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暴君是哪个皇帝?夏朝暴君桀的故事
为什么说桀是夏朝的暴君?先来了解夏桀的基本资料:夏帝发之子桀,夏朝最后的一个国王。桀又名癸、履癸,商汤把他谥号桀(凶猛的意思)。桀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宫殿,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最后被放逐而饿死,葬于南巢卧牛山。
延续了400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夏桀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朝进一步衰落但夏桀不思改革,骄奢自恣。
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妹喜欢笑不已。
夏桀时期糜烂生活
夏桀为政残暴,破坏农业生产,对外滥施征伐,勒索小邦。他即位后的第三十三年,自负勇武,便发兵征伐有施氏(今山东省滕县),有施氏抵抗不过,请求投降,便把多年来积攒的珍奇全部取出,又从民间挑选许多年轻美貌的姑娘,一起进贡给夏桀,在这许多美女中,有个叫妺喜的,因其美貌,令夏桀满心欢喜,便当即下令撤军回去。
夏桀听妺喜说,她原是有施国君的义女,主动要求来侍奉夏王的,心中更是欣喜若狂,第二天就把妺喜封为皇后,宠爱无比,他觉得原来的那些宫室都不配给妺喜居住,于是就下令征集民夫,为妺喜重新造一座华丽的高大的宫殿,远远望去,宫殿耸入云天,浮云游动,好像宫殿要倾倒一样,因此,这座宫殿就被称之为倾宫,宫内有琼室瑶台,象牙嵌的走廊,白玉雕的床榻,一切都奢华无比。夏桀每日陪着妺喜登倾宫,观风光,尽情享乐。
妺喜原是有施国败降的贡品,专为倾覆国而来的,因此她变着花样来使夏桀浪费民力财力,使民怒沸腾。但夏桀对她的要求百依百顺,样样照办。
夏桀怕妺喜思念家乡,就按照有施国的房屋样式,建造一些新民舍与妺喜参观欣赏,以消除妺喜思乡之苦。按着妺喜的要求,派人挨家挨户挑选三千美女到倾宫歌舞,又派人督做三千剌绣舞衣,人民交不出绣衣的,被严刑挎掠,弄得人民叫苦连天,家家怨恨。
那妺喜还说:“裂帛的声音,清脆无比,十分悦耳”。夏桀便命令每天要人民进贡一百匹帛,叫力大的宫女天天撕裂给妺喜听。夏桀为了满足其奢侈的享受,无休止地征发夏民,强迫他们无偿劳役,拼命宰割人民,榨干了百姓的血汗,人民对他的暴政已达到忍无可忍的程度,因此都愤怒地说:“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史记殷本记》)。后商汤起兵,夏桀挟妺喜同舟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东南)之山一道死去。
军事生涯
夏桀即位后,发兵征伐有施氏,有施氏抵挡不住,进贡给他一个美女,名叫妺喜。桀十分宠爱妺喜,特地为她造了富丽堂皇的琼室、象廊、瑶台和玉床,这一切的负担都落在百姓的身上,人民痛苦异常,敢怒而不敢言。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有个名叫赵梁的小人,专门投桀所好,教桀如何享乐,如何勒索,残害百姓,得到了桀的宠信。
夏桀认为他的统治永远不会灭亡。他说:“天上有太阳,正如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他还召集所属各部首领开会,准备发动讨伐其他部落的战争。桀日益失去人心,弄得众叛亲离。这时候,商部落在其首领汤的领导下,日益强大起来。商汤是一位了不起的国王,他实行仁政,励精图治,使商国人口日益增多,粮食充足,国势强大起来。夏桀担心商汤会危及自己,就借故的把他囚禁在夏台(夏台又称钧台,在今河南禹县境内)。不久,商汤设计使夏桀释放了自己。
商汤看到夏王朝的腐败统治,坚定了他推翻夏桀,取而代之的信心,因此加快了灭夏的步伐,不久商汤在名相伊尹的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了桀的党羽韦国、顾国,击败了昆吾国,然后直逼夏的重镇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西)。汤首先攻灭夏的属国韦国、顾国,击败昆吾国,然后就向夏朝时期的酒杯
当商汤向夏都进攻。夏桀再也顾不得饮酒作乐了,慌忙调集军队迎战,双方军队会战于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西),桀得到消息,带兵赶到鸣条。两军交战,夏军将士原来就不愿为桀卖命,乘机纷纷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仓皇逃入城内。夏桀惨败逃走,商军在后紧追,夏桀带着妹喜和珍宝,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
“夏桀陨于瑶台”出自《明史》卷二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五:明年八月,极陈君德缺失,言:“陛下专志财利,自私藏外,绝不措意。中外群工,因而泄泄。君臣上下,曾无一念及民。空言相蒙,人怨天怒,妖祲变异,罔不毕集。乃至皇陵为发祥之祖而灾,孝陵为创业之祖而灾,长陵为奠鼎之祖而亦灾。天欲蹶我国家,章章明矣。臣观十余年来,乱政亟行,不可枚举,而病源止在货利一念。今圣谕补缺官矣,释系囚矣,然矿税不撤,而群小犹恣横,闾阎犹朘削,则百工之展布实难,而罪罟之罗织必众。缺官虽补,系囚虽释,曾何益哉!陛下中岁以来,所以掩聪明之质,而甘蹈贪愚暴乱之行者,止为家计耳。
不知家之盈者国必丧。如夏桀陨于瑶台,商纣焚于宝玉,幽、厉启戎于荣夷,桓、灵绝统于私鬻,德宗召难于琼林,道君兆祸于花石。覆辙相仍,昭然可鉴。陛下迩来乱政,不减六代之季。一旦变生,其何以托身于天下哉!”
