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白塔的来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5收藏

阆中白塔的来历,第1张

关于白塔的由来,在阆中有着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四川阆中古城人请鲁班师傅到阆中建一座风水宝塔。

鲁班师傅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带着徒弟赵巧一同到古城选择建塔地址。

鲁班师傅选定了古城东方马啸溪左边的高山,这山靠江站立,岩高坡陡。

整座山挡住了从西北方向滚滚而来的嘉陵江急流,迫使江水在山脚下转向东北方流去;山后的南岩有一虎溪常年清流不断,风景十分漂亮。

在此山头建塔,近可看阆苑古城,远可望七里坝南池沃野平川,视野开阔赏心阅目。

鲁班师傅答应人们在重阳节前将塔建好便于登高望远的请求,并精心设计好了建塔方案。

因其在别处还有建塔及木工活路,也忙得不可开交,难以抽身。

徒弟赵巧怀疑师傅的承诺能否兑现?他问师傅说:“师傅,这塔到时能建成吗?”“能建成!怎么,你在为师傅操心吗?”鲁班笑问。

“哪里哪里,徒弟多嘴。”

眼看时间一天天临近,建塔工地还没有动静,赵巧很是奇怪。

一晚,赵巧梦中惊醒,见师傅不在身边,忙起床悄悄观望。

只见师傅一人正在建塔工地忙活着安排一队望不到边的猪儿,这些猪儿在师傅的法号下转眼就变成了一块块打啄好的青石条块,瞬间就垒砌成了一座八边形须弥座塔盘,高32米的八边形锥体塔身,外12层四面开窗,内6层有91级旋转石梯登顶的密檐式楼阁式相结合的白塔。

更使赵巧惊奇的是:这一队猪儿,竟然是从离古城约30里外的下游河溪关水陆码头北岸渡江过来的!还有一队猪儿正在踩水过江呢?赵巧知道其师傅有雄鸡叫鸣时完工的规矩,想给师傅难堪。

眼看天快亮了,他忙使出邪法,速用右手食指点向正在过江的猪儿,猪儿马上变成了一队原地不动的石头。

工地上的鲁班师傅突然发现猪儿没有来了,只缺封顶的石料没到。

眼看鸡要叫鸣天要亮了,天机不可泄露!事不宜迟,情急之中,他赶忙把做饭的铁锅拿来往塔顶封口处一扣,一个锅底形塔尖就此形成。

“哥哥哦、哥哥哦……”公鸡叫鸣了。

鲁班师傅望着东方慢慢升起的太阳,长长松了一口气,阆中白塔就这样建成。

从此以后,河溪关渡口北岸江中的那一行黑乎乎光溜溜的石头,便被人们称为“猪儿”石。

河道水旱时,它们就露出水面,十分可爱。

建塔的山被称为塔子山,白色的宝塔犹如银箭般笔直地站立在山顶,非常美丽。

一位来自美国的小伙子格兰特对这个传说十分感兴趣,他以独特的外国人的视角评论道:“中国的故事往往和历史上知名的人物或者重大事件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鲁班就是一个传奇人物……我以前常听朋友说一句话叫做:关公面前耍大刀,鲁班门前造凉亭。

指的是"不自量力",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中国俚语。

关公就是张飞的兄弟关羽,而鲁班就是造白塔的那个鲁班,在阆中这个地方,这两位各自在嘉陵江两岸留下了痕迹。

我不知道传说有多少是真实的,但"有传说"往往是因为已经古老得不可考证,品尝古老才是真正的趣意所在。”

当我登临白塔顶层俯瞰古城时,看不见脚下山崖,人感觉仿佛凌空飞翔。

白塔建于明代,高32米,外12层,内6层,巧借峥嵘突兀的山势屹立在阆中城东嘉陵江对岸东山之巅,与附近山湾的大佛寺、状元洞等名胜构成阆中旅游胜景—东山园林风景区。

“有人说,那场地震,是白塔牺牲了自己,守护了阆中古城的平安……”

白塔的传奇,从古代延续到了现代。

她不仅是阆中古城完美风水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被阆中人视为古城的“守护神”。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许,阆中古城地动山摇,刹那间,刺耳的呼啸声让人胆战心惊,人们的惊呼声响彻古城。

人们纷纷跑向开阔地带和广场、江边避灾。

古城中的中天楼木柱被震波扭裂。

而古城人天天能够见到的白塔雄姿已荡然无存,400多年的古塔在摇晃中拦腰震断,一大堆砖砾堆在塔脚下。

阆中贡院对联:

