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由来?为何道法的提倡养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4收藏

道教的由来?为何道法的提倡养生?,第1张

汉朝之前没有道教。道教的产生是为了和浮屠教抗衡才发展完善称为道教的。

早期的巫术和方士都不算道教。而道家思想也不是道教。道教在天师道确立了偶像和具体规仪后才有了宗教的摸样。所以说道教是从汉末晋初开始的,而其中汇入了巫术(念咒画符请神等)和方士(炼丹采药等),而其中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以道家学说为经典(《老子》为《道德真经》,《庄子》为《南华镇经》等,以阴阳家的“三才”观念----“一气化三清”“地,水,人”三官等作为偶像,是个多神泛信的宗教。

至于为何提倡养生,却是从“天人合一”发展出的“神仙”思想做底蕴,讲究养生,卫生,衍生,直至长生----这是因为大多数宗教里大乘思想都和“永恒”紧密联系的。道教也不例外,而道教获得“永恒”的途径就是和道合一,首先就是和天地合一,所以要和天地同在,故要养生而秉“天道贵生”之意。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并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道术是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它有外丹、内丹、服食和房中等内容。外丹,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后能"长生不死"的丹药。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替。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指用人体作炉鼎,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内丹之术自金元以后逐渐盛行,其渊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对于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有过很大的影响。服食,指用服食药物以求长生。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史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

  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 、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伴随神仙之说的出现,寻求仙境、仙人,传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现了。他们将神仙学说及方术与邹衍(战国时期著名方士)的阴阳五行学说柔和起来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于燕齐的上层社会,其法形解销化,依托鬼神,企望长生成仙。从战国(前2 75—前221)中后期到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正一盟威道。

  相传唐代初年,有个叫吉善行的人,再羊角删遇见一位须发皓白,骑着白马的老人。老人对他说:转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国有方,只要再长安城东建一座安化宫,内设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说罢腾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显灵,声称:我是无上神仙,姓李,号老君,是当今皇帝的祖先。从此,李唐皇室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显然,这段神话是唐皇室自己编造的,目的是为李唐政权增添一道神圣的光环。后来宋朝皇帝也仿效唐朝做法,虚构一位姓赵祖先赵玄郎,奉为道教尊神,尊为“圣祖”。由于唐、宋皇室的尊崇,宫观大兴,信徒日增,道教的发展到达极盛。

  道教神仙来源

  一、来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

  1、自然崇拜

  天、地、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河流等都作为信仰对象,神化而加以崇拜。

  例如土地、星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山神、河神等。

  传统神学影响,是认识与研究道教神仙谱系的首要因素,中国原始社会的自然宗教逐渐向人为宗教(即神学宗教)的过渡,大致在殷周时代,殷人崇尚鬼神,如占卜,留下了大量的殷墟卜辞。周代的鬼神崇拜,在《周礼·大宗伯》记:“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礼”,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师,雨师,地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则祭祖先也。中国古代宗教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充实形成了天神、地、人鬼的崇拜系统,这是道教神灵崇拜的主要来源。

  2、图腾崇拜

  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

  例如龙、凤、熊、虎、玄鸟,花、槐等,成为龙神、花仙等。

  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鄂温克族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母熊为"恶我"(祖母)。苗族、瑶族、畲族的盘瓠传说。

  3、鬼魂崇拜

  例如阎王、黑白无常、鬼王等。

  据说为黎族宗教的一种主要内容,及恩施土家族人原始宗教信仰最重要的内容。在道教信仰的影响下,云南瑶族的鬼魂崇拜不论是个体的祈神驱鬼,还是集体的驱鬼除邪,其宗教仪式、仪式主持者、祈祷的神祗、助其驱鬼除邪者等都已明显道教化,说明其原有的鬼魂崇拜已成为瑶传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生殖、 祖先崇拜

  例如黄帝、三皇五帝等。

  彝族、瑶族、基诺族、汉族等许多民族。

  二、对圣贤崇拜的承袭

  孔子、孟子、关公、岳飞等。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有“圣人”、“贤人” 崇拜。以及《上清众仙真记》、《真灵位业图》、《无上秘要》的“道人名品”等列尧舜禹三王,殷汤、周武、齐桓公、汉高祖、刘备等帝王,和诸子圣贤孔丘、颜回、墨翟等。

  三、教派因素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构建也有重要影响

  道教教派众多,从创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

  早期的五斗米道创教时,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供奉“三官”,从而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的天师道,由于其享“天师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云中者音诵新科之诫》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为必然的了。