社会制度
夏桀时期的中国,整个社会分成三大阶级: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和平民阶级。奴隶主大多是由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的氏族贵族和部落首领转化而来的。
他们在交换中夺取了大量的财富,在战争中扩大了权力,最终转变为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完全占有生产者本身的奴隶主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者,上古文献中的“百姓”指的就是这一阶级。他们整天沉迷在饮酒、打猎和歌舞之中,而不管奴隶们的死活。
随着二里头等先商遗址的出土,有关《史记》所载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争论也日益热烈。尽管这种争论已经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但就争论水平来说,这些年来并无大的提高。除了某些技术环节之外,正方和反方仍然是各说各话,全无任何思想交流可言,更不用说能够说服对方了。这实在是有点悲哀的。
我一直是坚定的二里头=夏理论的支持者。最近一段时期来,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去了几趟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趁工作之余前往几个博物馆和研究机构,有幸和当地的研究人员就这一问题略作交流,结果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固有思想。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了什么惊人的新发现,获得了什么关键证据,而是方法问题。
这场争论的根源不在证据,而在方法,在思维模式。夏朝有无争论的正反两方都不应该为此承担责任。
绝大多数人(包括不久前的我)都把夏的问题和百年前商的问题简单地等同起来了。在甲骨文尚未被学术界发现之前,国际上也曾经怀疑过商朝的存在。结果我们发现了甲骨文,发现了殷墟,商朝的存在就成了无人可以怀疑的事实。夏朝的证明应该也是这样:发现文物——发现城市遗址——破译文字——证实并完善古籍的记载。夏朝的证实过程难道会与此有什么不同吗?
绝大多数人(包括不久前的我)都会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绝大多数人(包括不久前的我)可能错了。
因为夏朝和商朝完全不同,夏朝和商朝之间的区别,远远大于商朝和周朝之间的区别。
而且,国际和国内学界对夏朝的质疑,与他们的前辈对商朝的质疑貌似相同,性质却很不一样。
质疑夏朝存在最有力的证据(虽然极少被提起),正是来自殷墟甲骨文本身。
殷墟甲骨文根本就不承认夏朝的存在!
甲骨文已经被破译了一千余字,其中没有一个字可以被确定为夏。有些学者怀疑某些未被破译的甲骨文是夏,但是未受广泛支持。就目前已经基本确定的甲骨文来说,不仅没有夏字,也没有冬字。只有春和秋两字。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先秦中国编年史书为什么经常叫《春秋》——甲骨文里没有夏和 冬两个字,说明商朝人只有春和秋两个季节,每个季节6个月,两个季节就是一年。不仅商朝人如此,和他们同时期、同纬度的苏美尔人也是如此:在此纬度区间内,气温要么热,要么冷,一年两个季度足够了。不热不冷的过渡期很短,没必要为1个月专门设季度。
当然,也有人认为商朝人有四季,但不用春夏秋冬表示,而是用另外的字,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按照《史记》等古籍的记载,商朝的开国之君是汤,也叫汤武王,在甲骨文或其他古籍中也被叫做大乙、天乙、咸、唐、成汤、成唐、烈祖等等。
在甲骨文里,汤武王根本就不是商朝的开国之君,最多也就是一个发扬光大的中兴之君,类似于清朝的乾隆。
汤武王难道不是推翻了暴虐的夏桀,从此得到各地诸侯的尊奉吗?
很遗憾,甲骨文卜辞对汤武王的歌功颂德不少,但就是没提到他曾经打败过桀,推翻过夏。甲骨文里不仅没有夏这个字,也没有桀这个字,甚至连可以怀疑的对象都不存在。
如果严格按照甲骨文的记录来厘定中国历史的话,自五帝时期之后,中国就只有一个王朝——神圣的、伟大的、千年一系的——商朝。
这个朝代从五帝之一的帝喾 (帝俊)开始,绵延1300年左右,也就是大约从公元前24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从公元前16世纪才开始。
但是,如果商人故意曲笔,不写自己曾经臣服过的夏朝怎么办?