妙笔生辉金花并列,

灵山毓秀玉笋齐抽。

凭卷录优不问寒门世族,

出类拔萃试看卿相白衣。

某小院对联:

上:玉宇琼楼迎来春夏秋冬客,

下:锦食绣被温暖东西南北人。

横批:松鹤不老

风水馆对联:

上联:阴中阳阳中阴阴阳和和生万物

下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张飞牛肉:煮酒论三国英雄,牛肉数五虎上将。

学院行署:雨打芭蕉亦卷亦舒三夏三秋都如梦,风敲翠竹如怨如诉一枝一叶总关情

中天楼赋:十丈栏杆三折上,万家灯火四围中。

蚕丝被店:千载传统工艺,百年蜀中名牌。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们向往成仙的地方,她是嘉陵江(西汉水)边的一块风水宝地。那里三面环山,一面靠水。玉带似的嘉陵江从她的身边轻轻转了一个弯,然后,依依不舍的离去。江边有一座山,名叫锦屏山。

这山虽然不高,可仙气十足。遍山树木遮天花草芬芳竹影摇曳满目婆娑,山上楼堂厅阁庙宇繁多终日香客不断香火缭绕,是文人墨客香友香客游人游客们聚会的好去处。

锦屏山正面北山腰有一棵参天古树,也不知何人何年所栽。树干伟岸挺拔、树枝粗壮结实、树叶浓绿错落有致,有一树枝象一只巨手,凌空伸向前方,上面挂有一对宝钟,此钟一雌一雄,人称夫妻钟。俩钟情深意长,夫唱妇随,无比恩爱。

早晨,他们在晨曦中起床,晃动金灿灿的身体,跳起阿娜多姿的钟舞,让钟声飘向远方,唤醒人们劳作;傍晚,它们在夕阳中起舞,呼唤人们回家。一年又一年,他们在平安舒畅幸福的日子里度过……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天,一恶人路游此山,见此对宝钟,顿生歹意。此人好几个白天在古树旁转悠,观察地形,图谋利用晚间盗钟。宝钟也已察觉了恶人的意图,不免紧张起来。他们互相叮嘱,多加小心,严密提防。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恶徒偷偷爬上大树,向宝钟伸出了罪恶的黑手。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宝钟拼命反击,终因势单力薄,无力回天。正当恶徒将要得手时,雄钟挣脱魔掌,扭头向雌钟悲呛道:“娘子呀,我先走一步!”突然纵身向下一跃,坠入了波涛滚滚的嘉陵江中。

雌钟见状,泪流满面,痛不余生,“郎君呀,我们同路!”也欲下跳。无赖已被恶徒紧抓手中,不得脱身。

恶徒盗得雌钟,星夜赶路,爬山涉水。一路神魂不安,生怕被人发现,丢了性命。一日,到了陕西省汉水边,准备过江进城。船行至江中,突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顷刻间恶徒乘船便被江水吞没,恶人死于非命。

雌钟终得解救,但从此在汉水漂泊流落他乡终成千古愁肠……后来,此地便因此钟而得名为汉钟,即现在的汉水盆地、陕南粮仓——汉中市。

跳入嘉陵江波浪中的那只雄钟所在地,便被称之为浪钟。此钟昼夜在锦屏山至白塔山之间的江浪中回游。每当月圆时刻,他都会探出江面,深情的仰望那棵心中的古树,想着夫妻恩爱的甜蜜岁月,盼望夫妻早日团圆。此地就是被后人称之为天人合一的风水宝地、“阆苑仙葩”——古城阆中。

扩展资料:

古镇历史:

阆中商周属梁州。春秋属充国。战国后期,巴国灭充国并从江州迁都于阆中。

秦置阆中县,隶属于巴郡。汉阆中为巴西郡治,张飞镇守7年。

东晋阆中为北巴西郡治。西魏阆中为隆州及盘龙郡治。

隋改阆中为阆内,为隆州治。大业三年,改隆州为巴西郡。

唐仍名阆中,为隆州治。五代及北宋、南宋,阆中均为阆州治。

明末清初四川设临时省会17年。顺治时期,四川临时省会设在阆中10余年。

民国元年(1912年),在阆中设川北宣慰使署。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川北观察使署。