  太平道开始创教时,后者则崇拜黄老,供奉“中黄太乙”。东晋中后期,上清派、灵宝派相继出现,新出现的《上清》《灵宝》经中,不再尊太上老君为至上神。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为最尊,灵宝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显,有的经书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

  后来在各派协商,融合中提出“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识,正是在这种师徒关系下,使他们成为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最高神。

  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创派真人、主祭神灵等。

  道教在吸收各种原始宗教、民间宗教、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谱系,并与原来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总支形式。

  道教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时常与其它宗教、人们的倾向愿望相互影响。

  几千年间,中国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个教派排间虽然也时常有矛盾,但没有爆发过大的宗教战争,这是值得庆幸的。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箓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

  道教修持,古代有许多名称,如修道、修真、修为、修养、养生、卫生、长生术的话等等。不一而足。现在一般称为“修炼”、“修持”或“养生”。

  修持的含义,就是修性炼命。性指精神,命指肉体,修炼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

天人合一的意思是: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

拼音tiān rén hé yī。

基本释义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出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将无涯之元气,续有限之形躯”,结就灵丹,点化阳神,进而炼神还虚,与道合真,合于自然无为之道,道通为一,是最为究竟的“天人合一。”

示例画家把人物和景色结合为一,充分显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

近义词水乳交融: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十分紧密。

反义词格格不入:相互抵触,不投合。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上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易经》进一步说:“立天道曰阴阳,立地道曰柔刚,立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以上内容参考-天人合一

自古以来,我国的道家思想里面就有“男女双修”和“玉女经”之说,这个就是我们平常在武侠剧和古装剧里面所看到的修炼内力和武功的方法,很多人不知道“男女双修”的深刻含义,今天小编就来科普一下,道家的男女双修法详解:男女双修应该如何练习?

1、男女双修简介

男女双修法男女双修和御女术在道家已经流传了数千年,也让人们胡乱猜疑、误读误解了数千年。从当前所流传的房中术的内容来看,包括《素女经》、《洞玄子》等等这一类房中术的古籍,也只是道门所传的“御女心髓”。师传的“御女心髓”是道家“男女双修”和“房中御女术”精华中的精华,是道家“房中术”和“男女双修”的根本所在,其中激活阴跷、还精补脑、开通脉络等内容都是道家秘而不宣的精华所在。

“男女双修”、“人元丹法(双修)”这些词汇,也只是出现在近几百年的时间。在先秦、乃至宋元之前,并无“男女双修”这个名词,古时对于通过男女交合这种方式来修炼的方法,统称为“房中”或“御女”。人体是一个向自然、向外界开放的系统,从没有一种方法让我们把自己禁锢起来,道家讲的“天人合一”、“与道合一”就是让我们与天地自然、与道融合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道家讲的“长生”。

道家认为人的衰老是因为自身元_的损耗,道家讲“天盗人则死,人盗天则生”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我们每天的生活、生存,使我们的精气损耗,日损月损从而人渐渐的衰老、死亡,这种现象道家比喻为‘天盗人’。反之,我们通过修炼,去与道合一,去采纳天地自然的灵气,则会长生,这种现象称为‘人盗天’”。

要做到天人合一和达到“长生”的养生效果,就必须在体内建立一个修炼的体系,我们通过这个体系可以阻止天地、日月对我们的损耗,同时这个体系还可以帮助我们去“盗天地之气”,使我们与自然合一,与道合一。这个体系由“周天”、“经脉”、“丹田”、“土釜”、“关窍”、“炉鼎”等等道家的修炼内容组成。不管是清修,还是男女双修的入门知识都是告知大家如何来建立这套修炼的体系的。御女心髓也不例外。

御女心髓首先是让我们在体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系统,如周天、脉络、炉鼎、丹田等。这套系统建立起来后,我们“进可以修仙了道,退可以炼己延年”。当我们建立起来这套系统,就会使我们显得年轻,延迟衰老,身体健康等。

道家认为,男女在交合时身体更接近自然无为的状态,所以在修行的角度来讲,双修比清修更快捷,更容易使我们的脉络畅通。

2、男女双修如何练习

一、羊车初运息至踵,两肾温热命门通

一般通过3--5天可以激活阴跷,激活阴跷后就可以临炉(指交合)。从理论上讲,炉中演练的第一次就可以通过有为的方法来止住精气(升华)。不过有的学生会有几次反复,最慢的会有半个月的时间,才可以止住精气。其快慢与他们的心性修持有关。炉中演练对心性有一定的要求,为了方便练习要求大家尽可能的做到“在欲不欲”,御女术的练习并不是让大家去遏制欲望,而是不要沉迷与欲望。

