探我的行径,为何?对成梁顿生恶感。就此,化龙给皇帝写了一份奏折。皇帝阅后说:“色者人所重,吠!”(可以断定这个小惊鸿是大痣,不是二痣,“是非容貌之患也”,当时李化龙不知其原委。)

  吴姑的丈夫吴均道。是辽阳吴员外的儿子,曾在京都中书省户部人上书郎,三年后本应升为上书侍郎,但他干了十多年,官位仍无升迁,一气之下弃官回家,广结文友,不问政事。他“嬖小妻林氏”。小妾祖居“京师安陵,姿色端丽,遇迁辽州”(老家河北吴桥,浪迹到辽阳)。当初,是吴均道在几个泼赖手中把她解救出来的,“遂结为伉俪”。(可以断定,吴姑不是二痣就是大痣。其中奥秘和玄机难以揣度。有关资料仍在搜索稽查)

  《五角星的来历》

  在清泉寺通往玉皇阁和老君阁的回廊中有一颗用水泥制作的硕大的红色五角星赫然映衬在石壁上,寺院中怎么会有此物?在世俗人的心中不免觉得蹊跷。

  相传,在解放战争时期。有一队解放军伤员被国民党军队追赶到巍霸山城。当时的住持僧是本寺的思志老和尚,他为掩护这队解放军战士不得已使用神通——撒下漫天的迷雾,把国民党追兵阻隔在山城之外,使其擅自不敢进犯。

  当时的解放军战士们又累又饿,老和尚便端一碗粥请战士们吃,“几十名战士吃一碗粥?”不免让大家为难了,谁也不肯吃。老和尚看出战士们的心事,笑着说:“你们尽管吃好了,保证你们都能吃饱~”。大家面面相觑,也不好说什么,就开始分粥,谁知这粥无论怎么往外盛,老和尚碗里的粥都依然如初,直到所有的战士都吃饱了碗里的粥也没有了。太家这才明白老和尚是得道的高僧,不免心生敬畏。为了感谢老和尚的搭救之恩,当时的部队首领留下一枚五角星帽徽作为纪念。

  解放后,这队解放军战十的首长同寺探望老和尚。可是老和尚已经圆寂而去了,为了纪念这段历史,首长请人在石璧上刻画了这枚硕大的五角星用以世代昭示世人。

  《石龟护寺的故事》

  在清泉寺老殿,有一块黑色巨石卧在大雄宝殿的房基下。让所有路过的人都觉得新奇。原来这块巨石也是有来历的:当时在修建大雄宝殿开辟地基时,这块大石头有些碍事。工人就决定把它搬走——可是无论工人采用何种手段,巨石都巍然不动。在无可奈何之下,就用火药爆破想炸碎巨石。谁知一声轰响之后,此巨石至炸坏几块边角。而且石身开始呼呼向外冒血,并且开始说话:“多年痴石大如龟,在地形成不可推。数日次见留不住,翻身跳出镇边陲”。吓得施工人员伏地而拜,不敢再有所造次。后来,大家商议只有把大殿的山墙建在石龟之上,让它永保本寺平安、护持这一方道场。

  有些不谙世事之人,听此传说心生怀疑,故意在石龟前放肆,均遭到小小的惩戒而后再不敢妄为了。因此“万物有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怀慈悲、彼此谦和共处,才能使人间化为净土

  我的家乡啊!

  告诉你怎么去!

  第一从市内去北港桥(大连的长途客运站)那里有很多到星台镇的车,你就跟售票员说去普兰店吴姑城(别说清泉寺,一般人不知道还有叫这个名字)这样你就可以坐汽车到那附近,下车后那附近还有出租车你打车就可以过去了!这种是最省钱的!

  第二你去大连火车站坐火车,到普兰店站下车,下车后出站台斜对面就是汽车站,从那坐车,告诉他们到吴姑城就可以了,下车后那附近还有出租车你打车就可以过去了!