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川北道署,不久改为嘉陵道署,移治南充。

1949年12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阆中。

1950年1月8日,成立阆中县人民政府。

1993年8月,阆中被列为省直辖市,由南充市代管。

2013年9月,阆中古城旅游区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嘉陵江千里奔流,从阳平关入蜀,一路上气度不凡之处虽也不少,到底没有阆中城这样阔大而玄妙的气象。它对城市的抱持和对人的维护,几乎是川中唯一的特例,像一对偏心的父母,将自己全部的精华,在阆中城孕于一体。这样的气象之下,阆中俊彦与雄杰层出的历史,便成了独宠之下的当然回报。“兄弟状元”在唐宋两朝的接替出现,是这种回报的最好答案。

阆中状元阁

“兄弟状元”的榜样意义

“兄弟状元”在中国科举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因为稀缺,因为示范效应,使得传奇附丽本事,更增加了传播的深广度。稍作钩沉即可发现,各地“兄弟状元”还真不少,他们的名字随着传奇留下来,成为地方文旅思维下的一个吸游看点。如山东曲阜孔纬、孔缄、孔纁“兄弟三状元”,河北邢台的崔昭纬、崔昭矩“兄弟状元”,河南雍丘的宋庠、宋祁“兄弟状元”,还有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兄弟武状元陈鳌、陈鹗……

然而,要说“兄弟状元”的传奇性,古城阆中的这一对实在有名得多。他们是传为唐德宗贞元七年(791)状元及第的尹枢和唐宪宗元和八年(813)状元及第的尹极兄弟,历史上有“梧桐双凤”之美誉。

阆中,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这座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老与现代的交融,品味到各种美食的诱人香味。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阆中的旅游攻略,包括古城风情、名胜古迹以及美食推荐。

一、古城风情

阆中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保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在这里,你可以漫步在狭窄的巷道中,欣赏到古老的建筑风格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古城的主要街道是东街和西街,这两条街道上有许多古老的店铺和餐馆,让你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古城的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阆中古城墙。这座城墙始建于明代,经过多次修缮,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城墙上建有多座城楼和_望台,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的美景。此外,还有一些古老的庙宇和宅院,如玉皇阁、文庙和岳飞庙等,都是游客们不容错过的景点。

二、名胜古迹

除了古城风情,阆中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其中最著名的是岳飞祠。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他在阆中有着深厚的人气。岳飞祠是为了纪念他而建立的,内部陈列着许多与岳飞有关的文物和,让人们了解他的事迹和精神。

另外一个著名的景点是阆中古戏台。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代戏台,每年都会举办一些传统的戏曲演出。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正宗的川剧和豫剧,感受到古代戏曲的魅力。

三、美食推荐

阆中的美食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里有许多传统的川菜和本地特色小吃,让你大饱口福。其中最有名的是阆中火锅。这种火锅以鲜美的牛肉和辣椒为主要原料,配上特制的调料,味道鲜美又辣味十足。此外,还有阆中豆腐脑、阆中米粉等特色小吃,都是不可错过的美食。

结尾:阆中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古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情。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老与现代的交融,品味到各种美食的诱人香味。希望本篇攻略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体验阆中的魅力。祝大家旅途愉快!

四川古文化序列概述

  

   赵殿增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盆地是巴蜀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探讨四川古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序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并涌现出一批颇有见地的研究成果。这里在吸收前辈和今人学者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看法,作为引玉之砖。本文主要是概述一下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汉代以前古文化的地域分布、年代序列、发展过程的简况,略谈各期各区文化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长江上游古代文明和古蜀历史发展的简要历程。

  长江上游的古文化最早产生于一二百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两处早期人类化石——“巫山猿人”和“元谋猿人”。 “巫山猿人”出土在四川省巫山县大庙镇龙骨坡村,发现有四颗猿人牙齿和一段下颌骨,距今年代约204万年前⑴,同出的有石器和兽骨,称为“龙骨坡文化” ⑵。“元谋猿人”出土在云南省元谋县上蚌那村,发现有两颗猿人的上门齿,距今年代约170万年前,同出的有石器和用火遗迹⑶。这些发现对探索人类起源具有重要意义,也证明长江上游有悠久的古文化历史,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数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阶段,长江上游发现有多处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在四川盆地就有“资阳人”⑷、“铜梁人” ⑸、鲤鱼桥文化⑹、富林文化⑺、回龙湾洞穴遗址⑻等众多文化遗存,表明数万年前长江上游己是古人类的一处重要聚居地。