从帝喾(帝俊)开始,直到汤武王为止,大部分商人领袖都称王:子契(玄王)、后土(后比王还要高一个级别)、王亥、王恒、上甲(微),等等。
反之,曾经臣服于商朝的周人则直到周文王末年三分天下有其二时才敢称王。这就证明这些称王的商人领袖从未臣服于任何势力。
《史记》等古籍也并未说过商人曾经臣服于夏朝。
商人曾经臣服于大禹,倒是确有其事,甲骨文里也多次出现禹字,顾老教授据说还因此讲过大禹是条虫(这个传说大概是瞎编的,顾的原话是说禹字和虫有关,并进而推论出当时流行虫/蛇崇拜等等,这倒是很明显)。
禹是受商朝人崇拜的,但他的后裔呢?
似乎根本没什么出息,始终被商人压过一头。
从《史记·夏本纪》就可以看出,五分之四的篇幅都在说大禹,剩下五分之一说他的后裔。四百年内他们就干过这点事,而且怎么看怎么像编造的,因为它和《商本纪》的情节太相似了:
夏启建立夏朝之后,夏朝总共出过3件大事,即有过氏灭夏、少康中兴和夏桀亡国。前二件事可以合并为一件,它与有易氏杀害商王亥,尔后王亥之子上甲微在河伯的协助下攻灭有易氏(极可能就是《尚书》里所谓的有扈氏),为父报仇的情节异常类似,甚至连时代也基本相同(公元前19世纪左右)。
夏桀亡国的过程似乎有许多细节,可是又都与商纣亡国的故事如出一辙:国王年轻时有才气,立过功劳,然后骄傲自大,沉迷酒色,宠幸邪恶的王后和几个坏蛋,诸侯甲劝谏被害,诸侯乙先被囚禁,然后被释放,诸侯乙仁义明德,吞并邻邦,最后讨伐国王,国王一战而败,都城不守,战争就结束了,王朝就更迭了。除了个别细节之外,它们一模一样。
难道一个绵延了四百多年的王朝,就留下了这么点历史故事吗?甚至民间传说也很少,而且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说大禹的。看来,就连古代的说书人和听众也对夏朝没什么兴趣。
另外,殷墟也不是商朝的开始,而是只代表着商朝的晚期。各种古籍都记载,商朝曾经多次迁都,而安阳殷墟是其中最后一个都城。
所以,年代比殷墟更早的二里头遗址完全有可能是商朝前期的某座城市,因为商朝在公元前16世纪以前就存在着。这也是几十年来最被怀疑的一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它是另一个方国,例如传说灭夏的有穷氏部族的城镇。
总而言之,按照甲骨文的记载,夏朝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不被商朝人承认,而只被周人承认的。按照《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的祖先一直在夏朝当官,后来看到夏朝衰败,才从山西西南部迁徙到陕西去自立山头了。周人对夏人感情深厚,倒并不意外。
有夏禹,无夏朝,这似乎很难以理解。如果说少康、夏桀等夏朝君主都是后人凭空编造的,似乎更难以接受。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
古籍说夏朝虽亡,但其核心部族并未衰亡。一部分人跟着夏桀流放到鸣条,另一部分人跟随王子獯粥北上,其后代就是匈奴。商朝武功赫赫,对外扩张不断,不会和这两支夏人的后裔失去联系,特别是此后日益强大的匈奴人。许多证据都显示,夏朝其实也没有在公元前16世纪灭亡,而只是转移了阵地。不少考古学家都怀疑,夏朝的后裔便是商朝的劲敌土方,也就是《诗经》中所谓夏禹开创的下土方。直到武丁时期,土方对黄河流域的威胁才基本上被消除。
真正的学者毕竟是非常严谨的,和我交流的几位老先生便是如此,他们严谨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所以虽然有许多有趣的观点,却不肯把它们写下来。
实际上,反对将陶寺、二里头等地陶符称为文字的主要反对意见并非来自国外,而是来自他们。也许再过几十年,下一代中国历史和考古大师们考证起来会比较大胆一点?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向来是广受推崇的学风,我没有本事小心求证,只能在这篇小文的结尾作一大胆假设:
大禹死后,他的事业迅速瓦解,各个邦国虽然在文化和经济上仍相当近似(与春秋时期相仿),但在政治上却各行其是,而商人更日益强大。商王上甲微攻灭有易氏之后,已成为黄河流域的头号霸主,汤武王更是在短期内吞并了大量邦国(《诗经》所谓昆吾夏桀同日亡),将商朝推向鼎盛。但是,夏人并未被征服,一部分西迁陕西,成为周人,另一部分北上山西、河北和内蒙,成为商朝的劲敌土方,与商朝形成了南北朝的关系。
因此,从商朝人的观点看,夏朝并不存在(因为他们只承认大禹的领导地位,一位君主总不能算是一朝),在商朝谈论夏朝属于叛国行为,在土方谈论商朝也是如此。武丁战胜土方之后,周人不得不接受商朝的统治,但仍然不时地反弹,最终联合各个反商势力将商朝灭亡。从这个意义上讲,历时13个世纪之久的殷商天下,或许始终笼罩在它不愿承认和谈论的夏朝阴影里。
归根结底,夏朝究竟是有,还是没有,恐怕并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主要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
人,毕竟天生就是政治动物。
但是,如果商人故意曲笔,不写自己曾经臣服过的夏朝怎么办?