  第三你如果有车的话,在开发区上黄海大道高速(丹大高速)开发区那站叫“港窑”但是你在皮口那站下道(别从城子坦下道,那下走圈了)从皮口下你往星台或莲山方向走都可以,建议你往莲山方向,因为路标提示去莲山方向容易看到,到莲山后你看路标往城子坦方向走,其实星台就在莲山到城子坦之间。只要你延着这条路走肯定会看到吴姑城的牌子的!你就在那拐一下就可以了!

据史料记载,清泉寺始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8一649年)。 贞观二十一年 (647年)三月,唐太宗李市民定下再次正东路线,命李勋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营州(朝阳地区)都督兵,沿“太宗亲征”路线,回啥辽南。又名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维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师自莱州(山东掖县)渡海,直取辽南。且说牛进达率师自莱州渡海,于狮子口(旅顺口)登岸,大站黑风关(南关岭),拼杀榆林(金州)要隘经孛兰店(普兰店),迤逦悲伤。主力军经过大营子(庄河境内),直扑龙原(凤城县),七月,兵抵石城(凤城县东北),斩敌数千,乃班师还。七月,辽南气色宜人,大总管牛进达为什么班师回朝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辽南持续下雨,有时竟下“雨土”(下泥沙),不宜恋战。其实,牛进达师出榆林(当时普兰店、皮口等地均位榆林管辖)已是 “水缺,人软马款”。他不得不派“游骑”沿途先行“寻水”。一“游骑”回报说,在“环山皆”(四面被山墙包围的山)的古营垒发现清泉。牛进达飞马前来察看,果然“翳于奥草,有泉焉”(泉水隐藏在深草里),而且“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泉水自然流淌出来,又甜又解渴),牛进达下马跪拜,“谢况于天”。牛进达在这里安营扎寨,并在清泉旁“埋蝶以祭”(垒起土石台子烧香祭天)。再根据牛进达的行军路线和当时的时间推算,这个“环山皆套”的山城就是现在的巍霸山城。

有啊,在普兰店市元台镇的白云山上。驾车走沈海高速,石河下道,经海皮线、兴唐线,在赵屯进入赵东线前行到达。

不过准确地讲寺庙不叫白云山寺,而叫白云山庙,也叫白云观。元台镇也已由普兰店划归瓦房店了。

顺便说一下,在白云山上还有另外两座寺庙,分别是高明寺和三官庙。

莲是一种古老的被子植物,化石记录的分布表明,在苏格兰侏罗纪的地层中,曾发现莲的花粉化石。

白垩纪晚期和第三纪的古新世,莲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广泛分布,后来由于冰川的影响和澳洲与亚洲大陆的分离形成目前的亚澳—美洲间断分布(倪学明等,1995)。

在《古植物学》(1965)中记载,莲属的化石发现于北美北极地区和亚洲黑龙江流域的白垩纪及欧洲和东亚(库页岛),以及日本的渐新世至中新世地层中,日本北海道、京都发掘出更新世至全新世(200万年前)的莲化石。

中国柴达木盆地发掘出1000万年前的莲化石。

在《渤海沿岸地区早第三纪孢粉》(1978)一书中记载了中国辽宁省盘山、天津市北大港、山东省垦利、广饶及河北省沧州等地发现两种莲的孢粉化石。

在第三纪热带植物地理区内的中国海南省琼山长昌盆地地层中,发现有莲属植物(NelumboprotospeciosaSaporta)的化石。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海渊大闸煤矿采集到莲属植物的化石(Nelumbosp)。

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岛的晚更新世湖泊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莲(张明书等,1999)。

在江西省临江镇晚始新世临江组内,也发现了NelumboprotospeciosaSaporta的化石(李浩敏等,2002)。

莲属植物现存2个种,呈亚澳—美洲间断分布。

东半球分布的是莲(Nnucifera Gaertn),分布区西起里海附近的科拉河畔、伏尔加河下游,经伊朗、印度、中国的塔里木盆地、祁连山、黄土高原、大兴安岭一线的东南,东到日本的本州;北自俄罗斯远东的结雅河、乌苏里以东地区,经中国、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伊里安,南至澳大利亚东北部DarlingDowns。