  进入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的古文化遗存不仅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各地区文化面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开始形成一些区系文化类型。它们之间文化因素和面貌有明显的区别,同时又在不同阶段不同层面上产生过各种形式的联系。各地区性文化本身特色都非常明显,它们之间横向的区别远大于纵向的联系,因此还未能形成清晰的年代谱系。对四川盆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是分区来进行介绍的,各区的年代先后参差不一。不过从总的时代来看,大约存在着一种从盆地外缘向内部发展的趋势,其中可能主要是从北面、东面和西北面向盆地中心区域发展。但它又不是简单的传播,而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文化交流。要理清其中的关系,尚需做大量的工作。

   从现有资料分析,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初步分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中期、晚期三个发展时期,可以划分成六个地区文化类型,各自又有若干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这里大体按年代早晚分区作一简述,并对其文化关系和发展序列进行初步的分析。

   汉水上游的新石器在长江上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时代最早。距今7000年左右的“前仰韶文化”时期,在汉中西乡发现了“李家村文化”, 它与陕西老官台文化、河北裴李岗文化时代相当,以圈足碗、平底钵、小乳突状三足器为特色⑼。在仰韶文化阶段,汉水上游出现了龙岗寺等一批典型遗址和墓地,主要遗存属于半坡类型,距今年代为6000-6000年左右⑽。此外还发现几处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龙山文化阶段的遗址,距今年代在4、5千年前,说明汉水上游地区也存在着以磨光黑陶和红胎黑皮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⑾。

  川北山丘区,是四川盆地内目前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时代较早的地区。其中广元中子铺遗址下层文化发现有类似李家村文化的小乳突状三足器,距今年代为6、7千年前,可能与李家村文化有一些关系。但中子铺遗址的典型器物是细石器和夹砂绳纹陶罐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⑿。中子铺遗址上层文化则以夹砂红褐陶、饰绳纹、口沿呈花边状的陶罐等为特色,与广元张家坡、邓家坪,巴中月亮岩、通江擂鼓寨、绵阳边堆山等遗址共同构成了川北山丘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地方文化类型,距今年代为5500年左右至4000年前⒀。它们与川西平原和川东三峡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

  川东三峡区是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又一个发展较早的地区,主要遗存分为两个阶段。在仰韶文化阶段,三峡以东出现了发达的彩陶文化——大溪文化,典型器物有彩陶瓶、碗,红陶豆、罐,黑陶杯等,距今年代为6300-5000年左右。不过大溪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在江汉平原的西部,最西只到达巫山大溪遗址,并未在四川盆地内发展起来⒁。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川东三峡地区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古文化,近几年在三峡库区发掘和初步命名的有哨棚嘴一期文化⒂(或称中坝文化)、魏家梁子文化⒃、老关庙文化⒄等,典型器物有宽平沿盆(罐)、花边口绳纹深腹罐、钵、碗等,时代距今约在5000-4000年间。这些文化与三峡以东的湖北龙山文化、川西平原区的宝墩文化、以及川北、川西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都有一些关系,构成了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晚期古文化群体。

   从川西北高原峡谷区,沿横断山脉向南,到川西南高山河谷区,是一个文化和民族走廊地带,这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面貌。川西北高原峡谷区的岷江上游河谷中,曾发现有类似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文化遗存,时代可能早到距今5000年前,但并未深入到四川盆地之内⒅。另有一些地方特色突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出现,如中路文化等,在5000-3000年前形成自身的发展序列⒆。川西南高山河谷区的安宁河、雅砻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典型遗址有横栏山遗址⒇、礼州遗址(21)、轿顶山遗址(22)等,地方特色明显,有些年代可延续到距今3000多年,并与商周秦汉时期西南夷一些少数民族文化遗存有某种联系。

   四川盆地中心区的新石器文化出现较晚,大约到4500-4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川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才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宝墩文化” (23),很快建成了颇具规模的史前城址群(24),并与继后出现的高度发达的三星堆文化有直接的关系,成为四川考古学文化和文明起源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四川盆地大约在距今4000年以后逐步进入青铜时代。四川正式形式成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是在距今4000-3200年左右青铜时代前期的“三星堆文化”阶段。三星堆文化是在本地“宝墩文化”(又曾称为“三星堆一期文化”)的基础之上,广泛吸收了夏、商等其他文化因素,形成了具有特独面貌的一种考古学文化(25)。它以三星堆遗址的第二、第三期为典型代表,以小平底罐、高柄豆、三瘦袋足器、鸟头形器把等为典型陶器群(26)。其分布范围主要是在从成都平原到三峡内外的一条带状地区,至少可分为典型遗址除了三星堆遗址之外,还有新都桂林村遗址、成都十二桥遗址的早期阶段,三峡以西的中子铺遗址、哨棚嘴遗址的中期阶段(27),万县中坝子遗址(28),以及三峡以东的中堡岛遗址上层、朝天嘴遗址、红花套遗址(29)等数十个遗址,成为当时四川盆地当时一种主要的考古学文化。

