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描述的地理状况到底是中国还是美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山海经中描述的地理状况到底是中国还是美洲,第1张

  中国。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4] ,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美丽中国》是第一部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向电视观众展示中国的魅力。本片包括六集,从长江以南的稻米之乡开始,到酷热的西双版纳雨林,极寒的珠穆朗玛峰,中国的标志长城,中华文化发源地黄河流域以及蜿蜒曲折的18万公里海岸线……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拍摄设备,立体展现中国不为世人所知的独有魅力,是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一次联合摄制的作品。

南京解放后,中国地理研究所和国立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地理系的教研队伍希望有一份地理学习、研究杂志,故而,1950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应运而生。 当时整本杂志只有8页,一年后增至16页。当时的内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国地理、自然地理、地图及地理调查法、地理教学、地理资料等。后来,杂志得到金擎宇兄弟等舆地界名流协助,发行状况和杂志印刷质量均有显著改善。

1954年,《地理知识》因发表披露中国国内的工业地理文章,被中国官方认为是“泄密”而遭受重创。但不久后影响消失,该杂志的内容继续扩充,至1957年时增至48页,发行量达到了20000册。

1960年7月,首次遭遇停刊,1961年改名为《地理》复刊。

中国大陆的一些科学杂志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击,《地理知识》也不例外,1972年才得以复刊。在此期间,《地理知识》发行很不稳定,时断时续,该情况在文革结束后才有所改善。

1998年,该杂志全面改版,页数增至84页,翌年增至100页。由黑白改为全彩,由胶版纸改为铜版纸,定价由49元增至16元。

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杂志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随后亦在台湾、香港等地推出繁体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增至148页,并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创刊55周年之际,推出550页的“选美中国”特刊,出版量达到55万册的历史新高。该特刊深受消费者的好评,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乃至出现了部分地区的书报亭出现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情况。

2008年3月,《中华遗产》正式成为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品牌下的一员。

2008年7月,推出港澳繁体版。

2009年1月,杂志价格提升至20元,页码加到176页。

2009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正式出版。

2010年是《中国国家地理》创刊60周年,杂志举办了重温最有影响力的观点、征集改变最大的地方、寻找60年传读的世家和“校园行知客”4样活动。

提到地理大发现,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几个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几个名字,葡萄牙恩里克王子、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

关于他们的具体成就,我就不细说了,大家也都比较清楚。

这里有一个国家被刻意忽略了,那就是俄国

就像俄国在科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一样,俄国在地理大发现方面也不逊色于西欧各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俄国从东欧一路向东,穿过西伯利亚,发现了楚科奇半岛,然后又发现了千岛群岛以及阿拉斯加,俄国人甚至到达了今天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

俄国在地理大发现方面的成就如此之大,为啥被忽略了呢?

因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都不喜欢俄国,抹黑不遗余力,怎么会把地理大发现的成就与俄国分享呢?

说完了西方列强在地理大发现方面的成就,下面隆重介绍另一个在地理大发现方面做出重大成就的国家,那就是中国。

其实上古时期的中国人在地理方面的知识就非常丰富了。

比如大禹的足迹就遍布整个神州,一会在浙江会稽山开会,杀掉防风氏立威,一会在黄河流域治理洪水。《尚书》中的《禹贡》就把全国分为九州,对各州的地理情况都有介绍。

《山海经》也是一本地理学著作。

如果说上面的含有传说成分的话,下面几件事可就是真实的史实了。

一,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时期,为了对付匈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途中经过了大宛、康居等十几个国家(部落),最西到达咸海地区,最南到达阿富汗境内。张骞还从西域带回了很多农作物种子。

二,曹魏向日本派遣使者。

倭国使者曾经向光武帝刘秀进贡,刘秀赐倭国“汉倭奴国”金印。

《三国志》中《魏书》记载,魏国为了对付吴国,曾经向日本列岛的邪马台王国派遣使者,使者在日本住了十几年。据这位使者记载,当时日本人平均身高只有一米左右,生食各种贝类,已经形成了集市,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等这位使者回国时,魏国已经被司马氏所取代。

今天的日本之所以了解那段历史,就是因为中国史书的记载。

三,东晋法显去天竺取经,途经斯里兰卡和东南亚。

399年,65岁高龄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

法显从陆上去天竺,从海上乘坐商船带了大批佛经回国,途中还在狮子国(斯里兰卡)停留,途经东南亚各国,最后回到东晋控制下的山东青岛。

法显西行足以说明,当时在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到中国之间就有成熟的海上贸易线路了。

