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诚修身,以信立世出自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以诚修身,以信立世出自哪里,第1张

诚信,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信奉和推崇。“孔孟之家,礼、义、仁、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些都记载了古人的重信礼仪,为后人沉淀下了深厚的人文思想。诚信是衡量人格的标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失去诚信,人将一无是处。诚信是驱散人们心头阴霾的光亮,在黑暗中熠熠生辉,指引人类文明前行的步伐。时至今日,诚信对我们这个时代意味着什么?因为缺乏而弥足珍贵。 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诚信是我们必须重重提起的话题,现时人们对诚信的渴望,实际上具有某种预言的性质。如果我们仍然一无所有或者停滞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思想水平,那么我们自身尊重生命、财产和自由的意识就仍然沉睡未醒,恰恰是改革开放近30年,唤醒了人们内心沉睡的意识,科学

中国古籍很多例如:墨子白话今译 作者:

注释:

简介: 《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笏山记 作者: 蔡召华

注释: 本书依原东莞博物馆藏钞本之影印本标点。

简介: 其情节主线是一位叫颜少青的才子如何建立笏山王国,成为笏山王。笏山是小说虚构的一块与世隔绝的地域,说是在云南蒙化之西。

劫余灰 作者: 吴趼人

注释:

简介: 小说采用章回体,以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对青年情侣的惨痛遭遇,是对罪恶社会的血泪控诉。

隋史遗文 作者: 袁于令

注释: 《隋史遗文》十二卷六十回,传世的刻本仅有一种,即崇祯癸酉(1633)吉衣主人序本。

简介: 《隋史遗文》所演历史从隋文帝平陈开始,至大唐统一为止。小说为我们展现了隋末大动乱的历史画卷。

南史演义 作者: 杜纲

简介: 《南史演义》叙宋、齐、梁、陈四朝的兴亡,着力描述几个王朝的创业君主:宋武帝刘裕、齐高祖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其中刘裕宋朝的事迹最多。

北史演义 作者: 杜纲

简介: 写南北朝时北朝政权更替、群雄纷争故事,起自魏未,终于隋初,以北齐为主。

笔梨园 作者: 潇湘迷津渡者

简介: 小说叙述江南徽州府的江干城,经商落魄当佣工,偶嫖看楼妓女媚娟。媚娟不嫌江干城贫穷,慷慨侠义,历经坎坷,后做了夫妇,共享荣华富贵。

草木春秋演义 作者: 驷溪云间子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史记

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道德经

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庄子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孟子

孟子与孔子被后人合称孔孟。《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荀子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由荀子及其弟子所著,旨在总结先秦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子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

由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都是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二人并称“史学两司马”。

山海经

《山海经》的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周礼·保氏》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孩子们在孔子六艺园里,围绕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体验射箭与拓片,以感受孔子思想与优秀的传统文化。

孔子提出的素质教育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最早形成于西周时期,当时还是官学中的教学科目,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六艺”容纳了德、智、体、美、群诸育的知识和经验, 内容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 孔子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实行“六艺”教育,以“六艺”教育来造就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实现“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宗旨。 

01 礼

“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非常重视礼仪礼节教育,因此把“礼”放在“六艺”之首。孔子的一生都在 探究礼,追寻礼,践行礼, 是一位知礼守礼的谦谦君子。

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希望通过恢复周礼来改变乱世局面,使社会回归有序。而他并不是空谈的理论家,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 行动派, 用自身的一言一行 去实践、倡导,乃至影响更多人。

在孔子看来, 礼是维护社会有序运行的必备要件, 为政治国、稳定社会、待人处事、个人修身都要 知礼懂礼、遵礼守礼。 孔子主张依礼行事,强调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配以不同规格的礼仪与礼器,不允许、更不提倡僭礼之举。

礼是是明辨是非的标准;是仁义道德的表现形式;是教正民风的有效方法;直到如今, 礼教依旧是 中华民族成 为礼仪之邦的源泉。

02 乐

孔子的音乐情结是与生俱来的。 从幼年至晚年,孔子一生酷爱音乐并潜心钻研。他不仅擅长声乐,还酷爱古琴,造诣深厚,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于音律,把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追求融入琴韵。

