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什么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什么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第1张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灵枢》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灵枢》非出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春秋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而汉。而《素问》相传为黄帝创作,其内容十分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学说等方面为主。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黄帝内经》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成书时期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张景明黄帝内经    

nacg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有以下这些: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2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3《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4《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5《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参考资料1:_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2:_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3:_肘后备急方

参考资料4:_脉经

参考资料5:_针灸甲乙经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黄帝内经 1 拼音

huáng dì nèi jīng

2 英文参考

Huangdi Neij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ner Canon of Huangd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ner Canon of Yellow Empero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黄帝内经》为书名。简称《内经》。包括《黄帝内经灵枢》及《黄帝内经素问》。成书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托名黄帝所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原书十八卷,即《黄帝内经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黄帝内经灵枢》)各9卷。书中以医药理论为主,兼及针灸、方药的治疗。书中有关针灸、经络的论述,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奠定了基础[1]。

《黄帝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历代医家均将其奉为圭臬。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并丰富了《内经》以前的古代哲学。《黄帝内经》,流传甚广,传本也较多,其中以《黄帝内经素问》、《九卷》两个传本系统最具代表性。公元六世纪,全元起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全面注释。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唐宝兴元年(公元762年)启玄子王冰对《黄帝内经素问》重新加以编次,加上大量注语,并根据其先师张公所藏的秘本等补入七篇,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黄帝内经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从此《黄帝内经素问》一书流布日广。北宋 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对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注释,遂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黄帝内经素问》。成为后世研究,注释《黄帝内经素问》的主要版本。《九卷》一书传到公元6世纪前后,出现了《针经》、《九墟》、《九灵》和《黄帝内经灵枢》等多种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崧氏将家藏《黄帝内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从此《黄帝内经灵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尽管出现过十二卷本等各种刊本,但皆以此为据。《黄帝太素》是流传下来的另一种《内经》古传本。隋·杨上善对《黄帝太素》又进行了整理和注释,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由原来的二十卷扩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晋皇甫谧所撰《针灸甲乙经》一书就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合编而成,因此也应作为《黄帝内经》的又一古传本。后世医家十分重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与研究。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注释《黄帝内经》的医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昆《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还有节要注释《内经》的,如元·滑寿《续素问钞》,黄俅《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以及唐宗海《中医汇通医经精义》等。

《黄帝内经素问》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36/huangdineijingsuwen/indexs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清] 张志聪)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29/huangdineijingsuwenjizhu/indexs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清] 胡澍学)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37/huangdineijingsuwenxiaoyi/indexs

《黄帝素问直解》([清] 高士宗)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34/huangdisuwenzhijie/indexs

《素问经注节解》([清] 姚止庵)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35/suwenjingzhujiejie/indexs

《素问识》([日本人、丹波元珍])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47/suwenshi/indexs

《读素问钞》([元] 滑寿)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43/dusuwenchao/indexs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唐] 王冰)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22/suwenliuqixuanzhumiyu/indexs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宋] 编撰人不详)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50/huangdineijingsuwenyipian/indexs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金] 刘完素)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52/huangdisuwenxuanminglunfang/indexs

《素问要旨论》([金] 刘完素)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51/suwenyaozhilun/indexs

《素问玄机原病式》([金] 刘完素)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25/suwenxuanjiyuanbingshi/indexs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 张志聪)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30/huangdineijinglingshujizhu/indexs

《灵枢识》([日本人,丹波元珍])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48/lingshushi/indexs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清] 汪琥辨)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33/suwenlingshuleizuanyuezhu/indexs

《类经》(明·张景岳)全文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126/leijing/indexs

中国最早的医书是《黄帝内经》。

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扩展资料:

《黄帝内经》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黄帝内经》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堪称中国养生之第一书。养生问题的核心是转变生活方式,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生命质量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要上去。生命质量是生活质量的核心。

人民网——《黄帝内经》:来自上古的生命哲学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扩展资料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的著成标志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黄帝内经》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想,阐述人与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诊断和养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则问题。

《黄帝内经》做为中国医学的基石,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临床各科诊治的依据,后世奉为“经典医籍”,为学中医者必读之书。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汉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黄帝内经 (医史文献)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什么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灵枢》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灵枢》非出自一人一手,其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