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本艾灸古籍 要艾灸的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5收藏

推荐几本艾灸古籍 要艾灸的饿,第1张

艾叶艾绒本身有温经止血的作用,艾灸就是将艾绒碳化了,使它温经止血的能力更强。《别录》中有:灸百病。可作煎。。利阴气的说法。关于艾灸方法的书一般有《专家养生丛书——范长伟极简艾灸》;《单桂敏灸除百病》

《艾灸通说》

艾条素以洞庭长杆艾为佳,叶厚而绒多,是历代制作金艾绒的上等原料。洞庭地理位置优越,冠以“鱼米之乡”,气候湿润,艾草繁密旺盛,以其制作的上等艾条最适宜用于艾灸,历史上深得御医信赖,广泛用于宫廷。1973年,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这是一次颠覆历史的重大考古发现。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出现三篇记载有关经脉灸法的帛书,是早于《本草纲目》、《内经》的珍贵医学文献,从而大大提前了人们对中医艾灸的认识。通过这三篇残缺不全的文字,我们能够窥测到远古先民以艾条治病的起源、方法和应用,历史上曾广泛应用于临床,湖南的艾灸,制艾技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由此也奠定了湖南在制艾技术上发达的历史地位。

制作艾条的艾绒必须预先备制,取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其软细如绵,即成艾绒

方可使用。而艾绒又分两种,以上法炮制者为粗艾绒,一斤可得六、七两,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细加工,经过数十日晒,筛拣数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两,变为土**,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有机制艾绒成品,也是印泥的原料。

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中医外治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艾灸是中华国粹,追溯千年,艾灸曾是帝皇养生的秘藏。流传至民间后又成为最主要的百姓治病良方,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黄帝内经》就有灸治未病的说法,即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艾灸身体稍感不适处穴位,治病于未然。

《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

艾灸养生是通过百草之王艾草特制成艾条,直接悬灸或配合温灸器敷于经络或患处四周,借灸火的温热及药物作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散寒止痛、驱寒温中,尤其对小儿风寒感冒、妇女产后保养、月经不调、宫寒畏冷有独特疗效。艾灸能激发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防病保健、延年益寿。《孟子》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

艾中最好的要数蕲艾,蕲艾是名贵的中草药,历史悠久,誉满中国。早在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对蕲艾推崇有加,据《本草纲目》记载:“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渭之蕲艾。”《孟子·离娄章》载“七年之病,蕲三年之艾”,蕲春民间也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之说。蕲艾的微量元素含量、挥发油含量、燃烧放热量等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艾品质,并且香气浓郁,药效独特。蕲艾具有温通经络、益气活血、散寒止痛、祛寒温中、补正固阳、清热解毒、消瘀散结、活血化瘀、理气调经等功能,对风湿、胃病、高血压、头疼、眩晕、支气管炎等病症有积极治疗效果,尤其对小儿风寒感冒、头晕腹疼、妇女产后保养、月经不调、宫寒畏冷、卵巢保养、面黄生斑以及皮炎湿疹皮肤类疾病等具有独特疗效。

老吴艾国潮分享“守正创新”的新艾灸:引入热 科技 ,以体温 健康 管理为核心,助力大家复苏低体温,温通寒湿淤,让艾复能 健康 !

“病入膏肓”这个成语无疑大大提升了膏肓穴的知名度。其实膏肓真的是举足轻重的救命穴,更是治病防病的 养生 大穴之一,孙思邈曾经说它“百病无所不疗”,足见其功效之广泛,在艾灸领域的独特地位。

膏肓穴在背部,中间有脊柱,两侧有肩胛骨,多数情况下,肩胛骨覆盖在膏肓穴之上,不好取穴,不宜针刺,施灸则颇有讲究和技巧,并不易获得正确施灸的效果,从药王孙思邈对膏肓取穴方法的叙述,也能感受到其取穴相当复杂。由于膏肓穴的正确定位和取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 历史 上出现了唯一一本以系统论述和绘制膏肓腧穴内容为主的艾灸著作---《灸膏肓俞穴法》,其中记载的取穴方法多达13种之多,不仅汇集了前人之大成,而且也融入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第一手体验和经验。

《灸膏肓腧穴法》 为宋代庄焯所著。此书中详细记载了1127年(南宋建炎一年),庄绰患疟疾,腹胀,身体沉重,脚痿弱,要依靠拐杖才能站起,然久治不效。陈了翁为其灸膏肓腧穴,用灸三百壮,在灸疗的次日,各种身体的不适,得到缓解,后来再灸百壮膏肓灸,基本上就达到治愈,即他所言“以至康宁”,同时他的亲朋好友在看到他用膏肓灸后,症状若失,也跟着用膏肓灸治疗疾病,结果原有疾病都得到了根除。这些多人同时应用膏肓灸后,临床都得到治愈,使庄焯更确信孙思邈说的,如果能认真取穴,找到准确的膏肓穴施灸,确实是“无疾不愈”。

因此庄焯查考前代各家医籍有关膏肓的论述,膏肓选穴的引文,以孙思邈的千金方为基础,同时参考重点汇集了唐宋时期孙思邈、王惟一、石藏用、叶元善、潘琪以及僧仲等至少六位医家取膏肓腧穴的十余种方法,采用第一篇孙氏《千金方》,次篇《明堂铜人灸经》,然后列举各个医家的取穴体位和方法,围绕膏肓穴集众人之大成,编著成《灸膏肓腧穴法》一书。庄氏图文并茂,并附以本人亲历体验和临床观察的系统见解,理论与实践兼顾,实用性较强。