乐,包括诗辞曲歌舞乐等一整套,是和“礼”紧密相的,所以合在一起又叫“礼乐”。因为当时还没有其他繁荣发达的艺术,所以可以算作艺术的统称。

孔子欣赏音乐,赞美音乐,痴迷音乐、精通音乐、擅长音乐。 因此把“乐”作为“六艺”的 重要组 成部分。

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并不是要求琴棋书画样样都精通,而是应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让他们对艺术、音乐等保有欣赏之心,能通过音乐或者艺术陶冶内在情操,培养性情高雅的少年君子!

03 射

六艺中,孔夫子认为射箭这门技能很重要,射箭“才力足御者曰贤”,这是孔夫子对贤人的标准。

射艺是外国传统的射箭运动, 为历代儒家学说推崇的六艺之一的"射"发展而来,在西周已经发展成作为陶冶性情之用。练习传统射艺不是把弓箭射向外部世界,而是射向自己的内心。

孔夫子自己也是射箭的高手,他在鲁国乡间射箭时就很吸引粉丝。后来,孔夫子也把自己的射箭技能交给了自己的众弟子,从而形成了中国射箭流派中儒家射艺。

在每射出一箭之前,我们都需要互相去行礼,表示着我们的尊重与礼仪。

射箭过程中所必备的姿态、礼仪、心力、修养等,都能充分煅炼射手的身心。

04 御

驾驭马车是古代贵族和武士必须掌握一项劳动技能,逐渐成为古代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项目。当时古代,对“司机”的要求还是很高,不仅会驾车,而且还要懂礼。对于孔子来说,他个人也是非常享受这种驾驭马车的乐趣的。

05 书

书,顾名思义是书画艺术。但它不只是一种高雅技艺,更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工具和法宝,很多读书人寄情于书画,不仅仅是锻炼技艺,醉翁之意不在酒。

书”既有书法之意,还有记事、作文、著书立说、诗词歌赋之意。

拓片,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 是将碑文石刻上的文字、图案,使用宣纸和墨拓下来的纸片。

自东汉始, 书法渐成为一门艺术, 为便于欣赏和学习,时人便有了复制金石文字的需求,我国先民独创的传拓技术发挥了作用。渐渐地,拓片一时炙手可热。

孩子们在学习拓片,在动手间了解拓片的技艺之美,从石刻之韵中感受翰墨情怀。

06 数

“数”即数学之数,指数学的计算、技术、方法、技巧等,古代的数学和计算技术也是一门必修课程。

07 六艺之美

孔子是中国第一位自觉地总结夏、商、周三代审美教育的经验,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这种经验的教育家。

六艺是一种人格教育, 其重点在于对人性的提升和对精神世界的陶冶,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力、情感力、意志力、判断力,使学生的知、情、意得以协调,使人格实现统一与和谐。

当我们体验其中的“六艺”, 感受古人给后世所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领略国学的深刻与博大, 更能让孩子懂得如何立志做一名谦谦有礼的少年君子,弘扬孔子思想的精髓文化,以造就人格全面发展!

08 孙键老师:传承与发扬的寻根之旅

我们经常会和孩子提到 “知止” ,到底是有着什么含义?️孙键老师说到:在这一刻,你要清楚自己的身份, 明白自己该要去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现在你是一名学生,需要坐直坐正,在家里你是父母的儿女,应该学会孝顺。

在本次山东研学中,孩子们多次去诵读了解《大学》,关于大学的含义是什么,孩子们都纷纷说出了心中的答案️。

对此,孙老师回答道: 《大学》是上乘之学 ,圣人之学,这是一门大人的学问,儒家思想的入门,同时彰显着人性的自信,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与思考。

我们为什么千里迢迢来到山东学习孔子的文化与思想呢?