   三星堆文化阶段在三星堆遗址形成面积达360万平方米的宏伟的古城,出现了密集的房屋遗址和相关聚落群体,发现了众多祭祀坑和灰坑、作坊、墓葬,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石器、金器和象牙等珍贵文物,表明三星堆遗址己经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方国(30)。它以其独具特色的原始宗教信仰、神奇优美的造型艺术、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等为显著特征,成为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在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篇章(31)。

  在三星堆文化兴起之后,宝墩等到史前城址群迅速废弃,被三星堆古城所取代。三星堆文化本身尚可分为两期和若干段。不同地区的三星堆文化又可以分为几个区系类型。大约在距今3200年前后,三星堆文化逐步被新兴的“十二桥文化”所取代。三星堆遗址也于距今3000年左右被彻底废弃,四川盆地的古文化中心转移到成都地区,古蜀文明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十二桥文化”是四川盆地青铜时代中期的一种考古学文化,距今年代约在3200-2600年前。它介于“三星堆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晚期巴蜀文化”,构成了四川盆地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十二桥文化以1985-1989年发掘 的成都十二桥遗址为典型代表(32),近几年来在成都市西部先后发掘了抚琴小区(33)、指挥亍(34)、新一村等十多个文化面貌相似的古遗址,构成了“十二桥遗址群”。在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也发现有的许多接近于十二桥文化的古文化遗存,如雅安沙溪遗址(35)、汉源麻家山遗址、阆中坪是遗址(36)、三峡以西的中坝遗址、哨棚嘴遗址的晚期阶段,以及三峡以东的中堡岛遗址、朝天嘴遗址、红花套遗址等数十个遗址的上层遗存,乃至于汉水上游的部分遗址和宝鸡茹家庄遗址(37)等。其分布范围大大超过了三星堆文化。是四川盆地分布广泛的一种重要的考古学文化。特别是近两年发现发掘的成都金沙遗址(38)和黄忠遗址,大大丰富了十二桥文化的内涵。

   十二桥文化以尖底器物为重要的器形特征,包括尖底杯、尖底盏、尖底罐,还有高直领壶、侈口罐、浅圜底釜等。以十二桥遗址下层和新一村遗址为代表,十二桥文化可分为商周、西周到春秋两期,各自又可分若干段(39)。十二桥文化早期包含有某些三星堆文化因素,三星堆遗址的第四期也应归属于十二桥文化的范畴。十二桥文化晚期除了尖底器形制变化之外,还较多 地出现矮圈足豆、侈口罐、浅圜底釜等器物。十二桥遗址木建筑群、羊子山遗址大型土台(40)、彭县竹瓦亍多组列垒(41)、特别是金沙遗址大批金、铜、玉、石礼器的发现,包括金带、玉琮、铜人、石虎等,证明十二桥文化是继三星堆文化之后古蜀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春秋时期十二桥文化类型的遗址大多曾被洪水冲毁,从而留下了某种文化缺环。

   四川盆地青铜时代晚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古蜀文明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这就是以船棺葬土坑墓群和“巴蜀式铜兵器”为代表的文化,传统上称之为“巴蜀文化” (42),近几年来为了将它们与三星堆、十二桥等早中欺期巴蜀文化区别开来,改称为“晚期巴蜀文化” (43)。“巴蜀式铜兵器”的典型器物有柳叶形剑、长校矛、烟荷包式钺、三角形戈等。铜容器以釜、鍪、甑为典型器物组合。铜礼器以垒 、壶、鼎、豆等,而且常常以五件为一套。还出土有许多巴蜀式印章。晚期巴蜀文化的遗址发掘的比较少,仅有成都市青羊宫遗址(44)、上汪家拐(45)等几处。但战国时期巴蜀文化的墓葬群和铜兵器己广泛分布于四川盆地全境和附近一些省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文化群体。成都市商业亍大型船棺葬(46)、新都战国木椁墓(47)、涪陵小田溪土坑墓群(48),可能是巴蜀王族或国王的陵墓。表明晚期巴蜀文化阶段形成了古蜀文明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