1、炉中演练

内容包括对精气是烧炼和精气的提升,在这里会讲解道家御女心髓秘传的“先天路径”,讲解开通这条路径的原理方法等。这里会提到道家房中术中秘而不宣的密脉——白脉。

2、展龟和玉茎如铁

展龟(增大术)无论是在道家双修修炼,还是佛家双修法门,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讲解道家展龟的理论和相关方法等。玉茎如铁,是提升肾气的外练方法。

3、辅助功法,采阳光纳气法。

非常好的一种采气的方法。在基础静功丹田纳气的基础上,可以在早上采太阳之气辅助修炼,同时为以后的体呼吸打下基础。

4、开通根脉之法。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开通脉的方法,一般1--2周左右即可开通。

“圣人呼吸至踵”这句话一直遭到非议和争论,之所以有这些“论、议”是普通的修炼者根本无法体验到这种呼吸,而且是终身也无法体验到这种呼吸,这的确是一种遗憾。在御女心髓中,我们会讲解如何打通从阴跷到足踵的这一条“根脉”,这一条脉畅通了,我们的每一次呼吸都有“至踵”之感。

二、鹿车升腾惊天地,渐采渐凝过夹脊

在“渐采渐凝”这个阶段,我们要求交合时尽可能的深插次数多一些和速度快一些,因为深插可以催旺“炉”火(使女性兴奋),浅使精气提升。这时交合中建议用1浅10深或3浅7深等等(在初级内容中,是以女性为炉,自身为鼎,以精气神为药饵,以交合为契机)。

御女心髓中并不是单纯的靠“炉中演练”中的大方锁闭来提升精气(还精补脑),在有了一定的练习基础以后,我们是用渐采渐凝的方法来使精气从背后上升——还精补脑。

1、命门提吸法、提纳精门

这几种方法练习1--2周,融入大方锁闭中,从而形成渐采渐凝的鹿车升腾。

2、阴阳相感应

阴阳之气相融合,把男女交媾融合到天地交媾中。

3、结丹

结丹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当我们自身的诸多穴位打开,我们的周天也向自然界(天地)开放,我们身体就会采纳天地间的_,来赔补我们的身体,与我们体内“回风混合”元精、元气相结合,在丹田气穴内会自然的结丹。

4、辅助丹田纳气的体呼吸

是很好的开穴聚气的方法,同时也为以后胎息、服气打下基础。

三、牛车搬运见丹心,黄河逆流上昆仑

1、髓脉周天,灌溉天园

“天园”这个关窍是道家御女心髓中的不传之秘。“天园”的位置在我们的大脑中央——脑垂体、下丘脑和松果体的部位,这里可以分泌“控制我们身体的的物质”,“天园”是一个让我们身体年轻不老的重要的养生关窍,是还精补脑的重要内容。

(1)、讲解髓脉周天的观想和畅通之法。

(2)、讲解通过摩动“下精关”来刺激“天园”产生年轻物质的便捷之法。

2、“追她气血过丹田”,阴阳相生相补方法

道家认为女性气属阴,男性属阳,从而揭开以阴补阳而“玉茎强壮”的秘密。

(1)、“人破人补,竹破竹补”的后天返先天之法

(2)、炉中展龟之法(在交合中增大的方法)

(3)、以阴补阳的“不倒法”

(女性之阴,可以补男性之阳。反之,男性之阳亦可以滋女性之阴。男性之阳旺相,则玉茎坚硬,通宵不倒。女性滋养,则容颜瑞丽)

3、讲融通法脉,泥潭升红日等方法

融通法脉是指背后的“黄河(上升的脉)”、前面的任脉、中脉与根脉在阴跷处融为一体,使精气不但可以从背后上升,还可以从中脉和任脉的深层上升到土釜或丹田气穴内。同时通过修炼使阴跷从激活,到完全开启。

4、开通丹道周天,泥丸宫观想

四、黎珠照彻身心透,内外炉鼎养长生

1、内炉鼎,和外鼎器。

2、内土釜的精气的升华。

3、略讲外鼎器的三峰采战。

道教的由来?为何道法的提倡养生?

汉朝之前没有道教。道教的产生是为了和浮屠教抗衡才发展完善称为道教的。早期的巫术和方士都不算道教。而道家思想也不是道教。道教在天师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