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这是一场 非常难忘的寻根之旅, 我们是被这样优秀的文化滋养的,所以更需要让孩子们种下这样一颗种子,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 我们更需要有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并且不断去创新发扬。

如今, 以“六艺之道”滋养青少年心灵, 是我们修养身心的一条路径。弘“六艺之道”并非单一而狭义的保留古人的传统思想文化,而是 通过“六艺”带给人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滋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有助于实现人格的真善美,达到艺术美、人性美、内在美的美学境界。

我们也继续陪伴孩子们 走向成为“守礼”、“仁爱”、“立德修身”的少年君子之路上, 让孩子在研学中,亲身感受老祖宗留下来的 五千年传统文化之根,培养他们的德行,比能力更重要。

在山东研学的最后,我们也给每位同学送上本次课程的定制小礼物,祝福同学们学业有成,金榜题名!

08 学员分享

分享学员——熊秭涵

在山东,我们参观了各种庙。这些从古代遗留下来、历史悠久的房子其实都有着各自的用处。也许大家从来都不会注意这些,很多人都是留意纪念品怎么样,房子大不大,院子好不好看;只会单一觉得,他们的房子好大……但其实没有想到这些事情的背后,这些人付出怎么样的努力才得到的。所以,这也说明孔子是多么的努力修身立德,才会有后人为他建立孔庙、孔府,为他立碑。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就,都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天,在孔子身上我深刻学到了如何当一名正人君子,以后我要努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习好品德,成为一名君子,实现自己的目标。

分享学员——张舒絮

经过这几天学习,让我学到和明白了很多新的知识,从王老师的讲解中,了解到一些发生在孔府、孔庙和关于孔子弟子的一些故事。

在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中,在孔子这位圣贤身上,我学习到坚持的品质。孔子是我们成长的典范,他从来没有放弃他的理想,一直坚持到底。所以,在舞蹈方面,我要坚持天天练习,跳得更好。

大丈夫,成家容易,士君子,立志何难退一

步,自然安稳,忍一时,自是平安,让三分,何等

自在忍耐一刻,何等清闲青山不管人间事,绿

水何曾说是非,有人问我红尘事,装聋作哑总不

知需交有道之士,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

戒色花之酒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恃富欺

贫之人,不可近他翻面无情之人,不可交他不

知近退之人,不可说他说谎掣骗之人,不可信他

轻言寡信之人,不可托他酒后无德之人,不可

请他时运未至之人,不可踩他不识高低之人,

不可理他来历不明之人,不可留他但凡世人,

无可刷白,说我、羞我、辱我、毁我、欺我、笑

我、量我我将何以处他我只好容他、避他、

怕他、凭他、随他、尽他、由他、任他、待

过几年再看他。

---------青羊宫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

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恶肆欲,阴骘无益。

进一步想,有此而少彼,补东而缺西,时刻忧愁;

退一步想,良田万顷,一日止食米一升,大厦千间,

一夜止眠地八尺。一升八尺,受用不久,多何用乎

计较为自身,死后何曾到手中计较为儿孙,儿孙自有儿孙福。

家财数百万,阴功无丝忽,积下与儿孙,未必能保守,

转世变畜生,儿孙替不得。

《转轮歌》曰:“畜生本是人来变,人畜轮回古到今。不见披毛并戴角,劝君休使畜生心。”

百年世事有天罗,休把心机太用过,

  富了又贫贫又富,江河成路路成河。

  良心自有良心报,奸狡还须奸狡磨。

  莫道苍天无报应,十年前后看如何

----- 许旌阳

为什么第一节课就讲修身呢?正如我在开营仪式里面跟大家提到的,《论语》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礼记》里面也有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本”是什么意思?大家手头有没有笔可以写一下,写本子之前大家先写的是一个木字,木下面点一点就是本,“本”是指草木的根,泛指中药,有一本《本草纲目》是写中医的书。“本”的引申义是事物的根本,有一个成语叫本末倒置。其实无论是《论语》还是《礼记》中的那句话,都是说明一个人如果想要在人生之路上取得成功、走得更远,那么修身就是有基础性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所以这也是《大学》八条目中,修身也是具有重要基础意义的一环。开宗明义,先明确第一节课为什么要讲修身,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之后,我给大家说一说《论语》这部典籍,我们该怎么去阅读《论语》。