   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巴蜀文化在较宽松的管辖之下得到进一步发展,一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这就形成了秦汉初期四川地区本土文化与汉文化的一个相互融合的阶段。从考古学文化来看,战国时期高度发达的船棺葬、土坑墓群和“巴蜀式铜兵器群”,在秦并巴蜀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得到保持和发展,巴县冬笋坝、昭化宝轮院(49)、什邡城关镇(50)等一批大型船棺葬、土坑墓群,一直沿用到战国末年至西汉时期,典型器物则在与外来文化因素结合中不断变化。涪陵小田溪巴王族陵墓也有的晚至战国晚期(如3号墓年代在公元前278年以后)。与此同时秦汉文化因素迅速传入,出现了羊子山172号墓(51)等以秦汉典型器物为主的墓葬。都江堰水利工程也在这时兴建起来,巴蜀地区成为了“天府之国”。

   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汉武帝以后,四川地区的古文化面貌与新兴的多元一统的汉文化基本融为一体,长江上游古文化的发展到此告一段落。

   这里再适当与历史文献相结合,探索一下长江上游古代文明和古蜀历史的发展历程。

   考古资料是古文化发展的某种反映,但它不等同于历史,更不可能全面解释历史。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分区,主要依据的是物质文化实物资料的划分,各阶段的界限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象历史学那样以某个事件或具体年代明确划分开。也就是说,考古学文化地划分并不等同于历史的分期,两者不应进行简单的类比。另一方面,重大的社会变化和历史发展阶段,又会在物质文化上反映出来。所以某地有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也必然与当地的大的历史发展阶段有某种内在的联系,特别是进入青铜时代的历史时期更是如此。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主要介绍考古学文化资料的基础上,适度结合有关历史文献,对长江上游重要考古文化所表现的古代文明发展和古蜀历史的历程,进行了一些宏观的探索。

   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古蜀国曾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氏等几代首领是大体可信的。从四川盆地历史沿革和考古学资料所反映的古文化序列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系。几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己对两者的联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半个世纪来,研究者己基本认同以船棺葬和“巴蜀式铜兵器”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 “晚期巴蜀文化” 或“巴蜀文化”,是“开明氏蜀国”的物质文化遗存,表现了巴蜀文化在秦并巴蜀之前最后一个历史阶段的面貌。三星堆遗址深入发掘之后,多数学者己倾向于三星堆文化的繁荣阶段是“鱼凫氏蜀国”时期的看法。近十几年来十二桥文化遗址群的一系列重要发现,填补了三星堆文化与晚期巴蜀文化之间的缺环,从而提出了“十二桥文化”有可能是“杜宇氏蜀国”时期物质文化遗存的观点。至于“三星堆文化一期文化”即“宝墩文化”阶段,则可能与蚕丛氏或柏灌氏蜀王有关。这就初步确认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氏蜀国的物质文化遗存。这就为深入研究古蜀王国的历史提供了有利条件(52)。

   从文明进程的角度看,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晚期巴蜀文化、秦汉初期的古文化分别处于古蜀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与秦汉文化的不同阶段,经历了从古国、方国到帝国这样一个完整过程,成为中华文明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也集中代表了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的描述和归纳,可以具体地概括以四川盆地为重点的长江上游古文化序列。李学勤先生最近强调指出:“可以断言,如果没有对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考虑到巴蜀文化本身的特色,以及其与中原、西部、南方各各古代文化间具有的种种关系,中国文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恐怕必须由巴蜀文化求得解决”(53)。希望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断努力,会更好地展示四川盆地以巴蜀文化为中心的古文化发展进程和具体面貌,探讨其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境内,是一座历经沧桑的知名古城,这里长期保留了大量的古蜀文化烙印,城中的人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文化冲击,诸多美食也是游客比较喜欢的因素之一。

阆中老观镇,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刘德志正在表演具有巴渝舞遗风的巴象鼓舞。阆中曾为巴国国都,巴汉文化在此交融,源远流长。

作为古国旧都,地处巴蜀要冲的阆中历史悠长、遗迹众多,地理环境、宗教民俗等因素造就了独属于此的文化生态;

