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
概念:指正气奋起积极抗御邪气,正气渐趋强盛或战胜邪气,邪势日衰或被驱除的病理过程。
形成:多由患者机体正气比较充盛,抗邪能力较强,或能及时、正确的治疗,或两者兼而有之,邪气难以进一步发展所致。
转归:此为疾病向好转或痊愈方向发展的最常见转归。在此过程中,病邪对机体的损害作用消失或终止,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得到修复,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亏耗逐渐得以恢复,机体阴阳两方面在新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相对平衡,疾病即告痊愈。
2邪胜正衰
概念:指邪气亢盛,正气虚衰,机体抗邪无力,病势迅速恶化的病理过程。
形成:多由正气虚衰,无力抗邪;或因邪气炽盛,毒力较强,或因失于治疗,或治疗不当,机体抗邪能力日趋低下,无以制止邪气致病损害所致。
转归:此为疾病向恶化加剧方向发展的转归。若邪气进一步发展,机体病理损害日趋严重,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衰惫,正气耗竭,邪气独盛,阴阳离决,则机体生命活动亦告终止而死亡。
3正虚邪恋
概念:指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或由于正气难复,无力驱邪,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
形成:多见于疾病后期,亦常为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久治不愈,正气已虚,病邪留恋所致。
转归:一是在积极治疗和调理下,正气增强而恢复,疾病趋向好转或痊愈。二是治疗调理不当,或正气难复,邪气留恋,病情转为迁延或慢性病,或遗留某些后遗症。
4邪正相持
概念: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不甚虚弱,而邪气亦不过强,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病理过程。
形成:多发于外感疾病中期,或慢性病之迁延期,多由于邪正相持不下,病势胶着所致。
转归:病势迁延,经久不愈,或发展成慢性病证。一般来说,邪气留结之处,即是邪正相持、病理表现明显之所,其临床表现亦随邪留部位而有所不同。
5邪去正虚
概念:指邪气被祛除,病邪对机体损害作用消失,但正气亦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
形成:多由邪盛伤正,正气严重被损;或过用大汗、大吐、大下之法,病邪虽祛而正气亦伤;或素体虚弱,病后正气更衰所致。
转归:多为重病后的恢复期,须加强调养,方能康复。
答案:D,A,B,C
D [知识点]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A [知识点]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B [知识点]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C [知识点]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回答 虚:主要是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正气和邪气两虚,而邪气胜于正气,这是虚证。?? 导致虚证出现 从病因分析 就是 内因 外因 不内外因 3种 从病机来说,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例如 一个身体健康的人 由于长期用脑 思虑 过度导致心血不足的虚证 中医认为则是 内伤七情 此时 就没有邪气伤人 。例如 健康的人感受风寒邪气 出现外感的症状 正气盛则抗邪于外 不发病 正气不足 邪气盛 则发病 正邪之间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正气的亏损总要有一个过程 例如 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 例如 原本体质很好 由于疾病的失治或误治 也就是说 分析虚证的形成 要从病因 病机 着手。 实: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正气和邪气两者都强盛,而邪气胜于正气,这是实证。?? 实证的形成也离不开病因病机 举例 体质很好 感受疫疫之气而发瘟疫 这时 邪气旺盛 胜于正气 则发病了 此时就是正气 邪气两旺 但是正气相对不足 例如 失血后恢复不佳,外感风热邪气 正不胜邪而发病 此时就是正气不足而不是邪气旺盛 还是那就话 正邪之间没有量化的 虚实夹杂 虚证实证 兼见的证侯 这里的邪气亢盛是相对于正气不足而言 举例 如老年人气血衰败 此时被轻轻磕碰皮肤 导致淤青 此时瘀血阻滞经络 也是邪气亢盛 例如 年轻人 气血充盈 被重击后出现瘀血 同样也是邪气旺盛 由此可见 正邪之间的胜负取决于多方面 以上为个人浅见 错误之处 敬请指正
答案: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决定疾病的转归结局。
疾病的转归主要包括四种:
1正胜邪退。疾病过程中,正气较盛,抗邪能力较强,能驱邪外出,或是疾病后期,正气渐复,病趋好转、痊愈。
2邪胜正衰。疾病过程中,正气虚弱,抗邪无力,或邪气过盛,正不敌邪,病趋恶化,甚至死亡。
3正虚邪恋。疾病后期,正虚而邪气未尽,正气无力尽邪,邪气留恋不去,病势缠绵,日久不愈或留下后遗症。
4邪去正虚。疾病后期,病邪已经祛除,但正气耗损,有待恢复。
正邪相争的过程其实是中医学病机模块中邪正盛衰的过程。是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邪正盛衰是中医学基本病机之一。至于为什么正气和邪气会互相争斗呢?此处可以运用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进行理解。邪气和正气都分阴阳,当阳邪入侵机体时,机体总体会表现出阳胜的表现,比如发热,兴奋,躁狂等等属阳的症状会体现出来。阴阳最基本的规律之一有一个是阴阳的对立制约。此时机体正气中的阴气会因为有阳邪入侵机体而导致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出现破坏。严重还可能出现阴阳的消长和转化等一系列变化,最后经过治疗或者自身发展会出现阴阳的自和与平衡。这些都是后续的病变过程中阴阳的变化规律。总的来说阴阳的几个基本规律是正邪交争的原因之一,正邪交争的结果也离不开阴阳的几种基本关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的自和与平衡)。希望能帮到你。
《黄帝内经素问序》的简体版:
夫释缚脱艰,全眞导气,拯黎元於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卽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於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眞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敎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眞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前後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旣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幷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欬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敎》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幷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於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羣疑冰释。恐散於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幷,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後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後,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
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序。
本文2023-08-04 12:09: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298.html