读书一般分为两种方法。

一种是校读。校读是怎么样去阅读一本书呢?我们知道《论语》这本书一共分为二十章,不同的版本中正文是相同的,不同版本对这二十章的解读注疏却各有侧重点的不同。所以中国的古人读论语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很多版本来读,他们会打开四~五个版本的论语放到桌子上,同时一句话一句话的对着读。这样你就可以发现各个版本对《论语》同一句话的解读的不同之处,就可以清楚的知道不同的解读哪一种最适合你,或者你觉得哪一种解读最为贴切。校读的阅读方式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经历,因为校读这种方式只适用于把《论语》当做研究工作的人去看去用,而一般人阅读《论语》可以采用第二种阅读方式——泛读。

泛读。把论语拿到手之后,有时间就来翻一翻看一看,就能够从论语中学到很多东西。其实我们知道现在很多人在讲论语的时候,尤其是高校或者政策机构的研究者,他们往往喜欢站在一个知识的制高点去批判,批判你读的《论语》是一种碎片化的阅读,你读的《论语》不成体系,所以你不能说你读过《论语》。但是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你读《论语》这本书不一定要有整段整段的时间从头到尾的看一遍,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从事的不同的工作。大家今天听我讲可以、明天听也可以、听一周也可以,甚至听我们四位老师讲一个月也都可以。但是我们很难想象我们花一年乃至数年只扑在《论语》上面。如果只扑在《论语》上面,对大家的工作事业是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的。《论语》这本书可以说是字字珠心。

有一个典故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是北宋的宰相赵普仅仅是依靠半部论语进行治国理正这么样的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我读出来两点:第一,《论语》这本书字字珠心,你不需要读完它,你甚至读完半本你都可以治国理正;第二点《论语》这本书蕴含着超越其所属时代局限性的大智慧。我们中国人现在大学里面做《论语》是把它归入儒家,儒家归入中国哲学这一类里面,中国哲学又是哲学的八个二级学科之一,所以说《论语》属于哲学。哲学是什么?马克思说哲学是对其所处时代精华的概括与总结。就造成了哲学会被其所属时代性的影响,但是《论语》这本书能超脱其所属时代性的影响。北宋和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已经过了数千年的时间,赵普却依旧能够用《论语》治国理正,而我们现在距离北宋又过去了数千年的时间,既然数千年前的赵普能够用《论语》治国理正,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现在这个时间段,论语依旧能发挥它的价值。

所以总结刚才所说的,我们一般人对《论语》阅读没有必要从头到尾对它进行一个非常非常详细的阅读,非要等到我有一整段时间我再把论语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过去,这是不一定也没有必要的。我有有时间就把论语拿过来看,看一点是一点,哪怕一天只看了一句话,但是这句话对你有帮助,就像胡适所说读书进一寸就有一寸的欢喜,只要《论语》对你有一点帮助,就能够说你读过论语了。就像孔子在论语中所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种人能够从论语中体悟出对自己有帮助的智慧的总结,就得说他已经读过论语了,哪怕大家没有时间翻看,今天来听我讲、明天听别人讲,只要所讲的《论语》的内容对你有帮助,其实也都完全可以。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好玩也是比较有趣的一个故事,咱们中国地大物博。南方和北方有很多风俗习惯的不同。过年的时候南方和北方就会争论是吃水饺好还是吃汤圆好;还有我们过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也会争论吃什么样的粽子好,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些争论。在我们中国的佛教史上也曾经有过一次南北之争,它争论的是佛家对于如何修习佛家典籍的看法。南少林和北少林他们对于修习佛法、参悟佛法都有着非常不一样的见解。北少林讲修行佛法你就必须苦行,数十年如一日的去研读佛教经典,这样子才能说你体悟了佛教,这有点类似于西方的犬儒主义。但是南少林和北少林不一样。南少林修行佛法有一个法门叫顿悟。南少林认为你修行佛法不在于你修行时间的多少,而在于你能否真正的领悟佛法。领悟佛法甚至只在一刹那间,你顿悟了、开悟了、体悟了也能算是你修行了佛法。所谓刹那即永恒、永恒即刹那。因此有一个成语我们非常熟悉,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南少林就有这样的一个观点,无论你之前的罪孽有多深多重,只要你放下你手中的屠刀心中的这把屠刀,立马就可以成佛。成佛是就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佛教是一个宗教,其实它是一个无神论的这样一个宗教。佛教主张修行,修成什么?修成佛陀。佛陀是什么?佛陀还是个人。我们可以仔细想一想南少林和北少林对于佛法修习的不同观点体现了什么?我觉得南少林讲顿悟要比北少林讲钻研佛法更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因为现在大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职业,不可能放弃个人的职业来完全的学习佛法,我所能做的是在我工作之余来敬香礼佛,所以正因为南少林的修行方法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南少林最终取得了南北之争的胜利。分享这个故事给大家,我想说的就是读《论语》和修行佛教典籍一样,没有必要非得花整段整段的时间,只要有时间拿到一本《论语》能看多少就看多少,只要有帮助那就ok。没有时间看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听别人讲,听我讲你觉得有帮助也是可以的。