从帝喾(帝俊)开始,直到汤武王为止,大部分商人领袖都称王:子契(玄王)、后土(后比王还要高一个级别)、王亥、王恒、上甲(微),等等。
反之,曾经臣服于商朝的周人则直到周文王末年三分天下有其二时才敢称王。这就证明这些称王的商人领袖从未臣服于任何势力。
《史记》等古籍也并未说过商人曾经臣服于夏朝。
商人曾经臣服于大禹,倒是确有其事,甲骨文里也多次出现禹字,顾老教授据说还因此讲过大禹是条虫(这个传说大概是瞎编的,顾的原话是说禹字和虫有关,并进而推论出当时流行虫/蛇崇拜等等,这倒是很明显)。
禹是受商朝人崇拜的,但他的后裔呢?
似乎根本没什么出息,始终被商人压过一头。
从《史记·夏本纪》就可以看出,五分之四的篇幅都在说大禹,剩下五分之一说他的后裔。四百年内他们就干过这点事,而且怎么看怎么像编造的,因为它和《商本纪》的情节太相似了:
夏启建立夏朝之后,夏朝总共出过3件大事,即有过氏灭夏、少康中兴和夏桀亡国。前二件事可以合并为一件,它与有易氏杀害商王亥,尔后王亥之子上甲微在河伯的协助下攻灭有易氏(极可能就是《尚书》里所谓的有扈氏),为父报仇的情节异常类似,甚至连时代也基本相同(公元前19世纪左右)。
夏桀亡国的过程似乎有许多细节,可是又都与商纣亡国的故事如出一辙:国王年轻时有才气,立过功劳,然后骄傲自大,沉迷酒色,宠幸邪恶的王后和几个坏蛋,诸侯甲劝谏被害,诸侯乙先被囚禁,然后被释放,诸侯乙仁义明德,吞并邻邦,最后讨伐国王,国王一战而败,都城不守,战争就结束了,王朝就更迭了。除了个别细节之外,它们一模一样。
难道一个绵延了四百多年的王朝,就留下了这么点历史故事吗?甚至民间传说也很少,而且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说大禹的。看来,就连古代的说书人和听众也对夏朝没什么兴趣。
另外,殷墟也不是商朝的开始,而是只代表着商朝的晚期。各种古籍都记载,商朝曾经多次迁都,而安阳殷墟是其中最后一个都城。
所以,年代比殷墟更早的二里头遗址完全有可能是商朝前期的某座城市,因为商朝在公元前16世纪以前就存在着。这也是几十年来最被怀疑的一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它是另一个方国,例如传说灭夏的有穷氏部族的城镇。
总而言之,按照甲骨文的记载,夏朝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不被商朝人承认,而只被周人承认的。按照《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的祖先一直在夏朝当官,后来看到夏朝衰败,才从山西西南部迁徙到陕西去自立山头了。周人对夏人感情深厚,倒并不意外。
有夏禹,无夏朝,这似乎很难以理解。如果说少康、夏桀等夏朝君主都是后人凭空编造的,似乎更难以接受。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
古籍说夏朝虽亡,但其核心部族并未衰亡。一部分人跟着夏桀流放到鸣条,另一部分人跟随王子獯粥北上,其后代就是匈奴。商朝武功赫赫,对外扩张不断,不会和这两支夏人的后裔失去联系,特别是此后日益强大的匈奴人。许多证据都显示,夏朝其实也没有在公元前16世纪灭亡,而只是转移了阵地。不少考古学家都怀疑,夏朝的后裔便是商朝的劲敌土方,也就是《诗经》中所谓夏禹开创的下土方。直到武丁时期,土方对黄河流域的威胁才基本上被消除。
真正的学者毕竟是非常严谨的,和我交流的几位老先生便是如此,他们严谨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所以虽然有许多有趣的观点,却不肯把它们写下来。
实际上,反对将陶寺、二里头等地陶符称为文字的主要反对意见并非来自国外,而是来自他们。也许再过几十年,下一代中国历史和考古大师们考证起来会比较大胆一点?
夏朝的暴君是哪个皇帝?夏朝暴君桀的故事
本文2023-10-06 06:08: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