而城市的兴起、现代化的到来,却无可避免给这座古城带来各种各样不可言说的影响。斗转星移,人不再,物亦难存。

所幸在时代的进程中,历史传承的文化仍停驻在这座城市的血液中,绵绵不绝,是内核,是灵魂,体现在古城的一处处细节中。

阆中老观镇三谯广场,舞龙舞狮,热闹非凡。

农历二月初二是老观古镇春节中最为热闹的一天,各类民俗活动竞相登场。

老观场场址,原为古奉国县城的遗址。2019年2月,我于阆中老观古镇赶集时拍到此图,前景是赶集的人群,背着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背篼;背景是一张年轻夫妇的婚礼照片。

阆中洪山镇,摩托车后视镜中的车主。随着交通条件改善,这种情景已逐渐淡出人们生活。

阆中学道街贡院广场,午后阳光明媚,阆中城里父老乡亲聚集于此,聊天、打长牌,长牌历史悠久,玩法变化多样,趣味横生。

千佛镇吊脚老茶馆,光线昏暗,用旧的原木栏杆泛着微光,熟客们喝茶聊天,气氛闲适而慵懒。

阆中,更像是一个符号,是居民精神力的汇集;是象征物的荟萃;是数千年积累的浓缩。我在这个符号下生长,又在数年后,以影像为媒重新审视它。

在个人化的经历中,父亲曾在潜移默化中教育我把握美的尺度,这份自父辈延续的尺度也成为我观察的初衷。

2016年4月21日,摄于我的家乡阆中妙高镇。图为我父亲83岁生日宴那天,摆下坝坝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

(※坝坝宴,也称九大碗流水席,是四川地区传统特色菜肴之一,其特色注重的是蒸菜,原意是以蒸菜的九大菜而得名)

学道街贡院广场上,人们在激情澎湃的伴奏下,踢腿摆臂,摇曳身姿,成为街头独特风景线。

在阆中,自然与人文两股力量彼此相长,以一种和谐的状态存在。山河朦胧而秀丽,像极了隽永的山水画卷。

阆中构溪河

生存的痕迹刻上民居,错落有致的排列,折射出这片西南福荫之地如何让众生繁衍生息,人声鼎沸处,芸芸众生的经历都值得被翻阅、被记录,每一个时间切片都是生活标本。

阆中古城下新街,一对80多岁老年夫妇。

2014年4月摄于阆中河溪渡口,一位年轻姑娘穿着时尚衣服走下渡船,巧笑嫣然,河溪渡位于嘉陵江中段,曾为扼守阆中的护城七关之一,随着城市发展,渡船已无法满足现代人出行要求;同年7月嘉陵江三桥正式开通,河溪码头停运。

“春节老人”是阆中特有的传承,这位白发老人便是汉初参与《太阳历》的天文学家落下闳之化身,2004年,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摄于古城新街——现场绘也叫画现场,这是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仅仅是真实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就足以动人。正如作家蒋蓝所说:

“阆苑文化的最动人之处,在于天、地、人之间神秘而敞开的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所形成的生活气场和文化氛围。”

老观古镇街上卖锅边馍的中年妇女。

在阆中,新的元素不断兴起,旧的传承却仿佛从未断开。现代化的进程催促着个体与集体向前奔跑,阆中却以一种滞后于主流的姿态凝固了诸多传统。

阆中的川北灯戏,农民也称它是“喜乐神”

在缓慢的生活节奏中,舞龙舞狮、川北皮影,匠人精神在时间中沉淀。老一辈人手把手将传承留给新人,年轻人也将这份热爱继续传递。

川北皮影拥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顶桂冠。

千帆过尽,无论是宏大叙事,还是细微小节,阆中都有诸多值得述说。变或不变,这片停留在我年轻时记忆里的土地,仿佛从未离开。

在艺术家的创意下,高达三米多的川北皮影伫立于苍茫古道,仿佛眺望着古与今、城与人,在阆中,新的元素不断兴起,旧的传承却仿佛从未断开。

问题一:古时候的重庆叫什么名字啊? 古称江州,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 隋文帝 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 宋光宗 先封恭王,后即帝位, 自诩 “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

问题二:重庆在古代叫什么? 巴国

问题三:重庆在古代叫什么名字,他有什么样的历史典故?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

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在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巴方的记载。

从巴到重庆,名称屡经历史的变迁。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淳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