讲完《论语》的阅读方法之后,切入正题给大家讲一下修身。

提到修身两个字,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一点悬乎、有一点不大熟悉。我们把修身、修行换一种方式,以教育、学习的方式来表述它,大家就会好理解很多。在我看来修身也好、修行也罢,都只不过是人生的学习而已。学习学什么?不一定向上学时候那样学固定的科学知识,也可以学习世界观。树立良好的世界观本身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而已。

我们中华文明屹立于世,它与西方文明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梁漱溟先生他曾经概括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不同点。他说:西方文明是一个向外用力的文明,而东方文明是一个向内用力的文明。西方文明向外用力,他们强调人对于客观世界单向度的载制,因此西方发展出了物理、化学这些实用性的学科。这些学科的发展也帮助西方人创立了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的物质财富,创立了他们的工业文明。但是当一个人你始终觉得人定胜天宰制外部世界的时候,往往危机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比如环境、道德滑坡、市场失灵等问题,这都是西方文明强调向外用力所造成的偏颇。而我们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不同,我们强调的是向内用力,就像孟子所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东方人中国人遇到问题往往不会从外部找原因,从自己的本心、自己的内心去反思这个事情,我做的是不是对,如果做得对我就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我就问心无愧。所以通过《论语》给大家讲修身,修的是什么?第一点:修的是毫不愧疚的坦荡之心。一个人坦坦荡荡才能顶天立地。

上面是梁漱溟先生对东西方文明的不同之处。我个人总结有两点不同:第一点是我们东方人重视文字历史的记载、重视信使的记载。我们中国人有二十四史,我们对历朝历代的历史都会做一个总结。一个王朝盖棺定论的时候就是为他修史的时候。修历史反映出了什么?反映出了我们中国人的慕古情结。我们重视历史我们重视的就是我们的祖先。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就是中元节。中国人很多会在今天进行祭祖的活动,祭祖说明什么,说明我们重视祖先。《论语》中有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我们谨慎的对待我们逝去的仙人,老百姓就能培养起深厚的德行。在中国在现在在南方,特别是广东、福建、安徽等省份,还存有大量的宗祠,每逢像今天中元节的时候,整个家族都会到祠堂里面祭祀祖先。宗祠的作用是——上以报祖、下以联族。报答祖先是为了联络同族之人。重视祖先其实就是重视自己。这是第一点我们和西方文明很大的不同点就是我们重视历史、重视祖先,因而我们中国人的品格非常淳朴敦厚。第二点我们和西方文明的不同点在哪里?第二点就是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对于中国的士大夫往往在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培养起了一种治国平天下的这样一种精忠报国的情怀。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应试中举,所谓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你读书读得好,就能做官。做官你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造福百姓。但是我们也知道读书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是什么?他不懂得圆融。所以我们往往会说,xx人不成熟,书生气太浓,这个人很酸,这个人不懂得和别人打交道。就这么样一个耿直的读书人,他们做官之后,他们与旧有的封建社会、旧有的国家机器、旧有的体制的交手下,他必然会败下阵来。败下阵来之后,留给传统士大夫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归隐,归隐田园、归隐山林。就像陶渊明一样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像李白一样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像梅妻鹤子的林逋一样等等,都是隐士这样的一种形象。我仕途不顺我就归隐田园,我就常伴于山水之间。但是中国的传统士大夫他们哪怕仕途不顺,他们也很难放下改造社会的理想。他们往往会选择第二条路,退而教学,回到他们的家乡去教书,进行教育去改变别人。我在西安交通大学念中国哲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地处陕西西安,古称关中地区。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个小的知识,关中——四关之中。西安在古代所处四个关卡保卫着。这四关分别是东有潼关、西有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西安也称关中地区。我们读论语和中国传统典籍时有一点需要注意,有一些词和现代的词看似一样,但是内涵不一样。比如山东,现指中国山东省,古籍中指的是崤山以东。比如河南,现指中国河南省,古代指黄河以南。