法显回国后,著有《佛国记》,记录了自己的沿途所见所闻。

四,唐玄奘去天竺取经。

玄奘(唐僧)西游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也更为有名。

因为印度人从不记录历史,《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两本游记就成了研究印度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资料。

五,元朝周达观出使东南亚。

1295年,浙江温州人周达观奉命随使团前往真腊,使团取海路从温州开洋,经七洲洋,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横渡淡洋至吴哥国登岸。周达观逗留约一年后于1296年7月回中国。回国后以游记形式创作了《真腊风土记》。

六,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明仁宗时期,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去过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最远到达非洲中部。

地理志在人文传统上,它继承了隋唐图经地志的很多体例,政府重文之风蔚然。在科技上,得益于同时出现的活字印刷。这一切都有利于地理志事业的发展,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宋版地理志图籍。

这些古代地理类的书籍在 古籍阁  中差不多都能找到PDF格式电子版,还有很多记载地方志的古籍很多都记载当地的地理

古代地理书籍推荐如下:

1、《宋史—艺文志》著录了很多关于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据目前的统计来看,有以下这些:《天平寰宇记》乐史、《元丰九域志》王存、《舆地广记》,北宋欧阳忞,《舆地记胜》王象之、《天下州县图》沈括、等等。遗失的包括《皇朝方域志》王希先、《九丘总要》王日休、《历代疆域图》吴澥、《舆地要览》李和、等等。

2、宋代编修图志之风蔚然,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政府开始领导此编修工作。根据《五代会要》的记载,早在五代政府开始规定,每到闰年,各州府必须制造图志以上报上级单位。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十八》来看,这个规定在宋初还在执行。但是到了宋真宗年间,开始规定,每一路将各州编造的图经,合成该路的总图,(周期约十年)一并上进。这件事在《宋会要稿——职方》有明确记载。又过了几年,宋真宗下诏,重修天下图经,令职方遍牒诸州,每闰年录进。可见此周期降低为四年,充分表现了在体例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修图方式产生了很多变化。体例也更加符合政府的需求。这是宋朝地理志鲜明的特色之一。

3、在此之外,乐史编撰了《太平寰宇记》,他曾经倡导“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值得注意的变化时,他将《天平寰宇记》的体例增加了许多范畴,除了传统的13项体例外,他还新增加了古迹、题咏、姓氏、人物等方面。《四库全书提要》中曾说:“体例亦自而大变”。这是宋朝地理志可喜的成就之一。

4、王存编撰的《元丰九域志》,也出现了一些变化,王存的观点和乐史有一些区别,他更着重于对地理学实用的考察。他将当时各州的的主户和客户都进行了记载,并且对各州的物产以及贡品税赋进行了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更开始关注地理上,人的生活状态,已经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的经济价值。这些都表明了宋朝人相对前人比较进步的观念。

5、郑樵的地理观也独具特色,他在《图谱略》中叙述了历代制图的发展。把图谱和都邑作为独立的科目来对待。也是宋人对体例的一大创新。

6、宋朝建国之后,由于与辽、金、西夏等国有许多复杂的外交关系,所以每当使节往来的时候,宋朝的官员都会将行程记录下来,形成独特的行役记。例如,张逮的《金虏图经》路振的《乘轺录》这些都是很实在的考察报告。

7、沈括对地理学的贡献也很大,他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绘图的方法和原则提出了地图模型的原则。对自然经济地理的的分析都记录在了其《梦溪笔谈》之中。他甚至观察了古今气候的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论断。开启了在此领域的先河。

8、范成大的成名主要在于其诗其政,但是他曾任职于广南西道安抚使,并在此期间完成了《桂海虞衡志》,期间对水蚀现象以及喀斯特地貌做了研究,还同时记录了矿产和植物。这是区域地方地理研究中的一大先河。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地理考察著作是《尚书·禹贡》。

《尚书·禹贡》简介

《尚书·禹贡》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这是撰著这篇《禹贡》的人士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所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方案。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行。

这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

《尚书·禹贡》内容

《尚书·禹贡》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脉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描述了九州在贡品、田赋和运输路线方面的地区差异,记载了各区的自然条件,说明了不同地区的地理特色。

《尚书·禹贡》历史意义

《尚书·禹贡》突破了之前《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更早地理书籍中神话与臆想色彩过重的特点。

它用更加系统与理性的文字,勾勒出了古人对当时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认识。所以从成书意义而言,《尚书·禹贡》对后世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以及近现代历史地理的建立,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尚书·禹贡》历史地位

《尚书·禹贡》不仅是我国最古老、最系统的地理文献,而且它关于九州区划、山岳关联、水道体系、交通网络以及土壤、物产、景色的描述,都体现出明确的地理观念。它在我国地理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后世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