此书为我国最早的专门研究膏肓腧穴的著作。本书为单穴艾灸迄今第一书,而庄氏为单穴灸法研究第一人。

《灸膏肓腧穴法》一书,是庄焯在自身应用膏肓灸后疗效显著的基础上,又重点采集了6位医家不同的取膏肓穴的方法,一一附图列述,其目的是因为:膏肓穴的正确定位,是膏肓灸能否取的疗效的重要前提指标,历来人们知道有膏肓之疾,也知道有膏肓穴主治膏肓疾的功效,但能否正确取穴,也就是能否匠心独运,准确分离两肩胛骨而后定位到膏肓穴,这是灸膏肓并得以取效的关键所在。庄焯在《灸膏肓腧穴法》就是试图通过各个医家的取膏肓穴的验案,详细记载膏肓穴,可因不同人的身材、身体状况,采取不同的姿势,灵便地确定好膏肓穴的方法,给与后世借鉴。

庄氏于《灸膏肓腧穴法》书中列举的取膏肓法,可以因人身高胖瘦、身体状态、男女性别等因素,选择各种合适的体位以准确灸疗膏肓穴,对膏肓穴位取穴方式,详细参照各种患者的可能情况,提供各式合适的取穴法,这也是第一本详细论述单穴膏肓穴取穴操作的专书并附图。

《灸膏肓腧穴法》又名《膏肓腧穴灸法》一卷,全书共十篇,分别是量同身寸法第一、正坐伸臂法第二、取椎骨定穴高下法第三、定穴相去远近法第四、钩股按穴取平法第五、参验求穴法第六、坐点坐灸法第七、石用之取穴别法第八、叶潘等取穴别法第九,灸讫补养法第十,并附跋一篇。庄氏在“跋”中称赞真人(孙思邈)研究膏肓穴“济众之仁,益广于天下”。

膏肓穴是主治各种虚劳、上实下虚及慢疾患的要穴。当久病不愈,身体呈现羸弱消瘦状态时,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可以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通调三焦,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能促使身体较快恢复强壮。常常可以效如桴鼓。

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

这里孙思邈所谓的“百病无所不疗”是个形容量词,可以理解为治疗疾病很多,而不是说什么病都能治。具体应用还需要四诊合参,辨病辩证辨人后正确施灸。也说明膏肓穴在虚劳慢病诸疾的治疗上,应用比较非常广泛。现代常用于治疗上实下虚,上热下寒的多种寒湿淤堵常见慢病、以及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强身保健、疏浚经络,平衡阴阳,防病治病的显著作用。

现代对膏肓穴的取穴,主要是根据现代人体解剖学和古代对膏肓穴确定的部位描述及身体姿态等记载相结合而精准定位。取穴时务必使两肩胛骨充分分开,先确定督脉的循行路线。膏肓穴在督脉旁3寸,第4胸椎脊突下方,属足太阳膀胱经,应用时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配穴。

取穴时,还可双手交叉紧抱双肩,肘关节贴近胸前,使两肩胛骨充分张开。施灸者从大椎穴开始往下摸,在第四胸椎棘突下,肩胛骨内侧缘骨缝处按压,觉得胸肋间困痛,传至手臂,即是膏肓穴。或者采用俯卧姿势,膏肓穴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或左右四指宽)处,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即是膏肓穴。找到膏肓穴后,用贴纸贴上做好记号,然后对着圈灸。鉴于膏肓穴取穴的技巧和难度,强烈建议需要进行膏肓灸时最好到医院针灸科由资深的针灸医师完成,以策疗效和安全。

综上所述,可见《灸膏肓腧穴法》是艾灸学 历史 上不可磨灭的重要名著,对于膏肓学、膏肓灸的记载传承功不可没。其缘起阐发主要在于孙思邈集古人之大成,亲力亲为,长期实践总结,渐次发明了膏肓灸法。

天灸为灸法名,指药物发泡法,又称“自灸”。出《针灸资生经》。是用对皮肤有 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因名。今称药物发泡灸。古代文献上所载天灸法较多,如毛茛灸、斑蝥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

另说将朱砂等药物点涂于穴位亦称天灸(《荆楚岁时记》)。

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 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自灸、敷灸。天灸既具有穴位 的作用,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近年来,这种治疗方法被广泛重视,现在兴起的经皮给药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灸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详见百科词条:天灸 [ 最后修订于2015/10/4 20:05:30 共143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艾叶(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艾叶

艾叶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艾叶为灸用材料。又名冰台。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各地均产,湖北蕲州产者称蕲艾,河北产者称北艾,浙江四明产者称海艾。《诗经·王风》:“彼采艾兮”;注:“艾所以疗疾。”《本草纲目·卷十五》:“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艾叶用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艾叶 [ 最后修订于2017/4/18 11:57:20 共353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推荐几本艾灸古籍 要艾灸的饿

艾叶艾绒本身有温经止血的作用,艾灸就是将艾绒碳化了,使它温经止血的能力更强。《别录》中有:灸百病。可作煎。。利阴气的说法。关于艾灸...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