关中这片地域有自己的学问,叫做关学,是宋朝张载所创立的。张载是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人,张载号张横渠。张横渠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包含了太多中国人的思想政治情怀,因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学者马一浮先生,创立了《横渠四句教》。马一浮先生无论走到哪,逢人便讲横渠四句,有讲座一定跟大家讲横渠四句,不断的用横渠四句激励着他的学生。张载做官做得非常大,非常高,他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教育部部长。但是即使做了这么大的官,依然摆脱不了读书耿直的弊病,因而打回了陕西。张载通过在陕西讲学,重振了关中士子、关中学员的风气。以至于“ 关学 ” 余脉 明朝冯从吾先生在明朝万历年间做官非常耿直,曾经上书痛斥万历皇帝种种荒*无道的罪行,以至于万历皇帝想要处死冯从吾,后经过文官集团的积极营救,免了他的死罪。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冯从吾在北京接受了廷杖,廷杖之后被发配到了陕西,在陕西冯从吾并没有消沉,而是创办了关中书院。在关中书院中讲学,影响了很多人。关中书院的对联“出则真御史,直声震天下;退则名大儒,书怀一瓣香”。作为御史说话耿直的做官之风名满天下,回来之后大家的评价是归后就是一名真正的儒者,书打开有带有香气。所以中国人特别重视教育。

重视教育也是重视教和学。拿修身来讲,我们经常说人生在世需要名师指路。有一名老师带着你去修身、学习,这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他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但是老师在带学生的时候并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能够影响学生的并不是老师的漂亮话,所谓身教胜于言教,所以《论语》中有一句话叫“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中有些词有独特的意向,君子——有德行的人,比如孔子评价自己“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小人——在论语中并不是品行低劣的人,可能是指小孩子。孔子有一句话被人诟病很多年“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有学者研究过这句话的语境,是说孔子的女儿在他面前走过,他说了这句宠溺的话,就跟我们经常说的“犬子”差不多,是一种谦称,所以小人可能就是普通人和小孩子的意思。所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是讲身教大于言教。《史记·李将军列传》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是“余睹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修行最后修的是少说多做、行动胜于语言,正如孔子所说“ 君子 欲 讷于言 而 敏于行 ”。君子说话是很木讷的,但是君子行动起来是很敏捷的。就像李广,口不能道辞,但是却能让人们记住他。王勃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一声没有被封侯,但是我们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记住他了“但使龙城飞将在、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李广。自古以来封侯者无数,但是未能封侯的李广永远活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之中,这就是行动的力量。