大约位于北纬51°至南纬27°30′,东经45°~142°,其中包括伊朗—土兰区、东亚区、苏丹—赞比亚区、印度区、东南亚区、马来西亚区和东北澳大利亚区。

西半球分布的是美洲黄莲(NluteaPers)。

其分布区北起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南部(北纬50°附近),经五大湖、美国的东南部及密西西比河流域、西印度群岛,南至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的Manuas(南纬30°8′),包括大西洋—北美区、加勒比区、圭亚那区、亚马逊区、安第斯区。

根据分布区可以看出,莲属有两个分布中心,东亚区、中南半岛区、印度区和马来西亚区是Nnucifera的分布中心,而大西洋—北美区和加勒比区为NluteaPers的分布中心。

中国是莲的起源中心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栽培和驯化过程中,已分化出藕莲、子莲、花莲三大类型。

莲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作物之一,1973年在浙江省余桃县罗江村发掘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曾发现有莲、菱、蒲等花粉化石,经14C测定,距今已有7000多年;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河南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炭化莲子。

据古籍文献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已出现有关莲的记载,如《诗经》(公元前6世纪中期)“郑风”与“陈风”篇分别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和“彼泽之陂,有蒲有荷”的颂荷诗句。

1923年和1951年在辽宁省新金县普兰店一带的泥炭层中还曾多次发掘到1000多年以前的古莲子,且仍可发芽生长。

此外,考古发掘还证明,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莲藕已作为蔬菜食用。

唐代以前栽培的莲藕主要为深水藕;南宋典籍记载有利用水田栽培的浅水藕;此后,史料中还不时提到利用水稻田栽培浅水藕的事实。

子莲的栽培历史亦较久远,据同治八年《广昌县志》和福建省《建宁县志》(魏文麟等,2001)记载,二县种植子莲始于南唐梁代,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

但子莲的大面积种植则始于清代。

花莲的种植主要以观赏为目的,最早大多引种到帝王的园林湖池中,距今也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普兰店好玩的地方有安波小镇、大连东泉温泉、普明禅寺、普兰店关帝庙等。

1、安波小镇

小镇,大连安波温泉旅游度假区位于大连市北端,距大连机场150公里,距沈大高速公路和黄海大道分别30公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9.4摄氏度。2001年晋升为国家AAA级旅游度假区。

2、大连东泉温泉

大连东泉假日酒店是一处涉外温泉度假会议酒店,是由大连东泉·绿洲里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东泉绿洲里温泉旅游小镇的一期工程。该工程被列为辽宁温泉旅游重点项目和大连旅游项目建设十大系列工程之一。

3、普明禅寺

普明禅寺坐落于素有“辽南第一峰”美誉的普兰店同益乡帽山脚下,始建于清顺治八年,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普明禅寺南望复州河,北依神帽山,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有10000多平方米。

4、普兰店关帝庙

关帝庙座落于普兰店市南山公园内,始建于清代。与别的古庙不同,它不是坐北面南,而是坐南向北,高踞南山之上,俯瞰整个普兰店市区。原建筑格局十分简约,只有一个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式建筑,风格甚为苍朴。

大连市好像没有。普兰店有一个关帝庙(可点击放大)。祝顺利!

关帝庙座落于普兰店市区南山公园内,始建于清代。与别的古庙不同,它不是坐北面南,而是坐南向北,高踞南山之上,俯瞰整个普兰店市区。原建筑格局十分简约,只有一个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式建筑,风格甚为苍朴。庙内因供奉关公,故称关帝庙,属道教庙宇。庙宇在民国期间得以修缮,后来遭到破坏,1992年重修,199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农历九月十七为“香火日”。

现庙宇有三个主殿,中间为正殿,右面为玉皇殿,左面为三圣殿。侧面还有观世音菩萨、弥勒佛雕像等。山门旁还有一块牌匾,写着“大连普兰店市佛教文化交流协会”,庙宇增加了佛教的元素。

向所有姓闻的请教一个问题

  闻(Wén 闻)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