重庆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机构。辛亥革命后,1921年设重庆商埠督办;1929年设市;1935年5月5日, 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抗日战争爆发后, 西迁重庆,于1937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40年再定重庆为陪都。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中央直辖市。1954年7月,重庆市并入四川省,改为省辖市。1983年,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1997年3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了设立重庆为中央直辖市的议案;同年6月18 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重庆市现已成为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有3000多万人。人口以汉族为主体,同时聚居着土家族、苗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

问题四:重庆的古称叫什么 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八珐余年。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国民 移驻重庆,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国民 还都南京后,重庆仍为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 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问题五:重庆沙坪坝古时候叫什么? 古称江州,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 隋文帝 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 宋光宗 先封恭王,后即帝位, 自诩 “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

问题六:重庆之前叫什么名字 古城重庆有着四千年的悠久历史,但是,重庆最早筑城有史可查的却是在公元前316年。 当时巴蜀两国相争,巴国受到蜀国侵扰,求助于秦国。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率大军伐蜀援巴,乘机来了巴蜀两国。

张仪率军占领巴国都城后,大兴土木,修筑巴邑江州城。其城区规模也不大,东至小什字一带,西至今天的大梁子、小梁子一带。但是,张仪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史可考的修筑重庆城的始作俑者。

据传:秦惠王时张仪修筑成都,“城屡坏,不能立,忽有大龟出于江,周行旋起。巫言:依龟行处筑之,城乃得立。”所以成都古时候又名“龟城”。古时候,龙、凤、龟、麟合称四灵,取名“龟城”在当时是丝毫不含不恭之意的,反之却寓意有神灵保估。

春秋末至战国初,巴人进入三峡以西地区后,溯江而上,逐渐征服和融合了长江、乌江、嘉陵江流域的土著民族,控制了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东至奉节、西到宜宾这一大片地区,以今重庆市区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物产丰富的国家,史称“巴国”。

关于巴国的都城,《华阳国志》说:“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江州”即今重庆市区,“垫江”今合川,“平都”今丰都,“阆中” 古今皆同。巴人何以不断改变国都的地点呢?这可以用巴人由长江三峡西进,最后退守至阆中而国亡的历史内涵来作解释。就是说,巴人最先从奉节西进,曾一度在今丰都立国,后因楚的势力不断进逼,又才被迫西徙今重庆市区,建都于此。

巴人在今重庆区建都,除了有文献上的记载以外,地下出土的文物更是一种实证。远的不说,八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曾在渝中区千厮门一带,清理出土了属于战国时代的巴人青铜兵器,有柳叶形剑、弩机、箭镞等。更重要的发现是五十年代初修筑成渝铁路时发现的,当时在今九龙坡区的冬笋坝出土了具有巴文化特点的二十余座船棺墓葬,有用整段木材挖凿成的独木舟形木棺,青铜兵器剑:钺、矛、戈等。现在可以推定,冬笋坝船棺墓葬群,是当年戍守巴都西大门的兵吏们的墓地。

战国中后期,由于楚国势力的不断西进,形成了“江州以东,其人半楚”的局面。巴国君臣不得已把都城向西北迁移,先是驻今合川,后又称都阆中,最后于公元前316年灭秦。

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距今2~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后秦灭巴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以原重庆市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自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这一区域多数时期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辖区,其行政中心设在原重庆市。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国民 移驻重庆,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国民 还都南京后,重庆仍为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 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

问题七:重庆古时候叫什么 在古时候这里巴国!

之后蒋介石把这里叫做陪都!

你也可以亲切的称呼为渝洲,呵呵,因为我比较喜欢!

问题八:重庆古代地名叫什么 巴国、巴郡、江州、渝州、恭州、重庆府

“重庆”有介绍

问题九:重庆奉节古名叫什么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名字,具体解释如下:

奉节县

春秋时庸国之鱼邑,汉置鱼复县,三国蜀改曰永安,晋复曰鱼复,西魏改曰人复,唐改曰奉节,故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北,宋徙今治,明清皆为四川夔州府治,今属四川东川道,地当川鄂交通要抚,扼三峡之西口,为全蜀第一门户,城依山建筑,登岸者历二百余级,始达城门,街衢洞达,繁富稍逊于巴县。

问题十:今天的重庆,古代各个时期有哪些称呼?请说的全面一些 重庆古称巴,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

阆中白塔的来历

关于白塔的由来,在阆中有着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四川阆中古城人请鲁班师傅到阆中建一座风水宝塔。 鲁班师傅很高兴地答应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