再分享一个故事,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丁为祥,他对于中国儒学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宋明理学中的关学。宋明理学有濂( 周濂 溪)、洛(程颢、程颐)、关(张载)、闽( 朱熹 )四学派,人称理学四派。丁老师学问好课也好,有一次上课一位同学来晚了,丁老师不仅没有责难他,反而把自己的椅子拉给他坐,学生不敢,这样这一节课老师也没坐学生也没坐。这堂课丁老师向我们传达了谦虚学者的形象。论学识、论资历、论年龄丁教授都应该坐那张椅子,但是他没有。说明他非常谦虚,那节课他没讲一句谦虚的话,但是用行动传达了做人应该谦虚谨慎的道理。所以《论语》中的修身除了修一个问心无愧的心,修一个行动胜于语言的道理,还要修一个谦虚的心态。

毛主席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看似平实,但正所谓“是真佛就说家常话”,真正有学问的人不会说很难的话卖弄自己。《论语》中不止一处讲做人要谦虚。比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国很多的典籍看似相抵触,其实很多思想又是想通的。老子也讲过类似这样的话。学习中国经典不能单一学习,容易出现偏差,应立足某本经典,再去涉及其他经典,这样才能对中国经典有一个通盘的掌握。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接下来“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知道了你的缺点,这时候往往不是你的缺点了。圣人之所以没有缺点,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缺点,所以这也就不是他的缺点了。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会不断反省自己,像《论语》所说“吾日三省吾身”。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直面短板才能改正,改正就能提高。所以修行要修一个谦虚的心态。

金庸先生著作很深,《书剑恩仇录》陈家洛的玉佩上刻了五句话,“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都是很谦虚的,一个人谦虚谨慎才会给人如沐春风温暖如玉的感觉。一个人能给别人如沐春风之感的时候自然会逢凶化吉,周易有64卦,除一卦外均为吉凶都有,谦卦——谦谦君子映射大川。谦虚谨慎的人能做成很多事情。

中国人应该是无神论者,不应该不信苍生信鬼神。但是我们要知道周易作为中国的传统典籍,并非全是迷信糟粕。有一句话叫“善易者不占”,夏有连山易、商有归藏易。周易中有很多话是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的。有一个成语叫否极泰来。否——不好的意思,一个人倒霉到极点的时候很快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它是一碗毒鸡汤,不要太相信它。为什么呢?周易第十一卦是泰卦,第十二卦是否卦,由泰入否往往只需要一步,但是由否入泰要经过64卦循环。所以从山顶到谷底很容易,但是想从山底到山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结合周易否极泰来告诉我们人生试错成本非常高,人不要轻易试错。

另外修身要修自知之明。论语中“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一个人不应该担心没有职位,他应该担心的是他有没有能力把这件事做好。你不应该担心天下没有人知道你的才华,你应该担心的是别人能从你身上知道些什么。《论语》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里面孔子对自己的评价。通过修身要清除的明白自己的情况。《道德经》中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的人我可以说你聪慧,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明达,“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战胜别人的人说明你有力,只有通过学习、修身战胜了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大。《论语》和《道德经》今天我已经第二次将他们融合在一起了。人们印象中道家儒家是相左的学派,但其实是有很多想通的地方。庄子曾经说过一句话“道术将为天下裂”。诸子百家的起源是一样的。李泽厚先生也评价儒家和道家犹如鸟之两翼、车至两轮共同推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进步。中国人的智慧在于儒道互补、互为犄角,共同支撑着我们的修身之行,共同帮助我们的人生迈上更高的台阶。

总结回顾:

第一:修身的重要性

第二:《论语》的阅读方式

第三:东西方文明的差别

第四:修身的主要方向。1、问心无愧;2、用行动说话;3、谦虚的心态;4、自知之明的状态。

推荐的版本:基础读物南怀瑾《论语别裁》——以故事形式展开的;进阶读物杨伯峻《论语译注》(正文+附录(出现字次数统计));提高版:刘宝楠《论语正义》,清人做学问重考据,晦涩难懂。

另推荐《论语新解》。

苏东坡。从庄子到陶渊明,从陶渊明到苏东坡,蕴含了中国文化积极乐观、随遇而安的心态。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以诚修身,以信立世出自哪里

诚信,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信奉和推崇。“孔孟之家,礼、义、仁、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些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